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北興國中 八年級 110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344.58 KB
頁數
5
作者
蔡慧君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12-09,离现在 3 32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頁,共 5
北興國中 110 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 歷史科二年級 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2分)
1. 由近年來流行的韓劇古裝片,經常出現身著儒服的書生,能寫一手流利的漢字,可看出韓國與中國之
間密切的文化交流14 世紀末的朝鮮王朝,按例連年派遣使者前往明帝國朝貢,對於朝鮮使節而言,
能夠前往明帝國朝貢是一件極為榮耀的事。但隨著中國的明清政權更迭,朝鮮對於滿人入主中原更是
與明遺民們同仇敵愾。請問:明帝國的滅亡,以及清帝國入主中國後穩定其政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明末年國內發生嚴重饑荒,大批災民與饑兵互相結合,形成倭(B)明帝國受內憂外患困擾,最後
因清帝國勢力攻入北京而滅亡(C)明朝將領引清軍入關,清兵消滅流寇,並南下掃蕩明政權殘餘勢力,
穩定了清政權(D)清帝國因自身民族與漢人人數的比例極不平均,為了保護自身地位,把全國人民分成
四個等級。
2. 利瑪竇是義大利籍的傳教士。1583 年來到中國居住,頗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稱為「泰西儒士」。他
□□教在華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除了
傳教之外,還廣泛結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知識,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請問,有關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活動的進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傳教(B)
使傳教活動順利進行,容許中國教徒可祭祖、祭孔(C)與徐光啟合作翻譯《坤輿萬國全圖》(D)與湯若
望合作翻譯《幾何原本》。
3. 日本自古以來一直有護國神風的傳說,該用詞也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飛機編隊中。該傳說的
起源來自於 13 世紀時,日本面臨強大外敵從東方海面上逼近,但這兩次都幸運的有颱風經過,造成
大外敵的艦隊巨大損失,因此日本國土得以保存。請問:上文中所提到對日戰爭的挫敗,對此強大外
造成了何種影響?(A)積極發展海軍等待下一次的出征機會(B)聯合東亞各族重新攻擊日本(C)終止向
海外擴張(D)在內政上實施差別待遇
4. 1662 年,在江西建昌府刻印出版了一本拉丁文書籍,書名為「中國的智慧」,內有「孔子」傳記、
「大學」譯文以及「論語」前部譯文,這是四書第一次正式譯成拉丁文並刊行,後傳銷到歐洲,讓歐
洲學界首度能較完整的了解中國儒學。請問:當時歐洲學界能完整了解中國儒學的原因和下列何者最
相關?(A)歐洲學者因仰慕中國文化,特地到中國進行學術研究(B)歐洲各國政府派遣使節團,有計劃
地將中國儒學帶回歐洲(C)因為利潤高,所以西方商人大量運回歐洲市場銷(D)西方傳教士在華傳教
期間,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5. 阿秀在書中看見一段史料如下:「凡外夷者,我朝皆設市舶司以領之。……許帶方物,官設牙行與民
貿易,謂之互市。是有貢船,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請問:根據這段史料內容判斷,有
關此時期的商貿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為管理對外貿易,此時期曾實施海禁政策,有效控制了
白銀大量外流(B)此時期因帝國版圖的擴張,歐亞大陸廣設驛站,來往東西的商隊亦絡繹不絕(C)此時
期與外國的商貿往來,主要是官方主導,但也有不少民間的走私貿易(D)東亞海域的海商集團勢力強大,
貿易範圍遠至歐美地區。
6. 阿福最近正在看一部歷史劇,劇名是「洪武大帝朱元璋」,因為歷史老師跟他說過,有些電視劇為戲
劇張力會有不少虛構的情節,所以阿福就一邊追劇,一邊研究,希望能夠更了解這段歷史。請問,阿
福看的這部歷史劇所描述的帝國,關於其建立與發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此帝國與蒙古形成
長期對峙局面,蒙古雖然數次南侵,但多數時間雙方仍維持和平的商貿往來(B)帝國東南沿海,長期受
到流寇的騷擾(C)朱元璋出身於世家大族,故有強大後盾,最後擊敗群雄,建立政權(D)帝國後期,東
北的女真族興起後,隨即建國號大清,並攻陷北京,造成帝國滅亡。
7. 宋代建立後,為解決唐末以來地方勢力割據及將領擁兵自重的問題,採行了「強幹弱枝、重文輕武」
的基本國策,卻也造成了宋代國勢積弱不振,長期受到外患的困擾,因而漢人所建立的宋代,最後亡
於外族。請問,北宋和南先後亡於哪一外族?(A)蒙古、女真(B)丹、女真(C)女真、蒙古(D)契丹、
蒙古。
8. 「山西多富商,山西富室,多經商起家。亢氏號稱數千萬兩,實為最鉅。」、「山右(西)大約商賈
居首,其次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武,最下者方令讀書。」由此推論哪個時代最可能出現上述的現
象?(A)兩宋(B)明清(C)隋唐(D)秦漢。
9. 承上題,關於此時期商業發展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因東西方熱絡的貿易擴大了絲綢、瓷器
等商品的需求,帶動工商業發展(B)出現地域性商幫(C)商人在各地建會館,作為同鄉人士寄宿與商業
往來的居所(D)專業市鎮興起,例如:江西景德鎮是絲織業中心。
2頁,共 5
10. 宋代某集理學大成的學者曾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
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此不易之理也。」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宋代政府重視文
人政治,提倡儒學,融合了佛教與法家思想,形成了理學(B)此學者著有《四書》,為理學重要代表著
(C)南宋開始,《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定本(D)宋代理學傳入了朝鮮和日本,其倫理觀念更成
為人民日常生活的指導。
11. 清帝國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卻能夠在清初曾締造長達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盛世長達國祚的
二分之一,文治武功都可媲美漢唐。請問:清帝國盛世的開,主要與下列何者有關?(A)大力提倡儒
家文化(B)實施多元統治的政策(C)依靠明降將的輔佐(D)對西藏、蒙古的宗教信仰採取嚴格管控,以避
免因宗教差異而反叛。
12. 那達慕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能運動競技節日,一般於每年 7月至 8月間舉行,競賽項目有:搏
克(摔跤)、射箭或者賽馬的其中一種競賽。歷史上的蒙古帝國曾將摔跤、射箭、賽馬定為「男子三
藝」,要求每名蒙古族男子都必須操習。請問,對於體能競技如此重視的蒙古,在中國歷史上武力強
盛,曾滅亡下列哪些王朝?()()北宋()南宋()()西夏。(A)甲乙丁(B)乙丁戊(C)丙丁戊
(D)甲丙戊。
13. 詩云:「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是描寫明末哪一
位鎮守山海關的守將為了一己之私,引清兵入關?(A)李自成(B)吳三桂(C)袁崇煥(D)張獻忠。
14. 從漢代以後,中西貿易網絡一直是中國王朝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各朝代依據國力強盛與否,在對外
貿易上也展現出不同的風貌。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宋代時因外族阻撓,海路貿易較陸路貿易
發達(B)為了維持治安,故在邊境設立市舶司(C)元代時因為帆船技術不精,故海路貿易幾乎消失(D)
置驛站,以方便管理各地入境商船及徵稅事宜。
15. 阿義喜歡研究古代軍事歷史,他在某本介紹中國古代軍事科技的書中,看到一段有關火藥技術發展的
介紹,如以下附圖。請問,此項武器開始遍用於軍事上,最早是在哪一時期?(A)秦漢時期(B)隋唐
時期(C)宋元時期(D)明清時期。
16. 中國史上某朝代後期的商貿情況:「部分商人在東南沿海違反禁令從事貿易活動,運送絲、茶或瓷器
等商品到海外販售,賺取白銀。途中需躲避官府的查緝、海盜的劫掠,必要時甚至會進行海盜行為。」
請問,此一朝代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明代(B)唐代(C)元代(D)宋代。
17. 大雄因為考試又考零分,被媽媽臭罵一頓後,負氣跳上時光機回到中國歷史上的元帝國時期,因為時
光機又故障了,所以他只好暫時留在此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店,()店裡平時會有表演團體
表演,()菜餚有占城稻的白米飯、肉類菜餚等,()平常閒暇時還可以去市集上聽說書,唯獨衣服
老是穿不習慣,()這時候還是以麻衣為主,尚未出現棉布衣服。請問:以上敘述,何者不合史實
(A)(B)(C)(D)丁。
18. 蒙古人的西征及占領中亞、西亞等地,使中西交通大開,自願來華的穆斯林商人、傳教士、旅行家、
學術人士絡繹不絕,入居元帝國後,仍保持著伊斯蘭教信仰和文化,形成其特有的生活型態與文化特
色。有關宋元時期伊斯蘭教在亞洲發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中亞位於阿拉伯商人的貿易路線上,
因而成為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B)杭州清淨寺初創建於北宋年間,是伊斯蘭禮拜堂(C)伊斯蘭文化不斷
傳入中國,其中天文學、曆法、醫學,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D)宋代設立專門研究伊斯蘭醫藥學的單位,
並大量翻譯伊斯蘭的醫藥學,將研究成果編成《回回藥方》一書
19. 在中國福建某史跡陳列館內,有塊石碑上記有:「皇上嘉其忠誠,命某人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
舶百餘艘,貨幣往貨之……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
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有關石碑內容所記之事,下列敘述何者符合史實(A)皇上
是明太祖(B)占城國位於今馬來西亞(C)「西洋」所指範圍遠及大西洋一帶(D)這次的行動,使明帝國聲
威遠播,擴大了朝貢貿易的規模。
20. 13 世紀時,有著阿拉伯血統哈基姆,來到元帝國統治下的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留下一些生活紀
錄。下列何者應是他的紀錄中會有的記述?(A)城市生活好精采,走在杭州街頭,聽到了熟悉的語言,
原來是同鄉組成的樂團在表演(B)因為做生意經常在各地奔波,還好有市舶司,讓我有可以落腳休息的
地方(C)身邊幾乎沒有和我一樣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也找不到清真寺可以去做禮拜(D)因海上交通不發
達,我只能由陸路來中國進行貿易
3頁,共 5
21. 八達嶺長城是現今中國觀光勝地,為明代所修築興建。而明代之所以致力於維持長城的完整,是為了
抵禦來自於北方的外敵。請問:上述的「外敵」是指下列何者?(A)蒙古(B)日本(C)倭寇(D)藏族。
22. 明初和清初曾施行海禁政策,其實施的主要原因為何(A)皆為防範倭寇入(B)明初為防範流寇,清
初是為了防蒙古(C)明初為防範倭寇,清初為封鎖臺灣鄭氏(D)明初為防蒙古,清初為防倭寇
23. 隨著傳教士與商人不斷前往東方貿易的過程中,對東方國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衝擊,像是日本為了杜
絕葡萄牙人在國內的影響力,最後選擇鎖國,但日本的鎖國並不是全方位禁止,而是有限度的容許部
分國家依然可以前往日本貿易。請問:部分國家指的是下列何者?(甲)荷蘭(乙)西班牙(丙)葡
萄牙(丁)中國(戊)英國。(A)甲丙(B)乙丁戊(C)甲丁(D)甲丁戊。
24. 下列是某歷史人物的生平:「此人原是陝北驛卒。當時皇帝採信大臣裁撤驛卒的建議,造成失業驛卒
武夫起兵反抗,此人亦加入了反抗行動。後來此人成為明末民變領袖之一,率領眾人於河南殲滅明軍
主力,後稱帝建立政權。不久,進攻北京,與皇帝談判破裂後,攻入都城,皇帝自縊,至此明帝國滅
亡。」請問,此為下列何人?(A)李自成(B)張獻忠(C)吳三桂(D)林爽文。
25. 「此一帝國版圖遼闊,境內民族複雜,蒙古、女真、契丹、高麗、漢族等族雜居;加上先前的軍事行
動,曾經遠達西亞、歐洲,帶回突厥、波斯、斡羅思(俄羅斯)及東歐各族人士。上述情況使得此帝
國族群繁多,遠遠超過其他時期,在中國史上可謂獨一無二。」「這個民族是中國歷代邊疆民族中,
漢化程度較淺的民族之一。他們入主中國後,為了保持統治地位,各級長官甚少任用漢族人士,對漢
人、南人採取高度控制的態度及手段,結果引起漢人、南人的不滿與反抗。」關於以上敘述的分析,
下列何者正確?(A)被尊為「成吉思汗」的忽必烈是此帝國興起的關鍵人物(B)來自於西域、中亞和歐
洲的色目人,因擅長理財,多在政府擔任財政職務(C)漢人指的是原本被宋朝統治的人民(D)南人指是
是被金國統治的各族。
資料一:此人為南宋初期的名將,出身貧困農戶,但精於騎射,愛讀兵書。由於他治軍賞罰分明,軍紀
嚴整,軍隊戰鬥力強,連金軍也感到畏懼
資料二:他曾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南宋初期,曾率軍數次大敗金軍。
資料三:他堅持北伐,卻受人誣陷意圖謀反,在一天內先後收到朝廷十二道金牌要求撤兵,只好班師回
朝,最後被判處死刑,死時年僅 39 歲。
26. 根據以上三段資料,文中敘述的應是哪一位歷史人物(A)趙匡胤(B)岳飛(C)韓世忠(D)文天祥。
27. 15 世紀末,()歐洲人發現通往亞洲的新航路,()們帶著美洲發現的白銀,透過亞洲殖民據點的
轉運()大量購買中國的獸皮、香料等物品()白銀也因此大量輸入中國,形成銀銅雙本位制度
請問:上述畫線部分何者錯誤(A)(B)(C)(D)丁。
28. 《清明上河圖》歷時十年才完成,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
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處理,非常巧妙,
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請問:《清明上河圖》所呈現的社會風貌主要為下列何者?(A)西域文化傳來的
文化,對宋代社會經濟影響很大(B)宋代商業經濟十分發達,城市生活風貌多彩多姿(C)宋代社會可容
納各種民族文化,而呈現多元色彩(D)元代在各地廣設驛站,促進歐亞之間貿易的流通。
29. 「黃禍」是歐洲人感到黃種人造成威脅時的說法,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展開侵略行動時,
歐洲人就將此稱為「黃禍」。而黃禍之說,其實在 13 世紀就出現了,請問:關於 13 世紀歐洲人所稱
的「黃禍」,其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元帝國,被推戴為「成吉思汗」
(B)元帝國亦曾向日本和越南出兵,更擴大了帝國的版圖(C)蒙古人發動三次西征,創建橫跨歐亞非的
大帝國(D)蒙古的西征,促進歐亞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30. 小洋最喜歡去逛文化路,有吃有喝又有得玩;來到一家他最愛的鹹酥雞攤位時,他買了三大袋,有鹹
酥雞、魷魚、甜不辣、米血、玉米、地瓜(番薯)、薯條(馬鈴薯)……滿足了口腹之欲後,小洋想著明
天開始又要多跑操場好幾圈了。玉米、番薯與馬鈴薯這些食物都是從外國傳入的「舶來品」,請問:
這些作物何時、從何處傳入中國?()元代()明代(1)歐洲(2)美洲。(A)1(B)2(C)1(D)2
11 世紀初,東亞地區甲、乙兩國爆發了一場戰爭,起初雙方互有勝負;後來甲國皇帝在大臣建議之
下率軍親征,激勵了軍隊士氣,射殺了敵軍主將;後來,甲、乙兩國決定停戰並進行議和,最後雙方訂
立了盟約,並共同聲明「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
昭昭天鑒,當共殛之」。此後,兩國之間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31. 有關上文中甲、乙兩國的敘述何者正確?(A)甲國是趙匡胤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宋,史稱南(B)乙國
為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並取得燕雲十六州(C)甲國在強盛時,東邊的女真、高麗和西邊的西夏都向其稱
臣納貢(D)乙國最後亡於蒙古。
4頁,共 5
32. 上文中甲、乙兩國爆發的戰爭與其後所訂立的盟約,下列敘述何有誤(A)為奪回燕雲十六州,甲
國派遣大軍對乙國開戰(B)盟約規定,甲國需每年支付乙國銀、絹(C)盟約中兩國君主以兄弟互稱(D)
盟約即為澶淵之盟
文學除了可抒發情感,有時亦可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南宋初年,某將領為收復失土,率軍與敵國
作戰,多次擊敗敵軍立下戰功,但最後卻被害死。以下是這位將領所寫的詞:「怒髮衝冠,憑欄處,瀟
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
悲切。
靖康恥
,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
胡虜
肉,笑談渴飲
匈奴
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33. 詞句當中提及之「靖康恥」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禍」,有關此事的經過,以及宋代政權後續的發展,
下列敘述何者符合史實(A)北宋曾試圖與遼國聯手來對付此敵國(B)敵國在滅遼後,北宋首都被敵軍
攻陷(C)在敵軍攻陷首都之前,皇帝已南逃臨安,另建新都(D)南宋飽受敵國的威脅,再加上立下戰功
的將領被害死,最後南宋亡於此敵國。
34. 詞句中的代表敵國的「胡虜、匈奴」,其興起與發展的歷史,下列敘述何有誤(A)與發動「永嘉
之禍」的民族為同(B)12 世紀前期,在東北建立政權(C)在靖康之禍後,成為東亞的新霸主(D)後亡
於蒙古,明末再度興起,建立了清帝國。
13 世紀時,有位來自威尼斯的歐洲商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口述自己在東方的經歷與見聞,完
成《馬可波羅遊記》一書。
據遊記所述,馬可波羅到中國經商,受到皇帝的重用,留居中國 17 年。而且首都築有通往各地的
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招待所,供政府官員和過往商旅使用。此外,他還發現人們在山中開採黑色
的石頭,把它當成燃料,比木柴還要好用!
35. 文中提及馬可波羅到中國後,受到皇帝的重用,依當時的時代背景判斷,生活在中國的馬可波羅最不
可能遇到的是下列何事?(A)聽當地人說,以前蒙古大軍曾西征遠至其家鄉附近(B)受皇帝重用,擔任
的工作和財政有關(C)當時為管理首都的治安,實施嚴格的坊市制度(D)認識的朋友正在研讀《四書集
注》,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36. 「首都築有通往各地的道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招待所,供政府官員和過往商旅使用。」有關這段
話的分析,下列何者正確?(A)首都為汴京,就是現在的北京(B)各地廣設招待所,促進了歐亞等地的
貿易與貨物的流通(C)此招待所始設於唐代,負責對外貿易的徵稅事宜(D)因招待所的設置,陸路交通
發達,使得海路貿易沒落。
資料一:傳說鐵木真出生時,手中握有血塊,寓意天降其將掌握生殺大權;後統一其族各部落,被尊稱
為成吉思汗,對外發動征戰,歐洲人聞風喪膽稱之為「黃禍」。在多次的軍事行動中建立了
圖遼闊的帝國。
資料二:忽必烈為爭奪權利,不顧傳統自行宣布繼承統治大權,而與其弟爆發內戰,雖最後獲得勝利,
但也為後來的皇位繼承制度留下了負面的示範。
資料三:此帝國武功強盛,版圖遼闊,但治理中國不及百年而亡
37. 若以中國歷史朝代的興替而言,元帝國統治中國,是從何時算起的?(A)鐵木真被尊為「成吉思汗」
(B)元滅金(C)元滅西夏(D)元滅南宋。
38. 元帝國定都於何處(A)汴京(B)大都(C)長安(D)洛陽。
39. 有關元帝國衰亡之因,下列何者較無相關(A)征日戰爭失敗(B)帝位繼承紛爭不斷(C)財政混亂(D)
別待遇的種族政策
《東京夢華錄》一書的內容是描寫北宋時期首都的社會生活風貌,內容提及:「出朱雀門東壁,亦
人家。……東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餘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自土市子南去
鐵屑樓酒店、皇建院街、得勝橋鄭家油餅店,動二十餘爐,直南抵太廟街、高陽正店,夜市尤盛。」
40. 請問,北宋時期的城市生活如此多采多姿,其原因與下列何者無關(A)因城市大量聚集人口,商業
活動繁盛(B)坊市制度的實施(C)夜市的出現(D)商店的營業地點不受限制。
41. 若要了解北宋時期首都的社會生活風貌,也可以參考哪一位北宋畫家的畫作?(A)沈括(B)朱熹(C)
光啟(D)張擇端。
5頁,共 5
傳說中的黃道姑,由於家庭貧苦,十多歲時被賣為童養媳,婚後不堪家庭虐待,隨黃浦江海船逃到
海南島崖州。在崖州隨黎族人學習紡織。後回到家鄉松江,教當地婦女紡織技術,並且製成一套扦、
彈、紡、織工具,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
的烏泥涇被,從此,松江的紡織業發達起來。
42. 以上是中國傳統民間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將紡織技術改良,使該項紡織品成為中國日常所用,甚至
在中國都還保存著她的墓。請問:故事中的主角,使用的紡織原棉花,其原產地應是下列何處?
(A)印尼(B)新疆(C)西藏(D)印度。
43. 有關宋元時期的棉織技術發展的敘述,何者正確?(A)棉花於宋元時期始傳入中國(B)棉花種植漸廣,
棉布逐漸取代麻布(C)棉織技術是由日本傳入朝鮮再傳入中國(D)宋代時從占城引進新品種的棉花。
資料一:19 世紀,英國漢學家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賦,很早就
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確實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
(資料來源:典華網,麥都思)
資料二:17 世紀,英國學者培根(Francis Bacon)指出,此時有三種發明已經把全世界的面貌和情況
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爭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
難以數計的變化。(資料來源:阿波羅新聞網,20111114
44. 根據上文中的兩段資料分析,下列關於中國宋元時期科技發展的敘述何者有誤(A)此時期紙術
改良促進了學術文化的傳播與交流(B)北宋時,發現以磁石磨擦鐵針,製作成指南針(C)指南針形成遠
洋航行技術的基礎(D)蒙古將火藥改良,並運用於西征戰事。
45. 若想了解中國宋元時期的科技發展,下列哪一本書最具有參考價值?(A)四書集注(B)幾何原本(C)
工開物(D)夢溪筆談。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積極到東亞尋求傳教的機會,其中以天主教耶穌會最為積極。請問
46. 這些傳教士之所以來到東亞各國(包括中國)來傳教,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件史事的影響?(A)中國
朝貢體制的擴張(B)東亞海域的倭寇猖獗(C)歐洲人發現新航路(D)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47. 若要了解以上這段史事,可參考下列何人的傳記?(A)馬雅各、馬(B)湯若望、利瑪竇(C)鄭和、張
(D)徐光啟、吳三桂。
48. 這些傳教士最大的貢獻,為下列何者?(A)促使胡漢民族之間的融(B)促使造紙術的西傳(C)促使
「海上絲路」的形(D)促使文化之間的交流。
49. 這些傳教士將西學輸入中國,主要項目不包括下列何者?(A)地理學(B)數學(C)庭園藝術(D)軍事科技
50. 藉由這些傳教士,中國的文物也傳到西方,一度還引發一股「中國熱」的熱潮。是為什麼18
紀初,這樣的情形卻中斷了,其主要原因和哪兩位皇帝有關?(A)順治、康(B)康熙、雍正(C)雍正、
乾隆(D)乾隆、嘉慶。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