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离现在 4
年 2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1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蒙特梭利專題討論課堂教材
第一章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
第一節 巴尼的故事
觀察記錄:
時間: 2002 年 11 月 21 日晚間 7 點 40 分。
地點: 臺灣台中市五權西路美術館前廣場。
對象: 幼兒巴尼,約 21 個月。
圖 1-1-1 臺灣台中市五權西路美術館前廣場斜坡
我帶巴尼到美術館,將車停在館內停車場,下車我示意巴尼往前走,他拉著我的長褲腿部右側
要我抱他,我說不能抱,自己走。然後我往前走,他還是拉著我的長褲右側要我抱他,我繼續慢慢
往前走,到達有斜坡的草地邊緣,我們一起走上斜坡,我繼續要往前走,巴尼回頭走下坡去,到達
水泥地面,我說:“巴尼走了,來!”。然後他走上斜坡,接著回頭又走下坡去到水泥地面,我說:
“走了走了巴尼,過來!”。接著他又走上斜坡,接著回頭又搖搖擺擺沖下斜坡去,並發出笑聲。接
著就上坡下坡來來回回走了約十五分鐘。我回到車上拿他的玩具,車就在斜坡旁邊約五公尺處。玩
具有公雞、狗狗和貓頭鷹三種,會分別發出公雞、狗狗和貓頭鷹的聲音。過去三天之間,巴尼不斷
按公雞玩具的按鈕,發出嘎嘎嘎的聲音。巴尼又選擇公雞玩具拿在右手,左手按下按鈕,發出嘎嘎
2
嘎的聲音。我走到斜坡上的平坦處,在漆紅色的金屬藝術製品旁邊坐下。巴尼繼續按公雞玩具的按
鈕,發出嘎嘎嘎的聲音。約五分鐘之後,公雞玩具不再發出聲音,他拿給我,我按按,還是沒聲
音。我抱起巴尼回到距離約二十公尺的車上,拿出後背廂的工具,找出小的十字螺絲刀子。巴尼將
長度 20 釐米的大螺絲刀子拿在手中,看著我拆開貓頭鷹玩具的電池,和公雞玩具的電池互換,然後
再將電池蓋的螺栓擰上。巴尼全程注視我的動作,把頭部塞在我和玩具與工具的中間,我不斷撥開
他的頭,示意他在左側觀察。我按按公雞玩具上的按鈕,再度發出嘎嘎嘎的聲音,巴尼露出愉快的
表情。他拿起小的十字螺絲刀子,在公雞玩具的電池螺栓上擰來擰去。我將其他工具收起來,放進
後背廂。他堅持要一手拿著一支螺絲刀子。我讓他左手拿大螺絲刀子,右手拿小螺絲刀子,並牽著
他的左手走在步道上。(在往後的兩年左右,他隨時手上都拿著螺絲刀子。)
發展中的幼兒會不斷重複某些動作,一直到完全熟練動作才會停止。從蒙特梭利教育的觀點而
言,幼兒是透過感官去熟悉外在世界,靠觸覺、視覺、聽覺、甚至嗅覺與味覺去感知外在事物。幼
兒在生理發展到特定階段的時候,對某些特定的動作會一直重複做。借著不斷重複這些動作,讓個
體發展趨向成熟。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現象,其實就是借著動作的重複,使得神經軸突
發展完善,提高神經網路聯繫的效率。
當我們仔細觀察學步中的孩子來來回回爬一道斜坡時,我們會深深感受到,蒙特梭利教育的重
點,是觀察兒童的發展階段的行為,在孩子的敏感期提供最適當的環境,讓他們重複練習。因此,
成人的責任是預備環境給孩子練習,讓孩子做選擇。他們生命自然的驅動力會讓他們在某段時間對
某些特定事物特別有興趣,成人的任務是如何發現這些敏感期,並適時提供教具,讓孩子在自主學
習之下得到充分發展。
*注: 本文以”兒童動作發展的觀察與分析”為題,發表于臺灣蒙特梭利雙月刊 (2007), 06-07.
3
第二節 0—3 歲的嬰幼兒發展
壹、 胚胎期
蒙特梭利博士發現,無論動物或植物都有一個尚待發展的個體,稱之為“胚胎”。人類的受精
卵蘊藏著形成生理器官的潛力,所以懷孕三個月內的胚胎稱為“生理胚胎”,三個月後則稱為”胎
兒”。雖然新生兒出生以後在生理上已經不再是胚胎,但是很多生理與心理功能尚未完善。因此兒
童必須經過環境刺激,才能使自身器官發展完善,並進一步發展心智慧力。這個有待發展的心理、
感情、心智的胚胎蒙特梭利博士稱為“精神胚胎”。
一、
人類的胚胎期
蒙特梭利博士在《吸收性心智》一書中提到,人有生理胚胎與心理胚胎二個胚胎期。“生理胚胎
期”在個體出生之前,“心理胚胎期”在個體出生之後。個體從受精卵到六歲的過程,兩個胚胎期
合併成為一個“創造期”。符合蒙特梭利博士理論中發展四階段的創造與鞏固規律性。蒙特梭利博
士認為人類生理胚胎的功能與動物相似,人類與動物的不同在於“精神胚胎”。新生兒整體上缺少
精神器官,因此個體出生之後機能尚未完備。個體的許多行為都不是預成,必須經由環境的刺激和
個體的重複練習,才能讓心理胚胎漸漸發展完善。在生理、心理發展健全後,則開始發展社會道德
觀。個體在團體中生存並發展其“道德胚胎”,進而完成道德胚胎期的發展目標。這些過程同樣遵
循發展四階段的規律。
二、 胚胎期與環境
胚胎的發展需要環境的刺激。就生理胚胎而言,母體即是環境。母體提供恒慍環境與營養,是一
個保護胎兒發展的安全環境。胚胎在母體環境中接收母親心跳和消化道的聲音等種種刺激,形成對
外界的部分印象。因此在兒童哭鬧不安時,母親將孩子抱到胸前,使其聆聽心跳的聲音,孩子會彷
佛回到母體中,找到一個穩定的參照點,頓時有了安全感而平靜下來。就生理胚胎而言,環境佔有
絕對的重要角色。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探索世界,並觀察環境中的成人與物品。經由觀察、探索、嘗
試、重複練習等,改善自身尚未發展完善的生理與心智器官(如語言、專注力、獨立性、自信心
等)。但因外在世界的刺激是強烈且持久的,因此成人應幫助孩子和環境建立關係,作為孩子面對環
境的媒介,協助孩子在諸多刺激中逐漸穩定與平衡,這就是蒙特梭利博士說,我們“為生命服務,
而不是為孩子本身服務”的原因。
4
三、 人與動物的差別
人與動物因為“神胚胎”而有所差別,但並不代表動物沒有心理反應,只是:
(一)動物的環境是固定的草原或人類飼養的空間,它們始終保有原始的本能,而人對子女愛的表達
方式,經由時間、空間、社會地位等精神領域的改變而產生變化。故人類的心理形式較動物而
言更為彈性與多元。
(二)動物也有心理發展。動物的心理發展時間較短暫,如同小馬學習走路,雖然也要經歷學習、發
展,但因為物種遺傳基因及本能,其速度之快是人類無法追趕的。相反,人的心理發展則要經
歷許多年的探索、發展,才能逐漸形成,也因此人類在漫長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會經過環境的
種種刺激,發展出較大的差異。
(三)人的智慧是與生俱來的。動物的行為是先天且較為有限的,人因後天經驗的累積,才有更大自
由發展的空間,例如語言本能,人腦天生就準備好可以學語言。因此人才可改變自然環境,並
不斷完善超自然的環境。
四、 適應
孩子出生時,借由無意識的特殊心智,可吸收保存當時當地變化中的社會結構。借自然力量使孩
子成為當時當地的人。成人則是有選擇的推理、有意識的心智,並用此心智改善兒童時期吸收的環
境。每一代的人承襲前一代的創作,又帶動新文明的發展。因此孩子從“精神胚胎”到“人”的過
程是一種發展歷程。“敏感期”與“吸收性心智”等自然動力的幫助,幫助孩子完成適應過程。因
此個體從受精卵到新生兒的發展過程中,孩子完成對環境的適應。此適應與發展是並行的。從生物
角度而言,孩子出身經歷環境的刺激,塑造自己的同時也在瞭解環境、適應環境,成為環境的一部
分。
(一) 何謂適應:完整無缺的適應需求不止人類共有,植物和動物也都有此需求。生命適應環境的能
力是很強的,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生命跡象。生命在適應的過程中逐漸改變自己,並在適
應後依賴環境並改變環境。所以生物與環境存在相互需求的關係,此適應為持續不斷的,其
後代經遺傳承襲對環境的適應力。
(二) 人類的兩種適應:
1. 孩子的適應: 借特殊的記憶,無意識地吸納環境的資訊。動物依據本能經由感官活動,讓環境
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人有改變環境的自由,並且一直在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在無意識
下絲毫不費力、不帶評價、快樂地適應環境。
5
2. 成人的適應: 成人需要去適應各種不熟悉的環境。但此適應是理性、費力、有意識地面對現
實、帶著痛若的適應。在適應現有環境之後,會帶著自己的精神食糧去適應新的環境。
兒童時代開始需要建構語言、想像、推理、批評心智等能力。兒童時代建構世界性的語言結構。
每種語言都有名詞、形容詞等,兒童借大腦塑造此環境的語言,使其擁有學習語言的能力。因此兒
童時期不只建構人的生理特徵,也建構一生學習的心理基礎。故兒童時期的發展,對人的一生影響
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麼“兒童為成人之父”。
五、 新人類
蒙特梭利博士《吸收姓心智》一書中提到:從生物條件來說,孩子出生時並無分工,經過環境刺
激心智發展累積成智慧,而變成新人類。如人有語言,動物也有語言,動物的語言是一種符號,是
傳達某種特定資訊。但人的語言是經由經驗累積的智慧,而非與生俱來的心智,發展出用來表達抽
象思維的工具。人類先天發展的功能很少,如手的動作僅有基本的抓與握等功能,但是大腦的可塑
性大大擴展了人類的發展空間。人的精神也是自由的,在出生時不帶固定思想,面對複雜環境能自
由吸收,人類因此獲得過去所沒有的心理特徵而成為新人類。
人不是一出生就能直立行走,因此行走不是先天發展的功能。然而人類有心理、感情、認知以
及其他與心智有關的精神器官,使得出生時條件與動物相似的人類,能大幅發展智慧,創造自然。
雖然精神胚胎的發展階段為 0~3 歲,但並非每個人到三歲都可達到同樣的發展水準。個人發展狀況
依環境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0~3 歲的孩子在行走及手的動作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發展,且稍微能
控制自我情緒,漸漸脫離以自我中心,能與人和諧相處,並學習其民族的禮儀文化及打招呼的方式
等,各種精神領域的規範,逐漸發展為當時當地的人。
貳、 0—6 個月的嬰兒發展
本書的“嬰幼兒發展里程碑”,主要參考臺灣新竹教育大學周育如教授,在親子天下特刊發表
的“幼兒發展的關鍵里程碑”、臺灣全國幼教資訊網的“解開孩子成長的密碼-0-6 歲嬰幼兒發展手
冊”、以及臺灣台中市社會局兒童發展資源網: “嬰幼兒發展里程碑” 。個體的發展里程碑,隨個
別差異及後天環境,有的孩子的發展會有 1 到 2 個月的差距,尤其是語言和人際關係方面的發展,
會因教導的關係相差更大。
6
一、1 個月新生兒可以: 動作:仰躺、俯臥時頭稍可抬起。會反射性抓握,抓住放入手中的物品。聽
覺:聽到聲音會轉頭。注意別人的臉。教具:視覺刺激教具—黑白吊飾。
二、2個月新生兒可以: 動作:仰躺、俯臥時頭稍可抬起。會反射性抓握,抓住放入手中的物品。聽
覺:聽到聲音會轉頭。注意別人的臉。環境的準備:視覺刺激教具—漸色球吊飾、立體幾何的吊
飾、紙型吊飾—舞者吊飾、海豚吊飾、可夾式相片吊飾、皮帶上的鈴鐺、銀制的手握鈴鐺。
三、3個月新生兒可以: 撐起上身、俯臥時頭抬起90度。手臂的揮動、雙手可移在胸前接觸。發出
“啊”、“嗚”等牙牙學語聲、笑出聲音。會自動對人笑。環境的準備:視覺刺激教具—木制
吊飾、三色球飾、緞帶上的鈴鐺、緞帶上的扣環、抓握的長串珠、互相扣住的圓板、帶突橡膠
球、帶小球圓體、圓柱搖鈴、立方體搖鈴、圖畫書。
四、4個月嬰兒可以:協助坐起時頭可以固定、翻身、側躺。伸手取物、可將手抓住的物品送入嘴
巴。偶爾模仿大人的聲調。會注意其他孩子的存在。環境的準備:互相串連的環球、旋轉的彩
色珠棒。
五、5個月嬰兒可以: 拉寶寶坐起他會稍用力配合頭不會後仰。兩手各抓緊小物品。會因高興而尖
叫。環境的準備:音樂盒、滾動的物品、移動的物品、不倒球體、鏡子、繡斷奶桌布。
六、6個月嬰兒可以: 完全會翻身、坐著用雙手可支撐30秒。手會去玩弄系在玩具上的線、會敲打玩
具、拍手。開始出現母音“啊”、“吚” 、“嗚”的聲音。自己會拿餅乾吃。環境的準備:已
知物品籃、學步梯、兩個箱子加扶手、木條滾筒內附鈴鐺。
參、 7—12 個月的嬰兒發展
一、7個月嬰兒可以: 匍匐前進-肚子觸地式爬行、抱起時會在大人腿上亂跳。坐著時手會各拿一塊
積木、換手-將積木從一手移至另一手。正確轉向音源。會設法取較遠處的玩具。環境的準備:
三個彩色小抽屜盒、敲木琴。
二、8個月嬰兒可以: 坐得很好、雙膝爬行。手像耙子一樣抓東西、放手。發出”巴” 、”
媽”、”搭”的聲音、注意聽熟悉聲音。會玩躲貓貓。環境的準備:蛋杯、球放入可自動滾出
的盒子、立方體與盒、球與長方形抽屜盒、搖晃底座套環、平穩底座套環、扶手、矮重凳、軟
球、側滑蓋盒、神秘袋。
三、9個月嬰兒可以: 看到陌生人會哭、扶著東西可維持站的姿勢、可前進後退爬行。以拇指合併
四指鉗物、以食指觸碰或推東西。會隨著大人的手或眼神注視某樣東西。環境的準備:在大自
7
然撿拾物品、辨認容器內的物品。
四、10個月嬰兒可以: 扶著東西邊緣會移步、站著時會想辦法坐下。雙手各拿一塊積木敲打、套的
動作。模仿大人說話聲、對叫自己名字有反應。會抓住湯勺、可拉下頭上的帽子。環境的準
備:推球盒子、傢俱與鑰匙、學步推車、室外推車。
五、11個月嬰兒可以: 獨自站10秒、拉著一手可以走。鉗指(大拇指、食指抓精細物品) 、會把小
東西放入杯子或容器中。會揮手表示“Bye-bye!”、知道別人的名字。用手指出要去的地方或
東西。環境的準備:壓球、視覺追蹤組、大圓柱體投入盒、小圓柱體投入盒、立方體投入盒。
六、12個月嬰兒可以: 單獨走幾步、蹲著可以站起來。用拇指和食指尖拿東西。有意義地叫爸爸、
媽媽、以點頭搖頭表示要或不要。不流口水、會和其他小孩一起玩。環境的準備:螺絲與螺
帽、容器的開啟與關閉、小的圓頂攀爬架、滑梯、單杠、跳躍、跑、單形狀配對拼板。
肆、 12—24 個月的幼兒發展
一、13-14 個月幼兒可以: 可維持跪姿、會側行數步、走得很穩,會轉身。一隻手同時撿起兩個小
東西、可重迭兩塊積木、可將瓶中物倒出。模仿未聽過的音、會用一些單字。知道大部分物品
名稱、熟悉位置固定的東西、東西不見了會找。堅持要自己吃東西、模仿成人簡單動作,如:
打人、抱哄洋娃娃等。會脫襪子,嘗試自己穿鞋但不一定能穿好。環境的準備:針織球盒子、
平穩底座套環與籃子、紡鐘加餐巾環、平穩底座與漸層套環、鎖頭與鑰匙、圓柱體插座長方形
託盤、垂直柱體與立方體、追蹤梯、側滑蓋盒。
二、15-16 個月幼兒可以: 可獨自從趴著到手扶地站立、隨音樂做簡單跳舞動作、扶欄杆爬三層樓
梯。會打開盒蓋、會拿筆亂塗、已固定較喜歡用哪邊的手。會說 10 個單字、會說一些兩個字的
名詞。在要求下,會指出熟悉的東西、會遵從簡單的指示。睡覺時要抱心愛的玩具或衣物、出
去散步時,能注意路上的各種東西。自己拿杯子喝水、自己用勺子進食(會灑出) 。環境的準
備:串珠、容器籃、二指捏物、舀豆子、傢俱搬移。
三、17~18 個月幼兒可以: 自己坐上嬰兒椅、扶著可腳站立、一腳站立另一腳踢大球。可迭三塊積
木、模仿畫直線、可認出圓形,並放在模型板上。會哼哼唱唱、至少會用 10 個字。瞭解一般動
作的意義,如“親親"或“抱抱”等 。被欺負時會設法抵抗或還手、有能力主動拒絕別人的命
令。會表示尿片濕了或大便了、午睡不尿床。環境的準備:橫杆底座與套環、橫杆上的單一木
8
環、橫木杆上的三木環、曲線橫杆上的環、信箱、帶投幣孔盒子與圓盤 、分類、拼圖、三形狀
拼板、各種鎖頭。
四、19-21 個月幼兒可以: 彎腰撿東西不跌倒、手心朝上拋球、由蹲姿不扶物站起。模仿折紙動
作、會上玩具發條、模仿畫直線或圓形線條。會說謝謝、會用用語言要求別人做什麼?。回答
一般問話,如:那個是什麼?、瞭解動詞+名詞的句子,如“丟球” 。對其他孩子會表示同情
或安慰。會區分東西可不可以吃、會打開糖果包裝。環境的準備: 木盤上的四個小球體、三圓
柱套環、帶插座圓柱體(5 個洞)、三色球飾(掛球)。
五、22-24 個月幼兒可以: 自己單獨上下椅子、原地雙腳離地跳躍、腳著地方式帶動小三輪車。球
丟給他時孩子會去捕捉、可一頁一頁翻厚書、迭高 6-7 個積木。會重複字句的最後一兩個字、
會講 50 個字彙。知道玩伴的名字、認出電視上常見的物品。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事、會咒駡玩
伴或玩具。脫下未扣扣子的外套、會用語言或姿勢表示要尿尿或大便。環境的準備:組合形狀投
入盒、套環、五顏色套柱。
伍、 25—36 個月的幼兒發展
一、25-30 個月幼兒可以: 用整個腳掌跑步並可避開障礙物、可倒退走 10 吋、不扶物單腳站立 1
秒以上。模仿畫橫線、可依樣用 3 塊積木排直線、可一頁一頁翻薄書。懂得簡單的比量(多、
少)、所有權(誰的)、瞭解位置(上、下、裡面、旁邊)的觀念、稍微有一點“過去”的觀念。知
道在什麼場合通常都做什麼事。會去幫助別人、會和其他孩子合作做一件事或造一個東西。在
幫忙下會用肥皂洗手並擦乾。雙腳較遠距離跳躍、向前翻跟鬥、單腳可跳躍 2 次以上。迭高 8
塊積木、會用打蛋器、玩橡皮泥時會給自己成品命名。會使用“誰…哪裡…做什麼…”的句
子、會用“這個、那個”等冠詞。知道“明天”意味著不是“現在、會回答“誰在做甚麼”的
問句。對幼小的孩子會保護、會告狀。25-30 個月幼兒環境的準備:感官教具:按顏色配對物
品、尋寶物、按照顏色和圖案配對物品。動作教具:用剪刀剪、距離投擲活動、使用打孔機、
把衣夾夾在容器邊緣上、使用擠壓的工具將水轉移。認知教具:物品分類概念、配對圖片概
念、進行兩天的計畫、物品和數位的關聯、三個基本的幾何形狀、傳遞相同數量的物品。日常
教具:穿衣服、清洗廚房物品、清洗餐巾、蔬菜和水果的烹飪準備和用餐。社會教具:輕輕的
開門和關門、練習說“請”和“謝謝”、同心協力。
9
二、31-36 個月幼兒可以: 一腳一階上下樓梯、單腳可平衡站立、會騎小三輪車、會過肩投球。模
仿畫圓形、用小剪刀,不一定剪得好。會正確使用“我們”、“你們”、“他們” ;會用“什
麼”、“怎麼會”、“如果”、“因為”、“但是” 。會回答有關位置、所有權及數量的問
話、會接熟悉的語句或故事會找藉口逃避責任、自己能去鄰居小朋友家玩。自行大小便、能解
開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鈕扣。30-36 個月幼兒環境的準備:感官教具:按顏色配對物品、尋寶物、
形狀和大小的辨識、繪畫、探索材質盒、近距離觀察大自然、體驗嗅覺袋、戶外植物的成長、
參觀喂鳥。動作教具:使用線串起物品、建構積木、線上步行、使用細小的抓握工具移動物
品、使用勺子移動物品。認知教具:形狀和外框的配對、依照活動排序列、操作分數拼圖、父
母和小孩的配對。日常教具:做水果沙拉、清洗窗戶和其他大型的物品、縫紉、拆開再拚回
來、打亮銅器、做小點心。社會教具:唱 "No"的歌曲和 "Yes"的歌曲、集體藝術創作、認識和
描述情緒、行程規劃、模仿動作故事、改變合作夥伴、一起做黃油。
(注:上述所介紹 0-12 個月嬰兒發展與 12-36 個月幼兒發展所需教具如後續章節介紹)
陸、
動作發展
動作是生命的一部分。無論植物、動物或人類,為達成大自然賦予“存活下去”的指令,都有
其不同的動作表現,以滿足其生存需求。如植物可透過其樹根尋找水份、葉片依靠陽光滋潤進行光
合作用,動物擁有奔跑或跳躍等動作,人類善於運用四肢來表現豐富的肢體語言,以滿足生理及心
理需求。因此動作不只為了動,更是為了生存,因此動作發展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人類的動作:
人類需要發展各種動作去適應環境、克服困難以求生存。人是一種擁有思考能力的智慧動物,
經由動作表達內在思想,以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求。人的所有思想都由動作表現出來,如果沒有動
作就不可能創造環境、超越自然。除了本能的反射動作之外,人的其他動作皆由意志所控制。人的
呼吸與心等動作是無意識的自然反應,因此人往往不會意識到這些攸關生存的動作,蒙特梭利博士
稱為“植物系統”。植物系統只説明身體成長和維持生存。如手在眼前揮過,眼睛就會無意識的眨
起,是一種自衛的條件反射;把嬰兒放入水,他就會揮動四肢尋求依靠,這則是尋求生存的條件反
射。除這些動作外,人的動作都是由心智控制的,將行動和思維相結合,使動作為生命、精神、經
濟,及整個宇宙服務。
二、動物的動作和人的不同
10
動物的動作多數是先天具備的,屬於固定不變的本能,不需長時間練習就可表現出來。人的動作則
分為先天和後天兩類。直立行走為後天發展的動作,在人類的發展過程,由爬行到漸漸地直立行
走,然後再運用手的動作變成心智的工具。手的發展以創造為目的,是人類特有後天發展的動作。
而如呼吸、血液迴圈與自衛等動作,是人類求生存與發展的先天動作。因此人和動物的差異是,人
類直立行走之後,空出的雙手可進行創造與發展,把理想化為現實。但這些動作非與生俱來,而是
需要在出生後經過環境的磨練漸漸發展出來。
三、動作的創造及精細化
出生時嬰兒只形成吞咽與吮吸等協調動作,如果沒有這些先天發展的動作,人就無法生存。除
此之外其他的動作都是需要發展的,所以兒童透過感官接受環境的刺激。經過長的時間的協調動作
與反復練習,使心智慧主導自己的動作,並加以精細化使動作趨於完善。且動作的精細要等到二十
四、五歲才能運用自如(如外科醫生)。腦中風的病人經物理療法也可恢復,說明大腦的可塑性,因
此人的動作發展有很大的彈性。
四、手及平衡
在手能抓握之前,孩子借雙眼探索世界。隨著手與腳的動作發展,個體獲得更多的探索工具。
手的發展早於腳的發展。手要發展協調與力度控制,而腳要發展行走與平衡。成人的預備環境要能
提供適合幼兒發展的需求,使孩子在環境中能適時得到充分的練習,使動作趨於完善。
(一)
手的發展
人類的手不只能將心智顯現出來,同時能使生命與環境建立新的關係,因此可以說“人類是憑
藉手而擁有環境”。孩子在出生時即擁有大自然賦予的本能,經由條件反射自然的抓握動作,四、
五個月的孩子會慢慢發現自己可以操控手的動作,而進行有意識的抓握動作。這個階段的孩子會用
盡所有力氣去抓握物品而不會鬆手,要到孩子六個月時才能有意識的鬆開手。因此手的發展不只是
四指與姆指協調動作的練習,還需要發展力度的控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動作趨於精細完善。0
~6歲的動作發展是為將來打下基礎,符合個體求生的基本要求,其後的動作發展都是精細化與完
善的過程。總之,上肢是人類成為智慧生物的重要工具,而下肢是個體移動的媒介。人因雙腳的發
展而更加自由,能到達心智所想到達的地方。而手為創造環境的工具,人類借此適應環境並創造文
明。如果想要確定孩子的心智發展,就應該留意他雙手的應用。
0 6
6 6
1 2 3 4 5
7 8 9 10 11 1 2 3 4 5 7 8 9 10 11 1 2 3 4 5
11
首先:
求生存
抓握的發展 有目的之抓
取
(重複的工作
與練習)
力量
借經驗以獲得協調能力
幫
助
我
自
己
做
生理的適
應
本能抓取
1.用雙臂
抱重物
1. 用 手 練
習
1.導致獨立的
工作
研究自己的
手
抓住所選
擇的物品
(選擇)
導致工作的
第一個手部
活動
2.用手幫
助攀爬
2. 導 致 獨
立 的 工
作
2.清洗器皿
有意的抓握 3.找尋最
大 努 力
機會
3. 有 目 的
地 移 動
物體
3.攀爬時握緊
支撐物
4. 打 掃 與
拂塵
4.模仿活動
5. 安 放 桌
子
圖片來源:蒙特梭利博士著作《吸收性心智》
圖 1-2-1 手的發展圖
(二)
平衡的發展
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擁有四肢,但人類是完全靠兩腳的平衡而直立行走的動物。孩子與成人的
行走有著截然不同的目的,成人的行走是為了達到某種外在目標,而孩子的行走則是為了使自己走
的機能發展達到完善,以實現內在的創造力。新生兒沒有平衡能力,孩子在爬行時為了保持平衡,
以上肢與下肢交叉運用來移動身體,以到達心智想到達的地方。孩子在一到三個月之後才能使用腳
尖踏地,漸漸學習自行用腳行走,並逐漸完善腳部的動作。隨著小腦的發展,孩子一歲時逐漸可以
在成人或環境的輔助下行走。但學步兒第一次跑步的動作,往往是因為害怕跌倒才快步行走。孩子
以雙腳交替的方式,一階階練習上樓梯,都意謂著平衡的發展。這些動作借由不斷重複練習而得到
完善。直到約二歲時孩子才能夠穩定地長距離走路。因此人一旦獲得了身體平衡能力後,就能夠僅
用兩隻腳來維持直立的姿勢,並用雙手去探索環境。
五、手是智慧的器官
蒙特梭利博士在 1921 年的課程中談到,兒童在動手時目的不在動作本身,而是有心智目的。所
有動作都是為了實現心智活動。她認為器官是用來達成心智意圖的工具。手是智慧的器官,經由雙
手可把人的內在思維化為可見的結果。動作發展和智慧的發展不可分割,如果沒有動作,兒童的智
慧就無法發展,而無目的的工作,也無法幫助孩子的發展,所以人的動作一定有某種心智功能。手
可起到幫助身體運動和支撐身體平衡的作用,人在進化的過程有上、下肢的分工,下肢為行走,上
肢為其創造工具。在孩子尚未直立行走時,手具有支撐和心智工具的雙重作用。動作是達到獨立必
不可少的工具,手腳運用自如才算獨立。兒童有動作敏感期,此時期需要神經系統的成熟,並以髓
鞘化為基礎。沒有小腦的平衡,即使神經髓鞘化人類也不能直立行走。生理和神經系統成熟需時間
12
完成,其過程複雜且漫長。動作目的並不止為身體,而是為心智生活服務,身心兩方面必需要和諧
才能發展。在學前教育機構中一星期僅有一堂體育課,而其他時間只能坐在椅子上。蒙特梭利博士
認為孩子不該被老師限制其行為,生命的開展只有身心都得到運動才能達成。
六、動作對認知發展的重要性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經由眼、耳、鼻等感官吸收外界的資訊。行走可讓孩子獲得更多能力和更大自由
探索的空間。手的拇指和四指間運作及感官接觸事物,使得心智印象傳到大腦,因而讓神經元間的
聯繫組織更為複雜。手的動作開始發展後,個體即可經由感官接觸環境中事物而獲得知識。有意識
的動作除了幫助動作的協調之外,也可培養專注力、意志力及邏輯思維的發展,進而發展自信心與
責任感,以建構其當時當地的人格特質,適應環境。可見有意識的動作能讓個體成為自己的主人,
而雙手和語言等工具是生存與環境適應的必要元素,動作發展是食、衣、住、行等一切生存活動的
基礎。
七、動作與社會關係密不可分
人類社會的生活與動作息息相關。動作有社會性的一面,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為個
人和社會的雙重目標而行動。瞭解多元的生命形式,以有意識的目標為基礎,朝向社會人群的共同
目的,才能引導孩子去工作,達到更高更遠的生命境界。動作是生命一部分,是適應生存的必要元
素。有意志的動作是為心智服務,經由動作表現出來。日常生活中各種協調動作的重複操作,可使
個體的動作精細化,有效為心智服務,在實際從事工作中產生創造的作用。因此動作對個體的發展
而言,不只是肌肉的運動,更是為精神服務。孩子在環境中經由重複練習完成精細動作與自身的發
展,逐漸適應環境並創造環境,為全人類服務。
柒、 語言發展
任何發明都不是憑空想像的,人類的創造活動都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創造發明之後就能解
決共同面對的問題,並可能因此改變整個世界。人類依賴手和腳的動作與自由的意志聚集在一起,
共同面對環境的挑戰。人類為了讓彼此的思維更精細地交流而創造了語言。經由表達與詢問等資訊
的傳遞而相互溝通,並進一步經由文字記載生命的經驗。語言涉及人類所有的行為,人的思想經由
溝通與資訊傳遞而累積成為集體智慧。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感官能深化知識,孩子經由感官的學習而掌握各種能力,瞭解每一門學科的
13
基礎知識。在所有學科中,名詞是最重要的基礎。物體的名稱與其圖像相結合之後成為孩子心智的
印象。蒙特梭利博士在 1950 年 Perugia 中心上課時曾指出:社會中的成員每個人都是個體,經由語
言結合為一體,每人的思想與理念才能溝通,進而增加集體智慧。因此成人必須説明孩子發展語
言、豐富詞彙(名詞、動詞、形容詞),讓孩子不止獲得人類集體智慧的寶貴財富,更能開擴視野、
創造未來。
一、
語言發展的所需條件
(一)生理條件: 首先需要完好的聽覺。新生兒的聽覺發展比視覺好,在母體中已能聽到母親各個器
官運作的聲音,故個體出生時其聽覺已經相當完善。其次需要完好的發聲器官。聽覺器官發展
得好,聲帶及聲帶的皺折也都要運作正常。若發聲器官未達完善,語言發展也會出現生理障
礙,例如鼻子不好則說話會有鼻音。如果胚胎在母體內發展良好,孩子出生後就可聽,這是大
自然為新生兒出生所預備的深層結構,讓孩子可獲得環境的語言。
(二)環境條件: 生理器官需要養料才可發展,其發展養料就是環境。成人是環境的一部分,親子關
係和諧則孩子的溝通欲望較強,若親子關係不好,即使發聲器官正常、環境中也有語言,孩子
也會不願意開口說話。科學家研究發現新生兒的各種不同哭聲有不同涵意,因此嬰兒的哭泣也
是一種溝通工具。
二、
語言的分類
使用相同語言的人經由交談與溝通聚集在一起,而將使用不同語言的人隔離與區分開來。語言
是人類肢體語言之外的一種更精確的表達工具,人們經由語言來互通資訊並累積集體智慧。每個民
族都有其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無論在口語或書面語上都不相同。口語的發展較早,能使後代傳承
文化傳統,而書面語言使文化能長久傳遞下去。
(一)口語: 在沒有書面語前人們由說故事的方式傳達智慧,發展並結合群體智慧,而使文明日趨進
步。不同社會溝通時就需瞭解對方的語言,才能夠互相瞭解並交換資訊。
(二)書面語: 目前所知最早文字是由蘇美人將文字刻在陶版上開始。書面語的形式比口語完整,是
另一種形式的語言。這種語言的過渡,除了需具備手寫的技能與書寫的材料之外,仍需有將口
語轉為書面語的心智能力。因此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為孩子說的故事與製作教具,都是為
讓孩子發展語言而預備豐富的語言環境。
14
三、
語言發展的階段
從個體一出生就開始有語言的存在,嬰兒的啼哭就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若成人正確理解孩子的
需求,便可經由情感關係促進其語言發展。剛出生的嬰兒生理器官已經成熟,孩子就像未調音的
琴,經由不斷的調音和試音才能發出優美的聲音。孩子在胎兒期的前二至三個月就開始聽,因此語
言發展是從胎兒時期就開始。個體語言發展可分成幾個階段:
(一)
聽的階段: 此階段是語言發展最重要的階段。蒙特梭利博士認為零歲是語言的爆發期與創
造期。個體剛出生時其語言發展並不是零,事實上新生兒的聽覺器官已成形。孩子經由聆聽説
明發音器官的結構成形與精細發展,促進聲帶相關的神經細胞髓鞘化。新生兒要發聲仍需時間
與環境的配合,通常需要約二、三個月。若此孩子耳朵不好,則聲帶就不能成形,也會造成聾
啞的現象。二到三個月的孩子可分辨不同的聲音。五個月的幼兒聽到人說話,能反射性的轉頭
過去聽。此時孩子仍未能將聲音的涵義和物體結合在一起,所以聲音對他來說是很神秘、很好
奇想要探索的的感官經驗。八、九個月的孩子能聽懂部分成人的對話。蒙特梭利博士曾說“幼
兒的理解能力比表達能力強”,往往幼兒所瞭解的比成人所認為的更多。
(二)
看的階段: 孩子聆聽到一定程度便開始“看”的階段。此階段不如聆聽階段來得重
要,但仍然不可忽視,因為孩子經由“看”找到聲音來源,並觀察成人說話時口與唇的動
作。在聆聽與觀察之後,孩子很快就進入發音的階段。三個月左右的孩子開始發出單音,
如“ggg”(個),或“aaa”(啊)。此時的單字由音組成,且發出的音是環境中的聲音。此
時的孩子聲帶已形成,幼兒會不停的重複發出相同的聲音。此時照顧者與孩子的互動是很
重要的,成人的鼓勵或正面的反應都使孩子更有興趣重複發音。接著孩子開始連結兩個
音,形成一個音節,試圖發出母親所說的音如“ma”(媽),“ba”(巴)或“da”(搭)。
(三)
說的階段: 對孩子而言語言是美妙動聽的聲音,但仍然不知語言本身是有涵意的。孩子慢
慢會發現這些聲音是有意義的,某些音節與某一特定物品或動作是有關聯的。不到一年的時
間,孩子的語言就會迅速發展。孩子經由觸摸的感官經驗,與音節結合而對該物體加以命名。
當孩子瞭解桌子是具有某些具體特性的總合,當他說出“桌子”時,就可傳達桌子的具體觀
念,與成人進行精細的溝通。
1. 第一個有意義的文字: 孩子一歲左右會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文字,如媽媽或爸爸。此時孩子
會結合某動詞與名詞並發出聲音,孩子也知道此聲音和某些物品或動作的聯繫性。由於還未
15
能理解這個世界所使用的名詞,孩子想要用一字代表一句話跟成人溝通,希望照顧者瞭解其
想法,往往就會自創語言。此時成人對孩子唱歌可説明幼兒的語言發展,然而這種説明的前
提是孩子可以看得到成人唱歌時唇與口的動作,同時可説明孩子不再自創文字,而去學習成
人使用的語言。孩子能從語調、手勢理解對話中對方要傳達的意義(如高興或不高興)。
2. 基本名詞: 孩子的理解力很強,很快學會環境中基本的名詞,並知道各詞彙代表的意義。一
歲半時孩子能使用已學會的名詞(例如看到狗不再叫它”汪汪”)。如果孩子所聽到的是正確
的文法與句法,他在一歲半之前就能說出正確的簡單句子,環境引導較好的孩子會發展得更
好。
3. 語言爆發期: 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左右進入語言爆發期,此時孩子已積累約二、三百個詞
彙。兩歲半的孩子與一歲半時有相當大的差別,能說出語法正確的完整句子。成人學習外語
是以母語作基礎;孩子沒有任何語言基礎,卻能在短短時間內,從基本名詞過渡到文法與句
法,並形成精確的句子,這種學習速度可謂驚人,這些都歸功於孩子的吸收性心智。
四、
意識之星
蒙特梭利博士更從感官的角度看語言發展的各個階段。蒙特梭利博士在吸收性心智中描繪了”
星雲圖”,提出”意識之星”,用星雲來代表孩子的心智。個體經過環境的刺激與大腦神經系
統的整合,會形成不同的”心智器官”,如同星雲形成不同的星系。第一顆意識之星: 新生兒
二個月時,能聽出成人嘴裡的聲音和雜音不同。第二顆意識之星: 所有的聲音都有涵意的十個
月,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發展,每個意識都使語言進一大步。第三顆意識之星: 每個物品都有
一個名詞,一歲半到二歲仍將句子混在一起,二歲後文法、句法各自成形。第四顆大意識之星:
二歲時句法完善時,二歲半則開始探索句子。未來可擴展語彙並精細化,完善一生的語言。
五、
成人為孩子的預備
語言不只是用來表達簡單具體的事物。人類用語言來表達情感、理想與世界之美,甚至用來抗
議現狀,讓世界更進步。因此語言不僅要能表達具體事物,還要有其他豐富的內涵與概念,來描述
人類心理經驗與精神的世界。成人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源泉,所以成人要常與孩子說話。我們應如何
説明孩子發展語言呢?跟孩子說話、給他說故事、唱詩歌,提供大量的詞彙,儘量使用孩子所熟悉
的詞彙。人們常認為語言發展是從使用書面語開始,事實上書面語言是源自口語。若口語發展得
16
好,書面語發展就更容易。蒙特梭利教室非常重視口語的發展,按照孩子的需求提供其發展所需要
的教材。學前兒童正處於感官與語言的敏感期,故事與詩歌可豐富孩子的詞彙。若有圖片或具體事
物作輔助更可加深感官的心智印象。因此,處於感官和語言敏感期的孩子,能利用吸收性心智快速
習得所處環境的語言。隨著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創造出更多的詞彙。如果孩子能理解他人的語言
並正確使用語言,就能夠促進個體語言的發展,有效組織自己的生活。成人應為孩子口語發展所做
的預備:
(一)、 精確命名: 應為環境中的所有物品精確命名,老師應在預備環境前就已清楚、瞭解事物的
名稱。
(二)、 說故事: 將感情投入,以生動自然的口語說一些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故事。五到六歲的孩
子開始對想像的故事感興趣,會自創故事。老師可介紹植物與動物的故事,例如蕃茄改變義大
利的飲食結構。也可說人的過去生活方式,例如過去沒有火,人們吃的是生的食物。說故事不
只提供語言,同時也注入文化與歷史,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樂趣。
(三)、 讀故事: 所讀的內容是書面的文字。書面語結構和口語不同,可增加孩子的字彙,把語言
中細微的部分傳達給孩子。注意要讀得精彩,保持同孩子的互動與溝通,並加一些臉部表情,
讓故事更為逼真。朗讀時可將書本置於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孩子要成人反復朗讀時,會自己
伸手去翻書。當孩子熟悉書本的內容時,就能發現成人讀錯的部分。
(四)、 命名圖卡: 給孩子圖卡,在心智中留下印象之後再加以命名。命名時應先整體再過渡到細
節,如此再困難的字孩子也能掌握。越困難的字,孩子越喜歡。蒙特梭利博士說要為 0~6 歲的
孩子提供整個世界,那我們要在語言上如何提供呢?就是經由圖卡,把整個世界介紹給孩子。
可做鳥類或植物等不同種類的圖卡,感官教具名稱以及品質等都是智慧的延伸。重要的是圖片
要清楚並大小適中。應準備大量圖卡並經常更換,讓孩子可經由感官辨認。
語言教具是孩子發現的源泉。成人是語言的擁有者而不是教具,要用清晰的口語跟孩子說話。
說話時速度不要刻意降慢,要保持平常說話的節奏,讓孩子聽到正確的發音。更重要的是要用心聽
孩子說話,才能刺激溝通欲望。在對孩子說話與溝通的過程中,要在心中記下孩子使用錯誤的字
詞,並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
17
圖片來源:蒙特梭利博士著作《吸收性心智》
圖 1-2-2 語言發展敏感期圖
18
第三節 蒙特梭利博士生平
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Dr. Maria Montessori)是義大利教育家也是義大利第一位醫學女博
士。她在兒童之家(Casa dei Bambini)長期使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紀錄和實驗,並研讀了生物學、
心理學、人類學及哲學,建立一套全人的蒙特梭利教學法及研發一系列具體的教具,來配合兒童個
別差異的發展與學習。蒙特梭利的教學原理強調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協助兒童在自由與關愛
的環境中發發揮最大的潛能。成人應尊重兒童為獨立的生命個體,給予兒童適當的自由、獨立操作
及自我教育,當環境中成人給予兒童適當的引導時,這股力量可以啟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
愉悅地、有自信地學習,並專注於他們想要探索和認識的事物上,進而滿足兒童內在的需求。
蒙特梭利教學法是由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所創始,她對社會問題非常關心,經常參加婦女、兒
童相關的大會,其中較著名的有 1896 年二次柏林大會、1897 年杜林(Turin)大會、1900 年倫敦大
會等,蒙特梭利博士呼籲政府官員必須重視特殊兒童的教育,應該和正常兒童一樣有受教育的權
利,且如果無法得到更多的教育,也不應該過少。於是蒙特梭利博士開始維護婦女權益並拯救兒
童,積極投入醫療教育,在精神病患療養院實習時,看見特殊需求兒童搶著撿地上的麵包屑,判斷
這些兒童連撿麵包屑的精細動作都可以做,要讓他們發展智力,必須讓智障兒童自己動手操作,智
力才能激發出來。於是她開始研讀伊塔(Jean Marc Gaspard Itard)和塞根(Edouard Omesimus
Seguin)的著作來教育這些特殊需求兒童。伊塔是服務於聾啞機構的一位法國醫師,由於長期投注
心力於教育一個《愛維儂的野男孩》
(The Wild Boy of Aveyron)而名噪一時。伊塔認為“觀察”
對於教育和治療病患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主張,由於人類的感官運作使智慧得以成長。塞根是
伊塔的學生,他在 1866 年撰寫《癡呆採用生理方法的療育》主張教育是和諧有效的培養精神、智力
與身體功能之方法的總體,而教育的目標是對自由意志的支持。所以從伊塔和塞根開始以觀察事實
推理出結果,教育才具有科學性。蒙特梭利博士深受伊塔及塞根的影響,而伊塔與塞根的理論則來
源於法國教育的教育思想家約翰.盧梭(Jean Rousseau)的啟發,盧梭重視訓練兒童的各種感官,
利用感官途徑教育兒童,並且認為學習的關鍵蘊藏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透過具體的感官練習將會是
教育最好的起始點。之後瑞士哲學家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和德國教育家福
祿貝爾(Friedrich Fröbel)
,都追隨盧梭的思想,重視感官訓練及動手操作來達成學習目標。盧
梭、裴斯塔洛齊和福祿貝爾三位教育哲學家都重視兒童內在潛能,認為兒童在適當的引導之下,皆
能順應本性發揮潛能,蒙特梭利博士深入研究三位學者論著,並將他們的理念融入自己觀察兒童獲
得的教學理論當中。
19
蒙特梭利博士在 1907 年時接受義大利政府委託在羅馬聖羅倫斯區(San Lorenzo quarter)的
貧民窟成立了兒童之家,使用伊塔、塞根的理念及研發的教具教導這些兒童,依據心理學理論和測
驗工具研發改良設計教具,在教學互動時做觀察,思考、探討兒童的學習,改善教具缺失。蒙特梭
利博士追隨二位醫生的理念,在兒童之家根據觀察發現出兒童有專注、重複練習、服從等天性,也
發現兒童其實不像一般老師認為那樣,而是具有其它的特點,大人只是提供幫助,推動兒童內在發
展的導師,而不能取代。蒙特梭利博士于 1909 年出版《兒童之家應用的科學教育法》 (The
Method of Scientific Pedagogy Applied to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Casa
dei Bambini)著作,英譯版書名改為《蒙特梭利教學法》 (Montessori Method)出版後很快就被
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受到推崇,讚揚蒙特梭利博士對教育的貢獻。
20
第四節 蒙特梭利教學理論
壹、 吸收性心智
一、 吸收性心智的意義
蒙特梭利博士觀察發現,幼兒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殊心智,她稱為吸收性心智,分為 0 歲到 3
歲階段,屬無意識吸收且在吸收過程中創造心智器官。3 歲到 6 歲階段是鞏固、完善 3 歲之前所創
造的能力。吸收性心智幫助幼兒不費力且不加選擇地,吸收並固定環境中所接觸的事物印象,它使
幼兒無意識的吸收環境的一切,並進入其所屬的精神領域,成為團體的一份子。而這種特殊的心智
慧力將隨幼兒的成長而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成人有意識的邏輯推理心智。
二、 吸收性心智的特點
(一)無意識: 0-3 歲階段孩子的吸收性心智是無意識的。在意志、記憶、推理與思考尚未建立以
前,吸收性心智可幫助孩子吸收環境中的養分,發展成“心智肌肉”。3-6 歲則為有意識的心
智,在意志與思考中吸收環境的資訊。
(二)毫不費力的吸收: 成人每次吸取新知都會重整心智結構,且必須付出很大的勞力,在學習過程
中不斷去創造“心理器官”。蒙特梭利博士用吸墨紙形容孩子毫不費力吸收的情形,借由吸收
性心智的作用,孩子無需努力就可從環境中吸收精神領域的內涵。如語言的習得,成人並無法
像孩子一樣,在短短兩年之中,就可將複雜的文法規則固定于心智肌肉中並運用出來。當代腦
神經科學的證據也印證了蒙特梭利博士吸收性心智的理論。
(三)不加選擇的吸收: 借由吸收性心智的作用,孩子對於環境中的一切,不管是行為方式、生活習
慣、習俗、道德或宗教觀等,一律不加挑選、照單全收,將他們肉體化(吸納)成為自己的一部
分。
(四)不加評價: 新生兒尚未發展出完整的自我意識與是非善惡的道德批判,即使是環境中不好的、
或者跟自己無關的資訊,也都會全部吸收進來。
(五)和敏感期相輔相成,敏感期如同導師一樣,引導孩子某一段時間,對某一樣事物感興趣,讓孩
子獲得人類必須首先獲得的特點,吸收性心智加以吸收固定,故二者缺一不可。
三、 吸收性心智的目的(重要性)
(一)孩子一出生只是一個精神胚胎,借由吸收性心智吸收環境中的一切,使孩子創造並發展他的心
21
智器官,例如:語言、意志力、獨立、自信心等,然後擁有人類特徵,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二)使孩子能適應他所處的環境,成為一個屬於當時當地的個體,例如:義大利人或中國人。
(三)吸收性心智幫助孩子吸收環境中的一切,將環境肉體化,進而適應環境並創造環境。成人要為
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孩子在環境中吸取養分,創造他的心智器官。
四、 髓鞘化
個體在出生前到兩歲這個階段,腦神經的樹突會長出大量分枝,稱為突觸。在這兩年之間,大
腦皮質會增生一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一歲之前增加的,因此幼兒能吸收環境大量的資訊,蒙特梭
利博士稱這個現象為”吸收性心智”。在這段期間大腦呈現高度的的可塑性。與此同時,從嬰兒一
歲時就已經對突觸進行修剪,對於很少用到的突觸予以移除,以增加大腦的工作效率。為了更進一
步增加神經系統的效能,膠細胞會生長在腦神經的軸突上,產生一層絕緣物質,防止棘波向外擴
散。好像電線包覆一層絕緣的塑膠之後,就不會漏電。膠細胞完整包覆神經細胞的軸突之後,神經
的傳導效率能提升到最高,這個現象稱為”髓鞘化”。
就蒙特梭利博士理論而言,吸收性心智是透過感官,將周遭環境的資訊回饋到大腦進行學習。
在”經驗學習”中,幼兒不但吸收環境的資訊,並且吸收自身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結果,內化成自
己的經驗,並從中修正行為,嘗試各種可能性。事實上,0—3 歲的幼兒的能力遠超過想像,在 1990
年腦神經科學研究蓬勃發展之後,世人對三歲以下的幼兒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吸收環境資訊的全
面性,都有較深入的發現。從這些腦神經科學以及發展心理學的發現,都顯示蒙特梭利博士基於觀
察幼兒行為與發展所提出的理論都符合當代科學的證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高普尼克 Alison
Gopnik 關於 0—3 歲的幼兒的研究與著作。
神經軸突的髓鞘化過程首先發生在感覺系統,其次為運動系統的髓鞘化,最後才達到大腦額葉
與頂葉的區域。神經元軸突髓鞘化之後,大腦皮質的神經元迅速產生連結,身體各項功能逐漸發展
成熟,個體能做出精細準確的動作。髓鞘化的基本空間走向,縱向是從腦部到雙腳、橫向是從中心
到兩側,時間大約需要 12-18 個月。孩子出生後首先完成的是腦幹的髓鞘化,此時還不能迅速轉動
眼球,能夠做的自主性動作非常有限,只能轉動頭部。0-2 個月左右完成眼睛及嘴巴的髓鞘化,此
時個體的眼睛可以追蹤物體,並且看見較遠的距離。有精准的吞咽及吸吮的控制能力,並且脖子可
以支撐頭部。 2-4 個月左右完成手臂及胸部的髓鞘化,此時個體可以兩手支撐抬起上半身,並可從
俯臥翻身變成仰臥。4-6 個月左右完成軀幹的髓鞘化,此時個體可以翻身,有支撐下能夠坐著,可
22
以腹部貼地滑動身體。6-8 個月左右完成大腿的髓鞘化,此時個體可以爬行,可以無支撐自己坐
著。8-10 個月左右完成小腿的髓鞘化,此時個體可以扶著物體支撐站立。10-12 個月左右完成腳與
腳掌的髓鞘化,此時個體可以從扶著物體走路到放開手走路,可以攀爬及踮腳尖走路。
髓鞘化之前,個體大腦可塑性較高,而傳導效率較低,孩子可以無意識地從環境學習很多事
物,例如,一般嬰兒出生三年即可掌握任何語言,這是吸收性心智的工作原理。然而新生兒卻無法
做出精確迅速的肢體動作。在神經軸突的髓鞘化之後,神經系統傳導效率較高,而大腦可塑性較
低。此時孩子可以做出精確迅速的肢體動作,但是隨著神經軸突的髓鞘化,大腦可塑性也降低了。
假設我們要花三年學一種外國語言,在 0-3 歲、在 6-9 歲、以及在 20-23 歲的時候學,其難度是不
一樣的。基於髓鞘化的基本時程,個體必須掌握髓鞘化時間,有效利用大腦的可塑性,給孩子適當
的環境,提供反復練習的機會,在神經軸突髓鞘化之前,完善身體各部門的神經系統的建構工作,
這是敏感期的工作原理。關於敏感期,可以參考:多吉(Norman Doidge)著,洪蘭譯”改變是大腦的
天性”,該書第三章提到提到休伯(David Hubel)和魏索(Torsten Wiesel)將初生小貓的一隻眼睛縫
起來,過了敏感期之後,牠的視覺皮質沒有發展,變成永遠的獨眼貓。以及莫山尼克(Michael
Merzenich)的猴子實驗。他將猴子大腦控制中指的神經切除,三個月之後,中指的大腦地圖已被食
指與無名指取代。
貳、 敏感期
一、敏感期的定義
“敏感期”乃是由荷蘭生物學家德佛裡(Hugo de Vries)觀察發現昆蟲所提出的。蒙特梭利博
士是第一個觀察到這特性也存在于人類幼兒身上,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也隱藏此階段,她發現
幼兒在不同階段對不同的事物具有特殊的敏感,會專注在某一件事上面,而專注的神情就像科學家
一樣,她發現幼兒的專注對他們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這些敏感期是引導幼兒發展的工具。
德國學者馬克•伯恩斯坦(Marc H. Bornstein)在“發展中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 in
Development: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一書中寫道,在個體生命週期中的特定時間,是
否經歷特定的經驗,可能對後續的結構與功能發展造成異常巨大的影響。敏感期廣泛存在於動物與
人類的神經生物學與心理學中。
二、敏感期的特點
23
(一)普遍性: 孩子出生時是一個新的心理胚胎,可以適應他所處的時代環境,不管膚色或血統等,
每個孩子都有其敏感期。
(二)有始有終: 在特定的時間出現,持續時間也相當固定。在此期間孩子對某些心智器官及細節感
興趣、也特別敏感,某些心智器官(例如:語言、動作等)快速發展,一旦達成完善此能力後,
對事物的感受性則逐漸消退,此敏感期的階段即告終結。
(三)無意識: 在特定敏感期中,個體的行為深受生理發展的影響,例如經由專注與重複練習特定的
動作而獲得某種能力,然而個體對這個敏感期並沒有什麼知覺,。
(四)專注: 在敏感期中的孩子行為是成人的理性心智所不能理解的,專注就是處於敏感期中的最佳
證明,成人應尊重孩子的這一份專注。敏感期的作用,就像有一束光線從屋外照射進來,照在
某一物品上,孩子會全神貫注在此事物的細節上,且會忽視光線照射不到的地方。
(五)有精確的目的: 為創造某些人類特徵,個體借敏感期、吸收性心智及人類傾向間的合作,經感
官在環境中的探索與刺激,發展其神經系統、完善身體的功能,進而發展心理特徵,建構心智
慧力,使新生兒發展成為擁有人類特徵的成人。
(六)不保證能力的獲得: 敏感期只是發展的一種工具,並不能決定發展的結果,個體發展的結果取
決於環境的刺激。如果在環境中有個體所需、適時且適當的刺激,此敏感期就得以發展。若環
境充滿障礙,不能遇到所需的刺激,則個體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敏感期稍縱即逝,需要好好
把握。
(七)在同一敏感期中會出現不同敏感度的高峰期,以掌控該能力的各個細節。以語言為例,當幼兒
聽到聲音是來自成人,他會注意說話者的嘴唇。此時孩子強烈的敏感度是看大人的嘴,並會持
續一段時間,當興趣過後就不再對成人說話的嘴型感興趣,進入另一個敏感高峰期。
三、敏感期的種類
在蒙特梭利教育理論中,敏感期的種類中最重要的有六種:1.感官敏感期、2.語言敏感期、3.
秩序敏感期、4.動作敏感期、5.細小事物敏感期、6.社交敏感期。
(一)
感官敏感期(Sensory)
蒙特梭利博士說:“感官是孩子向世界開啟的視窗。”兒童的感官在生命前幾年的敏感度很
強,能輕而易舉吸收環境中的刺激,尤其是視、聽、觸覺(嘴唇、皮膚)
,而這些刺激是建構大腦,
儲存他們周遭世界的養料,他們借此獲得事物的心智印象。
24
(二)
語言敏感期(Language)
此敏感期較長,新生兒並非對所有聲音都敏感,而是只對人的聲音感興趣,因此全神貫注的看
著人嘴唇的變化,漸漸的嘗試發出聲音,一開始為短音,經由重複來完善此能力。兒童在敏感期中
發展的語言是他所處環境中的語言,若沒有語言,即使經歷了敏感期,也不會開口說話,如同法國
Aveyron 野男孩,經過專家的努力治療,仍然無法習得語言。
(三)
秩序敏感期(Order)
外部秩序有助發展內部秩序,進而形成道德秩序,道德秩序是從小開始形成的。如果成人每天
都改變傢俱的位置,那他就會不知道如何辨識方向。蒙特梭利教室的幼兒並非只拘泥於環境中的秩
序,但老師應在他操作結束之後請他收拾歸位。
(四)
動作敏感期(Movement)
此階段仍然漫長,與語言不同的是有一部分是預成的(例如:行走的能力)
,一部分不是預成的
(例如:手要成為智慧的工具,需看後天的發展,且服從心理的指揮)
,動作敏感期有時比語言敏感
期的發展明顯,每一天外在表現有不同的進步和收穫。手的動作雖然有限,但這些有限的動作可以
發展無限的精細動作,手除了顏色以外,大多都可以感知,手眼如可並用,手可印證眼中所見,並
補充眼所不能見的溫度、觸覺,說明兒童智力的發展。
(五)細小事物敏感期(Small object)
成人們如果用心觀察會發現,寶寶在 1 歲左右對於細小的物品會感到特別有興趣,我們會擔心他們
吃掉一些小玩意,但是卻沒有發現這些小東西對孩子有多麼強烈而獨特的吸引力。對微小事情的喜
愛和感官的細緻敏銳度有關,所以在安全無慮的前提之下,可以提供給孩子多一些這樣的小物件,
因為這個特質會幫助孩子探索環境,他們在這個敏感階段對其所生存的世界更加瞭解,以便儘早融
入社會。
(六)社交敏感期(Social Behavior)
人類是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如果依靠個體的生物屬性並不能生存,需要龐大的社會關係。人
類為了適應環境更好地成長,嬰幼兒從小就需要有人在身邊,與周遭的人產生互動,他極需要依賴
成人才能生活。在出生後第一年,孩子開始區分出自己和媽媽。然後逐漸地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單獨
的個體,慢慢意識到別人的存在,然後學著分享。2 歲半的幼兒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邏
輯,開始對認識新朋友、團體活動有了明確的需求。會將注意力轉向別人,準備為他人效勞,想要
25
獲得環境中成人的信任,來產生自信。這時,家長應與幼兒建立明確的生活常規、日常生活禮儀,
讓他能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蒙特梭利博士非常重視各階段兒童的發展,如果幼兒正值敏感期階段,然而需求未獲得滿足,
就像未達成發展的使命,會因為不適應環境而失去自信,故強調應讓幼兒透過不斷重複的工作來達
到發展正常化。蒙特梭利博士提出幼兒 0—3 歲六個重要的敏感期作用如表 1-4-1。
表 1-4-1 蒙特梭利教育的四個重要敏感期
項目
0-3 歲
感官敏感期
有雙重作用
1.生理:建構大腦
2.心理:幫助孩子創造心智器官
語言敏感期
建構、創造語言的階段(口語)
秩序敏感期
利用外在秩序幫助孩子辨識方向,獲得安全
感,建立基本自信。若外在是無序的,就無法
幫助孩子內在秩序的產生
動作敏感期
創造協調動作
細小事物敏感期
運用感官探索環境
社交敏感期
建立生活規範與禮儀
資料來源:義大利 AMI 培訓課程。
參、 預備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
胎兒在母體中的環境是單純安全而且平靜的,新生兒首先需要從這個單純舒適的環境過渡到複雜陌
生的環境,並從中取得平衡。成人必須為新生兒準備一個簡單的環境,作為其過渡到自然環境的跳
板。每個年齡的孩子需求都不相同,因此所需預備的環境也有所差異。蒙特梭利博士觀察發現,幼
兒在寧靜、美好、有序的環境中,能發展出自信心,學習成果最好。預備環境有三個要件: 1. 教
師—有備而來的成人;2.適當的環境,包括: 教具的準備和教室的空間規劃;3.有限度的自由。
一、
教師—有備而來的成人
(一)
有備而來的成人
26
教師必須是一個有備而來的成人,言行合一並以身作則,能夠以身教代替言教,外表端莊且舉
止文雅。教師要真心愛孩子並尊重孩子應有的自由,同時要幫助孩子瞭解自由是有限度的。教師要
能不斷充實自己,永遠保持求知欲,能夠謙虛學習。教師要能瞭解敏感期、吸收性心智以及發展四
階段等幼兒發展歷程的規律。
(二)
教師的操作示範
教師的操作示範要能簡單正確地呈現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必須熟悉教具操作的程式,示範的動
作要緩慢,話語及動作要精簡。
(三)
教師的觀察
教師觀察的目的是在適當的時機提供孩子新的工作。當觀察到孩子操作有錯誤時先記錄下來,
以作為第二次示範的重點。教師不直接糾正孩子,蒙特梭利教具內涵錯誤控制的機制,借著重新示
範就能説明孩子發現錯誤並自行更正。
二、
適當的環境
(一)教具的準備
在蒙特梭利環境中所有教具與教學活動都是根據幼兒的能力與興趣來選擇,以便能夠協助其發
展。教室中工作材料的準備必須是在日常生活中可見且能發揮功用的工具,如切水果要用真實圓頭
的刀,而擦銅器必須在環境中有生銹待擦的銅器,這樣才能讓幼兒學習環境照顧,瞭解因果關係。
教具材料的準備按照幼兒需求預備環境,傢俱和物品應為適合幼兒的尺寸,重量、高度要適合幼
兒,且要將困難孤立。材質的選擇要採用各種不同自然的材質,如取金屬、陶瓷、木頭、玻璃等,
可增加幼兒的感官經驗,也認識真實的自然。外觀要美觀但不昂貴可以引發幼兒的興趣,培養美
感,成人也無須為物品損壞而心疼。教具內容須完整無破損,老師盡可能儲存備用教具,以補充遺
失或破損等教具,因為這樣可以提供幼兒完整具體的事物概念,並讓老師的示範能順暢進行。對幼
兒而言,動手操作一樣教具缺一個物品,孩子興趣會減退,會打斷孩子的專注。教具功能明確,若
出現作用不同但相似的教具,應以顏色區分。教室中會造成幼兒危險的物品都應去除,但不應是絕
對安全的環境,應讓幼兒學會使用危險工具,而又能保障其安全。教具須保持整齊乾淨有秩序,陳
列的原則要遵守由簡至難、從左到右、由上至下、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幼兒一旦清楚這些原則,
就可遵循這個動線或邏輯,自由選擇找尋自己想要操作的教具,使用完畢後將教具歸位,讓下一位
27
幼兒使用,從中建立幼兒的責任心與內在的秩序感。教具數量有限孩子必須輪流使用,幼兒學習等
待並觀察其他幼兒的教具操作,從中發展同儕協調的社會技能。
(二)教室的空間規劃
教室空間須清楚劃分區域,可說明幼兒辨識方向,不使之間相互衝突,滿足幼兒秩序敏感期的
需求。應分割一些小而溫馨的空間,因為幼兒也需要有隱私,並提供他們安全感。要有足夠的地上
工作空間,教具櫃放置於固定位置,適合幼兒身高大小、深淺度取用得宜,教具按照難易程度依序
擺放。要有小桌子、小椅子及可在地面工作鋪放地毯的空間。教室內要有衣帽間,擺放一張桌子及
足夠的衣架,牆面裝置一面可照到全身的鏡子讓幼兒穿脫衣物扣扣子時可以自我糾正。日常生活練
習的工作要儘量放在靠水源的地方,讓幼兒取水方便,以免水源太遠降低幼兒操作練習的意願。教
室不固定的座位,讓幼兒與不同孩子互動,要有單人桌與雙人桌,桌子尺寸高低最好不一樣,可同
時供不同身高的幼兒工作。老師在教室內有一張固定的桌子,如果幼兒完成一件作品時,可將作品
先放在老師的桌上。每一位元幼兒有自己的作品櫃,設置有日期的印章,可以幫助老師瞭解幼兒的
發展,學期結束就可以看到孩子的進步,幼兒的工作成品不管是否符合成人的期望都不應該丟掉。
教室中的顏色要柔和,可讓幼兒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也讓幼兒容易專注,不受刺激顏色的影響。
教室光線要好,以免影響幼兒的視力。窗戶能夠進行良好的通風,並應讓幼兒可以看到窗外,可以
知道四季的變化。
蒙特梭利教室環境中一切設施的設計都需符合蒙特梭利教育者認定的幼兒需求:寧靜、美好、
安全、秩序、以及為學習設計的活動等。蒙特梭利環境並不是設計彩色、聲響與動作來刺激幼兒的
感官,而是設計給幼兒充分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專注與學習。蒙特梭利教室環境的準備並不只是
物理環境的精心規劃,還包括幼稚園中幼兒所接觸的人以及所經歷的事物的準備。教師以身作則,
做出榜樣讓幼兒學習。例如尊重別人、平靜地低聲說話、物歸原處等。
三、
有限度的自由
蒙特梭利博士說:“兒童成長過程中必須與四周環境中的人與物保持一種圓滿的依賴關係,尤
其兒童需要自由。”。蒙特梭利教室的環境是一個有生命的環境,幼兒能在這個自由的環境中,學
習需求獲得滿足認識自我,發展潛能。
蒙特梭利教師必須幫助幼兒瞭解自由的限度,允許要求老師為幼兒示範教具。讓幼兒可以選擇
當時吸引他的教具,且可以無論重複幾次及長時間操作教具的自由,只有當幼兒深刻體會到自身精
28
神生命發展需要時,才能真正地做出自由的選擇。蒙特梭利教師必須讓幼兒有犯錯及自我糾正的自
由,並給幼兒時間去自我發現並糾正錯誤,而成人應尊重幼兒的工作成果。讓幼兒在教室自由的走
動,有助於內在的平衡。給予幼兒不想操作教具或不做完教具的自由,但需將教具及物品歸位。
蒙特梭利教師不能只是告訴幼兒要尊重他人守規矩,教師必須在環境中提供具體客觀的限制,
讓幼兒學會尊重和等待,將自己的願望後延,幼兒可以從客觀的限制中自然學習,例如教室中每一
種教具只有一套,幼兒就能從中學會等待。教室內除了具體客觀的限制外,教師必須訂定教師規
則,例如:幼兒不可以妨礙或干擾別人工作、不可以打架,不可以搶奪其他幼兒正在操作的教具,
不能錯誤使用教具,教具操作完畢須把教具歸回原位。
自由並非隨心所欲、混亂而沒有紀律。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設立的規則限制,目的是說明幼兒身
心發展,日後幼兒與他人和睦相處,產生內在紀律,以適應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所以限制可以幫助
幼兒成長,也是幼兒永遠的朋友。蒙特梭利教學借由工作,有限制的自由、選擇的自由、重複的自
由,讓幼兒恢復專注力,當幼兒開始恢復專注發揮本性自主學習時,就代表他已走上正常化的道
路。
肆、 錯誤控制
教具錯誤控制是蒙特梭利教學核心概念之一,蒙特梭利博士發現,發生錯誤在幼兒的學習過程
中是正常且重要的部分,發展出自我更正或錯誤控制,能夠說明幼兒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決策與能
力產生自信與安全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蒙特梭利教學的設計是盡可能每天給幼兒更多機會學
習去控制這些錯誤,錯誤控制不是由教師透過指令或是報償與懲罰施加在幼兒身上,而是建構在蒙
特梭利環境的設計與教具之中。換言之,是由教具去告訴孩子錯誤的發生,孩子自己會發現並自行
更正,不需要依賴大人的指正。教師在必要時可以重新做是示範,不必在幼兒操作教具時進行糾
正。有別於一般幼稚園將傢俱固定在地面上、教具使用不會破壞的材質,蒙特梭利環境選用依照幼
兒的身高設計適當尺寸大小的傢俱,選用質輕的材質,幼兒不需要大人協助就可以搬動這些傢俱,
且幼兒必須注意他們的動作控制才不會將傢俱撞倒,蒙特梭利環境中有許多易碎物品,幼兒必須學
習小心搬運才能避免將物品打破。
29
第五節 教師與環境
壹、 蒙特梭利教師
預備蒙特梭利教室環境的過程中除了硬體設備外,教師自身的準備是很重要的部分。蒙特梭利
博士認為,教師是幫助幼兒的發展工具,需引發幼兒對教具工作操作的興趣,透過工作自我成長,
蒙特梭利博士為區別傳統教師權威式地灌輸知識,因此將教師稱為”引導員”(Director)。傳統教
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只需要“教導”幼兒知識與技術,蒙特梭利教師則需要“引導”幼兒在環境中
與教具建立關係並自動自發地學習。蒙特梭利教師的職責是多元的,必須隨著幼兒的發展階段安排
不同的教學活動,要透過觀察幼兒的學習情形,響應幼兒的個別需求,介紹適合的教具給幼兒,使
用簡明、簡易和客觀的語言為幼兒講解,學者指出蒙特梭利教師的角色共十五種之多,有解釋者、
輔導者、觀察者、評量者、環境維護者、鼓舞者、環境預備者、個別課程指導者、引導者、示範
者、啟發者、計畫者、團體課程指導者、分享者及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溝通者與聯絡者。國外學者
也說明蒙特梭利教師職責的多元,包含預備者、催化者、示範者、觀察者、提示者和引導者。以下
為蒙特梭利教師的職責:
一、 情感的預備者
“情感預備”在文化層面上教師本身要富有吸引力,言行合一,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此
外外表要端莊,舉止文雅,蒙特梭利博士認為教師的儀態是贏得兒童信任與尊重的第一要義,教師
在心理上要愛孩子、學習謙卑,永遠保持求知欲,不斷充實自我瞭解兒童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適
當地運用蒙特梭利教具、教材和教學活動,幫助幼兒正常健康地發展。
二、 環境預備者與管理者
蒙特梭利教師是幼兒與環境間的橋樑,要預備一個有生命的環境,如同“守護神”一樣保護環
境所有的設備完好無缺損、美麗光潔、有條不紊。為了使教具整潔衛生,成人必需比孩子早到,以
便做好環境的整理。教師須遵循幼兒每一個階段發展規律,補充更新教材並提供完整如新的教具給
幼兒操作使用,讓幼兒對環境產生認同及歸屬感進而可以專注重複的沉浸在工作的樂趣中。
三、 示範者
蒙特梭利教師是教具的示範者,必須以親切、熱情的態度邀請幼兒工作,蒙特梭利博士形容
“像火苗溫暖振奮眾人,時時牽引激勵孩子”,教師對於教具的操作必須熟練,才能獲得幼兒的信
30
任,把自己的專注力放在幼兒身上。教學活動的示範大部分是一對一個別的方式進行示範,針對幼
兒的個別差異給予個別輔導,這樣才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孩子感到受尊重,也能獲得較好的教
學成效。教師為幼兒示範教具時要將困難的動作分解並放慢速度,話語和動作都要精簡,讓孩子可
以集中注意力看明白、清楚,易於模仿學習,降低學習的挫敗感。
四、 觀察者
蒙特梭利教育是通過觀察處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孩子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教育體系。
蒙特梭利博士很重視觀察,她認為觀察是唯一可瞭解幼兒的工具,成人不應從預設的角度出發,而
是必須以觀察做基礎。蒙特梭利博士的兒子馬力歐曾說過,借由觀察孩子外顯的行為,去瞭解孩子
內心的想法。觀察可以成為老師工作的引導,所以觀察是一種幫助老師成功的瞭解孩子的工具,隨
時掌握適當時機知道哪個孩子可以接受示範。教師要有恒心,能堅持做,如同使用望遠鏡去觀察孩
子,老師應隨時帶筆、本子,快速且客觀性記錄。教師若觀察到孩子的操作有錯誤要先紀錄下來,
以做為第二次示範的重點,老師不直接干預糾正孩子們工作,要全盤照顧到所有孩子,在做教具示
範時也不可輕忽,只有借由重新示範才能幫助孩子。蒙特梭利教師要依據觀察紀錄,對應每個孩子
年齡、發展成熟度、敏感期、天生氣質、興趣、優勢智慧以及學習步調等差異,擬定幼兒個別教學
計畫。
(一) 觀察者的要素:
要成為好的觀察者,需注意下列三個要點。首先要使自己變得無形,也就是“隱形”。意味著
控制自己的衝動,坐著、靜止不動,讓自己成為環境的一部分,此時孩子才會表現出原本的特性。
如果環境中有新的成員,孩子和老師的行為都會受到改變,則無法看出孩子的真實特性。其次看和
寫,為了保有完整的資訊,觀察者應隨時帶筆與本子,將資訊快速記載下來。可以善用電子裝置,
例如手機錄音或錄影等,但搜集資料時要注意手段的合法性並尊重肖像權。第三要客觀─不特別偏
愛某個孩子,避免造成察記錄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而有偏差。不是要觀察孩子本身,而是要觀察他
的行為。
(二) 觀察者應注意事項
1. 帶班老師: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雖然瞭解教具是困難的,但最困難的是觀察。觀察有三個重
點。首先是不干預,讓孩子獨立工作。其次是瞭解全班的情況,要照顧到所有的孩子,教具示
範時不可忽略任何一位幼兒。最後是掌握時機,瞭解哪個孩子、在什麼時間想要學習什麼技
31
能,並適時提供教具示範。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為每一位孩子的學習堅持到底。老師如同顯
微鏡,能觀察孩子行為的細節。然而老師也要經由學習,才會成為更好的顯微鏡。要培養觀察
的技巧,以便觀察到孩子行為中常被忽視真實的特性。
2. 實習生: 實習生觀察時有下列幾點應注意:進教室觀察之前要預做準備,且應比孩子及老師早
到。先瞭解班上有多少孩子、教具應如何示範等;進教室前要敲門,表示對老師及孩子的尊
重;實習生進入教室一定會干擾到孩子,因此一旦固定位置後就不要隨便移動。若一教室同時
有兩位以上的觀察實習生,應坐在教室的對角線位置,避免對談或討論而影響孩子的工作。在
一個運作氣氛不好的班級,實習生可學到更多。因為觀察到教室負面的因素容易激發我們的思
考,讓我們學習如何幫助孩子;觀察時要先觀察班級的整體情況,然後再觀察個別孩子,例如
孩子到教室後是否將衣服掛好、上課是否專注等。觀察孩子一整天的學習活動,使用教具的方
式與自己所學的是否相同。做記錄時只記下事實,在最後整理資料時,才做綜合判斷,孩子是
否專注等。
(三) 記錄的方法
帶班老師與實習生在做記錄時都要注意,只是寫下自己看見的客觀事實,不要加入評價或意
見。記錄的內容應包括孩子資料,例如姓名與年齡等;記錄的日期與時間及孩子開始做某項工作的
時間;以及孩子情況,包括是否有選擇教具與工作、是否重複練習、重複了多少次、成人是否給予
幫助、與同伴的關係等。
(四) 觀察記錄的技巧
教師或實習生進行觀察時,不要寫很長的句子,只需快速寫下所見的事實。因此可以發明自己
瞭解的速記方法。在移動裝置盛行的現代,使用手機錄音或錄影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要注意資料
搜集程式的正當性,以及資料使用的合法性。觀察某特定孩子時,同時也要能綜觀全域,這是帶班
時所必需具備的能力。在做記錄的當天就應把速記內容整理成完整的檔。觀察時不要進行評價,盡
可能讓內容接近事實;實習生可以從觀察中吸取帶班老師的教學方法與班級經營的技巧,作為日後
自己帶班的參考,同時要吸取錯誤的教訓,但絕不可評價其他老師的教學。
老師應注意不要偏愛任何孩子以免傷害其他幼兒。當看到孩子在玩耍而不是在工作時,老師可
和孩子一起做,讓孩子瞭解學習的重要,從而重視工作。若孩子未能正確使用教具,老師應和孩子
一起工作,因為活動是治療孩子、讓孩子正常化的最佳途徑。孩子喜歡玩玩具只是暫時的現象,只
要能讓孩子能繼續從事學習活動,並且不要讓孩子干擾他人,還是可以經由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專
32
注投入學習,孩子不會一直沉溺在玩具中。對幼稚園老師而言,通常星期一是最困難的,因為孩子
與家長一起度過兩天的假期,可能做了許多刺激神經的活動。到星期一孩子心理還處在亢奮中,所
以在學校會心情低落。有時孩子會故意惹老師生氣,老師要控制自己的衝動,當孩子有不正常的表
現是有理由的,可以請教專家學習面對的方法,不可對孩子產生偏見。
五、 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者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教育是學校、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因此蒙特梭利教師是學校與家庭重要的溝通
橋樑,需要幫助家長瞭解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幼兒的學習狀態,做好親職教育的工作,促進親師合
作,讓家長與社會教育的觀念相結合,以幫助幼兒身心的成長。
六、 蒙特梭利國際證照教師培訓
蒙特梭利教師的職責在於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跟隨孩子。蒙特梭利博士很重視教師文化的養
成,方能真正瞭解孩子。目前國際上蒙特梭利教師合格教師的培訓,若以課程及教育物件來區分,
可以分為 0-3 歲的教師認證培訓;3-6 歲的教師認證培訓;針對小學階段的教師則有 6-12 歲的認證
培訓。目前全世界蒙特梭利培訓機構有兩大機構,分別是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簡稱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另一機構為 (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簡稱
A.M.S 美國蒙特梭利協會。A.M.I 總部設立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由蒙特梭利博士與他的兒子 Mario
Montessori 于 1929 年所創設,培訓機構遍佈于北美洲、亞洲、歐洲、大洋洲。A.M.S 成立于 1960
年由蘭布許(Nancy McCormick Rambusch)所建立,A.M.S 系統主要以美國為範圍,開啟美國蒙特梭
利教育的教學歷程。
以 A.M.I 培訓機構來說,0-3 歲教師培訓課程內容可以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蒙特梭利教
學法核心理論與心理學;第二部分是醫學與發展,包含解剖學、生理學、產科、營養、衛生、兒童
的神經心理學,最少要有 400 小時左右的教師基本訓練,其中包含課堂授課、督導練習,250 小時
觀察 0-3 歲的嬰幼兒;。第三部分以主題分類的方法論:心理感官理論與示範、居家環境理論簡
介、居家環境的示範、學步兒社群理論簡介、學步兒社群示範。第四部分是實習與觀察:有督導與
工作練習、觀察與教學。第五部分是補充額外的課程:理論討論、複習課程、教室經營管理、親子
課程與督導閱讀。最後則是教具製作、繳交書面作業與筆試、口試和教具示範操作考試。
33
貳、 蒙特梭利環境
0-3 歲的環境可分為:1. 家中環境、2. NIDO 環境,適合 0—1 歲還不會走路階段、3. IC
(Infant Community 幼兒團體)環境,適合 1—3 歲幼兒團體,亦即會走路到 3 歲。
一、 家中環境
生命的第一年,有許多不同的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特殊的照顧,嬰兒生命的第一年,最好
媽媽能和嬰兒一起,在家中成長是一個理想的情況。
圖 1-5-1 蒙特梭利 0—5 個月家中環境
34
圖 1-5-2 蒙特梭利 5—12 個月家中環境
圖 1-5-3 蒙特梭利 13—36 個月家中環境
二、 NIDO 環境(1 歲以下還不會走路階段)
35
有些媽媽是必須工作的,所以提供 NIDO 來照顧新生兒,NIDO 是義大利文意為”巢穴”,是給新生
兒溫暖及安全的地方,照顧的年齡從二個月到十三、十四個月。NIDO 要能提供固定的工作人員及固
定的生活作息。成人比例是 4 人配上 1 個成人。NIDO 環境包括:睡覺區、活動區、飲食區與生理照
顧區。本書第二章第一節將介紹 NIDO 環境的內容。
圖 1-5-4 蒙特梭利 1 歲以下 NIDO 環境
三、 IC 環境 ( Infant Community 幼兒團體)
IC 是 Infant Community 幼兒團體的簡稱。孩子在 1 歲左右可以走得很好,可以進食就可以進入 IC
環境直到 3 歲。IC 環境主要讓孩子能過團體的生活,讓孩子自由的工作,自我的建構,讓孩子能參
與其中的日常活動,幫助孩子動作發展。IC 環境中成人比例是 10-12 人配上 2 個成人。IC 環境包
括:入口區、日常生活練習區、餵食區、語文區、手部精細練習區、美勞藝術區、食物自備區、洗
手間、睡覺區。本書第二章第二節將介紹 IC 環境的內容。
36
圖 1-5-5 蒙特梭利 1-3 歲 IC 環境
37
第六節 幼兒發展與檢核
壹、 為何要做幼兒發展檢核?
幼兒各方面的身心發展有遵循的方向,有一定的發展里程碑(Milestones)
。個人的里程碑存在
著個體的差異性,兒童發展遲緩的評估亦針對各種不同障礙類別發展出各別的量表。同齡兒童中有
90%已具備相關的能力時,若被評估的兒童仍無法執行或表達時,就應懷疑有遲緩的可能。兒童發
展落後其生理年齡 20%以上,得進一步做詳細完整的專業評估,並需一段時間的追蹤方能確定。
一、 為什麼父母要瞭解嬰幼兒發展?
嬰幼兒期是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錯失關鍵期教養方式的配合,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知道
嬰幼兒發展的基本常識,才知道孩子在各方面的發展是否正常。如果孩子可能有缺陷與問題,及早
發現,轉介醫生治療,幫助孩子儘早克服缺陷。成人依據孩子特質及需要,提供適合的環境與教養
方式,説明他發揮潛能。
二、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兒是指六歲以前的孩子,在器官功能、感官知覺(視覺、聽覺、感覺統合)
、動作平
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情緒等方面,有一項或多項功能發展緩慢。一部分的孩子,可能會
成為殘障兒童,如:自閉症、智慧障礙、語言障礙、情緒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根據各個月
年齡的嬰幼兒發展階段表,讓孩子操作各種教具,如果在感官、動作、認知、日常生活、及社會各
方面有明顯遲緩,就應該請醫院或早療專業機構專業人員進行檢查。透過各種檢查,或許可以早點
發現嬰幼兒的缺陷,給予適當的治療,比延遲發現的嬰幼兒得到更合適的協助與照顧。
三、 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0-6 歲是早期療育的最佳時期,3 歲以前更是早療介入的黃金時期。父母需細心關注孩子的發展
情形,定期至各地醫院尋求篩檢。“發展檢核表”的篩檢評估,就是要協助特殊需求幼兒把握早期
療育的黃金時期。
壹、 幼兒發展評量
一、
發展評量方法、目的與特質
發展評量方法是透過有系統地使用觀察、測驗和訪問等各種方法,依據搜集所得資料予以判斷、
38
解釋和瞭解幼兒發展現況。如果幼兒與同齡者比較有遲緩者,將定為輔導幼兒。其目的在搜集幼兒
身心發展資料,瞭解他們在身體動作、認知能力及語言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老師可以更瞭解寶寶
的發展情形,因材施教。幼兒評量的特質在於執行幼兒評量應注意幼兒成長背景,並重視幼兒整體
人格的發展。幼兒評量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兼採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方法,家長、教師和孩子三
方協力合作的過程。
二、
評量內容
包括:認知能力、語文能力、身體動作能力、社會/情緒的發展、以及保健/自理能力等。認知能
力: 包括:學習態度、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語文能力: 聽:幼兒學
習語言主要靠聽覺,接受四周來的聲音,非直接指導,常跟幼兒說話,可增進他們的聽力和詞匯能
力。說:幼兒具備說話能力後,便能表達自己的意念和控制自己的生活經驗。身體動作能力: 粗大
動作: 是指大肌肉的協調性,對身體大塊部位運動的控制。精細動作:是指小肌肉的協調性,對身
體小肌肉運動的控制。社會/情緒的發展: 包括合作、社會意識、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以及表達和
控制情緒等。保健/自理能力: 保健指以健康的方式去認識和滿足個人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營養和一
般健康常識。自理能力指幼兒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符合安全原則下照顧自己。
貳、 評量進行方式
寶寶入中心已經適應老師和中心環境,由兩位老師一起配合做發展評量。一位老師從旁觀察,
並負責對家長說明和交流,一位老師負責對寶寶做檢核和評量。
一、
評量的年齡範圍與教具準備
滿四個月: 適用年齡範圍: 3 個月 16 天 5 個月 15 天。教具準備: 皮帶上的鈴鐺、附有鈴鐺的響
筒。滿六個月: 適用年齡範圍: 5 個月 16 天 8 個月 15 天。教具準備: 皮帶上的鈴鐺、附有鈴鐺
的響筒。滿九個月: 適用年齡範圍: 8 個月 16 天 11 個月 15 天。教具準備: 條滾筒內附鈴鐺。滿
一歲: 適用年齡範圍: 11 個月 16 天 1 歲 5 個月 15 天。教具準備: 木條滾筒內附鈴鐺、小猴子、
球。滿一歲半: 適用年齡範圍: 1 歲 5 個月 16 天 1 歲 11 個月 15 天教具準備: 木條滾筒內附鈴
鐺、筆、紙、小粉盒、小紙團、帽子、杯子。滿二歲: 適用年齡範圍: 1 歲 11 個月 16 天 2 歲 5 個
月 15 天。教具準備: 木條滾筒內附鈴鐺、按摩娃娃、學步梯、小粉盒、鉛筆、鑰匙、杯子、勺
子、小木鞋、小魚、小飛機、掃帚、垃圾桶、抹布。滿二歲半: 適用年齡範圍: 2 歲 5 個月 16 天 2
39
歲 11 個月 15 天。教具準備: 木條滾筒內附鈴鐺、學步梯、有小瓶蓋的小瓶子、布書或卡書、鉛
筆、鑰匙、杯子、小木鞋、小魚、小飛機。滿三歲: 適用年齡範圍: 2 歲 11 個月 16 天 3 歲 5 個月
15 天。木條滾筒內附鈴鐺、學步梯、緞帶上的鈴鐺、印有兩條分隔號的紙,筆、鉛筆、鑰匙、杯
子、小木鞋、小魚、小飛機。
二、
評量後與家長的面談
針對實際檢核內容跟家長說明寶寶的發展情形,運用三明治法做溝通,先說寶寶優勢發展專
案,再說寶寶有待加強的專案,同心協力教育幫助我們的孩子。若有嚴重遲緩的幼兒,在用語上應
以“特殊需求幼兒”稱呼,避免使用“殘疾”、“聾啞”等名詞。並告訴家長,孩子在 6 歲之前儘
早進行療育,孩子恢復的機會最高。對於疑似嚴重遲緩的幼兒最佳的療育團隊是,醫師、職能治療
師、學前幼兒教師等,與家長一同實施檢核,或由醫療團隊進行會診。鼓勵家長以正面心態面對發
展遲緩的孩子,對相關專業療育機構諮詢社工師尋求療育。
40
延伸閱讀
1. 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義大利國際蒙特梭利協會證照課程教材。
2. NAMC(North American Montessori Center)北美蒙特梭利中心,0-3 歲教材。
3. Maria Montessori
瑪麗亞.蒙特梭利,王堅紅譯,吸收性心智 (Absorbent Mind),(1994)桂冠
出版,ISBN:9575517229。
4. Maria Montessori
瑪麗亞.蒙特梭利,魏寶貝譯, 吸收性心智 (The absorbent mind),
(2001)及幼文化出版,ISBN:9579698775。
5. Maria Montessori
瑪麗亞.蒙特梭利,吳玥玢/吳京譯, 發現兒童 (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 (2001)及幼文化出版,ISBN:9789579698795。
6. Maria Montessori
瑪麗亞.蒙特梭利,李田樹譯, 童年之秘 (Secret of Childhood) ,
(2003)及幼文化出版 ISBN:9579698724。
7. Alison Gopnik,黃馨慧譯, 搖籃裡的科學家 (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2012) 信誼出
版, ISBN 9789861614380。
1.
Alison Gopnik,陳筱婉譯,寶寶也是哲學家 (The Philosophical Baby),(2010)商周出版,
ISBN 9789861204444。
8. Matt Ridley 馬特.瑞德利,洪蘭譯,天性與教養(Nature and Nurture),(2004)商周出版,
ISBN 9861242228。
9. Norman Doidge 諾曼.多以吉,洪蘭譯,改變是大腦的天性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2008)遠流出版, ISBN 9789573262824。
10. John Medina, 洪蘭譯, 大腦當家(Brain Rules), (2009)遠流出版, ISBN 9789573264156。
11. John Medina, 洪蘭譯, 0~5 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Brain Rules for Baby), (2012)遠流出版,
ISBN 9789573269298。
12. Judith R. Harris 茱蒂.哈裡斯,洪蘭譯,教養的迷思 (The Nurture Assumption) ,(2000)
商周出版, ISBN 9576675987。
13. Judith R. Harris 茱蒂.哈裡斯,洪蘭譯,基因或教養(No Two Alike) ,(2007)商周出版,
ISBN 9789861248929。
14. Martin Seligman, 洪蘭譯,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Learned Optimism), (2009)遠流出版,
ISBN 9789573265719。
41
15. Dan Ariely, 薑雪影譯, 不理性的力量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2011) 天下出版,
ISBN 9789862166864。
16. Dan Ariely, 周宜芳等譯, 誰說人是理性的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2011) 天下出版,
ISBN 9789862166727。
17. Dan Ariely, 齊若蘭譯, 誰說人是誠實的 (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 (2013)
天下出版, ISBN : 9789863201991。
18. Carl Weter 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2010)笛藤出版社, ISBN 9789577103628。
19. Jonah Lehrer,楊玉齡譯, 大腦決策手冊 (How We Decide), (2010)天下出版,ISBN
9789862165539。。
20. Sandrea Aamodt, 楊玉齡譯, 兒腦開竅手冊 (Welcome to Your Child’s Brain) , (2012)天
下出版, ISBN 9789862169520。
21. Marco Iacoboni,洪蘭譯,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 (Mirroring People: The Science
of Empathy and How We Connect With Others),(2009)遠流出版,ISBN 9789573264941。
22. Joachim de Posada & Ellen Singer,張國儀譯,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Don’t Eat the
Marshmallow…Yet!),(2006)方智出版, ISBN9861750061。
23. David Shaffer,張欣戊等譯,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0)學富文化出
版, ISBN 9789866637674。
24. Rital Edkinson et al.,曾慧敏等譯,西爾格德心理學 (Hilgard
’
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2003)桂冠出版, ISBN 9812433902。
25. Malcolm Gladwell 麥爾坎·葛拉威爾,廖月娟譯,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2015) 時報出版, ISBN 9789571362250。
26. 曾志朗、洪蘭,見人見智-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 (2006)時報出版, ISBN 9864177192。
27. 洪蘭,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 (2009)信誼出版, ISBN 9789861613185 。
28. Howard Gardner 霍華.賈德納,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 ,(2008) 五南出版,
ISBN 9789571150246。
29. 多湖輝,方美惠譯,責備孩子的 69 個好方法,(2005)新雨出版, ISBN 9570383577。
30. A. S. Neill 王克難譯,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1994)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20962。
42
推薦閱讀:
1.
Malcolm Gladwell, What the Dog Saw.
2.
Steven Levitt, Freakonomics
;Superfreakonomics.
3.
Tim Harford, The logic of life.
4.
Nassim Taleb, The Black Swan.
5.
Mihaly Chicksenmihaly Good Work
;Creativity.
43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蒙特梭利專題討論課堂教材
第二章 教室規劃與課程介紹
第一節、
NIDO 教室(2-12 個月)
NIDO 環境是用來照顧 1 歲以下還不會走路的新生兒,提供溫暖及安全的地方。一般適合給二個
月到十三、十四個月的幼兒使用。成人比例是 4 個幼兒配 1 個成人。NIDO 環境包括:睡眠區、餵食
區、活動區與生理照顧區。
0-5 個月的 NIDO 環境主要是營造新生兒對環境的信任,併發展出對環境中成人的依附。媽媽的
微笑及對孩子說話的臉部表情和聲音、做家事的聲音與移動的身形、以及媽媽唱歌的聲音等都讓新
生兒產生安全感。而 5-12 個月主要是讓嬰兒自由探索周圍環境,從而建立對自己的信任。2 個月之
前新生兒剛離開子宮的環境,且每 1.5-2 小時就要餵奶一次,因此睡在父母房間比較方便,但是不
是睡在父母的床上。2-5 個月之後,大約 2-2.5 小時餵奶一次,嬰兒睡自己的房間,可以用嬰兒籃
讓孩子睡到 5 個月大,之後就可以睡在矮床墊。
NIDO 教具質地以自然材質為主,顏色以單一的原色為基礎,不要太鮮豔。尺寸合適嬰兒操作,
教具表面不可有尖角或尖銳的毛邊,並確保孩子放入口中沒有吞食的危險,也沒有釋放出毒性物質
的可能。蒙特梭利女士基於上述理由,認為教具最好要自製。然而現在許多幼教中心以多城市連鎖
方式經營,加上消費者要求最高品質的設施,要堅持全部教具都自行製作,在人力上的確有困難。
筆者建議不妨採購荷蘭新屋的教具(新屋 Nienhuis, 英文是 Newhouse),這些完全根據蒙氏的理論與
實務製作的優質教具相當符合中國市場的需求。
NIDO 時期的戶外活動:孩子滿月之後開始,可以帶嬰兒到公園散步,讓孩子感受自然環境聲
音、光影,風的觸感等多重感官的經驗。先從 3-5 分鐘開始,然後逐漸增加時間。當孩子感官刺激
飽和之後,就會停止接受感官訊息。孩子睡著之後,表示感官訊息已經飽和,應該帶回家休息。
壹、NIDO 環境中的空間規劃與教具擺設
44
圖 2-1-1 NIDO 環境中的空間規劃與教具擺設
一、
睡眠區:
睡眠區放置睡籃,睡籃竹編的,棉墊以天然純棉布料為主,籃子以寬底、不易傾倒為原則。尺
寸:長約90 cm X寬60 cm X厚度10cm。另有矮床,材質以天然椰鬃為優。避免用不透氣材質例如塑膠
布或密質海綿,長時間使用會釋出塑化劑或溶劑等物質,孩子趴睡也可能缺氧甚至窒息。傳統的嬰
兒床有欄杆擋住嬰兒的視線,較為不適。
另準備嬰兒墊 (義大利文Topponcino) ,是由Montessori的學生Adela所設計。作為特別用來抱
新生兒時所使用的墊子,在出生後六到八周的共生期間所使用。嬰兒墊能提供嬰兒身體加上頭部很
好的支撐,對新手爸媽來說會比較好抱;特別是換不同的人抱時,也能讓寶寶更加舒服且有安全
感。也是因為使用嬰兒墊,我們一般不需要將寶寶包得緊緊的,天冷的時候只需要蓋個被子,讓寶
寶可以自由活動他的手腳。嬰兒墊是用柔軟的棉墊加棉套縫製而成,外面再加一層外罩是可拆下換
洗的。材質為埃及棉(套子)/未漂白棉墊/蕾絲。尺寸:長約62 X 寬38cX 厚度0.5cm。包含一個套
子和一個墊子。使用嬰兒墊目的在於説明新手爸媽抱寶寶時較為輕鬆、提供寶寶一個好的衛生環
境、避免寶寶的皮膚與其他成人的衣服或皮膚直接接觸、提供寶寶在被抱時頭頸部與背部有一個很
好的支撐、幫助其他孩子輕鬆的抱著小寶寶、增加寶寶的安全感、以及幫助寶寶動作的發展等。使
用時機:1.在抱寶寶時使用;2.寶寶扒著時練習頸部肌肉時使用;3.寶寶坐飛機或去外地過夜時使
45
用;4.在寶寶被其他孩子抱時使用;5.在寶寶活動時當活動墊使用。
圖 2-1-2 Topponcino蒙特梭利嬰兒墊
二、
餵食區
0—4 個月的餵食區擺放一張有扶手的成人椅子或沙發,用原木或藤等自然材質製作,不可選用
搖椅。成人的椅子以舒適為原則。餵食區內要有一張桌子,用於擺放奶瓶、衛生紙、紗布巾等物
品。5-12 個月的餵食區增加斷奶桌椅,桌椅的底部鑲有鐵板。斷奶桌約長 45 cm X 寬 45 cm X 高
30cm。斷奶椅高 17 cm,兩邊有扶手。在孩子 0-6 個月期間,餵奶時一定要做紀錄,準備一個紀錄
簿放在餵食區,餵奶完畢即時作紀錄。孩子 6 個月之後要添加副食品,可以準備嬰兒專用的餐具,
讓孩子練習自己吃。
三、
活動區
0—4個月的活動區擺放單人或雙人的活動墊、一面高於90cm的鏡子、L形或V形抱枕。5-12個月
的活動區的擺放增加兔子靠墊,供5-6個月嬰兒使用。要有高45cm的立體木箱,中間放置1-3個扶
手,用較重並且穩定的椅子靠住,方便嬰兒扶著站立起來。椅子底部不可安裝滑動或有滾動的輪
子。活動區要有一個手推車,以原木制為原則,供孩子學走路時使用。
46
圖 2-1-3 NIDO 環境中的活動區與兔子靠墊
四、
生理照顧區
生理照顧區擺設一個沐浴台和一個護理平臺,平臺四周安裝有高度的欄杆,供嬰兒換尿布或穿
衣服時使用。一個掛袋或籃子,內有嬰兒護理用品,如棉花棒、乳液、體溫計等。另外擺垃圾桶及
尿布處理裝置。牆壁上可以擺設圖片或音樂鐘等,有助於安撫嬰兒情緒。
貳、NIDO 課程規劃
一、
感官課程
孩子 0-2 個月時使用吊飾,説明新生兒練習眼睛追蹤物體,並增加對光影的感官經驗。用鈴鐺
幫助新生兒增加對聲音的感官經驗。用八面體吊飾及緞帶與環等適當的教具,讓新生兒反射性的抓
握。2-3 個月之後用彩色棉球、抓握的長串珠、互相串連的環球以及旋轉的彩色珠棒等教具,讓嬰
兒增加對色彩的感官經驗,並且有助於新生兒手眼協調及抓握的動作發展。8-12 個月後用蛋杯、盒
子與正方體等教具,讓嬰兒練習手眼協調及雙手的協調動作。球放入可自動滾出的盒子、球和長形
的抽屜盒等教具,讓嬰兒練習集中注意力與雙手的動作,並讓嬰兒建立物體恒存的概念。
二、
動作發展
2 個月的新生兒頸部肌肉可以控制與支撐,頭部可以抬起來,因此可以開始趴著睡。3-4 個月的
嬰兒趴著時能抬起頭與雙肩,躺著或趴著時可以翻身,在重複練習之後,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5-6
個月開始練習爬行,漸漸可以獨立並探索環境,不需要事事請求成人幫忙,因此是很重要的一個階
段。6 個月寶寶趴著時可以雙手打直撐起身體,肚子稍微離開地面,並偶爾會出現爬行的動作;7-8
個月寶寶可以肚子貼地匍匐前進,但開始時可能會倒退爬行或是原地打轉,四肢動作較不協調,有
時會同手同腳。8 個月後孩子會往前爬行 1 公尺左右。9 個月的孩子可以四肢對稱交替爬行前進。10
47
個月可以爬過較低障礙物。11-12 個月的嬰兒開始能用雙腿走路,所以照顧者應該讓孩子有機會自
主活動,很自然的從依附的安全感中發展出分離,獨立自由地探索環境。
(一) 粗大動作:學步、平衡與移動。學步梯是 8 個月以上嬰兒及學步兒的最愛,可以幫助寶寶
爬行與行走;孩子在 NIDO 環境中發展協調動作與平衡,並學會運用肌肉群;NIDO 時期的孩子
已經學會走路並能單腳站立,發展獨立的能力、充滿喜悅與自信心及安全感。
圖 2-1-4 NIDO 環境中的粗大動作教具
(二) 精細動作:孩子在 NIDO 環境中發展手眼協調,並練習雙手操作的精細動作。例如用手指抓
取物體,投入相匹配的孔洞中;能夠用手指打開盒蓋,取出盒子裡面的物體等。
圖 2-1-5 NIDO 環境中的精細動作教具
三、
日常生活練習
新生兒對照顧他的成人很有興趣。母親幫孩子沐浴、穿衣、換尿片等照顧工作,都會引起孩子
的注意力。照顧孩子時眼睛必須看著寶寶,並說出物品的名稱。說話速度要適當,發音要清楚正
確。寶寶會學習照顧者的動作,並且會把物品與動作連結起來,例如梳子是用來梳頭發的,兩者是
相互關聯。成人應讓寶寶接受不斷重複的動作。對寶寶說出照顧者正在作的動作,並賦予動作名
48
稱,例如:”這是我的手、這是你的腳,幫你按摩腳趾頭”等。9 個月的孩子可以自已操作日常生活
教具,佈置一個讓寶寶達到照顧自己的環境。例如把毛巾掛低些,洗手台前放階梯或防滑椅,讓孩
子可以自己洗手、自己擦乾。
日常生活練習的目的是由成人提供環境讓寶寶練習,9 個月大已能自行移動,感覺到自己是有
能力的,老師要為寶寶準備照顧自己的工作,讓孩子在心理上達到自尊、自信及安全感。三歲前形
成的人格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日常生活練習讓寶寶有機會重複相同的活動,讓精細動作更精確,達到自我完善的境界。孩子
依照一定的順序工作,每一個動作都必須遵循正確的順序,以正確的姿勢達成目標。孩子從外在秩
序建立其內在的秩序。日常生活練習也有助於語言發展,精確並豐富孩子的詞彙。此外,環境中的
水、食物和花草等提供感官經驗的多樣性,增進孩子經驗的廣度。日常生活練習讓孩子能使用環境
中的工具,並學會掌控環境。其他如控制錯誤 、團隊合作 、粗大及精細動作的精確與完善等外在
層面的發展,以及獨立、自尊、自信、安全與意志力等心理層面的改變,都會讓孩子增加信心,勇
於走入世界。照顧者要回應寶寶的要求“幫助我讓我自己做”,幫助孩子發展潛能、邁向獨立。
NIDO 教室日常生活練習項目有:基本動作、照顧個人、照顧環境、傢俱搬移、優雅禮儀、食物
配置等。教具示範重點是給寶寶在生活中真正能使用的物品。使用的教具大小需適合寶寶操作。請
記住,寶寶的能力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好,要讓孩子有機會面對困難、克服障礙,經過重複操作學
會複雜的日常生活技能。要讓每個寶寶參與平日的工作,向孩子表示他們是受珍惜與被需要的成
員。
(一) 基本動作: 五指抓、鉗指分類、三指舀、倒等。
(二) 照顧自己:
1. 穿脫衣服與收放衣物: 環境中應有衣物櫃,供孩子放置個人衣物。視經濟、環境與當地氣
候而定,放置不同形態的衣物,例如讓孩子練習掛大衣、外套、帽子或背包等。
2. 孩子一歲開始要練習擦鼻涕,較小的小孩可由成人抱在手上擦鼻涕。先將衛生紙折好,放
在漂亮的平底小籃子中。衛生紙要時時補充,紙張的材料來自于樹木,要珍惜使用不可浪
費。
(三) 照顧環境,包括室內與室外環境,例如搬移傢俱,可以讓孩子在環境中自由移動物品的位
置,讓孩子發展獨立的能力。環境中成人是幼兒的模範,孩子經由觀察照顧者的動作,加以吸
收內化。14、15 個月的孩子即使動作還不純熟,也會非常想要參與其中,要讓孩子有機會從照
49
顧環境中發展自己的能力。
(四) 優雅的禮儀:
蒙氏教室中的優雅和禮儀練習就是動作、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行動的練習,優雅和禮儀將帶給
幼兒尊嚴和自信。借著教導優雅和禮儀的機會,彰顯正直、尊重、尊嚴、關懷、憐憫及人際適應等
社會特質,以及內在的興趣和動機、獨立和能力、慈愛和感恩、非競爭性的態度、紀律與道德等個
人特質。優雅和禮儀的教導可提升個人與社會關係的層次,此社會化的心境將帶領人們走向廣闊的
人群,成為有貢獻的世界公民。
1. 優雅是指個人動作的優美與吸引人的豐風采,以及個人具備的文化素養。禮儀則是有禮貌與尊
重他人的行為或談吐,尤其是指社會環境所公認的適當行為。禮貌是指彬彬有禮的儀態及善意
的態度。原文源自於拉丁文,意指優美及和藹的。禮儀是一個相對的觀念,其基礎是利他的心
態與行為。優雅和禮儀是凡事以他人的益處為優先考慮,希望別人與自己相處時能夠自在愉
快。
2. 成人的角色: 成人的任務就是促進孩子潛能的發展。所謂潛能包括智慧及意志兩個方面,當個
體這兩項特徵得以發展時,就能夠與人和諧相處,並在人群中作出貢獻。因此教導孩子溫文儒
雅的禮儀,就成為人類共同的責任。
3. 優雅禮儀要點及特徵: 優雅和禮儀是以文化為基礎的實際生活取向,而非嘩眾取寵的活動或矯
情造做的動作。優雅和禮儀是一貫的生活態度,不是在正式場合才刻意表現的行為。這些行為
隱含發展尊重環境及民胞物與的含義。透過這樣的練習,兒童學習到服務環境並尊重他人。
4. 禮儀練習: 餐桌禮儀可以增進動作的精熟;在教室中活動或拿取物品;如何打招呼;如何詢
問;如何表達感謝;以及傳遞物品、擤鼻涕、沖馬桶等實際生活的文化模式,都是禮儀練習的
機會。
5. 老師應該是模範: 每一天我們都需要問自己: 自己是否是孩子的模範,我們有真正將這些禮儀
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嗎?
蒙氏教室不是要幫家長們“訓練”寶寶,而是要借由孩子的活動,讓家長親眼看到孩子在準備
好的環境中展現出與生俱來的潛能,此後的工作就由家長在家接手。家長必須瞭解,教養工作是生
命中的禮物,成人借由教養孩子完善自己的生命。
50
四、
語文發展:
10 個月之前的嬰兒在前語言期,或稱語言準備期,以觀察和傾聽為主,能分辨語言與非語言的
聲音,例如哭聲,咕咕聲,牙牙學語,模仿說話聲音等。約 9、10 個到 1.5 歲,嬰兒開始發出第一
個聲音。雖然發音機制尚未發展完全而出現迭音,如”車車”、 ”飯飯”、 ”睡睡”等。並且會
用這些單音來表達完整的思想,例如:”媽媽!我想喝奶”; ”媽媽!我要睡覺”。 語文發展使用
的教具包括:實物、卡片、書、節奏性語言、自我表達、問答練習等。例如書可以發展語言與精確的
語彙,並養成使用書籍、喜好書籍、愛惜書籍的習慣,翻書的動作也有助於發展精細的動作。書中
呈現的故事要愈真實愈好,儘量不要有卡通的圖案,卡通對此階段寶寶的語文發展並不好。寶寶喜
歡看同一本書,因為寶寶是真心的想要學習語文,一直學到整本書的內容都非常熟悉為止。所以成
人要很有耐心,並細心觀察,如果寶寶沒再看這本書就可以換一本。教室中要有一個角落放語文部
份的教具,例如實物命名的卡片及書,所提供的書要有進展性,由簡單到複雜。聽童謠與唱歌也是
語言活動的一環,成人應善用多重感官經驗,促進孩子的語文發展。
參、
物體恒存概念
試著將寶寶眼前的玩具用布蓋起來,看看孩子會有什麼反應?他可能會以為東西不見了,哇哇
大哭!物體雖然沒有出現在眼前,但並不表示物體不存在,只是看不見而已,這與寶寶的安全感及
信任感的建立有相當的關係。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物體恒存”的概念,描述嬰幼兒時
期認知發展狀態。在“感覺動作期”的幼兒,若突然將他視覺範圍中的物體從他的視野中移開,孩
子完全不會去尋找該物體。因為在他的認知裡,該物體已經不存在了。父母應替孩子預備一個豐富
的環境,才能讓寶寶的物體恒存概念得到適當的發展,對幼兒的安全感及智慧都會有説明。
嬰兒的“物體恒存”概念從 6-7 個月大開始萌芽,孩子約在 8 個月左右開始理解物體恒存,
明白物品雖從視線消失,卻還是存在的道理。孩子對物體恒存概念的發展程式大致相同,但仍存在
個別差異。物體恒存概念的發展和記憶力、因果關係、動作發展息息相關。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可
以開始玩有趣的物體恒存遊戲。
一、物體恒存概念的發展
0-4 個月的嬰兒看見眼前東西不見,他並不會去尋找,孩子會以為東西消失了。家長不妨做個
小實驗,將玩具放置在寶寶面前,接著用毛巾蓋住,看看孩子的反應。4-8 個月時,當東西不見,
孩子會停頓一會,感到疑惑,並思考物體為什麼會消失,此時表示嬰兒粗略瞭解物體存在的原則和
51
物體與時空的關聯。8~12 個月時,寶寶已經具備初步的物體恒存概念了。眼前的人或物突然不見
(如:被人用毛巾蓋住或以手遮面)
,小寶貝會努力嘗試翻弄尋找,如:主動把覆蓋物掀開,不會置
之不理。物品需從寶寶的眼前消失,他才會主動找,像是在寶寶面前將玩具蓋上毛巾。寶寶的玩具
或奶嘴掉了,能目視掉落的物品,並發出聲音示意;旁人揀起後,他又刻意弄掉,以期待東西再度
被拾回。12-16 個月的幼兒發展物品遷移的概念:眼前的物品,從一處移往另一處,視線開始跟隨
物品移動的腳步轉移。18 個月的寶寶物體恒存概念已經發展不錯,就算他沒看到物品被遮住或被拿
走的過程,他也知道東西依舊存在,並主動去尋找被移走的物品。18 個月-2 歲的幼兒已經大致發展
完全,知道物品移走,可以找的到,並非從此消失,開始會和媽咪玩躲貓貓的遊戲了。對於正在學
習物體恒存性的嬰兒而言,玩躲貓貓是很刺激的活動。
二、物體恒存發展重要性
物體恒存發展孩子因果關係的觀念,例如將布掀開(因)即看到玩具(果);增進記憶力,例如用
布把玩具蓋住,孩子記憶玩具在布的下面,掀布是記憶力的展現;穩定孩子的情緒,幫助寶寶建立
安全感,降低分離焦慮;促進動作發展,包括大肢體動作與精細動作,例如讓寶寶玩發聲或滾動的
玩具,讓孩子了解手動一動(因),玩具就會發出聲音(果);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增強溝通的動機
並傳遞訊息,包括社會性的微笑都是語言發展的橋樑。
三、物體恒存親子遊戲
(一)、 躲貓貓
年齡:0 歲以上。材料:家長的手。遊戲方法:家長先讓寶寶看自己的臉。接著家長雙手合
併、遮住自己的臉,打開手掌,露出臉,看寶寶反應。延伸遊戲:把小方巾蓋住寶寶的臉,讓寶寶
自己試著伸手掀開方巾,看到家長的臉
(二)、 掀手帕找玩具
年齡:6 個月左右。材料:小方巾、玩具。遊戲方法:取小方巾蓋住玩具,看寶寶會不會掀開
小方巾。另取一條方巾,把玩具放在其中一條下面,觀察寶寶能否找到玩具。遊戲中可加入答對或
答錯的音效以增加樂趣。
52
(三)、 猜!玩具在哪裡?
年齡:9 個月以後。材料:小積木、碗、小球。目的:理解物體恒存概念,訓練記憶力及思考
能力。遊戲方法:家長將小玩具藏在手掌心,讓寶寶試著猜小玩具在哪一手。延伸遊戲:寶寶知道
遊戲的玩法之後,可以進階拿幾個碗反扣,並在碗裡藏小球,讓孩子找,看球躲在那一個碗裡。
(四)、 我丟你撿
年齡:9 個月以後。材料:各種材質、大小、形狀的物品。遊戲方法:在籃子或箱子中裝入各
種不同材質、尺寸與形狀的物品,讓寶寶把物品取出,扔在地上,感受不同東西掉落的聲音與運動
方式,讓孩子體驗物理的原理。
53
第二節、
IC 教室(1-3 歲)
IC 是 Infant Community 幼兒團體的簡稱。IC 教室是提供 1 歲以上、可以獨立行走的幼兒使
用。一般而言,孩子只要能夠自己進食就可以進入此環境,孩子在 IC 環境一直待到 3 歲。IC 環境
讓孩子在團體中自由的工作,參與日常活動促進動作發展。IC 教室孩子與成人的比例大約是 5 比
1,10-12 個幼兒配上 2 個成人。IC 環境包括:入口區、日常生活練習區、餵食區、語文區、手部
精細練習區、美勞藝術區、食物自備區、睡覺區及洗手間等。1 歲以後的幼兒已經可以走路,自由
探索周遭環境。孩子在協助下重複練習,漸漸可以獨自完成想要做的事情,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能
力發展很快。
壹、
IC 環境中的空間規劃與教具擺設
IC 教室的入口區擺設有鞋櫃以及穿脫鞋子用的長條椅,可供 2-3 人同時使用;一張小桌子供幼
兒暫時放置手中物品以及換穿外套時使用;牆上有鏡子可供幼兒整理儀容,並設置公佈欄,上面張
貼幼兒生活及工作留影、作息表、功能表、教養資訊以及親子教育相關文章與資訊等。日常生活練
習區擺設有照顧自己的教具,以及照顧室內與室外環境的教具。餵食區擺設有紙巾、餐具等物品。
語文區擺設有繪本及圖畫書等教具。手部精細練習區的教具可供幼兒練習精細動作及手眼協調。美
勞藝術區放置有畫框、遊戲泥(Play Dough 用麵粉和實用色素製成,對嬰幼兒無害的玩具泥)、紙
張,顏料及彩筆等。食物自備區擺設有切水果的安全刀具、湯匙、碗盤、餅乾模具等。洗手間提供
衛生紙、洗手乳、擦手地小毛巾等。睡覺區準備有毯子、被單與枕頭等。
54
圖 2-2-1 IC 環境中的空間規劃與教具擺設
貳、
環境中的 IC 課程規劃
環境中的 IC 課程包括日常生活練習、語文發展、動作發展、感官發展以及音樂與美術活動。日常生
活練習的工作幫助孩子發展平衡感、手眼協調、手的精細動作,以及學習人際互動的技能。孩子在
日常生活練習要學會照顧自己及照顧環境、食物準備、以及優雅的禮儀。照顧自己的活動包括穿脫
衣服與鞋子、梳頭發、刷牙與洗手等。照顧環境的活動可分為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照顧室內環境
的活動包括擦桌子、除塵、掃地、拖地、擦玻璃、插花、洗碗、洗布。照顧室外環境的活動包括澆
花、種植花草及照顧花草等。食物準備工作:透過食物準備讓孩子在人際協調中熟練語言發展,並
學習與別人分享自己準備的食物。優雅的禮儀:如何對話、打招呼,用餐唱感恩歌等禮儀。語文發
展活動包括實物、卡片、書、節奏性語言、自我表達與問答練習等。動作發展包括粗大動作與精細
動作兩部分。粗大動作的活動包括平衡、移動等戶外活動。精細動作的活動包括雙手操作的練習。
55
感官發展包括物品的配對、序列與分類等。音樂活動包括唱歌、樂器與唱遊。美術活動包括塗鴨、
黏土等,使用的教具有畫架、顏料、蠟筆、黑板與粉筆等。
56
第三節、
蒙特梭利教具示範教學的原則
蒙特梭利理論的實踐依託環境與教具,因此教具是輔助幼兒成長很重要的一個媒介,為了有效
引導幼兒自我建構與心智發展,潛心設計了一系列精緻、美觀、系統化、數學化及科學化的教具。
這些教具可提供幼兒刺激,誘發他們的”注意力”,進而帶領幼兒進入專心的歷程,因此教具也就
幫助了兒童的成長。使用這些教具進行教學必須符合下列十個原則:
壹、錯誤控制
教具錯誤控制是蒙特梭利教學核心概念之一,蒙特梭利博士發現,發生錯誤在幼兒的學習過程
中是正常且重要的部分。發展出自我更正或錯誤控制,能夠說明幼兒獨立思考,對自己的決策與能
力產生自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蒙特梭利教學的設計是盡可能每天給幼兒更多機會學習去控制
這些錯誤,錯誤控制不是由教師透過指令或是報償與懲罰施加在幼兒身上,而是建構在蒙特梭利環
境的設計與教具之中。有別於一般幼稚園將傢俱固定在地面上,傢俱必須使用不會破壞的材質,蒙
特梭利幼稚園選用適當尺寸的傢俱,適合幼兒的身高,並採用較輕的材質,幼兒不需要大人協助就
可以搬動這些傢俱,也讓幼兒注意他們的動作控制,才不會將傢俱撞倒。蒙特梭利環境中有許多易
碎物品,幼兒必須學習小心搬運才能避免將物品打破。錯誤控制在學習方法上稱為“經驗學習”,
我們從實際操作中獲得經驗,在回顧這些經驗的過程中,習得掌握這些技能的因果關係,從而嘗試
其他方法以避免重蹈覆轍。
貳、教學目的
蒙特梭利教學的每一種教具對孩子都有特定的目的,讓孩子達到某種特定的能力。故教具具有
直接目的與間接目的,直接目的是幼兒透過教具操作馬上可以獲得的能力,例如:幼兒操作感官教
具中的帶插座圓柱體,此教具可說明孩子習得視覺辨識大小的能力;經由重複使用三指(拇指、食
指、中指)練習抓住握鈕,促進三指精細動作的發展,可為日後握筆書寫的動作做做準備,這即是
間接目的。換言之,教具的間接目的就是為將來的特定能力奠定基礎。
參、限量完整性
蒙特梭利教室中所有的教具只準備一套,讓孩子輪流工作,學會等待把願望往後推移,養成自我
控制的社會性。教具操作完畢之後必需歸位,留待下一個孩子使用。這不只是孩子的秩序傾向,還
可幫助社會關係的開展。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契爾在 1972 年進行棉花糖延遲享樂的實驗,
57
研究結果發現,沒有吃掉棉花糖或是掙扎了很久才吃的小孩,在學校裡都表現得比較好,在青少年
時比較懂得與其他人相處,理性、專心、善於計畫,也較能忍受挫折並調適壓力。研究結果顯示等
待和輪流是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學習社會、社交行為及情緒管控能力會更好,學者驗證了蒙特梭
利博士教學設計的觀點。蒙特梭利教師在維護教具時須注意教具必需美觀完整無缺損,提供孩子完
整具體的事物概念,盡可能儲存備用教具,以補充遺失或破損的教具,讓老師的示範順暢進行,避
免幼兒興趣減退,打斷孩子的專注。
肆、可操作性
人類的手不只能將心智顯現出來,也能使生命的環境進入新的關係,甚至可以說“人類是借著
手而擁有環境”。蒙特梭利博士說:“手是人類第二個大腦”手可以感受到眼中所不能見的事物性
質,且不斷重複動手操作,才能真的落實孩子的感官印象,“動手生智慧”。手是創造的工具,並
借由手及感官將環境肉體化、適應並創造更多的文明。如果想要確定孩子的心智發展,就應該留意
他在環境工作中對雙手的應用。蒙特梭利教具的設計能拆開、組合、移動、還原等,讓孩子動手操
作,其目的是要發展兒童的秩序性、獨立、自由與專注力,經過重複練習增進孩子的智力、創造
力、社會性、意志力與服從社會規範的能力。
伍、有變化的重複
蒙特梭利博士為了讓幼兒達成某種發展的目標,鞏固孩子的能力,將教具的設計做有變化的重
複,例如 0-3 歲的教室為了幫助孩子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將教具從簡單的直立式套環,從一個慢慢
增加數量及各種尺寸、不同形狀套環,再轉換成各種水準式橫向的套環,然後延伸出各種串珠的活
動。蒙特梭利教師在觀察幼兒操作練習的過程中,做有變化的重複將該教具適時加入延伸練習,引
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陸、教具示範原則
蒙特梭利教師在為幼兒示範教具時,大多為個別示範,教師須注意幼兒的慣用手,如幼兒慣用
手為右手,教師則坐在右邊做示範;反之,如果幼兒慣用手為左手,老師則坐在幼兒的左邊,使用
左手做示範。教具擺放位置在教師和幼兒的中間,微笑並等待,直到得到幼兒的注意力,開始分解
簡單的動作與步驟為幼兒展示教具,讓幼兒看得明白、清楚,易於模仿,提高學習的成功率,並給
幼兒充足的時間來完成該教具的操作活動,如果幼兒開始專注在操作工作上面,教師則悄悄的起身
58
離開,讓幼兒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教師只有在幼兒沮喪尋求幫助、遲遲沒有開始操作教具、或不
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時,才介入工作活動。此時教師可以問孩子:“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
輕的引導幼兒的手,繼續做操作。一旦幼兒專注在工作活動上,教師必須靜悄悄的離開,讓幼兒的
工作不受干擾。
柒、三階段命名教學
塞根在教育特殊需求兒童的方法中,曾使用一種幫助他們學習事物名詞的心理過程,對一般幼
兒也很有效,稱之為三階段教學。蒙特梭利教師示範時須注意“簡明、簡易和客觀”的原則,讓幼
兒瞭解整體再做分析,經由分析再到綜合,示範時活動需簡明扼要,且對幼兒的學習成效很有幫
助。使用最多的感官是視覺,經由此可分辨體積、色彩與形狀;聽覺可分辨聲音與旋律;觸覺可獲
得溫度、質感與重量;手的觸覺不只可獲得質感溫度,還可閉上眼睛經由手辨認事物。
三階段教學步驟,首先將名稱與事物做結合。由老師提供孩子事物名稱,例如:第一階段教師
指棕色梯說:”這是粗的”、”這是細的”。第二階段教師說出名稱,請幼兒根據指令去拿物品,
或孩子按照教師的提示更換物品位置。這個階段練習時間要長,因為是孩子記憶的階段,將名稱與
目標物相結合。第三階段教師指著物品,問孩子“這是什麼?”。三階段教學技巧在第一階段進行
時要注意時常交換命名物品的位置,避免孩子記住同一位置事物的名稱。進行第二階段問孩子按老
師所說名稱指出物品時,老師不可同時指此物品並問孩子,那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孩子在此階段還
不清楚物品名稱。若進行較難的名詞時,在第二階段老師應多次重複操作,以鞏固此詞彙于孩子的
心智中。教師針對 2 歲以前的幼兒示範語文活動時,視孩子能力進行至第二階段做物品的辨識即
可。
捌、口語示範
蒙特梭利教師和幼兒說話時要適應孩子的身高,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看到教師的嘴型,
且要清晰緩慢的說,使用的語言必須精確和精緻,不用質問的口語,不趁機探索孩子的隱私。和孩
子交談應該讓孩子參與,要聆聽孩子說話。教師借由專心聆聽才能説明孩子克服語言發展上的障
礙。孩子發音有困難時,可以借由老師的幫助糾正發音,教師無法協助時,需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做
評估並進行語言治療。
59
第四節、
蒙特梭利早期教育教學活動及發展目標
蒙特梭利 0-3 歲早期教育教學活動分別是:認知、社會、動作、感官、語文教具和日常生活練
習。
壹、
認知
教師在做認知活動示範需注意的幾個重點:為了幫助孩子適應環境,盡可能使用每一天生活中
會使用的物品,以認知活動作為寶寶擴大他的專注及思考能力的機會,設計一些鼓勵、滿足寶寶天
生好奇心的活動,來引發寶寶學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為日後發展數學、閱讀、寫作奠定實質基礎的
動作。
認知活動可以提供幼兒練習專注一項事物,發展物品配對技能,熟悉各種幾何圖形,學會將物品歸
類以及瞭解事物的使用程式。
貳、
社會
教師在做社會活動示範需注意的幾個重點:每天習慣用名字問候幼兒,運用社交活動幫助孩子
瞭解他人的情緒,教導孩子使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和衝突。教師要規劃一個放鬆身心活動的歌
曲,結合童謠和兒歌。適時幫孩子安排分享活動和社交交往的機會。
社會活動可以提供幼兒在社交場合中探索,發展專注力,擴大感官生活經驗,能辨別和模仿成人臉
部表情,模仿各種身體的動作,能理解並能遵守指令,學習集體創造音樂,認識和辨識他人,共用
教具、教材,認識並說出自己與他人情緒感受的詞彙。
參、
動作
教師在做動作活動示範需注意的幾個重點:運用動作活動讓 3 歲以下的寶寶瞭解物體恒存的概
念,放入容器內的物品只是暫時不見,不會消失。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寶寶發展精細動作的技能,完
善大肌肉發展,發展手眼協調能力,視覺辨識和手的靈活度。教師儘量將動作活動融入日常生活的
技能。
動作活動可以幫助幼兒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增加專注力,發展記憶力,瞭解基本的磁性(磁力性
質),練習做出選擇以及發展空間的組織能力。
肆、
感官
60
教師在做感官活動示範需注意的幾個重點:給幼兒使用所有的感官的機會,不僅是視覺和聽
覺。包含室內和室外活動,除了示範活動,成人必須慢下來並跟著幼兒的引導,給他機會無人指導
自己去探索。
感官活動可幫助幼兒發展辨別和配對顏色,辨識與命名(說出名稱)身體的部位名稱。用手觸摸辨識
物體,盡情探索大自然。學會圖案與材質(質感)配對物品,體驗和辨識不同的聲音,體驗和辨識不
同的味道。
伍、語文
語言有兩種主要功能:語言使我們能互相溝通,建立並維持社會關係。語言提供一套輔助思考
過程的符號系統。在 0-3 歲蒙特梭利教室中教師要多做幫助幼兒口語表達的練習,豐富孩子的詞
彙,使用各種實際物品與圖卡,幫助孩子歸類環境中的物品。使用以現實為基礎的故事、詩歌和童
謠幫助孩子口語發展。
語文活動可以幫助幼兒發展精確的語彙,能連結物品的名稱。學習如何使用繪本和對書的愛惜,在
翻閱書籍時發展了精細的動作技能及自我表達的安全感。借由豐富的語言發展獨立並擴大世界觀。
六、日常生活練習
教師在做日常生活練習示範需注意的幾個重點:提供幼兒真正在生活中能使用的物品,準備適
合寶寶身體大小的教具。成人必須知道,寶寶的能力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好,為了向寶寶顯示,他
們是社會群體中受珍惜與被需要的一份子,要讓每個寶寶有機會參與平常生活家務的工作。
日常生活練習可以提供幼兒學習擺放和操作工作毯,借由工作發展精細動作技能,對生活環境
內的秩序(整潔)有貢獻。發展出專注力,學習排序(或分類)和配對用具,學會準備食物並切出形
狀,發展日常自我照顧的技能,能自己獨立取用食物或飲料。
61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蒙特梭利專題討論課堂教材
第三章 新生兒與嬰兒(一):0-6 個月
第一節、 1 個月新生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一個月新生兒發展敏感期
表 3-1-1 一個月新生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仰臥 2.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精細動作
抓握:會反射性抓住放入手中之物
語言
聽到聲音會轉頭
人際社會關係
注意別人的臉
貳、 1個月新生兒教具準備
剛出生新生兒只有有限的視力,可以看見約25-30cm之內的物體,聚焦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因此
會看見模糊的黑白影像。眼球旋轉的速度也還沒有完全發展,對於移動的物體僅有有限的視覺追蹤
能力。相對應的教具有黑白卡紙所做成的吊飾,發展新生兒視覺追蹤的能力。
一、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黑白吊飾(Munari)
年齡:剛出生新生兒-2個月
教具說明:準備一支直徑為0.4cm的木條、3張卡紙、一卷細的絲線、一瓶膠水。1個玻璃球,直
徑為A (例如7.0cm)。黑白兩色之卡紙做成同心圓吊飾與雙梯形/菱形吊飾。同心圓正面內白外
黑、反面內黑外白。內圓尺寸為A =7.0cm、外圓尺寸為B(B= Ax4/3 =7*4/3 =9.33cm)。雙梯形/
菱形吊飾分別位於木條兩側。雙梯形從一個邊長為B=9.33cm的正方形產生。下底尺寸為
B=9.33cm,上底尺寸為B*2/3=66.22 cm,因此從正方形邊線中點向法線方線延伸B*1/6=1.56
cm。菱形短對角線尺寸為B/2=4.67cm,長對角線尺寸為2B=18.67 cm。
目的:眼神的聚焦與調焦;練習視覺追視,進而發展專注力和獨立;頭部動作的控制;空間的
62
建立。
使用方法:將黑白吊飾放置於新生兒床上方,臉部前方向上約 25-30cm 處,孩子視線可以看得
見的高度。
圖 3-1-1 視覺刺激教具—黑白吊飾
二、 感官教具:觸覺刺激教具—V 型靠墊(V Pillow)
年齡:1 個月以後至爬行
教具說明:V 型靠墊,靠墊套材質為棉布,裡面塞滿棉花,剛出生 1 個月孩子接觸的物品,材質必
須沒有任何刺激性。
目的:發展孩子去探索自己身體的能力,發展自主性動作並培養獨立性。
63
使用方法:將教具與鏡子一起放置于活動區或活動墊上,在嬰兒清醒時,讓孩子斜靠在墊子上,可
獲得較為寬廣的視野。孩子有靠墊支撐身體,讓他揮動肢體比較容易,手部也可以進行反射性的抓
握,可提供鍛帶或鈴鐺給孩子抓握。孩子較大之後可以讓他側臥或趴臥在靠墊上,有助於孩子身體
各部分肌肉及支撐力量的發展,為後續坐姿做準備。
圖 3-1-2 觸覺刺激教具—V 型靠墊
64
第二節、 2 個月新生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2個月新生兒發展敏感期
表3-2-1 二個月新生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仰臥 2.仰臥時頭稍可抬起
精細動作
抓握:會反射性抓住放入手中之物
語言
聽到聲音會轉頭
人際社會關係
注意別人的臉
新生兒2個月以後,仰臥時稍微可以抬起頭,手也會反射性地抓握。2-3個月以後視覺聚焦能力
相對較改善,視覺追蹤能力也增加,對於物體的色彩以及光影的感官發展也有加強。
貳、 2個月新生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漸色球吊飾、漸層色球(Gobbi)
年齡:2-3個月
教具說明:直徑約 3cm 的保麗龍球 5 到 7 個,長 20cm 的細木杆或直徑約 3cm 的樹枝一支、少許
棉線、準備一支毛線針,長度必須比保麗龍球長 1-2cm。在保麗龍球上挖一個洞貫穿球的中
心,棉線沿著中心的洞,由上向外纏繞至底部,穿越中心孔,依序纏繞整個球,直到棉線包覆
整個球。棉線纏繞完畢即可依高低順序吊掛在細木杆或樹枝上。吊掛線較長的球高度較低,亦
即離孩子眼睛較近,球為深色。隨吊掛線變短、球的高度增加而逐漸變淺色。也可將七個球吊
掛成 V 字型,中間最深色、兩邊逐漸變淺色。
目的:發展孩子視覺聚焦與追蹤的能力、增進孩子專注力的發展、豐富環境、培養對顏色深淺
的感官發展,為美學教育做準備。
使用方法:孩子平躺時,懸掛的高度要距離孩子視線25-30cm左右,請掛在孩子脖子或胸口之間
的位置。孩子3個月後吊飾可以繼續掛在孩子拿不到的高度,增加環境的豐富性。要注意吊飾的
材質脆弱、具危險性,請以確保懸掛的高度不讓孩子拿到。
65
圖 3-2-1 視覺刺激教具—漸色球吊飾
三、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紙型吊飾:舞者吊飾、鳥吊飾
年齡:2-3個月
教具說明: 彩色反光的卡紙、釣線、細本棒、鐵絲、黏膠。將色卡紙折成四分之一的對稱折
線,設計 3 個不同形狀,例如跳舞女郎、海豚、鳥、魚、水滴、雨傘等。在圖形上穿洞再穿上
線,移動位置至平衡點,再用黏膠固定。
目的: 幫助寶寶感官的自我調整;給寶寶物體移動的概念;促進寶寶對物體移動的視覺適應,
及眼睛焦距的調整。刺激孩子想動手去抓握,給孩子有關“動”的資訊。提供審美的教育。
使用方法:掛在新生兒眼睛前面約30cm的地方,環境中的氣流會讓紙型轉動。
圖 3-2-2 視覺刺激教具—-紙型吊飾
四、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立體幾何的吊飾、八面體吊飾(Octahedron Mobile)
年齡:2個月以後
教具說明:會反光或發亮的相片紙,紅、藍、黃色三種顏色,折成立體的正八面體,邊長約 3-
7cm,折好以後以雙面膠固定。長 20cm 的細木棒、白色棉線、雙面膠。
66
目的: 寶寶感官的自我適應、給寶寶物體移動的概念、寶寶追蹤移動物體的視覺適應。
使用方法:孩子平躺時,懸掛的高度要距離孩子視線 25-30cm 左右,吊飾位置相對孩子的視線
必須略為向下,大約在孩子腹部到膝蓋之間的上方,請勿掛在孩子脖子或胸口的位置。
圖 3-2-3 視覺刺激教具—立體幾何的吊飾
五、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聽覺刺激教具—皮帶上的鈴鐺、皮帶搖鈴(Bells on Leather Strap)
年齡:2-3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三個鈴鐺;一根長6cm、直徑為1.5 cm的木棒;一條小皮帶。不要選塑膠製品,以硬
牛皮為佳;兩個釘子、針、釣線。鈴鐺表面不能有尖角或毛邊,以免寶寶刮傷。鈴當用釣魚線
綁在小皮帶上面,注意要綁得牢固。小皮帶兩端用釘子分別固定在木棒兩端。
目的:讓寶寶有機會搖動手臂創造自己的聲音、讓寶寶有機會透過這些教具做手指的運動、用
聲音來刺激寶寶使用手與手臂、讓寶寶有機會抓握物體,進而發現自己手臂的能力。
使用方法:讓寶寶用4支手頭指握住木棒或小皮帶,或者抓著其中一個鈴鐺。孩子擺動手臂時鈴
鐺會發出聲音。要經常檢查教具,看看釣魚線或釘子有沒有松脫,以保障孩子的安全。
67
圖 3-2-4 視覺、觸覺、聽覺刺激教具—皮帶上的鈴鐺
六、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聽覺教具—手銀鈴(Silver Rattle)
年齡:2-3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銀鈴本體以銀制為原則,銀是一種光觸媒材料,可以抗菌、抗病毒。若無銀製品,
可以用鈦合金代替,鈦與人體相容,其氧化物也有抗菌的功能。銀鈴有大小不同的尺寸,小的
銀鈴兩端球的部分約 2.5cm,較容易抓握,大的銀鈴寶寶不容易抓握。孩子會握著銀鈴兩端球
的部分或抓住中央連杆。
目的:讓寶寶有機會搖動手臂創造自己的聲音、給寶寶有機會發現自己手臂的能力。
使用方法:將銀鈴拿到嬰兒的眼前,搖一搖,讓孩子聽到聲音。在孩子 2-3 個月以上,在看手
指頭階段前,就要提供手銀鈴教具。孩子無意識地搖動手臂產生的鈴聲,漸漸發展成有意識控
制手臂產生聲音。4 個月後則讓孩子自己拿銀鈴。
圖 3-2-5 視覺、觸覺、聽覺教具—手銀鈴
68
第三節、 3 個月新生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3個月新生兒發展敏感期
表3-3-1 三個月新生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撐起上身 2.俯臥時頭抬起90度
精細動作
1.手臂的揮動 2.雙手可移在胸前接觸
語言
1.發出“啊”、“嗚”等牙牙學語聲 2.笑出聲音
人際社會關係
會自動對人笑
3個月的嬰兒會雙手撐起上身,手也可以抓握。觸覺感官與神經刺激,讓孩子想要去抓取眼前的
物體。孩子偶然接觸到這些吊飾會去抓握,並且感覺到神經的刺激與興奮,因此會不斷去觸碰與抓
握。
貳、 3個月新生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聽覺:木制吊飾、木型(Stylized Wooden Figures)
年齡:3 個月半以上
教具說明:木頭、細木棒、線、黏膠。用木頭做成立體的木刻,例如:魚、鳥、幾何圖形或其
他動物。木型大小要適當,約4-5cm為原則;短線約為細木棒長度的一半,長線約為短線的1.5
倍。若要塗成彩色必須使用無毒顏料,選擇單一色彩,不要太鮮豔。
目的:當嬰兒看見吊飾時候,鼓勵孩子去抓握,以發展觸覺及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掛在嬰兒的斜上方靠近牆面的一側,距離以孩子手抓得到為原則。嬰兒在抓握吊飾
時,整個吊飾會跳動,因而引起孩子的注意與興趣。孩子會集中注意力,嘗試控制手的動作去
抓取。同時會看到自己手的動作,去瞭解因果關係、並觀察自己手的抓握與環境的關連性。
69
(補畫)
圖 3-3-1 視覺、觸覺、聽覺:木制吊飾
二、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三色球(Imbucare Box With 3 Knitted Balls)
年齡: 3個月半
教具說明:細木棒、木棒、棉線、黏膠。3個不同顏色的木球,直徑為3cm。短線約為細木棒長
度的一半,長線約為短線的1.5倍。木球是由兩片木片交錯崁入以後黏合而成,插入木片時需留
下上膠的空間,立體木球裝有鐵質鉤環,方便吊掛。
目的:幫助寶寶感官的自我調整;給寶寶物體移動的概念;促進寶寶視覺上對物體移動的適
應。使用:清洗後用幹布擦拭,再用吹風機吹幹。
目的:發展嬰兒抓握的動作及手眼協調的能力,說明嬰兒視覺及觸覺的發展,鼓勵孩子主動探
索環境,並培養其改變環境狀態的能力。
使用方法:掛在孩子能摸到的地方,但須考慮安全性,繩子要有彈性。
圖 3-3-2 視覺刺激教具—三色球
三、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刺激教具—緞帶上的鈴鐺(Bell on a Ribbon)
年齡: 3個月半
70
教具說明:長30cmX寬1.8cm的粗緞帶,顏色以單色為主,建議用紅色、藍色等顏色,容易吸引
孩子的注意力;直徑5cm x 高4.5cm的鈴鐺。在大鈴鐺頂端打個蝴蝶結,除了美觀之外還有固定
的作用。
目的:刺激孩子去抓握碰觸,幫助孩子發展手眼協調的能力、增進專注力的發展、提升自我價
值感。
使用方法:掛在嬰兒上方25-30cm,孩子手能抓到的距離,成人用鈴聲引起孩子的興趣,刺激他
去碰觸,從聽覺衝動去引發觸覺感官發展。不使用時請把緞帶鈴鐺掛高,以確保幼兒的安全;
孩子使用教具時必須有成人在場。3-7個月:孩子平躺時,懸掛的高度要在孩子雙手可以揮動到
或腳可以踢到的距離。7個月後:將緞帶剪斷,把鈴鐺放在奶粉罐或其他可滾動的容器裡,蓋上
蓋子之後變成另一個玩具,可刺激孩子爬行。
圖 3-3-3 視覺、聽覺刺激教具—緞帶上的鈴鐺
四、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刺激教具—緞帶上的扣環、布條圓盤(Disc on a Ribbon)
年齡:3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直徑約10cm的圓環,用木頭、象牙或無毒塑膠等製成,顏色鮮豔表面平滑。圓環大
小以孩子手的4指能放入為原則,若有大人的手環尺寸合適的亦可使用。一條顏色明亮的長緞
帶。
目的:從各種抓的動作來引導寶寶,刺激孩子動作的協調及反射動作,並經過反復練習達到動
作的熟練。
使用方法:掛在嬰兒伸手抓得到的距離,刺激孩子去抓握。也可以另外製作一個吊飾,在圓環
71
下縫上一個不銹鋼材質的鈴鐺,孩子抓握時會發出聲音,同時發展聽覺與觸覺感官。教具清洗
後請用幹布擦拭,再用收風機吹幹;請隨時檢查鈴當是否有脫落的現象。
圖 3-3-4 視覺、觸覺刺激教具—緞帶上的扣環
五、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刺激教具—抓握的長串珠、抓握珠、木珠(Grasping Beads)
年齡:3個月半
教具說明:材質為不塗漆的原木珠,不要用塑膠球,孩子放入口中也沒有健康的顧慮。木珠直
徑為1.8-2.5cm,若選擇太小的珠子,繩子斷掉時串珠可能會造成孩子哽塞的危險。木珠數目是
奇數,以7顆為佳。每個木珠間串繩打結較為穩定,串珠兩端要打結。串繩以皮線或棉線為佳。
目的:引導寶寶各項動作的配合,寶寶自行發現手的能力和動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放在嬰兒墊上。請寶寶躺在嬰兒墊上,俯臥或是仰臥均可。老師
一手抓一個環,互相拽動,用環與中間的圓球碰撞發出聲音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得到寶寶注意
後,教具放在寶寶伸手能拿的地方。
圖 3-3-5 視覺、觸覺刺激教具—抓握的長串珠
72
六、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刺激教具—互相扣住的圓板、兩圓相扣(Interlocking Circles)
年齡:3個月半
教具說明:直徑6 cmX厚0.35cm輕質原木圓片,不上色,周圍用細沙紙磨平至表面光滑。在圓木
片上分別製作一個直達半徑(3cm)的凹槽;凹槽寬度與木圓片厚度相等,約為0.35cm。可以將兩
個圓木片相互扣住,這樣兩圓木片個可以組合起來或拆解開來。
目的:讓嬰兒去抓握,自行發現手的動作和活動能力。
使用方法:將教具放在靠近嬰兒活動的地方,讓他可以碰觸、抓握。許多類似的教具都可以讓
孩子有抓握的感覺。若大人喜愛這些教具,孩子也會跟著喜歡,有興趣之後就會有動機想要重
複去玩。
圖 3-3-6 視覺、觸覺刺激教具—互相扣住的圓板
七、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刺激教具—帶突橡膠球(Rubber Ball with Protrusions)
年齡:3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直徑為5 cm的無毒橡膠球。由於多數橡膠都會釋出有毒物質,甚至奶嘴都驗出含有
塑化劑,橡膠球材質的選擇要特別留意。橡膠球上面有8個高為2cm的突出圓柱體。
目的:讓嬰兒去抓握,自行發現手的能力和動作。
使用方法:放在嬰兒容易拿到的位置,孩子一抓到就會馬上放入嘴巴,因此可讓孩子磨牙,做
為固齒器。多數橡膠材料遇到油會變脆,因此橡膠球應避免接觸油質,並時常清洗消毒以確保
安全衛生。
73
圖 3-3-7 視覺、觸覺刺激教具—帶突橡膠球
八、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刺激教具—帶小球圓體(Sphere with Little Balls)
年齡:3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一個短木棒,上面有長約 3-4cm 的握把,木棒上裝設有 6 顆直徑約 1. 5 cm-2 cm 的
小球,材料是不上漆且無毒的天然木頭。小球顏色及數量分別為:2 顆紅色球、2 顆黃色球、2
顆藍色球,球有小洞,可以用線貫穿。小球要容易抓握,碰撞時發出的聲音要悅耳。
目的:引導寶寶各項動作的配合;寶寶自行發現手的能力和動作;刺激寶寶單手熟練的使用,
進而雙手交替使用,讓寶寶持續搖出聲音。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放在嬰兒墊上。讓寶寶躺在嬰兒墊上,俯臥或是仰臥均可。老師
拿起教具在寶寶面前輕輕晃動出聲音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鼓勵寶寶做這項活動,例如說:“你
來抓抓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項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
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
圖 3-3-8 視覺、觸覺刺激教具—帶小球圓體
九、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圓柱搖鈴(Cylinder Rattle with Bells)
年齡:3個月半以上
74
教具說明:直徑為1.5cm-2cm、長度約6cm-6.5cm的實心木棒一支。也可用藤條等其他自然材料
的棒子。兩個鈴鐺,聲音要悅耳,鈴鐺裂口不要太大以確保安全;兩個帶環的小螺絲釘。木棒
兩端各鑽一個導孔,白膠灌到孔內後再栓入螺絲釘。接著在木棒兩端螺釘環上各系一個鈴鐺,
用釣魚線系牢固。
目的:讓孩子抓握,或放在嘴巴咬。孩子搖動教具時,鈴鐺會發出聲音,孩子可以經由手的動
作,產生不同的聲音。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將教具放在嬰兒墊上或是地板上。讓寶寶躺好,俯臥或是仰臥均
可。教具拿到寶寶面前輕輕晃動,發出鈴聲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鼓勵寶寶移動身體去抓取教具。
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
圖 3-3-9 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圓柱搖鈴
十、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刺激教具—立方體搖鈴(Cube with Bell)
年齡: 3-4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邊長 3.5cm 的正立方體中空木塊,6 個表面中央各有一個圓洞,尺寸以適合孩子抓
握為原則。鈴鐺放入立方體內,必須無法取出,以確保安全。搖動教具時可聽到鈴鐺碰撞立方
體所發出的聲音。
目的:嬰兒透過手的抓握與搖動即可創造自己的聲音,把它當作自己的音樂。用聲音來刺激寶
寶使用手臂與手指;讓寶寶有機會抓東西,進而發現自己手臂的能力,去改變環境的聲音;給
孩子一些刺激用感官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將教具放在嬰兒墊上。請寶寶躺在嬰兒墊上,俯臥或是仰臥均可。
老師拿起教具在寶寶面前輕輕晃動出鈴聲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得到寶寶注意後,教具放在寶寶
伸手能拿的地方。鼓勵寶寶繼續做這項活動,例如說:“你來抓抓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
75
這項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
圖 3-3-10 視覺、聽覺刺激教具—立方體搖鈴、正方體內附鈴鐺
十一、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刺激教具—長形手搖鈴、棉質手搖串鈴
年齡:3個月以後
教具說明:棉線材質為有機棉,鈴鐺為銀、鈦金屬或不銹鋼制。長形手搖鈴長約10cm;棉質手
搖串鈴長約11cm。
目的:讓寶寶可移動搖鈴,並製造出聲音;讓寶寶可自行搖動並可發出聲音;創造各種聲音以
刺激聽覺。給寶寶創造環境的機會。
使用方法:放在嬰兒容易拿到的位置,孩子抓取後可放入口中,因此教具需時常清洗,用幹布
擦拭,再用收風機吹幹;請不定時檢查鈴當是否有脫落的現象,以確保安全。
圖 3-3-11 視覺、聽覺刺激教具—長形手搖鈴、棉質手搖串鈴
十二、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一般家庭物品(Home Objects)
年齡:3-4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取一些家裡常用、孩子所熟悉的物品。物品不要太大,例如:湯匙、廚房用品、皮帶
扣環等,以沒有安全顧慮為原則,可用木製品、不銹鋼或鈦合金等金屬製品,表面完整平滑,
沒有破裂或生銹。準備一個竹或藤等自然材料編成的籃子,或原木託盤。
76
目的:嬰兒長牙時,牙齦往往會發熱,咬到冷的東西則會感到舒服。教具提供孩子熟悉的物品
給孩子抓握或是放進嘴裡咬,以緩解牙齦不適。讓孩子有機會發現自己手臂的能力,促進動作
發展。
使用方法:將孩子所熟悉的家用物品放在籃子或託盤裡面,放在嬰兒的活動區,引起他的注
意。將教具放在孩子活動的區域,讓孩子去抓握,或是直接放進嘴裡咬。
圖 3-3-12 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一般家庭物品
十三、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圓柱竹搖鈴(Bamboo Cylinder Rattle)
年齡:3個月半以上
教具說明:取一支長 6cm-6. 5 cm、直徑為 1. 5cm 的竹筒,材質為天然的竹子,表面光滑無缺
損。竹筒裡面放入珠子等細小的顆粒,可發出悅耳的響聲。塞子要裝的牢固,不可松脫以免珠
子掉出來,被孩子吃下去;竹筒所有邊緣及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平滑。
目的:孩子通過擺動手臂自己創造出聲音。孩子從擺動手臂與產生聲音的因果關係,慢慢發現
自己手的能力,促進動作發展。
使用方法:將教具放在孩子的手掌上,刺激他自然抓握。孩子手臂上下搖動時,教具會發出聲
音,聲音又刺激孩子搖動手臂。
77
(補
畫)
圖 3-3-13 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圓柱竹搖鈴
十四、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響板及市售搖鈴、敲木鼓
年齡:3個月半以上
教具說明:長度約15cm的的木柄,木柄可以上漆或用原木色。選購各種不同種類與大小的搖
鈴。搖鈴造型要簡單,適合嬰兒使用,例如球形、方形等,以提供不同的觸覺刺激。用兩片木
頭夾住原木柄,再將棉繩穿過打結固定,繩子不用綁太緊,讓木片可以晃動。
目的:讓孩子可以經由搖擺手臂,讓教具產生不同的聲音,並刺激孩子重複手部的動作。讓孩
子發現自己手臂的能力。讓孩子自己改變環境的聲音。孩子透過這個經驗建立自信心與價值
感。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將木鼓放在寶寶面前,鼓棒放在木鼓旁邊。以五指抓握起鼓棒,
輕輕敲動鼓面發出聲音。把鼓棒遞到寶寶手中,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自己
敲敲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
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
圖 3-3-14 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敲木鼓
78
十五、 語文教具—圖畫書
年齡:3個月以後,寶寶可以支撐或獨立在坐地板上,即可提供。
教具說明:圖畫書為純棉布材質,市售的塑膠布PVC含有塑化劑,應避免使用。
目的:發展語文、發展對書籍的喜好;如何使用書;發展對書的愛惜;發展精細的動作。
使用方法:成人將書擺放在孩子視線清楚的地方,讓孩子看見你用手慢慢翻開書,並告訴孩
子,現在翻開書,裡面有大象,大象有長長的鼻子等。孩子看見成人翻書的動作,重複操作之
後孩子也會試著去翻書,因而發展精細的動作。
圖 3-3-15 語文教具—圖畫書
十六、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視覺追蹤(Following Movement with the Eye)
年齡:3-6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工作籃。大小適合嬰兒手能抓握,視覺、觸覺及聽覺上能夠吸引孩子的物
品。盡可能選擇單色的物體,例如紅色亮麗的軟性物體、藍色有鈴聲的擠壓玩具、毛茸茸的手
持布偶等。
目的:眼睛追蹤物體、增加對於形狀與顏色的經驗,發展眼睛聚焦能力。
使用方法:預先將所選擇的物體放入工作籃,拿著工作墊。等待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才開始
操作教具。此時的嬰兒可以用靠墊靠著坐起來,或者在地板上趴著。將工作墊放在嬰兒面前,
79
並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在孩子前面坐下來。等待孩子聚焦在你身上,對孩子微笑,然後從籃
子裡拿出物品,將籃子放在旁邊。用感覺器官稍微檢視一下物品,例如:如果物品是一個毛茸茸
的貓,就摸摸它的毛皮,動動它的尾巴、將毛絨貓玩具在面頰上磨擦。如果該物品會發出聲
音,擠壓玩具讓它發出聲音,然後放到自己耳朵旁邊聽。物品要拿到孩子視線看得到的地方。
如果孩子注視著該物體,開始緩慢向孩子左側移動,慢慢地,在孩子頭上畫一個圓弧,從左至
右移動該物品。如果孩子的視線沒有追蹤到物體,重新將玩具放在孩子視線看得到的地方,然
後繼續緩慢移動。然後慢慢反方向移動物體,在孩子頭上畫一個圓弧,從右至左移動。做這些
動作的時間長短,隨孩子的月齡與視覺聚焦能力而定,從幾秒到幾分鐘都有可能。無論如何移
動物體,都要慢慢將物體向靠近孩子的方向移動。移動物體到孩子頭的上方停下來,讓孩子能
看看物體,也可以讓孩子將物體從你手中拿走去觀察。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觀察物體,當孩子
將物體放下之後,將它再拿起來,重複上述移動物體的動作。只要孩子有興趣,就繼續做。每
次做這個活動時,都要改變動作的範圍與型態,例如:上下、左右、圓形、方形、鋸齒狀、或快
或慢等。但是動作結束時物體一定要朝向孩子,讓孩子能夠注視並觀察該物體。做完這個活動
後,將物體放回籃子裡,然後帶著孩子,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
延伸活動1: 為說明嬰兒眼睛聚焦與追蹤物體技能的精細化,必須要變更物體以吸引孩子的注意
力。例如:顏色鮮豔的襪子;在瓶子裡發出響聲的彈珠;柔軟的羽毛,或者聞起來香甜的橘子。
延伸活動 2: 為了增加嬰兒眼睛聚焦的時間,必須逐漸增加你移動物體的時間,然後慢慢將物
體移近孩子,讓他抓握。
圖 3-3-16 視覺刺激教具—毛茸茸的手持布偶
十七、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翻身(Roll Over)
年齡:3-6個月
80
教具說明:工作墊、工作籃。準備一些簡單的、嬰兒手可以抓握,並且吸引孩子視覺與聽覺感
官的物品。例如:顏色亮麗的球、會發出聲音的球。
目的:發展與練習有意識的動作、發展專注與肢體協調能力。
使用方法:事先將物品放入工作籃,拿著工作墊。選擇在孩子仰臥看著你的時候,將工作墊放
在孩子頭的後方,工作籃放在工作墊上。坐在孩子前面,注視著他的臉,對孩子微笑。保持眼
神交匯,慢慢移動身體,坐在孩子的頭後面。從籃子裡將物品拿出來,將籃子放在一邊。將物
品拿在孩子臉的上方。要確認孩子的注意力在你身上,慢慢將物品移動到孩子的左邊。要確認
孩子的視線跟著物體移動,慢慢將物體向下移動到工作墊上。將物體放在孩子靠近抓得到的距
離,但是不要直接拿給他。即使孩子伸手去抓物品,繼續移動物品一直移動到工作墊上。給孩
子一個鼓勵的微笑,給他時間去嘗試翻身。如果孩子有嘗試去翻身,甚至翻到一半,幫忙輕輕
推一下。說明孩子做有意識的動作。如果孩子成功翻身,必須讓他能夠拿到物品。當孩子放下
物品之後,重新將活動再做一次。這一次將物品移動到右側,讓孩子從前向後翻身。只要孩子
保持投入在這個活動,就繼續做。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物品放回工作籃。帶著孩子一起將
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完畢。
延伸活動1: 不用物品,用手指頭。慢慢地搖晃你的手指頭讓孩子保持注意力,慢慢將你的手向
下移動,直到手停在孩子旁邊。
十八、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抓握物品(Grasping Object)
年齡:3-6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工作籃。孩子喜愛的物品。
目的:發展抓握能力、增進視覺與觀察的技能、體驗形狀與顏色、發展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使用方法:預先將所選擇的物品放入工作籃,拿著工作墊。等待孩子注視著你的時候,這時孩
子可能用坐墊支撐坐著,或者在地板上趴著。 將工作墊放在孩子前面,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
在孩子前面坐下。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對著孩子微笑。從籃子裡將物品拿出來,將
籃子放在一邊。將物品拿到孩子視線的範圍。當孩子眼光聚焦在物品上時,開始非常緩慢地向
孩子的方向移動物品。當孩子伸手去抓物品時,將玩具移到孩子能抓到的範圍,靜靜等待一會
兒讓孩子能抓住物品。如果孩子沒抓住,把它撿起來。重複前面的活動,這一次當孩子伸手去
抓物品時,將玩具移到孩子前面停一會兒,讓他有機會伸手去抓。讓孩子從你手上抓住並拿走
81
該物品。如果孩子沒抓住,把它撿起來,並重複前面的活動。只要孩子有興趣,就繼續做。在
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容器放回籃子裡。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完
畢。
延伸活動1: 改變給孩子抓握的物品大小與材質。例如: 平滑的橡膠球、毛圈布(Terry cloth)
的毛巾、軟質豆袋子。每種不同材質的物品,都可以給孩子不同的抓握經驗。
延伸活動2: 縫製一個吸引注意力的物品,例如: 用一塊麻布;色彩鮮豔的拼布;一個大鈕扣;
一個鈴鐺等物品,縫在一個素面的白襪子上。注意所選物品要無毒且牢固。將襪子穿在孩子的
腳上,孩子會注意到襪子上的物品,並嘗試抓握自己腳上的物品,試圖將襪子脫掉。
延伸活動3: 縫製一個吸引注意力的物品,例如: 用一塊麻布;色彩鮮豔的拼布;一個大鈕扣;
一個鈴鐺等物品,縫在一個手套上。注意所選物品要無毒且牢固。將手套戴在孩子的手上,孩
子會注意到手套上的物品,並嘗試抓握物品,或試圖將手套脫掉。
十九、 延伸活動 語言教具—認識物品名稱
年齡:3-6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裡放一個物品,剛開始的時候要選擇寶寶已經熟悉或者喜歡的真實的
或者接近真實的物品,然後再慢慢引入不熟悉的物品。比如小枕頭、毯子、球,或用金屬、木
頭或布料做成的手掌大小的動物或昆蟲;衣物(比如:T 恤,襪子,尿布)
;勺子;碗;幾何形
狀;罐子(瓶子)的蓋子或小瓶子等。
目的:詞彙積累、培養專注力和視覺敏感度。
●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主要在發展 3-6 個月寶寶的興趣和能力。提前把要用的物品放在籃子裡,並
且準備好工作墊。讓你自己面對寶寶,可以讓寶寶靠坐在一個靠墊上或趴在地上。把工作墊放在
寶寶前面,並且把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分別坐在工作墊兩邊。等待恰當的時機,
當引起了寶寶的注意力時,把物品從籃子裡拿出來,並放到工作墊上,然後把籃子放到一邊。拿
起物品,並把手舉到和寶寶視線平行的地方。清楚適度地說出物品名稱,保持語言的簡潔。比如:
說:“枕頭”。把物品放回工作墊。停頓並微笑地看著寶寶。重複這個示範。當你第三遍拿起這
個物品並命名的時候,把物品靠近寶寶,允許寶寶用手抓握它。用語言表述發生了什麼,比如:
“現在,你拿到了枕頭”。 只要寶寶喜歡,可以讓他一直拿著這個物品。寶寶完成了這個練習後,
把物品放回籃子,帶著寶寶一起把工作墊和物品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結束整個活動。
82
● 延伸活動1: 在你完成兩次把物品從籃子裡拿出來並命名的活動以後,把物品放在工作墊上。然
後問寶寶,比如“枕頭在哪裡?”。在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寶寶極有可能是看著這個枕頭的。
把枕頭從工作墊上拿起來,這樣寶寶可以伸手拿到它,同時要說:“對,枕頭。這個是枕頭”。
● 延伸活動 2:當寶寶學到一些經驗和技巧之後,可以嘗試一次使用兩個物品,然後三個或更多。
圖 3-3-17 語言教具—認識物品名稱
二十、 延伸活動 語言教具—認識臉的不同部位
● 年齡:3-6個月
● 教具說明:你和寶寶。
● 目的:詞彙積累以及自我區別於他人的感覺、培養社交能力和對身體的認識。
●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主要是發現3-6個月寶寶的興趣和能力。抱著寶寶並讓她的臉朝向自己。抱著
她直到你得到了寶寶的注意力。碰觸寶寶的臉部並且說出名稱。比如,碰觸寶寶的臉頰然後平靜
地說“你的臉頰。”。引導寶寶的手來觸摸你自己的臉,然後說:“我的臉頰。”。 對寶寶的其
他臉部器官做重複同樣的動作。比如,說:“你的鼻子,我的鼻子。”。只要寶寶有興趣就可以
一直這個活動。每次做這個活動的時候,只命名兩個部位名稱。對於大多數嬰兒來說一次認識兩
個部位名稱已經足夠了。
● 延伸活動1: 當嬰兒表現出索求更多類似活動和技巧的時候,可以將活動變得複雜一些。在你命
名完兩個臉部部位名稱之後,嘗試讓嬰兒在自己臉上指出相應的部位。例如,說:“你的鼻子在
哪裡?”引導寶寶的手到她/他自己的鼻子上,然後說:“在這裡!”然後在其他部位重複同樣
的動作。
● 延伸活動2: 在做這個活動的時候可以用歌曲或者童謠取代說話。
83
二十一、 延伸活動 語言教具—認識身體的不同部位
● 年齡:3-6個月
● 教具說明:你和寶寶。
● 目的:詞彙積累、培養對身體的認識和社交能力。
●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主要是發展3-6個月寶寶的興趣和能力。當寶寶面朝上躺著或趴在地上的時
候,面向寶寶坐著,等到寶寶直視你。從觸摸寶寶的手指開始。在每次觸摸下一個手指之前,先
短暫停頓一下,然後平靜地說:“手指”。當你觸摸完十個手指,寶寶很可能會移動她/他的手
指來迎合你的觸摸。在你觸摸的過程中,要常常停頓和朝寶寶微笑。用晃動十個手指來結束這個
活動。注意觀察看寶寶有沒有嘗試著模仿你。重複這個活動。但這一次觸摸寶寶不同的身體部
位,比如腿或者腳趾。每次做這個活動的時候,命名兩個身體部位。對於大多數嬰兒來說一次認
識兩個部位名稱已經足夠了。
● 延伸活動1: 這個活動同樣適用在你給寶寶穿衣服或者換尿布的時候。
● 延伸活動2: 當嬰兒表現出索求更多類似活動和技巧的時候,可以將活動變得複雜一些。在你做
完示範活動之後,嘗試讓嬰兒指出身上相應的一個或者兩個部位。例如,如果你示範的是認識腳
趾的活動,說:“你的腳趾在哪裡?”引導寶寶的手到她/他自己的腳趾上,然後說:“腳趾頭
在這裡!”然後在其他部位重複同樣的動作。
● 延伸活動3: 活動結束的時候可以唱一首簡單的關於簡單身體部位單詞的歌曲。邊唱邊碰觸相應
的身體部位。比如唱:“頭兒肩膀膝腳趾,膝腳趾,膝腳趾,頭兒肩膀膝腳趾,眼耳鼻和口”。
二十二、 延伸活動 語言教具—從書裡辯識熟悉物品的圖片
年齡:3-6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有五張圖片的小書,圖片需要是寶寶熟悉的物品圖片,真實物品或
者模擬物品。圖片盡可能選擇名稱是發音簡單的物品。例如:爸爸、媽媽臉的照片、杯子、勺
子、車子、球或積木等模擬物品。如何做小書呢:圖片都放在右邊的書頁上,左邊的書頁保持
空白。這個書要有吸引力,同時也要很牢固以備寶寶抓握。用硬紙板或者海報紙做書頁,然後
84
用膠水將圖片黏貼到書頁上。為了增強牢固性,可以塑封書頁。用金屬環將書頁串連起來,便
於增加或減少書頁。為了讓小書便於分類尋找,可以選取書裡面的一張圖片貼到書本的首頁。
目的:從書裡辨識熟悉的物品、發展視覺和動作技能;為讀書做鋪墊。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主要是發展3-6個月寶寶的興趣和能力。事先將書放進籃子,將工作墊準備
好。工作墊放在寶寶前面並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將書從籃子裡拿出來到工作墊上,這樣你和
寶寶都能輕易地看到書頁,再將籃子放到一旁。翻開書的第一頁。觸摸圖片並緩慢和清晰地說
出圖片裡物品的名稱。使用平靜的語調和簡潔的語言,比如,說:“貓”。慢慢地翻到下一
頁,並且重複同樣的動作。如果寶寶伸手抓握書本,讓她/他有機會去感覺和體驗。一有機會就
命名圖片裡物品的名稱。持續下去直到你命名完所有圖片的名稱。如果寶寶還感興趣,再重複
一次整個過程。然後把書給寶寶,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感受。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把書放回
籃子,然後帶著寶寶一起,將工作墊和籃子放回原來的地方。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書放在一個
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櫃上,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延伸活動1: 在完成了幾次活動之後,或者當你發現寶寶嘗試著模仿你並觸摸圖片的時候,再像
往常一樣做幾遍這個活動,命名和觸摸每一張圖片。然後,翻到書的第一頁並且問寶寶,“貓
在哪裡?”然後安靜地等寶寶給答覆。如果寶寶通過觸摸圖片來回應你的問題,你需要微笑並
且堅定地告訴寶寶:“對的,那個就是貓。”如果寶寶沒有觸摸圖片來回答你的問題,重複這
個問題,停頓,然後說:“貓在這裡。”然後繼續往下。
延伸活動2: 當你知道寶寶能辨識哪些圖片之後,嘗試著讓寶寶在其他書裡觸摸相類似的圖片。
延伸活動3: 將寶寶最喜歡的圖片用膠水粘到一個盒子或者圓柱體的容器上,把這個盒子或容器
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二十三、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集中注意力在一個物品上(Focusing On an Object)
年齡: 3-6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地毯、籃子。嬰兒可以抓握、並能夠吸引嬰兒的聽覺和視覺感官的物品。例如:
顏色鮮豔或有圖案的襪子;瓶子裡面裝有大塊的大理石,只要稍微滾動或移動就會發出聲音;手
偶;小布包覆的幾何形狀物。
目的:發展並增加專注力、發展對顏色和形狀的認識;發展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尤其吸引 3-6 個月學步兒的興趣和能力。示範活動前,把物品放在籃子裡
85
面。取一塊工作毯。選擇在一個嬰兒面對你的時間,讓孩子坐在墊子上或是趴著。將工作毯和
籃子放在你和寶寶之間。從工作託盤取出配對拼圖放在工作毯上,將託盤放在一邊。等到嬰兒
的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微笑看著嬰兒,然後緩慢的從籃子拿出物品。把籃子放在旁邊。將物品
拿在嬰兒面前,慢慢靠近他,讓嬰兒觀察或抓握物品。例如,拿一支顏色鮮豔的襪子或手偶放
在嬰兒的手或腳旁邊。或是剛開始爬行的嬰兒,找一個瓶子裝進一些玻璃珠,在嬰兒面前輕微
移動,讓孩子伸手觸摸瓶子,發出碰撞的聲音。把物品放置好之後,輕輕的移動你自己,把籃
子放在嬰兒的視線範圍內,讓嬰兒有機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物品上面。當嬰兒已經將注意力集中
在物品上,把物品放進籃子裡面,讓嬰兒和你一起把工作毯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
完成整個教學活動。
延伸活動 1: 每一天都把物品放在不一樣的地方。例如,有一天把襪子放在右腳,隔一天放在
左手,以此類推。
延伸活動 2: 製作或取得一組塑封的照片,內容是真實或看起來真實的物品。把一張圖片固定
在牆上,嬰兒的水準視線範圍內。每過一段時間就移動圖片放置在不同牆上,或房間內其他地
方,讓嬰兒花時間去找。
86
第四節、 4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3-4-1 四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支撐坐起 2.翻身 3.側躺
精細動作
1.伸手取物 2.將手抓住的物品送入嘴巴
語言
偶爾模仿大人的聲調
人際社會關係
會注意其他孩子的存在
4個月的嬰兒會翻身,孩子抓握時會感覺到神經的刺激,因此不斷去抓握伸手可及的物體,抓到
之後會想要放進嘴巴。因此教具製作的目的是說明嬰兒發展抓握的能力,並發展觸覺感官。材料需
安全無毒、清潔穩固、可清洗,以木頭或天然橡膠為佳。教具以人工製作為原則,尺寸應符合4個月
嬰兒。聽覺教具主要在刺激孩子使用雙手,因此材料要能引起手孩子抓物品的興趣與注意力。在重
複練習之後孩子會由被動轉而變主動,自發性地使用教具。
貳、 4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互相串連的環球、兩環相扣(Interlocking Rings)
年齡: 4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兩個外徑為5.5cm的木質圓環,一個直徑3.5 cm的木質實心球,中央穿孔可供綿線穿
過。用粗棉線將木球與圓環連結起來。所有木質都用原木,不塗色或上漆。
目的:寶寶自行發現手的抓握能力和動作;刺激寶寶單手熟練後,進而雙手交替使用;搖出聲
音刺激聽覺;發現孩子潛在能力,發展手眼協調聯繫動作。
使用方法:放在孩子的附近,讓他容易伸手去抓握,或甚至放入嘴巴。孩子在搖動或咬教具
時,木環與木球搖動,互相碰撞發出悅耳的聲音。
87
圖 3-4-1 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互相串連的環球
二、 感官教具: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幹葫蘆(Gourds)
年齡:4-5個月
教具說明:乾燥的瓢瓜3個,大小形狀不一,以適合孩子抓握為主;瓢瓜的表面可以天然色的無
毒顏料塗彩或繪圖裝飾,蒂頭部分要切平整,並以細沙紙研磨至平滑。瓢瓜內放置一些乾燥的
種子,教具搖動時可以發出聲音。
目的:讓嬰兒透過手的抓握與搖動來創造自己的聲音;用聲音來刺激寶寶使用手指與手臂;讓
寶寶有機會抓握東西,進而發現自己手臂的能力,並嘗試去改變環境的聲音;給孩子一些刺
激,用感官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使用方法:讓嬰兒接觸不同形狀的小葫蘆,搖動教具時裡面種子碰撞葫蘆內壁,發出悅耳的響
聲。.讓孩子抓握在手中並搖動手臂,教具發出的聲音會讓孩子感興趣,從而反復的練習。
88
圖 3-4-2 視覺、聽覺、觸覺刺激教具—幹葫蘆
89
第五節、 5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5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3-5-1 五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拉寶寶坐起他會稍用力配合,頭不會後仰。
精細動作
兩手各抓緊一個小物品
語言
會因高興而尖叫
5個月有支撐時會自己坐著,因此空出的雙手可以開始抓握並探索環境周圍的物品,此時用一些
滾動或滑動的教具讓孩子抓握,能刺激孩子移動身體,為爬行做準備。孩子開始爬行時,成人必須
留意檢視環境中物品的安全性,例如很小的球,孩子拿到會吞下去,類似易造成異物哽塞危險的物
品都要予以去除。
貳、 5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聽覺刺激教具—音樂盒(Music Box)
年齡:5 個月以上 (從孩子出生時,音樂盒就已經放在孩子附近。)
教具說明:音樂盒要可以固定在牆面,下方有一條繩子可以拉動,產生音樂。繩子可用尼龍材
質。內部造型與塗彩以簡單為佳,不要有動物等的彩繪,因為音樂盒教具以聽覺感官為主,太
多塗彩可能讓孩子注意力轉移。
目的:引導寶寶各項動作的配合;寶寶自行發現手的能力和動作;讓寶寶持續拉出聲音。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好聲音優美柔和的音樂盒。將教具放在嬰兒墊上。老師盤坐在嬰兒墊上,寶
寶坐在老師腿上,面向音樂盒。老師將音樂盒的蓋子打開,轉動發條使其發出聲音。停下來並微
笑的看著寶寶。等音樂停止後,再次轉動發條。仔細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發現寶寶對這樣活動
很感興趣,例如一直盯著音樂盒看或是發出笑聲,可以多為寶寶重複幾次。跟寶寶做這個活動,
直到他不感興趣了就結束。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
90
圖 3-5-1 聽覺刺激教具—音樂盒
二、 感官教具:爬行教具—滾動的物品:針織球、拼布球;移動的物品:工程車組(Kritted Ball
or Patchwork Ball)
年齡: 5-7個月以後
教具說明:毛線或綿線編織的球,或聚丙烯(PP)等無毒塑膠製作的滾動玩具。球的直徑約10-
12cm,內部填充物為自然材質,並以方便清洗為原則。
目的:訓練寶寶手部抓握能力、手眼協調及平衡覺的發展、鼓勵孩子做有目的的活動、刺激寶
寶移動身體,幫助孩子未來發展空間與距離的記憶。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放在嬰兒墊上。請寶寶躺在嬰兒墊上,俯臥或是仰臥均可。老師
將教具拿到寶寶面前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引起寶寶注意後,將教具滾到離寶寶稍遠的地方。鼓
勵寶寶移動身體去抓取教具,例如說:“你來抓抓看。”(注意不要滾的太遠,以防寶寶抓不到
失去信心。)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項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
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
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抓著寶寶的
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
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
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91
圖 3-5-2 爬行教具—會滾動的物品、移動的物品會
三、 感官教具:爬行教具—透空球內球
年齡: 5至7個月開始
教具說明:原木球體,外有原木球形框架。
目的:鼓勵寶寶移動身體拿到目的物;幫助寶寶建立距離及眼睛的協調;説明寶寶認識空間與
姿勢的關係。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放在嬰兒墊上。請寶寶躺在嬰兒墊上,俯臥或是仰臥均可。老師
拿起教具在寶寶面前輕輕晃動,讓教具發出聲音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引起寶寶注意後,將教具
滾到離寶寶稍遠的地方。鼓勵寶寶移動身體去抓取教具,例如說:“你來抓抓看。”(注意不要
滾的太遠,以防寶寶抓不到失去信心。)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項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
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
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
嗎?”然後輕輕的抓著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
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
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92
圖 3-5-3 爬行教具—透空球內球
四、 感官教具:手眼協調教具—不倒球體(Punch Ball)
年齡:5-7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直徑 8cm 的透明塑膠球殼,內部放置 2 顆不同顏色的小塑膠球,底座分上下兩部
分,上半段為塑膠材質,黏在透明塑膠球盤下方;底座下半段為天然橡膠材質,底座上端與塑
膠部分結合,底座下端有凹面可作為吸盤,將教具吸附在桌面或地面。
目的:讓孩子在抓握教具過程中,感受球在透明塑膠球殼內擺蕩,從中發現手的能力,並發展
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引導孩子坐在斷奶桌、斷奶椅前或地板上,拿出教具放在嬰兒前面,用吸盤吸在桌
面讓孩子觸摸。若吸盤吸不住可以在底面塗抹一點水,協助吸盤吸住。教具放置的位置距離孩
子約 25-30cm,孩子可以拿到的範圍。成人可以用手撥動教具給孩子看,然後引導孩子自己去
撥動。當教具搖動時,中間小球會碰撞透明塑膠球殼而發出清脆的響聲。
圖 3-5-4 手眼協調教具—不倒球體
五、 語文教具:語言及認知遊戲—鏡子(Mirro)
93
年齡:5-6個月 (從孩子出生時,鏡子就已經放在孩子附近。)
教具說明:選擇無毒安全材質,若是玻璃平面鏡,則要選擇強化玻璃,尺寸約15-20cm。雖然鏡
子一直都在嬰兒生活範圍之內,但在孩子0-4個月的時期,鏡子只是讓孩子能夠看見鏡中的影
像。5個月以後要引導孩子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從而認識鏡中的影像與自己的關聯。
目的:學習認識身體各部位名稱;自我形象的認知;認識環境。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老師面對鏡子盤腿坐下,寶寶坐在老師腿上,同樣面向鏡子。老
師先向寶寶介紹活動內容,比如:“寶寶,我們今天來認識一下你的身體部位名稱。”。老師指
著寶寶的眼睛,說:“眼睛、眼睛。”,注意口型要稍微誇張,說話要速度緩慢且發音清晰。。
老師指著寶寶的鼻子說:“鼻子、鼻子。”老師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鼻子、鼻子。”一次選擇
3、4個身體部位跟寶寶反復重複。過程中注意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對某個部位特別感興趣,
可增加其重複的次數。跟寶寶做這個活動,直到他不感興趣了就結束。
(缺圖)
圖 3-5-5 語言及認知遊戲—鏡子
六、 日常教具:食物的準備—手繡斷奶桌布
年齡:5-6個月
教具說明:純棉材質的桌布,尺寸為54 cm×54 cm。
目的:提供一個愉快漂亮的用餐環境;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使用方法:棉質桌布上繡有碗、杯子及湯匙的輪廓線,幫助孩子瞭解餐具擺放的位置。老師將
寶寶帶到斷奶桌旁邊,將碗、杯子及湯匙依照斷奶桌布的輪廓線放’上桌面。老師跟寶寶說:”
這是勺子,勺子”“碗,碗”“杯子”“杯子”。
94
圖 3-5-6 食物的準備—手繡斷奶桌布
95
第六節、 6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6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3-6-1 六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完全會翻身 2.坐著用雙手可支撐30秒
精細動作
1.手會去玩弄系在玩具上的線 2.會敲打玩具 3.拍手
語言
開始出現母音“啊”、 “吚” 、“嗚”的聲音
人際社會關係
自己會拿餅乾吃
貳、 6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動作、認知教具—已知物品籃、百寶籃(Basket With Known Objects)
年齡:6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藤或竹等自然材質的淺色籃子,其中放置孩子已經認識並有興趣的1-2個教具。在房
間放置兩個籃子,放在孩子可以拿得到的地方。教具擺放的原則是,目的與性質相同的教具放
在同一籃,難度的排序從簡單到困難。孩子對這些教具很熟悉,讓孩子自己來拿,成人不用幫
他們拿。
目的:讓孩子能自行選擇教具,給孩子從籃中子取出教具並再放回的機會,協助孩子手眼協調
的發展。借由試驗發現錯誤,讓孩子發展探索的能力、學習獨立工作、擴大好奇心、發展專注
力和自信心。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放在嬰兒墊上或是地板上。讓寶寶靠坐在嬰兒墊上或是老師身上,
面向百寶籃。老師慢慢從籃子拿出一樣物品向寶寶展示。當寶寶對物品發生興趣時將其遞到寶寶
手中,給寶寶時間讓其自行觀察把玩或是放入口中。當寶寶對一樣物品失去興趣時,老師從籃中
拿出另一樣物品給寶寶看看再放回籃中,引導寶寶自行到籃中抓取。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項
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
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
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抓著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
96
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
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
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1:等到寶寶可以自己坐的很好時,讓寶寶獨立坐在百寶籃前做這些活動。
圖 3-6-1 動作、認知教具—百寶籃
二、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學步梯(Stair)
年齡:6個月後
教具說明:木制平臺兩側都有2-3個階梯,平臺與階梯兩邊各有三條橫向的扶手。所有的邊與角
度都用細砂紙磨成圓角,且表面磨到光滑。用原木不上漆,或選用無毒塗料。階梯的高度要適
當,配合嬰兒能夠抬腳踏上去的高度。
目的:幫助寶寶爬與行走、發展協調動作、平衡、學會運用肌群、用正確的方式走路、發展單
腳站立、獨立、喜悅、自信心、安全感。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將寶寶抱到或是用教具將爬行中的寶寶吸引到學步梯的入口處。
等待寶寶自行爬上爬下學步梯,老師在旁邊微笑鼓勵即可,不要高聲提醒孩子,以免影響寶寶專
注力。注意寶寶在爬下學步梯時由於中心靠前,比較容易出危險,老師要在旁小心看護。
延伸活動 1:等到寶寶 10 月以後可扶站時,請寶寶扶著把手走上學步梯。
97
圖 3-6-2 動作教具—學步梯
三、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兩個箱子加扶手(Kiosk with Bars)
年齡:6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兩個原木的立方體箱子,側面開有不同高度的三個洞,可供木棒插入。木棒與立方
體箱子要有足夠重量,或者可在箱子裡面放置沙包或書本,較為穩定。木箱的最上層分別有一
個抽屜,立方體箱子上表面開有圓洞,孩子可以將球投入,再打開抽屜拿出來,抽屜的手把和
所有角落邊緣都要磨成圓角,尺寸需適合孩子抓握,才能順利將抽屜拉開。立方體箱子底下的
抽屜只能打開門,抽屜本身不能拉出來。兩支長木棒,一上一下,水準安置在不同高度的三個
洞其中的兩個孔洞,讓孩子利用長木棒將身體支撐起來。長木棒的兩端要擋住,不可滑動。箱
子不能有尖角,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目的:幫助寶寶爬與行走、發展協調動作與平衡、學會運用肌群、用對的方式走路、發展單腳
站立與獨立的能力,讓孩子感到喜悅與具有安全感。經由爬行、支撐、站立與走路的過程中,
發展孩子的智力, 增強自尊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引導孩子爬到扶手處,坐下來或支撐著身體站起來。也可以扶著長木棒扶手兩側來
回走動。當孩子熟練走路的動作之後,會用手搭著長木棒扶手走路,不用再扶著走路了。扶著
一個長木棒站起來,再扶著低的長木棒坐下來。孩子在練習他們尚未熟悉的動作,對他們是相
當困難的,必須投入高度的專注,家長及教師應該特別注意,避免在旁邊高聲鼓勵孩子:“來!
寶寶快點走過來!”,因為這樣反而干擾孩子做手眼協調時的注意力。
98
圖 3-6-3 動作教具—兩個箱子加扶手
四、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木條滾筒內附鈴鐺、有鈴鐺的圓柱體(Cylinder with Balls)
年齡:6-8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可在桌上滾動的原木滾筒,裡面放置一個鈴鐺。鈴鐺要能發出悅耳的聲音,若無鈴
鐺亦可用木質圓球替代。
目的:鼓勵寶寶移動或有目的的爬行、配合腦部的指揮,發展手眼以及腳的協調、培養空間與
距離的概念以及取物距離的控制。
使用方法:將教具放在孩子的面前,在離孩子伸手可及再稍微遠一點距離的位置,刺激孩子爬
行去抓取。教具在滾動時,鈴鐺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引起孩子的興趣與注意力。在孩子有興趣
之後,為讓已經學會爬行的孩子練習,可以將木條滾筒稍微滾遠一點,讓孩子爬過去抓取。配
合孩子年齡,也可以在環境中放置各種不同會滾動的圓柱體。
圖 3-6-4 動作教具—木條滾筒內附鈴鐺、有鈴鐺的圓柱體
五、 語文教具:唱歌、說話
年齡:6個月開始
99
目的:促進寶寶全腦開發、培養寶寶音樂素養、加強寶寶眼、手與腦部的協調感、增進親子之
間親密互動、增進寶寶語文敏感度、豐富寶寶的字彙與語文表達能力。
使用方法:選擇詞彙簡單並且重複的兒歌或韻文,配合歌詞觸摸物體或身體的部位,利用多重
感官讓孩子對語文發生興趣。
六、 感官教具:動作發展—爬行
年齡:6個月寶寶—趴著時雙手打直,撐起身體,肚子稍微離開地面,偶爾出現爬行動作;7-8
個月寶寶—肚子貼地匍匐前進,開始時有的是倒退爬或是原地打轉,四肢動作不協調,或是同
手同腳;8個月—往前爬行1公尺左右;9個月—四肢對稱交替前進;10個月—爬過較低障礙物。
目的:爬行代表寶寶可獨立地到處探索環境,爬行讓寶寶大面積的感覺到不同的皮膚觸覺感
受,有利於觸覺整合。透過觸覺學習事物,增加大腦認知能力;學習控制身體動作成功達到目
的地,增加本體感覺回饋;動作協調和四肢關節的穩定,對未來站、走路和跳等動作奠定基
礎;手部精細操作時肩膀和頸部的穩定,間接影響未來寫字和閱讀能力;開闊視野,拿到想玩
的玩具物品,手眼協調更好;學習空間概念。
七、 延伸練習感官教具:視覺、觸覺刺激教具—食物的質地(Experiencing Different Food
Textures)
年齡: 6-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碗,選擇中性色彩的小碗,以便孩子的視覺比較能聚焦在碗裡面的食
物,而不是專注在容器上。碗裡放入5-6個同一種食物,例如:幾條無調味、煮熟的義大利面或
者其他形狀的義大利麵食;幹的穀片、水分較少且較硬的軟糖塊、切好的水果等。所選擇的食
物都要是孩子能夠玩或吃起來安全無虞的。每次操作這個活動時,都要變更食物的質地與數
量。也可以改變碗的形狀,例如:這次用圓形的碗裝軟糖塊,下次用方型碗裝彎折狀通心粉。準
備一些紙巾可以擦手。
目的:感覺食物質地的差異、發展視覺敏銳度與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預先將義大利面放在碗裡,將碗放在託盤並拿著工作墊。在這個活動中,你所操作
的食物是孩子可能會放進嘴巴吃的,因此在你操作這個活動之前,帶著孩子去洗手。將工作墊
100
放在孩子面前,將託盤放在工作墊旁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
在你身上。將碗與紙巾從託盤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並將託盤放在旁邊。從碗裡面拿出一塊
食物,拿在手中操作移動一下,例如:將一條義大利拉起來,搖晃一下,然後放回碗裡面。暫停
動作,對孩子微笑一下。從碗裡面拿出另一塊食物,這次用不同方式操作一下,例如:這次用手
指拉一拉義大利面,放回碗裡面,然後用紙巾擦擦手。將碗推到孩子面前,位於它可以拿到的
距離,邀請孩子檢視碗裡面的食物。例如說:“現在你摸摸看!”。當孩子開始投入這個活動
時,安靜地退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孩子吃下食物或弄得髒亂也不要糾正他。在孩子完
成活動之後,將食物放回碗裡,將碗與紙巾放在託盤中。帶著孩子一起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
位。活動到此完畢。
延伸活動 1: 選擇不只一種質地與形狀的食物,混合在一個碗裡讓孩子操作。例如: 幾塊蘋果
以及幾片香蕉、幾塊橘子、幾個葡萄、幾個通心面。
延伸活動 2: 年齡較大、已經發展些許手眼協調的孩子,讓他們用食物夾子將這些食物從碗裡
拿出來,放入另外一個碗裡。
八、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聽覺刺激教具—體驗不同的聲音(Experiencing Different Sounds)
年齡: 6-9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一組有蓋子的小瓶子,裡面裝著不同高度的米粒、幹豆子、彈珠、
鈴鐺、或小石子等小顆粒,在搖晃的時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容器的蓋子要封好,不能讓孩子
打開,這樣孩子能夠專注在聲音上。容器最好完全一樣,或者尺寸、形狀與顏色都相近的容器
也可以,例如: 底片盒。
目的:發展聽力技能、為語言奠定基礎、發展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一些容器,將它們放在盤中,帶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託
盤放在工作墊旁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將容器從託盤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面排
成一列,將託盤放在旁邊。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拿起第一個容器,輕輕搖一搖。停
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繼續搖晃容器,慢慢靠近孩子手邊,孩子抓得到的地方。當孩子抓握
到容器時,跟孩子一起抓著容器繼續搖晃。慢慢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搖晃容器。當孩子放下
容器之後,將它放回工作墊。拿起第二個容器,並重複前述活動。繼續做下一個容器的活動,
一直到全部容器都操作完畢。只要孩子有興趣就再重複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容器放
101
回託盤。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完畢。活動完畢後要讓孩子拿得到
教具,例如放在矮櫃上,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由於容器內裝有很小的顆粒,孩子操作時成
人要密切觀察。
延伸活動1: 在此活動帶入語言,例如唱一首短歌,配合容器搖擺的節奏,例如:兒歌火車快
飛。
圖 3-6-5 聽覺刺激教具—體驗不同的聲音
九、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聽覺刺激教具—聽見不同高低的聲音(Hearing Different Levels of
Sound)
年齡: 6-9個月
教具說明:你和孩子、適合孩子的歌與歌詞。選擇一手簡短並重複的歌詞,例如:”小星
星”、” 兩隻老虎”等歌曲。
目的:體驗不同高低的聲音、發展依附與社會技能、學習歌曲。
使用方法:抱著孩子,等待他的注意力在你身上。看著孩子的眼睛靜靜地唱著所選擇的歌曲,
這樣孩子可以專注在歌聲上。唱歌時不要同時做動作或其他活動。唱完歌之後,停頓一會兒,
再唱一次,這次改變你的音調,用高音或低音唱一遍,或用氣音唱。只要孩子有興趣就繼續
唱。
延伸活動 1: 唱歌的時候慢慢地、輕輕地移動孩子的位置,例如:移到你右肩、移到你左肩、躺
下等。當孩子轉頭聽妳唱歌時,對著她微笑。
十、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認識圖案(Recognizing Patterns)
年齡: 6-9個月
102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用五張紙做成的小書,尺寸大約為 12cmX18cm,兩張全黑、兩張全
白、另一張是相同形狀重複的圖案,白底黑色圖案,或者黑底白色圖案。例如:三角形、方形、
點、長粗線、鋸齒線,長條圖或星形等。圖案有縱向重複和橫向重複,將每一頁都用塑膠膜塑
封,並用圓形金屬環串起來,這樣比較容易變更頁次順序以及增減頁數。新生兒都會被對比強
烈的圖案吸引。將畫有圖案的那一頁放在書的中間或最後面,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動機去尋找有
圖案的一頁。
目的:發展視覺敏銳度、發展專注力。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好小書。將小書放在託盤上,拿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前面,並將
託盤放在工作墊旁邊。坐著抱著孩子,或者讓孩子坐在身邊,兩個人都面對工作墊。從託盤中
拿出小書,並將小書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旁邊。從工作墊上拾起小書,拿到孩子前面。
慢慢地翻開小書,觀察孩子對每一頁的反應,當你翻到圖案那一頁時,孩子可能有些反應,例
如:發出聲音、扭動身體、揮揮手、或踢踢腿。給孩子充分的時間看看那一頁,然後再繼續翻
頁。只要孩子有興趣就繼續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小書放回託盤。帶著孩子一起,將
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完畢。活動完畢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
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不斷變化小書中的圖案頁。
延伸活動 2:在小書中增加幾頁,但是不要增加圖案頁,讓孩子專注在圖案頁,並且學著去尋
找這一頁。
延伸活動 3:本活動可以增加一些變化,例如用布料、砂紙、卡紙、木片或厚紙板等,切割出
與圖案相同的狀形,並將圖案黏貼在單色頁面上。
十一、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聽覺刺激教具—不同日常用品發出的聲音(Different Sounds with
Utensils)
年齡: 6-9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一個大的金屬壺、兩支湯匙,分別用不同材料做而成,敲在金屬壺
上能發出不同的聲音,例如:木頭與塑膠、或是金屬與木頭。
目的:發展辨別不同聲音的能力、發展作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教具,放在託盤上,拿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前面,並將託盤放在
103
工作墊旁邊。坐著抱著孩子,或者讓孩子坐在身邊,兩個人都面對工作墊。從託盤中拿出金屬
壺和湯匙,放在工作墊上排成一列,將託盤放在旁邊。拿起一支湯匙輕輕地、慢慢地敲擊金屬
壺的外側。再敲一下,這次敲得比較大聲且比較快。敲敲金屬壺的內面,再敲敲外面。將湯匙
放回工作墊。拿起另一支湯匙,並重複敲擊的動作,再將第二支湯匙放回工作墊。停頓一下,
對孩子微笑。邀請孩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你拿起勺子,敲一敲。”。當孩子專注在做這
個活動時,輕輕地移動到旁邊,讓孩子不受干擾地操作。孩子不能做出你示範的動作時,不要
糾正或嘲笑他。當孩子不再專注于這個活動時,將教具放回託盤,帶著孩子一起將教具與工作
墊放回原位。本活動到此完畢。活動完畢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
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改變孩子用湯匙敲擊的物品,例如:鼓、硬紙盒、裝半滿水的小桶、蓋緊瓶蓋的瓶
子,裡面放入半瓶豆子或米粒、木板或木琴等。
延伸活動 2: 變化孩子用來敲擊的工具,例如:水彩筆、夾子、鍋鏟、抹奶油的刮刀等。
延伸活動 3: 在本活動加入語言,介紹”大聲”與”小聲” 。
十二、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視覺、觸覺刺激教具—體驗不同質地的布料(Experiencing Different
Fabric Textures)
年齡: 6-9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大籃子。2-3 條不同質地的布料,最好是外觀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例如:
小流蘇墊,許多嬰幼兒非常喜歡流蘇;小片地毯;浴巾或毛巾。布料像絲絨、毛圈布(Terry
cloth)、絨布、厚棉布、蟬絲、緞、燈心絨(Corduroy)、竹絲布、紗布、人造毛皮等。為了讓
孩子聚焦在布料質地,而不是關注它的色彩,布料要選擇相同或相近的顏色。
目的:擴展觸覺感官、發展視覺敏銳度、探索運動技能。
使用方法: 事先將布料放在籃子中,帶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前面,並將籃子放在工作
墊旁邊。坐著抱著孩子,或者讓孩子坐在身邊,兩個人都面對工作墊。從籃子裡面拿出布料,
在工作墊上上面排成一列,將籃子放在旁邊。拿起第一塊布料,用各種不同方式檢視布料,儘
量讓孩子參與其中。例如: 用手撫觸、在自己與孩子臉上摩擦、躺在布料上面,揮動它、聞一
聞並拿靠近孩子的鼻子、將布料轉正反面看看、或放在自己與孩子頭上一下。值得注意的是,
許多這個年齡的孩子看見成人的臉蓋住太久會被驚嚇到。與孩子一起觀察絲絨的流蘇與細毛,
104
最後將布料放回工作墊。拿起第二塊布料,重複上述活動,再拿起第三塊布料再重複這個活
動,一直到全部布料都操作完畢。將這些布料張開,放在工作墊上靠近孩子的位置,讓孩子能
移動身體去檢視布料。當孩子的注意力專注在布料上時,輕輕地移動到旁邊,讓孩子自己探索
布料。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布料放回籃子。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
到此完畢。活動完畢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展示一系列非布料的物品,上面有些有趣的質地。例如:橡膠地板墊、小塊地毯、
大的粉撲、刮胡膏的刷子、鞋刷、絲瓜布、竹絲布、砂紙、金剛砂板黏貼而成的正方形、草編
席子、軟木片、絨布或皮革等。為了讓孩子聚焦在布料質地,而不是關注它的色彩,布料要選
擇相同或相近的顏色。
延伸活動 2: 展示 2-3 種質地相當不同的物品。例如: 展示粉撲與橡膠地板墊。
延伸活動 3: 將一些布料牢牢固定在孩子常經過區域的地板上。例如將草編席子、橡膠地板墊
或小塊地毯做成的方塊或一長條,用膠布黏貼在一起,讓孩子爬行經過時可以探索這些不同質
地的物品。隔幾天就要將這些方塊或長條的種類與順序變更一下,讓孩子保持興趣與注意力。
延伸活動 4: 做一本布料小書讓孩子看,每一頁正反面用同樣的布料剪成正方形,並貼在卡紙
上。用圓形金屬環將這些書頁串起來,這樣比較容易變更頁次順序以及增減頁數。一開始用 2-
3 頁對比度高的質地,然後慢慢增加頁數。
延伸活動 5: 將語言加入這個活動,介紹“軟的”、“粗糙”、“崎嶇不平”、“平滑”、
“毛茸茸”這些詞彙。
圖 3-6-6 視覺、觸覺刺激教具—體驗不同質地的布料
十三、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發展2指抓握(Developing the Pincer Grasp)
年齡:6-9個月
105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準備一個容器,裡面放入孩子喜愛的小塊食物。例如: 幹穀片、幾
塊切好煮熟的蔬菜或軟質水果、餅乾、或小方塊麵包。選擇的食物都要是孩子吃起來安全無害
的。
目的:練習 2 指抓物、發展手眼協調與手的靈活度,發展專注力與視覺敏銳度、體驗材質質
地。
使用方法:事先將容器放在託盤上,拿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託盤放在工作墊
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從託盤中拿起食物容器放
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一邊。慢慢地將一塊食物從容器裡拿出來,停在孩子視線可及的範
圍。停一會兒,要確認孩子看著你,然後將那塊食物放在工作墊上。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
笑。用同一只手,撿起那塊食物,放回容器中。用另一隻手重複面的活動。將容器移到孩子抓
得到的範圍。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地移動到旁邊,讓孩子自己操作。如果孩子吃
了食物也無妨,活動的目的是孩子借由撿起食物塊來發展兩指抓握的動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
後,將容器放回託盤。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完畢。
延伸活動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技能之後,拿出非食用的物品。要持續注意孩子會將物體放
進嘴裡。一開始用大的、可抓握的物品。例如: 勺子或紙巾中心的圓柱環。慢慢使用更小、更
難抓握的物品。例如:形狀各異的通心粉或冰塊。
十四、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記住物品位置(Remembering an Object Location)
年齡: 6-9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地毯、籃子。嬰兒熟悉的物品。例如:絨毛動物或其他嬰兒最愛的玩具。
目的:發展記憶力、發展自信心和動作的技能。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尤其吸引 6-9 個月嬰兒的興趣和能力。活動前將物品放在籃子裡面,拿取
一張工作毯。坐著抱住嬰兒,或讓嬰兒在身邊,共同面向工作毯上面的籃子。把物品從籃子拿
出來,放在工作毯上,把籃子放在旁邊。拿起物品,和嬰兒談談這個物品。例如,說:”這是一
隻小兔子。”。感覺一下它有多柔軟。讓嬰兒拿著這個物品。當嬰兒允許你將物品拿走時,慢
慢的將物品移動到嬰兒的背後。讓孩子面向你,當嬰兒轉身尋找物品時,馬上停下來,讓嬰兒
輕易地抓住物品。為了發展嬰兒的自信心,這是很重要的。同樣的,當嬰兒允許你將物品拿走
106
時,慢慢的將物品移動到嬰兒的左邊,停留在嬰兒的視線可以看見的範圍。當嬰兒轉身尋找物
品時,再次停下來,讓嬰兒輕易的抓住物品。重複以上步驟,每一次放置不一樣的物品。當你
和嬰兒完成這個活動,把物品放進籃子裡,帶著嬰兒一起把工作毯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
這樣結束整個教學活動。
延伸活動 1: 對於爬行得很好的較大嬰兒,這是一個動作的活動,將物品放在不同地方,讓嬰
兒可以練習爬行。
十五、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鍋蓋的配對(Matching Lids to Pots)
年齡: 6-9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地毯、一個附有蓋子的金屬鍋。選擇蓋子有一個握鈕或手把可以讓嬰兒很輕易
的抓握住。
目的:發展解決問題的技能、發展精細動作的技能和練習空間的認知;為日常生活技能奠定基
礎。
使用方法:將工作毯放置在你和嬰兒之間,將鍋子和蓋子放在工作毯上。 當你得到嬰兒的注意
時,慢慢地抓住鍋蓋的握把,將鍋蓋從鍋拿起來,放在工作毯上。慢慢地將鍋蓋手把拿起來放
回鍋上。用一定時間按住鍋蓋,以確保安全。停頓並微笑看著嬰兒。邀請嬰兒將鍋蓋打開,
說:”現在你把鍋蓋打開。”。只有在孩子需要時才提供協助。只要嬰兒集中注意力就繼續這個
活動,把鍋蓋放在鍋上,然後輕輕地起來離開,讓孩子不受干擾地工作。當嬰兒完成這個活
動,帶著孩子一起把工作毯和鍋子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結束整個教學活動。
延伸活動 1: 當嬰兒已經累積了一些經驗和技能之後,增加另一種鍋子和蓋子。準備二個鍋
子,放在在一個託盤或籃子裡。當你在示範活動時,拿第二個蓋子蓋上第一個鍋子,示範這個
蓋子和第一個鍋不合用。然後把它放回工作毯上。再用正確的第一個蓋子,蓋上第一個鍋子。
延伸活動 2: 當嬰兒已經累積了一些經驗和技能之後,示範各種帶有蓋子的容器。例如瓶子、
裝食物的玻璃容器、鞋盒、卡紙做的圓柱形穀片罐子、金屬罐、或不同尺寸的鍋與鍋蓋。
十六、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聽口令並尋找特定物品(Identifyng and Finding Specfic Objects
When Asked)
年齡: 6-9 個月
107
教具說明:工作地毯、一條長的絲帶用來綁住物品,或粗的帶子用來吊掛物品。確認絲帶松松
的,可以拉開約 60cm 左右。準備一些物品,例如:洋娃娃、卡車、絨毛玩具或球等。第一次示
範這個活動時,選擇嬰兒喜歡和熟悉的物品。
目的:為讓孩子聽從指令奠定基礎、發展專注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瞭解因果關係的能
力、發展手眼協調的能力。
使用方法:活動前先準備好物品,拿著工作毯。坐著抱住嬰兒,或讓嬰兒坐在你旁邊。以便你
們兩個人都面向工作毯。將物品放在工作毯上,絲帶的末端延伸向你與嬰兒對面的方向。伸手
慢慢握住絲帶,朝自己的方向把物品拉過來。拉過來之後將物品拿起來檢查,然後放在地毯
上,將絲帶的尾端放在嬰兒的前面,邀請嬰兒拉絲帶。例如,說:”現在你拉絲帶就會拿到卡
車。”。只有在必要時才提供協助。一旦嬰兒把物品拉過來,給嬰兒時間檢視這個物品。當嬰
兒掉落物品,把它拿起來再放回工作毯。再一次把絲帶的尾端放在嬰兒的前面,邀請孩子把物
品拉向你。只有在必要時才提供協助。只要嬰兒有興趣就重複操作。當嬰兒完成這個活動。帶
著他/她和你一起把工作毯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嬰兒可
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
具。
延伸活動 1: 慢慢增加物品到 3~4 件。為了幫助嬰兒專注于物品而不是絲帶,每個物品上的絲
帶要同樣顏色。
延伸活動 2: 依嬰兒的發展經驗和技能,逐漸增加物品的複雜度,每一個物品在系上相同顏色
的絲帶。選擇嬰兒不熟悉的物品,例如幾何形狀的物體,小的紙箱,玩其,昆蟲或花型等。
延伸活動 3: 借由選擇不同顏色的物品規劃一個感官的活動。選擇大小和形狀完全同物品,物
品的顏色和絲帶要配對。
108
圖 3-6-7 認知教具—聽口令並尋找特定物品
109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蒙特梭利專題討論課堂教材
第四章 新生兒與嬰兒(二):7-12 個月
第一節、
7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7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4-1-1 7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匍匐前進:肚子觸地式爬行 2.抱起時會在大人腿上亂跳
精細動作
1.坐著時手可以各拿一塊積木 2.換手:將積木從一手移至
另一手
語言
正確轉向聲音來源
人際社會關係
會設法取較遠處的玩具
貳、 7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三個彩色小抽屜盒
年齡:7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盒:長30cmX寬10cmX高10cm,正面有三個抽屜,每個抽屜有一個蓋子,可以向下
翻開,盒子內放置常見的小型物品或動物的模型,每個抽屜的蓋子各有一個把手,尺寸以7個月
嬰兒三指抓取為原則。除抽屜的蓋子以外,木盒都用原木色,不上漆。三個抽屜蓋分別以紅、
黃、藍三種無毒顏料塗彩。
目的:手眼協調、手動作的發展、訓練三指抓物的方式。
使用方法:事先在每個抽屜盒裡都放上小物品,大小要適合寶寶抓握又不容易被寶寶吞咽下去。
讓寶寶坐在地上或是斷奶椅上,將抽屜盒面向寶寶放好。三指抓握把手慢慢將抽屜盒打開,再慢
慢合上。同樣的方法依次開完剩餘兩個抽屜。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來
開關抽屜。”。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
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
110
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引導
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
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
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1:等到寶寶學會開關抽屜,請他將抽屜裡的小物品取出再放進去。
圖 4-1-1 動作教具—三個彩色小抽屜盒
二、 感官教具:動作、聽覺教具—敲木琴
年齡:7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制的木琴座:長20cmX寬10cmX高5cm,上面依序安置不同長度的木制響板,並按
照彩虹的顏色序列,塗上無毒漆。一支琴錘,原木色,不上漆。
目的:增加寶寶手腕力量、幫助寶寶手眼協調的發展。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將木琴放在寶寶面前,琴錘放在木琴旁邊。用五指抓握起琴
錘,輕輕敲動響板發出聲音。把琴錘遞到寶寶手中,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
“請你自己敲敲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
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
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
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
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111
圖 4-1-2 動作、聽覺教具—敲木琴
112
第二節、
8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8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4-2-1 8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坐得很好 2.雙膝爬行
精細動作
1.手像耙子一樣抓東西 2.放手
語言
1.發出ba、ma、da聲 2.注意聽熟悉聲音
人際社會關係
會玩躲貓貓
孩子約在 8 個月左右開始慢慢地理解,東西雖從視線消失,卻還是存在的道理。孩子的物體恒
存概念的發展程式大部分相同,但仍需視個別差異而定。物體恒存概念的發展和記憶力、因果關
係、動作發展息息相關,從寶寶出生開始,就可以開始玩有趣的遊戲。
貳、 8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蛋杯、球杯
年齡:8-9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制杯,形狀類似高腳杯,高度7.5cm、杯口寬度4 cm,厚度約2-3cm。輕木制實
心卵形體,長軸6cm、短軸約3.5cm。木制杯與蛋的大小形狀,是剛好孩子可以抓握。將蛋的寬
部朝下放入杯中。
目的:促進手眼協調、協助雙手的協調動作。
使用方法:(蛋杯)事先將教具準備好。讓寶寶坐在地上或是斷奶椅上,將蛋杯放在寶寶面前。一
手握住蛋杯底座,另一手將木蛋取出。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一手握住蛋杯底座,另一手拿木
蛋,對準底座並將它放進去。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
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
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
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
113
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
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
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球杯) 事先將教具準備好。讓寶寶坐在地上或是斷奶
椅上,將球杯放在寶寶面前。一手握住球杯底座,另一手將木球取出。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
一手握住球杯底座,另一手拿木球,對準底座並將它放進去。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
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
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
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
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
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
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4-2-1 動作教具—蛋杯、球杯
二、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立方體與盒、盒子和立方體
年齡:8-9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一個木盒或紙盒以及一個原木立方體,尺寸剛好可以放入木盒內。上一個蛋杯教具
操作結束之後,依照蒙特梭利”有變化的重複”原則,再給孩子立方體與盒教具。本教具可以
視為前一個教具的延伸練習,因此必須在蛋杯教具操作得很順暢之後,才能給予立方體與盒教
具。
目的:促進手眼協調發展、增強雙手的協調動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讓寶寶坐在地上或是斷奶椅上,將教具放在寶寶面前。一手將盒
子翻轉90度然後再翻轉90度將立方體倒出。一手扶住盒子,另一手拿起立方體慢慢對準放入。停
114
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
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
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
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
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
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
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4-2-2 動作教具—立方體與盒、盒子和立方體
三、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球與長方形抽屜盒、抽屜盒、帶託盤盒子與球
年齡:蒙特梭利教具”抽屜球盒”有難易不等各種版本的同類教具。6個月的“抽屜球盒子”用
小的毛線編織球。8-9個月以上的“球與長方形抽屜盒”用小的塑膠球。12個月為“有編織球的
方形抽屜盒”用大的編織球。我們可以從8個月開始給孩子操作“球與長方形抽屜盒”,一直到
12個月時操作”有編織球的方形抽屜盒”,本書第五章有“編織球的方形抽屜盒”的介紹
教具說明:原木盒或紙盒,盒裡有一個後面寬而前面窄的斜坡,斜坡底部是出口的門,門前是
一個盤子,盤子與木盒本體相連。球從盒子上方進入後,會自動滾到盤子裡。木盒上方挖一個
3cm的孔。單一顏色的的塑膠球,材質為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PP,或其他不具彈性的天然材
質,尺寸大小適合孩子抓握。表面用無毒顏料,或維持原木色。毛線球必須定時清潔消毒。
目的:手眼協調、集中注意力、提供寶寶雙手操作機會、增加孩子的獨立性;讓寶寶建立物體
恒存的概念。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讓寶寶坐在地上或是斷奶椅上,將盒子放在寶寶面前。老師一手
五指抓球,緩緩移到洞口上方。優雅地鬆開手指,將球投入洞中。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
115
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
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
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
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
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
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一開始成人示範幾次給寶寶看,讓他完全明白球、手和盒子之間的關係。
圖 4-2-3 動作教具—球與長方形抽屜盒、帶託盤盒子與球
四、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搖晃底座套環
年齡 8-10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適合嬰兒用品材質標準的塑膠座台,底部是一個圓柱面,可以像不倒翁一樣搖擺但
不會倒下,搖擺的座台可以幫助孩子完成動作發展。2-3個大小不等、顏色不同的塑膠圓環,圓
環尺寸要可以套在圓錐形本體的不同高度。
目的:增進孩子手眼協調;讓孩子能以視覺分別出物體的大小,並建立對物體尺寸的比較與排
序的能力,為數學比量的概念奠定基礎。
使用方法:將教具放在孩子面前,拿起尺寸最大的圓環,手的動作要讓孩子清楚看見,並慢慢
地套在圓錐形本體上。重複操作一次之後,邀請孩子來操作。開始時只用一個尺寸最大的圓
環,等到孩子操作熟練之後,再給略小於最大的尺寸的圓環,最後三個圓環都給他自行操作。
若孩子可以扶著矮櫃站立時,可讓他站著操作,孩子操作時,避免任何糾正或鼓勵等干擾孩子
專注力行為的介入。
116
圖 4-2-4 動作教具—搖晃底座套環
五、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平穩底座套環
年齡:8-9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制的正方形座台,尺寸為長 10 cmX 寬 10 cmX 高 2 cm,垂直安置一支直徑 1.1
cm、長度 12.5 cm 的實心原木棒,木棒不可太長,以確保孩子的安全,座台本體所有邊緣及尖
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光滑。3 個尺寸相同的木制或天然橡膠套環,外徑為 6.8cm、內徑為
6.5cm、環的截面直徑為 0.3 cm,分別塗彩成紅、黃、藍 3 種不同顏色。一個原木託盤,尺寸
以足夠放置座台本體及 3 個環為原則。
目的:發展精細動作,增進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將實心原木棒垂直的插在正方形座臺上,放入在託盤內,放置在孩子視線清楚的位
置。拿起一個套環,手的動作要能讓嬰兒看清楚,慢慢將套環套在座台中央的木棒上。重新示
範一次之後,拿一個套環讓孩子操作,當孩子熟悉放置套環的操作之後,再給他另外兩個套
環。若孩子可以扶著矮櫃站立時,可讓他站著操作,孩子無法成功套入套環時,避免任何糾正
或鼓勵等干擾,若有需要可重新示範操作給孩子看。
圖 4-2-5 動作教具—平穩底座套環
117
六、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扶手
年齡:8 個月至會站立走路為止
教具說明:扶手材質為原木杆,長度為 150cm、直徑為 2cm,牢固地裝設在離地面 45cm 的牆壁
上,扶手與牆壁水準間隔為 10cm。在裝設扶手的牆壁上安裝一面大鏡子,孩子站在扶手的區域
時可以看見自己的全身。在 NIDO 教室可以準備 2 至 3 個不同高度的扶手,供不同身形及月齡的
嬰兒使用。
目的:讓孩子用手抓住扶手站立,沿著扶手移動身體位置,為未來的行走做準備。建立孩子的
獨立能力,培養自尊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引導孩子抓住扶手,並支撐身體讓自己站起來。孩子雙手抓住扶手,並嘗試橫向移
動腳步。孩子在鏡子中看見自己的動作,而產生安全感與成就感。空間不足的家庭可利用通道
設置扶手,扶手的旁邊不宜擺放其他物品,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圖 4-2-6 動作教具—扶手
七、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重的凳子、矮重凳
年齡:8個月開始,一直到孩子1歲以後,自己可以站立並獨立走動時。
118
教具說明:穩重的原木凳子,上面覆蓋著易清洗的墊子,凳子高度約40cm。擺放的位置以孩子
能自由活動為原則,離一般傢俱稍微遠一些,以確保安全。已經會爬的孩子,利用矮重凳支撐
身體站起來,並用雙手扶著凳子來回移動身體。不建議使用市售的學步車或螃蟹車,應以扶手
或矮重凳讓孩子練習支撐站立與學步。
目的:幫助孩子在沒成人幫助下,支撐站立並移動身體。幫助寶寶運用自己身體的力量站立、
發展協調動作、學會運用身體肌群。建立孩子的獨立能力,培養自尊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在環境中準備高度適中、重而穩的椅子。學步期間的寶寶看到椅子會自己扶著站立,
或是推著到處走動,老師在旁看護好寶寶安全,不需要太多介入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協助即可。
圖 4-2-7 動作教具—重的凳子、矮重凳
八、 感官教具:爬行教具—軟球(Balls)
年齡:8-9個月
教具說明:各種尺寸與材質且輕重不等的拼布球、編織球、紙球或橡膠球均可。
目的:可與年紀相仿的寶寶一起操作教具,誘發孩子爬行的動機、發展手眼協調、並建立孩子
的空間與物體方位的概念。訓練寶寶手部抓握能力、訓練寶寶手眼協調及平衡覺的發展、更靈
活的運用手腳四肢取物。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讓寶寶坐或是躺在在地板上。老師先將教具拿到寶寶面前給寶寶
看一下。吸引寶寶注意後,將教具滾到離寶寶稍遠的地方,鼓勵寶寶爬行去抓取教具。注意不要
滾的太遠,以防寶寶抓不到而失去信心。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
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
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
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
119
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
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4-2-8 爬行教具—球
九、 補充練習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側滑蓋盒
年齡:8至12個月
材質尺寸:不上漆的正方形原木盒,尺寸為長20 cmX寬12 cmX高5 cm,上面製作一個可以水準
滑動的蓋子,蓋子上有尺寸適合嬰兒3指抓握的把手,所有尖銳處都用細砂紙研磨至光滑。盒子
內放置不同顏色的2個物體。
目的:學習開這種蓋子的方式、協助發展單手與眼的協調、協助發展雙手與眼的協調。
使用方法:事先在盒子一側放上小物品,大小要適合寶寶抓握又不容易被寶寶吞咽下去,另一側
空著。讓寶寶坐在地上或是斷奶椅上,將盒面子向寶寶放好。老師用三指抓握把手慢慢將盒蓋拉
向空著的一邊,讓寶寶能看到裡面的小物品。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將盒蓋拉回有小物品的一邊。
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
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
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
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
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
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
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1:等到寶寶學會來回拉動盒蓋,請他將盒子裡的小物品取出再放進去。
120
圖 4-2-9 動作教具—側滑蓋盒
十、 語文教具:口語-實物命名—模擬物品神秘袋 (Stereo gnostic Bag with Paired Object-
illustration)
年齡:8月後
教具說明:一個素面深色棉布縫製的平口袋,開口有棉質的繩子,可以將袋口束起來。口袋裡
面放置各種常見水果的教具模型。
目的:發展語言,豐富語言、給予精確語言,連結物品名稱、借由觸覺認識物體異同、發展物
體恒存概念。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好裝著水果模型的抽口袋,將袋子放在籃子裡。坐在寶寶的旁邊將籃子放
在你的前面。將袋子從籃子裡取出,把籃子放在旁邊。老師將抽口袋拉開,邀請寶寶看看裡
面,例如說:“我們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慢慢的將物品從袋中取出。手拿著物品讓寶寶
能看見它。邀請寶寶觀察這個物品。一旦寶寶完成物品的觀察後,將物品放到一邊。 再拿出
一、兩個物品請孩子觀察後放到一邊。邀請寶寶繼續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來看看什麼
東西在袋子裡面。”。只要寶寶開始集中精神在袋子上,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自己去工作。
一旦寶寶完成這個活動。和寶寶一起將物品收拾放回袋子裡,再將袋子放在籃子裡,然後將教
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
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121
圖 4-2-10 口語-實物命名—神秘袋
122
第三節、
9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9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4-3-1 9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看到陌生人會哭 2.扶著東西可維持站的姿勢 3.可
前進後退爬行
精細動作
1.看到陌生人會哭 2.平指:以拇指合併四指鉗物 3.
以食指觸碰或推東西
語言
會隨著大人的手或眼神注視某樣東西
人際社會關係
看到陌生人會哭
貳、 9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在大自然撿拾物品(Gathering Objects in Nature)
年齡:9-12 個月以上,可以自行走路的時候。
教具說明:一個材質為竹或藤編織的籃子,上面有把手可供握持,帶這個籃子到大自然的環境
散步,撿拾一些路上看見的東西帶回來。
目的:體驗在大自然發現的東西。發展專注力、記憶力、語言技能以及練習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在出發去大自然的環境散步之前,先讓孩子看看籃子,並告訴孩子籃子可以用來裝
路上撿到的物品。如果孩子喜歡,可以讓他提籃子。散步時隨著孩子的路徑走,儘量不要講
話,並且避免介入孩子的活動。當孩子撿起並觀察一個物品時,請孩子把東西放入籃子裡。鼓
勵孩子撿拾 3-4 樣物品。例如:樹枝、幹葉、花瓣、松球果、果樹的花、沙子、石頭、一把泥
土、貝殼、羽毛。當孩子把物品放入籃子時,對他說出物品的名稱。回到家裡之後,與孩子一
起檢視每一個物品。要注意孩子撿的物品必須是安全無害的,密切觀察,別讓孩子把物品放在
嘴裡。當孩子完成這個活動之後,將物品放回籃子裡,然後帶著孩子將物品歸回原位,活動到
此結束。要確認給孩子的教具要容易取用,例如,放在矮櫃子裡面,孩子想要的時候就可以去
取用。仔細觀察孩子使用物品的方式,當物品因汙損或破裂而有安全隱患時,就將該物品移除
123
或做更換。
延伸活動 1:鼓勵嬰兒儘量使用多種感官,而在某特定散步行程只專注在某一種感官,例如某
一天只搜集不同氣味的物品:樹的汁液,花朵或松球果;而在某些行程只搜集不同顏色的物
品:例如紅色、黃色、綠色、白色、棕色等;或者只搜集閃亮有光澤的物品:例如在陽光照耀
下閃亮的石頭。
延伸活動 2:在孩子對於搜集到的物品名稱與辨識有一些經驗之後,請孩子從容器中拿某個特
定物品給你。例如說:“請把樹葉拿給我。”、“謝謝!”;“現在請把樹枝拿給我。”等等。
延伸活動 3:將搜集得物品粘在厚圖紙上。這張粘貼大自然物品的圖畫紙有許多功用,孩子可
以看,也可以觸摸這些物品,並記起當時撿拾這些物品時,在大自然散步的情形。孩子可以練
習辨認這些搜集到的物品,並說出它們的名稱。最後,孩子可以把這張這張圖畫紙帶回家,將
經驗分享給家人與朋友。
圖 4-3-1 感官教具—在大自然撿拾物品
二、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辨認容器內的物品(Identifying Containers with Object Inside)
年齡:9-12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三個相同尺寸與形狀的牛奶紙盒。用顏料塗彩或用紙黏成,將三個
紙盒製作成完全相同的顏色。盒子不需要緊閉。 一些積木塊或球,大小要能很容易放進盒子,
並且不能太小,避免嬰兒誤食被噎到。
目的: 發展聽覺、培養專注與增強記憶力、發展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預先準備材料,放置在託盤上,準備好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嬰兒面前,並將託盤
放在工作墊旁邊。面對嬰兒坐下,工作墊在兩人中間。從託盤中將三個紙盒拿出來,放在工作
墊上排成一列,將託盤拿開。靜靜等待直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將紙盒內的物品拿出
124
來,讓孩子能看清楚。將手中物品從孩子的左邊向右移動,經過每個紙盒上方時短暫輕觸每個
盒子上方,到達第三個紙盒時將物品投入紙盒內。同樣從孩子的左邊到右邊,拿起每個紙盒,
輕輕搖一搖再放回原處。前兩個紙盒應該沒有聲音,而第三個紙盒由於有東西在裡面,會發出
聲音。當你聽到聲音時,往紙盒內注視一下,然後再搖一搖。停下來,對孩子微笑,然後將物
品倒出紙盒外。說出物品的名稱,例如,說:“有一個積木。”。重複上述步驟,這一次將物品
投入另一個紙盒內,同樣從左到右搖一搖紙盒,要注意投入的物品搖動時要能發出響聲。當你
聽到聲音時,往紙盒內注視一下,將紙盒向嬰兒的方向傾斜,讓孩子能看見裡面的物品,然後
請孩子將物品拿出來。例如,說:“把積木拿出來。”。活動一直持續到嬰兒不再有興趣為止。
如果嬰兒開始要拿紙盒,老師輕輕移到一旁,讓孩子自行操作。在嬰兒完成這個活動之後,將
紙盒與物品放回託盤,並且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材料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要確認
給孩子的教具要容易取用,例如,放在矮櫃子上面,孩子想要的時候就可以去取用。
延伸活動 1:在孩子對這個活動有一些經驗與技能之後,將紙盒增加到 4 個或 5 個。
三、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體驗冷與熱
年齡:9-12 個月
教具說明: 工作墊、託盤。兩個相同的碗,各盛半碗水: 一碗放冰水,一碗放溫水,不要用熱
開水以確保嬰兒的安全。兩碗水的溫度差異要明顯。準備一塊海綿,用來擦拭溢出的水。
目的:發展感官對不同溫度的感覺、擴大詞彙能力。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碗,與海綿一起放入託盤,帶著工作墊。選一個容易將水擦乾的地方,將
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託盤放在工作墊旁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將兩個碗從託盤
拿出來,放在工作墊離孩子最遠的一側,兩個碗相隔約 7-8cm。將託盤和海綿放在旁邊。等到
孩子的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將裝溫水的碗推到孩子面前,讓孩子能夠碰觸到的距離。用手指頭
在溫水裡面動一動,用潮濕的手指碰觸臉頰。摸一摸碗的側邊,輕聲簡單描述你的感覺。例如
說:”這個碗裡的水感覺溫溫的…溫溫的。”。鼓勵孩子用手指頭在溫水裡面動一動,並摸一摸
碗的側邊。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探索溫水。接著將裝冷水的碗推到孩子面前,讓孩子能夠碰觸
到的距離。用手指頭在冷水裡面動一動,用潮濕的手指碰觸臉頰。摸一摸碗的側邊,同樣輕聲
簡單描述你的感覺。例如說:“這個碗裡的水感覺冷冷的…冷冷的。”。同樣鼓勵孩子用手指頭
在冷水裡面動一動,並摸一摸碗的側邊。當孩子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冷水時,輕輕地退到旁邊,
125
讓孩子探索兩個碗裡面的水,只要他有興趣就讓他繼續探索。在孩子做完這個活動之後,把海
綿遞給他,讓他把溢出來的水擦乾,如果孩子需要幫忙才幫忙擦。然後將碗和海綿放在託盤
上,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
延伸活動 1 :在房間內或戶外,跟孩子一起摸一摸其他溫的和冷的物品,例如: 在室內可以一
起摸一摸午餐溫熱食物的盤子,或從冰箱冷凍室拿出一塊冰塊。在室外你可以用臉頰碰觸被太
陽曬得溫熱的石頭,或者用手指頭碰觸冰柱。
延伸活動 2 :改變裝冷熱水所用的容器。例如:用裝水的瓶子,一個裝熱熱的水,一個裝冰冰
的水。
延伸活動 3 :把這個活動做成口語介紹“溫”和“冷”詞彙。
四、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進”與”出”(Introducing “In” and “out”)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淺的小水桶或其他容器,盡可能選擇單一顏色。容易抓握放入水桶的物
品。例如:小球、積木塊或松球果。為減少孩子分心,選擇單一顏色的水桶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介紹“進”與“出”的觀念;發展專注力、分類能力與語言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將物品放在小水桶中,帶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小水桶放在工
作墊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的注意力聚焦在你身上,說出物品的名稱,
並從小水桶中拿出來。強調“出”這個字。例如說:“我把球拿出水桶外。”。停一會兒,對著
孩子微笑。慢慢刻意地將物品放回水桶中。用口語描述自己在做的事情,強調“進”這個字。
例如說:“我把球放進水桶裡。”。往水桶裡面看一看,將物品拿上來一下,讓孩子能看見裡面
的物品。再一次將物品拿出水桶外,放在工作墊上。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邀請孩子將物
品放進水桶中。例如說:“請你把球放進水桶裡。”。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將物品放進水桶裡。如
果孩子有在觀察,但是沒有嘗試去抓握該物品,重複前面的動作,將物品放進水桶裡。然後請
孩子把物品拿出來。許多孩子先能夠將物品”拿出”,稍後才能將物品”放進”小水桶。當孩
子開始將物品放進小水桶,靜靜地讓孩子干擾地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物品放回小水
桶。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
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1: 慢慢改變容器種類與大小,以及放進桶內的物品。例如:將三片餅乾放入寬口矮瓶
126
中、將一個小球放入盒子中、將小枕頭放入大枕頭套中。
延伸活動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給孩子松餅的紙杯,將松餅放進去。
圖 4-3-2 動作教具—”進”與”出”
五、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將物品放入容器中(Dropping an Object into a Cotainer)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桶或置物籃。用紙揉成一顆球,球的周長比小桶或置物籃小5cm,孩子需
要更高的專注力與動作協調度,才能將球放進去。
目的:發展手部動作靈活度、發展專注力與視覺敏銳度。
使用方法:事先將紙球放在小桶中,帶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小桶放在工作墊
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的注意力聚焦在你身上,將紙球從小桶中拿出
來,給孩子看看。抓住球,停在小桶上方。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將球投入小桶中。向小
桶內看一看,慢慢伸手進去,將紙球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請孩子將紙球拿出來,看一看紙
球。給孩子一些時間檢視紙球。請孩子將紙球投入小桶中。例如說:“你把球投進小桶裡。”。
當孩子專注在將紙球投入及拿出小桶時,輕輕地移動到旁邊,不要糾正或嘲笑他,讓孩子不受
干擾地操作。當孩子開始將物品放進小水桶,靜靜地讓孩子干擾地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
後,將紙球放回小桶。帶著孩子一起將工作墊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完畢。活動完畢後要
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1: 慢慢改變容器種類與大小,以及投進桶內的物品。例如:柳條編織的簍筐、木盒或
紙盒、茶罐或咖啡罐、寬口瓶等。
延伸活動2: 刻意加入音效。大部分孩子喜歡聽到東西丟進去所發出的的聲音例如:將束口袋袋
投入木盒或金屬瓶蓋投入金屬桶所發出的聲音等。
127
六、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木制幾何嵌板放入配對孔洞、單形狀配對拼圖板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堅固的木盒或紙盒,蓋子上切割出兩個幾何圖形的孔洞。幾何圖形
差異要明顯。例如: 圓形與三角形,或者正方形與卵形。使用卡紙或木板製作四個幾何形狀。
選擇與洞孔配合的兩個木制嵌板,要確認每個木制嵌板只能套合一個孔。
目的:發展手部肢體靈活度、發展耐心與解決問題的技能。為形狀辨認奠定基礎。
使用方法:事先將木盒與木制嵌板放在託盤上,拿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託盤
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將木盒與木型
從託盤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面,將託盤放在一邊。將嵌板放在工作墊上面,從孩子左側到右
側排成一列。拿起第一個嵌板看一看,不要立即將嵌板放入孔洞,而是將嵌板拿著,在各孔洞
上方來回比對幾次,最後將嵌板移到正確的孔洞上方,並套入孔洞中。用其他形狀的嵌板重複
這個活動。如果孩子試著要拿嵌板套入孔洞,幫忙引導他將嵌板移動到孔洞上面來回比對。當
孩子把所有嵌板都投入木盤時,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邀請孩子將木型投入木盒中。當孩
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地移動到孩子視線之外,讓孩子自己操作。當孩子完成這個活動
時,帶領孩子將嵌板與木盤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活動完畢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增加盒蓋上孔洞的數目到4-5個,每個孔的
幾何形狀都不相同。
延伸活動2: 也可以購買4-5個堅固的木盤與嵌板的配對,每個木盤都有不相同的幾何孔洞。這
些木盤應該都有可以拉開或側開的蓋子或者可以拉開的抽屜,孩子很容易可以打開,把裡面的
嵌板拿出來。市售的木盤通常包含配對的單色嵌板,木型上面有把手。每個木型只能套合在一
個孔洞上。這些木盤與嵌板組合通常有:三角形、正方形、卵形、長方型、圓形等。
128
圖 4-3-3 動作教具—制幾何嵌板放入配對孔洞
七、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進”與”出”精細動作協調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有蓋子的一磅裝咖啡罐。將素面的布或紙黏貼在鐵罐外面,要注意鐵罐邊
緣要平滑,孩子操作時要能安全無慮。在盒蓋上開一個小孔,大小能夠讓一個曬衣夾通過。準
備6個木制的曬衣夾,選擇一體成形的衣夾,不是兩片開合的形式。兩片開合的曬衣夾容易讓孩
子夾到手。準備一個放曬衣夾的小籃子。
目的:精細“進”與“出”的動作協調。發展專注力;增進對物體恒存概念的瞭解,投入容器
中的物品,可以再取出,並不會憑空消失。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教具,拿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把鐵罐與放有曬衣夾的小籃
子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拿起第一個
曬衣夾看一看。慢慢地刻意將曬衣夾放進鐵罐的孔洞中。搖一搖鐵罐,讓裡面的曬衣夾發出鏗
鏗的響聲。繼續操作 2-3 個曬衣夾,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把一個曬衣夾遞給孩子,邀請
孩子繼續操作。例如說:“你把曬衣夾放進鐵罐裡。”。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檢視曬衣夾,並嘗試
放進鐵罐裡。如果孩子只是看著,沒有伸手拿曬衣夾,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曬衣夾放入鐵罐
129
裡。接著再次邀請孩子操作。當孩子嘗試著將曬衣夾放進鐵罐時,輕輕地移動到旁邊,讓孩子
不受干擾地操作。當所有的曬衣夾都投入鐵罐之後,對孩子說:“我來幫忙好嗎?”。然後慢慢
地將鐵罐的蓋子打開,將曬衣夾倒在小籃子裡,然後再將蓋子蓋回去。如果孩子繼續將曬衣夾
放進鐵罐,讓他繼續操作,不要干擾他。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曬衣夾放回小籃子裡,帶著
孩子一起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完成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
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1: 不用咖啡罐,而用厚的硬紙盒或牛奶盒,頂面蓋子上開一個圓孔,曬衣夾可以通過
孔洞投入盒子裡。
延伸活動2: 用衛生紙或紙巾的中心圓管,切成幾段,以素色紙包裹,用膠水黏貼穩固。取一個
鞋盒或硬紙盒,上面開1-2個圓孔,大小要讓紙巾的圓管能夠通過,邀請孩子將圓管投入孔中,
再拿出來。
八、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將各種物品迭起來(Stacking Assorted Ojects)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工作籃。可以堆疊起來的各種物品。例如: 可洗的蛋盒、小紙盒、用素面
紙黏貼表面的咖啡罐、小鞋盒、穀片盒、衛生紙盒,有蓋的寬口瓶、積木塊、小的發泡塑膠
墊,布包的平版發泡塑膠塊。(用發泡劑製造的發泡塑膠可能影響孩子健康與發展,應選擇超臨
界發泡塑膠比較好。)
目的:發展平衡感與動作的協調性。增強專注力與解決問題的技能。
使用方法:預先將教具放入工作籃,拿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籃子放在工作墊
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從籃子裡將物品拿出來放
在工作墊上。再拿出一個物品,放在第一個物品上面。重複堆疊到 4-5 個物品。將籃子放在一
邊。將所堆疊的物品推倒,對著孩子微笑,表示將堆疊的物品推倒是活動的一部份。將物品檢
回來,一起放在工作墊上。再重新堆疊 5-6 個物品,堆疊的順序不一定要跟前一次一樣。堆疊
好了之後,請孩子將它推倒。請孩子一起將物品放回籃子裡。請孩子繼續做,例如說: "換你來
堆疊。"。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地移動到旁邊,讓孩子不受干擾地操作。在孩子完
成活動之後,將物品放回籃子裡,帶著孩子一起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
動完畢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130
延伸活動1: 不要堆成一迭,而是堆成一個拱橋或隧道狀,給孩子示範如何用兩個短的物品來支
撐一個長的物品。鼓勵孩子從拱橋或隧道地下看看,或將玩具車從底下推過去。
延伸活動2: 增加語言到這個活動中,介紹"迭起來"和 "掉下來"等詞彙。
九、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將幹物品從一個容器倒入另個容器(Pouring Dry Material from One
Container to Another)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兩個金屬制或陶瓷杯子,其中一個杯子空著,另一個杯子裝半杯幹
穀片。選擇孩子能夠抓握的小杯子,以及孩子吃起來安全無慮的幹穀片。
目的:發展動作協調度、增強專注力與語言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教具,將杯子放在託盤上,拿著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託盤
放在工作墊旁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從託盤上拿
出杯子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一旁。將裝著幹穀片的杯子拿起來,慢慢倒入空的杯子中。
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重複上述動作,將幹穀片倒回原來的杯子中。邀請孩子操作這個活
動,例如說: "換你來倒。"。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地移動到旁邊,讓孩子干擾地
操作。孩子即使吃了幹穀片也不要糾正他,多準備一些幹穀片,以備不時之需。在孩子完成活
動之後,將杯子放回託盤,帶著孩子一起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
延伸活動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給孩子三個杯子,請他將幹穀片倒一些在兩
個空杯子,拿給其他人吃。
延伸活動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把幹谷片換成其他的食物,但是要孩子吃起
來安全無害,例如葡萄乾或小餅乾。
圖 4-3-4 動作教具—將幹物品從一個容器倒入另個容器
131
十、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從圓柱狀容器內將看不見的物品拉出來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15-20條小手巾,一條一條綁或縫成一條長繩。一個長的圓柱狀容器,一端
封閉、另一端有蓋子。將表面漆成素色或用素面的紙包裹起來,用膠水黏貼牢固。圓柱狀容器
可以用麥片或洋芋片的空罐子、或者放海報用的圓柱狀厚紙板。在圓柱狀容器的蓋子上開一個
大約直徑約1.5cm的孔。將邊緣磨成平滑,才不會勾破小手巾。
目的:發展動作技能與動作協調、認識物體恒存的原理,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用方法:首先將小手巾做成的長繩放入圓柱狀容器,只有一頭突出蓋子的孔外面,拿著工作
墊。將工作墊放在孩子面前,將圓柱狀容器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等
待孩子將注意力放在你身上。用雙手拿起容器,來回看一看容器各部分。用一隻手拿著容器,
另一手輕輕地抓著小手巾長繩上端,從容器的孔洞拉出來。繼續將小手巾長繩往上拉,直到這
條長繩被拉出容器外面。吸引孩子注意力放在長繩,例如: 揮一下長繩,讓繩子在你手中晃來
晃去,然後將長繩放在工作墊上。慢慢地刻意在孩子眼睛的高度處打開容器的蓋子。將蓋子放
在工作墊上。將小手巾長繩放回容器中,拿起蓋子,將長繩一頭拉出蓋子的孔外面,將蓋子蓋
回容器上,並將容器放在工作墊上。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邀請孩子來操作教具。例如說:
"換你來拉小手巾長繩。"。靜靜等待,給孩子充分的時間開始操作。如果孩子注意力有聚焦在
這個活動上,但是沒有動手去操作教具,就說: "我來幫忙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
手,將長繩拉出到容器的孔洞外面。如果你感覺孩子專注地在做這個活動,輕輕地將手移開,
讓孩子繼續操作。多數孩子喜歡將繩子拉出容器外,但是不能夠把小手巾長繩放回容器中。細
心觀察什麼時候伸手幫忙比較適當。例如說: "我來幫忙你把小手巾長繩放回容器中,好嗎?"。
將繩放回容器中,把蓋子蓋上,將容器放回工作墊上,讓孩子拿得到。只要孩子有興趣,就繼
續重複操做。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將小手巾長繩放回容器中,帶著孩子一起將容器與工作墊
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
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在活動中加入語言,介紹"藏"和"找"兩個字。例如說: "我們來把小手巾藏在罐子
裡。",或說: "我們來找罐子裡的小手巾。"
延伸活動 2: 改變用來做長繩的材料,例如:粗麻繩或金屬的鏈子。
132
延伸活動 3: 如果孩子無法將繩子拉出來,則改變活動進行的方式。在容器蓋子上開一個小
洞。選擇孩子有興趣的小物品,綁在繩子的一端。現在不要將繩子投入容器中,而是一手抓著
容器,另一手慢慢地刻意將小物體放進容器中,留 15cm 左右的繩子在容器外面,將蓋子蓋回
去。然後孩子會去拉繩子或打開蓋子將小物品倒出來。
十一、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給喜歡的故事添加聲效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有真實物品照片或者模擬圖片的書(不是卡通或者漫畫形象),可以
有簡單的文字或者完全沒有文字。如果沒有文字,請你根據圖片編出一個故事。
目的:增強語言理解力和識字能力、發展社交和感官既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將書放進籃子,將工作墊準備好。將工作墊放在寶寶前面,並將籃子放在工作墊
上。坐在寶寶旁邊,面朝工作墊。將書從籃子裡拿出來,然後把籃子放到一邊。將書拿起來並舉
到你和寶寶面前。將書頁翻到需要的那一頁,緩慢清晰地講述書裡的故事。對圖片進行辨識和命
名。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需要,加入寶寶可以模仿的簡單的聲音,例如:船可以用“沖-沖-沖”,
消防車可以用“當-當-當”或者公雞可以用“咕-咕-咕”。鼓勵寶寶模仿你。例如,問寶寶:“公
雞怎麼叫?“給予寶寶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如果寶寶伸手抓握書本,讓她/他有機會去感覺和體
驗。一有機會就重複之前的活動。如果寶寶還感興趣,再重複一次整個過程。然後把書給寶寶,
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摸摸書。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把書放回籃子,然後帶著寶寶一起,將工作
墊和籃子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書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例如說在矮的書
架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十二、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命名物品類別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兩個模擬的木頭或動物模型。要選擇兩個聲音完全不同的動物
目的:增加詞彙和增強語言技能、發展組和類別的概念;發展聽力技能和協調能力。
使用方法:事先將動物模型放進籃子,將工作墊準備好。將工作墊放在寶寶前面,並將籃子放在
工作墊上。坐在寶寶對面,將工作墊放在你和寶寶中間。將動物從籃子裡拿出來,然後把籃子放
到一邊。從工作墊上拿起一個動物。拿到寶寶可以看見的高度,然後告訴寶寶這個動物屬於哪一
133
類。例如說:“這是農場裡的動物。”給動物命名,並且模仿該動物的聲音。例如說:“牛,哞
-哞-哞”在你說話的時候,可以不停得地移動該動物。把動物給寶寶。當寶寶把動物拿穩之後,
你要再次說出該動物的類別,名稱和聲音。鼓勵寶寶一起來模仿這個動物的聲音。例如,可以問:
“農場裡的牛說什麼?”給寶寶一些時間來做出回應。不要通過哄騙來讓寶寶回應。如果寶寶沒
有任何回應,你可以直接繼續這個活動。當寶寶把動物放下之後,要把動物放回工作墊上。然後
拿起第二個動物並重複之前的活動。當你命名第二個動物和模仿它的聲音的時候,可以允許寶寶
抓握和觀察兩個動物。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動物上,你需要安靜的離開坐到一旁,確保
寶寶可以安靜獨立的觀察體驗。當寶寶完成了整個活動,引導寶寶把動物放回籃子內。然後帶著
寶寶一起將工作墊和工作材料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才完成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
適的地方,例如說在矮櫃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延伸活動1:當你發現寶寶渴望更多的體驗和技巧之後,嘗試慢慢增加籃子裡動物的數量。但要
確保所有的動物都是同一大類,例如農場裡的動物,熱帶雨林動物或者其他。
延伸活動2:在活動結束時,可以教導寶寶關於動物的歌曲。例如可以用“田邊有只小青蛙”的
音調,加入剛進行的活動中的不同動物的名稱。
延伸活動 3:當你發現寶寶渴望更多的體驗和技巧之後,你可以增加其他類別,例如,鳥類(例
如:知更鳥,冠藍鴨,烏鴉)
,交通工具(例如:消防車,垃圾卡車,拖拉機)或者昆蟲(例如:
螞蟻,蠕蟲,蝴蝶)
。如果這個物體不會發出明顯的聲音,簡單教導寶寶這個物體的名稱就可
以,因為這是拓展寶寶詞彙量的一個管道。
圖 4-3-5 語言教具—命名物品類別
十三、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尋找被藏起來的物品
134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大盒子。可以藏到盒子裡的物品,例如:球。
目的:理解和執行指令、發展認知技巧;增強注意力和動手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將物品放進盒子,將工作墊準備好。將工作墊放在寶寶前面,並將盒子放在工
作墊上。坐在寶寶對面,將工作墊放在你和寶寶中間。確保你完全得到寶寶的注意。從盒子裡
把物品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要記得放在盒子的前面。把物品拿起來,然後觀察它。把物品
給寶寶,請寶寶來觀察。允許寶寶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觀察的操作。讓寶寶把物品遞給你。拿著
物品並把雙手放在胸前,直到寶寶的注意力又集中到這個物品上。告訴寶寶你要把這個物品藏
起來。例如,說:“看著這個球,我要把它藏起來。”將這個物品保持在寶寶的視線內,故意
慢慢地伸手拿到物品並將物品的一部分藏起來,例如,藏到盒子的右後方。確保至少有一半的
物品還露在外面。停頓一下並且朝寶寶微笑。讓寶寶來找出這個物品。例如,說:“你來把球
找回來。”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尋找和體驗這個物品。如果寶寶並沒有想要去尋找這個物品,
溫柔地引導寶寶的手去觸摸這個物品並把它撿起來。讓寶寶把這個物品遞給你。然後重複這個
活動,這一次可以把物品藏到不同的地方,例如可以藏到盒子的左後方。只要寶寶還感興趣,
就可以一直重複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了整個活動,引導寶寶把物品放回籃子內。然後帶著寶
寶一起將工作墊和工作材料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才完成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
適的地方,例如說在矮櫃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1:每一次你做這個示範活動,可以把物品藏得一次比一次多,直到物品完全消失在寶寶
的視線內。
十四、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根據指令找到相應的物品
● 年齡:9-12個月
● 教具說明:託盤、小籃子。三樣餐具:杯子,勺子,碗。這個活動在於幫助寶寶養成使用託盤整
理和傳送盤子與餐具的習慣。處於這個原因,這個活動不需要工作墊。
● 目的:發展辨識能力、為放下物品這個動作打基礎;發展認知和手部動作技能。
● 使用方法:事先將物品和籃子在託盤上排成一排。坐在寶寶對面,將工作墊放在你和寶寶中間。
確保你完全得到寶寶的注意力。拿起籃子。觀察體驗它,可以把籃子轉過來轉過去,然後命名
它。例如,說:“這是可以裝東西的籃子。”把籃子放到託盤旁邊。把第一個物品從託盤裡拿出
135
來。拿著物品並把手舉到寶寶面前,然後命名它。要說得緩慢,清晰和簡潔。例如,說:“杯
子。”把杯子轉過來轉過去,同時簡單的描述它。例如,說:“我想要喝東西的時候就用這個杯
子,看見這個把手了嗎?”把物品給寶寶。允許寶寶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和觀察這個物品,然後讓
寶寶把這個物品放回籃子裡。大多數寶寶都很樂意聽到讓他們把東西放下的指令。做完後要記得
謝謝寶寶。用其他兩個物品重複做同樣的活動。把剩下的物品拿出籃子並且放到託盤上。停頓一
下並向寶寶微笑。讓寶寶按照指令把個別的物品從託盤上拿起來並放到籃子裡。例如,說:“你
把勺子拿起來,放進籃子裡。”如果寶寶給了你正確的物品,例如:勺子,你要微笑並且說:
“對!勺子。”如果寶寶給了你那個沒有被要求的物品,不要去糾正他,但是要簡單地說,例
如:“謝謝你這個杯子。看見這個把手嗎?現在找出勺子來,放進籃子裡好嗎?”只要寶寶還感興
趣,就可以一直重複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了整個活動,引導寶寶把物品放回籃子內。然後帶著
寶寶一起將工作墊和工作材料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才完成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
適的地方,例如說在矮櫃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1:將這些餐具和寶寶每天常見的其他物品一起放在託盤上。例如:圍兜,套餐巾用的小
環,叉子。
● 延伸活動2:當你發現寶寶渴望更多的體驗和技巧,正確去辨識物品並把它們放到籃子裡之後,可
以增加物品的數量和名稱比較複雜的物品。首先,選擇名稱是單音節或雙音節的物品,可以從這
些發音的物品開始:”m, p, b, t, d”,這些是寶寶比較常發的音。例如:頭,球,寶寶,積
木,床,蟲子,毯子,碗,盤子,鴨子,洋娃娃,墊子,手套,針,筆,鍋,小狗,浴缸,玩具
熊,上衣。然後再加入更複雜的名稱。
十五、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根據描述辨識相應的物品
● 年齡:9-12個月
● 教具說明:託盤、工作墊。兩個同樣顏色的物品。選擇那些寶寶已經熟悉的物品,例如球或者積
木。用“我看見”或“我瞧見”歌曲做描述指引。
● 目的:練習聽力、增強注意力。
● 使用方法:事先將物品放在託盤上和準備好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到寶寶前面,然後將託盤放到工
作墊旁邊。坐在寶寶對面,將工作墊放在你和寶寶中間。確保你完全得到寶寶的注意力。將物品
從託盤裡拿出來並放到工作墊上。先暫時把託盤和其他物品放到一旁。先唱或說一首關於這些物
136
品的韻文。在描述的時候要注意停頓一下以便增強效果。例如,說:“我的眼睛…瞧見一個東西…
圓圓的…會跳動的…可以滾動…的東西…叫做什麼?”然後伸手去抓握球,輕拍一下,稍微滾動一
下,然後在手裡轉動它。請寶寶拿起這個物品。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體驗和觀察它。請寶寶將這
個物品放回工作墊。撿起這個物品並把它放回託盤上。現在唱或者說一首韻文來描述這個物品。
在描述的時候要注意停頓一下以便增強效果。例如,說:“我的眼睛…瞧見一個東西…方方的…
硬硬的…可以迭成高塔…的東西…叫做什麼?”然後伸手去抓握積木,用手輕拍一下,放在地上輕
敲一下,然後在手裡轉動它。請寶寶讓其拿起這個物品。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體驗和觀察它。當
寶寶完成了觀察這個物品的動作,邀請寶寶將這兩個物品都放回工作墊上。唱或者說一首韻文來
描述這個物品,然後問寶寶將這個物品撿起來。不要糾正或者引誘寶寶。如果寶寶撿起了錯誤的
物品,簡單謝謝寶寶,然後把物品放到旁邊,然後繼續。例如,說:“謝謝你的球…圓圓的…會
跳動的球。現在,我的眼睛…瞧見一個東西…方方的…硬硬的…可以迭成高塔…的東西…你可以
拿給我嗎?”重複之後,允許寶寶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觀察和體驗物品。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
中到物品上,你輕輕地坐到一邊,讓寶寶自己去發現。當寶寶完成了整個活動,引導寶寶把物品
放回籃子內。然後帶著寶寶一起將工作墊和工作材料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才完成整個活動。確
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例如說在矮櫃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1:當你發現寶寶渴望更多的體驗和技巧,可以把這些展示出來的寶寶熟悉的物品增加到
5-6個。
● 延伸活動2:當寶寶渴望更多的體驗和技巧,你可以開始選擇那些寶寶並不熟悉的物品。
十六、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認識數位
年齡:9-12個月
教具說明:託盤、工作墊。金屬平底鍋或者其他敲擊時可以發出有趣聲音的物品,例如:有蓋
子的罐子;罐子(空的或滿的)
;木頭積木;小鼓。勺子或者其他可以用來敲擊的餐具。簡單的
數數歌曲。
目的:開始涉及到數量詞和與之相關的活動、增強聽力技巧和協調能力。
使用方法:事先將平底鍋和勺子放在託盤上,準備好工作墊。將工作墊放到寶寶前面,然後將
託盤放到工作墊上面。坐在寶寶旁邊,將工作墊放在你和寶寶前面。將平底鍋和勺子從託盤裡
137
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然後將託盤放到一旁。將勺子拿起來然後故意慢慢地敲擊平底鍋兩次。
可以平靜地唱一首歌或詩歌韻文來解釋你在做什麼。例如,說:“敲, 敲, 一、二。”故意慢
慢地輕敲物品三次。再唱一首歌或詩歌韻文來解釋你在做什麼。例如,說:“敲、敲、敲,
一、二、三”故意慢慢地輕敲物品四次。這一次你說:“敲、敲、敲、敲, 一、二、三、四”
將勺子交給寶寶。重複敲擊和數數,這一次引導寶寶的手來握住勺子。重複到第三次的時候,
這一次,你可以繼續數數,但是可以任由寶寶根據自己的意願掌握敲擊的次數。當你做完第三
次的重複,允許寶寶自己來體驗和觀察平底鍋和勺子。當寶寶完成了整個活動,將勺子和平底
鍋放回託盤內。然後帶著寶寶一起將工作墊和工作材料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才完成整個活
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例如說在矮櫃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
到。
十七、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製作簡單的玩具(Making a Simple)
年齡: 9-12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地毯、小盒子、籃子,裡面有木制的筷子。為了安全起見,選擇平頭的筷子,
不要尖銳的。3 個圓形的紙板,直徑大約 3 英寸,每一個中心點切一個小洞。選擇厚的堅固的
硬紙板,足以承受嬰兒手拿著不會折彎。確保圓形卡紙切的孔洞大於筷子直徑,筷子可以緊貼
著插入紙板中。
目的:發展專注力和記憶力、發展精細動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筷子與圓形板放入盒子,並拿著工作毯。工作毯放在你和嬰兒之間,然後把
盒子放在工作毯上。確保你得到嬰兒的注意力。從盒子裡面拿出筷子和圓形紙板,把它們放在
工作毯上。把盒子放在旁邊。拿起一根筷子用一隻手握住。用另一隻手,拿起第一個圓形紙板
放在筷子下面。慢慢的移動,將筷子推入穿過圓形洞孔。再緩慢移動,筷子直直插入第二個圓
形紙板。圓形紙板之間留 1 英吋的間隔。重複第 3 個圓形紙板。停頓並微笑看著嬰兒。慢慢的
從筷子上將圓型紙板拿開,把它們放回在工作毯上。重複這個活動,筷子從第一個圓形紙板拿
開之前停止。把筷子給嬰兒,邀請嬰兒將剩餘的圓形紙板拿開。例如說:“現在你把圓形紙板拿
起來。”。大多數的嬰兒先會把東西拉開,稍後才能把東西放上去。只要嬰兒聚焦在活動中就
重複操作。當嬰兒已經集中精神完成這個活動,把教具放在盒子裡面,你帶著嬰兒一起把工作
毯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嬰兒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
138
具,例如:放在矮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改變使用的教材,例如,不使用筷子,使用一根硬的吸管、長水管或是木釘。
延伸活動 2: 使用其他的形狀的板子取代圓形,像是三角形,正方形等。
139
第四節、
10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10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4-4-1 10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扶著東西邊緣會移步 2.站著時會想辦法坐下
精細動作
1.雙手各拿一塊積木敲打 2.套合的動作
語言
1.模仿大人說話聲 2.對叫自己名字有反應
人際社會關係
1.會抓住湯勺 2.可拉下頭上的帽子
貳、
10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推球盒子(Box with Balls to Push)
年齡:10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長方形原木盒頂面有 4 個相同大小的圓形孔洞,木盒正面最上層有一個洞,位置相
對於頂面右邊第一個洞。木盒最上層的傾斜隔板由左向右傾斜,因此球從上面 4 個孔投入之後
會向右滾動,木盒正面的洞可以看見傾斜隔板上球出現的位置。木盒第二層的傾斜隔板由右向
左傾斜,因此球在木盒內會向左滾動,木盒正面的洞可以看見傾斜隔板上球出現的位置。同樣
這樣設計許多層。木盒最底層隔板正面放置承載盤,由左向右傾斜,因此球在木盒正面出現之
後會由左向右滾動。球的材質具有伸縮性,直徑比頂面有 4 個孔稍微大一點,孩子需要將球壓
進盒子內。
目的:發展物品遷移的概念、增加寶寶對移動目標的注意力、訓練寶寶集中視覺的能力,追逐
目標的能力。增進手眼協調與精細動作,並發展物體恒存的觀念。
使用方法:拿一個球,讓孩子清楚看見手的動作,慢慢將球以球從木盒頂面其中一個孔壓進去
讓,當球沿著第一層承載盤由右向左滾動時,球從孩子的視野消失,孩子看不見球。當球從木
盒第二層承載盤右側孔洞出現時,孩子看見球由右向左滾動。孩子在操作時逐漸瞭解其因果關
係以及物體恒存的原理。活動剛開始只給孩子一個球,放在孩子可以拿得到的,孩子會以手掌
將球壓入孔洞,慢慢引導孩子用手指將球壓入孔。有些教具附有木槌可以將球垂進孔洞,將木
140
槌收起來,讓孩子有機會使用手指,練習精細動作。
圖 4-4-1 動作教具—推球盒子
二、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傢俱與鑰匙(Furniture with Key)
年齡:10 個月-1 歲以上。
教具說明:找幾件需用鑰匙打開的傢俱或矮櫃,上面可以放東西。矮櫃的門鎖選擇許多不同大
小與形狀的鑰匙與鑰匙孔,將鑰匙留在鑰匙孔上。矮櫃高度要適當,適合 10 個月至 1 歲的孩子
操作;鑰匙形狀不要太複雜。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增進平衡感、養成獨立性。
使用方法:讓孩子自己用鑰匙開鎖,孩子若不會轉動鑰匙,就先練習對準鑰匙孔,插入後再拔
出來。傢俱或矮櫃打開之後,抽屜裡面存放的東西必需是孩子喜愛的物品,可以拿出來玩再放
回去,且必須安全無害。
三、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學步推車、小推車(Wagon)
年齡:10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推車是原木製成、車身主體類似抽屜的形狀,大小約為長40cmX寬30cmX高8 cm,中
央可以讓孩子坐進去。避免選購塑膠推車或其他輕質材料。孩子練習走路需要支撐,重量太輕
的推車容易翻倒。推車的把手是原木或鐵制,高度約50cm。推車本體及把手所有邊緣及尖角都
要研磨至平滑。推車各部分要組裝牢固。將教具放在孩子手能拿到的地方。孩子可以扶著推車
本體以及把手站立起來。
目的:讓孩子練習有支撐走路,幫助寶寶獨立行走、發展協調動作、平衡、學會運用身體肌
群,用對的方式走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41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學步期間的寶寶看到學步推車會自己推著到
處走動,老師在旁看護好寶寶安全即可。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放回原位。
延伸活動 1: 孩子在學走路時可以讓孩子扶著把手,推著推車往前走。孩子推著走以後,步伐會
慢慢穩定下來,此時可以在推車本體放置一些沙袋以增加重量。此教具室內與室外都可以使用當
熟悉推車能夠推著轉彎時,可以讓孩子在室外玩此推車。推車與海灘球配合使用會更好,出外旅
遊時帶著推車,孩子可以一直玩到 2-3 歲。
圖 4-4-2 動作教具—學步推車、小推車
四、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室外推車
年齡:10-11 個月
教具說明:原木制四輪手推車,裝置有扶手。
目的:讓孩子練習支撐站立與行走,以及手部抓握的動作。促進動作發展與手眼協調、發展獨
立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孩子在戶外活動時可體驗大自然環境、吸收新鮮空氣,環境中的的光影、聲音與觸
覺感官等,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剛開始時選擇平坦的草皮,父母要在周圍以確保安全。孩子
熟悉推車的技能之後可以結合戶外活動,將所攜帶的物品放在推車上,讓孩子練習推著走。
142
第五節、
11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11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4-5-111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獨自站10秒 2.拉著一隻手可以走
精細動作
1.鉗指(大拇指、食指抓物品的精細動作) 2.會把小東西
放入杯子或容器中
語言
1.會揮手表示再見 2.知道別人的名字
人際社會關係
用手指出要去的地方或東西
貳、
11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大圓柱體投入盒
年齡: 10-11個月後。
教具說明:投入盒本體和木槌皆為原木制,不上漆,所有邊緣和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平
滑。木盒上方開有一個圓孔,直徑比大圓柱體大1-2cm。木盒正面有一個蓋子,蓋子上有一個大
圓孔,孩子可以透過孔洞看見裡面的立方體。大圓柱體直徑約3 cm,高約4-5 cm。
目的:手眼協調、讓寶寶憑感覺做各種形狀的工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毯鋪好,將教具
放在工作毯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一手將盒蓋慢慢打開,將大圓柱體取出放在一旁,再慢慢將
盒蓋關上。拿起大圓柱體,慢慢對準洞口,鬆手將其投入。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
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
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
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
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
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放回原位。
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
143
自己取得教具。
圖 4-5-1 動作教具—大圓柱體投入盒
二、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小圓柱體投入盒(Mail Box)
年齡: 10-11個月後。
教具說明:投入盒本體和木槌皆為原木制,不上漆,所有邊緣和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平
滑。木盒上方開有一個圓孔,直徑比小圓柱體大0.5-1cm。木盒正面有一個蓋子,蓋子上有一個
大圓孔,孩子可以透過孔洞看見裡面的立方體。小圓柱體直徑約2cm,高約4-5 cm。
目的:手眼協調、讓寶寶憑感覺做各種形狀的工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毯鋪好,將教具
放在工作毯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一手將盒蓋慢慢打開,將小圓柱體取出放在一旁,再慢慢將
盒蓋關上。拿起小圓柱體,慢慢對準洞口,鬆手將其投入。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
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
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
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
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
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放回原位。
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他/她想要去工
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144
圖 4-5-2 動作教具—小圓柱體投入盒
三、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立方體投入盒。
年齡: 10-11個月後。
教具說明:投入盒本體及木槌皆為原木制,不上漆,所有邊緣及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平
滑。木盒上方開有一個正方形孔,邊長比立方體大0.5-1cm。木盒正面有一個蓋子,蓋子上有一
個大圓孔,孩子可以透過孔洞看見裡面的立方體。立方體邊長約3-4cm。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讓寶寶憑感覺做各種形狀的工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搬運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毯鋪好,將教
具放在工作毯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一手將盒蓋慢慢打開,將立方體體取出放在一旁,再慢慢
將盒蓋關上。拿起立方體,慢慢對準洞口,鬆手將其投入。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
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
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
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
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
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放回原位。
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去工作時就
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145
圖 4-5-3 動作教具—立方體投入盒
146
第六節、
12 個月嬰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12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表4-6-112個月嬰兒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單獨走幾步 2.蹲著可以站起來
精細動作
用拇指和食指尖拿東西
語言
1.有意義地叫爸爸、媽媽 2.以搖頭點頭表示不要或要
人際社會關係
1.不流口水 2.會和其他小孩一起玩
貳、
12 個月嬰兒教具準備
一、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螺絲與螺帽(Nuts and Bolt)
年齡:12-16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竹或藤等自然材料編成的籃子,或原木託盤,籃子裡面擺放各種不同尺寸的原木或
塑膠材質的螺絲與螺帽,互相配對組裝好。螺絲與螺帽尺寸不可太小,螺絲全長5-5.6cm,直徑
2.5cm長,螺帽洞孔的直徑約1cm,避免誤食、確保安全。相同型式與材質的螺絲與螺帽放在同
一個籃子。
目的:練習視覺上辨認物體的大小,並加以配對組合。練習扭轉的動作,促進手指與手腕的肌
肉控制。培養孩子獨立性與自信心。發展手眼協調能力、促進手部精細動作發展。
使用方法:先將籃子放在桌上,並放入一組螺絲與螺帽。示範時讓孩子坐在自己慣用手的另一
側,確保孩子可以看清楚操作中的手部動作。左手扶著螺絲讓它固定在桌面,用右手抓握螺
帽,向順時針方向轉動一次,放開手時螺帽要停留在螺絲上,呈現組裝的狀態,接著使用三指
將螺帽旋轉進去。活動一開始只放一組螺絲與螺帽在籃子裡,孩子熟練之後可以慢慢再增加 2-
3 組不同尺寸的螺絲與螺帽讓孩子練習配對。
147
圖 4-6-1 動作教具—螺絲與螺帽
二、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物品打開與關、滑動與轉動的蓋子(Open and Closing)
年齡:12-16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竹或藤等自然材料編成的籃子或原木託盤,裡面放置許多家中附有蓋子的小容器,
如小的化妝品瓶子或盒子。所選的容器,蓋子的打開與關閉的方式不要太困難,要能配合一歲
孩子的能力。容器不能太小,尺寸的選擇要能避免孩子吞食,以確保安全,一開始選擇兩種圖
形,檢單易開的容器,慢慢增加困難度。最好選擇尺寸有漸次性大小的容器,如俄羅斯娃娃或
大小套杯等。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動作發展、養成獨立性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先將籃子放在桌上,並放入 1-2 組容易開啟的圓形小容器。容器有兩種不同的打開
的方式:第一種是直接滑動打開,只要將蓋子拿起來就可以;第二種是轉動蓋,其旋轉的動作
較為困難。操作示範時讓孩子坐在自己慣用手的另一側,以便孩子可以看到手的動作。慢慢用
分解動作將容器的蓋子打開。口頭說明時不做動作、做示範時不說話。對於第一種蓋子的容
器,以慣用手的五指抓握蓋子,另一手扶住瓶身,用慣用手將蓋子往上提,把蓋子拉起。打開
蓋子之後,可讓孩子聞一聞瓶子內的味道,並看看其內部構造。以慣用手將蓋子蓋回去,另一
支手仍扶著瓶身。對於第二種蓋子的容器,以慣用手的五指抓握蓋子,另一手扶住瓶身,扶著
瓶身的手不動,抓握蓋子的手順時針轉一下,將手放開,停一下,重新抓握蓋子,再順時針轉
一下,重複這樣旋轉的動作,直到蓋子鬆開。給予孩子教具時,應先考慮其經驗與能力。孩子
操作時遇到困難,不要在旁糾正,可再重複示範一次。孩子突破困難之後再慢慢增加難度較高
的教具。當孩子熟悉操作的方法之後,可以慢慢增加容器的數目。容器裡面也可以放入一些物
品,增加孩子想要打開的興趣,但物品大小要適當,能避免孩子吞食並確保安全。
148
圖 4-6-2 動作教具—容器的打開與關閉、滑動與轉動的蓋子
三、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小的圓頂攀爬架(Klimbling)
年齡:12-16個月以上`,
12-16個月以上,孩子能獨自走路之後,且對手與腳的動作練習有興趣。
教具說明:小型的圓頂攀爬架,1歲孩子能夠爬的,最低的橫杆高約45cm。爬架材質必須安全、
表面質地要平滑不刺手。攀爬架大小比例要適當,結構設計具有穩定性,孩子在攀爬時不能倒
下來。孩子可能會用嘴巴去含住攀爬架的管子,因此教具隨時要保持乾淨。攀爬架的地面有橡
膠或木質的墊片,室外可用矮沙坑,要避免混凝土等硬質地面。
目的:孩子能利用攀爬架爬上爬下,借此發展手腳的協調及手掌張大抓握的經驗。讓孩子有爬
的機會,由爬來體驗空間的感覺。練習前所未有的動作,發展不同形態的動作協調及肢體的肌
肉控制,促進平衡的發展。
使用方法:引導孩子在第一根橫杆處,支撐著身體站起來。也可以扶著攀爬架兩側來回走動,
孩子操作攀爬架的過程中,老師要在一旁觀察以確保安全。請注意,孩子在練習他們尚未熟悉
的動作,對他是相當困難的,必須投入高度的專注,應避免在旁邊大聲鼓勵或糾正孩子,因為
這樣會干擾孩子的注意力。
四、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滑梯(Sliding)
年齡:12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木制平臺兩側都有 2-3 個階梯,階梯與平臺同寬,方便孩子走動,平臺上相對於階
149
梯的另一端是斜坡,兩邊有低的扶手。所有的邊與角都用細砂紙磨成圓角,且表面磨到光滑。
用原木不上漆,或選用無毒塗料。階梯的高度要適當,配合嬰兒抬腳踏上去的高度。滑梯需具
有穩定性,不易傾倒。
目的:協助孩子自己扶著物品站起來。讓孩子自己練習爬樓梯走路。讓孩子有滑斜坡的經驗,
及享受其觸覺與速度感。通過爬上與滑下的動作幫助孩子發展平衡感。
使用方法:孩子能自己站立時,引導孩子滑梯旁扶手處,讓他支撐著身體站立及行走。也可以
扶著平臺兩側扶手來回走動。當孩子開始會走路之後,能自己支撐著走上階梯,再從斜坡滑下
去。
五、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單杠(Brachiation)
年齡:12-15個月一直到3歲左右
教具說明:單杠距離地面15公分左右。兩旁用直立原木柱支撐,單杠材質為不銹鋼,地面鋪有
橡膠或木質墊片,避免使用混凝土等硬質地面。
目的:促進大肢體動作的發展、促進與抓握動作相關的手部肌肉發展。
使用方法:剛開始孩子只能做到用身體攀附在單杠上,較大的孩子通常能夠自己拉著單杠換手
走動。單杠活動區通常有混齡的孩子共同使用教具,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通過模仿其他兒童的
動作,而漸漸熟悉操作的方法。單杠區也有一定的危險性,必須有成人在一旁觀察,但除非是
有安全上的必要,盡可能不要介入孩子的操作。
六、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跳躍(Jumping)
年齡:12-15個月一直到3歲左右
教具說明:可以做兩種跳躍的方式,第一種是爬到高處往下跳;第二種是在平面上跳過一個障
礙物。可以配合平衡木或大積木來做跳躍的動作。
目的:促進大肢體動作的發展、促進與跳躍動作相關的腿部肌肉發展。
使用方法:在孩子視線清楚的位置,等待孩子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示範從矮的平衡木或大
積木跳到地面上。孩子會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當高度的位置。孩子看完跳躍的示範動作之
後,並不會立刻從大積木跳下來,而是先用單腳跨到地面。協助孩子發展跳躍的概念時,可先
用一條繩子或是一支細木杆,讓孩子有概念將腳跨越障礙物。孩子順利跨越障礙物後,再示範
150
兩腳同時跳躍的動作。孩子要先做從物品上跳下來的動作,然後再做跳過一個障礙物的動作。
跳躍活動為 3-6 歲的動作發展奠定基礎。
七、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跑(Running)
年齡:12-15個月一直到3歲左右
教具說明:找一個安全平坦的空間,地面上有許多同一方向的跑道。
目的:促進大肢體動作的發展、促進社會互動與人際技能。
使用方法:只需要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不需要教孩子怎麼跑。可以有許多年齡相近的孩子一
起玩,跑道只有一個方向,避免孩子專注學習跑步與平衡時發生碰撞。
八、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丟球、踢球(The Other Activits-juggling / Kick the Ball)
年齡:12-15個月一直到3歲左右
教具說明:一顆大小適合1歲孩子使用的球,以較輕的材質為佳,例如橡膠或塑膠布的充氣球,
或者以棉花或發泡塑膠填充的布球。
目的:促進大肢體動作的發展、促進社會互動與人際技能。
使用方法:在玩球之前可以給孩子沙包,讓他有投擲或踢的經驗。也可以用繩子將球綁起來在
固定的位置,孩子踢的時候球會彈回來,增加孩子的趣味與信心。成人可以先做踢球或投擲的
動作,再將球拿給孩子,讓孩子自行操作。可以同時有 3-6 位幼兒一同玩丟球與踢球。
九、
語文教具:口語-實物命名—新鮮水果名稱
年齡:12 月後
教具說明:用生活上常見的新鮮水果,洗乾淨擦乾。若無新鮮水果也可以用模擬教具模型。
目的:連接物品與其名稱,發展語言並豐富詞彙,練習精確的語言,培養獨立能力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好新鮮水果,將水果放在籃子裡。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
將工作毯鋪好,將教具放在工作毯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慢慢的將物品從籃子中取出。手拿著
物品讓寶寶能看見它,緩慢而清晰的說出物品的名稱。邀請寶寶觀察這個物品,寶寶觀察時可重
複物品名稱,一旦寶寶完成物品的觀察後,將物品放到一邊。 再拿出兩個物品重複上面的教學
步驟。請寶寶辨識出指定的物體,例如說:“哪一個是橘子?”。或者說:“請你把蘋果拿給老
151
師。”。“請你把葡萄藏起來。”。辨識的過程可以多重複幾次以幫助寶寶記憶。給寶寶充足的
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
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
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需要我幫忙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
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
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放回原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
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4-6-3 新鮮水果名稱
152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蒙特梭利專題討論課堂教材
第五章 學步兒:13-24 個月
第一節、 13—14 個月幼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13—14 個月教具的準備
表 5-1-1 13—14 個月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可維持跪姿 2.會側行數步 3.走得很穩,會轉身
精細動作
1.一隻手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 2.可以重迭兩塊積木 3.可以將
瓶中物體倒出
語言表達 1.模仿未聽過的音 2.會用一些單字
語言理解 1.知道大部分物品名稱 2.熟悉且位置固定的東西,不見了會找
社會性
1.堅持要自己吃東西 2.模仿成人簡單動作,如:打招呼、抱哄
洋娃娃…
身邊處理 會脫襪子,嘗試自己穿鞋(不一定能穿好)
學步兒感官活動示範需注意:給寶寶使用所有的感官的機會,不僅是視覺和聽覺。包含室內和
室外活動。除了展示活動,給寶寶許多去探索自己的機會。慢下來並遵循著寶寶意向的引導。
感官活動包括:物品名稱以及辨別和配對顏色。辨識 10 個身體的部位名稱。辨識物體的感
覺。探索大自然。配對物品的樣式和質感。工作和玩麵團。體驗和辨識不同的味道。
學步兒動作活動示範需注意: 運用動作活動讓 3 歲以下的寶寶瞭解物體恒存的概念,放入容器
內的物品只是暫時不見,不會消失。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寶寶發展精細動作的技能,完善大肌肉
技能,發展手眼協調能力,視覺辨識和手的靈活度。運用動作活動滿足日常生活的技能。
學步兒動作活動包括: 發展手眼協調、增加專注力、發展記憶力、瞭解基本的動作技能、
練習做出選擇、發展空間的組織能力。
學步兒認知活動示範需注意: 盡可能使用每一天生活中會使用的材料。以認知活動作為寶寶擴
153
大他的專注及思考能力的機會。設計一些鼓勵與滿足寶寶天生好奇心的活動。設計一些引發寶
寶學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活動。設計一些為日後發展數學、閱讀、寫作奠定實質基礎的動作。
學步兒認知活動包括: 練習專注一項事物、發展配對技能、熟悉幾何圖形、學會將物品歸
類、瞭解事物的程式。
學步兒的語言活動示範需注意: 兩次活動可以間隔一兩天,但是要確保提供給寶寶相似的音
組。比如,如果第一次你給寶寶展示了”d”發音的單詞,第二次就不要給寶寶展示”b”發音
的單詞,因為這兩個的發音很類似。也就是說,要讓寶寶在你介紹”b”之前,先學會辨
識”d”發音。擅長運用該年齡發展階段寶寶自己容易發出的聲音來進行教學。比如,3-6 個月
的寶寶,大多數能發出母音(a,e,i,o,u)
。6-10 個月的寶寶開始增加母音的數量並且重複發音
(比如,”呾-呾-呾-呾,” “嗎-嗎” “巴-巴”)
,尤其是當你鼓勵寶寶重複發出這些音的時
候。此外,多數 6-10 個月的寶寶開始發出他們的第一個聲母。在他們的世界裡,有很多 m, p,
b, t 和 d。正因為這樣,字母 m, p, b, t 和 d 開頭的音比較適合用在第一次給寶寶做語言示範
活動裡。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慢慢地,清楚地和平靜地說話。記住,語言不僅僅只是”
說”,觸摸、臉部表情和歌曲同樣是跟嬰兒和低齡寶寶交流的重要途徑。
學步兒的語言活動包括: 拓展詞彙。說出十個身體基本的部位名稱。發展視覺準確性。
辨識和命名顏色。練習基本數數。開始對字母發音有意識。開始理解加和減的概念。
學步兒日常生活練習活動示範需注意: 給寶寶教具,參與真實的工作。使用適合寶寶大小的教
具。請記住,寶寶的能力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好。為了向寶寶顯示,他們是環境中受珍惜與被
需要的成員,要讓每個寶寶參與一些平日的工作。
學步兒日常生活練習活動包括: 擺放和鋪卷工作墊。發展精細動作技能。對 0-3 歲早教
托育中心的秩序(整潔)有貢獻。擴大集中專注力。排序和配對用具。將食物切出形狀。發
展自我照顧的技能。將物品從一個容器倒到另一個容器。獨立進食的能力。佈置餐桌。
學步兒社會活動示範需注意: 叫寶寶的名字。運用社交活動幫助寶寶瞭解他人的情緒。使用和
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和衝突。規劃一個放鬆身心的運動,結合童謠和兒歌。包含安靜的分享和顯
著的社交交往的機會。
學步兒社會活動活動包括: 在社交場合中探索、發展專注力、擴大感官經驗、辨別和模
仿臉部表情、模仿身體的動作、理解並能遵守指令、集體創作音樂、辨識和確定人。
154
一、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
—針織球盒子、有編織球的方形抽屜盒(Box with Knitted Ball)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盒,不上漆,木盒表面上有一圓洞,洞的旁邊有一弧形手把。木盒裡有一個可
抽拉的抽屜,正面有一個把手和一個控制抽屜的木栓,當木栓推入時抽屜不可拉出,木栓退出
時抽屜即可拉出。木盒及抽屜所有邊緣及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平滑。準備2-3個毛線編織的
圓球放於籃子內,球也可以用棉布製成,材質要可壓擠。編織球的尺寸要比箱子上的孔洞大,
甚至要比孩子的手稍大。
目的:促進手眼協調、提供雙手協調的工作、訓練手部的壓力控制、強化物體恒存概念、瞭解
因果關係,養成獨立性。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讓寶寶坐在地上或是椅子上,將抽屜盒放在寶寶面前。一手扶
著抽屜盒,另一手三指抓握住把手,慢慢將抽屜盒拉開,將編織球取出放在一邊。拿起編織球
對準洞口,慢慢將球塞入洞口,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
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
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
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
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
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幫忙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
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1-1 動作教具—針織球盒子、有編織球的方形抽屜盒
二、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平穩底座套環與籃子(Rings/Peg on Stable Base)
年齡:1 歲以上
155
教具說明:原木制座台,尺寸為:長 20 cm X 寬 12 cm X 高 2 cm,原木色不上漆。座臺上表面
左側有一個圓孔,直徑為 1.5 cm、深為 1 cm。與圓孔匹配的是實心木棒,原木色不上漆,長度
為 12.5 cm、直徑為 1.5 cm,可供組裝至圓孔,與座台成垂直。準備 3 個不同顏色的木環,外
徑為 7.5 cm、內徑為 4.5 cm。所有木質邊緣及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平滑。座台右側有一個
籃子,用釘子固定在台座的右側。將 3 個木環放入籃中。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練習視覺追蹤、手部精細動作練習。
使用方法:教具可以在地板或桌子上使用,也可在斷奶桌或工作墊鋪在地板上操作。若在桌子
上使用,則籃子高度要低一些,方便孩子抓握木環。左手扶住原木座台左側,右手從籃子內拿
起一個木環,讓孩子看見手的動作,慢慢將木環套入木柱,停頓一下,再從木柱拿起木環放回
籃子。操作時木環不落地,若有掉落也要放回籃子。 孩子會走路之後可帶著他將物品歸定位。
籃子也可以用木制的圓形容器替代。
圖 5-1-2 動作教具—平穩底座套環與籃子
三、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紡錘加餐巾環(Spindle with Napkin Rings)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制圓形或正方形座台,高約 2 cm,原木色不上漆。座臺上表面的左側有一個圓
孔,與圓孔匹配的是實心木棒,可以組裝至圓孔,與座台成垂直。所有木質部邊緣及尖角都要
用細砂紙研磨至平滑。準備 3-4 個尺寸相同的原木環,亦可用銀制或銅制、或者用塑膠制,但
是所有套環材料及顏色都要相同。
目的:手部精細動作練習、練習不同的抓握動作、發展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教具可以在地板或桌子上使用。也可在矮櫃上操作,讓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示
範時左手扶住座台,右手從木柱拿起一個木環,讓孩子看見手的動作,停頓一下,再慢慢將木
156
環套回木柱。先做一個環,當孩子熟練之後慢慢增加至 3 個環。
圖 5-1-3 動作教具—紡鐘加餐巾環
四、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平穩底座與漸層套環、不同尺寸的木環、圓形木塊木串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制圓形座台高約 2 cm,原木色不上漆,座臺上表面中心有一個圓孔,與圓孔匹
配的是實心木棒,可以組裝至圓孔,與座台成垂直。準備 6-7 個大小不同的一系列原木套環,
套環高度約 2 cm,漆成不同顏色。所有木質邊緣及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研磨至平滑。教具可以在
地板或桌子上使用。一次提供三個大小不同的套環,不用按照大小順序,孩子操作熟練之後,
自然會發展出秩序感。
目的:增強尺寸辨別能力、練習不同的抓握動作、發展手眼協調。不同形狀大小的環,可以刺
激寶寶的活動得到不同的經驗。座台為圓形,套環套入時教具會傾斜,可產生有變化的重複,
讓孩子感覺有趣。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
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用兩指慢慢將套環取出放在一邊。以同樣的方法取出其
他套環。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兩指取套環,對準木柱慢慢套入。以同樣的方法套入其他套
環。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
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
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
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
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
157
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
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孩子操作時儘量不要去打擾。孩子在操作教具時,可能會玩
到一半跑到其他地方去,此時成人不介入,也不要幫他收拾教具,過一會兒孩子會回來再繼續
操作教具。
圖 5-1-4 動作教具—平穩底座與漸層套環、不同尺寸的木環
五、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鎖頭與鑰匙(Locks and Keys)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一個藤制或竹編的籃子,裡面放 1-2 組鎖及配對的鑰匙。鑰匙形狀要對稱,正反面
都可以開啟鎖頭,配對的鎖頭與鑰匙用繩子連起來。鎖頭與鑰匙組重量不要太重或太輕,大小
方便 1 歲幼兒握持為原則。先給一組鎖頭與鑰匙,孩子操作熟練之後再給他另外一組。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練習手腕及手指的精細動作、增加獨立性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教具可以在地板或桌子上使用。一手拿鎖頭,一手拿鑰匙,讓孩子看見手的動作,
慢慢將鑰匙插入鎖頭孔內,停頓一下,旋轉鑰匙,讓孩子看見鎖頭上面的活動環彈開,再把鑰
匙抽出來,並將鎖頭上面的活動環壓回原來鎖住的狀態。如果需要,可以重新做一次示範,強
調轉動鑰匙的動作。剛開始時,孩子也許只是將鑰匙插入再抽出,請不要糾正他,過一段時間
孩子會自己嘗試轉動鑰匙。建議先給一組鎖頭與鑰匙,等孩子操作熟練之後再給他另外一組,
按常規收拾。
158
圖 5-1-5 動作教具—鎖頭與鑰匙
六、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長台座上的 6 圓柱體、圓柱體插座長方形託盤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制託盤,長 30cmX 寬 15cmX 高 2cm,上面有一個 1cm 深的凹槽長 24cmX 寬 9cm。
在凹槽上方有一 30cmX 寬 6cmX 高 6cm 的木質平臺與託盤相連。平臺正面有 6 個直徑 3cmX 深
3cm 的座孔,可供放置圓柱體。6 個高為 7.5cm 的木制圓柱體,上端較粗,下端較細,較粗的一
端直徑約 3cm,細的一端直徑約 2cm。圓柱體分別塗製成紅色、黃色和藍色各 2 個。
目的:增進手眼協調、幫助寶寶如何以四指及拇指並用取物、抓握練習讓孩子從座孔把圓柱體
取出。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
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以五指抓握將右邊第一個圓柱體緩緩取出,放在下面的
小託盤裡。以同樣的方法一次取出剩餘的圓柱體。用五指抓握拿起一個圓柱體,慢慢對準最左
邊第一個洞口,將圓柱體插進去。以同樣的方法插好剩餘的圓柱體。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
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
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
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
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
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協
助寶寶按常規將教具收時歸位。視孩子的能力一次先給一個圓柱體,等孩子操作熟練後再逐步
增加圓柱體的數量。
159
圖 5-1-6 動作教具—長台座上的 6 圓柱體
七、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垂直柱體與立方體、立方體木塊木串 (Cubes on Vertical Dowel)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制託盤,尺寸為:長 20 cm X 寬 12 cm X 高 3 cm,託盤上表面左側有一個邊長
為 12 cm、厚度 1 cm 的正方型的底盤。底盤中心有一個孔,直徑為 1.5 cm、深為 1 cm。與圓
孔配合的是實心木棒,長度為 10 cm、直徑為 1.5 cm,可供組裝至圓孔,與底盤成垂直。準備
4 個相同顏色、邊長為 2.5 cm 的立方體小木塊,中間有一個直徑為 1.5 cm 的孔洞可穿過圓柱
體。所有木質部邊緣及尖角都要用細砂紙磨至平滑。另有一個小籃子,供放置小木塊用。
目的:2 指(拇指、食指)與 3 指(拇指、食指、中指)的精細動作練習。通過重複練習不同的抓
握動作發展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
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用兩指慢慢將木塊取出放在一邊,注意放置時洞要垂直
於桌面。以同樣的方法取出剩餘兩塊。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兩指取木塊,對準木柱慢慢套
入。以同樣的方法套入剩餘兩塊。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
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
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
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的
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
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師協助寶寶按常規將教具收時歸位。
延伸練習 1: 等寶寶能熟練操作時,將木塊的洞口平行於桌面放置。
160
圖 5-1-7 動作教具—垂直柱體與立方體、立方體木塊木串
八、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追蹤梯、眼球追蹤組(Tracker)
年齡:年齡 1 歲(剛能雙手取物行走)
教具說明:直立式長方體原木盒。木盒上表面右側方有一個直徑 5cm 的孔,木盒內有 5 個坡
道。木盒左下方有一個小抽屜,可打開將滾入的球拿出來。,木盒置於 8cm 高的底座上。球的
種類以木球、高爾夫球或塑膠球,彈跳性弱的為佳。
目的:讓孩子練習眼球追蹤物體的能力,孩子眼球跟著物體移動,可以統合左右眼的感官發
展。發展手眼協調,促進孩子平衡發展。
使用方法:提前準備好教具邀請孩子,並將教具固定在牆壁上。帶寶寶走到教具面前。取出一
個球,慢慢對準教具最上方的洞口,放手讓球掉入洞中。等到球滾落到最下面,中間要時刻注
意寶寶的注意力是否一直集中在教具上。再取出另一個球以同樣的方法投入。停下來並微笑看
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
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
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
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
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
動,請老師協助寶寶按常規將教具收時歸位。
161
圖 5-1-8 動作教具—追蹤梯、眼球追蹤組
九、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帶滑蓋木盒、側滑蓋盒
年齡:14-16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不上漆的正方形原木盒,尺寸為長15 cmX寬12 cmX高5 cm,上面制做一個可以水準
滑動的蓋子,蓋子上有適合嬰兒3指抓握尺寸的把手。蓋子帶有滑道擋住,無法向上掀起打開,
只能側向滑開。所有尖銳處都用細砂紙磨至光滑。盒子內放置不同顏色的2個物體,讓孩子自己
去發現。
目的:學習開這種側向滑開蓋子的方式、發展單手與雙手的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讓孩子與成人同一方向,在慣用手的另一側坐下,引導孩子看見自己用手抓握蓋子
上的把手,慢慢將蓋子滑開,成人看見木盒裡面的物體,作出開心的表情。可以讓孩子觸摸、
看一看或聞一聞木盒裡面的物體,然後將物體放回木盒裡。重新做一次示範給孩子看,再請孩
子自己操作。孩子無法滑開蓋子時不要在旁糾正,可以重新操作一次,用口語引導,讓孩子看
清楚他無法完成的部分,示範完畢再重新讓孩子操作。木盒裡面的物體需要經常更換,讓孩子
保持好奇和提高興趣。
162
圖 5-1-9 動作教具—帶滑蓋木盒、側滑蓋盒
十、 語文教具:口語—書(圖+名詞詞彙)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實體書,內容為常見生活用品或食物。
目的:發展語言、發展精確的語彙、發展喜好的書籍、如何使用書、發展精細動作、發展對書
的愛惜。
使用方法:提前將實物模型跟相應的卡片放在託盤裡。邀請寶寶面向教具坐好。先翻開實體書
並對其進行命名,例如說:“這是葡萄,葡萄。”。再翻開下一頁並對其進行命名,例如說:
“這是香蕉,香蕉。”。以同樣的方法完成對實體書其他內容的命名。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
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
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1-10 語文教具:口語—書(圖+名詞詞彙)
十一、 語文教具:口語—實物與配對卡
年齡:1 歲以上
教具說明:實物配對卡,選擇家中常見的生活用品,沒有尖銳的角或邊緣。製作與實體物品相
對應的配對卡,以及一個木盒:長 30 cm X 寬 15 cm X 高 3 cm,中間以木條分隔成兩個正方形
空間。木盒左側放置實體物品,右邊放置配對卡。
目的:幫助寶寶由三度空間過渡到平面空間。
使用方法:提前將實物模型跟相應的卡片放在託盤裡。邀請寶寶面向教具坐好。先拿出一個實
物模型,對其進行命名,例如:“這是貓,貓。”將貓的模型放在桌子上方。再拿出貓的圖卡
163
給寶寶看,並說:“這也是貓,貓。”把圖卡放在貓模型正下方。以同樣的方法完成剩餘兩個
模型的配對。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
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
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
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
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
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
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1-11 語文教具:口語—實物與配對卡
十二、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辨識色彩小書中的顏色
年齡:13-15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12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1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色彩小書。製作 3 本色彩小書,每一本小書內有 6 到 8 張真實或看
起來接近真實塑封好的圖片。每一本書選擇的紙張和照片都只選擇一個主要的顏色—紅色,藍
色或黃色。為了幫助寶寶在一段時間內只集中注意一個事物上,強調從左到右的方向,將圖片
粘貼到書的右側頁面,左邊書頁留白。這個書要有吸引力,同時也要很牢固以備寶寶抓握。用
硬紙板或者海報紙做書頁,然後用膠水將圖片粘到書頁上。用金屬環將書頁串連起來,這樣便
164
於增加或減少書頁。為了讓小書便於分類聚焦,可以選取與書內容相同顏色的一張圖片貼到書
本的首頁。
目的:發展知曉與辨識主要基本顏色的能力、發展視覺辨識;豐富詞彙。
使用方法:示範活動前,選擇一個本色彩小書,把書放入籃子裡面。鼓勵寶寶幫助將工作墊鋪
在工作的地方,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坐在寶寶的旁邊,將籃子放在你的面前。把小書從籃子
取出放在工作墊上,將籃子放在旁邊。把小書從籃子裡取出來,將小書放在工作墊上。將籃子
放在一邊擺放好。邀請寶寶一起來說出小書的顏色。例如說:這是一本專門為你們製作的紅色
小書,讓我們看看書裡面的紅色物品。打開第一頁,並且觸摸第一頁的圖片,說出書頁上物品
的名稱和顏色。例如,說:“你看,這蘋果是紅色的。”。如果寶寶停下來討論這張圖片,請
傾聽並且不要打斷,然後將寶寶的注意力引導回小書上。例如,說:“是的,是一顆紅色的蘋
果,讓我們來看一看下一頁的紅色物品是什麼。”。重複其他的頁數,在說出名稱時一定要觸
摸圖片,若寶寶要翻頁就讓他翻。當你和寶寶看完每一張圖片,邀請寶寶繼續。例如,說:
“現在你來看紅色的書。”。只要寶寶注意力集中在這一本小書上,請你悄悄的起身離開,讓
寶寶自己去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將小書放進籃子裡面,然後將工作墊和教
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所示範的小書,例如
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逐步增加新的頁面並拿掉一些舊的頁面。你可以每隔 30 天更換新的圖片給寶寶
一些挑戰,如果寶寶經常操作這個活動則可提高換圖片的頻率。
延伸活動 2: 隨著寶寶習得辨識基本的顏色的技能和經驗,逐步介紹其它顏色的色彩小書,例
如:紫色、橙色、綠色等。
165
圖 5-1-12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辨識色彩小書中的顏色
十三、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顏色配對活動
年齡:13-15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12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1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籃子裡面放兩雙相同的物品,只有顏色不同,所以寶寶能集中注意
力在顏色上面,選擇單色(紅色、藍色或黃色)沒有圖案的物品。例如:襪子,手套,毛線球袋
子。
目的:發展對顏色的感知和配對能力、發展配對和分類或排序的技能、練習選擇、豐富詞彙。
使用方法:示範活動前,先把物品放在籃子裡,把籃子放在託盤裡面。鼓勵寶寶幫助將工作墊
鋪好,將託盤放在工作墊上。坐在寶寶的旁邊,將託盤放在你的面前。把籃子從託盤裡取出
來,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把籃子和物品放在你的面前。將裝物品的籃子從託盤裡面拿出,並
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不用把物品配對放,或把物品隨機擺放。拿起一個物品且仔細看清楚。
把這個物品放在工作墊左側。拿起另一個物品且仔細看清楚,把物品拿到第一個物品旁邊。如
果物體(顏色)相符合,就放置在第一個物體上面,如果物體(顏色)不符合, 就放在工作墊右
側。重複此程式,直到你堆疊成兩堆物體,分別是不同顏色,例如:兩雙紅色的襪子和兩雙藍
色的襪子。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慢慢的將全部物品迭放在一起,不按順序任意擺放在工作
墊上。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請你把相同顏色的襪子配對在一
起。”。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始這個活動。只要寶寶開始集中精神在這個活動上,請你靜靜的
看著,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例如,如果他把藍色襪子和紅色襪子配對在一起。如果寶寶不
動,或不知該如何去做,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拿起一個
物品。只要寶寶開始投入工作,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自己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
動,與寶寶一起將所有的物品放進籃子裡,將籃子放進託盤,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
166
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
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隨著寶寶獲得經驗和技能後,更換及增加物品數量。例如,3 雙紅色的手套和 4 雙
黃色的手套。
延伸活動 2:把這個工作當作日常生活練習的活動。例如,佈置午餐的餐具時,讓寶寶將餐巾
和餐墊做相同顏色的配對,或將相同顏色的碗和杯子做配對。
圖 5-1-13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顏色配對活動
十四、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辨認 10 個身體的部位名稱
年齡:13-15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12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1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對於年齡稍長的幼兒而言,工作墊可有可無。對於年紀較小的幼兒而言,要
使用工作墊為寶寶設定工作的區域);你和幼兒。
目的:增加對身體的知覺、發展詞彙、發展模仿能力與社交關係。
使用方法:這個教學活動重點是集中在認識 10 個身體的部位名稱;頭部、嘴巴、頭髮、鼻子、
耳朵、腿、手臂、腳指、手指和腹部。鼓勵寶寶幫助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和寶寶面
對面坐在地板上,地毯鋪在你和寶寶中間。首先,用一隻手觸摸頭部的頂端。當你在觸摸頭部
的時候,輕聲的說:“我正在摸我的頭頂,現在請你也摸摸你的頭頂。”。保持你的姿勢,靜
靜等待寶寶做出回應。如果寶寶觸摸他的頭部頂端,請你微笑並且說:是的,現在你也正在觸
摸你的頭頂。如果寶寶沒有嘗試模仿你,你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你也可以嘗試這樣摸
摸你的頭,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來模仿你的動作。一旦你感覺寶寶已經開始嘗試去做,慢
慢放開你的手。維持你的姿勢幾秒鐘不動,慢慢的把你的手放下離開頭部。停下來並微笑看著
寶寶。重複以上動作,從身體頂端一直到底部。繼續這個活動,直到身體的 10 個部位全部觸摸
和說出名稱,你就可以結束這個活動。然而,如果寶寶仍然集中精神在這個活動上,繼續進行
167
模仿和命名的活動,這個時候可以從腳趾開始移動到頭部。密切觀察寶寶,如果你看到寶寶開
始期待你做出動作,邀請寶寶做出動作,然後模仿寶寶,例如,如果寶寶在你之前觸摸耳朵,
你可以說:“我看到你在摸摸你的耳朵,現在我也摸摸我的耳朵。”。只要寶寶對這個活動感
興趣,可以繼續做這個活動。和寶寶一起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
教學活動。
延伸活動 1:持續在這個活動上,教一個簡單,重複身體部位名稱的歌曲,例如:〝頭、肩膀、
膝、腳趾〞
,或〝如果你很快樂,你就摸摸你的頭〞
。
延伸活動 2:隨著寶寶習得的技能和經驗,認識了 10 個基本的身體部位名稱,可以介紹其他部
位名稱,如臉頰、下巴、額頭、手肘、手腕、腳踝、腰部、背部、頸部。
延伸活動 3:把這個活動設計成一個社會性團體活動,例如:邀請寶寶起頭做一個活動,然後
你模仿寶寶,或是讓 2 到 3 個寶寶一起輪流起頭與模仿。
十五、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將衣夾投入罐中
年齡:13-15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12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1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大的咖啡罐(1 磅大小)或是大小形狀的鐵罐。為了讓鐵罐具有吸引力,使
用噴漆或單一顏色的紙把鐵罐包裝起來。鐵罐邊緣要研磨光滑,確保幼兒使用起來安全無害。6
根木制的衣夾,所選擇的衣夾要頂部不帶鐵環的圓頭的樣式,避免夾傷幼兒。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發展專注力和視覺辨識能力。
使用方法:提前準備鐵罐,並且將衣夾放在鐵罐裡面。鼓勵寶寶幫助老師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
方,將鐵罐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鐵罐對面。開始慢慢地將衣夾倒出來放在工作墊
上。拿起第一個衣夾,保持在鐵罐右側上方,緩慢地將衣夾夾在鐵罐邊緣。再重複操作 2 個衣
夾。拿一個衣夾給寶寶繼續讓他做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將衣夾夾在鐵罐邊緣。給寶寶充
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拿著衣夾,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
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
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
手,將衣夾滑動夾入鐵罐上面。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
繼續工作。一旦所有的衣夾都夾在鐵罐上面,請你停頓並微笑看著寶寶,然後故意從鐵罐邊緣
拿掉一個衣夾。將衣夾拿著,放在罐子上,然後丟進去鐵罐〝咚〞一聲,大多數幼兒喜歡這個
168
聲音,邀請幼兒拔掉一個衣夾,並丟入鐵罐。一旦所有的衣夾都放入鐵罐內,邀請寶寶再一次
將所有的衣夾倒在工作墊上,重新開始這個活動。拿給寶寶第一個夾子,然後靜靜的觀察。當
寶寶開始嘗試拿著衣夾,夾在鐵罐上,請你靜悄悄的起身離開,讓寶寶不受干擾,只要寶寶注
意力維持就讓他繼續做。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將所有的衣夾放進鐵罐當中,然後
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
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不要用咖啡罐,而是將衣夾放入大的卡紙管或牛奶盒。
圖 5-1-14 動作教具—將衣夾投入罐中
十六、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將物體放入與取出
年齡:13-15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12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13 個月)
教具說明:大的工作墊。一個紙箱,例如使用過的酒箱,隔出 9 到 12 個小格子用素色紙將箱子
包起來。要有足夠的相同物體可嵌入盒子的隔間中,將物體上色或用素色的紙將物體包起來,
例如紙巾卷,衛生紙或包裝紙的中心硬紙管,豆類包裝袋,木雕瓶子,乾淨的空鮮奶盒,或空
罐頭,容器邊緣必須平滑以確保安全。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發展專注力、熟悉“裡面”和“外面”的概念。
使用方法:許多幼兒會花很長的時間將物品從箱子裡面拿出來或放進去。提前將每一個物品放
進箱子的隔間的小格子裡面。鼓勵寶寶幫助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將箱子放在工作墊
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箱子對面。慢慢的將每一個物品取出,將物品整齊的放在地毯上。你必
須將箱子放在工作墊旁邊物品才能放得下。轉動箱子給寶寶看,箱子裡面是空的。從寶寶的左
邊到右邊,慢慢的將物品放入箱子的空格內。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
169
活動,例如說:“現在你把管子放進去。”。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始這個活動。只要寶寶開始
集中精神在這個活動上,請你悄悄的起身離開,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如果他嘗試將拿
兩根管子放入一個格子裡,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將所有的
物品放進格子裡,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
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
具。
延伸活動 1:一旦能將物品放入和取出,獲得了一些經驗和技巧,加入語言活動。例如,將管
子放進去格子之前先停頓一下,說:“我現在把管子放進去格子裡面。”。停頓一下將管子從
格子裡面取出,說:“我把管子拿出來了。”。
十七、 延伸練習 語言—說出身體十個基本部位的名稱
年齡:13-18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12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1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對大一點的幼兒而言,在這樣不需材料的活動中,工作墊是可有可無的;
對小一點的幼兒而言,工作墊幫孩子規劃出工作空間) 。您與幼兒。
目的:發展字彙、發展身體的覺知、 發展模仿技巧與社交技巧。
使用方法:本活動聚焦在教導並說出身體十個基本部位的名稱: 頭,口,頭髮,鼻子,耳朵,腿,
臂,腳趾,手指,以及肚子。將工作墊放在固定的位置. 鼓勵孩子幫忙擺放。坐在工作墊對面,
面向孩子。從觸摸你的頭頂開始,口頭同時描述正在做的事情。在輕聲說出碰觸的身體部位
名稱之前先停頓,然後要求孩子重複說出該詞彙。例如,注視著孩子的眼睛,緩慢而清楚地
說: “我正在摸我的頭…頭,現在你摸你的頭。”。保持在原來位置不動,安靜等待孩子做
出反應。如果過一會兒,孩子並未嘗試模仿你的動作,說: “我來幫你,好嗎?”。你也可
以摸自己的頭頂 ,然後輕輕地牽孩子的手來模仿你的動作。一旦你感到孩子參與之後,慢慢
地移開你的手。停下來對孩子微笑。繼續,手從上到下移動,直到你觸摸並說出身體十個基
本部位的名稱。剛開始的幾次教導活動,你只要操作前五個部位的名稱。有些較小的幼兒可
能還不能一次專注於十個新的詞彙。重複上述步驟,說出身體名稱與模仿的步驟,現在邀請
孩子來說出該詞彙。例如,摸你的鼻子並輕聲說: “我在摸我的鼻子…鼻子,寶寶說...鼻
子。” 。保持在原來位置不動,安靜等待孩子做出反應。如果孩子說“鼻子。”,你要微笑
並重複說:“鼻子。”。如果孩子說出像“迷子。”,你也要微笑並緩慢說出: “鼻...
170
子。” 。不要糾正孩子說的, 例如:“不是。”, 或者“不太對。” 等,重點是讓孩子聽
見並且試圖說出該詞彙。繼續操作下一個身體部位。如果孩子停下來說其中一個身體部位,
好好地傾聽,並將孩的注意力引導回本活動中。說: “對,鼻子,現在來觸摸一個新的部
位”。然後繼續,只要孩子維持專注就繼續做本活動。
延伸活動1: 加入兩三個幼兒,製造出一個社會活動。
延伸活動2: 用一首重複性的歌曲,唱出教學內容中的各身體部位,作為本活動的延伸活動,
例如 "頭、肩膀、膝、腳、趾。"
延伸活動3: 在孩子學得技巧與經驗之後,變更你教學中的身體部位順序,例如, 從下到上或
者從中間到上面等等。
延伸活動4:在孩子學得技巧與經驗之後,增加其他身體部位的字彙進去,例如: 臉頰、下
巴、額頭、手肘、手腕、腳踝、腰、背、頸(脖子)。
十八、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配對拼圖
年齡:13-15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12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1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有圖形的方形厚紙板,例如:貓。切一組 8 個厚紙板方格,每一個
約 15cmX15cm。選擇黑色的卡紙,或其他素色紙,用一把鋒利的刀,或是裁紙刀,為每一個平
方米的格子切割出一個簡單的,一些寶寶比較清楚的形狀。例如:兔子、大象、房子、手、汽
車、月亮、星形、菊花、葉子、錘子、帽子、手套等。為了讓寶寶集中注意力在輪廓上,每一
個凹孔都做成明顯的差異,切割的框線不做任何裝飾。
目的:為拼圖活動奠定基礎、發展專注力和視覺辨識能力、發展精細動作的技能。
使用方法:示範活動前,提前準備好一套正方形配對拼圖板,放入託盤中。鼓勵寶寶幫助老師
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將託盤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託盤兩側,把配對拼圖從
託盤取出,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旁邊。將拼圖正方形的外框取出檢視,讓寶寶看外框切
割的部份,從中間切開的空間看出去。將正方形的外框放回到工作墊上。拿起中間切出的圖形
拼板,拿著在正方形外框上方。將拼圖塊旋轉,直到它可以放進方形板切割的凹槽中,用手指
將拼圖塊一塊一塊嵌進去。將正方形外框拿起來,從中間孔洞中注視寶寶,對寶寶展示方形外
框中間不再有空孔。停頓並微笑看著寶寶。輕輕地將拼圖塊壓下,並取出拼圖塊,放在方形板
旁邊。邀請鼓勵寶寶拼這些圖塊,例如說:“寶寶,現在你把這一塊放進去。”。靜靜的坐在
171
旁邊,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開始這個活動。如果寶寶拿起一塊圖形拼板,並嘗試著要把它放入
正方形外框,請在旁邊靜靜的觀察,不讓寶寶工作受到干擾。如果寶寶拿起拼板,但沒有開使
操作或者似乎不知道該如何操作,你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
手,將拼圖塊來回旋轉後,嵌入正方形的外框。只要寶寶拿起拼板,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
寶寶自己去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要鼓勵寶寶一起把配對拼圖放回託盤上,然後按常
規收回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
延伸活動 1:逐步導入其他方形板的拼圖嵌板和相對應的外框孔板,直到寶寶能夠很輕易的且
快速的將每一塊嵌板嵌入。
圖 5-1-15 認知教具—配對拼圖
十九、 延伸練習 社會教具—群體探索百寶袋
年齡:12-18 個月
教具說明:幾位幼兒、大工作墊。布袋(大約是小枕頭的尺寸)。參加這群體活動的每一個人,
如果縫製布袋,盡可能選擇所有布袋都是素色面料,縫上束口帶,以防止寶寶們在拿的時候把
裡面的物品掉出來。裝有真實物品的袋子 6 個以上,每一個袋子裝有不同類別的物品,每一個
物品可以有不同的尺寸形狀和顏色。例如,袋子#1:各式各樣的小錢包;袋子#2:豆子;袋子
#3:球;袋子#4:塗色或用紙包裹的硬紙管;袋子#5:有蓋子的小盒子;袋子#6:帽子。在袋
子裡有足夠的物品,給小組的每一個寶寶們,準備一些額外的當作備用。為了幫助寶寶各階段
的發展,選擇各種各樣的有趣的和吸引人的物品,盡可能給寶寶多種感官的刺激,包含一些塑
膠的物品,要確保選擇物品的安全性。例如:拉鍊或扣環開口的小錢包、腳踏車鈴鐺、松果、
有蓋子的小盒子、球、用紙巾揉成一團的球、餐巾環、海綿、羊毛球、幹葫蘆、木制衣夾、彩
色的木珠用粗線緊緊的綁成一串、長鏈、金屬漏勺、門把手、絲巾、成人的襪子和手套、布
172
條、濾茶器、粉撲、香氛袋(小布袋裡面裝滿了芬芳的香草或香料,如熏衣草或丁香縫好或綁
緊)、小的筆記本電腦。為了保持寶寶們的興趣,經常改變百寶袋裡面的物品。同樣重要的,在
每一次使用完之後要檢查百寶袋裡面的物品,弄髒的物品應該清洗乾淨,可能會造成損傷的物
品應該換掉。
目的:在社交場合中進行探索、拓展寶寶獨立探索的能力、學習與工作的能力、擴大專注力、
發展感官技能、發展自信心和專注力。
使用方法:提前將百寶袋準備好。可以選擇聚集 3~4 個幼兒一組。鼓勵寶寶協助老師將地板淨
空,鋪一張大的地毯,將百寶袋一起放在地毯上。邀請寶寶坐下來,在工作墊邊緣圍著一個大
圈圈,你坐在袋子旁邊。
如果這是寶寶們第一次參與百寶袋的工作:徵求一個義工家長或其它照護者在附近,在需
要的時候提供説明。慢慢的拿起一個包,將上端打開一點,露出裡面的物品,然後將袋子
放在地板上。繼續其它的袋子,將它們放在工作墊上圍繞成一個圈圈。每一個包包之間留
約 45cm 或是更多,這樣寶寶們從這個袋子到另一個袋子就需要移動身體。邀請寶寶檢查百
寶袋裡面的內容,例如說:“看看這些有趣的袋子,你來看看裡面裝了什麼呀!”。只要
寶寶開始集中注意力在這些袋子上面,靜悄悄的移動身體從現場離開,成人需要觀察隨時
保持注意寶寶的安全。這是很重要的,尤其對於其它年紀較小的幼兒,成人提供這項活
動,停留在附近可穩定情緒。當寶寶操作的時候,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不要干預或打斷,
只要他們集中精神,就讓寶寶自己去探索。有些寶寶先完成工作,可邀請他加入另一個照
護者或者操作另一個活動。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把物品放入袋子裡面,然後
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
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如果寶寶之前曾參與百寶袋的工作:把沒打開的百寶袋放在地毯上圍繞一個圈圈。袋子和
袋子之間要保留一些空間,讓寶寶從一個袋子去拿另一個袋子時必須移動身體。寶寶們可
能會立刻想要開始探索袋子裡面的內容。一旦寶寶開始探索,靜悄悄的移動你的身體從現
場離開,參與其它成人的觀察,停留在附近,保持安靜,注意寶寶的安全,但是不干預或
是中斷。只要他願意,就讓寶寶自己去探索。當寶寶們完成了他們的活動,邀請他們把物
品放入袋子裡面,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
173
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
取得教具。
圖 5-1-16 會教具—群體探索百寶袋
二十、 延伸練習 社會教具—模仿臉部表情
年齡:12-15 個月
教具說明:你和幼兒、大鏡子。
目的:練習簡單的社交互動、練習對社交性提示的回應、發展專注力和視覺辨識的能力。
使用方法:坐在鏡子前面,寶寶坐在你的旁邊。將寶寶的注意力帶到鏡子,首先捕捉反射出的
臉部表情,然後觸摸寶寶反射的臉,對寶寶說出你所看到東西的名稱,例如,輕悄悄的說:
“看!我在鏡子裡看到我們,有你和我。”。然後,直接面向寶寶,做一個表情,例如,張大
你的嘴巴,或嘟你的嘴唇。等待寶寶去模仿你的表情。當寶寶模仿你時,繼續用一些時間做出
該表情。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再一次直接看著寶寶,慢慢的再做出另一個表情。重複做,
改變你的臉部表情,例如:快樂、悲傷、裝傻、皺眉頭;以及動作,例如:眨眼睛、吐收舌
頭。如果一段時間過後,寶寶沒有嘗試想要模仿你,請嘗試另一表情,也可選擇另一個你看過
寶寶做的表情,繼續這個教學活動,不要勸說寶寶模仿你。只要寶寶表現出興趣,就繼續這個
活動。
延伸活動 1: 添加聲音到你的臉部表情,像是用你的舌頭發出一些聲音。一定要包括反應情緒
的聲音。例如:當你表現出悲傷的臉部表情,就要發出〝嗚嗚〞或是〝哇哇〞的聲音。大多數
幼兒都喜歡這個活動,而且希望重複很多次。
174
延伸活動 2: 隨著模仿臉部表情獲得了經驗和技能以後,設計成一個小組活動,坐在鏡子前
面,讓 2-3 個幼兒輪流開始去模仿。
延伸活動 3: 邀請寶寶做一個臉部表情,然後你去模仿他,前幾次請寶寶展示特定的表情。例
如說:“現在輪到你,你做一個…驚喜的表情,然後我會做出你所做的表情。”。
延伸活動 4:給寶寶介紹並模仿木偶臉部表情,並讓他們模仿。選擇表現出不同臉部表情和情
緒的木偶。
二十一、 延伸練習 社會教具—來回傳遞一個物品
年齡:12-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準備一個特別有趣的物品,例如: 小手鏡、門把、漏斗或空的鉛筆
盒等,以便讓還沒建立物權概念的寶寶,能重複來回檢視該物品。剛開始介紹這個活動前幾
次,選擇的物品是不會滾動的,因為滾動的物品會分散注意力,但要選擇容易來回傳遞的物
品,寶寶面臨的挑戰是等待,直到輪到他來檢視的時候到來。。
目的:為學會輪流和分享奠定基礎、學習延遲滿足、練習粗大動作技能、發展語言技能。
使用方法:示範活動前,先把物品放入籃子裡面。鼓勵寶寶協助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
方,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籃子兩側。為了縮短物品來回的距離,老師盤腿
靠近寶寶坐好,距離約是兩腿伸直腳尖碰觸到寶寶的腳尖。從籃子裡取出物品放在工作墊上,
將籃子放在旁邊。拿起物品並仔細的去觀察,展示給寶寶看,你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物品時,盡
可能使用多種感官去學習。例如,小鏡子,來回翻轉,聞它,觸摸全部,檢視它,把鏡子放在
地板上輕敲它,聽它所發出的聲音。當你檢視完物品,說出你要做的動作,強調“輪流”一
詞。例如,說:“我把這面鏡子給你,你們可以輪流看。”。把物品傳遞給寶寶。重複你的邀
請,讓寶寶研究物品,然後取回。例如,說:“現在,輪到你來看看鏡子,然後你把鏡子拿回
來給我。”。靜靜地坐著,給寶寶足夠的時間去檢視。當寶寶檢視完物品之後,請他把物品傳
遞回來給你。例如,說:“寶寶,請你把鏡子還給我好嗎?”。如果寶寶在你要求之前就把物
品還給你,也不要糾正他。當你接收物品時,一定要微笑,並且謝謝寶寶的分享。例如,說:
“謝謝你,寶寶,現在換我看了,然後我會把鏡子還給你。”。簡短地檢視物品,然後把它交
給寶寶。只要寶寶有興趣,重複以上步驟。當你和寶寶已經完成了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把物
品放入籃子裡面,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按常規收拾工作。
175
延伸活動 1: 當寶寶獲得經驗和能力之後,加入第二個寶寶在活動裡面練習,將物品彼此互相
傳遞。
延伸活動 2: 一旦寶寶都能傳回物品,將此活動以滾動物體給一群幼兒做。例如,一個可滾動
的大球,在寶寶之間滾來滾去,如果寶寶不肯傳給其它小朋友,準備另一個球給其它寶寶使
用,直到第一個球的寶寶願意傳遞,才把第二個球收起來。密切觀察寶寶,當寶寶把球傳遞出
去時,強化該行為。例如,微笑對寶寶說:謝謝你!寶寶。為了協助寶寶瞭解傳出去的球會再
傳回來,接到球之後儘快傳出去。
延伸活動 3: 編一首歌來伴隨活動的進行。把活動當作歌曲的一部分,往往能鼓勵不願意傳出
物品的寶寶把東西傳出去。例如:在把一個球來回傳遞時,可以自編一首兒歌,唱:“叭,
叭,黑羊,滾滾大球,把球滾過去,滾到朋友那裡去,把球滾圈圈。”。
176
第二節、 15—16 個月幼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15—16 個月發展敏感期
表 5-2-1 1 5—16 個月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可以從趴姿,揉後雙手扶地站立 2.隨音樂做簡單跳舞動作
3.扶欄杆爬三層樓梯
精細動作 1.會打開盒蓋 2.自主拿筆亂塗 3.已固定較喜歡用哪邊的手
語言表達 1.會說 10 個單字 2.會說一些兩個字的名詞
語言理解 1.在要求下,會指出熟悉的東西 2.會遵從簡單的指示
社會性
1.睡覺時要抱心愛的玩具或衣物 2.出去散步時,能注意路上
的各種東西
身邊處理 1.自己拿杯子喝水 2.自己用勺子進食(會灑出)
貳、
15—16 個月教具的準備
一、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串珠(Bead Stinging)
年齡:15-18 個月大以上
教具說明:選擇幾種不同開合方式的木盒,內有 5-10 顆原木珠子,珠子的孔洞大小不等。另準
備、毛線、鞋帶或皮線等,不易斷的線,將一端打結。鞋帶或皮線沒有打結的一端用膠水或指
甲油浸泡並晾乾,使其線頭變得堅硬。 若使用毛線則要穿上毛線針,針頭不要太尖銳。操作時
依照珠子孔洞大小的困難度變換針的大小,從粗到細。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反復練習兩手共同工作的動作協調。
使用方法:將教具放在桌上操作。選擇放置最大孔洞木珠的盒子,先將線橫向鋪在桌上。讓孩
子看見手的動作,慢慢將盒蓋打開,將盒子傾斜讓孩子看見裡面的木珠。右手拿著幹硬的線
頭,左手拿木珠,讓孩子看見木珠中心的孔洞,對孩子說:“珠子中心有一個洞。”。將木珠
串進去線頭,手放開對孩子子說:“我把珠子串進去了。”。再用左手抓住線頭,右手將木珠
由左向右拉到底,操作的時候一邊用口語對孩子說:“我左手拿線頭,右手把珠子拉過
177
去。”。繼續操作串珠子的活動,把所有的木珠串成一串。操作完成之後要依序將木珠收拾起
來。右手抓著最右邊的一個珠子,用左手將珠子一個一個由右往左拉出來,並將木珠放回木
盒。當孩子熟悉串珠的動作之後,可以讓他用毛線和針來穿小珠,不要用塑膠針,要真實的毛
線針,但是針頭不要太尖銳。可用具有伸縮性的線來穿項鍊,也可以用義大利通心面代替串
珠。
圖 5-2-1 動作教具—串珠
二、
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容器籃
年齡:16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竹或藤等自然材料編成的籃子或原木託盤,裡面放置五種附有蓋子的小容器,所選
的容器各有不同的開啟與關閉的方式,依孩子的能力及感興趣的順序放置。從簡單的容器開始
操作,最好先提供直接拉開蓋子的容器,然後慢慢放入旋轉以及側向滑動開啟的容器。容器不
能太小,尺寸的選擇要能避免孩子吞食,以確保安全。
目的:促進手眼協調動作、讓孩子學習各種不同的盒子開關方式,增強獨立性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先將籃子放在桌上,並放入 1-2 組容易開啟的圓形小容器。讓孩子看清楚你開啟與
關閉每個盒子的動作。將容器一個一個打開,容器本體放一邊,蓋子放另一邊。轉動蓋的容器
旋轉的動作較為困難,操作示範時讓孩子坐在自己左側(慣用手的另一側),以便孩子可以看到
手的動作。慢慢用分解動作將容器的蓋子打開,口頭說明時不動作、示範時不說話。以右手的
五指握住蓋子,左手扶住瓶身。左手扶著不動,右手將蓋子逆時針轉一下,將手放開,停一
下,重新握住蓋子,再逆時針轉一下,重複這樣旋轉的動作,直到蓋子鬆開。給于孩子教學
時,應先考慮其經驗與能力。孩子操作動作時遇到困難,不要在旁糾正,可再重複示範一次。
178
孩子突破困難之後再慢慢增加難度較高的教具。當孩子熟悉操作的方法之後,可以慢慢增加難
度較高的容器。容器裡面也可以放入一些物品,增加孩子想要打開的興趣,大小要適當,避免
孩子吞食。
圖 5-2-2 動作教具—容器籃
三、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觸覺刺激教具—觸摸辨認物體
年齡:15-18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紙袋。三樣寶寶熟悉的物品。例如:鑰匙,梳子,杯子。其他的建
議:牙刷,梳子,球。
目的:用觸覺辨識物品、發展辨識物體的能力與語言技能;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用方法:示範活動前,把物品和紙袋放在託盤裡面。鼓勵寶寶協助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
地方,並將託盤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託盤兩側。把物品和紙袋從託盤裡取出來,
並將它們水準排列在工作墊上。把託盤放一邊。從寶寶的左邊拿起第一個物品,用手檢驗這個
物品,例如:如果物品是一把發梳,用你的手指頭延著刷毛滑動。說出名稱並簡單地描述物
品,描述物品摸起來如何,例如,說:“這是一把梳子,它摸起來感覺都刺刺的。”。把物品
(發梳)給寶寶讓他去感覺,例如說:“現在你感覺梳子是如何刺刺的。”。當寶寶觸摸完物品
(發梳)以後,拿起紙袋並且打開它,然後請寶寶將物品放進去。從託盤中拿起第二個物品,也
觸摸它,然後說出名稱描述它摸起來是如何的。例如,說:“這些是鑰匙。它們摸起來感覺是
硬硬的,而且會叮叮噹當發出聲響。”。把物品交給寶寶檢視並且放入紙袋中。重複操作第三
個物品。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將紙袋頂端封緊,然後拿起來並輕輕搖動它,之後將紙袋放
179
在寶寶面前的工作墊上。請寶寶閉上他的眼睛,例如,說:“現在請你緊緊閉上你的眼
睛。”,如果寶寶發現他很難閉上眼睛,讓寶寶不看袋子去觸摸。現在,邀請寶寶去摸袋子內
部,取出一個特定的物品,暫停一下再說出名稱,例如,說:“眼睛閉上,觸摸紙袋裡面並拿
出…一把刺刺的梳子。”。如果寶寶拿到你要求的物品,微笑並謝謝寶寶。然後請他拿另一個
物品。如果寶寶沒拿到你要的物品,微笑並謝謝寶寶,說出寶寶拿的物品名稱,然後再請寶寶
拿原來的物品。例如,說:“謝謝你寶寶,這是發出叮噹聲響的鑰匙,現在請摸摸刺刺的梳
子。”。當寶寶已經拿出所有的物品,只要寶寶願意可以繼續重複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這個
活動,鼓勵寶寶將紙袋和物品放入託盤,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
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
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當寶寶習得經驗和技巧以後,慢慢增加物品的數量和內容物的複雜度。例如:梳
子、牙膏、球、肥皂盒、鈴鐺、橘子、石頭、棉絮。
延伸活動 2: 當寶寶獲得經驗和技巧以後,介紹對照性的物品。例如:介紹四個〝光滑〞或
〝粗糙〞的物品,如:一塊木塊,一塊肥皂,一塊海綿和一張粗的砂紙。
四、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規劃主題帶寶寶去散步
年齡:15-24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工作墊。規劃一個主題帶寶寶去散步。前幾次介紹這個活動時,你選擇某個主題,
根據這個主題讓寶寶收集物品。例如主題:某些顏色、形狀、大小;某些物品,如葉子、花
卉、石頭、棍棒、或種子。一旦寶寶獲得了一些經驗,邀請寶寶來選擇主題。準備一個堅固有
把手的提籃,籃子可以在散步的過程中放置找到的物品。在你要開始這個主題活動之前,先介
紹關於這個活動的主題。盡可能先介紹實際的物品再比對圖片。如果你選擇關於葉子的主題,
例如,介紹一些真實的葉子並檢視葉子之前,介紹一本〝葉子的書〞或葉子圖片的書。說說葉
子摸起來的感覺是什麼,它們有什麼顏色和形狀,在什麼地方可以找到。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
關於在幼稚園內找黃色的物品,檢視各種黃色的物品,並且介紹一本黃色封面的小書,要確保
寶寶能辨識黃色。重要注意事項:主題散步不能取代帶寶寶去散步,讓寶寶引領隨意探索他有
興趣的事物。
目的:認識室內和室外環境中的特定物品、練習分類的技能、發展專注力與記憶力、發展動作
180
技能、豐富詞彙。
使用方法:鼓勵寶寶協助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
坐在籃子兩側。選擇散步主題,例如:你和寶寶可以選擇葉子的主題。給寶寶籃子並且告訴
他,他能在主題散步的過程中拿著籃子去裝物品。重複這個主題,並且規劃步行的區域,做所
有的準備。例如,說:“現在我們到戶外去找一些葉子放在籃子裡。到戶外時,首先我們必須
穿上外套”。或“現在我們在房間周圍找找黃色的物品,把它放進籃子裡。我們需要安靜的
走,才不會打擾到其他的寶寶。”跟隨著寶寶的引領走,鼓勵寶寶按照你所選擇的主題收集
5~6 件物品。盡可能的不要介入,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進行協助。例如,檢查物品拿起來是否
安全。當寶寶拿起一個物品並且檢視它。將物品放入容器之前,先讓寶寶評估收集的物品是否
與設定的主題相同。例如,假設寶寶在幼稚園裡面是要收集黃色的物品,而他卻拿到一顆藍色
的球。寶寶檢視這顆球時老師要保持沉默。如果寶寶把藍色的球放回去,繼續尋找其他黃色東
西,不要介入。如果寶寶似乎不確定要不要把藍色的球放進籃子裡,詢問寶寶是否需要幫助,
請你返回到黃色小書的地方把藍色球和黃色小書比一比。或直接將寶寶的注意力引導到鄰近的
黃色物品上,像是一張構圖紙。如果寶寶把藍色的球放進籃子裡,不要取出球或糾正寶寶,而
只要在活動結束時借機會去確定球是藍色的,並展示黃色的物品和藍色的球不同之處。一旦寶
寶完成了 5~6 樣物品收集,你和寶寶返回工作墊上,把所有的物品的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和寶
寶面對面坐在工作墊兩側。從籃子中取出物品,每一個物品命名完把它放在工作墊上。例如,
說:“樹上的一片綠色的葉子…人行道邊的一片黃色葉子從…從玫瑰叢裡找到的一片小小的葉
子。”。邀請寶寶檢視物品,也可提供給寶寶一把放大鏡,只要寶寶開始保注意力集中在物品
上,悄悄的移到旁邊不干擾寶寶工作。當寶寶完成物品的檢視,邀請寶寶將物品放回籃子。將
工作墊和籃子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
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定期檢查並確保物品持
用安全,並密切注意寶寶的使用情形。
延伸活動 1:一旦寶寶在識別與命名所收集的物品,習得了經驗和技能後。請寶寶從容器中取
出特定的物品拿給你。例如,說:“請給我…貝殼,謝謝!”;“現在請給我…樹枝,謝謝
你!”,等。
延伸活動 2:為鼓勵寶寶盡可能使用多種感官,在幾次步行時集中在不同感覺上。例如,某一
天收集松果或花朵這樣有氣味的物品。另外一天,收集特定顏色的物品。過一天,去尋找光澤
181
的物品,像是一個平底鍋,一面鏡子。再過一天,拿著放大鏡去散步,一邊貼近去觀察東西。
延伸活動 3:在大自然的主題散步之後,讓寶寶參與將收集的物品粘在厚的卡紙上面。這個主
要有幾個目的,寶寶可以去看它、觸摸它,並且去記憶它們在哪次散步時收集到這些物品。寶
寶能練習識別和命名收集的物品。最後,寶寶能將學習成果帶回家分享經驗給家人和朋友。
延伸活動 4:聚焦在主題步行特定的活動。例如,尋找讓寶寶能吹的東西。〝吹〞可以發展口部
的動作,是一種對語言很有説明的途徑。對於室內的步行活動,你可以設置一個〝吹〞的託
盤。託盤可以包含:一根吸管、一杯水(用吸管吹泡泡);一個紙袋(把它吹膨脹);一個小碗裡
放乒乓球和一根吸管(用吸管去吹碗裡的乒乓球);一個圓柱形的紙筒(吹圓柱體發出鼻子的聲
音);一個小籃子中放一些小小的羽毛(吹羽毛的時候讓它們移動);你和你的寶寶將物品放在你
的工作桌上,然後圍繞在工作桌操作每一個物品。
圖 5-2-3 感官教具:視覺刺激教具—規劃主題帶寶寶去散步
五、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將物品放入和取出小布書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用材質較好的布料,裁剪 5 或 6 個正方形做成小書,用羊毛或粗線
把布縫製在一起。在每一頁的右邊穩固地縫上一個口袋。在每一張布書頁面不同的位置上,縫
上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口袋。例如:第一頁的口袋可縫在頁面中間,第二頁的口袋可以縫在頁面
右邊,第三頁的口袋可以縫在頁面上面…等等。確保口袋的大小能夠將幼兒幾隻手指頭放入。
保持每一頁小書的左側空白。為了讓小書容易辨認,在書的封面上縫上一個口袋。準備各式各
樣的小物品,足夠小,可以放入小書的口袋裡面。確保物品不會太小而會造成幼兒呼吸道哽塞
窒息的危險。選擇各式各樣形狀與大小的物品,有些可放進所有口袋,有些只能放進某些口
袋。例如:小卡車、高爾夫球、餐巾環、木制積木、頭巾、手套,和一些簡單的用膠水黏在正
182
方形卡紙上的圖片。
目的:發展精細動作的技能、發展記憶力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尋找隱藏的物品。
使用方法:提前準備小布書,並將物品放進小書的每一個口袋裡面。將小書放在籃子裡。鼓勵
寶寶協助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坐在寶寶的旁邊,將籃子放在
你的前面。將小書從籃子裡取出。將小布書放在工作墊上,把籃子放在旁邊。將小布書翻到第
一頁,並碰觸第一個口袋,輕拍這個小口袋每一處,探尋口袋中看得見的部分,摸一摸隱藏在
裡面的物品。慢慢的將物品從口袋中取出。手拿著物品讓寶寶能看見它。邀請寶寶觀察這個物
品。一旦寶寶完成物品的觀察後,將口袋打開,請寶寶將物品放回口袋裡。重複做小布書第二
頁和第三頁。在第四頁,邀請寶寶繼續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來看看,有什麼東西在口
袋裡面。”。只要寶寶開始集中精神在小布書上,請你離開現場,讓寶寶自己去工作。一旦寶
寶完成這個活動。和寶寶一起將物品收拾放回小布書裡,再將小布書放在籃子裡,然後將工作
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
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當寶寶獲得了經驗和技巧以後,可以增加小布書的頁數,最多可以到 10 頁。
延伸活動 2:當寶寶獲得經驗與技能之後,增加部分小口袋的複雜度,例如:從小口袋中拿出
物品,幼兒必須將蓋布掀開,拉開短拉鍊,或者將魔術粘撕開。
圖 5-2-4 動作教具—將物品放入和取出小布書
六、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開關瓶蓋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小的,厚的有蓋的透明玻璃罐子。要確定蓋子夠緊,在瓶子上下顛
倒並搖晃時蓋子不會鬆開,但是不能太緊,讓寶寶打不開。物品要夠小,能放進瓶子。為了吸
183
引寶寶打開和關上瓶蓋,選擇一個有趣或稀有的物品,或是罐子在搖動時會發出卡嗒卡嗒聲音
的物品。例如:長的金屬鏈條、底部是平的金屬螺絲、木制大珠子項鍊、鑰匙組、小玩具、幾
支小勺子、小圖片或照片貼在牢固的紙上、粉撲、香氛袋。
目的:發展手的靈活度、發展協調能力、擴大專注力、發展解決問題的技能。
使用方法:提前將物品放入玻璃瓶內並將蓋子轉上。確認蓋子牢固但不會太緊讓寶寶打不開,
將玻璃瓶放在託盤上。鼓勵寶寶幫忙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將託盤放在工作墊上。你坐在
寶寶的旁邊,將託盤放在你們的前面。從託盤拿起玻璃瓶,把玻璃瓶罐放在你前面的工作墊
上。把託盤放旁邊。拿起玻璃瓶罐檢視,輕輕搖晃,上下顛倒,再顛倒回到正面,窺視瓶內物
體。一手握住直立的瓶身,另一手握住瓶子頂端的瓶蓋。誇張的用力旋轉,將瓶蓋轉開,拿走
瓶蓋。把瓶蓋拿高,給寶寶看見蓋子。輕輕的將物品倒出來,放在工作墊上。拿起物品簡短的
查看一下。邀請寶寶觀察玻璃瓶,蓋子和物品。當寶寶完成教具的觀察後,邀請寶寶將物品放
入玻璃瓶裡面。將蓋子放在瓶罐上。再次用誇張的動作將瓶蓋轉上。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
將玻璃瓶罐交給寶寶,說:“現在你將蓋子轉開而且拿出鏈條。”。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始這
個活動。若寶寶開始集中精神在這個活動上,悄悄的起身離開,讓寶寶不受干擾地進行工作。
即使寶寶沒有做出全部的動作也不要糾正孩子: “打開蓋子,取出物體,把物體放回瓶中,蓋
回蓋子。”。大部分幼兒會聚焦在打開蓋子和取出裡面的物體,而不會把物體放回去和蓋回蓋
子。重要的是寶寶聚焦在學習活動,成功做出打開蓋子與取出物體的動作。如果寶寶沒有嘗試
打開蓋子,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引導寶寶的手去做
旋轉蓋子的動作。當你感覺到寶寶投入工作時 慢慢把手移開,讓孩子繼續工作。當寶寶開始專
注在學習活動時,靜靜地起身離開,讓寶寶自己做。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和寶寶一起將物
品放入瓶罐內,將瓶罐放在託盤上,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
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
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為了保持寶寶的興趣,瓶罐裡面要定期更換不同的物品,並選擇不同尺寸與形狀
的蓋子和瓶罐。
延伸活動 2: 隨著寶寶獲的經驗和技能。可以在容器內放置 2-3 個小物品,取出這些小物品需
要手部更高的靈活度。
延伸活動 3: 把這個活動設計成將許多平頭且無尖銳邊角的螺絲放入瓶子,要寶寶將其中一些
184
拿出來,放在盒子中以備後續活動使用。
延伸活動 4: 把這個活動設計成將許多可以套入鉛筆的橡皮擦放入瓶子。給寶寶一大把鉛筆,
並要他們在每支鉛筆的位置附近放一個橡皮擦。
七、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找出指定物品
年齡:15-18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工作墊、大籃子。幾件寶寶比較熟悉的物體。比如:喜歡的玩具,橡膠鞋,杯子,
木頭積木。
目的:練習詞彙和辨識物品、練習解決問題、發展聽力技巧、發展肢體動作。
使用方法:提前將物品放在教室裡的不同角落。確保從你們做活動的地方出發,每一樣東西寶
寶都能輕易地看到和拿到。將工作墊放到地上,然後把籃子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一起來幫
忙。坐到寶寶旁邊,將籃子放在你和寶寶前面。命名一樣你擺放出來的物品,然後讓寶寶找到
它。在你命名物品之前要先誇張地停頓一下,以便吸引寶寶的興趣。比說,說:“我看見…一
隻毛茸茸的…兔子…跑過房間, 請將…毛茸茸的…兔子拿來,放進籃子裡。”給寶寶足夠的時
間來找出物品。不要干涉寶寶,除非寶寶有要求。如果寶寶找到的是不同的物品,也要謝謝寶
寶,並提供更多關於你要求的物品的資訊。比如說:“寶寶,謝謝你拿來的這顆球,現在找…
毛茸茸的…兔子。我看見一隻…毛茸茸的…兔子跑過房間,就在…書架旁邊,請將…毛茸茸
的…兔子拿來,放進籃子裡。”如果寶寶沒有嘗試去找出這個物品,或者看上去不知道該怎麼
做,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給出更多的資訊,比如,說:“我看見一隻…毛
茸茸的…兔子跑過房間,就在…書架旁邊,請將…毛茸茸的…兔子拿來,放進籃子裡。”你還
可以和寶寶一起去找。例如,說:“我跟你一起去找毛茸茸的兔子好嗎?”和寶寶一起,走到那
個物品旁邊,然後給寶寶給多關於物品的資訊。例如,說:“我看見一隻…毛茸茸的…兔子在
這裡,就在…書架旁邊,請將…毛茸茸的…兔子拿起來,我們一起去放進籃子裡。”當寶寶成
功找到了物品,要給寶寶微笑,讚揚和感謝。然後鼓勵寶寶去找下一個你命名的物品。比如,
說:“現在我看見一個…橘紅色的杯子,在桌子底下。 請將…橘紅色的…杯子拿來,放進籃子
裡。”重複同樣的流程直到找到所有的物品,並將它們放回到籃子裡。鼓勵寶寶自己觀察和體
驗這些物品。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些物品上,請你輕輕地起身離開,讓寶寶自己來
工作。當寶寶完成了活動,要請寶寶將所有物品放回到籃子裡,並把教具和工作墊一起放回到
185
原來的位置。這樣才算完成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櫃上,
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延伸活動 1:當你發現寶寶渴望更多體驗和技巧的時候,可以增加在同一地點放置的物品的數
量,然後讓寶寶從中找出一樣。比如,放置一頂帽子和一雙連指手套在一個架子上,然後讓寶
寶只找出這頂帽子。
延伸活動 2:當你發現寶寶渴望更多體驗和技巧的時候,可以將物品藏得更隱秘來挑戰寶寶。
比如,將物品藏到墊子下面,架子後面,或工作墊下。確保當你讓寶寶找出這個物品的時候要
給出一條線索。比如,說:“我看見…一隻…黃色的…積木在…藍色坐…墊下面,請將…黃色
的…積木拿來,放進籃子裡。”
延伸活動 3:讓兩到三個幼兒一起來做這個活動,大家輪流藏起和找出物品。
八、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命名書裡的圖片
年齡:15-18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有六張模擬圖片或照片的小書。為了強調從左到右的方向,將圖
片粘貼到書的右手邊,左邊書頁留空白。這個書要有吸引力,同時也要很牢固以備寶寶抓握。
用硬紙板或者海報紙做書頁,然後用膠水將圖片粘到書頁上。為了維持寶寶的注意力,每次只
集中到一件物品上,把所有書頁都弄成一個顏色。用金屬環將書頁串連起來,這樣便於增加或
減少書頁。為了讓小書便於分類尋找,可以選取書裡面的一張圖片貼到書本的首頁。確保每一
頁都是清晰的,模擬或真實的物品或人,不要是卡通形象。選擇那些可以用一個單音節詞形容
的圖片。這些詞可以從寶寶常發的聲母:m, p, b, t, d 開始,比如:“面”包, “蘋”果,
“餅”幹, “糖”果, “袋”子。
目的:通過辨識書裡的物品圖片來拓展詞彙量、培養注意力和物體辨識能力、提高視覺準確
性、為正式閱讀做準備。
● 使用方法:提前將書放進籃子準備好。將工作墊放好,把籃子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來幫忙。
坐到寶寶旁邊,籃子和工作墊在你和寶寶前面。將書從籃子裡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再將籃子放
到一旁。邀請寶寶和你一起來看這個書。比如說:“這是我特別幫你做的小書,我們來看看裡面
有什麼。”。翻開書的第一頁,觸摸圖片,緩慢而清晰地說出圖片裡物品的名稱。使用平靜的語
186
調和簡潔的語言,比如說:“你看,這是一個球…球。”。繼續下去直到你命名完了書裡的所有
圖片。停頓一下,微笑地看著寶寶。再翻到第一頁,觸摸並名這個物品。但是這一次,鼓勵寶寶
也一起來說這個詞。比如緩慢而清晰地說:“看,這是一個球,你說…球。”。如果寶寶說
“球”,你要微笑並重複這個詞“球”。如果寶寶說了其他像“七”,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
地說出這個詞“球”然後翻到下一頁,用同樣的步驟進行下一個單詞。不要用說話來糾正寶寶,
比如:“不對”或者“不是”。最重要的是寶寶聽到這個詞,並且嘗試著說這個詞。如果寶寶在
演示第一次後沒有要說這個詞,你要大聲地再說這個詞,並且讀出每一個字母。比如,說:
“球…球”,然後繼續進行下一頁的內容。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片,要注意聆聽,然後再
將寶寶的注意力拉回這個活動。比如,說:“對…球,現在看看下一頁。”然後繼續。用同樣的
流程展示剩下的書頁,保證每一頁圖片都被觸摸到和命名。如果寶寶願意,允許他自己翻動書
頁。當你和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如,說:“現在你來看這本書。”
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些物品上,請你輕輕地起身離開,讓寶寶自己來工作。當寶寶完
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把書放回籃子,然後將工作墊和籃子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
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
以拿到。
● 延伸活動 1:逐漸增加新的書頁或減少書頁,這樣可以不停鍛煉寶寶。你可以每三十天更換一些
圖片,或如果寶寶做這個活動的頻率比較高的時候,你可以減短更換的間隔天數。
● 延伸活動 2: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的技巧與體驗的時候,你可以慢慢增加雙音
節詞描述的物品圖片,比如:“氣球”, “勺子”, “蛋糕”等。再慢慢地把以 m, p, b, t, d
之外的聲母開頭的單音節詞也加進去。
● 延伸活動 3:對更大一些的幼兒,可以用這個活動來介紹概念性的東西。在小書的每一面右側書
頁,粘貼一張真實的可以代表某一個種類或全部類型的圖片。比如,做一本關於寵物的小書,裡
面注明了每個寵物的名稱,例如: 狗、貓、金魚等等。在書的封面,選一張書裡有的圖片貼上
去。其他的元素還有:農場動物、花、昆蟲、水果、蔬菜、熱帶雨林動物、衣物。
187
圖 5-2-5 語言教具—命名書裡的圖片
九、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命名顏色書裡的顏色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三種顏色的小書,每一本小書內有十張塑封好的圖片。每一本書
只有一個顏色:紅色、藍色或黃色。比如,黃色小書用黃色的書頁做,每一頁上面的圖片也是
黃色的物品。確保選擇的圖片都只有一個顏色。比如,黃色小書書頁上的黃色鬱金香,只能顯
示黃色的花而不能有綠色的葉莖。可選擇的圖片有:圓圈、花、水果、蔬菜、衣物、大瓶子、
玩具、桌子、四輪馬車、蠟筆等。為了強調從左到右的方向,將圖片粘貼到書的右手邊,左邊
書頁留空白。這個書要有吸引力,同時也要很牢固以備寶寶抓握。用硬紙板或者海報紙做書
頁,然後用膠水將圖片粘到書頁上。用金屬環將書頁串連起來,這樣便於增加或減少書頁。為
了讓小書便於分類尋找,可以選取書裡面的一張圖片貼到書本的首頁。
目的:發展辨識和命名顏色的能力、提高視覺準確性和顏色辨別力。
● 使用方法:因為寶寶先感覺到紅色,然後是藍色,再是黃色,所以先給寶寶紅色的小書,然後是
藍色小書,再是黃色小書。提前選擇好你要用的小書並將書放進籃子裡。將工作墊放好,把籃子
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來幫忙。坐到寶寶旁邊,籃子和工作墊在你和寶寶前面。將書從籃子裡
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再將籃子放到一旁。邀請寶寶和你一起來看這個書。確保你用書本的顏色
來描述這個書。比如,說:“這是紅色小書,看到封面了嗎?是紅色的。我們來看看書裡的紅色
物品。”。翻到第一頁,觸摸圖片並且命名它。比如,清晰緩慢地說:“看,這個圓圈是紅色
的…紅色。”。重複同樣的方法直到你命名完所有的圖片。停頓一下,並朝寶寶微笑。再翻到第
二頁,觸摸圖片。但是這一次,鼓勵寶寶也一起來說這個顏色。比如,緩慢和清晰地說:“看,
這是紅色的,你說…紅色。”。如果寶寶說“紅”,你要微笑並重複這個詞。如果寶寶說了其他
188
像“好”,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地說出這個詞“紅…紅”然後翻到下一頁,用同樣的步驟進
行下一個單詞。不要用說話來糾正寶寶,比如:“不對”或者“不是”。最重要的是寶寶聽到這
個顏色的詞並且嘗試著說這個詞。寶寶有沒有說圖片裡物品的名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顏色。如
果在演示第一次後寶寶沒有要說這個詞,你要慢慢地清楚地再說一遍這個詞,然後繼續進行下一
頁的內容。整個活動過程中寶寶會有其他的機會來練習說顏色。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片,
要注意聆聽,然後再將寶寶的注意力拉回這個活動。比如說:“對,你的衣服是紅色,我們現在
來看看下一頁有什麼紅色的物品。”,然後繼續。用同樣的流程展示剩下的書頁,保證每一頁圖
片都被觸摸到,說出名稱和顏色。如果寶寶願意,允許他自己翻動書頁。在嘗試過幾頁書之後,
你可能會發現,寶寶會比你先說出顏色。如果是這樣,你要微笑且簡單地說:“對,紅色,我們
現在來看看還有什麼紅色的物品。”。當你和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
如,說:“現在你看紅色小書。” 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些物品上,請你輕輕地起身
離開,讓寶寶自己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把書放回籃子,然後將工作墊和材料
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的架子
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 1: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顏色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你可以展示第二
套顏色小書:橘色、綠色或紫色。
● 延伸活動 2:逐漸增加新的書頁或減少書頁,這樣可以不停鍛煉寶寶。你可以每三十天更換一些
圖片,或如果寶寶做這個活動的頻率比較高的時候,你可以減短更換的間隔天數。
● 延伸活動 3:和寶寶一起看書並且練習命名書裡的顏色。選擇那種有大圖,圖形簡單文字少的
書。每一次可專注於不種的顏色。比如,說:“我看見這一頁有黃色的物品,你摸摸黃色的物
品。”。先等一下,等寶寶找一找。如果寶寶有困難,你要提供更多的線索,比如:“我現在摸
著紅色的氣球,黃色的物品就在附近,你摸摸黃色的物品。”。
● 延伸活動 4:帶寶寶在幼稚園裡做一次顏色之旅。比如,藍色之旅,找出幼稚園裡你們能找到的
所有藍色的東西,例如毛衣、襪子,外套,靴子,球,桶,碗等。這同樣是一個讓寶寶在不干擾
他人的狀況下,在幼稚園裡活動的機會。
189
圖 5-2-6 語言教具—命名顏色書裡的顏色
十、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開始基本數數
年齡:15-18 個月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一個有兩個把手的容器,比如一個有兩個把手的盤子。籃子裡有
兩個一模一樣的模擬或真實物品。為了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要選擇純色的簡單的物品。比
如:木頭或塑膠的雞蛋、淨色的木頭塊(沒有字母或圖片)或乒乓球等。不要選擇蠟筆等寶寶
常用來做其他事情的物品,蠟筆可能會讓寶寶的注意力分散到顏色上。同樣的原因,避免選擇
可能被吃掉的食物。
目的:熟悉數位和數數、發展記憶力、邏輯思維力和注意力、練習精細動作、為理解”空”
和”滿”做準備。
● 使用方法:提前將你要用的兩個物品放進籃子裡,然後將籃子和盤子一起放到託盤上。將工作墊
放好,把託盤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來幫忙。坐到寶寶對面,託盤在你和寶寶中間。將盤子和
籃子從託盤上拿出來,並排放到工作墊上,再將託盤放到一旁。將盤子拿起來,簡單的檢查一
下。用你的手指沿著盤子的邊和把手滑走一遍。鼓勵寶寶也來檢查這個盤子,然後將它放回工作
墊。摸著盤子其中一邊的把手,然後慢慢地清晰地說。比如:“我們來數數,這邊是一,這邊是
二,有幾個邊? 兩個邊。”。將物品從籃子裡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把籃子放一旁。你要移到寶
寶的左邊,拿著每一個物品並且清晰地數數。比如,說:“我們來數數,這顆蛋是一,這顆蛋是
二,有幾顆蛋? 兩顆蛋。”拿起第一個物品,放到盤子的一邊。再一次大聲地數數。比如說:
“一邊一顆蛋。”。拿起第二個物品,放到盤子的另一邊。再一次大聲地數數。比如說:“兩邊
兩顆蛋。”。指著每一邊的物品,大聲地數數。比如說:“這邊是一,這邊是二,有幾個邊? 兩
190
個邊。這顆蛋是一,這顆蛋是二,有幾顆蛋? 兩顆蛋。”。停頓一下,微笑得看著寶寶。緩慢地
將物品從盤子裡拿出來然後放回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和你一起大聲地數數。先摸著盤子的一
邊,慢慢地數,在說出數字前先等待幾秒鐘,讓寶寶有機會說話。比如說:“現在我們一起數,
這邊是一,這邊是二,有幾個邊? 兩個邊。”。如果寶寶和你一起大聲地數數了,要用微笑鼓勵
寶寶並且繼續下去。如果寶寶沒有加入你,不要誘導寶寶。只要簡單地繼續這個活動,仍然在說
出數字前先等待幾秒鐘,讓寶寶有機會說話。當你完成了數數,從盤子裡將物品拿出來,放回到
工作墊上。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如說:“現在你來數數。”。 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
中到這些物品上,請你輕輕地起身離開,讓寶寶自己來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
把物品放回籃子,將籃子和盤子放回託盤上,然後將工作墊和材料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完成
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
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 1: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數兩個物品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你可以慢慢增加物品
的數量為三個、四個或五個,但是也要相應的使用有對應數量隔邊的盤子。
● 延伸活動 2:可以讓這個活動更貼近生活。比如,鼓勵寶寶數出六個蛋糕托紙,放到烤盤裡準備
烤蛋糕,或者數出四把勺子放到餐桌上準備用餐。
● 延伸活動 3:完成這個活動之後,可以教一首簡單的專注於數數的歌曲,比如“一、二,穿鞋
子。”
● 延伸活動 4:一旦你介紹了數數的詞彙,儘量在你和寶寶的對話裡使用它。比如,說:“我們來
算碗裡面有幾支香蕉,一、二、三,三支香蕉。”
十一、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組裝簡單的拼圖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簡單的 2 片拼圖;製作方法如下:在一張 8.5 英吋的卡紙或圖紙上
畫出或貼上一張圖片。可以將圖片塑封起來增加耐用性。盡可能使用真實顏色的圖片來呈現,
包括:人臉圖片或照片、房子、汽車或其他寶寶熟悉的東西。其他建議:昆蟲、水果、蔬菜、
農場動物、森林裡的動物、寵物、魚、海洋生物、服裝、居家用品、樂器、車輛、樹、花卉、
建築物、人物、硬幣等。或者將風景圖片切成兩片,以對角線或水準切割成鋸齒狀,這樣,這
兩片只能有一種方式可以組合起來,切割的位置要讓圖片分開放置的時候,任何一塊看起來都
191
不像是完整的圖形。
目的:發展空間組織的技能、發展專注力和精細動作的技能、奠定理解分數的基礎。
使用方法:預先將拼好的正方形配對拼圖放入託盤中。鼓勵寶寶幫忙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
方,將託盤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託盤兩側。把配對拼圖從託盤取出放在工作墊
上,將託盤放在旁邊。觸摸拼圖,而且說出它的名稱,說:“這是一個拼圖,拼圖是一塊一塊
拼起來的圖。”。慢慢的移開一塊拼圖,然後再將拼圖重新拼接在一起,重複許多次。最後再
把拼圖分開。停頓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將整個圖片組合起來,例如,說:“你把圖片拼
接在一起。”。靜靜的坐在旁邊,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開始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嘗試自己
移動拼圖,組合在一起並專注在活動上,請你悄悄的起身離開,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
只有在寶寶沮喪或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拿起一塊拼圖,但似乎不知如何做
時,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將拼圖組合在一起。只要寶寶
拿起拼圖塊,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一旦寶寶專注在這個活動上,悄悄的離
開,讓寶寶不受干擾地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將拼圖組裝起來,放回託盤
上,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
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寶寶一旦獲得了一些經驗和技巧,可以將一片拼圖塊上下顛倒,讓寶寶來回旋轉
圖片到正確位置。
延伸活動 2:隨著寶寶習得經驗和技巧後,提供給寶寶各式各樣的拼圖,並逐步增加到 3 片或 4
片的拼圖,將圖片水準或垂直切割成更多拼圖塊。
延伸活動 3:邀請幼兒一起製作拼圖,給幼兒一張 A4 大小的硬卡紙,以及蠟筆用來著色。當寶
寶畫好圖,可以切割對角線、垂直或水準,然後塑封起來,做成二片或三片的拼圖。當你要切
割畫作之前一定要徵詢寶寶的同意。拼圖可以存放在大信封袋、扁平的盒子、紙袋或布袋內。
延伸活動 4:將拼圖活動設計成日常生活練習,例如:你可以和寶寶或其他的孩子們,一起將
麵包或乾酪切塊,然後再拼合原來的形狀。其他點子:把水果切成兩半;三角形的餅乾組合在
一起變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三明治切成兩半或三角形;正方形的煎餅切成 4 塊。
十二、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幾何圖形的配對
192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竹籃中裝有四個相同形狀的板子,每一個直徑 2-3 英吋且顏色全部
相同,可以用薄的木板、厚的卡紙、或保麗龍板切割而成。如果你願意,為了讓幼兒操作更容
易,可以在每一個圖板黏上一個把手,方便幼兒抓握,用黏膠固定好。可提供操作的幾何形狀
有:橢圓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八邊形等。用白色、淺色的卡紙或制圖紙做成
海報,尺寸是 A4 大小,將紙張平放、折迭或是畫上四個垂直相等的面積,再把紙張展開攤平,
然後使用上述的幾何形狀為模型,在紙上畫上四個相同的形狀,每一格劃一個圖形。除了圓
形,每一個圖形可以稍微旋轉,以便各個角度來觀察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了讓這些海報可以
重複使用,可以塑封起來。
目的:認識幾何圖形、發展邏輯思考能力和專注力;練習精細動作的技能。
使用方法:提前準備海報和籃子,並且把它們放在託盤上。鼓勵寶寶幫忙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
地方,將託盤放在工作墊上。坐在寶寶旁邊,託盤放在前面。從託盤中取出海報和裝有圖型板
的籃子,把它們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旁邊。慢慢的從籃子把幾何圖形板取出,按照順序
放在海報下方的工作墊上面。從左到右,用你的手指在每一個形狀上觸摸輪廓,且輕輕地說出
名稱。例如說:“卵形…卵形。”。邀請寶寶和你一起觸摸每一個形狀的輪廓,然後將它們放
回工作墊上。拿起左邊圖型板,把它放置在海報左邊第一個相對應的外型框上配對。將圖型板
來回翻轉許多次,直到它剛好可以放進外型框中。其餘三個圖形板用相同方式重複,繼續從左
到右移動。當你把所有的圖型板放在海報上,停頓並微笑看著寶寶。慢慢的把圖形板從海報上
取出,把這些圖型板放在工作墊上。邀請寶寶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來做卵形的配
對活動。”。靜靜的坐在旁邊,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始這個活動。如果寶寶拿起圖型板嘗試去
放置圖形板,請在旁邊靜靜的觀察,不讓寶寶工作受到干擾。只有在寶寶沮喪或請求幫助的時
候才需介入。如果寶寶拿起圖形板但未放置上去,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
的將圖型板如此翻轉許多次,直到它剛好可以放進外型框中,一旦寶寶開始從事這個活動,請
你輕輕的拿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和寶寶一起將圖形板收拾
放回籃子裡,再將海報及籃子放在託盤上,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
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
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依寶寶的學習狀況,經常改變幾何圖形板。
193
十三、 延伸練習 日常教具—鋪卷工作墊
年齡:15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大工作墊,卷起來。
目的:熟悉示範活動的流程、練習安置與收納、發展秩序感、練習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帶寶寶去存放工作墊的地方。一起選擇一張工作墊,拿著工作墊到你和寶寶能不受
打擾工作的地方。在你展示這個活動多次之後,你就能邀請寶寶選擇一塊工作墊,帶到指定的
地方。把卷起的工作墊放在地板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卷起的工作墊兩端。放大你的動作慢慢
移動,展開工作墊,把它鋪平。再放大你的動作慢慢移動,把工作墊再卷起來。停下來並微笑
看著寶寶。邀請寶寶把地毯展開。例如,說:“現在你把工作墊展開。”。給寶寶足夠的時間
開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嘗試展開工作墊,靜靜的觀察不干預,除非寶寶向你尋求幫助。如果
經過一段時間,寶寶沒有嘗試展開工作墊或是似乎不知道怎麼做,問:“我來幫忙,好
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做展開的動作。只要你感覺寶寶已經開始投入此活動,輕輕
的拿開你的手,讓他自己去工作。在寶寶展開和卷起來幾次之後,與寶寶一起把工作墊放回原
來的地方。例如說:“現在讓我們一起把工作墊放回去。這樣下次我們需要的時候,就知道工
作墊放在哪裡。”。你和寶寶把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
要確保寶寶知道工作墊存放在哪裡。當寶寶想要工作時就能拿來卷起和展開。
延伸活動 1: 隨著寶寶獲得經驗和技能,請他自己去取工作墊,展開地毯鋪放在指定位置,然
後再卷起來放回原來的地方。
延伸活動 2:示範一個簡單能在工作墊上做的工作。例如:迭積木塔。
延伸活動 3: 示範其他日常生活中需要卷起和展開的材料。例如:手帕、抹布、茶巾、餐墊、
餐巾等。
194
圖 5-2-7 日常教具—鋪卷工作墊
十四、 延伸練習 日常教具—擦拭溢出物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桌、託盤、小碗、海綿、盛有少量水的噴壺(30-60ml)。剛開始使用少量的水是
很重要的,因為噴壺可以很快的清空,不會有太多的水,讓寶寶無法用海綿去擦乾。準備一件
兒童尺寸的防水圍裙。
目的:發展每天日常生活的技能、協助保持幼稚園的整潔與舒適、發展秩序感、練習專注與精
細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鼓勵寶寶幫忙,把提前準備的教具放在託盤上。託盤放在工作桌上。坐在你自己的
位置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工作桌和託盤兩側。從託盤中拿出教具,並且把教具放在桌上,託
盤放在旁邊。從桌子上拿起圍裙給寶寶,請寶寶穿上圍裙。只有在需要時提供説明。當寶寶已
經穿上圍裙,坐在桌子旁邊,老師拿起噴壺。按壓噴壺幾次,讓水噴在桌子上。從碗拿出海
綿。將海綿來回移動吸水,然後從海綿擠出多餘的水放入碗中。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
寶寶做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來洗這張桌子。”。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始這個活動。
如果寶寶拿起噴壺開始要噴,請你悄悄的移動你的身體離開現場,讓寶寶工作不受干擾。如果
寶寶一段時間後還沒開始這個活動。問:“我來幫忙,好嗎?”。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在桌子上
噴水,然後用海綿擦乾水。只要寶寶開始投入這個活動,輕輕的拿開你的手,讓孩子自己工
作。當噴壺的水用完了,邀請寶寶繼續這個活動。如果寶寶想要繼續,帶著寶寶去洗手台,幫
助他裝些水到噴壺裡面。帶著寶寶回工作桌,只要他想要就讓他繼續做。當寶寶完成這個活
動,與寶寶一起擦拭桌上剩餘的水,把教具放在託盤上,把託盤與教具放回原位,這樣就完成
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
195
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介紹其他類似的簡單任務,任務包含相同的教材和動作。例如:擦一扇窗戶、打
亮一面鏡子、擦拭地板上的溢出物、清理黑板、清洗戶外野餐餐桌、擦拭點心區的椅子。
延伸活動 2:當寶寶獲的更多的經驗和發展動作技能之後,增加較複雜的任務。例如:介紹些
清潔用品和需要洗滌與擦乾的特定物品。清潔用品如:毛巾、液體肥皂、瓶刷、洗地刷、拖
把。清洗的用品如:小瓶子、厚玻璃罐、玩具、蔬菜和水果、教具櫃、椅子等。
十五、 延伸練習 日常教具—器具的分類與配對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5 支叉子、5 支勺子。每一次當你示範這個活動時,改變每個器具的
數量。例如,你第一次示範這個活動,示範 5 支叉子、5 支勺子,下一次用 7 支叉子、3 支勺
子…等。準備 2 個相同的籃子,或一個有 2 個隔間的容器。把叉子放在紙上,畫出輪廓,剪下
來用膠黏在一個籃子底部,畫一支勺子的輪廓在另一個籃子底部。
目的:為發展日常生活中分類和配對的技能、發展專注力和邏輯思考能力、練習精細動作技
能。
使用方法:提前,把籃子和餐具放在託盤上。鼓勵寶寶幫忙,把工作墊鋪好,把託盤放在工作
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工作墊兩側。從託盤中拿出籃子和餐具,並且把他們放在工作墊上。
當你拿出餐具,按照任意順序排在一個水平線上,不要分成 2 組。把餐具所有的把手朝向寶
寶,將籃子的圖片把手也朝向寶寶。把託盤放在一邊。慢慢刻意的拿起第一個器具,放在寶寶
的左邊。將器具放在兩個籃子中的圖案輪廓旁邊停一下,然後將該器具放入配對的籃子中,這
個進行比較的動作是很重要的,讓寶寶知道決定如何去配對,且決定如何去分類。工作從寶寶
的左邊到右邊,直到所有的餐具都分類放在籃子裡面。慢慢的將器具放回工作墊上,改變叉子
與勺子的順序,讓順序任意出現,並將器具水準放置。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把輪
廓配對的器具放入籃子裡面。例如,說:“現在請你把叉子放回叉籃裡面,把勺子放勺籃裡
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始這個活動。如果寶寶拿起餐具且開始這個活動,悄悄的起身,
讓寶寶工作不受干擾。如果他不按你的順序拿起器具,或沒將器具按秩序擺放正確的容器裡
面,不要干涉寶寶,如果他將餐具放在不正確的容器,也不糾正他,借由重複寶寶會自我糾正
錯誤。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寶寶還沒開始做這個活動,或似乎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做,問:“我來
196
幫忙,好嗎?”。然後輕輕地引導寶寶的手拿起第一個餐具,在兩個籃子內餐具的輪廓比對之
後,把它放入籃子裡面配對。只要你覺得寶寶已經開始投入,輕輕地拿開你的手,讓他自己繼
續去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把餐具和籃子放回原位,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
在託盤上,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
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將這個活動設計成小組活動,包含 2-3 個幼兒,輪流將每一個餐具放入隔間籃裡
面。
延伸活動 2: 一旦寶寶獲得了叉子和勺子的配對與分類經驗和技能,介紹其他的餐具,例如:
不同大小的勺子、叉子和刀子。
延伸活動 3: 一旦寶寶獲得將叉子和勺子的配對與分類技能之後,要求寶寶從裝有幾種不同餐
具的容器中取出其中一種。例如,要求寶寶從裝有叉子、勺子和奶油刀的容器中取出勺子。
十六、 延伸練習 日常教具—用模型為麵包做造型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在食物準備區或用餐區準備桌子和兩張椅子。託盤、砧板、小盤子、裝有三塊比較
堅實的麵包。一個較大的盤子。任何形狀的小餅乾模型,小到每一塊麵包可以切出一到兩個形
狀。兩件圍裙,一件是你的尺寸,一件寶寶的尺寸。
目的:發展日常生活技能、練習精細動作技能;發展專注力和社交技能。
使用方法:鼓勵寶寶幫忙,將提前準備的教具放在託盤上,將託盤放在工作桌上。邀請寶寶一
起準備點心。如同任何只要涉及準備食物的活動,開始之前你和寶寶都要洗手、穿上圍裙。和
寶寶面對面坐在託盤對面。從託盤中拿出所有的材料,並且把他們放在桌上,然後把託盤放在
旁邊。從小盤子拿一塊麵包放在砧板上。用一隻手抓住麵包放在砧板上。用另一隻手拿起餅乾
模型,把它切入麵包的一個角落,確保寶寶看到你用餅乾模型切入麵包邊緣內部的位置。緩慢
且刻意地移動,把餅乾模型切入麵包。拿起那片麵包,輕輕的將切出的形狀推出,將切出的麵
包圖案放在盤子上。重複,再切兩個麵包圖案。將切剩的麵包放在旁邊。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
寶。從小盤子出另一塊麵包,放在砧板上。將砧板推到寶寶面前。邀請寶寶做這個活動,例如
說:“現在你來切這些麵包圖案,把他們放進盤子裡面。”。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始這個活
動。如果寶寶拿起餅乾模型開始這個活動,輕輕移動你的身體離開現場,讓寶寶工作不受干
197
擾。如果他沒有按照你的順序去做,或撕開麵包也不要干涉他,寶寶會借由重複練習而自我糾
正錯誤。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寶寶還沒開始做這個活動,或似乎不知道該怎麼開始做,問:“我
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地引導寶寶的手拿起餅乾模型,將模型放在麵包的一個角落按入。
只要你覺得寶寶已經開始投入活動,輕輕地移開你的手,讓他自己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
活動,把切下來的麵包放進盤子放好。請寶寶將其他所有的材料放在託盤上,將教具放回原
位。收拾本活動的教具時,也可以加入幾個其他的步驟:將剩餘的麵包放在有蓋的容器中,過
一天可以展示如何做麵包屑。擦桌子;用小掃把和簸箕,將掉落在地板上的麵包屑打掃乾淨;
清洗小盤子。邀請寶寶吃切下來的麵包,或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吃,然後清洗盤子放回正確的位
置。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盡可能提供所示範的材料,當寶寶想要工作時可以再去做。
許多幼稚園指定一個特定的桌子,讓寶寶們能做小點心,或取用小點心,像是水果、乳酪、麵
包和餅乾等。
延伸活動 1: 一旦寶寶獲得了經驗和技能,提供不同大小與形狀的餅乾模具。切面包圖案活
動,也可以補充幾何形狀的課程。
延伸活動 2: 增加活動的複雜程度和趣味性。例如,切下麵包圖案之後,使用一把圓頭的鈍奶
油刀,用奶油或乳酪塗滿每一個麵包圖案,然後用葡萄乾去裝飾。
延伸活動 3: 將活動設計成一個分工合作的社會性活動,邀請一群 2-3 個幼兒一起準備點心。
十七、 延伸練習 日常教具—掃地
年齡:15-24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桌、託盤。符合寶寶尺寸的簸箕和掃把。小的容器裝有 30-60g 的幹玉米粒。選
擇較輕的、容易抓握的容器,寬度足夠讓寶寶把玉米粒倒出來。
目的:發展日常生活技能、發展秩序感、發展專注力與協調能力、練習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鼓勵寶寶幫忙,將提前準備的玉米粒放入容器,然後將簸箕掃把和容器放在託盤
上,將託盤放在工作桌上。託盤放在桌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桌子對面。將教具從託盤拿出
來,然後將託盤放在旁邊。輕輕地傾斜容器,讓玉米粒灑在桌子上。將玉米粒灑開,不是灑成
一堆,暫時將容器放在旁邊。拿起掃把。刻意慢慢的移動,使用掃把將玉米粒掃成一堆。拿起
簸箕放在玉米堆旁邊。用一隻手拿著簸箕,另一隻手拿掃把,用掃把將玉米粒掃進簸箕裡面。
刻意留下幾顆玉米粒在桌上。從簸箕將玉米粒倒進容器裡面。看著遺留在桌子的玉米粒,然後
198
也將它們掃進簸箕倒進容器裡面。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拿起容器,將一些玉米粒灑在桌
上。邀請寶寶繼續這個活動。例如,說:“現在你來掃這些玉米粒。”。給寶寶足夠的時間開
始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掃,輕輕的起身,讓寶寶不受干擾地工作。如果他沒有像你這樣做
工作,不要糾正寶寶。例如,寶寶一次只掃幾粒玉米粒進簸箕裡面,只要寶寶長時間參與在活
動,不要介入,除非寶寶請求幫助。孩子從練習中自我糾正錯誤將更有效。如果經過一段時間
寶寶還沒開始這個活動,或似乎不知怎麼做,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地引導寶寶
的手拿起掃把和簸箕開始掃。只要寶寶開始參與這個活動,輕輕地移開你的手,讓他自己繼續
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將所有的玉米粒放回容器裡面,將容器、掃把和簸
箕放在託盤上,然後將具放回原來的位置,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
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隨著寶寶獲得了經驗和技能,介紹更有挑戰性的材料去掃。例如,燕麥片、大顆
豆子、撕下來的紙條、紙屑、玉米麵。
延伸活動 2: 一旦寶寶能清掃桌面,就可以介紹清掃地板的工作。對於這個活動,你將需要準
備垃圾桶和兒童尺寸的掃把或刷地毯的刷子。
延伸活動 3: 一旦寶寶能掃地板,介紹用拖把擦水,你把水灑在地板上,使用兒童尺寸的拖把
清理乾淨,將水擰乾在水桶裡面,倒進水槽。
圖 5-2-8 日常教具—掃地
199
十八、 延伸練習 日常教具—自我照護
年齡:15-24 個月
教具說明:這個活動目的主要是介紹幼兒洗手相關的動作,並提升其他自我照顧的技能。大多
數蒙特梭利中心有許多地方能讓孩子們很快速且輕鬆的洗手。靠近每一個符合兒童尺寸的水槽
有方便取用的教具,像是肥皂放在皂盒或擠壓器,防水圍裙,毛巾,抹布,海綿,洗手液等。
通常這些區域會設置在用餐區、廚房、美勞區或廁所。以下步驟概括介紹這項活動可能的進行
方式。這些中心的洗滌程式會因為該地區建築物的規劃佈置和發照規定有所不同。這項活動的
目的是要中心每個人都定期清洗手,不論是否“需要”。一旦寶寶被引導按常規洗手,將來當
寶寶的手需要洗手時,你很容易介紹這個程式。例如,雙手有明顯污垢時,吃東西、戶外遊戲
或畫圖之後等。
目的:發展日常自我照護的技能、發展獨立能力、發展排序的能力、發展語言技能;練習協調
與精細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提前建立一個清洗區,根據當地政府的要求和建築物的規劃。此外,要確保寶寶喜
歡的點心已經準備好。邀請幼兒和你一起洗手。用理所當然的口氣說洗手的特定理由。不要只
集中在寶寶的手是否有明顯的污垢,是例行要做的事。例如,說:“每一個人要吃點心之前要
在這裡洗手。”;”讓我們來洗我們的手,這樣我們就可以吃點心了。”。帶寶寶到最近的洗
手台。把塞子放進洗手台。打開水龍頭,流出少量的水,然後關上水龍頭。壓下洗手液的噴
頭,擠出少量的洗手液到你的手中。將你的手一起搓一搓,然後浸在水中。刷刷你的手在水裡
沖洗一下,為了讓活動更吸引寶寶,如果允許可以製造一些泡泡。打開洗手台的塞子,讓肥皂
水流出去。打開水龍頭,沖洗洗手台,然後將水龍頭關緊。拿一條毛巾擦乾你的手。將毛巾整
齊放回去,如果是紙毛巾則丟棄在適當的容器中。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洗他的
手。例如,說:“我已經洗手了,現在你洗手,這樣我們就可以吃點心。”。給寶寶足夠的時
間開始這個活動。一旦寶寶開始這個活動,靜靜的看,不要干擾。如果他沒有按照順序去做,
或水溢出來也不要干預。借由重複練習,寶寶將會自我糾正。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寶寶還沒開始
這個活動,或似乎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問:“我來幫忙,好嗎?”。輕輕地引導寶寶的手,把
塞子放入水槽,打開水龍頭。只要你感覺寶寶已經開始投入這個活動,輕輕地拿開你的手,靜
靜的觀看不打擾。當寶寶洗好手,你和寶寶吃準備好的點心,這樣就完成了這個活動。
200
延伸活動 1: 介紹其他日常的自我照護活動,一步一步來。例如,洗臉、刷牙、上廁所、飯前
潄洗和梳頭發。確保牆上或寶寶手上有鏡子,讓寶寶可以檢查他們的臉是否有洗乾淨、頭髮是
否梳整齊。
延伸活動 2: 如果你的幼稚園有一排兒童尺寸的洗手台,你可以在同一個時間示範洗手這個活
動給 2-3 個幼兒。每一個人都可以借由看其他人來學習。使用洗手之後的點心時間,去討論每
個人在中心通常在什麼時候去洗手,像是每餐飯前,每次上完廁所之後,進圖書館看書之前。
接下來說說其他什麼時間是比較需要洗手的,像是畫圖、戶外遊戲或吃東西之後。
十九、 延伸練習 社會教具—觀看和模仿身體動作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工作墊(對於沒有使用教具的活動,工作墊可有可無。然而工作墊可
幫助年紀較小的幼兒學習界定工作空間)。
目的:學習簡單的人際交往,包括輪流使用物品、學習社交性提示的回應、發展專注力和視覺
辨識的能力。
使用方法:在早教中心或托班教室裡面選擇一個區域,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運動,鼓勵寶寶幫助
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和寶寶面對面站著或坐在工作墊對面。直接看著寶寶,做一個
讓寶寶容易模仿身體的動作。例如,把你的手臂放在頭頂上。繼續做這個活動,給寶寶時間去
模仿你。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寶寶沒有嘗試模仿你,你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
輕的引導寶寶。例如如果你舉起手臂,輕輕的引導寶寶舉起手臂。當寶寶模仿了你的動作,站
一會兒,保持你的姿勢,然後不說話,開始另一個動作。例如輕輕的跺你的腳、跳上跳下、摸
摸你的腳指頭、揮揮手、一隻手輕輕觸摸肩膀、拍拍你的頭頂、舉起手在身體前方擺動指頭
等。在你做了幾個動作而且寶寶已經模仿你之後,邀請寶寶去做一些動作讓你模仿。例如說:
“現在輪到你。你做動作,我來學你做。”。前幾次,建議一個簡單的動作,像拍手或是在一
個地方踏步走。只要寶寶展現興趣,就可以繼續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與寶寶一起
將工作墊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
延伸活動 1:當寶寶獲得經驗和技能,將這個活動設計成一個團體活動,與 2-3 位幼兒站著,
圍成一個圈圈,輪流帶頭做動作模仿。
201
延伸活動 2:將這個活動設計成一個日常生活的活動,借由展現家庭活動中的一些動作。例如
涉及任何用到教具的活動、使用工作墊或桌子來界定工作的地方、把相關教具放在託盤上、和
寶寶一起把教具放回正確的地方等;使用掃把和小簸箕去打掃小面積的地板,然後掃進垃圾桶
裡面;使用除塵刷把桌巾上的麵包屑掃進麵包屑盤子裡,再倒進垃圾桶;用碗內水中的一塊濕
海綿,把桌子擦拭乾淨。
延伸活動 3:加入動作和歌曲做這個活動。
二十、 延伸練習 社會教具—聽和跟隨指令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對於沒有使用教具的活動,工作墊可有可無。然而工作墊可幫助年紀較小的
幼兒學習界定工作空間)。老師和幼兒。
目的:在簡單的社會性互動中〝聽〞的技能、發展跟隨指令的能力、發展專注力。
使用方法:在幼稚園裡面選擇一個有足夠空間的可以運動的區域,鼓勵寶寶説明老師將工作墊
鋪在工作的地方。和寶寶面對面站著或坐在工作墊對面。直接看著寶寶,宣佈你將做一個特定
的身體運動邀請寶寶模仿你。選擇的動作讓寶寶能輕易模仿你。例如說:“我們來摸摸鼻子,
我摸我的鼻子。然後你摸你的鼻子。”。慢慢刻意地做一個動作,給寶寶足夠的時間做動作。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寶寶沒有嘗試做出動作,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地引導寶
寶。例如,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去摸他的鼻子。保持你的位置,暫停一會兒並微笑看著寶寶。
宣佈另一項動作。例如,說:“現在我們蹲在地板上。我蹲下來。然後你蹲下。”。重複 5~6
個不同動作。也可以跺跺你的腳、用手輕點一下肩膀、拍拍你的頭頂、把手放在身體前面拍一
下、擺動你的手指頭、摸摸你的腳指頭、輕輕的跳上跳下、把一隻手蓋住耳朵、揮手等。邀請
寶寶提出一個動作。例如說:“現在你告訴我,你要做什麼動作,然後我跟著做。”。不要哄
寶寶或糾正他的語言技能。只要寶寶展現興趣,就可以繼續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
與寶寶一起將工作墊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
延伸活動 1: 2-3 位幼兒站著圍成一個圈圈,輪流開始帶領與模仿。這個活動也可以變成另一
個版本的”老師說”(Simon Says)。
延伸活動 2:介紹特定的詞彙。例如,使用對比動作的詞彙,如”高”和”低”, “大”和”
小”。把重點放在強調形成對比的詞彙。例如說:“我們把手臂舉高。”。然後說:“把手臂
202
放低。”。或說:“我們站成像一隻大熊。”。然後說:“將身體縮小成為一隻小老鼠。”。
延伸活動 3:模仿一些能發出有趣聲音的動作,例如,像一匹快步奔跑的小馬,發出馬蹄聲嘶
鳴聲。其它如會發出有趣聲音的動物,像蛇、青蛙、貓咪等;車輛,像消防車、火車等;大自
然,像風、河流、下雨、打雷等。
二十一、
延伸練習 社會教具—辨認與命名
年齡:15-18 個月
教具說明:你和一小組幼兒、工作墊。有可打開或合上軟蓋或是有開口的海報,以下是製作海
報的方法,選擇 2 張厚的海報卡紙,大小足夠放入幼稚園內每一位成員的照片,包括寶寶、成
人、定期來幫忙的志工以及寵物等的照片。在海報上切割一排排正方形軟蓋或開口。在每一片
擋板上面打一個孔,穿入一條棉紗線,串成一個環。這樣形成一個拉環,可以讓我們輕易的拉
開擋板。將這個海報迭在另一張海報上面,描繪出方形孔的位置,每一個描繪輪廓的位置貼上
照片。兩張海報固定在一起,讓每張照片都有一張封面覆蓋。用膠布或其它暫時的固定物,不
要用膠水以便兩張海報能輕易分開,進行替換或增減相片。將中心的名稱標示在海報上。
目的:發展社交技能、豐富詞彙、發展分類和配對的技能、為理解符號奠定基礎。
使用方法:提前將海報準備好,確保每一張照片都有一個擋板覆蓋起來。並且將海報固定在低
的門或牆上。確保寶寶們能很輕易的看到或取得。鼓勵寶寶們幫忙,鋪一張工作墊在海報前
面。聚集寶寶們面對工作墊前圍個半圈坐下。開始命名這個活動。例如說:“在這些小視窗後
面有我們幼稚園裡面人的照片,打開視窗看看裡面的照片。”。從寶寶的左邊往右移動,指著
第一個小擋板封面說:“我想知道這照片是誰。”。慢慢的拉開封面,仔細看看裡面的照片,
然後看著你周圍的寶寶。說出照面裡寶寶的名字。例如說:“我知道這是誰,這是小強。”。
邀請照片裡的寶寶過來站在照片旁邊。為了説明其它寶寶尋找明顯的特徵,提一個不會改變的
特徵。例如說:“這小強。他有一雙可愛的大眼睛,就和在照片裡面一樣。”。請寶寶打開第
二個小窗封面。例如說:“我們看看誰的照片在下一個窗戶裡面。小強請拉開第二個小窗
戶。”。當寶寶打開封頁,感謝他。然後讓寶寶找看看,並指出在照片裡面的人或是寵物。如
果圖片中展示的是一隻寵物,寶寶需要指出寵物住在幼稚園哪一個區域。給寶寶時間去看周圍
的人物。當寶寶指出相片裡的人或寵物,謝謝他,請他回到位子上。每一次打開窗頁時,呈現
出不同照片,邀請他來打開另一個窗頁。如果照片是寵物,請一個寶寶或由老師替寵物打開擋
203
板。如果一個窗頁裡面的人物照片當天不在,問寶寶是否能說出那個人的名字。如果不行,老
師自己簡單說出名字,然後繼續下一個。直到所有的窗頁全部打開,並且照片全部都命名。一
旦所有照片都命名,請寶寶將所有窗頁闔蓋上,然後邀請寶寶們將工作墊放回原來的地方,這
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讓寶寶們知道,只要他們想要操作教具,任何時間他們都可以打開
和關上小窗頁。
延伸活動 1:只有一個寶寶做,不要以群體做。這個活動對於新到幼稚園的寶寶或是辨識其它
寶寶有困難的孩子特別有幫助。
延伸活動 2:將音樂加入到這個活動當中,使用動物的照片而不是在中心裡面的人或寵物。選
擇一首簡單的歌曲改變其歌詞(例如,王老先生有塊地),以便讓每一個寶寶都有機會可以打開
一扇窗頁,說出動物名稱,和其它寶寶互動。
延伸活動 3:隨著寶寶獲得經驗和技能,能說出其它孩子的名字。做一本相冊內容是一群中心
的孩子和成人在做日常生活的活動、參與特殊戶外活動或事件等。和寶寶一起說出每一張照片
裡面的人的名字,並且描述他們在做什麼。例如:“在戶外,小平提著一桶水去清洗溜滑
梯。”;”在藝術區,小剛在劃一棟黃色的房子。”;”在點心時間,美珍在吃橙、王老師在
喝水。”;”在一個農場參觀,秀秀在看一隻豬,建國拿了一顆雞蛋。”;”我們在參觀鬱金
香嘉年華會,玲玲在聞鬱金香花。”。
延伸活動 4:這個活動設計成語言活動,用海報內容同樣的相片做成相冊,與一群孩子或一個
寶寶一同看這個相冊,說出相片中寶寶的名字以及她的特徵,把相冊放在圖書室中,放在孩子
可以很容易拿到的地方。
二十二、
延伸練習 社會教具—集體創作音樂
年齡:15-24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對於沒有使用教具的活動,工作墊可有可無。然而工作墊可幫助年紀較小的
幼兒學習界定工作空間)。你和一小組的幼兒。吸引幼兒的重複性歌曲或曲目。通常這些歌曲能
編成兒童想要的許多歌詞。大多數為幼齡兒童的歌曲包含以下一個或多個身體部位名稱、按照
一個主題說出動物或任何其它物品的名稱、加入寶寶的名字、加入寶寶們熟悉的人物名、模仿
聲音、模仿動作、更換不同的節奏、模仿不同種類,不同音質的聲音、播放音樂或節奏樂。
目的:練習在團體中經常使用的簡單重複性歌曲、發展專注力和對身體的知覺、豐富詞彙和對
204
〝聽〞的技能。
使用方法:鼓勵寶寶們幫忙將工作墊鋪在工作的地方。開始時讓寶寶坐在工作墊圍一個圈圈。
邀請寶寶參與你這首歌,並且命名歌曲。例如,說:“我們今天都非常開心。讓我們來唱一首
關於快樂的歌。稱為〈你很高興你就拍拍手〉”。靜靜的開始這首歌,對這個階段幼兒而言,
很重要的是唱歌,不可只伴隨複雜的肢體動作,若是動作的歌曲,選擇只有幾個音節,簡單的
動作,讓寶寶可以專注在歌詞曲調與旋律。例如,在上述歌曲,第一節歌曲開始動作,寶寶們
可以坐下來做:你很高興你就拍拍手,啪!啪!…”第二節:摸摸頭…”第三節:眨眨眼…
等。逐步介紹可以站著做的動作。呈現各種各樣的動作,例如:交頭接耳、大聲喘氣、哼唱、
點跳、學動物叫聲、彎屈膝蓋、摸摸鼻子等。漸漸地添加聲音,例如:耳語、大聲喘氣、哼
唱、學動物或鳥叫聲、打鼾、呼呼的喇叭聲、製造電話聲響等。只要寶寶展現興趣就重複。當
你和寶寶們完成了這個活動,與寶寶們一起將工作墊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
活動。
延伸活動 1:隨著寶寶們熟悉單詞和各種可能的歌詞,邀請他們輪流提議動作和聲音。為了加
強社交技能,使用“輪到你”或“來輪流”這樣的用語。例如,說:“小玲,現在輪到你來跟我
們展示要發出什麼聲音。”。
延伸活動 2:隨著寶寶們熟練一起唱歌,悄悄的逐步伴隨將樂器加入歌唱。如果使用自製樂
器,讓樂器盡可能具有吸引力。例如:塗上塗料或貼上裝飾用的彩色貼紙。確保提供足夠給每
一位寶寶有許多選擇。例如:小鈴鐺、金屬湯匙、用幹掉的葫蘆做成搖搖玩具 、筷子、用卡片
紙做成圓筒,兩端用膠帶貼牢固,裡面放沙子或幹玉米粒做成搖搖玩具 、或將兩張紙板用釘書
機釘在一起,將一些小石子放在裡面做成搖搖玩具。
延伸活動 3:介紹各種各樣的節奏和曲風,拉丁歌曲、進行曲、圓舞曲和搖籃曲等。
205
第三節、 17—18 個月幼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17—18 個月發展敏感期
表 5-3-1 17—18 個月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自己坐上嬰兒椅 2.扶著可單腳站立 3.一腳站立另一腳踢
大球
精細動作
1.可迭三塊積木 2.模仿畫直線 3.可認出圓形,並放在模型
板上
語言表達 1.會哼哼唱唱 2.至少會用 10 個字
語言理解 瞭解一般動作,如:“親親”、”抱抱”
社會性
1.被欺負時,會設法抵抗或還手 2.有能力主動拒絕別人的命令
身邊處理 1.會表示尿片濕了或大便了 2.午睡不尿床
貳、17—18 個月教具的準備
一、感官教具:動作教具—橫杆底座與套環、橫杆上的環、橫木杆上的三木環、橫杆上的環-曲線
(Discs on Horizontal Dowel)
年齡:1 歲 5 個月
教具說明:原木制託盤,尺寸為:長 20 cm X 寬 12 cm X 高 3 cm,託盤表面左側有一個正方型
底盤,邊長 12 cm X 厚度 2 cm。底盤中心有一個孔,直徑 2 cm X 深 1 cm。與圓孔匹配的是垂
直木棒。垂直木棒長度 12 cm X 直徑 2cm,可供組裝至圓孔,與底盤成垂直。垂直木棒端部又
有水準木棒。水準木棒長 9cmX 直徑 1.2cm。準備 4 個外徑為 5cm、內徑為 1.3cm 的木環,放在
小籃子內。
目的:(橫杆上的環-單一木環)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
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用兩指拿起木環,沿金屬杆緩緩向上
移動。到轉彎處時轉動手腕,緩緩將木塊取出後放在一旁。用兩指拿起木環,對準金屬杆,緩
緩將木環套入。到轉彎處時轉動手腕,沿金屬杆緩緩向下移動至原處。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
206
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
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只有在
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
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
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老
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
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橫杆上的環-三木環)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協助寶寶將教具拿
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用兩指慢慢
將木塊取出放在一邊。以同樣的方法取出剩餘兩塊。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兩指取木塊,對
準木柱慢慢套入。以同樣的方法套入剩餘兩塊。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
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
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例如:嘗試將木環套入垂直的那
根木杆。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
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
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
個活動,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
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橫杆上的環-曲線)提前將教具都放在託盤
裡。請寶寶拿到桌子上,或者請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
用兩指拿起木環,沿金屬杆緩緩向上移動。到轉彎處時轉動手腕,緩緩將木塊取出後放在一
旁。用兩指拿起木環,對準金屬杆,緩緩將木環套入。到轉彎處時轉動手腕,沿金屬杆緩緩向
下移動至原處。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
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
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
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
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
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
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207
圖 5-3-1 動作教具—橫杆底座與套環、橫杆上的環-單一木環、橫木杆上的三木環、橫杆上的環-曲
線
二、感官教具:動作教具—信箱
年齡:18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正方形原木盒,長 15 cm X 寬 12 cm X 高 12 cm,上面製作七個可以水準滑動的蓋
子,每個蓋子上開有 1-3 個不同形狀的孔洞,例如: 有三個單一孔洞的蓋子—圓形、正三角
形、正方形各一個;有三個開有雙孔洞的蓋子—圓形+正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圓形+正三角
形各一個;有一個開有三孔洞的蓋子—圓形+正三角形+正方形。蓋子帶有滑道擋住,無法向上
掀起打開,只能側向滑開。所有尖銳處都用細砂紙研磨至光滑。盒子內放置不同顏色的 2 個物
體,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另外有三個正方體,三個圓柱體以及三個三角柱體的積木,其截面尺
寸分別與孔洞尺寸配合。
目的:讓孩子憑感覺去做各種形狀的積木與孔洞的配合,透過反復練習熟練手眼協調動作。
使用方法:將教具拿到桌上,放在孩子面前。首先拿圓形孔洞的蓋子。將盒子側向滑開,裡面
放有 3 個圓形積木,將積木一個一個取出來,並將蓋子滑動關閉。拿起一個積木,給孩子看見
圓形的截面,慢慢將積木放入孔洞。繼續拿起第二個積木,給孩子看見圓形截面,慢慢將第二
個積木放入孔洞。拿起第三個積木遞給孩子邀請孩子自己做。孩子操作完成後,打開蓋子讓孩
子看見盒內的積木。圓形積木操作完成後,再依序操作正方形與正三角形的積木。當孩子熟悉
操作要領之後,可以給兩個不同形狀的積木與蓋子,例如:圓形+正方形,最後操作三個形狀混
合的積木與蓋子。
(缺圖)
圖 5-3-2 動作教具—信箱
208
三、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帶投幣孔盒子與圓盤、投幣 (Slotted Box with Chips)
年齡:18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託盤左側有一個正方形原木盒,長 15 cm X 寬 12 cm X 高 12 cm,蓋子上面製作一
個小細縫,右側有 6-10 個圓形的籌碼。木盒也可以做成正六邊形,每邊長 6 cm,木盒下蓋高 4
cm、上蓋高 2cm,上蓋的上表面製作一個小細縫,可供籌碼投入。
目的:練習從 3 指(拇指、食指與無名指)取物,進展到 2 指取物 (拇指與食指)的操作。反復練
習手眼協調熟練化。
使用方法:提前將一元硬幣或是大的遊戲代幣放入小碟子裡,將存錢罐和小碟子都放入小託
盤,存錢罐洞口橫放。協助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幫助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工
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用兩指從小碟子裡取出一枚硬幣,慢慢對準投幣口,鬆手使其掉
落。以同樣的方法投入剩餘的硬幣。一手抓住存錢罐上部,將其翻轉使寶寶能看到底部的蓋
子,另一手將蓋子掀開。雙手扶著存錢罐,輕輕搖晃使硬幣掉落到小碟子裡。將蓋子改好,存
錢罐放回原處。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請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
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
工作。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
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
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
個活動,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
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練習 1:等到寶寶能熟練將硬幣投入時,轉動存錢罐,使投幣口產生角度。依寶寶能力慢
慢增加扭轉角度。
延伸練習 2:將一元硬幣換成更小的 5 角硬幣。
209
圖 5-3-3 動作教具—帶投幣孔盒子與圓盤、投幣
四、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分類 (Sorting)
年齡:年齡 18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圓形原木託盤直徑 20cm X 高 2.5 cm,內部隔間成三等份,其中一個格子用無紡布
鋪墊著,另外兩個格子沒有鋪墊。 將螺旋貝殼以及扇形貝殼各 4-5 個,混和放入鋪墊無紡布的
隔間。
目的:練習將物品分類的概念,“分類”為“比量”與“數量”的基礎,為未來的數學觀念做
準備。2 指或 3 指取物的精細動作練習。
使用方法:先將所有貝殼一個一個放入鋪有無紡布的格內,只留下一個螺旋貝殼和一個扇形貝
殼,分別放入兩個沒有鋪墊無紡布的格子,例如:螺旋貝殼放入左邊的格子,扇形貝殼放入右
邊的格子。接著從鋪有無紡布的格內,拿出一個螺旋貝殼給孩子摸一摸,然後放入左邊沒有鋪
墊無紡布的格子。再拿一個螺旋貝殼,讓孩子摸一摸之後,再放入左邊的格子。繼續從鋪有無
紡布的格內拿出第三個螺旋貝殼給孩子,讓孩子放到格子中。接著繼續操作扇形貝殼,方法與
螺旋貝殼的操作相同,只是扇形貝殼放在右邊的格子。在有鋪墊無紡布的格內,留下螺旋貝殼
與扇形貝殼各一個,給孩子自己操作。最後將所有貝殼混合在一起,放入下方的格子,讓孩子
自己操作。若孩子未能自己發現錯誤,也不要去糾正他,孩子慢慢會發現錯誤並自行糾正。當
210
寶寶完成這個活動之後,請老師協助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
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3-4 動作教具—分類
五、感官教具:動作教具—拼圖、三形狀拼板 (Puzzles)
年齡:18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圓形、正方形與正三角形等,各種尺寸與形狀的木制拼圖,每塊拼圖都要有把手,
漆成紅、黃、藍等顏色,對幼兒較具吸引力。選擇時應考慮木頭品質,嵌入時不要有空隙。拼
圖的把手大小要適合孩子抓握。把手固定在拼圖嵌板不會脫落,避免誤食確保安全。拼圖與把
手的尺寸由大到小難度漸增,形狀從簡單到複雜分別為圓形、正方形與正三角形。
目的:認識基本幾何圖形、重複練習 3 指抓握的精細動作、發展手眼協調。
211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請寶寶將三個圓形的拼板拿到桌子上,或者請他將工作墊鋪
好,將教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以三指抓握著把手,慢慢將一個圓形取出放在
一邊。以同樣的方法取出剩餘兩個。拿起一個圓形對準相應的洞口,先從圓形最上面的一側放
入,再慢慢將整個圓形放入。以同樣的方法取出剩餘兩個。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
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
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
例如:寶寶嘗試將圓形放入錯誤的洞口。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
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
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
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之後,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
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等寶寶能熟練操作三個圓形拼板時,請他操作組合形狀拼板。
圖 5-3-5 動作教具—拼圖、三形狀拼板
六、感官教具:動作教具—各種鎖頭 (Latches)
年齡:1.5 歲-2 歲
教具說明:環境中所有的不同種類的門栓,如:衣櫃。在自然環境中的矮櫃等傢俱,鎖頭的高
度是以孩子能抓握為原則。開鎖的方式以簡單為佳,讓孩子反復練習各種不同的鎖頭的開啟和
關閉。準備許多不同色彩的小玩具,要選擇孩子喜愛的物品,如汽車、洋娃娃、動物等玩具,
每個隔間放入 2-3 個小玩具。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訓練 3 指抓物、增強視覺辨識形狀的能力、培養獨立性與自信心。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請寶寶將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
好。(開蓋式鎖頭) :先操作教具左側的開蓋式鎖頭。用左手固定鎖頭教具盒的左側,右手二指
抓握鎖頭蓋,慢慢將蓋子拉開,打開盒蓋,做出誇張的表情,取出裡面的一個小玩具,蓋上盒
212
蓋,再把鎖頭蓋蓋回去。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
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
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
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
你,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鎖頭蓋。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
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側滑式鎖頭) :以同樣的方法操作側滑式的鎖頭,用左
手固定鎖頭教具盒的左側,右手二指抓握拉杆的把手,慢慢將拉杆向左拉開,打開盒蓋,做出
誇張的表情,取出裡面的一個小玩具,蓋上盒蓋,再把拉杆向右拉回原位。停下來微笑看著寶
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
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
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
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
抓住拉杆把手。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最後
以同樣方式操作鉤環式的鎖頭。當寶寶完成這些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
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3-6 動作教具—各種鎖頭
213
七、感官教具:動作教具—縫工 (Sewing)
年齡:18 個月
教具說明:大籃子、小圓籃子,內有皮套裝著的彩色編織線、綠色無紡布、針線、針盒、剪
刀。縫工卡紙與竹架。縫工的趣味點:選擇線、從針盒拿針、穿針、打結、.縫時針由洞裡穿
過、剪線。
目的:學習縫工的手部精細動作。
使用方法:在竹架上抽一張卡紙,放在大籃子內。請孩子幫忙鋪上工作墊,打開卡紙放在工作
墊上,讓孩子坐在身邊。將小圓籃子內的材料擺在桌面,從左至右分別排列線、針盒、剪刀,
將小圓盒放回大籃子裡。請孩子選擇線的顏色。將針從針盒倒出,並將針盒放回原位。將線穿
過針孔,並在桌上打結。打結時由老師繞圓圈,由孩子幫忙穿線。開始縫,將針穿過孔洞,翻
到背面,再將針穿過孔洞,邀請孩子自己做。縫完後拿剪刀在靠近針孔處將線剪斷,並將針放
回針盒。工作完成之後把線、針盒、剪刀放回小圓型籃子,再將小圓型籃子放回大籃子。將工
作墊折好放回大籃子。縫時先從卡紙對角線開始練習。當孩子操作熟練之後,可以學縫鈕扣。
圖 5-3-7 動作教具—縫工
八、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認識相同聲母的單詞圖片
年齡:18-21 個月以上
214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有六張塑封的圖片的小書,這些圖片名稱都以相同的字母開頭。
選擇那些以大多數幼兒能發出的 m, p, b, t, d 聲母開頭的單音節或雙音節單詞。比如,一本
字母”m”的小書可以包含這些圖片:門、麵條、貓、木頭。不要使用類似”爸爸”或”曉鈴”
之類的人稱,除非是寶寶認識的真實的人。為了強調從左到右的方向,將圖片粘貼到書的右手
邊,左邊書頁留空白。這個書要有吸引力,同時也要很牢固以備寶寶抓握。用硬紙板或者海報
紙做書頁,然後用膠水將圖片粘到書頁上。用金屬環將書頁串連起來,這樣便於增加或減少書
頁。為了讓小書便於分類尋找,可以選取書裡面的一張圖片貼到書本的首頁。你還可以將小寫
字母加進去來代表一個發音。
目的:通過辨識書裡的物品圖片來拓展詞彙量,這些圖片的名稱首音是相同的字母。為正式閱
讀做準備、培養注意力和物體辨識能力、提高視覺準確性。
● 使用方法:這些寶寶已經完成過一些非語言的配對工作。提前將書放進籃子準備好。鼓勵寶寶幫
忙將工作墊放好,把籃子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旁邊,籃子和工作墊在你和寶寶前面。將書從
籃子裡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再將籃子放到一旁。邀請寶寶和你一起來看這個書。確保先描述這
個書是關於什麼的。比如,說:“這本書裡面所有圖片都有“m”的發音,我們來看看有什
麼。”。翻開書的第一頁。觸摸圖片並緩慢清晰地說出圖片裡物品的名稱。注意強調這個字母的
發音,比如,說:“看這個,這張圖片是門,有”m”的發音,你說…門。”。安靜地等待寶寶
說話。如果寶寶說了這個單詞,你要微笑並重複這個詞。然後繼續,比如說:“…門,我們看看
下一頁。”。如果寶寶在嘗試著說這個詞,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地重複它,然後繼續。不要
用說話來糾正寶寶,比如:”錯了”或者“不對”。如果寶寶在演示第一次後沒有要說這個詞,
你要觸摸這個圖片並且再緩慢清晰地再說一遍這個詞,然後繼續。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
片,要注意聆聽,然後再將寶寶的注意力拉回這個活動。比如,說:“對,…門,我們看看下一
頁。”用同樣的流程展示剩下的書頁。如果寶寶願意,允許他自己翻動書頁。當你和寶寶命名完
了書裡的所有卡片。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如說:“你來看有…m…發音的圖片” 一旦寶寶
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些物品上,請你輕輕地起身離開,讓寶寶自己來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
活動,鼓勵寶寶把書放回籃子,然後將工作墊和籃子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
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 1:逐漸增加新的書頁和減少書頁,這樣可以不停挑戰寶寶。你可以每三十天更換一些
圖片,或如果寶寶做這個活動的頻率比較高的時候,你可以減短更換的天數。
215
● 延伸活動 2:慢慢增加新的書頁,一次幾張,直到整本小書有十到十五張。圖片名稱都以相同字
母開頭。寶寶可以一起幫忙選擇圖片,並把它們粘到書頁上。當寶寶可以輕易地命名所有圖片之
後,可以將小書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 延伸活動 3: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圖片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你可以和寶寶一
起看一本寶寶喜愛的書,並從書裡尋找那些你們辨識過的,名稱以相同字母開頭的物品圖片。選
擇那種有大圖,圖形簡單,文字少的書。每一次可專注於不種的顏色。比如說:“我看見有圖片
是…m…發音的,你摸摸 m 發音的圖片。”。先等一下,等寶寶找一找。如果寶寶用手觸摸了 m
發音的物品圖片,但沒有說出來,你要微笑地肯定寶寶的選擇,比如說:“對,…貓…是 m 發音
的字”如果寶寶有困難找出 m 發音的物品,你要提供更多的線索,
● 延伸活動 4: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圖片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尋找那些單
詞更複雜的詞彙,可以是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語,並把這些詞語加入到小書裡去。例如:醫生、磁
片、奶油、甜點、熟食、龍、蜻蜓、鴨子、菊花。還包括”飛船”這些只要你能找到合適圖片的
單詞,大多數幼兒喜歡知道和使用不常見的單詞。
九、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認識相同聲母的單詞物品
年齡:18-21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工作墊。籃子裡有三樣物品,這些物品名稱都是相同聲母的單音節或雙音節單詞。
選擇那些以大多數幼兒能發出的 m, p, b, t, d 聲母開頭的物品。盡可能選擇真實的物品。比
如,一個高模擬的木頭牛,不要是卡通形象的牛。因為這個活動不要專注於聲音,所以你選擇
展示的物品顏色不要是相近的。比如可以選擇:馬,麵包,貓等以 m 為聲母開頭的物品。每一
次你示範這個活動的時候,要改變你展示物品的位置。比如,如果這一次你先展示馬,然後麵
包,再是貓。下一次你就需要用不同的順序來做。
目的:練習特定的字母發音、拓展詞彙和培養物體辨識能力;培養注意力和提高視覺準確性。
● 使用方法:這些寶寶已經完成過一些非語言的配對工作。提前將物品放進籃子準備好。將工作墊
放好,把籃子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來幫忙。坐到寶寶對面,籃子和工作墊在你和寶寶中間。
將物體從籃子裡拿出來到工作墊上,再將籃子放到一旁。先說明這個活動裡涉及到的發音。比
如,說:“這是發音以 m 開頭的物品,我們來看看有哪些物品是發音以 m 開頭的。”。拿起第一
個物品,放到你手中。看著寶寶的眼睛,然後緩慢清晰地命名這個物品。比如,說:“這是馬,
216
發音以 m 開頭的…馬。”鼓勵寶寶來命名這個物品。比如,說:“你來說說看,…馬。”。安靜
地等待寶寶說話。如果寶寶說了這個單詞,你要微笑並重複這個詞。然後繼續,比如,說:“再
來看看下一個發音以 m 開頭的東西。”。如果寶寶在嘗試著說這個詞,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
地重複它,然後繼續。不要用說話來糾正寶寶,比如:“錯了”或者“不對”。寶寶現在可能還
不能發出準確的發音。如果寶寶在演示第一次後沒有要說這個詞,你要再次緩慢清晰地大聲地再
說這個詞,然後繼續。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物品,要注意聆聽,然後再將寶寶的注意力拉回
這個活動。比如,說:“對,騎馬,現在我們來看下一個發音以 m 開頭的東西。”當你和寶寶完
成了一個物品介紹,將它放回工作墊。拿起第二個物品然後重複之前的步驟。鼓勵寶寶繼續這個
活動。比如,說:“你來看發音以 m 開頭的物品。” 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些物品
上,請你輕輕地起身離開,讓寶寶自己來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把物品放回籃
子,然後將工作墊和籃子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
地方,比如說在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 1: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物品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慢慢增加物
品的數量。
● 延伸活動 2: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物品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慢慢改變物
品的數量,減少或增加物品。在變換物品之前需要仔細地觀察寶寶,但不要常常更換或突然變換
太多,以免寶寶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重複這個活動和內化這些知識。
● 延伸活動 3: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物品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逐漸增加更複雜
的,更能持續學習同首音字母的單詞物品。比如以發音以 b 開頭的單詞:餅乾,冰塊,棒棒糖、
貝殼、筆等。
十、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配對圖片和物品
年齡:18-21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籃子裡有三樣寶寶熟悉的模擬或真實的物品,這些物品名稱都是以
不同的聲母開頭的單音節或雙音節單詞。比如:一個新鮮的蘋果,一個小金屬掛鉤,一隻木頭
或塑膠的馬。另外一些參考物品有:昆蟲,蔬菜,熱帶雨林動物,衣物,家庭用品,交通工具
或花等。籃子裡有三張塑封好的清晰的物品圖片。儘量找那些只呈現一個物品的圖片。比如,
一個蘋果的圖片上應該只有一個蘋果,而不是一碗蘋果。
217
目的:命名物品並與圖片配對、發展聲音辨識力和造詞能力、為分類能力打基礎、培養注意力
和精細動作技巧、尤其是從左到右的協調能力。
● 使用方法:提前將物品放進一個籃子準備好,卡片放入另外一個籃子。將籃子放到託盤上。將工
作墊放好,把託盤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來幫忙。坐到寶寶對面,籃子和工作墊在你和寶寶中
間。要說明這個活動的重點。比如,說:“我們來把物品與圖片配對。”。將裝卡片的籃子從託
盤上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再將託盤和放物品的籃子放到一旁。將卡片從籃子裡拿出來並疊成
一堆放到工作墊上。將空籃子放到一旁。將最上面一張圖片拿起來,放到工作墊上。當你把卡片
放到工作墊上之後,用手指觸摸著它,然後要緩慢大聲地命名它。比如,說:“這是蘋果…蘋
果。蘋果的發音以 p 開頭,…蘋果,你說說看…蘋果,我們來看下一張圖片。”。如果寶寶在嘗
試著說這個詞,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地重複它,然後繼續。不要用說話來糾正寶寶,比如:
“錯了”或者“不對”。寶寶現在可能還不能發出準確的發音。如果寶寶在演示第一次後沒有要
說這個詞,你要再次緩慢清晰地大聲地再說這個詞,然後繼續。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片,
要注意聆聽,然後再將寶寶的注意力拉回這個活動。比如,說:“對,小提琴亮亮的,們來看籃
子裡還有什麼東西。”。拿起第二個圖片,將它放到工作墊上第一張圖片的旁邊,按照從寶寶左
邊到右邊的順序擺放。對第二張卡片重複之前的步驟,然後再是第三張圖片。確保在每兩張卡片
之間要有大概 5-10cm 的間隔,這樣才會有足夠的空間來做配對活動。將裝物品的籃子從託盤上
拿下來。將裝物品的籃子放到一排卡片的旁邊,在寶寶的左邊。拿出第一個物品。先不要將物品
馬上放到相應的卡片上。相反,要先從寶寶的左邊移到右邊,拿著物品在每張圖片旁邊短暫地停
留一下。然後再將物品放到相應的卡片上,命名相應的卡片和物品,並且鼓勵寶寶跟著你說。比
如,說:“我把笛子放在笛子圖片的上面,笛子的發音以 d 開頭,…笛子,你說說看。”,繼續
安靜地等待寶寶開口嘗試說。如果寶寶伸手拿物品,允許他自己來體驗和感受它。然後再讓寶寶
將物品放到相應的卡片上去。當寶寶放置了這個物品,你要緩慢清晰地說:“你把笛子放在笛子
圖片的上面了,笛子的發音以 d 開頭,…笛子,你說說看。”。如果寶寶說了這個單詞,你要微
笑並重複這個詞。然後繼續,比如,說:“笛子,現在我們來看籃子裡還有什麼東西。”。如果
寶寶在嘗試著說這個詞,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地重複它,然後繼續。不要用說話來糾正寶
寶,比如:“錯了”或者“不對”。如果寶寶在演示第一次後沒有要說這個詞,你要再次緩慢清
晰地大聲地再說這個詞,然後繼續。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片,要注意聆聽,然後再將寶寶
的注意力拉回這個活動。比如,說:“對,我也喜歡吃蘋果。我們現在來看看下一張圖片。”重
218
複前面的命名和配對步驟完成第二個物品,第三個……。停頓一下,微笑地看著寶寶。慢慢將物
品放回籃子裡。撿起卡片,打亂順序,然後將它們再在工作墊上疊放成一堆。如果寶寶願意,可
以讓他們一起幫忙。再一次拿起卡片,將它們在工作墊上排成一排。在你每次放下一張卡片的時
候,要問:“這圖片上的東西是…”,稍微等待一下寶寶給出回應。如果寶寶說了這個單詞,你
要微笑並重複這個詞。然後繼續,比如,說:“馬,馬的發音以 m 開頭,…馬,我們來看看下一
張圖片。”。如果寶寶在嘗試著說這個詞,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地重複它,然後繼續。不要
用說話來糾正寶寶,比如:“錯了”或者“不對”。如果寶寶在演示第一次後沒有要說這個詞,
你要再次緩慢清晰地大聲地再說這個詞,然後繼續。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片,要注意聆
聽.一旦你排完了卡片,把裝物品的籃子給寶寶,然後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如,說:“你
來把這些圖片做配對。”。 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工作上,請你輕輕地起身離開,讓寶
寶自己來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把卡片和物品放回籃子,把籃子放回託盤,然
後將工作墊和材料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
比如說放在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 1: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辨識和命名物品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慢慢增加卡
片和物品的數量。
● 延伸活動 2:和寶寶一起進行一個室內或室外的“配對之旅”。比如,拿出一張寶寶可以命名的
圖片或一個寶寶可以命名的物品,請寶寶找出相應的物品或圖片。比如在幼稚園裡,你和寶寶可
以拿一隻木頭鴨子,然後放到一本關於鴨子的圖片書的旁邊,牆上一張鴨子的照片或圍裙上的鴨
子圖案旁邊。每一次,都確保要大聲地命名物品,並鼓勵寶寶和你一起來說。
十一、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增加或減少被命名的物品
年齡: 18-21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籃子裡有三樣寶寶熟悉的模擬或真實的物品。參考物:相同的玩具
豬,大的金屬環,表面沒有字母或圖案的素色積木,這樣便於寶寶將注意力放到數量上而不是
物體表像,要選擇那些有相同顏色的比較簡單的物品。第一次做這個活動的時候,不要選擇那
些寶寶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的物品。比如,不要使用蠟筆和沙箱,因為蠟筆可能會導致寶寶去
畫畫,而沙箱可能會導致寶寶去玩沙子而不是數數。同樣的原因,在示範活動結束前不要使用
立即可食的食物。
219
目的:熟悉與增加和減少有關的詞彙、為數學技能打基礎、提高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注意
力。
● 使用方法:這些寶寶已經完成過一些基本的數數工作。提前將相同的物品放進籃子準備好。將工
作墊放好,把籃子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來幫忙。坐到寶寶對面,籃子和工作墊在你和寶寶中
間。要說明這個活動的主題。比如,說:“我們來算算看,籃子裡面有幾隻豬。”。緩慢地誇張
地將第一個物體從籃子裡拿出來到工作墊上。觸摸這個物品,命名和數數。比如說:“一隻
豬。”。從寶寶的左邊開始移到到右邊,將第二個物品放到工作墊上。摸著第一個物品,然後第
二個,使用”加”這個詞來命名和數數這兩個物品,包括它們的總數量。比如說:“一隻豬…加
上一隻豬…總共…兩隻豬。”。再一次,從寶寶的左邊移到右邊,將第三個物品放到工作墊上。
摸著第一個物品,第二個,然後第三個,使用” 加”這個詞來命名和數數這兩個物品,包括它
們的總數量。比如說:“兩隻豬…加上一隻豬…總共…三隻豬。”。鼓勵寶寶拿起一個物品,觀
察並體驗它,然後再將它們放回到工作墊上。撿起第一個物品放回籃子,在你放的時候,要重複
物品的總數,並使用”拿走”這個詞。比如說:“三隻豬…拿走一隻豬…剩下…兩隻豬。”。撿
起第二個物品放回籃子,要重複命名和數數的步驟。比如說:“ 兩隻豬…拿走一隻豬…剩下…
一隻豬。”; ”一隻豬…拿走一隻豬…剩下…零隻豬…沒半隻豬了。”。將你空的手在工作墊上
移動,表明什麼也沒有了。停頓一下,並微笑地看著寶寶。重複這個展示過程,但要有一點點的
不一樣。像之前一樣將第一個物品放到工作墊上,說,比如說:“我們來數數,一隻豬。”。然
後,當你把第二個物品放到工作墊上的時候,給寶寶說出數量的
● 機會。比如說:“一隻豬…加上一隻豬…總共幾隻豬?”。給寶寶一些時間來回答問題。如果寶
寶沒有回答或給的答案是錯誤的,不要誘導或糾正寶寶。只要簡單重複句子再把正確的數位加進
去就可以:“一隻豬…加上一隻豬…總共…兩隻豬。”繼續這個活動,直到三個物品都被數過並
且放到了工作墊上。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如說:“現在你來算幾隻豬。” 一旦寶寶的注
意力開始集中到工作上,請你輕輕地起身離開.不要嘗試誘導寶寶數數,讓寶寶自己來工作。當
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把卡片和物品放回籃子,把籃子放回託盤,然後將工作墊和材料
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的架子
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到。
● 延伸活動 1:當你發現寶寶可以順利地加減三個物體的時候,可以根據寶寶的興趣和能力慢慢地
將數量增加到四個,五個,甚至更多。要變化每一次你展示的物品內容,然後再慢慢增加那些寶
220
寶可以用來做其他用途的物品,比如:小花盆,畫筆,蠟筆,一塊木頭,樹葉。
● 延伸活動 2:隨著寶寶獲得了更多的經驗,可以使用熟食,尤其是那些用來做裝飾的食物,比
如:葡萄乾,幹杏子,小餅乾。
● 延伸活動 3:可以開始讓寶寶用大的橡皮泥球來做一些數字。比如,寶寶可以做六個球並把它們
放到一個小盒子裡,接著和寶寶一起用這幾個小球在工作桌或工作墊上,做增減的數數活動。
● 延伸活動 4:將數數活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比如散步的時候可以數樹葉和松鼠,確保增加和減
少的活動都要有:“籬笆上有兩隻松鼠,哇!跑掉一隻松鼠,兩隻松鼠…拿走一隻松鼠…剩下…
一隻松鼠。哇!又跑掉一隻松鼠,一隻松鼠…拿走一隻松鼠…剩下…零隻松鼠,…沒半隻松鼠
了。”。
十二、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區分相同與不同
年齡:18-21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籃子裡裝了三把相同的、寶寶所熟悉真實的或模擬的物品,如:三
把紅色的梳子。有蓋子的盒子或籃子,盒子裡面放入一個與前三個不相同的物品,如嬰兒鞋、
發梳、髮夾、海綿、水果、蔬菜、襪子、叉子或勺子等。
目的:發展專注力和邏輯能力、熟悉相同與不同的辭意、發展配對和命名的技能、發展視覺辨
識和精細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提前把相同的三個物品放在籃子裡,另一個不同的物品放在盒子裡。蓋上盒蓋,在
寶寶的看起來,物品是隱藏的。將籃子和盒子放在託盤上。鼓勵寶寶幫助老師將工作墊鋪在工
作的地方,將託盤放在工作墊上。和寶寶面對面坐在託盤對面。從託盤中取出籃子,把它們放
在工作墊上。將託盤和蓋住盒蓋的盒子放在旁邊。慢慢地從籃子裡取出物品,說出物品名稱並
且把物品放在託盤上。例如說:“一把紅色的梳子…另一把紅色的梳子…這也是一把紅色的梳
子。這些梳子都是一樣的。”,把這些梳子按照順序從寶寶的左邊放到右邊,排列整齊放在工
作墊上。停頓並微笑看著寶寶。然後再從寶寶的左邊到右邊,慢慢將每一個物品放回籃子裡
面。把籃子給寶寶,請寶寶將這些相同的物品放在工作墊上,例如說:“現在你把梳子放在工
作墊上。”,請在旁邊靜靜的觀察,當寶寶將物品放在地毯上時,請不要干擾。如果寶寶沒有
像你一樣把物品排成一列,也請不要糾正他。當寶寶把所有相同的物品都放在地毯上面,請將
空的籃子放在工作墊的側邊。伸手去拿託盤上的盒子,慢慢打開盒蓋看看裡面。將隱藏在盒子
221
裡的物品取出,將盒子放置在籃子附近。拿著物品並且說物品名稱,然後拿給寶寶去檢視。例
如你可以說:“這是寶寶的鞋子,它和梳子不一樣。”。把物品拿給寶寶,鼓勵寶寶去檢視
它,然後將物品放在工作墊上,三個相同的物品旁邊。請寶寶將該物品放回原來的容器當中,
例如說:“現在,我們把東西放回去。請你給我一把…梳子,我要把梳子放在籃子裡。”。為
了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說這個物品名稱之前先停頓一下,如果寶寶拿給你正確物品,請微笑
並且說:“謝謝你!”,如果寶寶拿給你的,不是你說的物品,一隻嬰兒鞋,不是一把梳子,
只需說:“謝謝你給我鞋子,我要把鞋放進盒子裡,現在請你給我…一把梳子…,我要放進去
籃子裡面。”。繼續這個工作,直到將所有的物品都放回正確的容器裡面。只要寶寶願意請重
複這個活動。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和寶寶一起將物品放回正確的容器裡面,將籃子和盒子放
在託盤上,然後將工作墊和教具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就完成了整個教學活動。要確保寶寶可
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延伸活動 1: 隨著寶寶獲得經驗和技能後,可以逐步增加物品的項目和複雜程度。例如:水
果、蔬菜、動物玩具、車輛、服飾用品、形狀(木頭、紙、橡膠)、大鈕扣或錢幣等。
延伸活動 2: 展示真實或擬真物品的塑封照片或圖片,而不是展示真實物品,選擇彼此差異甚
大的物品。建議:昆蟲,例如三隻蝴蝶以及一隻螞蟻;花,例如五朵雛菊以及一顆樹;服飾,
例如兩件運動衫和一雙襪子;日用品,例如:4 根木制的勺子、和一把除塵刷。
延伸活動 3: 展示日常生活用品,例如 3 把勺子和 1 把叉子。
十三、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識別物體隸屬於一個特定的群體
年齡:18-21 個月
教具說明:地毯、籃子。一本十到十二張圖片或實物圖的小冊子,不要是卡通的圖案。這個小
冊子可以是一種整體範疇內的單個物體。例如,狗的小冊子可以包含各種不同品種的狗。可以
把舊日曆上的小狗圖片剪下來。讓孩子一次專注于一件事物,一次只示範一件物品。例如想示
範狗坐下來的動作,就要是單獨的狗的圖片,不要是狗坐在書旁邊的圖片。小冊子要具有吸引
力,還要能經久耐用。每頁要用厚重的卡紙來做,用固體膠粘起來。讓孩子一次只專注與一件
事物,每頁顏色要一致。用鐵環將每頁連起,來方便翻頁或變換頁數。加強左和右的方向感,
將每張圖片放在右手邊的頁面上,左邊的頁面留空。為了方便辨認,可以在每本的封面上放一
張此類圖卡中的一張圖片。例如,在狗的小冊子封面上,可以放一張裡面的小狗圖片的影本。
222
其他的小冊子可以選擇一些熟悉的且能引起孩子興趣的種類。例如:小狗、馬、昆蟲、人臉的
各種面部表情、玩具、水果、蔬菜、家畜、叢林動物、衣服、傢俱、樂器、交通工具、植物、
花或幾何圖形等。
目的:為物體恒存的概念奠定基礎、發展對整體事物的部分瞭解、發展專注力、擴展物體認知
與詞彙。
使用方法:提前將小冊子放在籃子裡。把籃子放在鋪好的地毯上面,可以鼓勵孩子幫忙將教具
拿到地毯上。你坐在孩子的旁邊,籃子擺在你和孩子的面前。拿出籃子裡的小冊子把它放在地
毯上面,籃子擺到一邊。告訴孩子小冊子的名字,並邀請孩子和教師一起看冊子。例如,你可
以說:“這是一本關於水果的書。我們來看看裡面有哪些水果。”。要確保小冊子是正對孩子
的,以便他能夠看清書的左右翻頁的動作。打開第一頁,用手觸摸圖片。給圖片命名並用簡單
術語描述一下。著重強調與這一大分類的共同點。例如,你可以說:“香蕉是彎彎的、黃色
的,吃著軟軟的、甜甜的,這就是香蕉。”。當你說到哪個部分就用手指著相應的部分。說地
要慢而且要清楚,要是孩子在說跟圖片有關的話你就聽著,不要打斷他。當你和孩子看完並討
論完第一幅圖片的時候,就翻到第二頁。繼續觸摸並說出圖片名稱,鼓勵孩子一起觸摸並說出
圖片名稱。按同樣的方法完成剩餘圖片,要確保命名的同時要用手觸摸圖片。允許孩子選擇喜
歡的圖片,如果孩子想給你講關於圖片的事的話,我們就得要認真的聽,之後還得邀請孩子回
到之前在看的圖片中去。例如,你可以說:“嗯,這說的很有意思。那麼讓我們看看下面還有
些什麼水果。”。當你和孩子看完所有圖片時,可以邀請孩子繼續工作。可以這樣說:“寶
寶,現在你自己看這本書。”。當孩子專注于這本小冊子的時候,要輕輕的站起來離開,讓孩
子自己工作。當孩子完成此項工作之後,要讓他把小冊子放回籃子裡,地毯和教具放到適當的
地方去。這項工作就完成了。要確保所呈現出來的冊子可用。例如放在較低的架子上,這樣孩
子想要再看就可以自己去拿。
延伸活動 1: 定期的增加或減少圖片可以維持孩子的興趣。
延伸活動 2: 為了讓孩子體驗更多、獲得更多的能力,我們可以介紹一些具有細節性的圖片,
讓孩子看的更仔細一點。例如在小狗的冊子裡面,可以是狗的各項活動的圖片,例如牧羊犬,
或著游泳的狗。
延伸活動 3: 對大點的孩子,要將這些語言教學專注於取名字上。例如:在一種狗的小冊子
裡,我們可以有像牧羊犬、臘腸犬、斑點狗等,要保證每一品種的獨特外觀。還有在昆蟲小冊
223
子裡面,給昆蟲的種類命名,例如:螳螂、甲蟲、蝴蝶、大黃蜂等,也要保證每一品種的獨特
外觀特徵。不要擔心那些不常用或複雜的單詞,許多孩子都喜歡使用這些詞彙。
延伸活動 4: 為讓孩子體驗更多、獲得更多的技能,我們可以製作一些小冊子,能夠一條一條
的揭開每幅圖片。圖片放在每本冊子的右邊,左邊的紙分成平行的橫向三等份的紙條。先正常
的呈現圖片給孩子,孩子可以有機會給圖片命名。然後從左邊拿兩個紙條蓋著圖片。指著剩下
沒被蓋著的部分,然後邀請孩子識別圖片。例如你可以說:“我看到了四條毛毛的腿,你猜猜
這會是什麼動物呢?”。如果孩子不能辨別的話,我們可以翻開第二張紙條並可以討論所揭開
的部分。例如,你可以說:“我看到了毛絨絨的頭,兩隻長長的、軟軟的耳朵和粉紅色的舌
頭。你猜猜這會是什麼呢?”。如果孩子已經識別出圖片了,就邀請孩子把剛才打開的紙條再
蓋上去。
十四、 延伸練習 認知教具—觀察事物的因果關係
年齡:18-21 個月
教具說明:地毯、籃子。一本包含十到十二張大的並且乾淨的小冊子,圖片內容包含小朋友一
天從來到中心至離開的過程。加強左和右的方向感,將每張圖片放在右手邊的頁面上,左邊的
頁面留白。小冊子要具有吸引力,還要能經久耐用。每頁要用厚重的卡紙來做,用固體膠粘起
來。讓孩子一次只專注與一件事物,每頁顏色要一致。用鐵環將每頁連起來,方便翻頁和變換
頁數。為了方便辨認,可以在每本的封面上放一張此類圖片。
目的:發展邏輯思維、理解因果關係、發展專注力、擴展語言技能。
使用方法:提前將小冊子放在籃子裡。把籃子放在鋪好的地毯上面,可以鼓勵孩子幫忙將教具
拿到地毯上。坐在孩子的旁邊,籃子擺在你和孩子的面前。拿出籃子裡的小冊子把它放在地毯
上面,籃子擺到一邊。告訴孩子小冊子的名字,並邀請孩子和教師一起看冊子。例如,你可以
說:“這本小書內容是你在幼稚園要做的事情。我們一起看看裡面有些什麼。”。打開第一
頁,用手觸摸圖片,說:“看,這是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向老師問好,並脫下外套。”。當
你解說到哪就用手觸摸到圖片的相應位置。語速要慢並清晰,要注重說“首先”、“然後”。
如果孩子想要講與圖片有關的事情,傾聽他並且不打斷他。當你和孩子看完第一頁之後,建議
他翻到第二頁。例如,你可以說:“你向老師問好、脫下外套後,接著要做些什麼。”。翻到
第二頁並看圖片,繼續觸摸圖片並且講解它。鼓勵孩子關注圖片中的物體、人物、動作。按同
224
樣的方法完成剩餘圖片,要確保講解的同時要用手觸摸圖片。允許孩子選擇喜歡的圖片,如果
孩子想給你講關於圖片的故事的話,我們就得要認真的聽,之後還得邀請孩子回到之前在看的
圖片中去。例如,你可以說:“是的,在操場你確實能做那些事情。那麼讓我們看看你還能做
些什麼。”。當你和孩子看完所有圖片時,可以邀請孩子繼續工作。可以這樣說:“現在你看
看這本書。”。當孩子專注于這本小冊子的時候,要輕輕的站起來離開,讓孩子自己工作。當
孩子完成此項工作之後,要讓他把小冊子放回籃子裡,地毯和教具放到適當的地方。這項工作
就完成了。要確保所呈現出來的冊子可用。例如:要放在較低的架子上,這樣孩子想要再看就
可以自己去拿。
延伸活動 1: 定期的增加或減少圖片,以維持孩子的興趣。
延伸活動 2: 找一天時間你和孩子帶上小冊子,對照圖片內容練習一次。
延伸活動 3: 用真實的動物,在農場的一天生活。例如,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的一系列活動。
225
第四節、 19—21 個月幼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19—21 個月發展敏感期
表 5-4-1 1 9—21 個月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能彎腰撿東西不跌倒 2.手心朝上拋球 3.由蹲姿不扶物站
起
精細動作 1.模仿折紙動作 2.會上玩具發條 3.模仿畫直線或圓形線條
語言表達 1.會說謝謝 2.會用用語言要求別人做什麼?
語言理解
1.回答一般問話,如:那個是什麼? 2.瞭解動詞+名詞的句
子,如”丟球”
社會性
對其他孩子會表示同情或安慰
身邊處理 1.會區分東西可不可以吃 2.會打開糖果包裝
貳、19—21 個月教具的準備
一、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練習相似聲母開頭的發音
年齡:21-24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一個真實的或模擬的物品。在剛開始示範這個活動的時候,要選
擇大多數幼兒能發出的 m, p, b, t, d 聲母開頭的單音節或雙音節單詞物品。比如:生活用
品、水果、蔬菜、衣、工具、樂器、玩具、交通工具、農場動物、熱帶雨林動物或花草等。真
實的蔬菜、水果、物和花等物品在這個活動裡最好表現,並且可以幫助寶寶同時發展和拓展感
官力。可以為寶寶提供多方面感官感受的物品包括:胡蘿蔔,生菜,蒲公英,薄荷葉,蚯蚓或
松鼠等。
目的:聽和練習相似聲母開頭的發音、發展聲音辨識力和造詞能力、培養注意力和記憶力、練
習輪流操作。
● 使用方法:提前將物品放進籃子準備好。將工作墊放好,把籃子放到工作墊上。鼓勵寶寶來幫
忙。坐到寶寶對面,籃子和工作墊在你和寶寶中間。將物品從籃子裡拿出來並放到工作墊上。把
226
籃子放到一旁。要說明這個活動的主題。比如,說:“今天我們來說發音 t 開頭的物品。”。拿
起物品並將它放到你的膝蓋上。觸摸這個物品並且為它命名,比如,說:“這是毯子,發音以 t
開頭的…毯子,你說說看。”。繼續安靜地等待寶寶開口嘗試說。如果寶寶說了這個單詞,你要
微笑並重複這個詞,然後繼續。如果寶寶在嘗試著說這個詞,你需要微笑並且緩慢大聲地重複
它,然後繼續。不要用說話來糾正寶寶,比如:”錯了”或者“不對”。如果寶寶在演示第一次
後沒有要說這個詞,你要再次緩慢清晰地大聲地再說這個詞,然後繼續。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
論圖片,要注意聆聽,然後再將寶寶的注意力拉回這個活動。重複之前的步驟,這一次,將物品
給寶寶並請寶寶加入第三個詞。比如,說:“今天我們來說發音 t 開頭的物品。這是毯子,發音
以 t 開頭的…毯子,另一個發音 t 開頭的東西是…糖果。你來說一個發音 t 開頭的物品,另一個
發音 t 開頭的東西是…?”。耐心等待寶寶給出下一個單詞。如果寶寶說的單詞不是同首音,不
要糾正他,但是要重新列舉一遍。比如,說:“蘋果發音是以 p 開頭,我們來想一個發音是以 t
開頭的物品。”。給寶寶一些提示,但是如果寶寶表現出不耐煩或有困難,就由你來完成這個活
動。比如說:“ 今天我們說了許多發音 t 開頭的東西: 毯子、糖果、桃子。我們改天再來想一
些發音 t 開頭的物品。”。如果寶寶說出了一個合適的詞語,要和寶寶確定這個選擇,並且按照
之前已有的順序重複這個單詞。比如,微笑著說:“對! 土豆是發音 t 開頭的物品。毯子、糖
果、桃子和土豆全都是發音 t 開頭的物品。”。可以讓寶寶將這個物品拿給你。比如說:“你拿
毯子給我,好嗎? ”;“謝謝!現在輪到你想一個發音是以 t 開頭的物品。”。只要寶寶有興
趣,可以正確地給出單詞、成功地複述這些單詞,就可以繼續想更多的單詞。當寶寶完成了這個
活動,鼓勵寶寶把物品放回籃子,然後將工作墊和材料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
確保這些材料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說在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的時候就隨時可以拿
到。
● 延伸活動 1:可以用一張塑封好的一個物品的圖片來取代真實的物品。
● 延伸活動 2:當你發現寶寶開始尋求更多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慢慢加入比較複雜的單詞。比
如一些發音是 b 開頭的複雜單詞:繃帶、棒球、簸箕、別針、簿子、包子等。
● 延伸活動 3:做一張有很多張照片的海報,每張圖片的名稱都以相同的發音開頭。首先命名每張
圖片,並且擴充第一個字母發音的單詞。將卡片堆在工作墊上,籃子先放一旁。先拿起一張圖
片,先和海報上的所有圖片進行比對,然後放到正確配對的圖片上方。將剩下的所有圖片都進行
這個對比活動,然後將圖片放回到工作墊上,接著鼓勵寶寶自己來進行配對活動。比如說:“這
227
是一個棒球,你在海報上找找發音是 b 開頭的棒球。”。
二、
課外練習:動作教具—木盤上的四個小球體。
年齡:: 19 個月以上。
教具說明:荷蘭新屋(Nienhuis)教具。
目的:手眼協調、學習兩指工作、發展獨立。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請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
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慢慢取出一個球,放在一邊。以同樣的方法取出剩餘三個球。拿
起一個球傾斜使洞口對準柱子,慢慢將孔嵌套進圓柱。以同樣的方法套回剩餘三個球。停下來微
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
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
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
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
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
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
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4-1 動作教具—木盤上的四個小球體
三、
課外練習:動作教具—三圓柱套環。
年齡::20-24 個月。
教具說明:原木制座台,座台表面有一個圓孔,與圓孔配合的是實心木棒,原木色,不上漆,
與座台呈垂直。準備 9 個不同顏色木環,3 個紅色、3 個黃色、3 個藍色。
228
目的:手眼協調、學習兩指工作、發展獨立。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請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
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用兩指慢慢將木塊取出放在一邊。以同樣的方法取出剩餘的木塊,
並將它們散放在一邊。停下來並微笑看著寶寶。兩指取木塊,按住對應的顏色對準木柱慢慢套入。
以同樣的方法套入剩餘的木塊。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
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
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例如:寶寶嘗試將木塊套入錯誤的柱
子上。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
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
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
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
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4-2 動作教具—三圓柱套環
四、
課外練習:動作教具—帶插座圓柱體(5 個洞)。
年齡:20-24 個月。
教具說明:每一組有 5 個帶有握把的圓柱體,每個圓柱體有相配合的圓洞。
目的:手眼協調、三指的操作、視覺辨識大小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並拉開椅子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
老師不出聲,伸出右手用三指握住把手,不按順序一一取出各個圓柱體出來散放於桌上。用三指
握住圓柱體把手,注視底部截面,目測尋找座內相同的洞,將每一個帶插座的圓柱體按照洞內粗、
細放入。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
229
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
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
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
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
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
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4-3 動作教具—帶插座圓柱體(5 個洞)
五、
課外練習:基本動作—倒蓮子(珠子)。
年齡:21-23 個月。
教具說明:託盤、兩個杯子、容器、蓮子。
目的:學會倒小物體的動作、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提前將蓮子倒入杯中,將兩個碗都放入託盤中。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並拉開椅子
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彎曲食指、中指並穿過杯子的把手,大拇指按住杯把上將杯子拿起。
將杯子緩緩移動到另一個杯子上方,傾斜杯子將蓮子倒入。兩手同時握住託盤兩個把手,先將託
盤順時針轉動 90 度。然後雙手交換握住把手,再將託盤順時針轉動 90 度。以同樣的方法將蓮子
倒回原來的杯子。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
230
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
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
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
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
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
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4-4 基本動作—倒蓮子(珠子)
六、
課外練習:照顧自己—衣飾框:魔術粘與拉鍊。
年齡:21-23 個月。
教具說明:魔術粘、拉鍊。。
目的:學會衣服的解系方法、發展獨立。
231
使用方法(魔術粘):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帶寶寶到教具櫃,兩手握住衣飾框左右兩端邊條,輕
輕從掛勾上拿起。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並拉開椅子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左手壓住
魔術粘左側布。右手 2 鉗指(拇指與食指)捏住右布邊緣上方往右側拉,將魔術粘揭開。先展開
右葉,再展開左葉。以同樣的方法將剩餘兩個魔術粘揭開。上面第一個魔術粘開始,先放回左
葉,再放回右葉。左手壓住魔術粘左側布,右手向下壓右側布,將魔術粘合好。以同樣的方法
將剩餘兩個魔術粘合好。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
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
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
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
地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
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
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使用方法(拉鍊):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帶寶寶到教具櫃,兩手握住衣飾框左右兩端邊條,輕輕
從掛勾上拿起。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並拉開椅子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右手 2 鉗指
(拇指與食指)捏住拉鍊片、左手掌壓住左葉。一段段拉下,左手掌向下配合右手往下移壓住。
雙手分別拉住左右葉,同時向左右展開。放回左右葉。右手 2 鉗指捏住拉鍊片、左手掌壓住左
葉。往上拉回,動作結束。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
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
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
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
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
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
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232
圖 5-4-5 照顧自己—衣飾框:魔術粘與拉鍊
233
第五節、 22—24 個月幼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22—24 個月發展敏感期
表 5-5-1 22—24 個月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自己單獨上下椅子 2.原地雙腳離地跳躍 3.腳著地方式
帶動小三輪車
精細動作
1.球丟給他,他會去捕捉 2.可一頁一頁翻厚書 3.迭高 6-
7 個積木
語言表達
1.會重複字句的最後一-兩個字 2.會講 50 個字彙
語言理解
1.知道玩伴的名字 2.認得出電視上常見之物
社會性
1.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事 2.會咒駡玩伴、玩具
身邊處理
1.脫下未扣扣子的外套 2.會用語言或姿勢表示要尿尿或大便
貳、
22—24 個月教具的準備
一、
課外練習:動作教具—組合形狀投入盒
年齡:22-26 個月。
教具說明:圓形、方形、矩形與正三角形的形狀投入盒。
目的:手眼協調、讓寶寶依圖形去做各種形狀的工作。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木塊都放在右邊盒子裡,盒蓋蓋在左邊。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
並拉開椅子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右手 2 鉗指(拇指與食指)取出圓柱體,慢慢對準洞口,
鬆手使其掉落到盒中。以同樣的方法投入剩餘的木塊。左手捏住盒蓋慢慢將其掀到右邊。左手 2
鉗指取出圓柱體,慢慢對準洞口,鬆手使其掉落到盒中。以同樣的方法投入剩餘的木塊。右手捏
住盒蓋將其慢慢掀到原來的位置。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
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
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
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
234
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
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
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5-1 動作教具—組合形狀投入盒
二、
課外練習:藝術教育:貼星星
年齡:22-26 個月。
教具說明:託盤、固體膠、小碗。
目的:手眼協調、幫助寶寶手指動作精確化。
使用方法:提前用壓花機將壓好的星星放在小碟子裡,小碟子和固體膠放在託盤裡,畫紙放在教
具櫃上。請寶寶先將託盤拿到桌子上,再去拿一張畫紙。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畫紙平鋪在寶寶面
前。左手拿起固體膠,右手將蓋子拉開後放在一旁。右手 2 鉗指(拇指與食指)從小碟子裡捏起一
個星星。對準固體膠上方膠棒部位,將星星放在上面。伸出右手食指輕輕按壓星星,使星星上蘸
滿膠水。右手兩指將星星慢慢取下來,放在畫紙上。右手食指輕輕按壓星星,使星星能黏在紙上。
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
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
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
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
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
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
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235
三、
課外練習:藝術教育:剪刀的使用 (Use of Scissors)
年齡:24-28 個月。
教具說明:託盤、剪刀、紙條。
目的:雙手的使用、幫助寶寶手指的靈活運用、手眼協調。
使用方法: 提前將剪刀和小碟子放在託盤裡,細紙條放在教具櫃上。請寶寶先將託盤拿到桌子
上,再去拿一張細紙條,拉開椅子,寶寶面向教具坐好。左手拿剪刀帽的部位,右手拿握柄,
兩手同時向外拉,將剪刀帽拉下來放在一旁。左手拿剪刀的部位,右手中指、食指先穿過握柄
上的一個環,拇指穿過另一個環,然後三指合握。鬆開左手,取細紙條。張開右手三指,將剪
刀撐開。將左手中的紙條對準剪刀的開口放進去。合握右手三指,將紙條剪斷。邀請寶寶繼續
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
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
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
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
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
請寶寶將剪下來的紙片都撿到小盤子裡,再將小盤子裡的紙屑扔進垃圾桶,最後將教具歸位。
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
取得教具。
236
圖 5-5-2 藝術教育:剪刀的使用
四、
課外練習:基本動作—敲印章(使用印泥)。
年齡:24-28 個月。
教具說明:託盤、印章與印泥、紙張。
目的:幫助協調動作、手部力道控制、瞭解因果關係。
使用方法:提前將印章和印泥都放在託盤裡,白紙放在教具櫃上。請寶寶先將託盤拿到桌子上,
再去拿一張白紙,拉開椅子,寶寶面向教具坐好。白紙平鋪在寶寶面前。左手扶著印泥盒,右手
將盒蓋打開放在一旁。右手取一個印章,對準印泥垂直壓下去,再垂直提起來。左手扶住白紙一
角,右手持印章在紙上使勁向下壓,使圖案清晰的印在紙上。印完後將印章放回託盤,將印泥蓋
子合好。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
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
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
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
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
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先將紙張放到作品展示櫃上,再把教具歸位。要確保寶
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237
圖 5-5-3 基本動作—敲印章(使用印泥)
五、
課外練習:基本動作—鈕扣分類。
年齡:24-28 個月。
教具說明:鈕扣、分類盤、醬油碟。
目的:幫助手眼協調、幫助手指的抓握。
使用方法:提前將三種不同顏色的小鈕扣混放在小碟子裡,將小碟子和分格碟都放在託盤裡。
請寶寶先將託盤拿到桌子上,拉開椅子,寶寶面向教具坐好。右手 2 鉗指(拇指與食指)捏起一
個紅色鈕扣,將它輕輕放在分格碟的一格中。再分別將藍色、黃色的鈕扣放入剩餘的兩個格
子。以同樣的方法分完剩餘的鈕扣,注意同樣的顏色要放在同一個格子裡。分好後,將鈕扣一
個個的放回碟子裡。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
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
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
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
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
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先將紙張放到作品展示櫃
上,再把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
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238
圖 5-5-4 基本動作—鈕扣分類
六、
課外練習:基本動作—夾珠子。
年齡:22-24 個月。
教具說明:託盤、兩個碗、珠子。
目的:幫助手眼協調、幫助 3 指精細動作發展。
使用方法:提前將珠子放在碗裡,兩個碗和夾子放在託盤裡。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子上,或者
請他將工作墊鋪好,將教具放在工作墊上。寶寶面向教具坐好。以右手三指(拇指、食指與中
指)拿夾子中部,從一個碗裡夾起一顆珠子。慢慢移動到另一個碗上方,鬆手使珠子掉落碗中。
以同樣的方法將剩餘的珠子夾到另一個碗中。兩手同時握住託盤兩個把手,先將託盤順時針轉
動 90 度。然後雙手交換握住的把手,再將託盤順時針轉動 90 度。用右手三指拿夾子中部,從
一個碗裡夾起一顆珠子。慢慢移動到另一個碗上方,鬆手使珠子掉落碗中。以同樣的方法將剩
餘的珠子夾到另一個碗中。停下來微笑看著寶寶。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
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
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
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
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
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
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239
圖 5-5-5 基本動作—夾珠子
七、
課外練習:衣飾框:安全帽扣環。
年齡:24-28 個月。
教具說明:正方形木框,三片布,固定於木框兩側木條;安全帽扣環。
目的:學會衣服的解系方法、發展獨立能力。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帶寶寶到教具櫃,兩手握住衣飾框左右兩端邊條,輕輕從掛勾
上拿起。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並拉開椅子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左手 2 鉗指(拇指與
食指)拿左邊的扣環,右手兩指使勁按壓彈片。右手握住右邊扣環,左手嚮往拉,將扣環打開。
將左右扣環展開。以同樣的方法打開剩餘的兩個扣環。將左右扣環合上。左手兩指拿左邊扣
環,右手兩指拿右邊扣環。左右手配合將左右扣環對準,使勁向裡按壓,發出“啪”的一聲。
以同樣的方法打開合上剩餘兩個扣環。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
240
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
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
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
好嗎?” ,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
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
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5-6 衣飾框:安全帽扣環
八、
課外練習:衣飾框:按扣。
年齡:24-28 個月。
教具說明:正方形木框,三片布,固定於木框兩側木條;大鈕扣。
目的:學會衣服的解系方法、發展獨立。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帶寶寶到教具櫃,兩手握住衣飾框左右兩端邊條,輕輕從掛勾上
拿起。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並拉開椅子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左手指尖壓住上方第一
個扣子的左側布,右手食中指在上,拇指在下,捏住第一扣子布的邊緣,往上揭開按扣。先展開
右葉,再展開左葉。以同樣的方法揭開剩餘兩個按扣。先放回左葉,再放回右葉。左手指尖壓住
上方第一個扣子的左方布,右手食中指在上,拇指在下,捏住第一扣子的布的邊緣,將扣子對準
扣洞,右手食中指往下重壓,使扣子密合發出聲音。由上往下,依序將所有扣子扣上。邀請寶寶
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
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
有在寶寶尋求幫助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
活動,你可以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
241
感覺寶寶可以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
將教具歸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
就可以自己取得教具。
圖 5-5-7 衣飾框:按扣
九、
課外練習:衣飾框:大鈕扣。
242
年齡:24-28 個月。
教具說明:正方形木框,兩片布,固定於木框兩側木條;大鈕扣。。
目的:學會衣服的解系方法、發展獨立能力。
使用方法:提前將教具準備好,將寶寶帶到教具櫃,兩手握住衣飾框左右兩端邊條,輕輕從掛
勾上拿起。請寶寶將教具拿到桌上,並拉開椅子坐下,老師坐在孩子的右側。右手 2 鉗指(拇指
與食指)捏住上方第一個扣子。左手捏住扣洞端,向左拉。右手將扣片直立放入扣洞中。左手 2
鉗指捏住穿過扣洞的扣子。右手將扣洞側揭開,兩手鬆開。先展開右葉,再展開左葉。以同樣
的方法將剩餘的兩個扣子解開。先放回左葉,再放回右葉。左手 2 鉗指捏住扣子下端。右手將
扣洞與扣子對齊。左手使扣片直立放入扣洞中。右手 2 鉗指捏住穿過扣洞的扣片。左手拉住扣
洞端,右手取出扣片平放。以同樣的方法扣好剩餘的鈕扣。邀請寶寶繼續操作這個活動,例如
說:“你來試試看。”。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做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上
面,請你靜靜觀察,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不要糾正寶寶的錯誤,只有在寶寶尋求幫助
時才介入工作活動。如果寶寶遲遲沒有開始這個活動,或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個活動,你可以
問:“我來幫忙,好嗎?”,然後輕輕的引導寶寶的手,幫助他抓住教具。只要你感覺寶寶可以
自己來做,你就輕輕移開你的手,讓寶寶繼續工作。當寶寶完成這個活動,請寶寶將教具歸
位。要確保寶寶可以拿得到教具,例如:放在低矮的教具櫃上,這樣在寶寶想要工作時就可以
自己取得教具。
243
圖 5-5-9 衣飾框:大鈕扣
244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蒙特梭利專題討論課堂教材
第六章 二歲兒:25-36 個月
第一節、 25—30 個月幼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25—30 個月發展敏感期
表 6-1-1 25—30 個月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用整個腳掌跑步並可避開障礙物 2.可倒退走 1 英寸 3.不扶
物單腳站 1 秒以上
精細動作
1.模仿畫橫線 2.可依樣用 3 塊積木排直線 3.可一頁一頁翻薄
書
語言表達
1.懂得簡單的數量(多、少)、所有權(誰的)、地點(裡面、上面)的
觀念 2.稍微有一點“過去”的觀念
語言理解
1.瞭解上、下、裡面、旁邊…位置概念 2.知道在什麼場合通常
都做什麼事
社會性
1.會去幫助別人 2.會和其他孩子合作,做一件事或造一個東西
身邊處理 在幫忙下會用肥皂洗手並擦乾
粗動作
1.雙腳較遠距離跳躍、向前翻跟鬥 2.單腳可跳躍 2 次以上
精細動作
1.迭高 8 塊積木 2.會用打蛋器 3.玩橡皮泥時會給自己成品命
名
語言表達
1.會問:“誰…哪裡…做什麼…”句子 2.會用“這個、那
個”…冠詞
語言理解
1.知道“明天”意味著不是“現在” 2.會回答“誰在做什麼”
的問句
245
社會性
1.對幼小的孩子會保護 2.會告狀
身邊處理 1.白天可控制大、小便 2.會拉下褲子,準備大、小便
貳、 25—30 個月教具的準備
孩子滿兩歲之後開始發展立體的感官經驗,此階段的教具是用觸覺探索物品,並瞭解其空間形
體。事實上成人也經常使用自己的立體感官,例如:當我們伸手進口袋拿物品時,心裡已經形成該物
體的空間形狀。或是我們在半夜起床,在房間裡摸索眼鏡或電燈開關,這些經驗都是立體感官的經
驗。立體觸覺袋教具的設計就是讓孩子練習,以達到發展立體感官經驗的目的。
立體觸覺袋教具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立體觸覺袋中的教具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
品。物品彼此之間要有關聯性。例如與廚房有關的用具,像是勺子、木勺子、杆面棍、打蛋器、糖
罐等。第二階段的立體觸覺袋也是孩子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但物品彼此之間沒有關聯性。例如:
襪子、帽子、刷子、鏡子、拖鞋、小罐子等等。第三階段的立體觸覺袋是可配對的物品,例如: 靴
子、舞鞋、木屐、皮鞋、球鞋、拖鞋、襪子等。立體觸覺袋裡面的物品通常要放 6 件,但可以額外
準備幾件以供替換,再依照孩子操作的熟悉程度與興趣更換立體觸覺袋的物品。立體觸覺袋教具的
操作包含三個步驟:首先是搜尋:將手伸入袋中。其次是觸摸:用手去觸碰物品,。最後是顯像:大腦
顯示出物體三度空間的影像以及物品的相聯訊息。0-3 歲的孩子操作立體觸覺袋不需蒙上眼睛,而
3-6 歲的孩子操作則需蒙上眼睛。
滿兩歲的孩子開始瞭解自己與照顧者是不同的獨立個體,正在建立自我意識,因此可以說是處
於叛逆階段,不管成人說什麼,他往往都說:“不要!”。所以面對此階段我們需要想一想,說什麼
話來邀請孩子來工作,例如: “我們一起來看看立體觸覺袋有什麼? “或“我們一起來做立體觸覺
袋。”。教具在桌上或地板上操作都可以,每一個工作都要有工作墊或工作墊,用來區隔工作的空
間範圍。將孩子引導到教具前面之後,首先告訴孩子教具名稱,接著示範教具的操作,最後再請孩
子自己操作。要讓孩子坐在自己慣用手的另一側,以免操作示範時阻礙孩子的視線。工作椅都要有
固定的擺放位置,使用後歸位。
感官教具: 立體知覺的發展。按顏色配對物品、尋寶物、按照顏色和圖案配對物品。
246
動作教具: 用剪刀剪、距離投擲活動、使用打孔機、把衣夾夾在容器邊緣上、使用擠壓的工具
將水轉移。
認知教具: 物品分類概念、配對圖片概念、進行兩天的計畫、物品和數位的關聯、三個基本的
幾何形狀、傳遞相同數量的物品。
日常教具: 穿衣服、清洗廚房物品、清洗餐巾、蔬菜和水果的烹飪準備和用餐。
社會教具: 輕輕的開門和關門、練習說“請”和“謝謝”、同心協力。
二十二、 感官教具
—分類物品實體感官袋
年齡:2 歲以上
教具說明:找一個外觀漂亮且具有吸引力的袋子,袋子的內部材質最理想狀況是一層絲網或緞
面,因為摸起來舒服,此配對立體觸覺袋裡的物品約 4-6 種,且物品間要有相關聯性,例如同
為廚房用品或同為文具用品等。
目的:發展立體感官經驗、增加詞彙。
使用方法:邀請孩子至工作櫃前,首先介紹所要進行的工作名稱及教具。你說:“這是分類物品
立體觸覺袋,這是工作墊。”。接著介紹工作教具拿握的方式。你說:“分類立體觸覺袋要這樣
拿著,工作墊要這樣拿。”。並引導孩子將立體觸覺袋拿到桌上操作。你說:“現在我們要將分
類立體觸覺袋拿到桌上操作,你要拿立體觸覺袋,還是要拿工作墊?“。孩子說: “我要拿工作
墊。”。你說: “好,那我拿立體觸覺袋。”。你與孩子一起拿起教具。你說: “那我們拿去
放在工作桌上。”。你和孩子走到工作桌後,將分類物品立體觸覺袋和工作墊放置工作桌上。
你說:“你先坐下,我去拿小扳凳。”。你拿椅子來,坐在孩子的右側,眼睛的高度跟孩子的視
線大致成水準。接著你要引導孩子鋪工作墊。你說:“你還記得怎麼鋪工作墊嗎?”。孩子如果
說:“不記得。”,你說:“好,那我示範一次給你看。”;孩子如果說 :“記得”,你
說:“好,那你來做做看。”。接著示範“打開”與“關上”的動作 你說:“這是我們今天要操
作的分類立體觸覺袋,我來示範將袋子打開和關起來的方法。”。 你在做打開和關起來的動
作,要配合口語“打開/關起來”的詞彙。你說:“好,那換你做做看。”。讓孩子練習“打
開”和“關上”袋子的動作。然後介紹分類立體觸覺袋裡面的物品。你說:“我們來一起看看分
類立體觸覺袋裡面有什麼?”。你將手伸至袋中觸摸物品並將它取出。你說:“我來摸摸看,這
是勺子,你摸摸看。”。 孩子觸摸完後請孩子將勺子擺在工作墊上。你說:“我再來摸摸看,
247
這是杆面棍,你摸摸看。”。孩子觸摸完後,請孩子將杆面棍擺在工作墊上。你說:“換你摸摸
看。”。孩子觸摸並取出。你說:“哇!你摸到了一支木勺子,這是木勺子。請你將木勺子放在
工作墊上。”。你說:“再請你摸摸看袋子裡面還有什麼? “。孩子伸手觸摸並取出物品,你
說:“哇!你摸到了一支打蛋器,請你將打蛋器放在工作墊上。”。最後你再次一一介紹擺放在
工作墊的物品你說:“這是勺子、這是杆面棍、這是木勺子、這是打蛋器。”。你再將物品一一
放入袋中。你說:“現在我要將勺子放進袋子裡。”。 你拿起勺子並放進袋中。你說:“現在我
要將杆面棍放進袋子裡。”。 你拿起杆面棍並放進袋中。你說:“現在我要將木勺子放進袋子
裡。”。 你拿起木勺子並放進袋中。你說:“最後我要將打蛋器放進袋子裡。”。 你拿起打蛋
器並放進袋中。操作完畢之後,你關上分類立體觸覺袋,重新打開並邀請孩子操作,你說:“換
你做做看。”。繼續讓孩子重新將分類立體觸覺袋打開。你引導孩子伸手觸摸分類立體觸覺袋
內的物品,並取出放在工作桌上。孩子一一將分類立體觸覺袋內的物品取出,你再次介紹各物
品名稱。邀請孩子將物品一一放回分類立體觸覺袋中。你說:“請你將勺子放進袋子裡。”。
你說:“請你將杆面棍放進袋子裡。”。 你說:“請你將木勺子放進袋子裡。”。你說:“最後
請你將打蛋器放進袋子裡。”。請孩子關閉分類立體觸覺袋。徵求孩子意見,問孩子是否要再
操作一次分類立體觸覺袋。孩子如果說:“不要。”,則引導孩子將物品歸回原位。你
說:“好,我們現在要將分類立體觸覺袋和工作墊放回原位。”。你說: “我們先起來。”。你
和孩子站起並請孩子將椅子靠攏,你則將椅子放回。你說:“你還記得怎麼收工作墊嗎?”。孩
子如果說:“不記得。”,你說:“好,那我示範一次給你看。”。孩子如果說 :“記得。”。
你說:“好,那你來做做看。”。你說:“現在我們要將教具放回工作櫃,你要拿分類立體觸覺
袋,還是要拿工作墊?”。孩子說:“我要拿工作墊。”。你說:“好,那我拿分類立體觸覺
袋。”。你和孩子一起將工作教具拿到工作櫃,並將物品歸回原位。
二十三、 感官教具
— 一般物品實體感官袋
年齡:2 歲以上
教具說明:找一個外觀漂亮且具有吸引力的袋子,袋子的內部材質最理想狀況是一層絲網或緞
面,因為摸起來舒服,此配對立體觸覺袋裡的物品 4-6 種,且品之間是沒有任何關聯性的,但
卻有不同觸覺材質感。
目的:發展立體感官經驗、增加詞彙。
248
使用方法:邀請孩子至工作櫃前,首先介紹所要進行的工作名稱和教具。你說:“這是一般物品
立體觸覺袋,這是工作墊。”。 接著介紹工作教具拿握的方式。你說:“一般立體觸覺袋要這
樣拿著,工作墊要這樣拿。”。並引導孩子將立體觸覺袋拿到桌上操作。你說:“現在我們要將
一般立體觸覺袋拿到桌上操作,你要拿立體觸覺袋,還是要拿工作墊? “。孩子說:“我要拿
工作墊。”。你說:“好,那我拿立體觸覺袋。”。你與孩子一起拿起教具。你說:“我們拿去
放在工作桌上。”。你和孩子走到工作桌後,將一般物品立體觸覺袋和工作墊放置工作桌上。
你說:“你先坐下,我去拿小扳凳。”。你拿椅子來,坐在孩子的右側,眼睛的高度跟孩子的視
線大致
成水準。接著你要引導孩子鋪工作墊。你說:“你還記得怎麼鋪工作墊嗎?”。孩子如果說:“不
記得。”,你說:“好,那我示範一次給你看。”;孩子如果說 :“記得。”,你說:“好,那
你來做做看。”。接著示範“打開”與關上”的動作 你說:“這是我們今天要操作的一般立體
觸覺袋,我來示範將袋子打開和關起來的方法。”。 你在做打開和關起來的動作時,要配合口
語“打開/關起來”的詞彙。你說:“好,換你做做看。”。讓孩子練習“打開”和“關上”袋
子的動作。然後介紹一般立體觸覺袋裡面的物品。你說:“我們來一起看看一般立體觸覺袋裡面
有什麼?”。你將手伸至袋中觸摸物品並將它取出。你說:“我來摸摸看,這是溫度計,你摸摸
看。”。 孩子觸摸完後請孩子將溫度計擺在工作墊上。你說:“我再來摸摸看,這是漏斗,你
摸摸看。”。孩子觸摸完後請孩子將漏斗擺在工作墊上。你說:“換你摸摸看。”。孩子觸摸並
取出。你說:“哇!你摸到了一支麵粉鏟,這是麵粉鏟。請你將麵粉鏟放在工作墊上。”。你
說:“再請你摸摸看袋子裡面還什麼? “。孩子伸手觸摸並取出物品,你說:“哇!你摸到了一
支刷子,請你將刷子放在工作墊上。”。最後你再次一一介紹擺放在工作墊的物品你說:“這是
溫度計、這是漏斗、這是麵粉鏟、這是刷子。”。你再將物品一一放入袋中。你說:“現在我要
將溫度計放進袋子裡。”。你拿起溫度計並放進袋中。你說:“現在我要將漏斗放進袋子
裡。”。你拿起漏斗並放進袋中。你說:“現在我要將麵粉鏟放進袋子裡。”。你拿起麵粉鏟並
放進袋中。你說:“最後我要將刷子放進袋子裡。”。你拿起刷子並放進袋中。操作完畢之後,
你關上一般立體觸覺袋,重新打開並邀請孩子操作,你說:“換你做做看。”。繼續讓孩子重新
將一般立體觸覺袋打開。你引導孩子伸手觸摸分類立體觸覺袋內的物品,並取出放在工作桌
上。孩子一一將一般立體觸覺袋內的物品取出,你再次介紹各物品名稱。邀請孩子將物品一一
放回分類立體觸覺袋中。你說:“請你將溫度計放進袋子裡。”。你說:“請你將漏斗放進袋子
249
裡。”。你說:“請你將麵粉鏟放進袋子裡。”。你說:“最後請你將刷子放進袋子裡。”。請
孩子關閉一般立體觸覺袋。徵求孩子意見,問孩子是否要再操作一次一般立體觸覺袋,孩子如
果說:“不要。”,則引導孩子將物品歸回原位。你說:“好,那我們現在要將分類立體觸覺袋
和工作墊放回元位。”。你說:“那我們先起來。”。 你和孩子站起並請孩子將椅子靠攏,你
則將椅子放回。你說:“你還記得怎麼收工作墊嗎?”。孩子如果說:“不記得。”,你
說:“好,那我示範一次給你看。”。孩子如果說 :“記得。”。你說:“好,那你來做做
看。”。你說:“現在我們要將教具放回工作櫃,你要拿一般立體觸覺袋,還是要拿工作
墊?”。孩子說:“我要拿工作墊。”。你說:“好,那我拿一般立體觸覺袋。”。你和孩子一起
將工作教具拿到工作櫃,並將物品歸回原位。你說:“下次如果你想操作一般立體觸覺袋,就可
以到這裡來拿。”。
二十四、 感官教具
—配對物品實體感官袋
年齡:2 歲以上
教具說明:找一個外觀漂亮且具有吸引力的袋子,袋子的內部材質最理想狀況是一層絲網或緞
面,因為摸起來舒服,此配對立體觸覺袋裡的物品約 4-6 種,且物品間需有可配對的特性。
目的:發展立體感官經驗、增加詞彙。
使用方法:邀請孩子至工作櫃前,首先介紹所要進行的工作名稱和教具。你說:“這是配對物品
立體觸覺袋,這是工作墊。”。接著介紹工作教具拿握的方式。你說:“配對立體觸覺袋要這樣
拿著,工作墊要這樣拿。”。並引導孩子將立體觸覺袋拿到桌上操作。你說:“現在我們要將配
對立體觸覺袋拿到桌上操作,你要拿立體觸覺袋,還是要拿工作墊?“。孩子說:“我要拿工作
墊。”。你說:“好,那我拿立體觸覺袋。”。你與孩子一起拿起教具。你說:“我們拿去放在
工作桌上。”。你和孩子走到工作桌後,將配對物品立體觸覺袋和工作墊放置工作桌上。你
說:“你先坐下,我去拿小扳凳。”。你拿椅子來,坐在孩子的右側,眼睛的高度跟孩子的視線
大致成水準。接著你要引導孩子鋪工作墊。你說:“你還記得怎麼鋪工作墊嗎?”。孩子如果
說:“不記得。”,你說:“好,那我示範一次給你看。”;孩子如果說 :“記得。”,你
說:“好,那你來做做看。”。接著示範“打開”與“關上”的動作 你說:“這是我們今天要操
作的配對立體觸覺袋,我來示範將袋子打開和關起來的方法。”。你在做打開和關起來的動作
時,要配合口語“打開/關起來”的詞彙。你說:“好,換你做做看。”。讓孩子練習“打開”
250
和“關上”袋子的動作。然後介紹配對立體觸覺袋裡面的物品。你說: “我們來一起看看配對
立體觸覺袋裡面有什麼?”。你將手伸至袋中觸摸物品並將它取出。你說:“我來摸摸看,這是
靴子,你摸摸看。”。孩子觸摸完後請孩子將靴子擺在工作墊上。你說:“那袋子裡面還有一隻
跟它長的一樣的靴子,我來摸摸看。”。你伸手至袋中觸摸物品後取出。你說:“哇!我摸到了
跟它長的一樣的靴子。”。你將兩隻相同的靴子擺在一起。你說:“我再來摸摸看,這是舞鞋,
你摸摸看。”。孩子觸摸完後請孩子將舞鞋擺在工作墊上。你說:“請你幫我摸摸看另外一隻跟
它一樣的舞鞋。”。孩子觸摸完後並取出。你說:“你摸到了跟它一樣的舞鞋,那請你將兩隻一
樣的舞鞋放在一起。”。你說:“換你摸摸看。”。孩子觸摸並取出。你說:“哇!你摸到了一支
木屐,這是木屐。請你將木屐放在工作墊上。”。你說:“那袋子裡面還有一隻跟它長的一樣的
木屐,我來摸摸看。”。你伸手至袋中觸摸物品,你說:“哇!我摸到了跟它長的一樣的木
屐。”。你將兩隻相同的木屐擺在一起。你說:“再請你摸摸看袋子裡面還有什麼? “。孩子
伸手觸摸並取出物品,你說:“哇!你摸到了一支皮鞋,請你將皮鞋放在工作墊上。”。那請你
摸摸看袋子裡面還有什麼?”。 孩子觸摸完後並取出。你說:“你摸到了跟它長的一樣的皮
鞋。”。 你請孩子將兩隻相同的皮鞋擺在一起。最後你再次一一介紹擺放在工作墊的物品你
說:“這是靴子、這是舞鞋、這是木屐、這是皮鞋。”。你再將物品一一放入袋中。你說:“現
在我要將靴子放進袋子裡。”。 你拿起靴子並放進袋中。你說:“現在請你拿給我跟它長的一
樣的靴子。”。孩子拿起靴子遞給你後,你將其放進袋中。你說:“現在我要將舞鞋放進袋子
裡。”。你拿起舞鞋並放進袋中。你說:“現在請你將跟它長的一樣的舞鞋放進袋子裡。”。孩
子拿起舞鞋並將其放進袋中。你說:“現在我要將木屐放進袋子裡。”。 你拿起木屐並放進袋
中。你說:“現在請你將跟它長的一樣的木屐放進袋子裡。”。孩子拿起木屐並將其放進袋中。
你說:“最後我要將皮鞋放進袋子裡。”。 你拿起皮鞋並放進袋中。你說:“現在請你將跟它長
的一樣的皮鞋放進袋子裡。”。孩子拿起皮鞋並將其放進袋中。操作完畢之後,你關上配對立
體觸覺袋,重新打開並邀請孩子操作,你說:“換你做做看。”。繼續讓孩子重新將配對立體觸
覺袋打開。你引導孩子伸手觸摸分類立體觸覺袋內的物品,並取出放在工作桌上。孩子一一將
配對立體觸覺袋內的物品取出,你再次介紹各物品名稱。邀請孩子將物品一一放回分類立體觸
覺袋中。你說:“請你將靴子放進袋子裡。”。 你說:“請你將舞鞋放進袋子裡。”。 你
說:“請你將木屐放進袋子裡。”。你說:“最後請你將皮鞋放進袋子裡。”。請孩子關閉配對
立體觸覺袋。徵求孩子意見,問孩子是否要再操作一次配對立體觸覺袋,孩子如果說:“不
251
要。”,則引導孩子將物品歸回原位。你說:“好,那我們現在要將分類立體觸覺袋和工作墊放
回原位。”。你說:“那我們先起來。”。你和孩子站起並請孩子將椅子靠攏,你則將椅子放
回。你說:“你還記得怎麼收工作墊嗎?”。孩子如果說:“不記得。”,你說:“好,那我示範
一次給你看。”。孩子如果說 :“記得。”。你說:“好,那你來做做看。”。你說:“現在我
們要將教具放回工作櫃,你要拿配對立體觸覺袋,還是要拿工作墊?”。孩子說:“我要拿工作
墊。”。你說:“好,那我拿一般立體觸覺袋。”。你和孩子一起將工作教具拿到工作櫃,並將
物品歸回原位。你說:“下次如果你想操作配對立體觸覺袋,就可以到這裡來拿。”。
二十五、 動作教具
—貼工
年齡:2 歲以上
教具說明:原木或紙制的貼工盒,盒內左側上方有 6 個小方格,左側下方有一個長格,右側上
下各有一個大方格。小方格分別放置圓形、正方形及正三角形色紙。長格內放一塊長方形無紡
布,壓貼紙用的。一支蘸漿糊用的小刷子,放在長格內無紡布上面。貼工盒右下方大方格內放
置一玻璃瓶,裡面有漿糊。貼工盒右上方大方格內放置正方形貼圖用的色紙。一件孩子用的工
作圍兜兜,另外準備一個籃子,放有各種備用色紙。色紙的正反面要不同顏色,方便孩子辨
識。
目的:發展手與手指頭的精細動作、培養秩序感。
使用方法:將教具放在桌上,貼工盒內放入 3 種不同形狀的色紙各一張,用完之後再到小籃去
拿。邀請孩子一起工作。打開貼工盒的蓋子,翻過來當做工作臺。打開玻璃瓶,告訴孩子裡面
是漿糊,將瓶蓋朝上放在工作臺的右上方。取一張正方形的紙型放在工作臺的中央,再取一張
圓形色紙,正面對著孩子,讓孩子看見圓形色紙。將色紙翻到反面朝上,放在正方形紙型的下
方。拿起小刷子蘸上漿糊,漿糊在瓶口處刮一刮,接著從上到下、由左至右,將漿糊塗抹在圓
形色紙的背面。刷子幹時再蘸漿糊,總共蘸三次漿糊。拿起粘好漿糊的圓形色紙,翻回正面朝
上,放在正方形紙型上面,用雙手拉著無紡布兩邊,將色紙壓平,再將無紡布放回貼工盒內。
邀請孩子自己做做看,孩子操作完畢若想再做,就帶著他到預備籃拿色紙。操作完畢要跟孩子
一起將物品歸原位。將刷子放在無紡布上、漿糊瓶蓋蓋上、到水槽將刷子上的漿糊洗乾淨。用
海棉將工作臺擦一擦。如果是用白膠取代漿糊,要稀釋後才使用。要準備足夠的各種形狀的色
252
紙給孩子使用。孩子熟練之後可將紙型增大,亦即一大張紙型貼上很多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
色紙。操作教具時可加入語言活動。
趣味點.在紙上塗刷漿糊、讓孩子選擇色紙的顏色、漿糊塗平整、刷子在瓶口刮一刮。
二十六、 動作教具
—剪工
年齡:2 歲-2.5 歲以上
教具說明:一個大的平底籃,左側放置小籃子,右邊放置剪刀和剪刀皮套。另一籃子作為預備
卡紙的籃子,裡面放入各種顏色的卡紙條。
目的:發展精細動作、學習實際剪的工作。
使用方法:帶著孩子一起到工作櫃拿剪工教具,告訴孩子說:“今天來學做剪工。”。將大平底
籃放左邊,小籃放卡紙。首先示範剪刀的拿法,配合剪刀開合的動作對孩子說”張開、閉
合。”,說三次,讓孩子練習說。接著拿起剪刀,剪卡紙,讓紙片掉落在小籃子中,做三次剪
的動作。手上剩餘一點卡紙,對孩子說:“剩下很小一片,不剪了!”。然後由孩子剪。操作完
畢之後,將剪刀放回大平底籃,由你將剪刀的皮套套上。將剪過的小卡紙片放進信封裡,可帶
回家給父母看。
趣味點:將剪刀從皮套拿出又裝進去、剪刀張開又閉合、張開剪刀把紙剪斷,看到一個小片紙
掉落在小籃子中、將紙片放入信封中。
二十七、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色彩配對
年齡:滿 24-30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兩個大的寬口瓶,一個漆成紅色,一個漆成藍色。一個工作籃裡面
有 8 個完全相同的球,只是顏色不一樣。將球 4 個漆成紅色,4 個漆成藍色。球也可以用大玻
璃珠、金屬瓶蓋或積木塊替代。
目的:發展察覺與辨識相似色彩的能力、練習做選擇、發展精細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將球放在籃子裡,並將籃子與兩個寬口瓶放在託盤上。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
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託盤面對面坐下。從
託盤將籃子與兩個寬口瓶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一旁。刻意慢慢地將球從寬口瓶
拿出來,將球拿在孩子看得見的位置。將球分別移到兩個塗漆的寬口瓶,比較一下顏色。然後
253
慢慢將球移到顏色相同的寬口瓶,鬆手將球投進去。重複操作一直到每個球都投進同樣顏色的
寬口瓶,放球的籃子裡面空空的。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慢慢拿起其中一個寬口瓶,將球
倒回籃子裡,再把另一個寬口瓶的球倒回籃子裡,寬口瓶裡面都空空的。邀請孩子繼續操作這
個活動。例如說:“換你把球投入瓶子,紅球投入紅瓶子,藍球投入藍瓶子。”。給孩子一些時
間投入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起身移動到旁邊,讓孩子自己操作。孩子做錯
時,例如將紅球投入藍瓶子,不要干擾或糾正他。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
麼,就問孩子說:“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球分別移到兩個塗漆的寬
口瓶,比較一下顏色。當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地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
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球與籃子放回託盤,將寬口瓶放在工作墊上,並將教具與工作墊放
回原位。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
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察覺與辨識色彩與動作的技能之後,選擇一些較具挑
戰性、不完全相同的顏色材料,例如:扣子、玩具車、木制衣夾、小張的方形繪圖紙等。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改變物品的顏色。
延伸活動 3: 把這個活動做成語言活動,說出寬口瓶與物品的顏色。
延伸活動 4: 請孩子在藝術課中,將兩種不同顏色的繪圖紙分別放入兩個配對顏色的盒子中。
或者在烹飪課中,將紅色的蘋果和綠色的蘋果分開。
延伸活動 5: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購買或自製一個色盤,請孩子將對應顏色
的物品放在配對顏色的區域上。制作色盤時,用高級繪圖紙板畫一個大圓,將圓形劃分成四個
90 度的扇形,每個扇形區域用四種不同顏色的色紙黏上去 ,例如:紅、藍、黃、白四色。給孩
子一盒裝有紅、藍、黃、白四種顏色小物品的盒子,請孩子將不同顏色的物品放在配對的扇形
區域。這個活動也可以用四種不同顏色的布料或束口袋代替色紙。
二十八、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尋寶遊戲
年齡:27-30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工作籃。幾項"寶物"。拿一張繪圖紙或卡紙,搜集一些幼稚園室內及室外
孩子容易找到的小照片或真實物體的圖片,儘量多搜集能夠吸引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
官的圖片。每張圖紙黏上四張圖片,在圖紙上垂直排成一行。圖片要塑封保護,以便能夠經得
254
起頻繁的使用。每張圖紙上的圖片都不要相同,以免 2-3 個孩子爭著要同樣的物品。你可以依
照感官主題選擇物品。例如,一張藏寶圖上的圖片都是紅色,另一張藏寶圖都是都會發出聲音
的物品,再另一張藏寶圖都是有特定氣味的物品。準備有把手的堅固工作籃,孩子可以將藏寶
圖放進籃子,並放置所找到的物品。
目的:發展對環境察覺的感官、發展專注力與記憶力、練習配對技能、增強語言技能、發展動
作技能、學習聽從簡單指令。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對於新進的孩子適應環境特別有用,能夠幫助他們熟悉教具的位置。事先
選擇你將示範的藏寶圖,前幾次示範時,都要將物品放在附近,不要相隔太遠。例如放在房間
的同一個區域,或者遊戲區的某個角落。將藏寶圖放進工作籃。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
定的位置。跟孩子一起拿著準備好的籃子,放在工作墊上。讓孩子坐在身邊,兩個人都面對籃
子。從籃子裡將藏寶圖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要注意讓孩子看得見藏寶圖。輕聲宣佈這個活
動的重點,例如說:“我們來玩尋寶遊戲,藏寶圖上面的圖是我們要找的寶物。”。觸摸藏寶圖
上的物品,詳細看看,不要說出物品的名稱。站起來,拿著籃子,將藏寶圖放進去,到處尋找
藏寶圖上的物品。當你看見物品時,走向該物品,並且比對藏寶圖上的物品。將比對的動作做
誇張一點,用感官檢視物體,摸一摸、搖一搖、聞一聞。然後將物品放進籃子裡。繼續找第二
個物品。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然後坐下。觸摸藏寶圖上面的第三與第四個物品,並且請
孩子去找出來。例如說: "換你來找寶物,拿來放在籃子裡。",不要說出物品的名稱。聚焦在
用感官辨識物品,不是用語言。給孩子一些時間開始去找物品。當孩子開始專注在這個活動
時,靜靜地觀察,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除非孩子要求協助,否則不要介入。如果孩子沒有動
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跟孩子一起站起來,
尋找線索。將附近幾個物品的特徵與藏寶圖上的物品互相比對,直到找到相符的物品。當孩子
投入在這個活動時,輕輕地退到旁邊,讓孩子自己操作。當孩子找到所有寶物之後,反過來,
請孩子將物品放回原來的位置。若有必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將物品歸原位。孩子將物品歸原
位之後,可以用同一張藏寶圖,請孩子再去找回來。或者拿另一張藏寶圖,自己找出第一個物
品,請孩子去找其他三個寶物。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籃子裡的物品放回原位,將藏
寶圖放在籃子裡,然後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
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可以將這
個活動做得更吸引人,將所有藏寶圖一起放在寶物盒裡。
255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慢慢引入更有挑戰性的藏寶圖,讓孩子走
到房間或室外更遠一點的位置,例如:將寶物分別放在兩個房間,或者將寶物分別放在室內和室
外。
二十九、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依照顏色或圖案配對物品
年齡:27-30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10 雙襪子,彼此色彩或圖案都不一樣。準備 2 個籃子,其中一個籃
子放入 10 雙襪子中的各一隻,另外一個籃子放其他的 10 只襪子。襪子也可以用手套或束口袋
取代。另外準備一個寬口矮盒子。
目的:發展察覺與辨識色彩的能力、練習配對技能、練習做決定。
使用方法:事先將每雙襪子中一隻放在第一個籃子、另一隻放在第二個籃子,並將籃子與盒子
放在託盤上。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墊
上,隔著託盤面對面坐下。從託盤中拿出籃子與盒子放在工作墊上。要確認孩子能夠看見籃子
裡的物品,將託盤放在一邊。刻意慢慢地將襪子從籃子裡拿出來,將襪子拿在孩子看得見的位
置。將襪子移到另一個籃子上面,比較一下每一隻襪子,直到找到配對的一隻。將襪子配對放
進盒子裡。重複操作,直到所有襪子都配對完畢,放進盒子裡。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從
盒子裡,將襪子一雙一雙來出來,分別在兩個籃子各放進一隻。請孩子來操作,例如說: "換你
來做,把襪子配對,放進盒子裡。"。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
動時,輕輕地起身到旁邊,讓孩子自行操作。不要介入或糾正他。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
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襪子拿起
來,開始與另一個籃子的襪子逐一比對。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地將手移開,讓孩
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從盒子裡,將襪子一雙一雙來出來,分別在兩個籃
子各放進一隻。並將籃子與盒子放回託盤,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
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
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把這個活動做成語言活動,在將襪子從籃子拿出來時,說出每一雙襪子的顏色和
圖案,並且強調,要找的襪子是所要找的顏色或圖案。例如說: "這雙是紅色襪子,有白色條
紋。你在籃子裡找找,有白色條紋的紅色襪子"。
256
延伸活動 2: 請孩子在用餐時將同樣顏色的餐巾與餐墊配對,或將同樣顏色的碗與杯子配對。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請孩子將衣物分類,例如: 毛巾、手帕以及乾淨的衣服
分類。
三十、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分辨大小與形狀
年齡:27-3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一個木板,上面鑽六個圓孔,橫向排成一行,最大的圓孔在左邊,
向右逐漸變小。多數購買的教具,孔洞都是圓形的,但是也可能買到其他形狀孔洞的木板,例
如:方形、三角形或卵形。注意,一個板子上只能有一種形狀的孔洞。配合孔洞大小與形狀,有
六支木棒,剛好可以放入孔洞。最好將木板與木棒漆成同樣顏色,讓孩子專注在尺寸與形狀,
不會因為顏色分散注意力。最好製作或購買上面開 6 個凹槽的板子,可以將木棒分別放在大小
不同的凹槽中。如果沒有這樣的板子,就找一個漂亮的盒子放木棒,將盒子和木板放在一起。
要使這個活動的變化更具挑戰性,可以各種形狀與大小的木棒,配合槌子做成木槌盒,這些都
是學步兒與二歲兒喜愛的活動。
目的:發展視覺敏銳度、發展動作技能、發展對於漸次差別的瞭解(例如:從大到小,或從小到
大。)。
使用方法:事先將木板與木棒盒放在託盤。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
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從託盤裡將木板與木棒拿出
來,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一旁。拿起木板,看一看上面的孔洞。將手指頭伸進其中一些
大孔洞,將木板放回工作墊上。打開木盒,將拿出一支木棒。從孩子左邊開始,刻意慢慢地將
木棒一端與木板上每個孔洞比對。逐一比對 6 個孔洞之後,將木棒放進配合的孔洞中。重複上
述步驟,直到所有木棒都放進配合的孔洞中。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再一次從孩子左邊開
始慢慢將木棒拿出來,放進盒子裡,將盒蓋蓋起來。請孩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
做,把木棒放進洞裡。"。給孩子一些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開始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
輕站起來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
問孩子說:“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拿起一支木棒,與木板上的 6 個孔
洞逐一比對。當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將手放開,讓孩子自行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
後,請孩子將木棒放回木盒,蓋上蓋子,將木板與木盒放回託盤,並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
257
位。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
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引入具創意的活動,讓孩子練習將不同尺
寸的物品進行配對。例如: 一張紙上,水準貼著一行貼紙,所有貼紙都完全相同,只有大小不
一樣。例如: 三角形、星形,鳥或花的貼紙等。將貼紙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排成一列。如果貼
紙只有三種尺寸,就貼三張大貼紙、三張中貼紙、三張小貼紙,9 張貼紙間隔相等排成一列。
給孩子一包貼紙,請孩子按照你貼的大小順序,貼一行相同大小的貼紙。
延伸活動 2: 在生活中利用一些機會,讓孩子依照物品大小排序。例如: 在花園準備種花時,
請孩子將泥塊依照大小排列,或者將塑膠花盆按大小排列。選擇顏色與形狀都相同的花盆,只
有大小不一樣。請孩子將花盆按大小順序排好,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排列。
圖 6-1-1 感官教具—分辨大小與形狀
三十一、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繪畫
年齡:27-33 個月以後,(說明: 若孩子不到 27 個月,但已經知道清洗用具的位置,並且可以
自己洗手和擦桌子也適合這個活動。)
教具說明:工作桌或藝術區的畫架。最好是藝術區,有地方可以將孩子的畫作掛起來晾乾,並
且有孩子用的小洗手台以及肥皂、刷子和毛巾等。大張的圖畫紙,約 40cmX30cm。圖畫紙選擇
258
的原則是,讓孩子有足夠的繪畫空間,可以操作畫筆,以及使用大筆觸。小瓶紅、黃、藍等顏
色的水彩或油彩。選擇比較矮、比較重的瓶子,裡面放少量的顏料(約 30-60cc),顏料不容易
翻倒。兩支畫筆, 一支孩子用,一支你用。兩件畫畫用的圍裙,一件給孩子,一件給你。一塊
小海綿。畫畫區附近要有清洗用的水和毛巾。
目的:發展創造力、色彩的實驗、發展手眼協調、發展精細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材料。邀請孩子跟你一起到工作桌繪畫。跟孩子一起,拿著圖畫紙、海
綿、顏料瓶、以及畫筆,放在工作桌上,圍上畫畫用的圍裙。讓孩子坐在身邊,兩個人都面對
工作桌。將畫筆沾一些顏料,用大筆觸,沿一個特定方向,在圖畫紙上畫出線條圖形。畫筆蘸
沾一些顏料,用很小的筆觸在圖畫紙上畫一些小點。畫筆再蘸一些顏料,這次畫一些波浪形的
線條。繪畫時刻意掉幾滴顏料在桌上,一些顏料沾在手上。用海綿將桌子的顏料擦乾淨。停一
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從工作桌上將圖畫紙拿起來,跟孩子一起,將圖畫紙吊在藝術區。邀請
孩子一起,幫忙將用過的畫筆拿到洗手台,將畫筆洗乾淨,放回原來的位置。回到洗手台,拿
一塊乾淨的海綿,在水龍頭打濕,回到工作桌,用濕的海綿將桌面擦乾淨。將海綿拿回到洗手
台,用水將海綿洗乾淨,並放回原來的位置。最後將手上的顏料洗乾淨,用毛巾將手擦乾。然
後將畫畫用的圍裙脫下來,掛起來。跟孩子一起,拿出另外一張圖紙,放在工作桌上。邀請孩
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畫畫。"。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
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
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畫筆拿起
來,蘸一些顏料,當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已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
之後,請孩子將圖畫紙掛起來,將畫筆與海綿洗乾淨,並將繪畫教具放回原位。清理的工作包
括將桌子清理乾淨、洗手、以及將圍裙掛起來。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
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引入其他顏色的顏料,一次增加一種顏
色。當孩子能夠自行實驗各種顏色之後,就可以一次給他 2-3 種顏色的顏料,請孩子混和各種
顏色之後,看看結果如何。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對於使用畫筆與色彩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引入各種大小與形狀
的畫筆。不要讓孩子受限於使用畫筆繪畫,給孩子一些可以畫出各種筆觸的工具。例如:羽毛、
牙籤、筷子、梳子、手指頭、海綿、木塊等。
259
延伸活動 3: 找一天,不要給孩子畫筆,而是準備一瓶稀釋的顏料,以及一支吸管。請孩子潑
灑一點水彩在圖畫紙上,然後用吸管吹未幹的顏料,看看能產生什麼圖案。當孩子能夠自行實
驗一種顏色之後,給他 2 種以上的顏料,看看混和各種顏色之後效果如何。
延伸活動 4: 不要給孩子畫筆,而是準備一瓶稀釋的顏料,以及一支木梳和一支牙刷或刷子。
請孩子張開圖畫紙,用一些小紙型蓋住圖紙,紙型可以是動物、植物、或各種幾何圖形。右手
拿牙刷蘸顏料,左手將木梳平放在圖畫紙上方,用牙刷來回輕輕刷過木梳,將顏料小點噴濺在
圖紙上。等待顏料幹了之後,取出遮蓋圖畫紙的紙型,圖畫紙上會呈現空白的圖案。在孩子完
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圖畫紙掛起來,將木梳與牙刷洗乾淨,將留有顏料小點的紙型收在信封
裡,並將繪畫教具放回原位。
圖 6-1-2 感官教具—繪畫
三十二、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剪工
年齡:滿 24-27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桌、託盤、兩張椅子。端部圓形的幼兒用剪刀,刀刃不要太銳利。準備一塊橡
皮泥、一個小碗。
目的:強化手指頭以及手部的肌肉,為書寫的技能打基礎。發展手部靈活度、培養專注力、增
進獨立性、發展認知技能,尤其是瞭解物質不滅的道理,例如:泥塊形狀改變,但品質不變。
使用方法:事先將剪刀、橡皮泥塊以及小碗放在託盤上。與孩子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
桌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從託盤裡將物品拿出來放在桌上,將託盤放在一邊。抓
一塊橡皮泥,用雙手揉軟,並搓成長條的細繩,長度大約 7-8cm。將橡皮泥細繩拿起來,讓孩
子能夠看見,然後放在工作桌上。一手拿起剪刀,刻意慢慢地將剪刀打開、合起來許多次,讓
260
孩子知道如何操作剪刀。一手拿起橡皮泥細繩,慢慢打開剪刀的刀刃,將泥繩一端放進刃口,
將刀刃合起來。當剪斷的泥繩一小塊掉落在桌上時,撿起小塊放進碗裡。繼續將橡皮泥細繩剪
成 4-5 小塊,然後將剪刀放回桌上。從碗裡將剪下的小泥塊拿出來,跟原來的泥塊一起,全部
揉成一球。將泥球放在桌上。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將剪刀遞給孩子,讓他看看。請孩子
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做,把泥塊搓成長條,用剪刀剪成小小的一段。"。給孩子一
些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
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我來幫你,好嗎?”。然
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橡皮泥塊拿起來,搓成一長條。當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
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橡皮泥揉成一個球,並將橡皮泥球
與教具放回託盤,並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清理的工作可以包括將桌子與剪刀清理乾淨。
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
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改變材料的種類與厚度,讓孩子能練習依
照材料去調整力道。選擇的材料也不要太厚,孩子可能會剪不下去;或者太笨重,孩子操作剪
刀時不好拿。可以嘗試使用一小段毛線、一張紙條、報紙的一小塊,回收的賀卡、吸管、草、
花梗等。將這些材料放在拼貼託盤中,分開擺整齊。孩子剪下來的碎片可以放在一個信封,標
明”我的剪工”。
延伸活動 2: 此活動可以加入創意元素,讓孩子將剪下來的碎片放在拼貼託盤,用這些碎片黏
貼在圖紙上,做出創意拼圖。
三十三、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從一個距離之外投擲物體
年齡:滿 24-27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柳條編織的洗衣籃或其他低矮容器,例如:幼兒玩水池、小水桶或垃圾桶,裡面放置
15 個孩子可以投擲的輕質小物體。所選擇的物體形狀、顏色及大小必須完全一樣。例如:白襪
子卷成的球、乒乓球、小束口袋、發卷等。另外準備一卷膠帶。
目的:發展粗大動作技能、發展手眼協調、發展視覺敏銳度、練習秩序感。
使用方法:此活動尤其適合在無法到戶外活動的時間操作。事先將白襪子卷成的球放入小水
桶,將膠帶放在襪子球上面。選擇房間一個區域,在中心位置放置洗衣籃,找一個孩子可以練
261
習投擲,不會撞到或干擾其他人的地方。請孩子幫忙,將洗衣籃以及襪子球桶拿到你所找的位
置。將洗衣籃放在地上。往旁邊移動 60-70cm,或者一個你認為可以讓孩子投擲時有挑戰性的
距離,請孩子將襪子球桶放在那個位置。從洗衣籃拿出膠帶,撕下一段,將膠帶卷放一邊,蹲
下用撕下的膠帶在你面前的地面上貼一條線。將襪子球桶放在你身邊,線上的後面。拿出一個
襪球,將腳趾頭位置對準線的後面。刻意彎下腰看一看那條線,移動腳趾頭,剛好跟線對齊。
站在膠帶線後面,仔細看著洗衣籃。用雙手握住襪球,做幾次準備投擲的動作,然後刻意慢慢
地將襪球投入洗衣籃。站在膠帶線後面,繼續將幾個襪球投入洗衣籃,記得要有 1-2 個沒有投
進去。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走近洗衣籃,往裡面看,將沒有投進襪球一個一個拿起來,
放進小水桶。往洗衣籃裡面看,然後將襪球一個一個拿出來,放回小水桶。回到膠帶線後面,
邀請孩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做,把襪球投進籃子裡。"。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
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
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
手,將襪球拿起來,開始做投擲的動作。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
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襪球與膠帶放回小水桶,並將小水桶與洗衣籃放
回原位。請孩子將地板的膠帶線撕掉,丟在垃圾桶。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
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
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慢慢增加膠帶線與籃子之間的距離。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慢慢引入較大或較重的物體。例如:保麗龍
球、海灘球、足球、網球等。不要一次給超過一種物品,到孩子能夠自己操作這些物品時才給
另一種物品。
延伸活動 3: 在孩子獨自操作過投擲各種不同的物品之後,給孩子許多種可以投擲的物品,讓
孩子能夠體驗不同的重量、形狀與感覺,並學會依照物品的不同去調整投擲的動作。
三十四、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使用打孔器
年齡:滿 24-30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打孔器。三張幼兒用的正方形圖紙,尺寸為 10cmX10cm,為了讓孩
子專注在活動上,選擇相同顏色的圖紙。另外準備一個碗。
262
目的:強化手指頭和手部肌肉,並為書寫技能奠定基礎。發展手部動作靈活度、擴展聚焦能
力、發展創造力。
使用方法:事先將打孔器、圖紙和碗放在託盤上。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置。與
孩子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託盤面對面坐下。從託盤裡將物品拿出
來,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一邊。用一手將打孔器拿起來,刻意慢慢地將打孔器打開又闔
起來許多次,要讓孩子看得見打孔器的操作方式。用另一手拿起圖紙,將打孔器拿在孩子視線
的高度,慢慢將圖紙放進打孔器,並打出一個孔。給孩子看圖紙上打出來的孔,以及打孔器上
的小紙屑。重複打孔 3-4 次,然後將小紙屑撿起來放進碗裡。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將打
孔器及一張圖紙拿給孩子,請孩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做,在紙上打一個洞,掉出
小紙屑。"。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
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打孔器拿起來做出打孔的動作。一旦孩子投
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所有小
紙屑放回碗裡。將打孔器、碗和圖紙放在託盤上,並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清理的工作包
括將地板的小紙屑清理乾淨,將打過孔的圖紙丟在垃圾桶。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
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
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改變材料的種類與厚度,讓孩子能練習依
照材料去調整力道。例如:舊賀卡、包裝紙、紙板、報紙等。
延伸活動 2: 用各種顏色的紙,產生彩色的小紙屑。
延伸活動 3: 利用這個活動讓孩子熟悉操作與識別各種幾何形狀。例如:用一籃放有各種幾何形
狀的圖紙給孩子打孔。然後將這些圖紙與小紙屑黏貼在紙上。
三十五、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夾曬衣夾
年齡:滿 24-30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1 磅的咖啡罐或類似尺寸的鐵罐。要注意鐵罐的邊要磨平,確保孩
子操作時安全無慮。將鐵罐外面用素面卡紙包裹,看起來更吸引人。一個小籃子,裡面放 5 個
曬衣夾,選擇鉸鏈式的曬衣夾,不是圓頭的。
263
目的:發展手部肌肉與手眼協調、發展專注技能與視覺敏銳度、學習操作工具。
使用方法:事先將曬衣夾放在小籃子裡,將鐵罐與籃子放在工作墊上。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
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託盤面對面坐下。從
託盤裡將物品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將鐵罐放在孩子左側,籃子放在孩子右側。將託盤放在
一邊。拿起一個曬衣夾,拿在孩子能夠看見的位置,示範曬衣夾打開與閉合的方法。打開一個
曬衣夾,將它夾在鐵罐邊緣,繼續將其他曬衣夾夾在鐵罐上。將曬衣夾從鐵罐邊緣上拿起來,
投進鐵罐裡面,發出“鏗”的一聲。多數二歲兒喜歡聽到曬衣夾投進鐵罐發出的碰撞聲。把所
有其他的曬衣夾都從鐵罐邊緣上拿起來,投進鐵罐裡。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慢慢將鐵罐
裡的曬衣夾倒在工作墊上。請孩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做,把曬衣夾夾在鐵罐邊
緣。"。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
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
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拿起一個曬衣夾,夾在鐵罐邊緣。一旦孩子投入在
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曬衣夾放在
籃子裡,將鐵罐與籃子放回託盤,並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
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
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不要用咖啡罐,而是將曬衣夾夾在硬紙盒或牛奶盒的邊緣上。將盒子外面用素面
卡紙包裹,看起來更吸引人。要注意硬紙盒邊緣布要太厚,以免曬衣夾夾不進去。
延伸活動 2: 將這個活動設計成日常生活練習活動,用曬衣夾來夾濕毛巾、抹布或未幹的藝術
作品,掛在一條繩子上晾乾。
三十六、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用擠壓方式轉移水
年齡:滿 24-30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託盤、工作桌,放在水灑出來容易擦乾的地方。一塊大小適合孩子使用的海綿,形
狀顏色與質地能夠吸引孩子。兩個完全相同的容器,一個是空著、另一個裝入 2-3cm 高的水。
兩件防水圍裙,一件自己用、一件給孩子用。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發展精細動作技能、深化專注力、發展日常生活技能、發展對於事件序
列的瞭解、為書寫技能奠定基礎。
264
使用方法:事先準備材料放在託盤上。與孩子一起將託盤放在工作桌上。穿上圍裙。與孩子隔
著工作桌面對面坐下。從託盤裡將物品拿出來放在桌上,將裝有水的容器放在孩子的左側,空
的容器放在孩子的右側,將託盤放在一邊。拿起海綿浸在水中,擠壓海綿讓它冒出泡泡,把水
吸進去。將海綿移到孩子的右側,空的容器上方。擠壓海綿,讓水滴入容器中。重複操作,直
到左邊容器的水全部轉移到右邊容器中。在操作過程中,注意要灑一些水在桌上。然後用海綿
擦乾,這是活動中重要的一部份。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請孩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
換你來做,你把水轉移到空盤子裡。"。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這個
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
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海綿拿起來,浸在
水中,移到空的容器上,擠壓海綿,把水滴入容器中。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
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如果你發現孩子需要加一些水,不要涉入,除非孩子請求協助。讓
孩子有機會自己取水,自己將水倒入容器中。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水倒入洗手台,
將物品放回託盤,並將教具放回原位。清理的工作包括拿毛巾將桌子與託盤擦乾。請孩子將圍
裙脫下,掛在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
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引入其他種類的擠壓方式,讓孩子用來轉移水。例如:塗油器、眼藥水瓶、或抹布
等。每種都需要稍微不同的精細動作技能。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引入一些非擠壓的方式,來挑戰孩子的精
細動作技能。例如:水瓢、勺子、勺子等。
三十七、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用線串起物體
年齡: 27-3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準備一個工作籃,裡面放 20-30 個木制珠子。注意木珠用無毒的塗
漆或烤漆。如同其他操作小物體的活動,隨時在孩子身邊,密切觀察,慎防誤食,以確保安
全。一條長繩,約 45-60cm。為避免珠子從繩子另一端滑掉,在繩子一端綁上一個大扣子或一
塊穿孔的銷子。
目的:發展 2 鉗指(拇指+食指)抓物的動作、發展手眼協調、為書寫技能奠定基礎、增進專注
力。
265
使用方法:事先將珠子放進籃子,將繩子放在託盤上。請孩子拿著託盤,放在工作墊上。與孩
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從託盤裡將籃子與繩子拿出來,放在工作墊上。將託盤放在一邊。
用一手將繩子拿起來,看一看、搖晃搖晃。繼續抓著繩子,另一手從籃子裡拿起一顆珠子,看
一看、從珠子的孔洞看看孩子。抓住珠子旁邊的繩子,刻意慢慢地將珠子從沒有打結的一端穿
過去,並滑向有打結的一端,將珠子一路滑到底。重複上述步驟,串上 3-4 個珠子。將繩子拿
高,讓孩子可以看見。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慢慢將珠子從繩子上取下來,放回籃子裡。
繼續把所有珠子都從繩子拿出來放回籃子,將繩子放在工作墊上。請孩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
說: "換你來做,你把珠子串在繩子上。"。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專注在做
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
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選擇一顆珠子,
拿起來。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
後,請孩子將珠子放回籃子,將籃子與繩子在託盤上,並將教具與工作墊放回原位。如果有需
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給孩子一些其他物品來串,一次給一種物
品,不要同時提供許多不同尺寸、形狀與材質的物品,讓孩子能專注在每一種物品的挑戰上。
例如給孩子硬紙管,例如衛生紙的中心紙管,用彩色紙包覆,剪切成小段。或者各種大小的木
制卷軸;中間穿孔、各種形狀的彩色積木塊、大的金屬襯墊、發卷、鐲子、中間打孔的圓形紙
片等。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對於串起各種材料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給孩子各種形狀的通心
面。鼓勵孩子串成一條項鍊、手鐲或用於節日裝飾的花環,做完帶回家去。孩子可以用畫筆蘸
些洗得掉的顏料將通心面上色。為確保安全,孩子戴著通心面項鍊時,要密切觀察,避免誤
食。
三十八、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堆疊盒子
年齡: 27-33 個月
教具說明:大工作墊、工作籃中放有報紙。6 個大小不同的紙盒,其中要有薄紙板做成的紙
盒,例如尿布盒或衛生紙盒,也要有厚紙板做成的紙盒,例如包裝盒。紙盒要能裝得下揉成一
266
團的報紙,許多二歲兒喜歡挑戰拿起大的物品。將紙盒中塞滿揉成一團的報紙,孩子要拿起來
具有挑戰性,但是不會太過困難。準備一卷保護膠帶(masking tape),對孩子而言比一般膠布
容易撕開與抓握。一個大籃子,能夠放入 6 個盒子。
目的:發展手部操作技能、發展粗大與精細動作、習得操作不同重量與形狀物體的經驗、發展
創造力、練習空間關係。為過去、現在、未來等觀念奠定基礎。
使用方法:這個活動需要連續幾天逐步進行。第一天孩子將報紙揉成一團,塞進盒子裡。第二
天孩子將所有盒子塞滿揉成一團的報紙之後,用這些盒子堆疊成建築物,並選擇一個容器儲存
起來。第三天孩子開始操作建築物的造型。事先將所盒子放入大工作籃,報紙放入小工作籃。
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起將放報紙的小工作籃以及最大的空盒子放
在工作墊上。宣佈活動的目標,強調與時間有關的詞彙。例如說: "我們準備把這些盒子堆疊起
來。今天,我們要把報紙揉成一團,塞進盒子裡。"。將手伸進小工作籃,拿出一張報紙。將報
紙揉成一團,用比較誇張的動作將紙團投入大盒子裡。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請孩子一起
來將報紙揉好,放進盒子裡。當你們把盒子裝滿報紙團之後,與孩子一起找個地方將盒子儲藏
起來,準備"明天"用。將較小的其他盒子以及沒用到的報紙放回原位,第一天的活動到此結
束。第二天,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起拿著保護膠帶、塞滿報紙團
的大盒子、放著 5 個盒子的大工作籃,全部放在工作墊上。宣佈活動的目標以及時間進程,例
如說: "我們準備把這些盒子做成堆疊塊。昨天,我們要把報紙揉成一團,塞進大盒子裡。今
天,我們要把其他的盒子塞滿報紙團,然後用膠帶把它們封起來,讓盒子變成硬塊。明天,我
們要用這些盒子堆疊出不同的造型。"。將手伸進大盒子中,拿出一團揉皺的報紙團。拿起一個
空盒子,打開,將那一團揉報紙團放進去。繼續將報紙團放進盒子裡,直到小盒子放滿,但是
不是塞得很緊。刻意慢慢地將保護膠帶拿出來,撕一條,貼在小盒子合起來的上蓋縫隙。若有
需要,可以貼好幾張膠帶。如果孩子要幫忙,就讓他一起做。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請孩
子將其他小盒子放滿報紙團,用膠帶貼起來,做成堆疊塊。當孩子開始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
在旁邊靜靜地觀察,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只有在孩子請求幫忙時才進行協助。如果孩子沒有
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
手,從大盒子拿起一團報紙團。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
作。在孩子將 5 個盒子都裝滿報紙,並用膠帶封起來之後,請孩子將放皺報紙團的大盒子也用
膠帶封起來,並將 6 個盒子放入大籃子中。與孩子一起找個地方將籃子儲藏起來,準備"明天"
267
用。將膠帶放回原位,第二天的活動到此結束。第三天,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
置。與孩子一起拿著第二天做的那一籃堆疊塊,放在工作墊上。邀請孩子拿起堆疊塊看看。強
調與時間有關的詞彙,但是不要指定孩子拿這些堆疊塊做什麼。例如說: "昨天你做了這些堆疊
塊,今天你可以拿來做任何東西,你要做什麼?"。給孩子充分的時間操作堆疊塊。當孩子開始
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
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一個
堆疊塊迭在另一個上面。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
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與孩子一起將堆疊塊放回大籃子,找一個地方存放。讓孩子確認,他"明天
"可以再將堆疊塊拿出來操作,第三天的活動到此結束。
延伸活動 1: 邀請孩子用顏料、蠟筆、金蔥膠或貼紙來裝飾紙盒。要在孩子操作過堆疊塊許多
天之後才做這個延伸活動。
延伸活動 2: 改變活動的目標。例如: 用鞋盒、衛生紙盒、珠寶盒、或穀片盒做成保齡球瓶。
由於這些盒子需要很容易可以撞倒,所以不要在裡面塞太多報紙。將盒子開口用膠布貼好,然
後迭起來或排成一行。給孩子一個球當作保齡球,用來撞倒這些盒子。這個延伸活動給孩子一
個適當的機會,享受弄倒物品的樂趣。
延伸活動 3: 在孩子能夠用盒子堆疊一些結構之後,給孩子一些其他材料的堆疊塊。例如:保麗
龍方塊或矩形塊,外麵包覆強韌可以洗的布料,加入盒子做的堆疊塊中,讓孩子混合操作。
三十九、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走線
年齡: 27-33 個月,已經做過模仿活動的孩子。
教具說明:用寬的膠帶,大約與孩子的鞋一樣寬,在教室中或是遊戲區畫出一條長線。
目的:發展平衡能力、發展粗大動作技能、增進身體的覺知、練習模仿動作與起始做動作、練
習走蒙特梭利線所需的動作技能,這個活動常用在團體活動時間中,將孩子吸引在一起。這條
線可以是任何形狀,但是兩頭必須接合在一起。第一次做這個活動時,將線畫成範圍較小、較
簡單的圖形,你和孩子慢慢走一圈只要幾分鐘。
使用方法:事先將線畫好。邀請孩子跟你一起站線上的任何一個位置,先線上的兩側面對面坐
下。伸手從孩子的左側,沿著線伸展到最遠。再從孩子的右側,沿著線伸展到最遠。請孩子也
這樣做。站起來請孩子跟著你走線。,例如說: "我們來走這條有趣的線,看它通到哪裡。你跟
268
著我走。"。慢慢地沿著線往右邊走。走線時刻意將腳移到另一腳的前面,稍微張開兩手做平衡
的動作。一直走一圈回到原來的地方。如果孩子無法沿線走或不能保持平衡,請他再跟你一起
往左邊走。你帶頭走幾圈後,請孩子帶頭走線,你來跟著他走,靜靜地走。你和孩子走完幾圈
後,請孩子自己走。讓孩子知道,他平時隨時可以自己來走線。例如說: "這條線留著讓你玩,
只要沒干擾到別人,你可以自己來玩走線。現在你自己走看看"。當孩子開始專注在做這個活動
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待孩子做完,活動就結束。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將線的路徑做成較複雜、較具挑戰性。例
如: 加入幾條曲線與扭轉路徑,或者將路徑設計成進出許多不同的區域。
延伸活動 2: 許多二歲兒對於走線而不失去平衡覺得有挑戰性。給孩子充分時間走線之後,才
慢慢加入其他動作。不斷改變走線的方向,有時順時針方向、有時逆時針方向。當孩子有些經
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使用其他方法沿著路徑移動。例如: 爬行、雙腳跳躍、踮腳尖走、單
腳跳躍、向後倒著走、或者模仿動物走路,例如 大象、烏龜或鴨子等。
延伸活動 3: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請 1-2 個已經有走線經驗的二歲兒一起加
入,成為團體活動。請這些二歲兒跟著你走線,一開始用穩定的步伐慢慢走,同樣不要加入其
他走線的方式,讓孩子有足夠的機會走好,不會互相撞在一起。慢慢請孩子輪流帶頭走線。當
孩子有些技能與自信之後,輕輕站起來移到旁邊,讓孩子們自己走。
四十、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 用抓取方式轉移小物體
年齡: 27-3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桌、託盤。兩個尺寸與形狀完全相同的、小的乾酪蛋糕模。大部分的乾酪蛋糕
模直徑大概 5cm,平底直邊。其中一個空著、另一個放入 30-60ml (毫升,cc)的米粒。其他可以
替代的小物體: 小麵條、幹玉米、裸麥、燕麥或其他穀類、幹豆、芝麻、小蘿蔔、苜蓿籽、花
生、豆子、扣子、牙籤等。盡可能選擇很小的物體,大小、形狀、顏色完全相同。一如往常,
孩子操作小物體時,都要一直在旁邊,密切觀察,以確保安全。平頭方形邊緣的鑷子。事先將
及鑷子放在空的乾酪蛋糕模旁邊,與另一個乾酪蛋糕模排在一起放在託盤上。孩子用的掃帚和
簸箕,以供後續清理。
目的:透過轉移小物體發展動作協調、發展精細動作技能、增進專注力、發展未來計數與書寫
所需要的技能。
269
使用方法:事先將物品備齊放在託盤上。與孩子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桌上。與孩子隔
著託盤面對面坐下。從託盤裡將物品拿出來放在工作桌上,將裝有米粒的乾酪蛋糕模放在孩子
的左側,空的乾酪蛋糕模放在孩子的右側,將託盤放在一邊。拿起鑷子,操作打開與閉合的動
作給孩子看。用鑷子從裝有米粒的蛋糕模中夾起一粒米,將米粒移動到空的蛋糕模中。重複操
作幾次,在過程中要刻意掉 1-2 粒米在桌上。用鑷子將米從桌子夾起來,放進右邊的乾酪蛋糕
模中。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繼續拿著鑷子將米從右邊的蛋糕模夾起來,放回左邊的蛋糕
模中。請孩子繼續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做,你拿鑷子將米夾進空的蛋糕模裡。"。當
孩子開始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
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
手,將鑷子拿起來,做打開與閉合的動作。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
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材料放回託盤,並將所有教具放回原位。清理
的工作包括用掃帚和簸箕將地板的米粒清理乾淨,將米粒放回籃子或資源回收桶。如果有需
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將此活動設計成分類活動。例如:孩子一個
裝有兩種小物體的碗,例如米粒和牙籤,請孩子將兩種物體分別放入兩個乾酪蛋糕模中,一個
放米粒、一個放牙籤。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將鑷子換成其他工具。例如: 方糖的夾
子、竹制或塑膠的茶葉夾子等。
延伸活動 3: 不用乾酪蛋糕模,用其他容器。例如: 蛋杯、小酒杯、玻璃制鹽瓶、斜邊的乳酪
杯、或紙制的松餅杯等。每一種夾子、容器與小物體的組合,都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挑戰。
延伸活動 4: 引入一個改變。準備一個碗,裝滿水,放進幾個軟木塞或其他可以浮起來的物
體。給孩子一個空碗和一支夾子,請孩子將軟木塞夾進空碗,再從空碗將軟木塞夾回裝滿水的
碗,來回反復操作。
延伸活動 5: 在用餐或點心時間練習轉移小物體的動作。例如: 用夾子從公用的大盤子將雞塊
或煮熟的紅蘿蔔夾進自己的盤子裡。或者在準備做松餅時,用鑷子將混合的葡萄乾、豆子和水
果乾分開,分別夾入不同容器中。
270
四十一、 語言教具—辨識不常見和名稱比較複雜的物品的圖片
年齡:滿 24-27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一套塑封的彩色卡片,圖片清晰,並且是一些不常見物品或名稱比較複雜
的物品。每一張卡片都要用硬的卡紙或海報紙類等,比較堅韌的白色紙張製作。將圖片貼合到
卡紙上。在每張卡紙的底部,注明物品的名稱。要避免使用俗稱或簡稱。例如:如果卡片上的
圖片顯示得是昆蟲系列,要使用準確的昆蟲的名稱,比如“黑脈金斑蝶”或者“螳螂”如果卡
片顯示得是樂器系列,就要使用一些比較特別的名稱,比如“鐘琴”、“雙簧管”、“古大提
琴”。每次展示一個系列裡的一套卡片。選擇一個寶寶還沒有遇到過的但是又比較有趣的主題
系列。例如:樂器、爬行類昆蟲、不同的蝴蝶、有蹄類的農場動物、身上帶斑點的熱帶雨林動
物、鯨類、恐龍類、施工工具、運動器材等。使用比較扁平且較寬的盒子來展示圖片。在後面
的示範過程中,可以適時增加或減少所展示的圖片。
目的:詞彙積累和物品辨識、培養專注力和配對技能、發展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這些寶寶已經做過或完成過配對活動。提前選好五張你要展示的圖片。比如,五張
樂器的圖片,把它們放在準備好的盒子裡,把剩下的圖片先放到一旁備用。請寶寶自己去拿工
作墊,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坐到寶寶旁邊,將盒子放到你們前面。將第一張卡片從盒子裡拿出
來,放到工作墊上。指著圖片,說它的名字並簡單的描述它。例如,說:“寶寶看,這是雙簧
管,好長喔,又好亮。按下這個按鍵,從這個地方吹進去,會發出很好聽的聲音。…雙簧
管。”。要清晰緩慢地說。按照這個方法將剩下的卡片展示完畢,將卡片從左到右排成一排。
當你把卡片排成一排,再將所有卡片按順序一張張緩慢清晰地命名一次。例如,說:“這是雙
簧管、這是巴松管、這是號角、這是鐘琴、這是低音大提琴。”。停頓並微笑地看著寶寶。請
寶寶將制定的卡片放回到盒子裡。隨意選擇卡片。比如說:“請你把巴松管的卡片放進盒子
裡。”。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選擇。不要嘗試誘導寶寶。如果寶寶選到了正確的卡片,要謝謝
寶寶並且再命名一次卡片。比如說:“寶寶,謝謝你把巴松管的卡片放進盒子裡。”。如果寶
寶選到了錯誤的卡片,也要謝謝寶寶並且再命名一次卡片。然後再讓寶寶選擇一次和之前同樣
的卡片。比如說:“寶寶,謝謝你把雙簧管的卡片放進盒子裡,現在請你把巴松管的卡片放進
盒子裡。”。如果寶寶看起來不知道要做什麼,要問寶寶:“我來幫你,好嗎?”然後從寶寶的
左邊移到右邊,輕柔地引導寶寶的手來指認每一張卡片。當你和寶寶指到某張卡片的時候,要
平靜地命名這張卡片。當你們指認到你之前要求的那張卡片的時候,引導孩子將卡片拿起來然
271
後放回到盒子裡。一旦孩子開始自己投入到這個活動,請你慢慢地移開你的手。繼續這個活動
直到寶寶將所有卡片都放回到盒子裡。邀請鼓勵寶寶自己來進行這個活動。比如說:“現在你
自己看看這些卡片。”。一旦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卡片上,不管是看著它們還是命名它們
或者將它們拿進拿出盒子,要允許寶寶有自己操作這些圖片的自由。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
要鼓勵寶寶將所有卡片都放回盒子裡,並將工作墊和物件放回原來的地方。如果有需要,您可
以和寶寶一起來做。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說比較矮的
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操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延伸活動 1:當寶寶在發展辨識和命名卡片能力的時候,可以逐步增加卡片,一次幾張就可
以。
延伸活動 2:可以讓這個活動在有 3-4 個兩歲寶寶的小組裡進行。展示一套卡片給寶寶,然後
請每一位寶寶來選出指定的卡片並把它靠到牆邊上。當所有卡片都被靠到牆上之後,再讓每位
元寶寶找出指定卡片並把它們放回工作墊上。
四十二、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命名人體的不同部位名稱
年齡:滿 24-30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一個裝有兒童身體形狀拼圖的籃子。每一塊拼圖相對應一個身體部位。對
於剛剛開始認識人體部位,或還不熟悉操作拼圖的寶寶,可以從拼圖裡最簡單的部位開始,比
如頭、軀幹、手、腳等。當孩子有了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經驗,可以給寶寶展示部位更細、數量
更多的拼圖。可以在每塊拼圖上粘上一個小把手以便寶寶拿捏。
目的:練習命名技巧、培養由部分到整體的概念、發展對身體的意識、拓展視覺和觸覺體驗、
增強手的靈巧度。
使用方法:事先將拼圖拼好並放到籃子裡。請寶寶將工作墊拿出來,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和寶寶
一起去拿事先準備好的籃子,然後把它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旁邊,將籃子放到你和寶寶前面。
將拼圖從籃子裡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然後把籃子放到一旁。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來拆解拼圖,
拿到每一塊拼圖片的時候要記得緩慢清晰地命名它,然後把它們放到工作墊上。在你命名的時候
要注意停頓,並且要強調每一個身體部位的名稱。比如說:“這組拼圖是關於身體的部位。身體
有許多部位,這是頭。”。在你拆解和命名了所有的拼圖之後,要向寶寶宣佈接下來你要將各個
部位再拼成一個整體。比如說:“現在,我把各個部位拼合成為完整的身體。”。再一次,從上
272
到下,慢慢地從工作墊上將拼圖塊拿起,拿起一塊,命名一次,然後再把它放到拼圖裡合適的位
置。停頓並微笑地看著寶寶。邀請鼓勵寶寶來做這個活動。比如說:“現在,你把身體拼圖拆開
來,說說每個部位的名稱。”。給寶寶足夠的時間來開始這個活動。一旦寶寶開始集中注意力到
這個活動上,請你悄悄地起身離開,讓寶寶不受干擾的進行工作。如果寶寶沒有開始或者不確定
該怎麼開始,你可以問:“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地引導寶寶的手,把身體各部位拼圖
從上到下移動到工作墊上並命名它。一旦寶寶開始進入狀態,請輕輕地移開你的手,讓寶寶自己
繼續進行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要鼓勵寶寶將拼圖塊拼合成完整的身體,再將放回籃子,
最後將工作墊和其他材料放回各自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可以和寶寶一起完成這些事情。這
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說比較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操
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延伸活動 1:當寶寶開始尋求更多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慢慢加入更細化的包括臉部器官,手
臂和腿的各身體部位的拼圖。比如,介紹一些單詞“腰”、 耳垂”、 眉毛”、腳踝”和“手
肘”等。保持使用準確的解剖學上的專業用語來命名。
延伸活動 2:準備一張適合寶寶自己身體的海報。讓寶寶躺在這張大紙上。沿著寶寶的身體畫
出身體形狀。和寶寶一起,來命名寶寶知道的身體部位,然後用線條將各部位分開。寶寶可以
為各部位塗上顏色,甚至可以粘上頭髮。
延伸活動 3:活動之後,可以加入跟這些身體部位有關的歌曲和遊戲,包括:“老師說”和
“頭、肩膀、膝、腳、趾”等。
四十三、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辨識首音同音字母的圖片
年齡:27-30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一個裝有小書的小籃子,小書由 10 張塑封圖片組成。圖片包含人
和物品的圖片,這些圖片名稱都由相同的韻母開頭,並且可以用一到三個字的詞彙來命名。不
像那些為學步兒準備的活動,那些單詞大多由韻母 m, p, b, t 和 d 開頭。這些為兩歲兒準備
的活動,你可以任意選擇詞彙。甚至可以選擇不常見或寶寶不熟悉的詞彙。小書要足夠牢固,
以備興奮的寶寶不間斷地抓握。可以用硬的卡紙或素色海報紙來做小書。每一頁上的圖片要和
卡紙緊密地黏貼在一起。每一頁書頁都塑封起來或用透明紙裱起來。書頁做完之後,用金屬環
將每一頁串聯起來,這樣你可以增加或刪減書頁數量。為了強調從左到右的順序,可以把圖片
273
放在右邊的書頁上,左邊的書頁留空白。用兩種方法將書本標示出來:
(1)從書裡挑一張圖片
貼到小書封面上。
(2)將字母列印出來或用砂紙板字母貼到小書的第一頁以便寶寶可以找到。
目的:增加詞彙量和物品辨識練習、培養注意力和精細動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小書放到籃子裡。請寶寶將工作墊拿出來並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和寶寶一起去
拿事先準備好的籃子,然後把它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旁邊,將籃子放到你和寶寶前面。將拼
圖從籃子裡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然後把籃子放到一旁。邀請寶寶和你一起來看小書。比如說:
“我們來看這本小書,書裡所有的字都是以 m 發音,我們看看有哪些以 m 發音的東西。” 。翻
到小書的第一頁,指著第一張圖片並且命名它。比如說:“你看,這是貓。你說... 貓。”。安
靜地等寶寶開口說話。當寶寶開始說或者嘗試著說” 貓”,要微笑並且簡單地說:“對... 貓。,
我們來看看下一個 m 發音的東西。” 。不要糾正寶寶說的,比如說:“錯了”或者”不對”。
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片,要認真地聽,然後再把寶寶注意力引回小書上。比如說:“ 對...
貓。,我們來看看下一個是什麼。”。用同樣的流程做完剩下的圖片。允許寶寶自己翻動書頁。
當你和寶寶命名完了所有的圖片,請寶寶說出你指定的圖片名稱。例如說:“現在,你告訴我這
本書裡面 m 發音的東西。”。在指定每一張圖片的間隙要停頓一下,等待寶寶的回應說出它們的
名稱。比如說:“這是什麼? 這是…”。在寶寶命名或嘗試命名所有的圖片之後,鼓勵寶寶自己
再看看小書。然後你可以起身離開,允許寶寶無干擾地進行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要鼓
勵將小書放回籃子,然後將工作墊和其他材料放回各自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可以和寶寶一
起完成這些事情。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說比較矮的架子
上,這樣寶寶想要操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延伸活動 1:當寶寶開始尋求更多命名和辨識書裡圖片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慢慢地加入
一些新的書頁,一次一兩頁就可以,直到這本小書有十五頁書頁。寶寶可以幫忙選擇圖片,並
將圖片黏到書頁上。在寶寶可以輕易地命名所有圖片之後,允許他們將小書帶回家和家人一起
分享。
延伸活動 2:當寶寶開始尋求更多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加入更多複雜的和不常見的單
詞。這些以 m 開頭的單詞,比如:“馬、面、麥、米、木頭、毛筆等。”。
延伸活動 3:當寶寶開始尋求更多命名和辨識書裡圖片,人物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和寶
寶一起讀一本他最喜歡的書,然後從書裡找那些你們之前從小書裡已經辨識過的單詞。比如
說:“我看見有個東西發音是以 m 開頭,你摸摸發音以 m 開頭的物品。”。安靜地等待,當寶
274
寶尋找的時候。如果寶寶用手摸到了圖片但是沒有說出來,也要微笑著肯定寶寶的選擇。比如
說:“對,麵包發音是以 m 開頭。” 。如果寶寶對找到圖片有困難,可以適當給予一些提示。
延伸活動 4:和寶寶一起閱讀有關實物辨識的書。當和寶寶一起讀書的時候,可以讓他尋找你
們之前已經找過的物品的圖片。比如說:“我看見圖片裡面有馬,你找得到嗎?”。
6-1-3 語言教具—辨識首音同音字母的圖片
275
四十四、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辨識首音同音字母的物品
年齡:27-30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一個裝有五個真實物品或模擬物品的抽繩帶,每一個物品的名稱都有相同
的韻母開頭,並且這些物品名稱可以有單音、雙音或多音詞彙。選擇的物品越真實越好,因為
你會在這個活動中加入這些物品發出的相應的聲音,所以要確保你選的這些物品不要都是完全
相同的顏色或相似的顏色。這裡有一些可參考的物品:昆蟲,水果,蔬菜,農場動物,熱帶雨
林動物,衣物,家庭用品,樂器,交通工具,花或各種植物。比如,五種以韻母 b 開頭的物
品:杯子、棒球、本子、冰棒、筆、表等。
目的:練習特定的語音發音、培養注意力和精細動作。
使用方法:事先將物品放到抽繩袋裡。請寶寶將工作墊拿出來,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和寶寶一起
去拿事先準備好的袋子,把它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對面,將袋子放到你和寶寶中間。說明這
個活動的重點。比如說:“這袋子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以 b 發音,我們看看有哪些東西。” 。注
意要清晰慢慢地說。從袋子裡拿出第一個物品,然後將袋子放回到工作墊上。把物品握在手裡並
命名它。比如說:“這是一個棒球,棒球是以韻母 b 開頭的東西,…棒球。”。鼓勵寶寶開口說
這個單詞。例如說:“現在你說…棒球。”。安靜地等待寶寶開口說這個單詞。當寶寶開始說或
者嘗試著說”幫”,可以微笑且重複地說:“對,…棒球。”。注意不要用說來糾正寶寶,比如:
說”錯了”或者”不對”。如果寶寶開始嘗試或開始享受這個活動,就繼續把注意力集中到單詞
上。如果寶寶表現出挫敗感或抵抗,就移到下一個物品上。如果寶寶用手去抓握物品,就讓寶寶
體驗一下。一旦寶寶開始體驗觀察這個物品,我們可以重複這個物品的名稱。比如說:“棒球是
以韻母 b 開頭的詞彙,你說說看…棒球。”。當寶寶開始命名或嘗試命名第一個物品,這時可以
將第二個物品從口袋裡拿出來。再一次用手握住並且清晰緩慢地命名它,然後鼓勵寶寶來說出名
字。比如說:“這裡有另外一個以韻母 b 開頭的東西,這是杯子,…杯子,你說說看。” 。一
直重複這些步驟直到你和寶寶命名完了所有的物品,之後可以將它們都放到工作墊上。把袋子放
到一旁。鼓勵孩子說出你指定的物品。把每一件物品拿起來,一次一個。順序不要和第一次一樣。
當寶寶開始命名或嘗試命名的時候,要重複這個單詞。比如說:“對,棒球,棒球是以韻母 b 開
頭的東西。”。當寶寶命名完所有的物品之後,把它們放回到袋子裡,然後邀請寶寶繼續。你可
以說:“現在你來看韻母 b 開頭的物品。”。當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袋子裡的物品上之後,
你可以起身離開,讓寶寶無干擾地進行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鼓勵孩子將所有物品放回
276
袋子,然後將工作墊,袋子和其他材料放回各自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可以和寶寶一起完成
這些事情。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說比較矮的架子上,這
樣寶寶想要操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延伸活動 1:當寶寶開始尋求更多命名和辨識物品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可以加入更多的同音
韻母開頭的物品。然而,要確保你更換物品的速度和頻率不能太快,以免寶寶沒有足夠的時間
來重複和內化這些內容。
延伸活動 2:隨著寶寶語言和技能的發展,要慢慢增加物品的數量。例如:霜淇淋、被子、鞭
子、扁豆、包子、白鷺鷥、泵浦、餅乾、標槍等。
四十五、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看數位小書
年齡:27-30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一個含有數字一到十的小書,每一頁有一個數位和數位相對應的
圖片。這個活動最挑戰寶寶的是他需要辨識每一個數位,並且要大聲數圖片。要做這樣一本小
書,首先要做好數字。在白色的硬紙板或卡紙的頂部,用粗黑色馬克筆寫上從一到十的數字,
一頁寫一個數位,在數位下面,貼上數位相對應的物品的圖片,圖片要排成一排。數位 1,顯
示一張圖片,數位 2 就顯示兩張圖片,以此類推。要選擇那些寶寶不太熟悉或不常見的物品圖
片。比如:其他膚色的孩子、植物、昆蟲、魚、熱帶雨林動物、管弦樂器、工具等。小書要足
夠牢固,以備寶寶不間斷地抓握。每一頁書頁都塑封起來或用透明紙裱起來。書頁做完之後,
按照數位的順序將它們用金屬環將每一頁串聯起來,這樣你可以增加或刪減書頁數量。為了強
調從左到右的順序,可以把圖片放在右邊的書頁上,左邊的書頁留空白。可以從書裡挑一張圖
片貼到小書封面上,以便將書本標示出來。
目的:開始熟悉數字和它們代表的意義、增加數數詞彙和增強數數能力、增強記憶力。
使用方法:事先將小書放到籃子裡。請寶寶將工作墊拿出來並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和寶寶一起去
拿事先準備好的籃子,然後把它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對面,將籃子放到你和寶寶中間。將拼
圖從籃子裡拿出來放到工作墊上。然後把籃子放到一旁。說明這個活動的重點。比如說:“這本
小書有些數數的圖片,我們來看看裡面有什麼。” 。翻到小書的第一頁,用手指沿著 1 劃出這
個數字,然後大聲地說:“1”。觸摸和辨識數位下面的圖片。當你辨識這些圖片的時候,不要
嘗試簡化你的語言,要用適當的詞語來描述這些圖片。比如說:“一個扳手”、 “四隻花栗鼠”
277
或者”六隻河馬”。如果寶寶停下來開始談論圖片或重複說一個數位,要安靜認真地聽,然後再
把寶寶注意力引回小書上。比如說:“寶寶,謝謝!現在我們來看看下一頁。” 用同樣的流程做
完剩下的圖片。停頓並微笑地看著寶寶。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如說:“現在你來看這本小
書,數數看有幾個圖片。”。給寶寶一點時間來開始這個活動。當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書上
之後。然後你可以起身離開,允許寶寶無干擾地進行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要鼓勵將所
有物品放回袋子,然後將工作墊,袋子和其他材料放回各自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可以和寶
寶一起完成這些事情。這樣才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說比較矮的
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操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延伸活動 1:當寶寶開始尋求更多數數和辨識物品的技巧和體驗的時候,你可以說:“我看見
籠子裡有兩隻老鼠,你找得到嗎?如果你找到了,用手指出來。”。
延伸活動 2:活動之後,可以加入跟數數 1-10 有關的歌曲。比如唱:“一, 二, 綁鞋帶。”。
首先用一些常用的單詞,然後鼓勵寶寶創造一些新的詞,或往歌曲裡加入詩歌韻文。可參考:
“一隻青蛙一張嘴,兩隻眼睛四條腿。”
延伸活動 3:可以在幼稚園裡進行數數行走。直到寶寶表現出尋求更多數數的體驗的技巧,或
需要拉長寶寶注意力的持續度,數數的量不要超過 5。在你開始前要先說明你的目標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來數數看餐廳裡有幾張桌子。”,或者“我們來數數看房間有幾個門。” 。一
旦寶寶有更多需求,給孩子機會去數他想數的東西。比如說:“現在你想數什麼?”。
延伸活動 4:這是一個發展大肌肉技能的機會。可以鼓勵寶寶在室外跟你一起進行大步小步的
數數活動。比如說:“我們來數數看走幾大步。一大步、兩大步、三大步。” 。一旦寶寶開始
尋求更多的體驗,允許寶寶自己來選擇數位。這個活動可以和小組的兩歲兒一起進行,每一個
人輪流說數位,然後按照數位走。
四十六、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根據圖片講故事
年齡:27-33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一套你要用來編述小故事的卡片,卡片裡的主人公是孩子形象。
要選擇物體清晰的圖片,圖片裡的活動要是寶寶在中心裡熟悉的常做的,另外還需要至少有一
張圖片是兩歲寶寶的圖片。將這些圖片黏合到四邊形的白色的硬紙或卡紙上。為了便於寶寶拿
握,可以將書頁塑封或用透明紙覆膜。做這個活動的時候,可以選擇四張卡片。比如:一個孩
278
子站在遊樂場地上;孩子的粉紅色毛衣;一個衣服掛鉤;孩子在掛這件粉紅色的毛衣。對每張
圖片,你和寶寶可以造一到兩個句子。每個句子都是這個完整故事的一部分。在故事開頭和結
尾的時候可以結合我們平時講故事的敘述方法,比如:“這個故事是說…”,然後:“…故事結
束。”。記得使用一般的語法時態,故事內容要集中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已經做過或比較熟悉的
活動。要避免編述那種寶寶沒辦法實現或執行的太過複雜的故事。
目的:為正式閱讀做準備工作、造簡單的句子、從左到右地閱讀、練習邏輯思考、提升注意力
以及思考技能、發展創造力和想像力。
使用方法:事先選擇四張卡片,將它們放到籃子裡。孩子的那張圖片放在最上面一張,剩下的按
照你和寶寶要講故事的順序排起來。請寶寶去拿工作墊,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和寶寶一起,將準
備好的籃子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對面,將籃子放到你和寶寶中間。慢慢地將卡片從籃子裡拿
出來,一次一張,然後從寶寶的左邊開始,將它們在工作墊上排成一行。將籃子放到一旁。摸到
第一張圖片,孩子的圖片,要解說它。比如說:“這個圖片故事是關於一個叫做小美的小女孩。” 。
摸到第二張圖片,然後開始講故事。比如,如果是那張毛衣的圖片,你可以說:“ 小美剛才穿
著一件粉紅色、暖暖的毛衣到戶外去了。回家以後她開始感到熱了,想找一個地方掛毛衣。” 。
摸到第三張圖片繼續講故事。比如,如果這張圖片是那個衣服掛鉤,你可以說:“小美看見衣櫥
有一個大衣的掛勾,她覺得那個大衣的掛勾用來掛她的毛衣很合適。” 。摸到第四張圖片,這
個是故事的結尾。比如,如果是那張孩子在掛衣服的圖片,你可以說:“小美脫下毛衣,掛在大
衣的掛勾上,剛剛好。故事結束。” 。停頓一下並朝寶寶微笑。鼓勵寶寶來講這個故事。比如
說:“現在你用這些圖片來講故事。” 。注意聽寶寶講的故事。不要打斷或糾正寶寶,哪怕寶
寶的說法和你的不一樣,或者順序不對。當寶寶講完故事,慢慢地撿起卡片,然後把它們堆放成
一疊。鼓勵寶寶繼續這個活動。比如說:“現在你來看看這些圖片、講故事。”。當寶寶的注意
力開始集中到卡片上之後。然後你可以起身離開,允許寶寶無干擾地進行工作。當寶寶完成了這
個活動,要鼓勵寶寶將所有卡片放回藍子,然後將工作墊和其他材料放回各自原來的位置。如果
有需要,可以和寶寶一起完成這些事情。這樣才算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
置,比如說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操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延伸活動 1:變化著使用圖片,直到你使用完了這一套裡的所有圖片。可以慢慢增加圖片,這
樣你和寶寶就可以更詳細地描述更多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活動。比如:“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
叫做小平的小男孩。小平跟家人到到農莊去玩,他看見豬和羊。他和小貓玩完,又幫忙採收玉
279
米。小平將玉米放進籃子裡。故事結束。”
四十七、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熟悉字母和它們的發音
年齡:27-33 個月(說明: 滿 24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25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小籃子。一套大小,形狀,顏色相同的有蓋子的盒子。在每一個盒蓋上,
用粗的馬克筆清楚地寫上拼音字母,一個盒子一個拼音字母。為了和其他蒙特梭利學前學校裡
的方式一樣,用紅色書寫聲母,用藍色寫韻母。在盒子裡,裝進幾樣小物品和圖片,這些物品
和圖片名稱的首音與盒蓋上的相同。你可以放入一隻塑膠小貓,一張各種帽子或毛筆的圖片,
一張植物的圖片和一張棉花的圖片,這些物品的名稱都是以“m”發音開頭的。一次展示一個盒
子。一旦寶寶完成了所有的盒子,你可以更換盒子裡的物品和圖片,以吸引寶寶的興趣。需要
注意的點:這個活動不是為了讓寶寶命名而設計的,而是為了讓寶寶瞭解字的發音。如果寶寶
對字的命名感興趣,也要儘量先展示字的發音而不是他們的名稱。有關發音表的更多資訊,可
以參考前言部分。這個活動裡是用紅色標注聲母,藍色標注韻母,是為了與蒙特梭利學校裡展
示字母的做法保持一致。但是,有些蒙特梭利學校裡是用藍色標注聲母,紅色標注韻母。用什
麼顏色標注字母取決於學校從什麼地方訂購材料。
目的:慢慢熟悉字和它們的發音,為將來的正式閱讀做準備、發展認知技能、發展感觀能力和
精細動作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選擇你要展示的盒子,將它放到籃子裡。請寶寶去拿工作墊,放到你指定的位置。
和寶寶一起,將準備好的籃子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旁邊,將籃子放到你和寶寶前面。慢慢地
將盒子從籃子裡拿出來,將它放在工作墊上。將籃子放到一旁。拿起盒子。手指沿著盒蓋上的字
慢慢劃寫一次,同時要說出它的發音。比如,劃寫 m 然後說:“m”。打開蓋子並將它放到盒子
右邊,注意字面朝上。從盒子裡拿出一個物品,拿著它,並說出它的名字。記得要慢慢清晰地說,
並且要強調字的發音。比如說:“貓…貓。”。將物品放到工作墊上盒蓋的右邊。一個接一個拿
出盒子裡的物品,命名它們,然後將它們垂直地排列在工作墊上,再從左到右移動它們。確保移
動的時候要再次強調首音的讀音和命名它們。停頓一下並朝寶寶微笑。然後慢慢地撿起每個物品,
命名它,將它放回盒子裡。以蓋上盒蓋收尾,接著要再次劃寫蓋子上的字,說出它的發音。鼓勵
寶寶自己來做這個練習。比如說:“現在你來看看盒子裡有哪些 m 發音的東西。” 。給寶寶充
足的時間來開始這個活動。如果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個活動上。這時你可以起身離開,允
280
許寶寶無干擾地進行工作。如果寶寶看上去好像不知道該怎麼做,詢問他:“我來幫你,好嗎?”。
輕輕地引導寶寶的手來劃寫盒蓋上的字,然後打開盒蓋。一旦你感覺到寶寶已經開始進入狀態輕
輕地移開你的手,讓寶寶自己來進行這個活動。不要嘗試引誘孩子來進行命名。當寶寶完成了這
個活動,要鼓勵寶寶將所有物品放回盒子,再將盒子放回籃子,然後將工作墊和其他材料放回各
自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可以和寶寶一起完成這些事情。這樣才算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
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說比較矮的架子上,這樣寶寶想要操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281
第二節、 31—36 個月幼兒的教具與示範
壹、
31—36 個月發展敏感期
表 6-2-1 31—36 個月發展敏感期
發展項目
寶寶可以…
粗動作
1.一腳一階上下樓梯 2.單腳可平衡站立 3.會騎小三輪車
4.會過肩投球
精細動作
1.模仿畫圓形 2.用小剪刀,不一定剪得好
語言表達
1.會正確使用“我們”、 “你們”、 “他們” 2.會用什
麼”、 “怎麼會”、 “如果”、因為”、 “但是”
語言理解
1.會回答有關位置、所有權及數量的問話 2.會接熟悉的語句
或故事
社會性
1.會找藉口逃避責任 2.自己能去鄰居小朋友家玩
身邊處理
1.自行大小便 2.能解開一個或一個以上的鈕扣
貳、
31—36 個月教具的準備
感官教具: 按顏色配對物品、尋寶物、形狀和大小的辨識、繪畫、探索材質盒、近距離觀察大
自然、體驗嗅覺袋、戶外植物的成長、參觀喂鳥。
動作教具: 使用線串起物品、建構積木、線上步行、使用細小的抓握工具移動物品、、使用勺
子移動物品。
認知教具: 形狀和外框的配對、依照活動排序列、操作分數拼圖、父母和小孩的配對。
日常教具: 做水果沙拉、清洗窗戶和其他大型的物品、縫紉、拆開再拼回來、打亮銅器、做小
點心。
社會教具:唱 "No"的歌曲和 "Ye 孩子"的歌曲、集體藝術創作、認識和描述情緒、行程規劃、
模仿動作故事、改變合作夥伴、一起做黃油。
一、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探索材質盒
282
年齡:滿 30-33 個月(說明: 滿 30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31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做一個材質盒: 找一個有蓋子的長方形堅固盒子,盒子高度不要超過
5cm,孩子的手指頭才能夠伸進盒子裡,觸摸到隔板的材質。將盒子內部分隔成 6 個正方形小
格。每一個小格粘好不同質感的材料。例如: 砂紙、絨布、寬凸條紋燈芯絨、金屬菜瓜布、苔
蘚、厚地毯、細碎石、軟的海綿、鴕鳥羽毛、乾燥花等。盒子的底部剪切 6 個直徑約 5cm 的圓
形,分別放置在盒子裡的 6 個格子中。用素色觸覺紙將盒子所有的表面包裹起來。將蓋子放在
盒子上。在此活動的設計中,盒蓋是可以移除的。
目的:增加觸覺經驗。發展想像力與創造力、發展單獨動一根手指頭的能力,讓孩子能夠更近
距離探索材質,並保持延伸活動的彈性。
使用方法: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起拿著材質盒放在工作墊上。與
孩子隔著材質盒面對面坐下。拿起盒子,往孔裡面看一看,然後將盒子放回工作墊上。刻意慢
慢地將手指頭伸進孩子左側的第一個格子。用手指頭畫一個圓圈,繼續在其他格子做同樣的動
作。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請孩子來探索材質盒,例如說: "換你來做,你摸摸每一個格
子。"。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開始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
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指頭,伸進材質盒的格子裡,摸摸看裡面有什
麼。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
請孩子將材質盒與工作墊放回原位。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
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將此活動設計成材質配對練習。請孩子將盒蓋打開,仔細觀察裡面的材質。後給
孩子 6 張正方形硬紙板,上面分別貼著與材質盒 6 個小格相同的材質。請孩子將配對材質的正
方型硬紙板放在材質盒的對應小格上面。您也可以不用盒子,直接把不同材質的 6 個方塊放在
工作墊上排成一列,請孩子用手上的正方形硬紙板作材質配對練習。
二、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近距離觀察大自然
年齡:滿 30-36 個月(說明: 滿 30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31 個月)
教具說明:在戶外找一個有草地的區域,孩子可以坐下或躺下,而不會傷害到花園裡的植物。
用一條繩子畫出一個直徑 60-70cm 的區域。孩子使用的放大鏡。適合戶外穿著的衣服與鞋子。
283
安全提示: 對天氣要有警覺,陽光普照的天氣裡,放大鏡可能燙到孩子或讓草燒起來。選擇一
個陰天,或者利用晨間或薄暮,陽光不會太強的時候進行這個活動。
目的:增進對於自然世界的經驗。發展感官技能、發展語言、發展日常生活技能、發展靜靜觀
察的能力、發展對其他生命的尊重。
使用方法:事先用繩子圈出活動區域。邀請孩子到戶外看看有趣的東西。與孩子一起拿著放大
鏡,穿上外出服裝。到戶外之後,給孩子指出你用繩子圈出來的區域。你俯臥在草坪上,頭跟
手都在繩子標示的區域裡面,邀請孩子趴在你旁邊。將放大鏡拿在一片草葉上,將眼睛靠過去
看。靜靜地看一會兒,然後停下來,對著孩子微笑。將放大鏡拿給孩子,告訴孩子如何用放大
鏡讓草葉和石頭看起來比實際更大。例如說: "眼睛看看草葉,然後用放大鏡再看看。"。為了
給孩子樹立尊敬自然的榜樣,不要撿起石頭或拔起草葉來觀察。與孩子一起觀察繩子圈出活動
區域內的有趣東西。例如:蒲公英、小植物、葉子、小樹枝、小石子等。如果看見昆蟲,指給孩
子看,請他用放大鏡觀察。同樣地,為了給孩子樹立尊敬自然的榜樣,不要將昆蟲抓來觀察或
觸摸它。例如說: "我看見一隻螞蟻,用放大鏡看起來好大,實際上它是好小一隻。我們不要傷
害它,不要把它抓起來。看它爬得好快!"。跟孩子一起觀察一段時間,靜靜觀察有趣的東西,
找找看,告訴孩子那是什麼昆蟲。邀請孩子繼續從事這個活動。例如說: "你來觀察一下。"。
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開始專注在觀察草葉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
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在所有戶外活動中,成人都要就近觀察孩子,以確保安全無慮。如果孩子
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
的手,將放大鏡拿起來。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
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放大鏡放回原位,將外出服掛起來。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
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放大鏡,例如: 放在矮櫃上,
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讓孩子有機會觀察許多不同的昆蟲與植物。每次做這個戶外活動時,都要變動標
示的活動區域。
延伸活動 2: 活動結束後,讓孩子看圖書室的參考書籍,找出戶外看見的昆蟲與植物的照片。
延伸活動 3: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觀察技能之後,將孩子在戶外觀察的 6 種動植物繪製
成圖片。例如: 雛菊、毛毛蟲、鳥、葉子、螞蟻、和樹枝等,邀請孩子到戶外,找出圖片這 6
284
種動植物。可以給孩子 6 張貼紙,找到的動植物就在圖片上貼一張貼紙。活動目的不是搜集這
些東西,而是尋找並發現它們。
延伸活動 4: 將戶外活動設計成室內進行。將一些戶外的物品拿到室內,讓孩子用放大鏡觀
察。準備一個託盤,裡面放一支放大鏡以及從大自然找到的有趣物品。例如: 一棵樹的殘枝、
貝殼、漂流木、松球果、鳥窩、珊瑚等。
三、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嗅覺袋
年齡:滿 30-36 個月(說明: 滿 30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31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託盤。準備一個嗅覺籃,裡面有兩個嗅覺袋,分別有不同的氣味。縫製幾
個尺寸、形狀、顏色、質地完全相同的小袋,也可以用相同的棉制嬰兒襪。舀 1-2 勺子的芳香
材料,鬆散地放入小塑膠袋中,用針在塑膠袋插一些小孔,讓味道能夠散發出來。將塑膠袋口
綁好,操作時芳香材料不能掉出來。用塑膠袋裝著芳香材料是為了避免孩子吸入碎屑或粉末。
將裝著芳香材料的塑膠袋放入縫製的小袋中,用緞帶將袋口綁好,或用線縫起來,讓孩子無法
打開。要注意小袋裡面要松松的,摸起來軟綿綿的,操作時會散發出味道。芳香材料,如香
草、香茅、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羅勒、薄荷、左手香、牛至(又稱奧勒岡草)、貓薄荷、
或熏衣草等。或者調味料: 肉桂棒、丁香、咖哩粉、辣椒、香草豆莢、肉荳蔻等。或乾燥花瓣:
玫瑰、菊花、洋甘菊、金盞花等。或茶葉:伯爵茶、錫蘭紅茶、阿薩姆紅茶、杏仁茶、茉莉花
茶、以及其他加香味的茶。打碎的咖啡豆。或柑橘類的皮: 檸檬、柳橙、萊姆、葡萄柚。蜂蠟
塊或峰蠟燭。松球果、松脂、雪松刨花等。
目的:發展嗅覺感官。練習用其他方法體驗事物、發展安靜的能力。
使用方法:事先將兩個嗅覺袋放在籃子裡。請孩子拿著工作墊,鋪在你指定的位置。與孩子一
起將準備好的籃子放在工作墊上。與孩子隔著工作墊面對面坐下。從籃子裡拿出第一個嗅覺
袋,閉上眼睛,以便專注在嗅覺上。輕輕擠壓嗅覺袋,讓味道釋放出來。將嗅覺袋放在手掌中
溫熱,在手指間揉捏。慢慢將嗅覺袋拿到鼻子前面,深呼吸幾次。將吸氣的動作做誇張一點,
讓孩子知道你不是只把嗅覺袋放在鼻子上。只需感受嗅覺袋的味道,不要說出什麼味道或芳香
材料的名稱,頂多是發出一個"嗯"的聲音。張開眼睛,將嗅覺袋放回工作墊上。從籃子裡拿出
第二個嗅覺袋,重複上述的步驟。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將兩個嗅覺袋放回籃子裡。請孩
子來做這個活動,例如說: "換你來做,你來聞小袋子。"。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
285
當孩子開始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靜靜觀察不要干擾孩子操作。不要強求孩子按照你的操作步
驟或閉眼睛。此活動的目的是體驗各種氣味。如果孩子嘗試說出味道的名稱,或者請求你告訴
他味道的名稱,你就說出正確的詞彙。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
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拿起一個嗅覺袋,靠近孩子的鼻子。一
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
將嗅覺袋放回籃子裡,並將籃子與工作墊放回原位。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
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
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改變嗅覺袋內的芳香物品種類。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將活動設計成 3-4 個二歲兒的團體活動。
讓孩子靜靜坐成一個圓圈,雙手抓握嗅覺袋,深吸一口氣,然後傳給下一個小朋友。請孩子閉
上眼睛聞嗅覺袋,但是不要堅持一定要閉眼睛。
延伸活動 3: 讓孩子或一群孩子一起準備有香味的點心或餐點。可以讓孩子將芳香的蜂蠟燭放
在桌上,然後幫忙準備放有香草或辛香料的食物。簡單的芳香菜肴如: 義大利面加羅勒或牛
至、加迷迭香、香菜與咖哩粉的烤雞腿或雞翅。熱蘋果汁加丁香或肉桂棒。加肉桂和肉荳蔻的
餅乾。
延伸活動 4: 邀請孩子去散步聞香,專注教室或戶外有氣味的物品。前幾天專注有香味的物
品,後幾天專注有臭味的物品。
延伸活動 5: 每一種芳香料都可以搭配其他活動。例如; 檸檬就可以成為許多課程的基礎,樹
的生命週期:種一棵檸檬樹。味覺:酸味。顏色:黃色或綠色。做檸檬汁:擠壓檸檬,加入蜂蜜或
糖,做成檸檬汁。觀察不同形態的檸檬:幹的檸檬皮、果汁、檸檬片。切成不同形狀或等分:片
狀、四瓣、塊狀、一整顆。
四、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戶外栽種植物
年齡:33-36 個月
教具說明:兩個水桶,各放入一個裝有種子的信封袋,和許多木制的標示物。信封袋中放入兩
個當地植物的種子。選擇容易存活且長得快的植物種子。例如:向日葵、南瓜、蘿蔔、苜蓿、甜
菜等。使用竹筷子、棒冰棒ㄦ、咖啡攪拌棒、或其他扁平木制的標示棒,標示出種子的位置。
286
準備大小適合孩子使用的水罐,以及容易自由取用的水源。盡可能在戶外陽光充足的花園做這
個活動。讓孩子和其他二歲兒一起準備種花的活動,像挖泥土、撿石頭、拔草以及做田畦。如
果在戶外種植不可行,就選一個教室,中央有一個陽光充足的窗戶,讓孩子種植並照顧植物。
後續活動提供為二歲兒逐步介紹種植花木的程式。在介紹這個活動之前,要花些時間做一系列
活動,充分介紹當地的各種蔬菜、水果與樹木;參觀花園、菜市場與公園;從圖書館借出一些
園藝書籍等。準備一些課程,聚焦在孩子熟悉的特定水果、蔬菜、樹木或植物。例如:如果柳橙
是當地的水果,切開一顆柳橙讓孩子觀察桔皮表面、果肉與種子。儘量使用最多的感官,參觀
果園,實地聞聞柳橙花的香味與不同生長階段的柳橙樹。從種子到幼苗,一直到成長後的柳橙
樹。製作關於柳橙樹的小書,讓孩子隨時可以看。製作柳橙樹的拼圖板,其中有樹根、莖、樹
皮,樹枝、樹葉、柳橙、種子等,讓孩子玩拼圖遊戲。
目的:發展感官知覺。瞭解植物的生長模式、練習精細與粗大動作技能、增加詞彙、加強記憶
力與專注力、加強對於時間的理解,特別是“今天”、“明天”和“昨天”。
使用方法:事先將種子裝進信封袋,將信封袋與標示棒放進水桶。邀請孩子與你一起到園藝區
種花。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穿上戶外服裝,例如:雨鞋、夾克、以及遮陽帽。跟孩子一
起,一人拿一個水桶到花園去。到了花園,先跟孩子一起決定要將種子種在哪裡。要提示孩子
留意其他幼兒已經種了花的區域。提醒孩子,植物需要空間和陽光才能長得好。在選定的位置
蹲下,從水桶拿出一支標示棒,在將要栽種植物的位置,將標示棒插入泥土中。要注意標示棒
不要太靠近現有的植物。在靠近標示棒的旁邊,用手指頭挖出一個淺淺的小洞。從水桶裡拿出
信封袋,將信封袋口打開,拿出一顆種子。將種子放進剛剛挖的小孔中,將泥土撒在上面,把
泥土用手拍實。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請孩子在他的水桶裡拿出標示棒,在靠近你標示棒
的旁邊插入泥土中。靜靜地等著,給孩子足夠時間插標示棒。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
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將標示棒拿起
來,插入泥土中。在孩子插好標示棒之後,請他將種子種下去。例如說: "你從信封袋拿出種
子,種在標示棒旁邊。"。靜靜地等著,給孩子足夠時間將種子拿出來種。如果孩子沒有動手
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從
信封袋裡拿出種子。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繼續操
作直到你跟孩子的標示棒都插好、種子都種完。請孩子拿澆水的罐子,裝些水。如果有需要,
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裝水。邀請孩子幫種子澆水。再對孩子講一次,種子需要哪些條件才能成
287
長,並說明後續種子還需要再澆水。由於二歲兒可能太熱心,澆太多水。要告訴孩子,種子不
需要太多水。例如說: "如果明天下雨,種子就不用喝水。如果明天出太陽,種子就需要喝水。
但是不能喝超過一罐水。"。要記得隔天還要去澆水。如果孩子想要一直玩澆水,請他為大樹、
草坪或其他植物澆水。在孩子完成種花的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
束。
延伸活動 1: 一旦植物開始生長,邀請孩子到戶外,用蠟筆在木棒上標示某一棵植物的高度。
隔幾天在重複做植物高度的標示,看看植物生長的情形。將植物的高度與孩子身高做比較。此
活動有助於孩子瞭解生長的情形,並練習使用數位。
五、
延伸練習 感官教具—探訪鳥類餵食器
年齡:33-36 個月
教具說明:選擇孩子很容易裝填的鳥類餵食器。例如:蓋子上面有鉸鏈的類型。準備一些鳥飼
料。諮詢當地野生動物專家,哪些鳥飼料適合當地的野生鳥類。準備一個小水桶、一個漏斗以
及一把勺子。一支幼兒用的耙子。安全提示: 由於鳥糞往往帶有細菌,要養成習慣,每次活動
之後都要洗手。
目的:用各種感官體驗自然界、練習依照循序執行工作、增加動作與日常生活技能、發展靜靜
觀察的能力、培養對生物的尊重意識、增進語言能力。
使用方法:邀請孩子跟你一起,到戶外給鳥類餵食器加飼料。跟孩子一起,拿著水桶、勺子與
漏斗,到擺放鳥類餵食器的地方,請孩子將飼料倒進餵食器裡。依照不同種類的餵食器,孩子
可以練習各種不同的技能。例如:用勺子舀飼料;測量飼料的體積,並倒入餵食器;將漏斗放在
餵食器上,並從水桶將飼料舀進去。請孩子提著小水桶到戶外,放置於鳥類餵食器的地方附
近。成人要做尊重鳥類的模範,因此要慢慢走、靜靜地靠近餵食器。如果剛好有小鳥在餵食器
吃飼料,等它飛走再靠近。將鳥類餵食器拿出來,放在地上,將上蓋打開。將小水桶放在地
上,靠近餵食器的位置。從小水桶中拿出漏斗放在餵食器上方填充口。拿起勺子,舀幾匙飼料
放進餵食器裡。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請孩子繼續做,例如說: "換你來做,你把飼料舀進
餵食器裡,餵食器的飼料滿了就要停下來喔!"。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拿起
勺子專注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飼料撒出來時,也
不要介入或糾正他。如果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 “我來幫
288
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孩子的手,舀一些飼料。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
移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將餵食器的飼料填滿之後,謝謝孩子,請他將餵食器上蓋蓋
上。要給孩子說明,蓋子要蓋好,下雨天飼料才不會淋濕。請孩子幫忙,一起將鳥類餵食器放
回原位。先請孩子將耙子拿來,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拿。用耙子把餵食器地上的草
耙一耙,告訴孩子,這就像吃點心之前要先擦桌子。地上的草耙好之後,耙子放在一旁,將餵
食器放回去。跟孩子一起坐一會兒,看著餵食器。練習儘量靜靜坐著,不要驚嚇到鳥兒。輕聲
告訴孩子你們看見的小鳥名稱,指給孩子看他以前見過的鳥類。用"昨天"、"上周"和"今天"這
些詞彙。聽聽鳥鳴聲,深深吸一口氣,聞聞空氣的氣味,用手指頭在乾草上滑過,感受草葉的
觸感。請孩子繼續自行觀察,你到附近去看一下。在孩子完成觀察活動之後,與孩子一起回到
室內,並將水桶、勺子與漏斗放回原位。最後和孩子一起用肥皂洗手並擦乾。活動到此結束。
一旦孩子能夠自己裝鳥飼料之後,跟孩子討論多久去加一次飼料比較好。跟孩子一起找出一個
方法,決定多久去加一次飼料,當然是餵食器飼裡的料沒有了再去加最好。要讓孩子拿得到鳥
飼料,例如,放在矮櫃上,孩子可以自己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對餵食器加飼料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加入其他適合野生鳥類的
飼料。例如: 稷、種子、全麥餅乾、徹底清洗乾淨並晾乾的蛋殼、12 種穀類的幹麵包丁、羊
脂、蘋果乾等。這些材料能夠讓孩子練習許多不同的技能。例如:用缽和杵來研磨餅乾或蛋殼、
將乾燥的豆類切成小丁、將蘋果去核切片、將羊脂裝在網袋中,並吊掛在樹上等。
延伸活動 2: 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一起去圖書館查閱參考書籍,找出戶外看見的鳥類
圖片。
延伸活動 3: 請孩子一起製作小書,將戶外看見的鳥類照片與名稱依序加入。搜集鳥類照片或
逼真的圖片貼在紙上,在小書每一頁寫上鳥的名稱。小書封面頁最好放孩子畫的小鳥,或者也
可以放鳥類照片。將小書用釘書機或圓環裝訂起來。
六、
延伸練習 動作教具—用勺子轉移物品
年齡:滿 30-36 個月(說明: 滿 30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31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桌、託盤。一支金屬制勺子。兩個完全相同的碗,其中一個空著,另一個放入
約 20 個棉花球,或其他有趣且容易轉移的小物體。例如:珠子、啦啦球、冰凍的豆子、幹的或
煮熟的豌豆、爆米花等。準備孩子清理用的掃把和簸箕。
289
目的:發展手眼協調、發展精細動作技能。發展寫字需的手部動作,尤其是轉動手腕的動作。
增進專注力、加強日常生活技能。
使用方法:事先將材料備齊,放在託盤上。與孩子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在工作桌上。與孩子
隔著託盤面對面坐下。從託盤裡將物品拿出來放在工作桌上,將放有棉花球的碗放在孩子的左
邊,空碗放在孩子的右邊。將託盤放在旁邊。拿起勺子,從第一個碗裡舀出一個棉花球,並移
動到空碗裡面。將棉花球倒入空碗的動作做得誇張些。重複操作幾次,記得要掉 1-2 個棉花球
在桌上。用勺子將桌上的棉花球舀起來,放進空碗裡面。停一會兒,對著孩子微笑。刻意慢慢
地將第二個碗裡的棉花球舀起來,放回第一個碗裡面。請孩子繼續操作,例如說: "換你來做,
你用勺子把棉花球放進空碗裡面。"。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從事這個活動。當孩子開始專注在做這
個活動時,輕輕站起來移動到旁邊,讓孩子無干擾地操作,將棉花球舀到另一個碗裡面。如果
孩子沒有動手做,或者似乎不知道做什麼,就問孩子說:“我來幫你,好嗎?”。然後輕輕牽著
孩子的手,拿起勺子,從碗裡將棉花球舀起來。一旦孩子投入在做這個活動時,輕輕將手移
開,讓孩子自己操作。在孩子完成活動之後,請孩子將所有棉花球放進碗裡,將碗和勺子放回
託盤,並將教具放回原位。清理的工作包括用掃把和簸箕將地面的棉花球清理乾淨。如果有需
要,可以跟孩子一起將教具放回原位。活動到此結束。活動結束後要讓孩子拿得到教具,例如:
放在矮櫃上,只要孩子想操作就可以去拿。
延伸活動 1: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將金屬制的勺子換成其他種類的工具。例
如: 長柄木勺、木制或陶瓷的芥末匙、小咖啡匙、金屬或木制小勺子、抹刀、或煎蛋鏟子等。
延伸活動 2: 當孩子有些經驗並習得一些技能之後,加入一些其他材料。例如: 玉米粉、沙
子、米、或水等材料,用勺子倒出來的時候,需要用到手腕轉動的動作。
延伸活動 3: 練習在與食物相關的活動中使用勺子。例如:請孩子幫忙將湯舀進碗裡面。
七、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聽故事書
年齡:滿 30-36 個月以上 (說明: 滿 30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31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一個容易打開和關上的 CD 機或放錄機。在你開始這個活動之前,先用一節
課來介紹怎麼使用 CD 機/放錄機,尤其是怎麼使用開始,停止和重複的按鈕。為了幫助寶寶記
住,你可以貼一個綠色的小紙貼在“開始”按鈕上,一個紅色的小紙貼在“停止”的按鈕上。
故事書要符合寶寶的年齡、興趣和注意力的持續時間。為了幫助寶寶學會聽提示和線索,可以
290
選擇那種在翻到下一頁時也會有提示的故事書。
目的:培養聽力技能、增加詞彙量、發展獨立性、培養順序與序列感。
● 使用方法:事先選好你要用的故事書。如果可能,選擇那些描述現實或人們真實生活場景的書。
否則,可以選擇寶寶最喜歡的故事書之一。在幼稚園裡找一個寶寶不易受到干擾或干擾別人的地
方。有一些幼稚園會在某個角落準備”聲音桌”。一張矮桌子,上面放著 CD 機/放錄機和一盒故
事書和磁帶。請寶寶去拿工作墊並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和寶寶一起,將準備好的故事書和放錄機
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旁邊,將所有東西放到你和寶寶前面。打開故事書,將磁帶取出來放到
放錄機裡。拿出書並翻到第一頁,然後按下”開始”按鈕。和寶寶一起安靜地聽故事。按照提示
翻動書頁,如果寶寶要自己翻書,可以讓他自己嘗試。當磁帶播放完了,按下“停止”按鈕,併
合上書。停頓一下並朝寶寶微笑。鼓勵寶寶按下“重複”按鈕,讓故事從頭重來一遍。鼓勵寶寶
重複這個活動。如果寶寶願意重複這個活動,要大聲回顧相關的步驟。在每一步開始前先暫停一
下,看寶寶是不是自己能做出來。比如說:“現在你可以自己聽故事。先翻開故事書,然後按「開
始」按鈕。”。當寶寶開始聽磁帶,你可以輕輕地站起來離開,讓寶寶不受干擾地自己進行活動。
如果寶寶沒有按照提示翻動書頁,也不要去進行干預。當寶寶聽完了故事,鼓勵寶寶將磁帶放回
盒子,然後將工作墊和材料放回他們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和寶寶一起做。這樣才算完成整
個活動。確保這些東西都放在合適的地方—比如,在“發音桌”上。這樣寶寶在想要聽的時候就
能拿到。
八、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用”我看見”遊戲來練習辨識能力
年齡:滿 30-36 (說明: 滿 30 個月以後,本書歸類為 31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雙筒望遠鏡。要提前向寶寶介紹望遠鏡怎麼使用、怎麼愛護,並說明望遠
鏡能怎樣影響我們看到的東西。
目的:練習物品辨識、練習語言技巧、發展認知技能、拓展觀察技巧、培養社交能力。
● 使用方法:請寶寶去拿工作墊並放到你指定的位置。和寶寶一起,將望遠鏡拿到工作墊上。坐到
寶寶旁邊,這樣你和寶寶看的方向能保持一致。拿起望遠鏡,用它來看周圍的一切。選擇一個離
你們比較近的物體,然後用簡單的“我看見”問答遊戲來幫助寶寶辨識出你看到的物體。只說一
個物體特徵,比如顏色,質地或形狀,並且在每次用肯定回答結束這個問題的時候,要重複問兩
遍同樣的問題。比如說:“我看見一個…紅色的東西,是你的襪子嗎?不是,不是你的襪子。是天
291
花板嗎?不是,不是天花板。是我的筆嗎?是的,是我的筆。”。用另外一個物體來重複這個活動,
這樣讓寶寶有機會聽到這個問題和答案的既定句型。比如說:“我看見一個…模模糊糊的東西,
是你的襪子嗎?不是,不是你的襪子。是天花板嗎?不是,不是天花板。是我的筆嗎?是的,是我的
筆。”。鼓勵寶寶自己用望遠鏡來觀察和描述某個物體。告訴寶寶如果他準備好了,就可以說:“我
看見一個…”。當寶寶在尋找物體的時候,你要安靜地等待。當寶寶開始說或嘗試說:“我看見一
個…”的時候,用上面提到的“我看見”遊戲的問答句型來問寶寶問題。鼓勵寶寶和你一起來問
問題:“是你的襪子嗎?不是,不是你的襪子。是天花板嗎?不是,不是天花板。”。並且用肯定的
回答來結尾。只要寶寶有興趣,就可以繼續這個活動。當寶寶做完了這個活動,鼓勵寶寶將工作
墊和望遠鏡放回他們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和寶寶一起收拾,這樣才算完成整個活動。確保
這些東西都放在合適的地方,比如在矮櫃上,這樣寶寶在想要的時候就能拿到。
● 延伸活動 1:當寶寶開始表現出尋求更多的體驗和技巧,可以用兩個形容詞取代一個形容詞來描
述物體。比如說:“我看見一個…平平的、黃色的東西。”
● 延伸活動 2:當寶寶開始表現出尋求更多的體驗和技巧,你可以開始變化提問的方式和語言。選
擇那些不太可能的物體和押韻的詞彙。比如說:“我看見一個…濕濕的、綠色的東西。是椅子
嗎?不是,不是椅子。是我的頭髮嗎?不是,不是我的頭髮。是金魚缸裡面的樹嗎?是的!是金魚缸
裡面的樹。”。
九、
延伸練習 語言教具—配對單個字母和字母表
年齡:33-36 個月
教具說明:工作墊、工作託盤。自製或購買的拼音字母表。要做這個拼音字母,可以將所有英
文小寫字母剪出來。為了與蒙特梭利學校裡展示的做法保持一致,可以用紅色標注聲母,藍色
標注韻母。將拼音字母按照 a-z 的排列粘到一張 A4 規格的白色底板上,這個白色的底板可以用
卡紙或有光澤的紙板來做。籃子裡再準備好單獨剪開的拼音字母卡,拼音字母卡需要是塑封
的,將字母剪下來之後,粘貼到方形透明的小板上。要確保這些卡片上的符號大小與形狀和拼
音字母表上保持一致。需要注意的點:這個活動不是為了讓寶寶命名而設計的,而是為了讓寶
寶進行拼音字母配對。如果寶寶對命名感興趣,也要儘量先展示字的發音而不是他們的內容。
對於某些二歲兒來說,配對拼音字母的工作可能有難度。因為這不是一個教拼音字母的教學活
動,所以你可以不用使用全部的拼音字母,而是一次只選擇一部分拼音字母。如果你想進行一
292
個比較短的配對活動,可以將拼音字母表按照水準排列剪開,一次使用一行或一列即可。
目的:更熟悉拼音字母表裡的英文字母、培養視覺敏銳度、發展認知技能和精細動作技能。
● 使用方法:事先將透明的拼音字母小板放到籃子裡,然後將籃子和拼音字母表放到託盤上。和寶
寶一起,將準備好的託盤放到工作墊上。坐到寶寶旁邊,將託盤放在你們前面。將物體從託盤裡
拿出來並放到工作墊上。將一籃子的透明拼音字母板放到拼音字母表的右邊。然後將託盤放到一
旁。從籃子裡拿起一個透明拼音字母板從左邊開始慢慢移動,拿著透明拼音字母板慢慢掠過字拼
音字母表裡第一排字母。每一次,都將手裡的拼音字母板翻過來翻過去地比對。如果你在第一排
沒有發現相應的符號,就移到第二排,以此類推。當你找到了相應的符號,就將透明拼音字母板
放到那個符號上,然後再從籃子裡拿出下一個拼音字母。用同樣的步驟展示第二個透明拼音字母
板。停頓一下,然後微笑地看著寶寶。慢慢地將透明拼音字母板從拼音字母表上拿下來,並放回
籃子裡。鼓勵寶寶來做這個工作,比如說:“現在你來把透明方形板的拼音字母,跟拼音字母表
做配對。”。給寶寶充足的時間來開始這個活動。如果寶寶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到這個活動上。這
時你可以起身離開,允許寶寶無干擾地進行工作。如果寶寶看上去好像不知道該怎麼做,詢問他:
“我來幫你,好嗎?”。輕輕地引導寶寶的手,拿起一個透明方形板,然後開始從拼音字母表的第
一排進行配對。一旦你感覺到寶寶已經開始進入狀態,輕輕地移開你的手,讓寶寶自己來進行這
個活動。當寶寶完成了這個活動,要鼓勵寶寶將所有透明拼音字母板放回籃子,再將籃子和拼音
字母表放回託盤上,然後將工作墊和所有材料放回各自原來的位置。如果有需要,可以和寶寶一
起完成這些工作。這樣才算結束整個活動。確保所有材料都放在合適的位置,比如說矮櫃上,這
樣寶寶想要操作的時候就可以拿得到。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