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五頁,第三頁
【歷史科】
■ 單題:(第 19.~35.題,每題 2分;第 36.題,每題 1分。共 35 分)
19. 周人滅商之後,有鑑於前朝滅亡的教訓,發展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觀念。意思是說,上天不會無條件地支
持某一個統治者,如果人的表現不好,天命就會轉移。也因此西周特別強調以制度來維繫其統治基礎。請問:該朝
代「未實施」下列哪一制度? (A)宗法制度(B)禮樂制度(C)封建制度(D)科舉制度。
20. 中國史上某一時期的史料提及當時的社會概況:有一種身分的人,他們的父祖輩從未擔任過政府中大小官吏,他們
靠軍功、改朝換代、君王恩倖而居朝廷顯貴地位,但仍為世族所輕貶。請問:這段史料應該是在記錄下列哪一朝代
的社會現象? (A)西周(B)隋唐(C)漢代(D)魏晉南北朝。
21. 戰國時期,各國皆欲稱霸,提倡軍國主義,因此下列哪一學說最受國君重用? (A)儒家(B)墨家(C)法家(D)
道家。
22. 歷史老師很喜歡看中國古裝戲,覺得好的戲劇不僅能呈現部分史實,而且可以作為上課講故事時的補充;例如:「羋
月傳」最後結局時,提到「羋月過世後的第十八年,十三歲的嬴政登基,在他繼位後的第二十六年,統一整個中國。」
上文中統一中國的為何人? (A)秦始皇(B)唐太宗(C)北魏孝文帝(D)漢武帝。
23. 匈奴在歷史記載出現的時間從戰國時期直到魏晉南北朝,曾經成為華夏國家極大的威脅。請問:對於防範匈奴,下
列何者「不是」手段之一? (A)制定漢化政策(B)築長城防禦(C)派遣使者聯合其他部落攻擊(D)主動出擊
削弱匈奴實力。
24. 漢代中央與地方都設有官學,太學即為中央官學的最高學府,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要內容,地方官學也都以學習儒
家經典為主。請問:漢代官學的學習內容與何種措施有關? (A)秦始皇「焚書坑儒」(B)漢初「推行黃老思想」
(C)漢武帝「推崇儒術」(D)曹魏「九品任官」。
25.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是因哪一項措施造成的? (A)科舉實行的結果(B)九品任官法的實施(C)
漢代推舉孝廉(D)永嘉之禍的影響。
26. 人民思想的掌握也是各朝代君王面臨的課題之一,能有效的控制人民思想代表政權的穩固。請問:下列敘述何者「錯
誤」? (A)漢代初期推行儒家思想(B)秦代採用法家,施行嚴刑峻法(C)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者各自提出
解決辦法(D)漢武帝推崇儒家思想治國。
27. 「士之子恆為士,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農之子恆為農。」這種現象最可能存在於哪一個時代? (A)西
周(B)東周(C)漢代(D)魏晉南北朝。
28. 秦始皇的政策中,統一文字、貨幣、車軌與度量衡,有何影響? (A)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B)使許多古代典
籍失傳,學術思想受限(C)使人民心生怨恨,激起大規模推翻秦的統治運動(D)有助帝國內部整合和經濟發展。
29. 中央集權的國家除了仰賴賦稅制度維持帝國運作之外,還依靠著環環相扣的官僚集團協助帝國運作。但官員如何選
拔一直困擾著歷代統治者,隨著時間的演進,我們可以從官員選拔制度中看出何種變化? (A)愈來愈看重孝、廉
等道德標準(B)平民入仕的機會增加(C)世襲制度成為趨勢(D)貴族子弟較有機會入仕。
30. 中國為了維繫高度中央集權、體系龐大的政府,需要大量優秀的官員,從隋代以後,中國為了打破世家藩籬,開創
新的取才制度,該制度讓社會階級有機會流動,並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請問:該制度為
下列何者? (A)科舉制度(B)推舉孝廉(C)九品任官(D)世襲。
31. 表(一)是中國歷代重要的改革內容表,請問:表中丁的部分應該是下列何人的改革措施? (A)秦始皇(B)漢
武帝(C)北魏孝文帝(D)唐太宗。
32. 台銘是漢代商人,他想要賣絲織品到國外去。請問:他可能走圖(一)中的哪一條路線? (A)甲(B)乙(C)
丙(D)丁。
▼表(一) 中國歷代重要的改革內容
甲 以法家思想為依據,實行變法
乙 創皇帝制、厲行中央集權、統一文物
丙 推崇儒家思想
丁 禁胡服、禁胡語、改漢姓、鼓勵胡漢通婚
▲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