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地區環境教育教案
豐田地區推行環境教育,除藉由地區文化與自然資源特色所面臨的
環境衝突議題,編印環境教育教案與教材手冊、辦理相關培育訓練課程,
來培育教育推廣人員,以結合實務營造作業,並參考九年一貫環境教育
核心能力指標,來作為策動地區居民、學子共同參與效益評量;具體實
施作為說明如下:
1.環境知覺與敏感度:
(1)以編印之「檳榔玩偶」、「軟陶上學去」、「豐田地區文化資產繪本」
等教案,於地區國中、小學教學,促進學子對地區文化與自然資
源重視。
(2)辦理「愛上豐田」、「豐田寶綠」、「畫我生態家園」、「臺灣夜鷹繪
本」等徵文、繪畫競賽,並以辦理「臺灣夜鷹保護行動劇」、「丈
量社區老樹」、「環保教育宣導」、「體驗自然耕作」等活動,來促
進地區居民、學子對自然環境的關懷,以及覺知個人生活對環境
的影響與身心健康的關係。
2.環境概念知識:
(1)辦理社區文化、校園老樹巡禮,以及觀察人工濕地、荖腦山、臺
灣夜鷹食物鏈生態園區之自然環境生態,參觀壽豐鄉垃圾處理場
、無毒有機農業園區,來提升居民、學子對生活周遭自然環境、
生態平衡關係知識。
(2)辦理及參與世界地球日活動,促進對全球環境議題的瞭解。
(3)培育及成立社區事故傷害登錄分析,以及執行環境山林巡守、生
態資源監測調查作業小組,得以持續觀察及紀錄社區面臨環境議
題,並提出促進建議。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1)辦理社區、校園植物、生態觀察教育,以及執行苗木培植、營造
野鳥的家活動,來支持對生物生命、生長環境的重視。
(2)培育社區青少年服務隊,參與社區公共服務事務,定期辦理大年
初一、端午節、聖誕夜報平安等活動,促進居民交流聯誼,開設
老人、新移民姐妹、青少年、兒少關懷服務據點,實施居家照護
服務,提升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以及關懷弱勢及高風險族群。
(3)結合生態綠美化營造,改善整修社區雜亂閒置及歷史、生活記憶
空間,營造綠廊綠道生態教育休憩公園,執行文化資產登錄,促
進居民與社區環境互動關係,而產生具體的環境倫理行為態度。
(4)針對地區環境資源特色與面臨環境衝突、威脅議題區域;「荖腦山
山林」、「人工濕地教育園區」、「無毒有機農業發展區」、「臺灣夜
鷹食物鏈教育園區」、「花蓮溪棲地保護區」、「養殖漁業區」,規劃
設置環境生態保護教育宣導解說牌,提醒居民對社區環境永續發
展的重視。
4.環境行動技能:
(1)培育成立地區環保隊,定期實施社區環境清潔維護,啟發居民主
動整裡維護居家生活環境,進而帶動參與公共環境認養維謢。
(2)培育及成立新移民支持性團體,投入社區公共服務事務。
(3)辦理社區各項教育研習、活動,不提供免洗餐具、水杯,並提倡
自備水杯及餐具,餐食製作使用當地食材,以及力行垃圾分類處
理,不製造污染與浪費資源,以養成生活習性。
(4)與地區相關政府部門、機構、協會、社團組織、學校、業者、地
方意見領袖等,建立良好互動協力、合作機制,有關整體性營造
議題,將以召開地區研討會議,來共同研討與制訂因應策略、計
畫。
(5)經由各相關部門、學校老師,多年培育輔導,已具環境教育推行
及友善環境營造知識與技能,並藉由參與國內、外各項培育訓練、
論壇研討會,以瞭解國、內外環保議題與實施策略。
(6)目前運用GIS系統與GPS軌跡及定為標記,實施地區環境安全與
生態資源監測調查,以及資料建置、分析處理作業。
5.環境行動經驗:
(1)每一年度均規劃綠美化植樹活動,策動地區居民、學校共同參與。
(2)結合地區學校,邀請社區耆老、新移民姐妹,分享生命故事,促
進學子對長輩與多元文化的了解與尊重。
(3)規劃居民、學子參與綠色隧道、人工濕地、老校長的家、口袋公
園、五味屋、青少年聯誼會館、豐田文史館、生態公園、親水教育
公園、綠廊綠道等實務營造作業。
(4)引領地區學子、新移民姐妹,執行獨居老人居家關懷訪視、照護
服務事務。
(5)結合地區冷飲店家,以及民宿業者,提供自備杯具、盥洗用品,
給予減價或提供優惠措施。
(6)徵選100戶住家,擔任居家節水示範戶。
6.完成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作業:
因應環境教育法通過施行,且協會推行環境教育已具多年經驗,
為能奠立豐田地區成為社區型環境教育學習中心,目前已以「豐田環
境教育學習中心」,逕向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提出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且資料審查部份已獲通過(如附行政院環
境保護署環境保護人員訓練所書函),待通知進行現地初審。
豐田地區總面積32.113平方公里,由於可推行環境教育資源、議
題多元又豐富,,然而基於考量區域連結動線的便利性與安全性,而
且又不致於喪失掉社區環境教育推行特色,因此「豐田環境教育學習
中心」整體課程規劃構想,係以豐田日本移村特殊開發歷史背景,以
及目前地區面臨環境衝突議題,居民的因應處理作為,以及依不同年
齡層區分為「自然資源守護教育」、「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空間活化
營造」三項課題。並以「小雨蛙生態農場」作為「豐田環境教育學習
中心」設施、場所認證服務中心,另以「五味屋」、「豐田文史館」、「碧
蓮寺園區」等營造點,作為實地觀察、體驗教育場所;且為使教育內
容具備多元豐富性與活潑性,亦將融入人文與自然資源連結營造概念
,以及價值、情意、技能、行動等單元課程。
7.各項課程教案簡介:
「自然資源守護教育」課程教案:
(1)授課內容重點說明:
本課程選擇以「小雨蛙生態農場」,作為推行「自然資源守
護教育」課程設施、場所,乃因此場所屬開放性空間緊鄰社區聚
落,自然資源多元豐富,且能運用週邊環境進行對比教育,來提
升對日常生活環境自然資源守護知能,並藉由貼近觀察、體驗與
互動討論,來促進態度與行為的改變。
評估不同年齡層教育接受度與效益度,因此將課程內容規劃
區分為7~12歲,以及13歲以上方法實施;整體課程規劃,除以
自然資源守護知能、觀感、行動行為教育為重點,亦將融入環境
倫理教育。
(2)「自然資源守護教育」課程內容規畫:
授課對象 | 7~12歲 | 授課人數 | 30~40人 | 講師安排 | 6人 | 授課時數 | 4小時 | ||
課程內容 教育目標 | 1.簡介小雨蛙生態農場,環境資源特色,瞭解生態農場核定設置規範,提升對小 雨蛙生態農場環境資源觀感、知覺。 2.以踏查解說園區自然環境,對生物生態,以及我們生活文化的影響,來說明自 然平橫法則,以及和諧共處關係,另針對外來危害物種,以及週邊環境使用農 藥、殺草劑,對環境生態、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來倡導環境倫理與促進行 為、態度的改變。 3.體驗有機無毒睡蓮茶製作,以及品嚐在地健康食材風味餐,融入友善運用自然 環境資源概念,具體落實節能減碳、環境保護行為行動。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學流程 | 教學資源 | 教學時間 | 教學評量 | ||||||
引起動機: 1.由專業講師簡介小雨蛙生態農場 人文、自然環境資源特色。 2.說明申請設置生態農場具備條件 與規範。 | 1.專業講師1 名。 2.PPT簡報。 3.生態農場自 然資源分佈 大圖。 | 30分鐘 | 1.針對簡報內容,以及生態 農場自然資源分佈說明 ,能專注聽講、感興趣, 並主動提問。 2.能由生態農場設置條件 、規範,覺知個人於生態 農場,應有的行為規範。 | ||||||
發展活動: 「現地踏查解說」: 1.區分2組,由2位助理講師,引領 導覽解說。 2.養殖區: 解說目前園區以養殖 大蛺蟹、淡 水龍蝦為主,除需有優質自然環 境,水源更是不能遭到污染的重要 性。 3.睡蓮區: 解說出於污泥而不染 ,具有淨水 功能,並可提供多元生物、水鳥棲 息活動,以及可作為我們的食材、 宗教(佛教)文化(花蓮縣花)代 表象徵物,並以觀察落雨松氣根、 穗花棋盤腳等水生植物生物特性, 來提升學習興趣。 4.自然生態觀察區: 以觀察自然生態演化,解說生物自 然演生平衡法則,以及學習環境倫 理,尊重生物活動行為,提供及保 留生物有隱匿生活的環境空間。 並針對該區可見到的小花蔓澤蘭 ,以及琵琶魚等外來物種,對環境 生態造成的侵害,提醒對環境倫理 的重視。 5.觀察週邊環境: 藉由觀察農場外圍週邊環境,仍有 農民使用農藥、殺草劑,來維護農 作物及環境,除會造成土質及水源 遭到汙染,亦會傷害到我們與生物 的生命安全,以感知來促進態度行 為的改變。 另加強說明殺草劑危害的嚴重性 目前國內常使用的砂草劑有,嘉磷 塞殺草劑、馬上除殺草劑、巴拉刈 殺草劑等三種,除會對人體皮膚、 口鼻、喉、眼睛、呼吸器官、肝臟 等造成傷害,甚至可能致癌,由 於毒性之強,噴灑於植物將會馬上 出現乾枯現象,以及產生傷害生物 連鎖效應,且砂草劑不易分解,如 污染到水源、土地,將會造成環境 永久性的傷害,應予禁止使用。 「體驗教育」: 1.睡蓮茶、食材製作體驗: (1)區分2組,由2位助理講師帶 領製作與講解。 (2)解說通過有機睡蓮茶認證規範 ,以及選擇有機食材,除對人體健 康有益,亦可影響食材源頭,友善 環境改善。 (3)以準備好的睡蓮花及可食用的 梗,教作處理方式。 (4)處理好的花,進烤箱烘烤後, 可當茶品飲用,處理好的梗,作為 午餐食材。 2.風味餐品嚐: (1)由製作人員負責解說。 (2)說明在地健康食材來源,並以 少肉、多吃蔬菜、不浪費食物,以 及自備餐具,來強調節能減碳教育 ,以及宣導食用完後之垃圾、廚餘、 可回收資源分類處理教育。 | 1.助理講師2 名。 2.安全維護員 2名。 3.風味餐製作 解說1名。 4.小與蛙生態 農場環境生 態資源學習 單。 5.筆。 6.解說音響。 7.睡蓮花、睡 蓮梗。 8.剪刀。 9.烤箱。 10.茶水。 11.可回收餐 具。 12.在地食材 風味餐。 13.垃圾、廚餘 回收資源 收集桶。 | 180分鐘 | 1.專注聽講守秩序與提問。 2.學習單能適時紀錄。 3.對於睡蓮及園區週邊自 然資源,與多元生物生 長,人類生活、文化的關 聯性與影響與解說產生 興趣。 4.能認真觀察生物特性,不 任意碰觸、攀折、以及丟 擲石頭、垃圾。 5.於觀察台,能保持安靜, 尊重生物擁有隱匿生活 環境,不故意製造干擾、 驚嚇聲音。 6.對於小雨蛙生態農場週 邊遭受農藥及殺草劑,將 讓土地遭受不可復原的 傷害,以及水源污染的嚴 重性,同時亦會對小雨蛙 生態農場帶來威脅影響, 而能聯想到一旦我們生 活環境遭受傷害,將會帶 來的延伸影響效應。 8.對於人類不當的開發運 用自然資源,或不經意引 進外來危害物種,將會造 成自然平衡法則失序,瞭 解要遵循環境倫理。 9.從睡蓮茶、睡蓮梗處理製 作中,以及品嚐在地食材 風味餐,體會環境源頭 守護,以及節能減碳、環 保行動,均可藉由改變我 們日常生活行為習性,來 促進及達到影響效應。 10.風味餐品嚐後,檢視是 否浪費食物,以及能落 實垃圾廚餘、回收資源 分類處理。 | ||||||
統整活動: 1.由專業講師主持。 1.講師收回學習紀錄單。 2.針對教育課題,辦理有獎問答。 | 1.專業講師1 名。 2.助理講師2 名。 3.安全維護員 2名。 4.音響。 5.10份獎品。 | 30分鐘 | 1.由學習單評量學員學習 成效。 2.以有獎問答,促進團體複 習學習效益 |
授課對象 | 13歲以上 | 授課人數 | 30~40人 | 講師安排 | 6人 | 授課時數 | 4小時 | |||
課程內容 教育目標 | 1.以簡介豐田地區整體發展歷程,由於人為過度與不當的開發,除造成自然資源 不斷的流失、生物棲地生態遭受破壞,亦讓居民生活環境面臨安全威脅,也影 響到產業發展,導引對守護社區自然環境資源的感知。 2.說明社區擇選小雨蛙生態農場,營造作為推行社區自然環境資源守護教育場所 的原因、營造策略、概念、營造後所產生的效應案例,來提升個人對自然資源 守護營造的知能、感觀、行為態度,以及供作制定具體行動計畫參考。 3.實際踏察體驗小雨蛙生態農場園區,解說各分區營造概念與用途,並以園區目 前因遵循環境倫理關係,才得以促成三生一體「生活、生態、生產」和諧共處 與平衡發展。 4.針對園區目前尚待面對、克服威脅影響議題(週邊環境、農作地,仍使用農藥 殺草劑),來啟發對自然環境守護,應具有的正確觀念與行為態度。 5.體驗有機無毒睡蓮茶製作,以及品嚐在地健康食材風味餐,融入友善運用自然 環境資源概念,具體落實節能減碳、環境保護行為行動。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學流程 | 教學資源 | 教學時間 | 教學評量 | |||||||
引起動機: 1.簡介豐田發展歷程,以荖腦山過度 開墾、開採、盜伐、盜獵,花蓮溪 西瓜田過度開墾,造成棲地環境破 壞、砂石場開設於農田、帶來砂層 污染,60年代無子西瓜盛產,除 大量使用生雞糞,又連10年未實 施休耕、轉作,造成農地酸化,濕 地芡實資源的消失,以及目前慣性 農業,使用農藥、殺草劑等人為過 度與不當開發使用,除造成自然資 源不斷的流失、生物棲地生態遭受 破壞,亦讓居民生活環境面臨安全 威脅,也影響到產業發展,來導 引對社區自然環境資源守護的覺 知。 2.以臺灣王蓮-芡實曾是臺灣最珍貴 的水生指標植物,因人為過度開 發,以致大部份的自然濕地均消 失,除造成淹水現象發生,亦讓原 生芡實幾乎完全消失,而社區位 於小雨蛙生態農場旁,原保有全臺 最大面積(約1公頃)原生芡實, 社區原想列為保護區,反遭地主將 之毒死。 另芡實濕地,除為臺灣保育類水雉 最喜愛活動棲地,而芡實亦為我們 日常食用之四神湯中的其中一物 (芡實、淮山、蓮子、薏 仁),來 提升對自然環境資源消失原因的 感知。 3.講述由於芡實的消失,反激起社區 居民、產、官、學界對社區自然資 源守護的重視,在取得小雨蛙生態 農場的同意與配合,以遵循環境倫 理來營造成為推行環境教育場所 ,目前除已營造出生物多樣性與 優質自然生活環境,促進邁向有機 農業與生態旅遊發展,迎合三生一 體和諧平衡共處關係。並以整體營 造概念、策略,具體實施方法,來 啟發對自然環境資源守護知能,以 及制定具體行動計畫能力。 4.運用生態農場自然資源分佈大圖 簡介園區目前可常見到的生物與 生態,提升生物、生態知識。 | 1.專業講師1 名。 2.PPT簡報。 3.生態農場自 然資源分佈 大圖。 | 50分鐘 | 1.對於豐田地區面臨自然 資源消失原因,以及環境 破壞威脅,能引起對自己 社區面臨議題產生共鳴 想法。 2.針對臺灣大部分自然濕 地消失原因,而帶來生活 環境安全威脅連鎖效應, 以及讓自然資源跟隨消 失,而引發對自然環境資 源守護的重視。 3.從芡實的消失原因,能覺 知社區不當開發與利益 衝突,會讓我們的身邊自 然資源一再流失,而最大 受害者卻是社區。 4.能瞭解社區營造環境教 育場所的目的,以及遵循 環境倫理,可以促進三生 一體平衡和諧關係的建 立,間、直接產生連結效 應。並從簡介整體營造過 程、策略、概念中,能獲 知能的啟發,行為態度的 改變,以及提出行動計畫 想法。 5.對於園區生物、生態知識 教育產生興趣,並能提出 問題討論。 | |||||||
發展活動: 「現地踏查解說」: 1.區分2組,由2位助理講師,引領 導覽解說。 2.消失的芡實濕地:觀察此濕地尚保 有少數幾棵芡實(目前以栽種菱角 為主),並補充說明芡實生態特性 ,提升芡實生態知識。 3.睡蓮區: 說明協會如何與小雨蛙農場達成 協力共識,園區採以自然維護法, 同時運用生態法,而不以藥物毒殺 福壽螺,經由三年的養護,睡蓮茶 才得以通過有機認證,同時解說水 池香水蓮與子午蓮辨識方法與生 態趣聞,來提升對自然生態、營造 守護知能學習興趣。 4.自然生態觀察區: 說明水池斜坡面營造,係為考量生 物活動習性而設置,同時解說園區 內生態池、景觀池、養殖池、蓄水 池、淨水池等,功能設計的區別 性;並以觀察自然生態演化,解說 生物自然演生平衡法則以及學習 環境倫理,尊重生物活動行為,提 供及保留生物有隱匿生活的環境 空間。並針對該區可見到的小花蔓 澤蘭,以及琵琶魚等外來物種,對 環境生態造成的侵害,提醒對環境 倫理的重視。 5.觀察週邊環境: 藉由觀察農場外圍週邊環境,仍有 農民使用農藥、殺草劑,來維護農 作物及環境,除會造成土質及水源 遭到汙染,亦會傷害到我們與生物 的生命安全,以感知來促進態度行 為的改變。另加強說明殺草劑危害 的嚴重性;目前國內常使用的殺草 劑有,嘉磷塞殺草劑、馬上除殺草 劑、巴拉刈殺草劑等三種,除會對 人體皮膚、口鼻、喉、眼睛、呼吸 器官、肝臟等造成傷害,甚至可能 致癌,由於毒性之強,噴灑於植物 將會馬上出現乾枯現象,以及產生 傷害生物連鎖效應,且殺草劑不易 分解,如污染到水源、土地,將會 造成環境永久性的傷害,應予禁止 使用。 6.臺灣蘆葦淨水池: 本區以栽植臺灣蘆葦與荷花為主 ,以淨化民宿污水,來解說水生植 物淨水功能,同時說明外來開卡 蘆,對原生臺灣蘆葦造成生態威 脅,以及荷花生態特性,會開花的 長蓮子,不會開花的生蓮藕,促進 對水生植物淨水功能與生態特性 的瞭解。 「體驗教育」: 1.睡蓮茶、食材製作體驗: (1)區分2組,由2位助理講師帶 領製作與講解。 (2)解說通過有機睡蓮茶認證規範 ,以及選擇有機食材,除對人體健 康有益,亦可影響食材源頭,友善 環境改善。 (3)以準備好的睡蓮花及可食用的 梗,教作處理方式。 (4)處理好的花,進烤箱烘烤後, 可當茶品飲用,處理好的梗,作為 午餐食材。 2.風味餐品嚐: (1)由製作人員負責解說。 (2)說明在地健康食材來源,並以 少肉、多吃蔬菜、不浪費食物,以 及自備餐具,來強調節能減碳教育 ,以及宣導食用完後之垃圾、廚餘、 可回收資源分類處理教育。 | 1.助理講師2 名。 2.安全維護員 2名。 3.風味餐製作 解說1名。 4.小與蛙生態 農場學習 單。 5.筆。 6.解說音響。 7.睡蓮花、睡 蓮梗。 8.剪刀。 9.烤箱。 10.茶水。 11.可回收餐 具。 12.在地食材 風味餐。 13.垃圾、廚餘 、回收資源 收集桶。 | 160分鐘 | 1.專注聽講守秩序與提問。 2.學習單能適時紀錄。 3.對於園區介紹之水生植 物淨水功能,生物、生態 知識、趣聞,以及與我們 生活、文化的關聯性,除 產生興趣,亦能分享熟知 的相關知識與趣聞,增 進團體學習附加效益。 4.對於有機睡蓮茶得以通 過認證原因,以及以自 然、生態維護法,維護環 境之知能教育,能瞭解與 接受,並能提出相關行動 行為舉證。 4.能認真觀察生物特性,不 任意碰觸、攀折、以及丟 擲石頭、垃圾。 5.於觀察台,能保持安靜, 尊重生物擁有隱匿生活 環境,不故意製造干擾、 驚嚇聲音。瞭解斜坡面係 為營造生物友善環境而 設計,並能辨識不同水池 型式與功能。 6.對於小雨蛙生態農場週 邊遭受農藥及殺草劑,將 讓土地遭受不可復原的 傷害,以及水源污染的嚴 重性,同時亦會對小雨蛙 生態農場帶來威脅影響, 而能聯想到蝴蝶效應。 7.對於人類不當的開發運 用自然資源,或不經意引 進外來危害物種,將會造 成自然平衡法則失序,瞭 解要遵循環境倫理。 8.從睡蓮茶、睡蓮梗處理製 作中,以及品嚐在地食材 風味餐,體會環境源頭 守護,以及節能減碳、環 保行動,均可藉由改變我 們日常生活行為習性,來 促進及達到影響效應。 10.風味餐品嚐後,檢視是 否浪費食物,以及能落 實垃圾、廚餘、回收資 源分類處理。 | |||||||
統整活動: 1.由專業講師主持。 1.講師收回學習紀錄單。 2.針對教育課題,辦理有獎問答。 | 1.專業講師1 名。 2.助理講師、 安全維護員 各2名。 3.音響。 4.10份獎品。 | 30分鐘 | 1.由學習單評量學員學習 成效。 2.以有獎問答,促進團體複 習學習效益 |
「多元文化融合教育」課程教案:
(1)授課內容重點說明:
本課程規劃,以碧蓮寺園區(原日本官辦移民村神社),作
為推行「多元文化融合教育」設施、場所,乃因此園區除可展現
地區特殊歷史發展背景,亦可展現出地區多元文化融合特性。
課程實施目的,期藉由豐田地區日本官辦移民村特殊發展歷
史背景,以及臺灣光復後,豐田地區歷經多元族群遷入,由於文
化、生活習性的不同、產業發展變遷、政治衝突等因素,讓地區
許多珍貴的文化資源不斷消失與遭受破壞,地區為能守護尚保有
的文化資源,如何藉由知能的提升與遵循環境倫理,來促進在地
多元族群、文化融合發展與認同,進而喚起居民覺知,以及改變
居民觀念、行為態度,並以具體落實行動,讓地區文化資源獲得
重視與保護之過程,彙整成本課程教案,來拓展推廣對多元文化
資源的尊重與守護。
課程內容依不同年齡層規畫設計;區分為7~12歲組、以及
13歲以上組;整體課程以認識自己具有多元族群血源關係,來改
變觀念、態度與行為,並以介紹文化資源的多元性、融合性、關
聯性,來培育遵循環境倫理,並以具體守護作為教育,來提升文
化資源守護知能,促進制定行動計畫。
(2)「多元文化融合教育」課程內容規畫:
授課對象 | 7~12歲 | 授課人數 | 30~40人 | 講師安排 | 6人 | 授課時數 | 4小時 | |||
課程內容 教育目標 | 1.簡介碧蓮寺特殊歷史沿革、趣聞,另說明目前園區與社區居民生活文化緊密 關係及重要性,提升對此園區產生尊重感,以及行為態度的改變。 2.以繪製個人家系族群關係圖,來導正個人觀念、行為態度,促進對多元族群、 文化的尊重與認同。 3.以園區之歷史遺跡、樹木、設施、景觀,來說明文化資源的多元性、和諧性 與關聯性,置入環境倫理教育,培育環境素養。 4.解說園區歷史遺跡文化特色,以及曾遭受破壞原因,地區居民為何?如何? 進行修護與守護,提升文化資產守護知能與素養。 5.以回收資源來導引創作文化資源守護宣導圖,提升環保資源運用技能,並以 情意教育,來展現出對文化資源守護行動行為。 6.品嚐在地食材風味餐,置入節能減碳與環保資源回收知能、行為教育。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學流程 | 教學資源 | 教學時間 | 教學評量 | |||||||
引起動機: 1.由專業講師簡介碧蓮寺特殊歷史 沿革,以及說明園區目前與地區居 民生活文化緊密關係與重要性,提 升對園區的觀感,行為態度的改 變。 2.說明家系族群關係圖填寫繪製方 法,並由2位助理講師,協助教導 填繪。 3.填繪完成後,輪流上台發表個人家 系族群關係圖。 4.由講師補充說明,每一個人都匯聚 了不同族群血緣關係,由於族群的 多元性、融合性,才能讓我們的生 活文化更加豐富、更和諧,並以強 調尊重、認同多元族群、文化,來 導正個人觀念與行為態度。 | 1.專業講師1 名。 2.助理講師2 名。 3.家系族群圖 表。 4.鉛筆。 5.彩色筆。 6.碧蓮寺園區 導覽資料。 | 60分鐘 | 1.針對碧蓮寺特殊歷史 ,目前成為地區三村信 仰中心,以及居民最喜 愛來遊憩的場所原因 感興趣並專心、守秩序 聽講,而不嬉鬧、喧嘩 ,影響別人。 2.能認真且主動與助理 講師、同學討論,完成 家系族群關係圖。 3.能大方發表個人家系 族群關系圖,並了解每 一個人,其實都帶有多 元族群血緣關係,且能 認同要尊重多元族群 與文化,以及文化融合 ,能促進人與人間的和 諧相處。 | |||||||
發展活動: 「園區導覽解說」: 1.分2小組由2位助理講師擔任導覽 解說。 2.藉由觀看園區景觀,說明園區的環 境、園區看得到的人行為模式、歷 史遺跡、廟宇、樹木、設施景觀等, 不論是經由人為或自然因素而形 成,因為與我們的生活文化背景均 有著關聯性,所以都可以算是我們 的文化資源,來增進對文化資源 多元性的瞭解。另強調文化資源的 和諧性與融合性,卻需要仰賴我們 遵循環境倫理才得以展現,而基本 要件,就是學習尊重,不違反自然 法則,不破壞及傷害所有的文化資 源。舉園區遭受破壞石燈殘跡及平 躺供憑弔的日本黑松,說明被破壞 掉的文化資源,所造成的損失與遺 憾,以及老松雖病死,卻也能成為 地區文化資源,受到大家的尊重 ,藉由對比教育,來觸動感知引起 共鳴。 3.導覽解說園區各項歷史遺跡、老 樹,文化及生態特色與趣聞,來提 升學習興趣、知識,並說明部分遺 跡遭受迫害原因,以及地區如何進 行補修及守護,來導正對不同文化 的尊重與守護知能。 「最喜愛的文化資源-情意教育」: 1.由專業老師說明,每個人選擇一項 本日所見最喜愛的文化資源,並由 2位助理講師指導,先行繪出輪廓 ,再以所提供之自然回收素材,以 及廢棄小碎花布拼貼,培育運用回 收資源創作知能。 2.作品完成,運用情意教育,邀請每 位學員輪流介紹最喜愛的文化資 源特色,以及值得我們去珍惜與守 護的原因,促使展現出具體守護文 化資源的行動力。 「風味餐品嚐」: (1)由製作人員負責解說。 (2)說明在地健康食材來源,並以 少肉、多吃蔬菜、不浪費食物,以 及自備餐具,來強調節能減碳教育 ,以及宣導食用完後之垃圾、廚餘、 可回收資源分類處理教育。 | 1.專業講師1 名。 2.助理講師2 名。 3.風味餐製作 人員1名。 4.解說音響。 5.學習單。 6.30×40公分 素色布。 7.回收自然素 材。 8.廢棄小碎花 布。 9.白膠。 10.筆。 11.剪刀。 12.美工刀。 13.在地食材。 14.可回收餐 具。 15.資源回收 桶3個。 | 150分鐘 | 1.認真守秩序聽從導覽 人員解說與提問。 2.不隨意攀折花木,碰 觸、爬、乘、傷害歷史 建築、文物。 3.對於多元性文化資源 定義及環境倫理關係 解說能瞭解,並知道不 能違反自然法則,才能 促進文化與環境的和 諧。 4.看見被破壞的石燈殘 跡,能產生遺憾共鳴, 以及對已枯死的日本 黑松,能展現出尊重的 行為態度。 5.針對遺跡文化背景故 事感興趣,並瞭解文化 涵義,以及遺跡漢字與 我們用法的分別、紀錄 年代換算方法。 6.能了解因日本政府與 我們斷交,居民以破壞 日本文物,來表達對日 本政府不滿,是一種錯 誤的行為。 7.對於居民努力修護遺 跡,並以推行文化資產 守護教育,來促進居民 對社區文化資源的重 視,展現認同態度。 8.針對部分遺跡被水泥 塗抹,因避免為修護, 反破壞掉原字跡樣貌 ,而不去修護它,能瞭 解修護古蹟,除需有專 業技術,同時更需具有 對古蹟尊重的素養。 9.每位學員均能妥善運 用環保資源,創作出最 喜愛的文化資源作品。 10.每位學員均能完整說 出,最喜愛的文化資 源文化特色,以及值 得我們去珍惜與守護 ,並瞭解,藉由此種 表達方式,其實也是 一種落實文化資源守 護行動行為。 11.風味餐品嚐後,檢視 是否浪費食物,以及 能落實垃圾、廚餘、 回收資源分類處理。 | |||||||
統整活動: 1.由專業講師主持。 1.講師收回學習紀錄單。 2.針對教育課題,辦理有獎問答。 | 1.專業講師1 名。 2.助理講師、 安全維護員 2名。 3.音響。 4.10份獎品。 | 30分鐘 | 1.由學習單評量學員學 習成效。 2.以有獎問答,促進團體 複習學習效益 |
授課對象 | 13歲以上 | 授課人數 | 30~40人 | 講師安排 | 6人 | 授課時數 | 4小時 | |||
課程內容 教育目標 | 1.藉由說明豐田地區日本官辦移民村,特殊發展歷史背景,以及地區棋盤式文 化景觀結構特色,提升對花東部地區開發歷史的知識。 2.說明豐田地區在歷經日本官辦移民村至臺灣光復後,各族群陸續遷來定居歷 程原因,由於各族群的相互尊重與和諧相處,形成目前在地多元族群、文化 融合發展關係與趣聞,來導正對多元族群、文化的尊重觀念與行為態度。 3.以園區之歷史遺跡、樹木、設施、景觀,來說明文化資源的多元性、和諧性 與關聯性,置入環境倫理教育,培育環境素養。 4.解說園區歷史遺跡文化特色,以及曾遭受破壞原因,地區居民為何?如何? 進行修護與守護,提升文化資產守護知能與素養。 5.以回收資源來導引創作文化資源守護宣導圖,提升環保資源運用技能,並以 情意教育,來展現出對文化資源守護行動行為。 6.品嚐在地食材風味餐,置入節能減碳與環保資源回收知能、行為教育。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學流程 | 教學資源 | 教學時間 | 教學評量 | |||||||
引起動機: 1.由專業講師說明豐田日本官辦移民 村特殊發展歷史,以及棋盤式文化 景觀特色,提升對花東開發歷史的 瞭解並產生興趣。 2.簡介豐田地區經由日本官辦移民村 至臺灣光復後,各族群歷經土地放 領、八七水災、豐田玉開採等時期, 以及近期新移民姊妹的嫁來,各族 群均能相互尊重、和諧共處,以至 讓地區多元族群、文化得以融合, 形成地方文化特色,並以碧蓮寺成 為地區共同信仰中心,以及相關趣 聞,藉以導正對多元族群與文化的 尊重,進而影響到個人行為態度。 | 1.專業講師 1名。 2.助理講師 2名。 3.PPT簡報 檔。 4豐田地區 文化資產 守護教育 教材。 | 60分鐘 | 1.對於豐田地區日本官 辦移民村特殊開發歷 史及棋盤式文化景觀 特色感興趣,以及能 提出相關問題。 2.藉由簡介豐田地區各 族群,雖經由不同時 期原因遷來,卻能形 成融合性的族群文化 關係,以及碧蓮寺由 神社演變成地區共同 信仰中心卻仍能呈現 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性 ,並成為地區文化特 色,學員行為態度能 展現出尊重與認同感 | |||||||
發展活動: 「園區導覽解說」: 1.分2小組由2位助理講師擔任導覽 解說。 2.藉由觀看園區景觀,說明園區的環 境、園區看得到的人行為模式、歷 史遺跡、廟宇、樹木、設施景觀等, 不論是經由人為或自然因素而形成 ,因為與我們的生活文化背景均有 著關聯性,所以都可以算是我們的 文化資源,來增進對文化資源多元 性的瞭解。另強調文化資源的和諧 性與融合性,卻需要仰賴我們遵循 環境倫理才得以展現,而基本要件 就是學習尊重,不違反自然法則, 不破壞及傷害所有的文化資源。舉 園區遭受破壞石燈殘跡及平躺供憑 弔的日本黑松,說明被破壞掉的文 化資源,所造成的損失與遺憾,以 及老松雖病死,卻也能成為地區文 化資源,受到大家的尊重,藉由對 比教育,來觸動感知引起共鳴。 3.導覽解說園區各項 歷史遺跡、老樹,文化及生態特色 與趣聞,來提升學習興趣、知識, 並說明部分遺跡遭受迫害原因,以 及地區如何進行補修及守護,來導 正對不同文化的尊重與守護知能。 「最喜愛的文化資源-情意教育」: 1.由專業老師說明,每個人選擇一項 本日所見最喜愛的文化資源,並由 2位助理講師指導,先行繪出輪廓 再以所提供之自然回收素材,以及 廢棄小碎花布拼貼,培育運用回收 資源創作知能。 2.作品完成,運用情意教育,邀請每 位學員輪流介紹最喜愛的文化資源 特色,以及值得我們去珍惜與守護 的原因,促使展現出具體守護文化 資源的行動力。 「風味餐品嚐」: (1)由製作人員負責解說。 (2)說明在地健康食材來源,並以少 肉、多吃蔬菜、不浪費食物、自備 餐具,來強調節能減碳教育,以及 宣導食用完後之垃圾、廚餘、可回 收資源分類處理教育。 | 1.專業講師 1名。 2.助理講師 2名。 3.風味餐製 作人員1 名。 4.解說音響 5.學習單。 6.30×40公 分素色布 7.回收自然 素材。 8.廢棄小碎 花布。 9.白膠。 10.筆。 11.剪刀。 12.美工刀。 13.在地食材 14.可回收餐 具。 15.資源回收 桶3個。 | 150分鐘 | 1.認真守秩序聽從導覽 人員解說與提問。 2.不隨意攀折花木,碰 觸、爬、乘、傷害歷 史建築、文物。 3.對於多元性文化資源 定義及環境倫理關係 解說能瞭解,並知道 不能違反自然法則, 才能促進文化與環境 的和諧 4.看見被破壞的石燈殘 跡,能產生遺憾共鳴 ,以及對已枯死的日 本黑松,能展現出尊 重的行為態度。 5.針對遺跡文化背景故 事感興趣,並瞭解文 化涵義,以及遺跡漢 字與我們用法的分別 、紀錄年代換算方法 6.能了解因日本政府與 我們斷交,居民以破 壞日本文物,來表達 對日本政府不滿,是 一種錯誤的行為。 7.對於居民努力修護遺 跡,並以推行文化資 產守護教育,來促進 居民對社區文化資源 的重視,展現認同態 度。 8.針對部分遺跡被水泥 塗抹,因避免為修護 ,反破壞掉原字跡樣 貌,而不去修護它, 能瞭解修護古蹟,除 需有專業技術,同時 更需具有對古蹟尊重 的素養。 9.每位學員均能妥善運 用環保資源,創作出 最喜愛的文化資源作 品。 10.每位學員均能完整 說出,最喜愛的文化 資源文化特色以及值 得我們去珍惜與守護 ,並瞭解,藉由此種 表達方式,其實也是 一種落實文化資源守 護行動行為。 11.風味餐品嚐後,檢 視是否浪費食物,以 及能落實垃圾、廚餘 、回收資源分類處理 | |||||||
統整活動: 1.由專業講師主持。 1.講師收回學習紀錄單。 2.針對教育課題,辦理有獎問答。 | 1.專業講師 1名。 2.助理講師 2名。 4.音響。 5.10份獎品 | 30分鐘 | 1.由學習單評量學員學 習成效。 2.以有獎問答,促進團 體複習學習效益。 |
「空間活化營造」課程教案
(1)授課內容重點說明:
本課程推行目的,除為提倡社區參與精神,亦期藉由呈現協
會近年以建構豐田地區,成為「環境教育學習型社區」之營造概
念與具體成效,提供各界觀摩學習參考,以達到宣導推廣效益。
為能藉由空間感知教育,讓觀摩學習者領會社區參與的重要
性,以及培育環境倫理素養、技能,導正社會行為態度價值觀,
並能促進參與或擬定具體行動計畫,因此特擇選五位屋及豐田文
史館活化營造過程與概念,規劃制定成教育推行實施教案。
課程內容重點,藉由簡介豐田地區整體發展過程,因應環境
變遷與社會議題的產生,居民藉由社區參與精神,並以提升自我
知能,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和諧、融合關係之環境教育概
念,來作為推行社區總體營造事務策略,因而得以凝聚居民共識
,各項成果績效亦得以具體與逐步呈現。
(2)「空間活化營造」課程內容規畫:
授課對象 | 13歲以上 | 授課人數 | 30~40人 | 講師安排 | 6人 | 授課時數 | 4小時 | |||
課程內容 教育目標 | 1.以豐田文史館規劃設置之「戀戀豐田故事牆」,簡介豐田整體發展歷史,以及 地區因應環境衝突及社會議題不斷的產生,居民以社區參與精神與環境教育 概念,獲得績效改善與獎項,促進對社區參與精神、環境教育知能的提升, 並能產生認同與肯定態度。 2.參觀豐田文史館主體與社區廚房建築,並以過去雜亂照片來對比現況,並簡 介目前兼具的使用功能,提升對空間活化運用的知能。 3.導覽解說園區各項環保設施用途,以及在地文化特色、生態蜜源植物,植栽 目的,提升節能減碳知能,培育環境倫理素養與行為態度。 4.參訪五味屋,解說移民村時期代表性建築文化特色(四邊斜-風鼓斗屋),以 及居民如何進行搶救被拆除命運,並營造作為教育、照護據點目的與用途, 以啟發對文化資源守護知覺、社會責任價值觀。 5.以九宮圖情意教育,繪製發表個人居住社區,自己可以參與改善營造的事務, 促進推動個人參與具體行動意願,與行為改善的覺知。 6.品嚐在地食材風味餐,置入節能減碳與環保資源回收知能、行為教育。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學流程 | 教學資源 | 教學時間 | 教學評量 | |||||||
引起動機: 以豐田文史館規劃設置之「戀戀豐田故事牆」,簡介豐田整體發展歷史,以及地區因應環境衝突及社會議題不斷的產生,居民自動自發,以社區參與精神,並以環境教育概念作為推行社區總體營造策略,而獲得具體改善績效,同時亦獲各界的表揚肯定,包含社區總體營造總統文化獎、行政院國家永續獎、國際安全社區等事蹟,促進對社區參與精神、環境教育知能的提升,並能產生認同與肯定態度。 | 1.專業講師 1名。 2.助理講師 2名。 3.解說音響 4豐田地區 環境教育 體驗手冊 | 30分鐘 | 對於豐田地區整體發展歷史,以及地區因應環境衝突及社會議題,居民以自主力量與環境教育概念,進行改善營造,瞭解社區參與的重要性,以及對環境教育運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事務所產生的整體效益能覺知,並從態度行為上能展現出認同 與肯定。 | |||||||
發展活動: 「豐田文史館園區導覽解說」: 1.分2小組由2位助理講師擔任導覽 解說。 2.藉由觀看園區原雜亂景貌與現況對 比,說明 原雜亂景貌,除影響社區 生活品質與安全,亦影響社區整體 發展競爭力,提升對生活環境的重 視。 3.解說2棟主體建築修繕工法,以及 目前兼具教育、照護、接待服務、 休憩等功能,促進對老建築修繕, 以及空間活化運用營造知能。 3.導覽解說園區自然淨化池,營造目 的與功能,並解說園區七里香原為 社區各家戶庭院綠籬,被水泥化圍 牆取代後,除造成社區環境資源消 失,亦造成社區景觀的不和諧,因 此特於此栽植作為示範,期能喚起 居民對自然環境營造的覺知。另以 說明麵包樹、楝樹、杜紅等在地樹 種,以及龍船花等蜜源物,與地區 生活文化、生態資源的關聯性,來 提升節能減碳知能,以及培育環境 倫理素養與行為態度。 「參訪五味屋」: 1.分成2組,由2位助理講師及2位 安全維護員,陪同騎乘單車前往。 2.解說五味屋原為豐田移民村時期, 最具代表性之歷史建築,以及四邊 斜(風鼓斗屋)文化背景特性,增 進了解移民村時期文化發展知識, 另說明五味屋面臨被拆除的原因, 居民如何進行搶救,並結合青少年 來共同營造,目前除營造作為青少 年二手物資經營管理教育場所,亦 作為青少年關懷照護服務據點,以 促進對文化資源守護的重視,培育 社會責任價值觀。 「九宮格情意教 育」: 1.每人分發一張九宮格圖表,由專業 老師說明,可以文字或圖像來繪製 表示,中間隔代表自己另8格代表 自己,可以參與自己社區改善營造 的事物。 2.完成後每位學員輪流說明發表,藉 由情意融入,促進推動個人參與具 體行動意願,與行為改善的覺知。 「風味餐品嚐」: (1)由製作人員負責解說。 (2)說明在地健康食材來源,並以少 肉、多吃蔬菜、不浪費食物,以及 自備餐具,來強調節能減碳教育, 以及宣導食用完後之垃圾、廚餘、 可回收資源分類處理教育。 | 1.專業講師 1名。 2.助理講師 2名。 3.安全維護 人員2名。 4.風味餐製 作人員1 名。 5.解說音響 6.學習單。 7.單車。 8.A4九宮格 表。 9.原子筆。 10.彩色筆。 11.在地食材 12.可回收餐 具。 13.資源回收 桶3個。 | 180分鐘 | 1.認真守秩序聽從導覽 人員解說與提問 2.不隨意攀折花木,碰觸 、爬、乘、傷害歷史建 築、文物 3.對於社區雜亂空間,會 影響生活品質、安全、 社區整體競爭力有感 知。 4.對於盡量保存建築設 施原有結構、設施、功 能、樣貌的用意能認同 體會,並瞭解空間活化 運用,除要迎合社區 需求,並要有經營管理 的能力,才不至再度閒 置,造成資源浪費,以 及帶來新的社會議題。 5.針對園區綠色植栽樹 種,以及集水淨化池的 設置感興趣,並瞭解具 有節能減碳與資源回 收功能效果。 6.瞭解過度使用水泥化 ,以及未能妥善保護在 地文化樹種與蜜源植 物,除會帶來社區環境 景觀的不和諧,亦將會 造成社區自然生態失 序,環境資源亦將逐步 消失,而能覺知具有環 境倫理素養的重要性。 7.參觀五味屋建築,瞭解 可由許多建築物辨識 出族群,以及所具有的 功能與文化背景涵意 ,對於社區積極搶救此 棟建築,以及青少年能 共同參與活化營造,能 產生認同與肯定感。 8.針對五味屋目前營造 作為青少年二手物資 經營教育及關懷照顧 服務據點,能聯想到其 他被需要關心的社會 議題,以及具體可實施 的方法。 9.認真並能與他人討 論,繪製出完整的 九宮格表,並以誠 懇的態度,發表出 個人可行性的參與 行動或計畫。 10.風味餐品嚐後,檢視 是否浪費食物,以及能 落實垃圾、廚餘、回收 資源分類處理。 | |||||||
統整活動: 1.由專業講師主持。 1.講師收回學習紀錄單。 2.針對教育課題,辦理有獎問答。 | 1.專業講師 1名。 2.助理講師 2名。 4.音響。 5.10份獎品 | 30分鐘 | 1.由學習單評量學員學 習成效。 2.以有獎問答,促進團體 複習學習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