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生態教學模組設計說明書
一、本教學模組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模組結構及使用說明;第二部分是模組內各項活動之教學示例共包含了五個教學活動;第三部分則是學習手冊,供學生使用。
二、河口生態是一個很大的主題,在本教學模組中除了針對河口生態進行介紹外,更加融了鄉土議題,特別以大肚溪口(本校附近)為對象進行設計。希望除了一般性的概念外,更培養學童對鄉土環境的認識。
三、為了讓學生對河口生態有最真實的認識,設計時亦融入了戶外教學的部分,雖然在實施上會增加教師的負擔,但相信這樣的活動對學生是很有價值的。設計時也放棄了一般常用「解說式」的教學方式,而改採學生小組學習的方式,希望能讓學生配合學習單進行主動的學習。為達主動學習的目的,也讓學生可以自行設計、製作「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以自己設計的圖鑑進行觀察,相信學生的主動性會更增加。
四、本教學模組也融入了資訊議題,學生需要利用網路資源完成「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的製作。
五、本模組評量方式主要有二:一為實作評量,包括學習單的撰寫、河口生態之旅行程設計、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之製作、生物觀察記錄等;另一種評量則為互評,學生針對老師所設計的互評表進行互評。這些評量都附在每一個教學活動示例中,不另行獨立介紹。
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主題探討系列 472*
河口生態
河口生態系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而成,物種組成複雜,具有豐富的生產力。大肚溪口曾名列亞洲四大濕地,是全省最大的水鳥棲地之一,卻遭受嚴重的破壞。本議題的目的在利用大自然環境並藉由閱讀、討論、觀察、體驗等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河口生態及觀察自然方法的了解並激發關懷河口生態的情操。
設計者:溫家男 彰化縣立和美國中
內容:
模組結構及使用說明
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活動項目一覽表
主題探討活動
各活動有助於科學智能培養之一覽表
模組內各項活動之教學示例
認識生態系:全班閱讀、討論並進行校園生態探討
認識河口生態系的獨特性:全班閱讀、討論並進行大肚溪口生態觀察
「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製作:
大肚溪口生物觀察
河口生態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全班閱讀及討論
三、學習手冊
使用說明:
本教學模組在設計時融入了鄉土議題,因此除了對河口生態進行一般性概念的學習,還特別針對大肚溪口設計教學活動,教師使用時,可依照您所在的地理位置或教學的需要進行增添、刪減或修改學習的項目。
一、河口生態系模組結構及使用說明
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哇!這是什麼生物?他住在哪裡呢?每一種生物都有適合的棲地,在所有的棲地裡河口是最特殊的,很多的國家都積極的保護河口,河口有什麼重要性呢?又有什麼特別?生活在這裡的生物又有什麼特別之處以適應這樣的環境呢? .我們附近的河口有哪些生物存在呢?有哪些鳥在這裡?怎麼辨認這些鳥類呢?有哪些方法? .河口生物之間有什麼交互關係嗎? .我們的河口和以前一樣嗎?什麼原因造成的?需要我們去保護嗎? | ||||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 ||||
(三)河口某生物的觀察(植物、螃蟹、貝類、鳥類、彈塗魚) (四)影響河口生態的因素探究:影響河口生態變遷的因素為何?影響河口鳥類消長的因素為何? | ||||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 ||||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 (一)認識生態系:全班閱讀、討論並進行校園生態探討 (二)認識河口生態系:全班閱讀、討論並規劃大肚溪口生態 | |||
之旅 (三)「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製作 (四)大肚溪口生物觀察 (五)河口生態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全班閱讀及討論 | ||||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 .經驗分享:發表成果、完成學習單、心得寫作、作品觀摩。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教師講評及統整結果,提出綜合性科學概念。 | |||
綜合評鑑 推廣應用 | 製作科學壁報 小小生態解說員 教學成效評鑑 | 待答問題的發現: 例如: .台灣還有其他河口生態系嗎? .如何設計、進行進一步的調查? | ||
(二)河口生態教學模組活動一覽表
項目(活動方式) | 器材與資源 | 活動內容 |
認識生態系(閱讀) | 生物名牌 短文及學習單 | .尋找生物的家:將教材資源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將不同的生物找到其棲地,引出生態系的相關概念,引起學生的動機。 .全班閱讀後進行討論。 |
認識河口生態 (閱讀) | 短文及學習單 | .全班閱讀後進行討論。 |
大肚溪口常見生物分類手冊製作 | 電腦與網路 相關書籍 生物圖鑑 | .提供簡易分類介紹生物的書籍做示範。 .各組選定某一主題(植物、鳥類、貝類、螃蟹)利用搜集相關圖片資料。 .製作簡易檢索表將該類生物做簡單的分類。 |
大肚溪口生物觀察 | 自製生物分類手冊 望遠鏡 | .鳥類、海濱植物觀察、螃蟹、彈塗魚 .各組依據針對鳥類進行初步觀察,了解河口的鳥種。 .選擇一種鳥類進行深入觀察 .小組表演出所觀察生物的特性。 .河口生態觀察報告 .各組依據針對海濱植物進行初步觀察,了解河口的海濱植物 |
大肚溪口鳥類的變化及環境污染 | 大肚溪口相關新聞數則與鳥類數量變化 | .閱讀鳥類調查報告 .製作河口鳥類的變化情形曲線,繪成圖表判斷趨勢。 |
(三)主題探討活動
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台灣每年都有固定的賞鳥季、縣與縣的分界也多以河川為基準,所以河口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議題,再加上河口在地質及生態上的獨特性,很值得讓學生以河口為主題做深入的學習。老師可以從「某一生物的圖片」、「新聞報導」、「校園生態」、「故鄉的河川」、「到海邊去玩的心得分享」、「水鳥季活動」、「植物也會懷孕嗎?-水筆仔的故事」開始,營造情境讓學生察覺問題,導入河口生態的主題。 ※示例一: 一年一度的xx水鳥季開始了,想去玩嗎?我們如果去你認為我們可以看到看到哪些生物呢?也可以在別的地方看到這些生物嗎?你可以說出對這些生物的認識嗎?還有呢?
昨天的報紙有一篇關於黑面琵鷺的新聞大家都看到了嗎?黑面琵鷺昨天到台灣來渡冬,停留在曾文溪口,共有n隻。有人看過黑面琵鷺嗎?請描述黑面琵鷺的特徵?誰可以模仿嗎? 大家有看過黑面琵鷺,誰是親眼看過的?誰在我們附近看過?你認為附近哪裡可能有呢?為什麼?那裡還有什麼生物? | 從生活的例子或情境出發,希望藉由提問-回答間的互動,喚起學生的舊經驗,再加上適當的「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引發探究的興趣。 |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在【觀察情境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他們對河口生物的基本認識,再從學生的基本認識著手,提出更深入的問題,讓學生體認到自己知識的不足, ※示例: 經過前述黑面琵鷺的討論之後,請問大家大肚溪口到底有沒有黑面琵鷺?到底在大肚溪口有哪些生物呢?怎樣可以認識這些生物呢? 於是我們擬定了一些子題,準備做進一步的探究: .河口生物分類手冊製作。 .河口地區有哪些鳥類?魚類?貝類?植物? 這裡的生物為什麼和其他地區的生物不太相同呢?比較河口與其他棲地的不同,生活在這裡的生物有什麼交互關係存在,擬定子題: .河口相對於其他棲地有何特殊性? .生物如何適應河口環境? .河口生態系中的食物網為何? 最後再以不同時間的新聞報導介紹不同時間時的大肚溪口鳥況,引出下列子題: .河口鳥類的變化情形為何? .影響河口生態的因素有哪些? | 因為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或相關概念是五花八門與零碎,教師不用急著一一澄清每一個回答或問題,但需要將這些問題引導及歸納至預定的問題上。 |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本模組共分八個子題,都是以小組活動進行,部分子題不同組別分別探究不同主題;部分子題則是全班共同探究。模組的八個子題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全班閱讀,並分組完成學習單為主要活動,以完成下列子題: .生態系是什麼? .河口相對於其他棲地有何特殊性? .生物如何適應河口環境? .河口生態系的食物網為何? 四個子題研究完成後進入認識河口的生物階段,在這個階段包括兩個子題分別是: .河口生物分類手冊製作。 .河口地區有哪些鳥類?魚類?貝類?植物? 河口生物分類手冊的製作方式是分小組進行,各組負責不同的類型的生物,製作完成之後再複製給各組,做為河口實察的主要工具書。 第二個子題河口地區有哪些生物則利用戶外教學,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際觀察河口生態,每組需要對河口生物做初步的辨識,再擇一做深入觀察。 第三個部分則是在戶外教學之後的討論包括下列主題: .河口鳥類的變化情形為何? .影響河口生態的因素為何 | |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以全班閱讀及學習單為主要活動的探究子題在整合成果的階段是以小組報告為主,老師在小組報告後進行整合,在小組報告後收集各組的學習單。 河口生物分類手冊製作完成後除了小組報告外,還需要將手冊複印給各組。 河口實察的結果,除了現場小組報告外,在回到學校仍需要將田野資料整理成書面報告。 | |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示例: 學生在觀察河口生態之後將心得及成果製作成科學壁報。 |
(四)各活動有助於科學智能培養之一覽表
素養要項 | 評量指標 | 學習活動示例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過程技能 | 觀察 | 1-4-1-1能由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做觀察 1-4-1-2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1-3能針對變量的性質,採取合適的度量策略 | ★ | ★ | |||
★ | ★ | ||||||
比較與 分類 | 1-4-2-1若相同的研究得到不同的結果,研判此不同是否具有關鍵性 1-4-2-2知道由本量與誤差量的比較,瞭解估計的意義 1-4-2-3能在執行實驗時操控變因,並評估「不變量」假設成立的範圍 | ||||||
組織與 關連 | 1-4-3-1統計分析資料,獲得有意義的資訊 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 ★ | ★ | ★ | |||
★ | |||||||
歸納 研判 與 推斷 | 1-4-4-1藉由資料、情境傳來的訊息,形成可試驗的假設 1-4-4-2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1-4-4-3由資料的變化趨勢,看出其蘊含的意義及形成概念 1-4-4-4能執行實驗,依結果去批判或瞭解概念、理論、模型的適用性 | ||||||
★ | |||||||
★ | |||||||
傳達 | 1-4-5-1能選用適當的方式登錄及表達資料 1-4-5-2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的內涵性質 1-4-5-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4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式 1-4-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提出意見或建議 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科學本質 | 3-4-0-1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識 3-4-0-2能判別什麼是觀察的現象,什麼是科學理論 3-4-0-3察覺有些理論彼此之間邏輯上不相關連,甚至相互矛盾,表示尚不完備。好的理論應是有邏輯的、協調一致、且經過考驗的知識體系 3-4-0-4察覺科學的產生過程雖然嚴謹,但是卻可能因為新的現象被發現或新的觀察角度改變而有不同的詮釋 3-4-0-5察覺依據科學理論作推測,常可獲得證實 3-4-0-6相信宇宙的演變,有一共同的運作規律 3-4-0-7察覺科學探究的活動並不一定要遵循固定的程序,但其中通常包括蒐集相關證據、邏輯推論、及運用想像來構思假說和解釋數據。 3-4-0-8認識作精確信實的紀錄、開放的心胸、與可重做實驗來證實等,是維持「科學知識」可信賴性的基礎。 | ||||||
★ | |||||||
科學態度 | 求真求實 | 5-4-1-1知道細心的觀察以及嚴謹的思辨,才能獲得可信的知識 5-4-1-2養成求真求實的處事態度,不偏頗採證,持平審視爭議 5-4-1-3瞭解科學探索,就是一種心智開發的活動 | ★ | ★ | |||
★ | ★ |
思考智能 | 綜合思考 | 6-4-1-1在同類事件,但由不同來源的資料中,彙整出一通性(例如認定若溫度很高,物質都會氣化) | ★ | ★ | |||
推論思考 | 6-4-2-1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6-4-2-2依現有理論,運用演繹推理,推斷應發生的事 | ||||||
批判思考 | 6-4-3-1檢核論據的可信度、因果的關連性、理論間的邏輯一致性或推論過程的嚴密性,並提出質疑 | ||||||
創造思考 | 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 6-4-4-2在不違背科學原理的最低限制下,考量任何可能達成目的的途徑 | ★ | ★ | ★ | |||
解決問題 | 6-4-5-1能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 6-4-5-2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做流程規畫,有計畫的進行操作 | ||||||
★ | ★ | ||||||
科學應用 | 7-4-0-1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 7-4-0-2在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如健康、食、衣、住、行)時,依科學知識來做決定 7-4-0-3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7-4-0-4接受一個理論或說法時,用科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判斷 7-4-0-5對於科學相關的社會議題,作科學性的理解與研判 7-4-0-6在處理問題時,能分工執掌、操控變因,做流程規畫,有計畫的進行操作.. | ★ | |||||
★ | |||||||
★ | |||||||
★ | ★ | ||||||
科技的發展 | 科技的 本質 | 4-4-1-1了解科學、技術與數學的關係 4-4-1-2了解技術與科學的關係 4-4-1-3了解科學、技術與工程的關係 | ★ | ||||
科技的 演進 | 4-4-2-1從日常產品中了解台灣的科技發展 4-4-2-2認識科技發展的趨勢 4-4-2-3對科技發展的趨勢提出自己的看法 | ||||||
科技與 社會 | 4-4-3-1認識和科技有關的職業 4-4-3-2認識和科技有關的教育訓練管道 4-4-3-3認識個人生涯發展和科技的關係 4-4-3-4認識各種科技產業 4-4-3-5認識產業發展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 ||||||
設計與製作 | 8-4-0-1閱讀組合圖及產品說明書 8-4-0-2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表達創意與構想 8-4-0-3了解設計的可用資源與分析工作 8-4-0-4設計解決問題的步驟 8-4-0-5模擬大量生產過程 8-4-0-6執行製作過程中及完成後的機能測試與調整 | ||||||
二、模組內各項活動示例
模組內各項活動示例一【認識生態系】活動指導
【教學重點】
本活動重點有三:
了解何謂生態系
生態系基本組成及類型
了解不同生態系的特色
【教學資源】
器材:生物字卡
時間:一節課
【使用說明】
本活動有三個附錄:
附錄1 動物的字卡
附錄2 生態系閱讀資料
三、附錄3 認識生態系學習單
「認識生態系」的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生態系是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名詞,到底什麼是生態系?有哪些常見的生態系?這些生態系裡又有哪些生物呢?這些生物又是如何適應這一類的環境? | |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一、生態系初探 (一)請根據每個人所掛的生物名牌,請尋找在自然情況下人會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伙伴。討論問題二~問題六。 (二)請檢查一下你們成員,有沒有誰是不該出現在你們的組別?為什麼? (三)認領第七組流浪的動物?並說明你們的理由? (四)為什麼你們這群生物會生活在一起?你們的身上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嗎? (五)請問你們這群生物所生活的地方有什麼特徵?這些特徵和你們身上的構造有何相關? (六)若要讓你們過自給自足的生活,你們還需要哪些條件? 二、進一步認識生態系 閱讀生態系的相關資料,並回答附錄3中的討論問題。 | △分組的時間限定一分鐘,一分鐘後若有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態系則先分到第七組。 △生物名牌的製作與清單見附錄1。 △經過生態系的初探學生對生態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並了解生態系的定義。 △這部分的討論目的是讓學生對生態系有更完整的認識。 |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學生在討論後應引導出下列概念 一、生態系是由生物和無生物所組成的。由於環境條件不同,其中所生活的生物也不盡相同。 二、地球上的生態系可分為水域與陸域生態系,而水域生態系又分為:海洋、淡水及河口沼澤;而陸域生態系則分為森林、草原和沙漠生態系。不同的生態系各有其特色。 三、生態系中的生物可分為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其中生產者主要為植物、消費者則以動物為主。 | |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提出討論問題:如果我們要在教室裡製作一個淡水生態系,應該如何佈置? | △教師可實際在教室內放置幾個水族箱供學生分組佈置,進行實際的探究。 |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本活動之評量採學習單的填寫與小組報告進行
二、小組報告:針對各組小組報告及分工合作情形進行評鑑。 |
附錄1 生物名牌製作及使用
一、事先製作分別標上生物的名牌42個(配合全班人數,每人一個),並讓同學輪流抽籤,抽到哪些生物就把這些名牌掛到自己的身上。
二、生物名牌清單
蕨類 | 長頸鹿 | 仙人掌 | 水母 | 水筆仔 | 矽藻 |
松鼠 | 大象 | 蛇 | 單細胞藻類 | 海茄苳 | 綠藻 |
猴 | 草 | 駱駝 | 小丑魚 | 彈塗魚 | 睡蓮 |
喬木 | 羚羊 | 蠍子 | 珊瑚 | 黑面琵鷺 | 福壽螺 |
台灣黑熊 | 穴兔 | 跳鼠 | 海葵 | 招潮蟹 | 淡水蝦 |
啄木鳥 | 獅子 | 蜥蜴 | 烏魚 | 雲林莞草 | 鯽魚 |
青竹絲 | 灌木 | 蛇 | 鮪魚 | 文蛤 | 大肚魚 |
附錄2 生態系閱讀資料
學校的小水池,種植了浮萍、水芙蓉、睡蓮,也長了不少水綿,其中還有野生的孔雀魚,今年校長又在裡面放了幾條鯉魚。魚兒不必餵食,都活得很好,也繁殖了不少小魚。我們可以說,這個水池是一個由植物、動物和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什麼是生態系呢?這個由動物、植物和環境互動的結果,使動植物穩定的在這個環境中成長,就構成一個生態系。更清楚的定義則是:生活在同一時間與空間的所有生物和其無機環境之間,相互組成一個密不可分且很有秩序的體系。
一個生態系中的生物又可分為幾類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消費者。小水池裡的植物可以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養分,就是生產者;而水池中的孔雀魚、鯉魚必須以生產者為食物,稱為消費者。而這個水池中還存在著一些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分解死亡後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就稱為分解者。
為什麼校園中的水池不需要人的照顧呢?這是因為消費者可以從生產者獲得養分,而生產者可以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日光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分解者則以分解生物屍體為養分的來源,並可以讓構成養分的這些物質回到自然界,再供生產者使用。當物質可以不斷在的生物與生物間循環時,水池內的生物就可以達到穩定,也就不需要人照顧了。
大自然裡存在著更多的生態系,大到整片的熱帶雨林,小到一棵枯木都可能成為生態系。不過這些生態系可歸納成兩類:一類是陸域生態系,一類則是水域生態系。陸域生態系依據年雨量又可分為森林、草原與沙漠生態系三類。
森林生態系的平均年雨量為750公釐以上,臺灣高山由於海拔高度不同,造成溫度、溼度等氣候因子的差異,由高而低分別成了類似地球緯度不同所造成的各種森林生態系。大致上高海拔地區為針葉林,中海拔地區以針闊葉混合林為主,低海拔地區主要為闊葉林,在恆春半島尚有熱帶季風林和一小部份的海岸漂流林。
大多數的草原緊鄰著森林地帶,特色是開闊平坦,視野寬廣,適於奔馳,通常位於大陸的內陸,有明顯的乾濕季之分。這裡的雨量較為稀少,約在250~750mm之間,這種雨量無法形成森林,但也不致形成沙漠,而成了過渡地帶的草原。草原主要的生產者是草,為了度過旱季,大部分的草都枯萎,以休眠狀的種子或根來度過不良季節,等雨季來臨,水分充足,種子或葉子再開始生長。在此居住的動物都有良好的視覺、靈敏的嗅覺及聽覺以及善跑的肢體,以便在草原上追逐或逃避敵人。如:斑馬、長頸鹿、鴕鳥、羚羊、獅子、獵豹、牛、羊。另外還有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如穴兔、地松鼠則以挖洞穴居的方式躲避敵害。
沙漠地區的年平均雨量均少於250公釐,且降雨極不規則,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滋潤,含水量極少,因此沙漠地區的生產者,種類稀少,且往往有特殊的適應方式,如仙人掌的針狀葉等。沙漠地區的動物亦因食物的來源少,故種類也不多,常見的僅有駱駝、跳鼠和一些節肢動物與爬蟲類等。
地球表面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為水所覆蓋,而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與海洋、湖泊及溪流等各種水域都有密切的關係。水域生系可以分為海洋生態系、淡水生態系和河口沼澤生態系等三大類。
海洋佔地球表面70﹪。海洋生態系依水深的程度可以分為近海區和遠洋區,其分界為水深200公尺,水深超過200公尺的區域稱為遠洋區。生活在遠洋區中的主要生物為都是浮游性,它們主要分佈從海面到水面下100公尺光線較為充足的區域,而浮游性植物即為遠洋區的主要生產者。至於消費者則包括各種魚類、小型節肢動物、水母和烏賊及鯨魚等。在深海地區,雖然光線無法到達但仍存活著不少的生物。近海區則有潮汐定期的升降和海浪不斷的衝擊。有不少的甲殼類、魚類、軟體動物、珊瑚、海綿、海膽和大型的節肢動物等在此生活。
而淡水生態系中的主要成員,在動物方面包括浮游性動物、蜉蝣、水蠆、蝦、蟹類、軟體動物及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以魚類及兩棲類為主。而生產者則包括矽藻、綠藻、藍綠藻及高等植物,如布袋蓮等。另外,還有許多水鳥及徜徉水邊的哺乳類動物也是淡水生態系中的成員。
河口沼澤生態系都位於各大河的出海口、海岸或位於內陸而排水不良的窪地。當溪水或河水由上游挾帶的泥沙或地面水在流速緩慢的下游或低地等沈積下來,經過長期的堆積,而形成。在沼澤地,由河水或地面流水挾帶而來的無機鹽類及有機物都沈澱下來,因此淤泥中養分的含量非常的豐富。河口沼澤雖有豐富的食物,但具有許多特殊環境壓力,動物必須具備因應之道,才能生存下來。
附錄3 認識生態系學習單
一、請分別舉出四種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二、何謂生態系?
三、請舉出五個生態系的例子。
四、生態系中不同種類的生物有哪些交互作用?
五、下列七組生物,其中六組分別生活在六個不同的棲所;另一組的生物,在自然情況下,不會生活在一起。請問這六組生物可能的棲所為何?並將最後一組的生物配對到前六組。
A、鰱魚、草魚、淡水蝦、鯽魚、布袋蓮、蘆葦、白鷺鷥。
B、海鷗、蛤、蚵、貝殼、寄居蟹、水鳥、黃槿、馬鞍藤。
C、松鼠、甲蟲、啄木鳥、青苔、樹蕨、猴子青竹絲、貓頭鷹、松樹。
D、無尾熊、雲豹、紅鶴、企鵝、小水鴨、孔雀、大象、椰子樹。
E、草、斑馬、獅子、羚羊、矮樹、長頸鹿、犀牛、野牛、大象、豹。
F、蜥蜴、仙人掌、跳鼠、駱駝、蛇、蠍子。
G、北極熊、海象、海獺、海獅、海狗、海豹、鱈魚。
六、常見的生態系有哪幾類?各有什麼特色?
模組內各項活動示例二【認識河口生態系】活動指導
【教學重點】
本活動的教學重點有四
一、藉由閱讀及討論了解河口環境的特殊性,河口生態系中的生物及其適應策略。
二、畫出河口生態系的食物網。
三、藉由上網蒐集資料及台灣河口生態地圖的繪製知道台灣有哪些著名的河口生態系。
四、藉由一系列關於河口生態的教學之後,實際規劃一趟河口生態之旅
【教學資源】
器材:台灣主要河川圖、網路
時間:二節課
【使用說明】
本活動有五個附錄:
一、附錄1 河口生態閱讀資料:提供全班閱讀
二、附錄2 河口生態討論提綱:提供全班填答
三、附錄3 台灣主要河川圖
四、附錄4 如何進行河口生態之旅
五、附錄5 河口生態之旅設計互評表
「河口生態」的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這次的主題是河口生態系,要知道河口的環境相對於其他棲地有何不同?河口生態系有哪些生物?河口生物有哪些適應的策略?台灣有哪些有名的河口生態系? | △只丟給學生認識河口生態系的題目給學生,學生很難著手,因此老師應引導討論讓學生知道要探討哪些主題? |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一、閱讀資料,進行討論(附錄1、2) 二、進行資料蒐集,繪製「台灣河口生態系地圖」: 從坊間的相關書籍或上網搜尋台灣著名河口生態系的地點及介紹。並將蒐集到台灣著名河口生態系的地點畫在預備的台灣地圖上,並附上路線。事先預備的地圖最好有台灣主要的河川。 三、規劃河口生態之旅 利用網路蒐集大肚溪口漲退潮的時間、應該攜帶的用具及應注意的事項,整理成一個完整的河口生態之旅。 | △坊間的書籍多以濕地地圖為主,沒沒專書介台灣著名河口生態系,網路上的資料也較零碎,多為單一河口生態介紹,可指導學生從台灣的主要河流入手,以該河口如「大肚溪口」為關鍵字進行資料蒐集。 △大肚溪口漲退潮時間可參考中央氣象局潮汐預報,其網址為http://www.cwb.gov.tw/V4/index.htm 雖然沒有大肚溪口的漲退潮時間,但可以鄰近的梧棲當作參考,兩者相差不大。 |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一、各組報告討論提網的討論結果及規劃好的河口生態之旅。 二、各組在台灣地圖上畫上河口生態系的地點並報告各河口生態的介紹。 | △教師不一定要每一組都繪製一份地圖,也可以全班製作一份。老師只要將一個台灣地圖晝在一張全開圖畫紙上,再由學生各組負責一部分,合作拼圖,完成一分大型的台灣河口生態系地圖。 |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一、設計好的台灣河口生態系地圖,鼓勵學生精緻化成科學性的壁報後,貼在學校公佈欄供其他學生參考。 二、實際實施規劃好的河口生態之旅,並於事後進行改良。 | |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本活動之評量可採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一、學習單撰寫 二、小組報告:針對各組小組報告及分工合作情形進行評鑑。 三、台灣河口生態地圖:針對各組製作的台灣河口生態地圖進行評分。 四、同儕互評:同學依據互評表針對各組所提出的河口生態之旅進行互評。 |
附錄1 河口生態閱讀資料
河口地區的水是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所構成,部分陸地上的物質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經分解成為營養鹽,最後被運送到此地。於是河口沼澤地區是營養鹽豐富的地區,生物種類組成也相當複雜。
雖然生物組成複雜,但是嚴格說來河口並不是一個非常適合生物生活的地區,因為這裡有很多不利因素。包括鹽度、水位變化及土壤氧氣含量等。
潮汐及河口地形影響海水進入河口的量,進一步影響海水和淡水的混合量而影響河口地區的鹽度。河川的水量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洪水季節﹐淡水流出量大於海水流入量。枯水季節,淡水流出量小於海水流入量,使得此地鹽度起伏很大。水的鹽度經常變化,且由純淡水到純海水的各種組合都有。
除鹽度外,水位定期升降,每天二次漲退潮,也使動物必須過著在水中和在陸上等二種交替出現的生活型態。感受到水陸兩棲的轉換壓力。泥地水分高,氣體流通差,造成底質缺氧。所以生活在此地的生物需要有特殊的適應方式才能生存。
河口有來自陸地淡水或由海水帶來的大量碎屑。細菌和其他異營性的微生物將它們分解成為溶解的或顆粒的有機物質,這些物質被植物利用。濾食性動物過濾微生物或植物,肉食性動物又吞食這些濾食性動物,這就構成了河口有機物質的循環。
河口地區常見的生物包括水鳥、紅樹林、螃蟹、彈塗魚、軟體動物等,另外有一些則分佈較為侷限如大安水蓑衣和雲林莞草等。水筆仔是最常見的紅樹林植物。水筆仔在春天發芽,嫩綠的新芽慢慢長成新葉,葉子對生,長橢圖形,厚革質。因為紅樹林沼澤的土質又濕又軟、長期缺氧、水質的鹽度高、環境氣溫高、乾濕度改變大,水筆仔要適應環境繁衍成林,必須發展出特殊的適應方式。
水筆仔的葉片有厚厚的表皮,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水分散失,也會將多餘的鹽分儲存在老葉中,等到落葉的時候,將這些鹽分排出體外,像這種具有排鹽保水功能的葉片就是水筆仔特殊的適應方式之一。
水筆仔特殊的適應方式之二是胎生苗繁殖。由於種子萌芽的時候,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氧氣,而沼澤的軟泥卻極度缺氧,鹽分又高,既不利於種子發芽,也不利於幼苗生長,所以水筆仔就演化出「胎生苗」來克服沼澤的惡劣環境。秋天時水筆仔的果實雖然已經成熟,但是並不立刻掉落,種子萌芽後,伸出卵形、呈錐狀凸出並帶有5枚萼片的果實體,發育成表面光滑、形狀尖而細、帶有胚莖的「胎生苗」,垂掛在母株身上吸取養分、成長,並利用「胎生苗」上的皮孔進行空氣交換,直到「胎生苗」發育成熟後,脫離母株掉落至泥灘地,插入軟泥中就能繼續成長。如果運氣不好,沒有插入泥中,「胎生苗」也會隨著潮水運送到其他地方,幸運話的也能再次著根生長。
水筆仔特殊的適應方式之三是多功能的支持根與呼吸根。為了要在黏稠的軟泥中固定,紅樹林植物發展出各種支持根、呼吸根、地下根、來維持樹身的成長,並適應沼澤的惡劣環境。水筆仔的支持根是由樹的主幹長出再向下深入軟泥中。而支持根本身還會再側分,成為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根盤。地下根由主幹分出,在地下形成放射狀的根系,這些根系淺而廣,有利於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水筆仔的呼吸根通氣組織很發達,根部表皮佈滿皮孔,空氣很容易就能通過組織之間。而呼吸根在主幹的基部長出後,深入軟泥中,又可形成穩固的支持根。有了這樣獨特的生存方式,水筆仔才能在半濕半乾,半鹹半淡的環境中繁衍成林!
彈塗魚,最長可達二十公分。牠們的呼吸方法和螃蟹相似,使鰓室充滿水,不過卻無法使水循環流動,而重獲氧氣,所以會定時的回到水邊,重新喝上一口水。幸而牠們具有能吸收氣體的表面-皮膚。牠們所吸進的氧氣中,有大部分是從皮膚吸進來,就像青蛙一樣,不過如果要能呼吸,牠的皮膚必須是濕的才行,所以彈塗魚在游動之時,會迅速的往旁邊打滾,好把兩側身體都沾到水份。如果彈塗魚要快速行動,例如抓螃蟹或是逃避危險就會將尾巴朝側邊捲起,一邊拍擊泥面而飛快的前進。不過大多數時間中,牠們行動的姿勢都相當鎮定,是拄著兩隻前鰭往前爬走。前鰭內有骨骼,肌肉發達,並且在一半的地方有關節,所以彈塗魚看起來像是在泥地上用手肘起伏的爬行著。某些種的彈塗魚還有第二對鰭,位置在魚肚的更下方,這對鰭長成一圈,形成像吸盤一樣的東西,可以讓魚攀住紅樹林的樹根。彈塗魚生長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紅樹林裡。
招潮蟹可以說是河口的提琴手,牠不時的在揮舞牠的大螯,彷彿招來潮水一般,這就是招潮蟹名稱的由來,而且那隻大螯也是牠們求偶的秘密武器!他們掘洞為家,以河床為覓食區,到處可見。在河口泥灘中還能找到許多貝類如:文蛤和赤嘴蛤,這兩種貝類都是屬於可以食用的雙殼貝,是漁民捕撈的最愛。
水鳥也是河口生態的重要成員。水鳥泛指活動於溼地環境的鳥類,對於他們而言,河口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泥濘的濕地更使得陸生的掠食者,如:蛇、鼠等無法在此出沒威脅水鳥的活動,是天然的庇護場所。大多數的水鳥都具遷移能力,每年季節轉換時,南北的長途遷徙,呈現出鳥類無國界,是國際性的物種。台灣位處東亞亞熱帶候鳥遷移的重要位置上,加上台灣冬季氣候溫暖,食物豐盛,吸引各式水鳥停棲、度冬及覓食,河口即是這群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如聞名全球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即位在曾文溪這個美麗的河口,牠們恣意在河口覓食、嬉戲、跳躍,優雅的姿勢。每年冬季候鳥避冬期,淡水河口的那片泥沼濕地,便成為數以千計雁鴨科/鷸珩科鳥類覓食地,形成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
附錄2 河口生態系討論問題
一、數萬年之後地球上的生物越來越多,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裡的生物都到達飽和,分別生活在這些棲地的生物均遷往河口生態系居住,你認為他們會感到哪些不便?又有什麼好處?
二、生活在河口的生物有哪些?分別有什麼適應方式?
三、試舉出河口生態系中的常見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四、根據上題,請試著畫出河口生態系的食物網。
五、請問河口生態系其他生態系有何不同?
附錄3 台灣主要河流地圖
本圖片引自http://earth.fg.tp.edu.tw/learn/unwater/pollution.htm
附錄4 如何進行河口生態之旅閱讀資料
【說明】以下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大肚溪口賞鳥資訊、濕地手則、賞蟹指南及潮汐情形,大家在閱讀完後,請設計一分實際可行的河口生態之旅。內容必須包括行程表、注意事項與應帶物品等。
如何拜訪大肚溪河口生態系
每年十月到隔年五月是大肚溪口主要的賞鳥季節。不過在此地每一種鳥有他自己的活動高潮,其中十二月至四月欣賞鷸科及雁鴨科鳥類的旺季,四月到七月則是燕歐活躍的季節。而每日最佳賞鳥時刻亦需配合潮汐變化,以漲潮前一個小時最理想。
水鳥活動範圍均相當廣闊,觀察時不似紅樹林植物或螃蟹那麼方便。螃蟹、紅樹林的觀察只要選擇一片固定的小範圍即可,而觀察水鳥就得利用雙筒望遠鏡與高倍率的單筒望遠鏡,海闊天空地尋找,才能有所收穫,當然賞鳥的樂趣也就在如此尋尋覓覓中培養出來。
春夏兩季,你可以輕易地在西部沿海的紅樹林、木麻黃林觀察至這三種鷺鷥一起在樹林中營巢育雛,形成熱鬧非常的「鷺鷥林」景觀。要是你能持之以恆地觀察,就能紀錄下完整的鷺鷥繁殖史資料。不過,繁殖期的鷺鷥及幼雛都極易受驚嚇,太近觀察常會導致幼鳥失足墜地,觀察者千萬不要因過度熱中而驚擾牠們。
水鳥的觀察,你可以從鳥的外觀特徵辨識開始,例如頭部的花色、頸部是否有條紋、尾部顏色如何,以及飛起後翅膀的花色特徵,配合圖鑑就可以查出鳥類的名稱;進一步的觀察則可以記錄種類、數量、體型、行為,辨識雄雌鳥間的體色差異、覓食、甚至築巢、育幼過程等。除了文字記錄外,鳥類的攝影、繪畫也是另一種觀察記錄方式,甚至可以提升成為藝術創作的題材。
而觀察螃蟹最好的時間,應配合每種蟹的生活作息,一般在潮間帶出現的螃蟹,最佳的觀察時間在退潮前後二小時內,要賞蟹的人,最好在出發的前一天先查閱隔天的潮汐表,以賞握最佳的觀察時間及氣象資訊並且最好準備布手套、長筒雨鞋、望遠鏡、放大鏡、圖鑑、筆記本等以利觀察的進行,才能有一趟充實的賞蟹之旅。最好的觀察方法是先在遠處,以低倍望遠鏡觀察群體的生態行為,再慢慢靠近洞口,蹲下或坐下,靜待數分鐘,可以看見蟹兒小心的爬出洞外覓食或修洞。
另外,穿著長統雨鞋或防滑鞋可以避免許多意外傷害。對了,戴上一頂能綁緊、能遮陽的帽子,可以避免讓細嫩的皮膚被陽光曬傷哦!
附註一:濕地守則
.注意當天潮汐漲退
.請把攜來的廢物帶走
.尊重鄉郊傳統,愛護村民財產
.請勿捕獵、騷擾及撿取任何野生生物
.請勿踐踏海草及紅樹林的根或幼苗
附註二:大肚溪口潮汐表
日期 | 滿潮及乾潮時間 | ||
農曆 | 滿潮 | 乾潮 | |
1 | 16 | 11:36 | 5:36 |
2 | 17 | 12:24 | 6:24 |
3 | 18 | 1:12 | 7:12 |
4 | 19 | 2:00 | 8:00 |
5 | 20 | 2:48 | 8:48 |
6 | 21 | 3:36 | 9:36 |
7 | 22 | 4:24 | 10:24 |
8 | 23 | 5:12 | 11:12 |
9 | 24 | 6:00 | 12:00 |
10 | 25 | 6:48 | 12:48 |
11 | 26 | 7:36 | 1:36 |
12 | 27 | 8:24 | 2:24 |
13 | 28 | 9:12 | 3:12 |
14 | 29 | 10:00 | 4:00 |
15 | 30 | 10:48 | 4:48 |
附錄5 河口生態之旅設計互評表
受評組別: 評分組別:
項目 | 特優 | 優 | 佳 | 普通 | 再加油 |
旅行日期安排適當 | |||||
出發時間安排適當 | |||||
賞蟹時間安排適當 | |||||
賞鳥時間安排適當 | |||||
注意事項詳細清楚 | |||||
應帶物品詳細清楚 |
模組內各項活動示例三【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製作】
活動指導
【教學重點】
本活動重點有:
利用大肚溪口常見生物分類手冊製作訓練學生搜集及整理資料的能力。
透過大肚溪口常見生物分類手冊製作了解鳥類、植物、螃蟹特徵。
透過製作檢索表及分類手冊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及歸納能力及創造力。
【教學資源】
器材:電腦網路、生物圖鑑(示範用)、相關資料
時間:約4節課
【使用說明】
本活動有二個附錄:
一、附錄1 大肚溪口常見鳥類分類手冊製作學習單
二、附錄2 「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製作」互評表
三、附錄3 大肚溪口常見螃蟹分類手冊製作學習單
「大肚溪口常見生物分類手冊製作」的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要到河口去調查生物,應該怎麼做呢?是不是應該有觀察手冊呢?本組的任務就是製作「大肚溪口常見生物分類手冊」。觀察手冊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如何製作一本好的分類手冊呢?可藉由下列問題的討論幫助我們。
| 大肚溪口常見生物分類手冊可分為植物、鳥類、螃蟹三部分,分組進行。以「大肚溪口常見鳥類分類手冊」為例,其內容應包括鳥類的基本介紹、河口鳥類的特徵、河口常見鳥類及河口鳥類檢索表。 |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以「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為例: 一、分析市售觀察手冊所包含的內容,作為自製觀察手冊的參考。可發現內容應包括某類生物的特徵介紹、生物的照片 二、進行資料蒐集,回答學習單(附錄1)上的問題。 同學分工合作,利用書籍及網路搜集相關資料,並依大肚溪口鳥類觀察手冊製作學習單完成「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 可參考下列網站: 台灣文化生態地圖/植物生態館http://tcemap.gcc.ntu.edu.tw/sub_4/plant.htm) 河口生物世界(http://www.naturesky.com/green/n009/index.htm) 河口生態(http://www.fcic.org.tw/060/travel.htm) 三、實際製作 將學習單討論結果及蒐集到的相關資料重新整理、排版、列印、裝訂。 | △教師提供市售觀察手冊,儘量選擇輕、薄、簡單的手冊,方便學生分析。 在此階段學生依據學習單進行活動,△老師要讓學生有自行探究的時間。老師在小組間觀察學生的活動,老師的參與不要太多,只有當小組有疑問或小組運作有問題時才介入。 △學習單每完成某一階段即可進行小組報告,適時的提供意見,讓學生可以朝向老師的教學目標。 △大肚溪口常見螃蟹分類手冊的學習單,可參考附錄3。 |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結論與心得 將小組討論完成之學習單問題與製作完成的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向同學報告。 | △此時除了報告的同學外,要進行同儕互評,互評的內容參考附錄2。 |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將完成後的「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使用於大肚溪口的生物觀察。 | 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做應用。 |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本活動之評量採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 評量內容考量應考量到整個科學素養所包含的各項能力。 |
附錄1 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製作學習單
第一部分:請先思索下列問題,這些問題將幫助大家對河口鳥類有初步的認識。
一、什麼是鳥?鳥類和其他種類的生物有何不同?
二、請找出大肚溪口及溪頭常出現的鳥類各十種。
三、請搜集及整理上述鳥類的照片及介紹。
四、請判斷照片中的鳥類比較可能出現在大肚溪口還是溪頭?為什麼?
五、請比較大肚溪口常出現的十種鳥類之間有何差異?
六、請將大肚溪口常見的十種鳥類製作成檢索表。
第二部分:開始製作「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請記得發揮創意。內容至少應包括鳥類的特徵介紹、河口鳥類的特色、河口常見鳥類的照片及特徵及檢索表。
附錄2 「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互評表
受評組別: 評分組別:
項目 | 特優 | 優 | 佳 | 普通 | 再加油 |
學習單內容的正確性 | |||||
檢索表是否正確 | |||||
鳥類特徵的說明 | |||||
河口鳥類特徵的說明 | |||||
鳥類的照片清晰 | |||||
鳥類的介紹清楚易懂 | |||||
分類手冊使用起來很方便順手 | |||||
分類手冊的美觀 | |||||
分類手冊的完整性 |
附錄3 大肚溪口常見螃蟹觀察手冊製作學習單
第一部分:請先思索下列問題,這些問題將幫助大家對螃蟹有初步的認識。
一、請完成下列螃蟹小檔案。什麼是螃蟹?螃蟹可分為哪幾類?螃蟹如何呼吸?螃蟹如何生殖?
二、請找出大肚溪口常出現的螃蟹五種。
三、請搜集及整理上述螃蟹的照片及介紹。
四、請比較大肚溪口常出現的五種螃蟹之間有何差異?
五、請將大肚溪口常見的五種螃蟹製作成檢索表。
第二部分:開始製作「大肚溪口常見螃蟹觀察手冊」,請記得發揮創意。內容至少應包括的螃蟹特徵介紹、河口常見螃蟹的照片及特徵及檢索表。
模組內各項活動示例四【大肚溪口生物觀察】活動指導
【教學重點】
本活動重點有二:
利用自製「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實際觀察了解河口生物的種類及數量。
深入觀察生物的行為及特徵。
【教學資源】
器材:自製「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望遠鏡
時間:三小時
【使用說明】
本活動有兩個附錄:
一、附錄1 「大肚溪口鳥類觀察學習單」,供全班在進行河口鳥類觀察時的指引。
二、附錄2 大肚溪口鳥類模仿評分表。
「大肚溪口鳥類觀察」的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來到河口,有很多的生物在這裡,不過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鳥類。讓我們就從這裡開始,鳥類的觀察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今天我們有鳥類觀察學習單當作指引,還有行前製作的「生物分類手冊」可以參考,至少要完成學習單上的問題。 | △學生初到河口進行生物觀察,可能會興奮,而且有濃厚的興趣及動機。但是要讓學生專注的觀察並不容易。 △老師只要把探究的子題說明清楚,應該就可以順利進行。 |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以鳥類觀察為例: 一、進行鳥類觀察 .各小組學習使用望遠鏡的使用方法。 .各小組使用望遠鏡及自製河口生物分類手冊進行鳥類觀察。完成「大肚溪口鳥類觀察學習單」。 二、指導小組討論設計模仿鳥類的表演。 小組就地取材、共同討論,模仿所觀察鳥類的行為及特徵。 | △在此階段學生依據學習單進行活動,老師要讓學生有自行探究的時間。老師在小組間觀察學生的活動,老師的參與不要太多,只有當小組有疑問或小組運作有問題時才介入。 △學習單每完成某一階段即可進行小組報告,適時的提供意見,讓學生可以朝向老師的教學目標。 △觀察的重點不在知道鳥類的名字,而是讓學生可以藉由觀察、分析等過程進行學習。 △應鼓勵學生儘可能發揮創意,並事先發給小組表演的評鑑表,讓同學在設計之前就知道老師的期望為何?較不易離開老師的教學目標。 |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結論與心得 一、提出辨識鳥類的方法。 二、將河口鳥類種類及數目進行分析,學習以科學的方法展示資料。 三、模仿鳥類表演,並針對所模仿的鳥類行為及特徵,說明理由,並解釋其可能隱含的意義。 | 讓學生透過成果的分享互相觀摩,各小組間可以彼此學習。學生在模仿鳥類行為特徵時,教師需適時引導使學生可以深入了解鳥類行為的意義。 |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五、若學生因為此觀察而引發進一步探討的興趣,則可指導他們做「專題研究」。 | 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做應用。 |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本活動之評量採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一、經驗分享情形:聽取別組的報告,提出問題,紀錄別組獲得的資料和結果,回答別組對本組工作的問題。
| 評量容考量應考量到整個科學素養所包含的各項能力。 |
附錄1 大肚溪口鳥類觀察學習單
一、請利用「自製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觀察並記錄大肚溪口有哪幾種鳥類?各有幾隻?
二、請小組討論票選大肚溪口「鳥類之最」。
A、最美的鳥: | G、最有耐力的鳥: |
B、最活潑的鳥: | H、最好笑的鳥: |
C、體型最小的鳥: | I、數量最多的鳥: |
D、最優雅的鳥: | J、最愛叫的鳥: |
E、你最欣賞的鳥: | K、最 的鳥: |
F、最勤勞的鳥: | L、最 的鳥: |
三、在這幾種中請選擇一種鳥進行仔細的觀察並記錄。
四、素描:畫出你們所觀察的這隻鳥。
五、請大家腦力激盪、發揮創意模仿表演您所觀察的鳥。並說明你們這樣表演的理由。
六、請紀錄下根據「自製河口生物分類手冊」無法辨識的鳥類其特徵為何?
附錄2 河口鳥類模仿互評表
受評組別: 評分組別:
項目 | 特優 | 優 | 佳 | 普通 | 再加油 |
製作道具協助表演 | |||||
表演內容豐富 | |||||
表演的內容生動活動,引人入勝 | |||||
明顯表現出該鳥類的特徵 | |||||
表演程序順暢情形 | |||||
聲音宏量 | |||||
分工合作的情形 |
模組內各項活動示例五【大肚溪口鳥類的變化及環境破壞】
活動指導
【教學重點】
本活動的教學重點有三:
一、藉由閱讀大肚溪口大杓鷸的相關資料,了解河口生態被破壞的情形及因素。
二、藉由畫出大杓鷸的變化培養學生科學過程技能。
三、藉由討論保護河口生態的策略,培養學生環境保護的觀念。
【教學資源】
器材:網路
時間:一節課
【使用說明】
本活動有三個附錄:
附錄一 「大肚溪口大杓鷸族群變遷」閱讀資料
附錄二 「大肚溪口大杓鷸族群變遷」學習單
三、附錄三 河口遭受破壞的相關新聞
「大肚溪口鳥類的變化及環境污染」的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大肚溪口無論是鳥類、螃蟹生態資源都相當豐富,是台灣重要的河口生態系,但是在我們河口之旅的過程裡,你認為這塊土地有受到良好的保護嗎?你是否看到不開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呢?這個蘊育豐富生物的河口卻受到嚴重的破壞。過去這幾年大肚溪口鳥類的變化情形如何?哪些因素影響了這裡的生物資源? | △利用學生進行河口生態之旅的發現,引出河口被破壞的情形。 |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一、請學生閱讀附錄一的相關資料,並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學習單上所列問題。 二、利用網路或報紙搜集河口遭受破壞的相關新聞事件。並找出其他破壞河口生態的因素。 | 河口遭受破壞嚴重,相關新聞屢見不鮮,附錄三有一則相關新聞,可供參考。 |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一、大杓鷸的生態因為大肚溪口人為的破壞在數量及活動地點上都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大杓鷸原本在大肚溪口的北岸活動,後來因為火力發電場的興建使得大杓鷸南遷至南岸的伸港地區。後來因為台電高壓電塔的設立,使其又南飛至線西肉粽角一帶。在數量上也明顯減少了。 | |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鼓勵學生腦力激盪提出保護河口生態的有效策略。 | |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本活動之評量採學習單的填寫與小組報告進行
二、小組報告:針對各組小組報告及分工合作情形進行評鑑。 |
附錄一:大肚溪口大杓鷸族群變遷
大杓鷸是鷸行鳥科中體型最大的種類之一,體長約60公分,全身大致為褐色,全身密佈著黑色斜斑,嘴長而向下彎,雌鳥嘴喙長於12.9公分,而雄的嘴喙小於12.2公分,腹部的羽毛為白色。食物為招潮蟹、沙蠶、螻蛄蝦、小魚、甲殼類、貝類、多毛類、兩棲爬蟲類、軟體動物等,主要是在歐亞大陸的凍原以南繁殖。他的羽色雖然不是很鮮豔亮麗,但是其色調和海岸灘地的柔和搭配以及一大群在海岸群飛覓食的盛況也是非常壯觀吸引人的。在台灣每年的冬天都會有大杓鷸來度冬,而度冬的地點雖然分佈在整個西海岸都有分佈,但是數量都很少,只有在大肚溪口卻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覓食渡冬。
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濱工業區一帶曾經有三千多隻的記錄,是彰化縣海岸境內重要的鳥類資源,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度冬族群。根據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劉照國(2002)對彰化大肚溪口彰濱工業區大杓鷸的活動模式調查結果,目前大杓鷸主要利用在彰濱工業區線西崙尾交界的灘地做為漲潮期間的休息地。退潮時則往南或往北沿海岸線或是往低潮線方向飛去。部份時期會飛往彰濱工業區崙尾區和鹿港區之間的灘地上覓食。
在1980年代以前,大杓鷸主要是利用大肚溪口北岸做為棲息、覓食的地點,直到1987年台中火力電廠開始興建以後,大杓鷸便離開北岸往南岸的伸港區活動,這是大杓鷸第一次棲地利用的改變。從1984年到1992年之間大杓鷸在大肚溪口南岸的伸港區活動,主要群集的數量大約九百到一千二百隻左右,其他較小的群集也有數十隻到上百隻左右,族群總數量大約可達兩千隻。漲潮期間在魚塭內棲息,退潮時則在伸港區灘地覓食。
1992年以後,台灣電力公司在這裡設置了許多的高壓電塔,沿著伸港區海岸線附近的魚塭切過潮間灘地通到彰濱工業區以後,大杓鷸群聚便離開了伸港區往更南邊的崙尾、線西俗稱肉粽角一帶棲息。大杓鷸的覓食棲地似乎又更零星散佈在整個彰化海岸地區。這是大杓鷸第二次的棲地利用形態的改變。隨著彰濱工業區的持續開發,大杓鷸的數量從兩、三千多隻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900隻。大杓鷸族群數量減少的原因很多,但是環境地貌的變化和覓食棲地的減少,絕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附錄二:「大肚溪口大杓鷸族群變遷」學習單
一、請問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活動地點的改變情形為何?
二、請圖示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活動地點的改變情形。
三、請問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族群數量的改變情形為何?
四、請以年為橫軸、大杓鷸的數量為縱軸,畫出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族群數量的變化折線圖。
五、請問影響大杓鷸的族群與數量變化的因素為何?
六、假設西元2005年時,工業區的佔地不足,為了刺線國內需要再與海爭地,想要將線西的肉粽腳填土開發,而舉行全民公投,你會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呢?你的理由為何?
附錄三:河口遭受破壞的相關新聞
◎大肚溪出海口成了「垃圾海」
【陳世宗/台中港報導】2001.08.01 中國時報
桃芝颱風挾帶豪雨過境,大肚溪上游大批垃圾隨洪水沖刷入海。昨(卅一)日漲退潮間,大批垃圾充斥河口,綿延長達數百公尺,吞噬溪岸一百餘艘膠筏,漁民忙於清除垃圾及廢棄物,部分膠筏則慘遭沖走及撞毀,漁民損失慘重。!
桃芝颱風挾帶的豪雨從大肚溪上游烏溪沖刷而下,數十萬噸的原木、廢棄物及垃圾,昨日隨海水漲退潮,吞噬大肚溪出海口。漲潮時,出海口淪為垃圾海。退潮後,綿延數百公尺的垃圾帶,在豔陽曝曬下散發出嗆鼻惡臭,還有動物死屍,令人怵目驚心!
漁民王來發表示,大肚溪北岸膠筏約三百餘艘,經桃芝颱風十二級強風吹打,約有三、四十艘被撞得支離破碎,三十餘艘被強風及洪水沖刷斷纜流入台灣海峽。也有百餘艘膠筏慘遭垃圾吞噬,漁民含淚於垃圾堆尋找自己的膠筏。
漁民無奈指出,數十萬噸的垃圾遍布於大肚溪出海口北岸,如果權責單位不儘速清除,不僅嚴重危及膠筏安全,更造成二度公害。
河口生態學習手冊
學生:一年 班 姓名:
認識生態系
學校的小水池,種植了浮萍、水芙蓉、睡蓮,也長了不少水綿,其中還有野生的孔雀魚,今年校長又在裡面放了幾條鯉魚。魚兒不必餵食,都活得很好,也繁殖了不少小魚。我們可以說,這個水池是一個由植物、動物和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什麼是生態系呢?這個由動物、植物和環境互動的結果,使動植物穩定的在這個環境中成長,就構成一個生態系。更清楚的定義則是:生活在同一時間與空間的所有生物和其無機環境之間,相互組成一個密不可分且很有秩序的體系。
一個生態系中的生物又可分為幾類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消費者。小水池裡的植物可以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養分,就是生產者;而水池中的孔雀魚、鯉魚必須以生產者為食物,稱為消費者。而這個水池中還存在著一些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分解死亡後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就稱為分解者。
為什麼校園中的水池不需要人的照顧呢?這是因為消費者可以從生產者獲得養分,而生產者可以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日光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分解者則以分解生物屍體為養分的來源,並可以讓構成養分的這些物質回到自然界,再供生產者使用。當物質可以不斷在的生物與生物間循環時,水池內的生物就可以達到穩定,也就不需要人照顧了。
大自然裡存在著更多的生態系,大到整片的熱帶雨林,小到一棵枯木都可能成為生態系。不過這些生態系可歸納成兩類:一類是陸域生態系,一類則是水域生態系。陸域生態系依據年雨量又可分為森林、草原與沙漠生態系三類。
森林生態系的平均年雨量為750公釐以上,臺灣高山由於海拔高度不同,造成溫度、溼度等氣候因子的差異,由高而低分別成了類似地球緯度不同所造成的各種森林生態系。大致上高海拔地區為針葉林,中海拔地區以針闊葉混合林為主,低海拔地區主要為闊葉林,在恆春半島尚有熱帶季風林和一小部份的海岸漂流林。
大多數的草原緊鄰著森林地帶,特色是開闊平坦,視野寬廣,適於奔馳,通常位於大陸的內陸,有明顯的乾濕季之分。這裡的雨量較為稀少,約在250~750mm之間,這種雨量無法形成森林,但也不致形成沙漠,而成了過渡地帶的草原。草原主要的生產者是草,為了度過旱季,大部分的草都枯萎,以休眠狀的種子或根來度過不良季節,等雨季來臨,水分充足,種子或葉子再開始生長。在此居住的動物都有良好的視覺、靈敏的嗅覺及聽覺以及善跑的肢體,以便在草原上追逐或逃避敵人。如:斑馬、長頸鹿、鴕鳥、羚羊、獅子、獵豹、牛、羊。另外還有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如穴兔、地松鼠則以挖洞穴居的方式躲避敵害。
沙漠地區的年平均雨量均少於250公釐,且降雨極不規則,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土壤得不到雨水的滋潤,含水量極少,因此沙漠地區的生產者,種類稀少,且往往有特殊的適應方式,如仙人掌的針狀葉等。沙漠地區的動物亦因食物的來源少,故種類也不多,常見的僅有駱駝、跳鼠和一些節肢動物與爬蟲類等。
地球表面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為水所覆蓋,而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與海洋、湖泊及溪流等各種水域都有密切的關係。水域生系可以分為海洋生態系、淡水生態系和河口沼澤生態系等三大類。
海洋佔地球表面70﹪。海洋生態系依水深的程度可以分為近海區和遠洋區,其分界為水深200公尺,水深超過200公尺的區域稱為遠洋區。生活在遠洋區中的主要生物為都是浮游性,它們主要分佈從海面到水面下100公尺光線較為充足的區域,而浮游性植物即為遠洋區的主要生產者。至於消費者則包括各種魚類、小型節肢動物、水母和烏賊及鯨魚等。在深海地區,雖然光線無法到達但仍存活著不少的生物。近海區則有潮汐定期的升降和海浪不斷的衝擊。有不少的甲殼類、魚類、軟體動物、珊瑚、海綿、海膽和大型的節肢動物等在此生活。
而淡水生態系中的主要成員,在動物方面包括浮游性動物、蜉蝣、水蠆、蝦、蟹類、軟體動物及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以魚類及兩棲類為主。而生產者則包括矽藻、綠藻、藍綠藻及高等植物,如布袋蓮等。另外,還有許多水鳥及徜徉水邊的哺乳類動物也是淡水生態系中的成員。
河口沼澤生態系都位於各大河的出海口、海岸或位於內陸而排水不良的窪地。當溪水或河水由上游挾帶的泥沙或地面水在流速緩慢的下游或低地等沈積下來,經過長期的堆積,而形成。在沼澤地,由河水或地面流水挾帶而來的無機鹽類及有機物都沈澱下來,因此淤泥中養分的含量非常的豐富。河口沼澤雖有豐富的食物,但具有許多特殊環境壓力,動物必須具備因應之道,才能生存下來。
認識生態系討論問題
一、請分別舉出四種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二、何謂生態系?
三、請舉出五個生態系的例子。
四、生態系中不同種類的生物有哪些交互作用?
五、下列七組生物,其中六組分別生活在六個不同的棲所;另一組的生物,在自然情況下,不會生活在一起。請問這六組生物可能的棲所為何?並將最後一組的生物配對到前六組。
A、鰱魚、草魚、淡水蝦、鯽魚、布袋蓮、蘆葦、白鷺鷥。
B、海鷗、蛤、蚵、貝殼、寄居蟹、水鳥、黃槿、馬鞍藤。
C、松鼠、甲蟲、啄木鳥、青苔、樹蕨、猴子青竹絲、貓頭鷹、松樹。
D、無尾熊、雲豹、紅鶴、企鵝、小水鴨、孔雀、大象、椰子樹。
E、草、斑馬、獅子、羚羊、矮樹、長頸鹿、犀牛、野牛、大象、豹。
F、蜥蜴、仙人掌、跳鼠、駱駝、蛇、蠍子。
G、北極熊、海象、海獺、海獅、海狗、海豹、鱈魚。
六、常見的生態系有哪幾類?各有什麼特色?
河口生態閱讀資料
河口地區的水是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所構成,部分陸地上的物質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經分解成為營養鹽,最後被運送到此地。於是河口沼澤地區是營養鹽豐富的地區,生物種類組成也相當複雜。
雖然生物組成複雜,但是嚴格說來河口並不是一個非常適合生物生活的地區,因為這裡有很多不利因素。包括鹽度、水位變化及土壤氧氣含量等。
潮汐及河口地形影響海水進入河口的量,進一步影響海水和淡水的混合量而影響河口地區的鹽度。河川的水量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洪水季節﹐淡水流出量大於海水流入量。枯水季節,淡水流出量小於海水流入量,使得此地鹽度起伏很大。水的鹽度經常變化,且由純淡水到純海水的各種組合都有。
除鹽度外,水位定期升降,每天二次漲退潮,也使動物必須過著在水中和在陸上等二種交替出現的生活型態。感受到水陸兩棲的轉換壓力。泥地水分高,氣體流通差,造成底質缺氧。所以生活在此地的生物需要有特殊的適應方式才能生存。
河口有來自陸地淡水或由海水帶來的大量碎屑。細菌和其他異營性的微生物將它們分解成為溶解的或顆粒的有機物質,這些物質被植物利用。濾食性動物過濾微生物或植物,肉食性動物又吞食這些濾食性動物,這就構成了河口有機物質的循環。
河口地區常見的生物包括水鳥、紅樹林、螃蟹、彈塗魚、軟體動物等,另外有一些則分佈較為侷限如大安水蓑衣和雲林莞草等。水筆仔是最常見的紅樹林植物。水筆仔在春天發芽,嫩綠的新芽慢慢長成新葉,葉子對生,長橢圖形,厚革質。因為紅樹林沼澤的土質又濕又軟、長期缺氧、水質的鹽度高、環境氣溫高、乾濕度改變大,水筆仔要適應環境繁衍成林,必須發展出特殊的適應方式。
水筆仔的葉片有厚厚的表皮,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水分散失,也會將多餘的鹽分儲存在老葉中,等到落葉的時候,將這些鹽分排出體外,像這種具有排鹽保水功能的葉片就是水筆仔特殊的適應方式之一。
水筆仔特殊的適應方式之二是胎生苗繁殖。由於種子萌芽的時候,需要充足的水分和氧氣,而沼澤的軟泥卻極度缺氧,鹽分又高,既不利於種子發芽,也不利於幼苗生長,所以水筆仔就演化出「胎生苗」來克服沼澤的惡劣環境。秋天時水筆仔的果實雖然已經成熟,但是並不立刻掉落,種子萌芽後,伸出卵形、呈錐狀凸出並帶有5枚萼片的果實體,發育成表面光滑、形狀尖而細、帶有胚莖的「胎生苗」,垂掛在母株身上吸取養分、成長,並利用「胎生苗」上的皮孔進行空氣交換,直到「胎生苗」發育成熟後,脫離母株掉落至泥灘地,插入軟泥中就能繼續成長。如果運氣不好,沒有插入泥中,「胎生苗」也會隨著潮水運送到其他地方,幸運話的也能再次著根生長。
水筆仔特殊的適應方式之三是多功能的支持根與呼吸根。為了要在黏稠的軟泥中固定,紅樹林植物發展出各種支持根、呼吸根、地下根、來維持樹身的成長,並適應沼澤的惡劣環境。水筆仔的支持根是由樹的主幹長出再向下深入軟泥中。而支持根本身還會再側分,成為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根盤。地下根由主幹分出,在地下形成放射狀的根系,這些根系淺而廣,有利於養分和水分的吸收。水筆仔的呼吸根通氣組織很發達,根部表皮佈滿皮孔,空氣很容易就能通過組織之間。而呼吸根在主幹的基部長出後,深入軟泥中,又可形成穩固的支持根。有了這樣獨特的生存方式,水筆仔才能在半濕半乾,半鹹半淡的環境中繁衍成林!
彈塗魚,最長可達二十公分。牠們的呼吸方法和螃蟹相似,使鰓室充滿水,不過卻無法使水循環流動,而重獲氧氣,所以會定時的回到水邊,重新喝上一口水。幸而牠們具有能吸收氣體的表面-皮膚。牠們所吸進的氧氣中,有大部分是從皮膚吸進來,就像青蛙一樣,不過如果要能呼吸,牠的皮膚必須是濕的才行,所以彈塗魚在游動之時,會迅速的往旁邊打滾,好把兩側身體都沾到水份。如果彈塗魚要快速行動,例如抓螃蟹或是逃避危險就會將尾巴朝側邊捲起,一邊拍擊泥面而飛快的前進。不過大多數時間中,牠們行動的姿勢都相當鎮定,是拄著兩隻前鰭往前爬走。前鰭內有骨骼,肌肉發達,並且在一半的地方有關節,所以彈塗魚看起來像是在泥地上用手肘起伏的爬行著。某些種的彈塗魚還有第二對鰭,位置在魚肚的更下方,這對鰭長成一圈,形成像吸盤一樣的東西,可以讓魚攀住紅樹林的樹根。彈塗魚生長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紅樹林裡。
招潮蟹可以說是河口的提琴手,牠不時的在揮舞牠的大螯,彷彿招來潮水一般,這就是招潮蟹名稱的由來,而且那隻大螯也是牠們求偶的秘密武器!他們掘洞為家,以河床為覓食區,到處可見。在河口泥灘中還能找到許多貝類如:文蛤和赤嘴蛤,這兩種貝類都是屬於可以食用的雙殼貝,是漁民捕撈的最愛。
水鳥也是河口生態的重要成員。水鳥泛指活動於溼地環境的鳥類,對於他們而言,河口不僅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泥濘的濕地更使得陸生的掠食者,如:蛇、鼠等無法在此出沒威脅水鳥的活動,是天然的庇護場所。大多數的水鳥都具遷移能力,每年季節轉換時,南北的長途遷徙,呈現出鳥類無國界,是國際性的物種。台灣位處東亞亞熱帶候鳥遷移的重要位置上,加上台灣冬季氣候溫暖,食物豐盛,吸引各式水鳥停棲、度冬及覓食,河口即是這群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如聞名全球的黑面琵鷺保護區,即位在曾文溪這個美麗的河口,牠們恣意在河口覓食、嬉戲、跳躍,優雅的姿勢。每年冬季候鳥避冬期,淡水河口的那片泥沼濕地,便成為數以千計雁鴨科/鷸珩科鳥類覓食地,形成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
河口生態系討論問題
一、數萬年之後地球上的生物越來越多,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裡的生物都到達飽和,分別生活在這些棲地的生物均遷往河口生態系居住,你認為他們會感到哪些不便?又有什麼好處?
二、生活在河口的生物有哪些?分別有什麼適應方式?
三、試舉出河口生態系中的常見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四、根據上題,請試著畫出河口生態系的食物網。
五、請問河口生態系其他生態系有何不同?
台灣主要河流地圖
本圖片引自http://earth.fg.tp.edu.tw/learn/unwater/pollution.htm
如何進行河口生態之旅閱讀資料
【說明】以下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大肚溪口賞鳥資訊、濕地手則、賞蟹指南及潮汐情形,大家在閱讀完後,請設計一分實際可行的河口生態之旅。內容必須包括行程表、注意事項與應帶物品等。
如何拜訪大肚溪河口生態系
每年十月到隔年五月是大肚溪口主要的賞鳥季節。不過在此地每一種鳥有他自己的活動高潮,其中十二月至四月欣賞鷸科及雁鴨科鳥類的旺季,四月到七月則是燕歐活躍的季節。而每日最佳賞鳥時刻亦需配合潮汐變化,以漲潮前一個小時最理想。
水鳥活動範圍均相當廣闊,觀察時不似紅樹林植物或螃蟹那麼方便。螃蟹、紅樹林的觀察只要選擇一片固定的小範圍即可,而觀察水鳥就得利用雙筒望遠鏡與高倍率的單筒望遠鏡,海闊天空地尋找,才能有所收穫,當然賞鳥的樂趣也就在如此尋尋覓覓中培養出來。
春夏兩季,你可以輕易地在西部沿海的紅樹林、木麻黃林觀察至這三種鷺鷥一起在樹林中營巢育雛,形成熱鬧非常的「鷺鷥林」景觀。要是你能持之以恆地觀察,就能紀錄下完整的鷺鷥繁殖史資料。不過,繁殖期的鷺鷥及幼雛都極易受驚嚇,太近觀察常會導致幼鳥失足墜地,觀察者千萬不要因過度熱中而驚擾牠們。
水鳥的觀察,你可以從鳥的外觀特徵辨識開始,例如頭部的花色、頸部是否有條紋、尾部顏色如何,以及飛起後翅膀的花色特徵,配合圖鑑就可以查出鳥類的名稱;進一步的觀察則可以記錄種類、數量、體型、行為,辨識雄雌鳥間的體色差異、覓食、甚至築巢、育幼過程等。除了文字記錄外,鳥類的攝影、繪畫也是另一種觀察記錄方式,甚至可以提升成為藝術創作的題材。
而觀察螃蟹最好的時間,應配合每種蟹的生活作息,一般在潮間帶出現的螃蟹,最佳的觀察時間在退潮前後二小時內,要賞蟹的人,最好在出發的前一天先查閱隔天的潮汐表,以賞握最佳的觀察時間及氣象資訊並且最好準備布手套、長筒雨鞋、望遠鏡、放大鏡、圖鑑、筆記本等以利觀察的進行,才能有一趟充實的賞蟹之旅。最好的觀察方法是先在遠處,以低倍望遠鏡觀察群體的生態行為,再慢慢靠近洞口,蹲下或坐下,靜待數分鐘,可以看見蟹兒小心的爬出洞外覓食或修洞。
另外,穿著長統雨鞋或防滑鞋可以避免許多意外傷害。對了,戴上一頂能綁緊、能遮陽的帽子,可以避免讓細嫩的皮膚被陽光曬傷哦!
附註一:濕地守則
.注意當天潮汐漲退
.請把攜來的廢物帶走
.尊重鄉郊傳統,愛護村民財產
.請勿捕獵、騷擾及撿取任何野生生物
.請勿踐踏海草及紅樹林的根或幼苗
附註二:大肚溪口潮汐表
日期 | 滿潮及乾潮時間 | ||
農曆 | 滿潮 | 乾潮 | |
1 | 16 | 11:36 | 5:36 |
2 | 17 | 12:24 | 6:24 |
3 | 18 | 1:12 | 7:12 |
4 | 19 | 2:00 | 8:00 |
5 | 20 | 2:48 | 8:48 |
6 | 21 | 3:36 | 9:36 |
7 | 22 | 4:24 | 10:24 |
8 | 23 | 5:12 | 11:12 |
9 | 24 | 6:00 | 12:00 |
10 | 25 | 6:48 | 12:48 |
11 | 26 | 7:36 | 1:36 |
12 | 27 | 8:24 | 2:24 |
13 | 28 | 9:12 | 3:12 |
14 | 29 | 10:00 | 4:00 |
15 | 30 | 10:48 | 4:48 |
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製作學習單
第一部分:請先思索下列問題,這些問題將幫助大家對河口鳥類有初步的認識。
一、什麼是鳥?鳥類和其他種類的生物有何不同?
二、請找出大肚溪口及溪頭常出現的鳥類各十種。
三、請搜集及整理上述鳥類的照片及介紹。
四、請判斷照片中的鳥類比較可能出現在大肚溪口還是溪頭?為什麼?
五、請比較大肚溪口常出現的十種鳥類之間有何差異?
六、請將大肚溪口常見的十種鳥類製作成檢索表。
第二部分:開始製作「大肚溪口常見鳥類觀察手冊」,請記得發揮創意。內容至少應包括鳥類的特徵介紹、河口鳥類的特色、河口常見鳥類的照片及特徵及檢索表。
大肚溪口常見螃蟹觀察手冊製作學習單
第一部分:請先思索下列問題,這些問題將幫助大家對螃蟹有初步的認識。
一、請完成下列螃蟹小檔案。什麼是螃蟹?螃蟹可分為哪幾類?螃蟹如何呼吸?螃蟹如何生殖?
二、請找出大肚溪口常出現的螃蟹五種。
三、請搜集及整理上述螃蟹的照片及介紹。
四、請比較大肚溪口常出現的五種螃蟹之間有何差異?
五、請將大肚溪口常見的五種螃蟹製作成檢索表。
第二部分:開始製作「大肚溪口常見螃蟹觀察手冊」,請記得發揮創意。內容至少應包括的螃蟹特徵介紹、河口常見螃蟹的照片及特徵及檢索表。
大肚溪口鳥類觀察學習單
一、請利用「自製大肚溪口常見生物觀察手冊」觀察並記錄大肚溪口有哪幾種鳥類?各有幾隻?
二、請小組討論票選大肚溪口「鳥類之最」。
A、最美的鳥: | G、最有耐力的鳥: |
B、最活潑的鳥: | H、最好笑的鳥: |
C、體型最小的鳥: | I、數量最多的鳥: |
D、最優雅的鳥: | J、最愛叫的鳥: |
E、你最欣賞的鳥: | K、最 的鳥: |
F、最勤勞的鳥: | L、最 的鳥: |
三、在這幾種中請選擇一種鳥進行仔細的觀察並記錄。
四、素描:畫出你們所觀察的這隻鳥。
五、請大家腦力激盪、發揮創意模仿表演您所觀察的鳥。並說明你們這樣表演的理由。
六、請紀錄下根據「自製河口生物分類手冊」無法辨識的鳥類其特徵為何?
大肚溪口大杓鷸族群變遷
大杓鷸是鷸行鳥科中體型最大的種類之一,體長約60公分,全身大致為褐色,全身密佈著黑色斜斑,嘴長而向下彎,雌鳥嘴喙長於12.9公分,而雄的嘴喙小於12.2公分,腹部的羽毛為白色。食物為招潮蟹、沙蠶、螻蛄蝦、小魚、甲殼類、貝類、多毛類、兩棲爬蟲類、軟體動物等,主要是在歐亞大陸的凍原以南繁殖。他的羽色雖然不是很鮮豔亮麗,但是其色調和海岸灘地的柔和搭配以及一大群在海岸群飛覓食的盛況也是非常壯觀吸引人的。在台灣每年的冬天都會有大杓鷸來度冬,而度冬的地點雖然分佈在整個西海岸都有分佈,但是數量都很少,只有在大肚溪口卻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覓食渡冬。
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濱工業區一帶曾經有三千多隻的記錄,是彰化縣海岸境內重要的鳥類資源,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度冬族群。根據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劉照國(2002)對彰化大肚溪口彰濱工業區大杓鷸的活動模式調查結果,目前大杓鷸主要利用在彰濱工業區線西崙尾交界的灘地做為漲潮期間的休息地。退潮時則往南或往北沿海岸線或是往低潮線方向飛去。部份時期會飛往彰濱工業區崙尾區和鹿港區之間的灘地上覓食。
在1980年代以前,大杓鷸主要是利用大肚溪口北岸做為棲息、覓食的地點,直到1987年台中火力電廠開始興建以後,大杓鷸便離開北岸往南岸的伸港區活動,這是大杓鷸第一次棲地利用的改變。從1984年到1992年之間大杓鷸在大肚溪口南岸的伸港區活動,主要群集的數量大約九百到一千二百隻左右,其他較小的群集也有數十隻到上百隻左右,族群總數量大約可達兩千隻。漲潮期間在魚塭內棲息,退潮時則在伸港區灘地覓食。
1992年以後,台灣電力公司在這裡設置了許多的高壓電塔,沿著伸港區海岸線附近的魚塭切過潮間灘地通到彰濱工業區以後,大杓鷸群聚便離開了伸港區往更南邊的崙尾、線西俗稱肉粽角一帶棲息。大杓鷸的覓食棲地似乎又更零星散佈在整個彰化海岸地區。這是大杓鷸第二次的棲地利用形態的改變。隨著彰濱工業區的持續開發,大杓鷸的數量從兩、三千多隻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900隻。大杓鷸族群數量減少的原因很多,但是環境地貌的變化和覓食棲地的減少,絕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肚溪口大杓鷸族群變遷」討論問題
一、請問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活動地點的改變情形為何?
二、請圖示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活動地點的改變情形。
三、請問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族群數量的改變情形為何?
四、請以年為橫軸、大杓鷸的數量為縱軸,畫出大杓鷸在大肚溪口族群數量的變化折線圖。
五、請問影響大杓鷸的族群與數量變化的因素為何?
六、假設西元2005年時,工業區的佔地不足,為了刺線國內需要再與海爭地,想要將線西的肉粽腳填土開發,而舉行全民公投,你會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呢?你的理由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