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需求:需求法則與消費者剩餘

格式
pdf
大小
1.48 MB
頁數
51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8-27,离现在 2 5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3

費者需求

background image

目錄

1.

需求法則

2.

消費者剩餘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0.

1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法則

需求法則

(Law of Demand)

價格下跌時

,

需求量

(quantity demanded)

增加

;

反之

,

價格

上升時

,

需求量減少

需求線

個人需求點

(

例如

,

是否上大學

?

是否纏足

?)

個人需求線

(

例如

,

每個月多少杯咖啡

)

市場需求線

0.

2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法則

background image

需求線與願付價格

價格 數量

(

)

$ 55

1

50

2

45

3

40

4

35

5

30

6

25

7

20

8

15

9

10

10

5

11

需求線

:

特定時間內

(

如一星期

)

,

價格與需求量之關係

價格

52

元時

,

需求量

1

;

價格降為

50

元時

,

需求量增為

2

願付價格

(willingness to pay):

消費者對某商品所願意付的

最高價格

;

上圖中之圓點為願付價格

1.

需求法則

3 / 46

background image

願付價格

商品或服務的消費產生

使用價值

(use value,

簡稱為

價值

)

使用價值越高

,

消費者的願付價格也越高

使用價值會因消費數量而改變

,

故又稱為

邊際價值

(marginal value)

邊際價值

:

多消費

1

單位商品所得到的價值

;

或者

,

消費某單位商品所得到的價值

邊際價值即消費者對該單位商品的願付價格

1.

需求法則

4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線為負斜率

:

邊際價值遞減

為何需求線為負斜率

?

邊際價值遞減

(diminishing marginal value):

消費量增加時

,

邊際價值會下降

需求法則

:

因為邊際價值遞減

,

故需求線為負斜率

1.

需求法則

5 / 46

background image

邊際價值與效用

需求線

(demand curve)

常簡單畫成連續線

(B

)

願付價格又稱為 「需求價格」

(demand price)

經濟理論後來發展出

效用

(utility)

的概念來代表使用價值

1.

需求法則

6 / 46

background image

完全價格

願付

完全

時間

價格

價格

票價

成本

上班族

700

750

300

450

學生

(

無考試

)

500

320

270

50

學生

(

考試期間

)

500

620

270

350

上班族會不會去看電影

?

依以上分析

,

願付價格高於票價就會去

但是

,

需求法則裡的 「價格」 是指 「完全價格」

(full price):

須加入時間

成本等

. . .

若只考慮票價

(300

),

上班族會去看電影

;

但完全價格為

750

,

班族不會去看電影

學生在考試期間也不會看電影

1.

需求法則

7 / 46

background image

消費者剩餘

background image

消費者剩餘

若無市場交易

,

一桶水對阿汪的使用價值是

55

市場出現後

,

一桶水的價格

40

,

但他的願付價格是

55

;

願付價格比實際支出高

15

市場交易使阿汪獲得

15

元的利益

(gain)

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之總使用價值

(

總願付價格

)

減去其總消費支出後

之數額

,

代表消費者從市場交易中所獲得的利益

2.

消費者剩餘

8 / 46

background image

邊際價值與總使用價值

單價

需求量

總使用價值

邊際價值

總消費支出

55

1

55

55

55

50

2

105

50

100

45

3

150

45

135

40

4

190

40

160

35

5

225

35

175

30

6

255

30

180

25

7

280

25

175

20

8

300

20

160

15

9

315

15

135

10

10

325

10

100

5

11

330

5

55

若價格是

30

,

消費量是

6

單位

總消費支出

(total expenditure):

單價乘上數量

總使用價值

(total value):

邊際價值之總和

2.

消費者剩餘

9 / 46

background image

消費者剩餘

單價

需求量

總使用價值

邊際價值

總消費支出

消費者剩餘

55

1

55

55

55

0

50

2

105

50

100

5

45

3

150

45

135

15

40

4

190

40

160

30

35

5

225

35

175

50

30

6

255

30

180

75

25

7

280

25

175

105

. . .

外一種計算方法

,

加總每一單位的利益

消費者剩餘

= (55 – 30) + (50 – 30) +

. . .

+ (30 – 30) = 75

2.

消費者剩餘

10 / 46

background image

消費者剩餘

為簡化作圖

,

需求線常畫成直線

,

消費者剩餘則以三角形面積表示

(

右圖

)

2.

消費者剩餘

11 / 46

background image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background image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影響需求的因素很多

,

價格

,

所得

,

, . . .

需求法則

(

需求量與價格負向變動

)

是假設價格以外

,

其他條件不變

(ceteris paribus)

「其他條件」 包括

:

所得

,

代品或互補品之價格

,

預期

,

好等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2 / 46

background image

所得

價格下降時

,

需求量增加

(increase in quantity demanded)

所得

(income)

上升時

,

需求增加

(increase in demand)

相同價格下

,

所得上升時

,

需求量增加

(

若為正常財

)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3 / 46

background image

正常財

正常財

(normal goods):

所得上升時消費量會增加的商品

;

例如

,

上大學

,

出國旅遊

, iPhone

等財

(inferior goods):

所得上升時消費量會減少的商品

;

例如

,

自助餐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4 / 46

background image

代品與互補品

代品

(substitutes):

生鮮蔬菜

vs.

冷凍蔬菜

商品的價格上升時

,

消費者減少消費甲商品

,

改消費乙

商品

,

這兩樣商品稱為替代品

補品

(complements):

機車

vs.

汽油

商品的價格上升時

,

消費量減少

,

商品的消費量也減

,

兩者稱為互補品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5 / 46

background image

使用價值不確定

使用價值可能不確定

,

因此

,

是否會消費

,

決定於

預期使用

價值

(expected use value)

例如

,

上大學會有多少價值

?

或者

,

是否要買股票

?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6 / 46

background image

定期存款的報酬率

金融資產

(financial asset):

現金

,

定存

,

票等

定存之報酬

:

若上一期存入定存

20

萬元

,

報酬為本期期末之價值加上

本期的利息

,

再減去上一期期末的支出

報酬率

(rate of returns):

定存報酬率

=

200,000 + 6,000 – 200,000

200,000

= 3.0%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7 / 46

background image

票的預期報酬率

票的預期報酬

:

上一期期末買股票

20

萬元

預期報酬率

(expected rate of returns):

票在本期期末的價值加上本

期的股利

,

再減去上一期期末的支出

:

票報酬率

=

220,000 + 5,000 – 200,000

200,000

= 12.5%

票報酬率可能小於

0

資本利得

(capital gain): profit that results from a sale of a capital asset

本例

:

資本利得為

220,000 – 200,000 = 20,000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8 / 46

background image

價變動可能改變預期心理

若需求線原為

D

0

,

20

元時

,

某甲

買入

10,000

現若股市開盤後

,

價上升為

21

,

某甲

對於報酬率的預期改變

,

求線右移至

D

1

,

某甲

會再加買

2,000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19 / 46

background image

價變動可能改變預期心理

人觀察

,

「股價上升時

,

某甲

的購買量增加」

,

需求法則不成立

?

但實際上是 「需求改變」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20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函數

需求函數

(demand function)

可表示成

:

Q = f (P; I, X, P

s

,

. . .

)

I:

所得

X:

預期心理

P

s

:

代品或互補品之價格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21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函數

需求函數畫圖時

,

通常以價格為縱軸

需求函數例子

:

P = 40 – 5Q +

所得水準

所得由

20

增加為

50

,

需求線右移

,

故本例之商品為正常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22 / 46

background image

所得與財富

財富

(wealth):

家庭擁有各種

資產

(asset)

之總值

,

包括

,

,

現金

,

定存

,

,

石等

資產可以產生所得

:

,

利息

,

經濟學家認為

,

消費高低主要受財富的影響

,

而非所得

但以下的討論

,

仍使用 「所得」 的概念

3.

其他影響需求的因素

23 / 46

background image

無異曲線分析法

background image

需求法則

:

無異曲線分析法

以上是以 「邊際價值遞減」 解釋需求法則

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

由偏好與預算限制解釋需求法則

預算限制

(budget constraint)

(preferences)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24 / 46

background image

資源有限

全部預算是

1,000

,

a,b

兩樣商品

預算限制

:

P

a

Q

a

+ P

b

Q

b

= 1,000

價格

P

a

P

b

由市場所決定

消費者選擇

Q

a

Q

b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25 / 46

background image

預算限制線

預算限制

: 40

·

Q

a

+ 100

·

Q

b

= 1,000

P

a

= 40, P

b

= 100; Q

a

為雞肉數量

, Q

b

為牛肉數量

預算限制線

上任何一點的的消費組合都滿足預算式

(

不超出預算

)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26 / 46

background image

預算限制線

預算限制

: 40

·

Q

a

+ 100

·

Q

b

= 1,000 (Q

a

為雞肉數量

)

若只買牛肉

: 10

(b

);

若只買雞肉

: 25

(a

)

若牛肉買

5

,

則雞肉可買

12.5

(e

)

消費者可以選擇

a, b

,

或者

e, f

,

d

點超出預算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27 / 46

background image

相對價格

(

機會成本

)

每台斤

100

,

雞肉

每台斤

40

,

對雞肉之

相對

價格

(relative price) = 100/40 = 2.5

相對價格也就是機會成本

:

多消費

1

台斤牛肉

,

雞肉

消費

須減

2.5

台斤

預算限制線之斜率即相對價格

,

也就是多消費橫軸商品

1

單位的機會成本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28 / 46

background image

選哪一個組合

?

消費者可選

a, b, e, f ,

他會選哪一個組合

?

e

帶來較高的滿足

,

則選

e

無異曲線

:

比較各消費組合的滿足程度高低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29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線與預算限制

所得

1,000

;

價格

:

100

,

雞肉

40

A:

價格降為

80

元時

,

需求量由

5

台斤增為

6

台斤

A

e

f

點分別對應圖

B (

預算限制線

)

e

f

f

點如何得出

?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0 / 46

background image

實質所得

名目所得

(nominal income):

以貨幣為單位衡量之所得

(

1,000

)

實質所得

(real income):

以商品為單位衡量之所得

(

所得

10

斤牛肉或

25

斤雞肉

)

若名目所得不變

,

價格下降時

,

實質所得上升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1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法則

需求法則

:

商品價格下跌時

,

需求量增加。

Why?

所得效果

(income effect)

價格下跌時

,

實質所得上升

:

消費

量增加

(

假設是正常財

)

代效果

(substitution effect)

商品價格下降時

,

在消費者

實質所得維持不變

的情況

,

商品消費量增加

;

相對的

,

商品的消費費減少

以上兩項效果合計

,

價格下降時

,

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

品消費量之變動則不確定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2 / 46

background image

需求線與預算限制

價格下跌

代效果

: e

點至

g

(

消費量增加

,

雞肉

消費量減少

)

(

實質所得維持原先水準

)

所得效果

: g

點至

f

(

與雞肉消費量都增加

)

圖中的

g

點如何決定出來

?

無異曲線分析法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3 / 46

background image

消費選擇

預算限制

:

無異曲線

(indifference curve)

的概念來分析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4 / 46

background image

無異曲線

(indifference curve)

無異曲線

:

帶來相同滿足程度

(

效用

, utility),

的消費組合所形成的

: a, b, c

點的消費組合之效用水準都是

I

1

位於右上方的無異曲線

I

3

之效用水準

,

高於左下方之無異曲線

I

2

;

I

2

又高於

I

1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5 / 46

background image

無異曲線之特性

不同消費者之偏好不同

,

故各人的無異曲線也不同

同一消費者的兩條無異曲線不會相交

無異曲線負斜率

:

邊際效用大於

0

無異曲線凸向原點

:

邊際替代率會遞減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6 / 46

background image

無異曲線之特性

:

負斜率

邊際效用

(marginal utility):

多消費

1

單位所得到的效用

無異曲線為負斜率

,

表示

兩商品之邊際效用都大於

0

:

多消費

1

單位

,

滿足程度增加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7 / 46

background image

邊際替代率

邊際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消費者為了多消費

1

杯咖啡

(

a

點到

b

),

願意減少的果汁數量

通常以無異曲線切線之斜率代表

MRS (

a

)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8 / 46

background image

無異曲線之特性

:

向原點

無異曲線的形狀是凸向原點

,

換言之

,

橫軸

商品之消費量增加時

,

邊際

代率會遞減

(diminishing MRS)

a

點時

,

咖啡

消費量少

, MRS

較高

;

到了

c

,

咖啡

消費量已很多

,

MRS

較低

(

相對於

a

)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39 / 46

background image

消費選擇

在預算限制下

,

消費者會選擇效用最高的消費組合

(e

)

最適選擇時

(e

),

邊際替代率等於預算線的斜率

(

相對價格

)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40 / 46

background image

最適選擇

a

點並非最佳組合

,

因為多消費

1

單位牛肉的機會成本為

2.5;

但是

, MRS

6

單位

消費者願意減少

6

單位雞肉

,

但實際上只須減

2.5

單位

a

點到

d

,

預算限制仍滿足

,

效用則提高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41 / 46

background image

由無異曲線分析法解釋需求法則

左圖

:

價格由

100

元下跌至

80

,

消費量增加

右圖

:

預算線由

ca

變成

cb,

最適選擇由

e

變成

f

右圖可以進一步拆解為

代效果

所得效果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42 / 46

background image

實質所得

價格下跌使消費者的

實質所得

(real income)

上升

實質所得

:

以商品為單位衡量之所得

(

實質所得由

10

增加為

12.5

)

名目所得

(nominal income):

以貨幣為單位衡量之所得

(1,000

)

價格下降使實質所得上升

,

消費會增加

,

故效用也上升

因此

,

經濟學也

以效用水準代表實質所得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43 / 46

background image

代效果與所得效果

(

定義

)

價格下跌之影響

代效果

(substitution effect):

價格下降時

,

在實質所得

(

效用水準

)

維持原來水

準的情況下

,

消費量之增加

所得效果

(income effect):

相對價格不變

,

但實質所得

(

效用水準

)

上升時

,

消費量

之變動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44 / 46

background image

代效果與所得效果

原選擇點為

e,

100

元下跌為

80

元時

,

消費選擇由

e

點至

f

點的

變動可拆成兩部分

:

代效果

: e

g,

效用維持不變

,

但牛肉變便宜

所得效果

: g

f ,

相對價格不變

,

但實質所得上升

(

預算線外移

)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45 / 46

background image

代效果與所得效果

代效果

(

SE

)

所得效果

(

IE

)

合影響

+

=

(e

點至

g

)

(g

點至

f

)

(e

點至

f

)

相對較便宜

,

消費量增加。

實質所得增加

,

消費量增加。

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影響

方向相同

,

故消費量增加。

雞肉

雞肉

相對較貴

,

消費量減少

實質所得增加

,

消費增加。

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影響

方向相反

,

故變動不確定

;

但本圖畫出消費量減少之

情況。

價格下跌

,

代效果

(SE)

與所得效果

(IE)

同方向

,

故消費量增加

雞肉

消費量之變動視

SE

IE

何者較大

本例

,

雞肉

消費量減少

,

表示

SE

大於

IE

4.

無異曲線分析法

46 / 4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