
2
( )14.超跑好手林義傑從土耳其長征 1萬公里至西安,成為人類史上「穿越世界三大缺水區域」的第一人。有關
林義傑在南疆途中所經過的都市,下列何者可能為共同特色?
(A)皆屬於草原氣候區 (B)水源來自高山雪水
(C)皆屬於高原的地形 (D)主要信奉佛教。
( )15.右圖為世界地圖,彩華搭乘飛機,沿緯度 0度飛行,環繞世界一周,
她會經過下列哪些地區?
(A)亞洲、非洲、南美洲 (B)南美洲、非洲、大洋洲
(C)北美洲、歐洲、亞洲 (D)北美洲、非洲、亞洲。
( )16.「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蒙古大草原形象,即將被現實的景象打破,現在的牧民,多數定居放牧,加以這幾
年大量工礦業進駐,內蒙遭遇草場退化、工礦汙染,堅持傳統的牧民陷入大自然與政策都不支持的困境。除
了上述原因,畜牧方式轉為定居放牧、商業性畜牧還與下列何種因素有關?
(A)防止沙漠化擴大 (B)市場需求增加 (C)宗教信仰改變 (D)水源日漸缺乏。
( )17.右圖為南半球某地區的河川流量變化資料。依圖中資料判斷,
該地的氣候類型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溫帶大陸性氣候 (B)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C)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
( )18.關於清末民初政局的演變何者有誤?
(A)朝野仇洋反教引發八國聯軍,清廷因戰敗導致財政與國防雙重危機
(B)康有為、梁啟超儘管身處海外,仍大力鼓吹君主立憲運動
(C)為了避免袁世凱濫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總統制改為內閣制
(D)二次革命後為討伐袁世凱,孫文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 )19.一個記者報導某次軍事衝突:在衝突爆發後,北京郊區一座車站被毀,電報線遭切斷,各國在北京人員無
法對外聯絡。使節團立刻派人向外求援,緊急調集數百位官兵,進駐使館。二十多艘外國軍艦也迅速集結在
天津附近,準備登陸。這個事件應當是:
(A) 1858 年英法聯軍 (B) 1900 年八國聯軍 (C) 1905 年日俄戰爭 (D) 1911 年辛亥革命。
( )20.梁啟超曾對這個起義反袁世凱的人說:「他(袁世凱)逼著我反他,……我記得你說過,革命要拿槍桿子,
我是拿筆桿子的,正寫著一篇文章,實際責任還在你們拿槍桿子的肩頭上。我們一支筆,一支槍,就和他拼
一下吧!」請問:上文中與梁啟超對話的人是誰? (A)孫中山 (B)宋教仁 (C)蔡鍔 (D)黎元洪。
( )21.下列民初人物的生平貢獻,何者正確? (A)胡適倡導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 (B)陳獨秀領導五四運動,
外爭主權 (C)魯迅組織興中會,推翻滿清 (D)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反對新文化運動。
( )22.西元 1900 年,正值八國聯軍進犯中國之際,然而當時山東百姓未感受到戰爭,可能是受到何事的影響?
(A)清廷與外國簽訂片面最惠國條款 (B)義和團勢力已從山東轉往北京
(C)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D)東南各省與各國商議「東南互保」辦法。
( )23.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豬精邪叫自洋傳,欺天地,滅祖宗,萬箭千刀難抵罪。」下聯是:「狗屁妖書如糞
臭,謗聖賢,毀仙佛,九州四海切同仇。」依此內容判斷,這與哪一事件的起因有關?
(A)太平天國 (B)八國聯軍 (C)保路運動 (D)五四運動。
( )24.阿列在逛書店,發現一本書叫做《國父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書中提到黃興、宋教仁、孫中山、汪精
衛等人,阿列才發現原來創立中華民國不只是孫中山一人的功勞。請問:當年孫文整合其他革命團體,進而
成立的新組織是下列何者? (A)華興會 (B)興中會 (C)中華革命黨 (D)同盟會。
( )25.日本對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是因為當時國際正處於哪一場戰爭中,列強無暇干涉東亞情勢?
(A)中法戰爭 (B)日俄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 )26.《保路同志會宣言》:「川人極端反對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喪失國權之款;不在路歸國有,而在名則國
有,實為外國所有。」此段話的背景為何?
(A)自強運動 (B)鐵路收歸國有 (C)義和團事變 (D)戊戌變法。
( )27.曉明到北京旅行時,參觀建立在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上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內的展出呈現了民國初年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曉明從館藏資料可以得知,當時推動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為何?
(A)批判舊傳統,引進新思潮 (B)制定憲法、設立議會
(C)擔心西洋文明破壞中國傳統 (D)希望保留並更新中國傳統。
( )28.中國的傳統教育一直是以書院以及私塾為體系,教授的內容也是針對科舉制度為主。直到□之後,清政府開
始廣設新學堂,也把桎梏士人思想的八股文正式廢除。請問:上述缺空處應該填入下列何者?
(A)戊戌變法 (B)庚子後新政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
( )29.小明研究清朝中葉以來的幾場改革,發現改革的層面隨著時間的推進有長足的進步。請問:下列哪場改革
的層面與其他改革不同? (A)戊戌變法 (B)庚子後新政 (C)立憲運動 (D)新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