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頁,共 5頁
21. 八達嶺長城是現今中國觀光勝地,為明代所修築興建。而明代之所以致力於維持長城的完整,是為了
抵禦來自於北方的外敵。請問:上述的「外敵」是指下列何者?(A)蒙古(B)日本(C)倭寇(D)藏族。
22. 明初和清初曾施行海禁政策,其實施的主要原因為何?(A)皆為防範倭寇入侵(B)明初為防範流寇,清
初是為了防蒙古(C)明初為防範倭寇,清初為封鎖臺灣鄭氏(D)明初為防蒙古,清初為防倭寇。
23. 隨著傳教士與商人不斷前往東方貿易的過程中,對東方國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衝擊,像是日本為了杜
絕葡萄牙人在國內的影響力,最後選擇鎖國,但日本的鎖國並不是全方位禁止,而是有限度的容許部
分國家依然可以前往日本貿易。請問:部分國家指的是下列何者?(甲)荷蘭(乙)西班牙(丙)葡
萄牙(丁)中國(戊)英國。(A)甲丙(B)乙丁戊(C)甲丁(D)甲丁戊。
24. 下列是某歷史人物的生平:「此人原是陝北驛卒。當時皇帝採信大臣裁撤驛卒的建議,造成失業驛卒
武夫起兵反抗,此人亦加入了反抗行動。後來此人成為明末民變領袖之一,率領眾人於河南殲滅明軍
主力,後稱帝建立政權。不久,進攻北京,與皇帝談判破裂後,攻入都城,皇帝自縊,至此明帝國滅
亡。」請問,此為下列何人?(A)李自成(B)張獻忠(C)吳三桂(D)林爽文。
25. 「此一帝國版圖遼闊,境內民族複雜,蒙古、女真、契丹、高麗、漢族等族雜居;加上先前的軍事行
動,曾經遠達西亞、歐洲,帶回突厥、波斯、斡羅思(俄羅斯)及東歐各族人士。上述情況使得此帝
國族群繁多,遠遠超過其他時期,在中國史上可謂獨一無二。」「這個民族是中國歷代邊疆民族中,
漢化程度較淺的民族之一。他們入主中國後,為了保持統治地位,各級長官甚少任用漢族人士,對漢
人、南人採取高度控制的態度及手段,結果引起漢人、南人的不滿與反抗。」關於以上敘述的分析,
下列何者正確?(A)被尊為「成吉思汗」的忽必烈是此帝國興起的關鍵人物(B)來自於西域、中亞和歐
洲的色目人,因擅長理財,多在政府擔任財政職務(C)漢人指的是原本被宋朝統治的人民(D)南人指是
是被金國統治的各族。
資料一:此人為南宋初期的名將,出身貧困農戶,但精於騎射,愛讀兵書。由於他治軍賞罰分明,軍紀
嚴整,軍隊戰鬥力強,連金軍也感到畏懼。
資料二:他曾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南宋初期,曾率軍數次大敗金軍。
資料三:他堅持北伐,卻受人誣陷意圖謀反,在一天內先後收到朝廷十二道金牌要求撤兵,只好班師回
朝,最後被判處死刑,死時年僅 39 歲。
26. 根據以上三段資料,文中敘述的應是哪一位歷史人物?(A)趙匡胤(B)岳飛(C)韓世忠(D)文天祥。
27. 15 世紀末,(甲)歐洲人發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乙)他們帶著美洲發現的白銀,透過亞洲殖民據點的
轉運,(丙)大量購買中國的獸皮、香料等物品,(丁)白銀也因此大量輸入中國,形成銀銅雙本位制度。
請問:上述畫線部分何者錯誤?(A)甲(B)乙(C)丙(D)丁。
28. 《清明上河圖》歷時十年才完成,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
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處理,非常巧妙,
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請問:《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社會風貌主要為下列何者?(A)西域文化傳來的
文化,對宋代社會經濟影響很大(B)宋代商業經濟十分發達,城市生活風貌多彩多姿(C)宋代社會可容
納各種民族文化,而呈現多元色彩(D)元代在各地廣設驛站,促進歐亞之間貿易的流通。
29. 「黃禍」是歐洲人感到黃種人造成威脅時的說法,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展開侵略行動時,
歐洲人就將此稱為「黃禍」。而黃禍之說,其實在 13 世紀就出現了,請問:關於 13 世紀歐洲人所稱
的「黃禍」,其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元帝國,被推戴為「成吉思汗」
(B)元帝國亦曾向日本和越南出兵,更擴大了帝國的版圖(C)蒙古人發動三次西征,創建橫跨歐亞非的
大帝國(D)蒙古的西征,促進歐亞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30. 小洋最喜歡去逛文化路,有吃有喝又有得玩;來到一家他最愛的鹹酥雞攤位時,他買了三大袋,有鹹
酥雞、魷魚、甜不辣、米血、玉米、地瓜(番薯)、薯條(馬鈴薯)……滿足了口腹之欲後,小洋想著明
天開始又要多跑操場好幾圈了。玉米、番薯與馬鈴薯這些食物都是從外國傳入的「舶來品」,請問:
這些作物何時、從何處傳入中國?(甲)元代(乙)明代(1)歐洲(2)美洲。(A)甲1(B)甲2(C)乙1(D)乙2。
11 世紀初,東亞地區甲、乙兩國爆發了一場戰爭,起初雙方互有勝負;後來甲國皇帝在大臣建議之
下率軍親征,激勵了軍隊士氣,射殺了敵軍主將;後來,甲、乙兩國決定停戰並進行議和,最後雙方訂
立了盟約,並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
昭昭天鑒,當共殛之」。此後,兩國之間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31. 有關上文中甲、乙兩國的敘述何者正確?(A)甲國是趙匡胤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宋,史稱南宋(B)乙國
為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並取得燕雲十六州(C)甲國在強盛時,東邊的女真、高麗和西邊的西夏都向其稱
臣納貢(D)乙國最後亡於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