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模組:認識水生植物~四大家族~

格式
doc
大小
189.5 KB
頁數
24
上傳者
Landy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11-25,离现在 21 33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主題:認識水生植物

~四大家族~







設計者:陳桂蘭、陳春秀

認識水生植物~四大家族~

由於一年級上學期「認識校園植物」的教學主題當中,學生們便開始學習運用自己的五官察覺校園裡的各種陸生植物,而在一年級下學期希望藉由「認識水生植物」的教學主題,讓學生透過實際體驗、遊戲的方式瞭解到:植物的生長環境有陸生與水生之別,同時能認識水生植物在水中所生長的環境,又可以區分為四大類型:飄游型、浮葉型、沈水型、出水型。

內容說明

1學習主題:認識水中植物

2適用學習階段:第一階段(國小一~二年級)

3教學節數:約共6節。(視需要自行調整學習活動內容並增減教學時間)

一、模組架構網…………………………………………p.3

二、模組架構……………………………………………p.4

三、設計理念與構想……………………………………p.5

四、學習目標與能力指標對應表………………………p.6

五、活動流程表…………………………………………p.7

六、教學評量……………………………………………p.8

七、各活動主題

A水生植物動動腦……………………………………p.9-11

B水生植物大尋寶……………………………………p.12

C拜訪生態園…………………………………………p.13-14

D水生植物觀察家……………………………………p.15-16

E我是水生植物大高手………………………………p.17-19

九、設計參考資料………………………………………p.20

十、試教評估…………………………………………..p.20-23

十一、附件一:學習單

十二、附件二:學習歷程照片分享






一、模組架構網:



































二、「認識水生植物」教學模組架構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評估解決、行動實作

相關教學活動探究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評鑑展望

  1. 你知道還有哪些植物是生長在水中的嗎?

  2. 想一想你要如何運用你的五官來認識水生植物呢?

  3. 你發現水生植物最特別的地方在哪裡呢?

  4. 你覺得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不同的地方在哪裡?


綜合討論、歸納水生植物的特徵

各組水生植物大闖關、水生植物大扮演、水生植物圖畫創作之學習經驗分享


6.摸一摸水生植物,你有什麼發現呢?

7.要如何比較不同類型的水生植物呢?

8.你要如何將水生植物分類呢?你可以

分成幾堆?

學生目前在生活領域的學習,正好進入到種豆子的主題。讓孩子發現「水」可以讓豆子長大、發芽,並引導孩子從自己所熟悉的教室、學校、家裡,找一找是否也有一些植物是生長在「水」中的。同時透過水生植物當為真實的教學素材,讓孩子體驗、觀察水生植物的特徵和種類,並引導他們比較陸生和水生植物的相同和差異之處。

我是水中植物大高手

藉由陸生植物對話的故事引導,讓學生透過闖關遊戲、以及肢體創作、圖畫創作的方式,統整出自己對水生植物的認識。


水中生物觀察家:

在教室裡設置水生植物的觀察角落,讓學生真實觀察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主要特徵。

拜訪生態園:

學生帶著自己設計的水生植物繪圖,再讓學生真實觀察生態園裡的水生植物並作比較。透過討論、分享,以察覺水生植物的四大類型和特徵。

水生植物大尋寶

經由自己對於水生植物的資料和照片的搜集,而能對水生植物有初步的認識

水生植物動動腦

藉由學生種豆子和生活經驗的連結,讓學生聯想水生植物的外型特徵。



教學評鑑




學習檢核

延伸問題:

為什麼學校裡要特別設置一個生態園呢?

為什麼生態園又要用網室網起來呢?



三、設計理念與構想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強調教師以「研究者」的角色,不斷提升課程設計與教學創新的專業能力;透過課程統整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同時發展出符合學校特色的「學校本位課程」。因此,希望能透過「校園水生植物」的教學實施,讓學生在校園中能和生態園水生植物彼此互動,以五官的體驗、觀察為出發,瞭解如何認識、分辨水生植物四大類型的外型和特徵,並學會觀察並記錄生態園之水生植物。

本教案是依據校園自然生態環境之主要特色,規劃第一階段(1-2年級)之學習主題。以國小一二年級學生為主要實施對象,屬於生活領域的教學,亦即運用校園生態園中的水生植物,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主軸,提供學生學習「水生植物」的資源,以能連續、擴充學習的視野。讓學習者可在整個主題探索活動中,自行建構整個學習歷程,並從事延伸性的探究活動。設計中亦延伸出「語文」領域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當中也融入了「環境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議題。

  1. 本模組設計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主軸,讓學生以自己為出發透過五官的察覺和體驗來認識學校生態園中的水生植物。

  2. 以水生植物為主軸的教學互動,培養小朋友細心觀察、好奇探索的態度,並能提出如何認識「水生植物」的相關議題。

  3. 透過收集資料、實地觀察、彼此討論、肢體表演、圖畫創作等過程,引發學生認識水生植物生長環境的四大類型,進而對校園中的生態園環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四、學習目標與能力指標之對應表

活動名稱

學習目標

能力指標

融入領域

A

水生植物

動動腦


  1. 藉由學生對於種豆子和生活經驗的連結,讓學生聯想水生植物的特徵和特性。

1-1-5-1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

1-1-5-2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語文領域

B

水生植物

大尋寶

  1. 經由自己或家長的協助搜尋水生植物的照片或資料,進而對水生植物有初步的認識。

1-1-1-1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


C

拜訪生態


  1. 3、讓學生帶著自己蒐集的水生植物照片,再到生態園裡真實觀察水生植物並和照片作比較。透過討論、分享,以察覺水生植物的不同類型和特徵。

1-1-2-1依特徵或屬性,將事物歸類

1-2-2-1運用感官或現成的工具去度量,作比較


環境教育

生命教育

D

水生植物

觀察家



4、在教室裡設置水生植物的觀察角落,讓學生真實觀察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主要特徵。(漂遊型、浮葉型、沈水型、挺水型)。


1-1-1-1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

1-1-4-1察覺事出有因,且能感覺到它有因果關係。

2-1-1-1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狀態變化。


E

我是水生植物大高手


5、藉由陸生植物對話的故事引導,讓學生透過拼貼遊戲、以及對水生植物肢體創作的方式,統整出自己對水生植物的認識


1-1-6 在共同參與戲劇表演活動中,觀察、合作並運用語言、肢體動作,模仿情境。

1-1-2嘗試各種媒材,引發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基礎性視覺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悅與樂趣。

語文

藝術與人文


五、活動流程表

活動項目

學習重點

節次

A:水生植物動動腦

  1. 水生植物知多少

  2. 水生植物在哪裡

  3. 水生植物設計家


  1. 瞭解有些植物需要生長在水裡。

  2. 討論生活中可見的「水生植物有哪些?

  3. 結合學生對水生植物的生活經驗和創造力,設計出適合生活在水中的植物構造。

2節(80分鐘)

B:水生植物大尋寶

  1. 水生植物照片尋寶

  2. 水生植物資料尋寶



  1. 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水生植物的蹤影,並蒐集照片。

  2. 瞭解水生植物的生長環境

1節(40分鐘)

C:拜訪生態園

  1. 水生植物水中樂

  2. 走入生態園

  1. 運用五官認識水生植物的主要特徵。

  2. 觀察、比較水生植物的外型及特徵。

  3. 體驗自己在生態園中的環境,並描述自己的感受。


2節(80分鐘)

D:水生植物觀察家

  1. 水生植物四大家族

  2. 水生植物身份證


  1. 觀察並比較水生植物的四大類型:飄遊型、浮葉型、沈水型、出水型

  2. 透過對水生植物的外型、特徵進行簡單的分類。

  3. 認識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名稱和特徵。

1節(40分鐘)

E:我是水生植物大高手

  1. 水生植物之謎

  2. 水生植物大闖關

  3. 水生植物大扮演

  4. 水生植物大塗鴉


  1. 運用故事情境佈題,引發學生解決關於「水生植物」生長環境之四大類型的相關問題。

  2. 各組能透過闖關活動、肢體扮演、圖畫創作,統整出對於「水生植物」的認識。

1節(40分鐘)

六、教學評量:

本單元活動設計之評量與教學情境緊密配合,以變通性評量替代標準化紙筆

測驗或多重選擇式測驗,包括實作評量與卷宗評量。由於低年級的孩子對於文字的掌握較弱,因此老師需要提供適合此階段孩子的方式,透過戲劇表演、肢體模仿、繪畫、音樂…多元化的評量方式,讓他們將「所看」、「所想」、「所感」表達出來。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主要在要求學生表現從脈絡中學得知識、與實際生活經驗相符的工

作。此次課程以觀察、問題討論、個人/小組口頭報告、資料蒐集等評量方

式結合教學活動,評量人員則包括師評、互評、自評、及家長回饋。評量重

點在知悉學生是否瞭解「水生植物」的基礎知識,更著重培養對自然觀察的敏感度。


()卷宗評量:

卷宗評量的目的為蒐集每個學生學習相關之系列作品,以呈現作品的品質與進步之情形。學習單、檢核表、書面報告、個人/小組討論記錄等均可收入檔案資料夾。學習單之編寫配合活動進行,重質不重量,學生依上課時間順序完成活動學習單,由教師檢核完畢,並請家長簽名或回饋後,透過師生討論決定是否放進檔案資料夾,以瞭解自己的思考歷程和發展水準等,本單元結束後,由教師引導學生作總結回顧與省思,以檢視學生能力之進展,供未來學生學習與教師課程設計之參考。








A:水生植物動動腦


在這一個教學活動的實施,主要透過問題、模擬想像,讓孩子開始對水生植物產生好奇。並透過學習單的引導,讓學生開始尋找、觀察生活周遭的植物,有哪些是生長在「水」中的環境。同時讓學生在真正認識水生植物之前,結合學生對水生植物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水生植物的想像力、創造力,透過圖畫的方式為一棵陸生植物設計適合生活在水中環境的身體構造。

教學活動示例

說明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水生植物知多少


1)先以目前一下「生活領域」中種豆子的單元,讓學生想一想「水」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

2)提問問題:「是不是有些植物不用生長在土裡,一樣可以生長得很健康?」

3)讓學生發表為什麼植物可以健康的生活在水裡呢?



  • 從學生泡綠豆、種綠豆的經驗;以及他們對教室裡水族箱中水蘊草的認識,引起他們注意到,有些植物的生長環境是需要有「水」的。

  • 透過學習單的引導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透過想像,畫下他心目中的水生植物。

  • 透過學生認識校園植物的先前經驗,作為教學的起始點,以進入討論。讓學生注意到有些植物不需要像陸生植物一樣,它是可以生活在水中的。

  • 可配合(學習單1-1:水生植物動動腦)




水生植物在哪裡


1)鼓勵小朋友透過自行踴躍發表自己是否曾經有接觸「水生植物」的生活經驗。

2)先讓學生說一說曾經在哪些地方看過「生活在水中的植物」呢?

3)請學生想一想、找一找在教室裡、學校裡,有沒有發現可以生長在水裡的植物呢?

4)請學生將生活經驗中所發現的「水生植物」畫下來並作記錄。


  • 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和「水生植物」的接觸經驗,老師先不要提供有關於「水生植物」的知識,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想像和生活經驗,推想「水生植物」的特徵。

  • 可配合(學習單1-2:水生植物觀察家)


水生植物設計家

1)請學生在欣賞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照片之後,提出兩者生長環境的差異為何?

請學生(2)請學生想一想為什麼水生植物可以健康生活在水中的環境?

3)以提問以及問題解決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水生植物的特性和特徵,並讓學生設計適合生活在水中環境的植物構造,其問題如下:

a.) 如果有一棵陸生植物(如:馬纓丹、鹹豐草….)它想要離開陸地到水裡生活,請問:「它要如何改造自己的身體構造呢?」

b.) 請每位同學當一位水生植物設計家,為鹹豐草設計適合生活在水中環境的身體構造。

4)讓學生完成設計圖後,再實際拜訪校園中的生態園,讓學生比較:設計圖和生態園中水生植物的特徵。

5)全班共同討論並修改原先對水生植物的設計圖。

  • 教學資源powerpoint1:「水生植物的家」

藉由「水生植物的家」之圖片欣賞與討論,讓學生發現「陸生」和「水生」植物,其兩者生長環境的差異。


  • 教學資源powerpoint2:「水生植物設計家」

讓學生透過繪圖設計的方式,結合個人對水生植物的生活經驗、好奇心和創造力,並為鹹豐草設計出「適合生活在水中環境的身體構造」。






  • 學生在實際拜訪生態園之前,透過圖畫設計的方式讓學生表達出:對於水生植物的瞭解,同時亦引發他們對於水生植物的想像與創造力。藉此當學生進入生態園時,也較能夠專注觀察水生植物的特徵,亦能修正、增加自己原先對水生植物認知上的不足。

(可配合學習單1-2水生植物設計家)



評量:學生能表達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對水生植物的感受;同時能透過圖畫設計將個人對於水生植物的認知表現出來。

教學資源powerpoint1:水生植物的家、powerpoint2:水生植物設計家

學習單:1-1水生植物動動腦

1-2水生植物設計家



B:水生植物大尋寶


老師尚未進入課程前,讓學生自行先透過生活經驗的連結以及學會資料查詢的方法,而能對「水生植物」有初步的概念和認識。老師也可以藉此機會,分析學生舊經驗、瞭解學生對水生植物的迷思概念。

教學活動示例

說明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水生植物資料尋寶


1)師生共同討論可以運用哪些方法,來認識「水生植物」。

2)讓學生透過學習單,瞭解蒐集資料的方法有哪些,並讓學生自行選擇蒐集資料的方法。




  • 讓學生從資料蒐集的過程中,能注意到「水生植物」所生長的環境。




水生植物照片尋寶


1)讓學生回家和家長一起蒐

集水生植物的照片或書面資

料。

2)將學生所蒐集到的水生植物照片,貼在學習單上。

3)讓學生紀錄,他們是用什麼方式蒐集到水生植物的呢?以及他們如何發現它最特別的地方呢?

  • 培養孩子蒐集資料的能力

  • 學生也可以自行將他所發現的「水生植物」拍照下來。

(配合學習單2-1水生植物大尋寶;

學習單2-2我找到的水生植物


評量:

  1. 學生瞭解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蒐集水生植物的資料。

  2. 學生可以透過自行蒐集資料的方式,初步對水生植物有所認識。

學習單2-1水生植物大尋寶;2-2我找到的水生植物



C:拜訪生態園

課前準備:

讓學生進入生態園之前,老師將水生植物四大類型的特徵(飄遊型、浮葉型、沈水型、出水型)以童詩創作的方式呈現;同時事前先將生態園中的水生植物進行拍攝,製作成PowerPoint讓學生在進入生態園前,可以對水生植物的外型特徵有初步的視覺印象。

教學活動示例

說明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水生植物水中樂




1)運用「童詩」的韻律感及卡通造型的影像,吸引學生注意到水生植物有四大類型。

2)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後,再呈現生態園中生水生植物的真實照片。

3)讓學生討論他們所看到的

水生植物,以及它最特別的特徵在哪裡?

4)將水生植物四大類型,以水

生植物四大家族跟學生作介紹。

  • 融入語文領域:
    教學資源powerpoint3:「水中樂」
    老師將水生植四大種類(飄遊型、浮葉型、沈水型、出水型)的主要特徵,創作成一首「水中樂」童詩。再將水生植物的照片配合文字,製作成PowerPoint播放。讓學生透過朗讀和視覺連結,加深對水生植物的印象。

  • 將水生植物生活在水中的四大類型,以四大家族來介紹。




拜訪生態園


1)學生帶著進入生態園之前的水生植物設計圖,透過實際觀察生態園水生植物後,而能重新修正設計圖。

2)帶學生進入生態園之前,讓學生透過一系列的討論、蒐集資料、觀看照片,而能對水生植物的生活環境有初步的認識。


3)請學生將自己在生態園中,所觀察到的水生植物和動物都畫下來或寫下來。

4)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並發現水生植物有:飄遊型;浮葉型;沈水型、出水型植物的外型特徵。

5)回教室後,將水生植物四大家族所生長的環境,在黑板上以剖面圖來呈現,並共同討論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主要特徵。


    • 讓學生真實的透過觀察生態園中的水生植物,其中包含有:飄遊型的大萍、浮葉型的睡蓮、沈水型的水蘊草、出水型的大安水蓑衣…等等。

    • 讓學生紀錄水生植物的特徵,同時能選出他們認為最特別的一棵水生植物(配合學習單3-1拜訪生態園;學習單3-2水生植物大主角)


      • 生態園中除了水生植物之外,還有許多動物種類(如:蓋斑鬥魚、錦鯉、青鏘魚、烏龜、蝸牛、蝴蝶…),會吸引學生的目光,因此在學生觀察水生植物的同時,老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動物們在哪些地方活動?正在作哪些活動呢?以及牠們和水生植物之間有沒有關係呢?(配合學習單3-3:生態園的生物朋友們)





      融入生命教育:

      利用拜訪生態園的機會,讓孩子將先前帶回教室觀察的水生植物,帶回生態園中,謝謝它們、並祈求它們可以生長的很健康。

      評量:學生能知道水生植物主要可以分為四大種類,並瞭解他們主要有哪些不同的特徵。

      學習單3-1拜訪生態園;學習單3-2水生植物大主角;3-3態園的生物朋友們

      教學資源powerpoint3:童詩~水中樂~

      風兒一來,大萍隨風飄啊飄;青蛙一到,睡蓮葉上搖啊搖

      小魚一來,水蘊草間鑽啊鑽;夏天一到,荷花枝葉高又挺啊~高又挺


      D:水生植物觀察家


      課前準備:

      進行教學情境佈置~在一開始進行此教學主題時,便在教室的自然觀察角落放置「水生植物」。透過問題的提問,讓學生能進一步去觀察水生植物的特徵。當學生在教室裡觀察水生植物有初步認識後,再和學生們一起到校園裡的生態園認識四大類型的水生植物。


      教學活動示例

      說明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水生植物四大家族






      1)讓學生透過問題的引導、以及對水生植物的實際觀察,瞭解四大種類的特徵:

      飄遊型的問題提問:

      1. 請你用嘴巴吹一吹,看看他們會不會移動呢?

      2. 請你仔細看一看它有沒有根呢?輕輕摸一摸,並說說有什麼樣的感覺?

      浮葉型和沈水型的問題提問:

      1. 由於它們都有根固定在土中,因此不適合帶回教室觀察。所以在教室中可以透過書本、照片讓學生發現它們根部、葉子的特徵。

      沈水型的問題提問:

      1. 請你打開立體書小箱,看一看裡面的植物,並將立體書的內容看一看,找出屬於它的特徵介紹。

      2. 觀察教室裡水族箱中的水蘊草,看一看它有沒有完全都浸泡在水裡面呢?他它的根有沒有固定在沙土中?

      出水型的問題提問:

      1. 請問出水型的水生植物,他是植物身體的哪些部位,挺出水面呢?

      • 由於水生植物四大種類中的飄遊型,因為它的根並沒有固定在水中底層的泥土中,因此比較容易帶回教室讓學生直接觀察。

      • 浮葉型、出水型和沈水型的根部是固定在水裡底層的泥土,因此不適合帶回教室觀察。

      • 以圖示法畫出四大家族的在水中生長環境的剖面圖,讓學生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 將四大類型的特徵介紹,用一個大紙箱,做成立體小書。









      水生植物身份證


      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水生植物,並設計一張屬於水生植物的身份證。身份證的內容包括:水生植物的名稱、外型特徵,以及生活在水中的類型為何?

      • 學生以透過製作身份證的方式,統整出自己對於水生植物的辨識和觀察能力。

      • 學生可以透過圖畫的方式來製作水生植物身份證(配合學習單4-1

      評量1、學生能從觀察水生植物當中,知道水生植物四大類型的主要特徵。

      2、學生能將依據水生植物的主要特徵製作一種水生植物「身份證」,其中包括:外型、名稱、特徵。

      學習單4-1水生植物身份證










      E:水生植物大高手


      課前準備:

      由於水生植物和低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距離比較遙遠。因此,老師透過上學期「認識

      校園植物和動物的(榕樹、台灣欒樹、木棉樹);(鳥、蜜蜂、蝴蝶)當為問題提問的對

      話主角,創作一篇「水生植物之謎」的故事,並製作成PowerPoint播放


      教學活動示例

      說明

      指導要點及注意事項




      水生植物之謎



      1)透過水中植物之謎的故事引導,讓學生從水生植物的問題提問中,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任務。學生從實際動手操當中,更進一步熟悉水生植物的教學主題和內容。


      • 教學資源powerpoint4:「水生植物之謎」故事創作

      ~運用校園陸生植物所進行的一場對話,引發學生為陸生植物解除他們對於水生植物的好奇與疑惑。





      水生植物學習回顧

      2)讓全班的學生透過照片,回顧並分享整個「水生植物」的學習過程。一方面讓學生連結舊經驗;另一方面稱讚學生努力學習的過程,並認可他們已具備對水生植物的「辨識與觀察」能力。讓學生對於下一個水生植物的任務活動,具備自信心。


      • 教學資源powerpoint5:「水生植物學習回顧」

      ~老師可以將整個學習過程所拍下來的照片,製作成PowerPoint播放,以連結、複習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讓學生瞭解自己所學習到的能力有哪些。







      水生植物高手過五關

      1)以過關提問問題的方式,讓全班學生分為五組,以實際動手操作來解決每一個關卡的問題。

      關卡問題一:

      • 請問桌上所放置的三種水生植物,它們叫做什麼名字、以及它們是屬於四大家族中的哪一家族呢?請你將手上的提示牌,壓放在每一盆植物的底部。

      關卡問題二:

      • 請你想一想,水生植物生活在水中的四大類型~有哪四大家族?請你將水生植物的四大類型和它主要的特徵連一連。

      關卡問題三:

      • 請你將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箱裡的每一扇門打開後,看看門內的水生植物是屬於哪一家族。請你大聲唸完每扇門的內容後,決定你要的答案,並抽出答案牌。

      關卡問題四:

      • 請你在海報上,擺放四種水生植物的正確位置。並貼上文字說明解說牌。

      關卡問題五:

      • 請你找出教室裡屬於沈水型的植物,在找出屬於它的特徵提示牌後,全組大聲唸過一次。

      關卡問題六:

      • 請你在教室裡尋找任何有關於出水型植物的線索,如:照片、提示牌、小詩、參考書籍…等等。

        • 運用水生植物之謎故事中,

      榕樹、台灣欒樹和木棉對於水生植物的問題疑惑,變成一道道的解決問題的任務關卡,讓每一組學生帶著問題去解決問題。




      • 將「水生植物」在水中生活的類型、外觀特徵,以故事化、過關的情境,引發學生連結所學經驗。









      水生植物大扮演

      1)讓學生們在過完關卡,討論過答案,並再一次複習對於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類型後。讓學生們以肢體伸展的方式,表演出四種類型的水生植物。

      2)放下一段音樂,請全班分別模擬展現出「漂浮型」、「浮葉型」、「沈水型」、「出水型」植物生活在水裡面的類型。

      • 放下一段自然音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肢體很自由的伸展。最後選出能正確表達出水生植物四大類型且最有創意的四個小朋友,上臺表演。



      水生植物繪畫創作

      1)請全班以繪畫的創作方式,畫出一個,能集合水生植物四大類型的水生世界。

      2)最後請小朋友票選出最棒的「水生世界」圖畫創作,並將此畫當為「水中樂小書」的書皮封面。


      • 讓學生將他所認知的水生植物,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表現出來。

      • 配合學習單5-1:水生植物四大家族大集合

      評量:學生能以過關卡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呈現出自己對於水生植物的認識與觀察。

      教學資源:powerpoint4「水生植物之謎」故事創作

      powerpoint5「水生植物學習回顧」

      學習單5-1水生植物四大家族圖畫創

      八、設計參考資料:

      臺北縣莒光國小二十週年慶校園植物專刊。悠遊草木間。臺北:莒光國小

      水生植物http://m.lds.ks.edu.tw/plant/

      拜訪水生植物http://www.slp.ks.edu.tw/schoolpage/water_plant.htm

      水生植物類型介紹http://www.bio.ncue.edu.tw/whitesand/water/type.htm


      九、教學模組發展歷程與省思


      水生植物課程內容的安排,主要出現在四年級的學習階段。但是由於學校校園裡,有一個水生生態相當豐富的生態園。而上學期認識校園植物時,並沒有將生態園中的水生植物納入課程內容當中。由於孩子一整個學期來對於校園陸生植物的探索,讓它們對於植物外型、特徵已經有基本認識。因此一剛開始思考課程目標時,主要是希望讓學生知道:校園生態園裡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它們主要可以分為四大種類~飄遊型、漂浮型、沈水型、出水型。為了瞭解莒光生態園中的水生植物與其中的小動物,接著,透過資料分析與問題探討進行相關課程的設計,之後,即進行課程實施、課程評鑑。因此,發展歷程共分為三個階段,即: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與課程評鑑階段。

      (一)課程設計階段:

      低年級小朋友一入學,「認識校園」便成為小小新鮮人的第一個重要課題,在既有的生活課程、綜合活動教科書的第一個主題亦環繞著校園環境。因此,團隊教師們分析既定的課程結構以及低年級新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後,決定將本研究的第一個課程內容擺放在「校園植物」上,以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與教科書內容。首先是一年級上學期針對校園陸生植物設計的「校園植物停看聽」課程,其次則是在一年級下學期以校園水生植物為核心概念的「認識水生植物-四大家族」課程。而此次的教學模組發展,將以「認識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為主題。

      主題:認識水生植物-四大家族

      「老師!校門右轉進來圍牆旁邊是什麼地方呀?」莒光校園中一直有個神秘的角落,一個用高高鐵籠子圍起來且上鎖的地方.許多孩子或許在他國小畢業前夕未曾有機會在裡面駐足過..而這就是莒光校園特殊的資產-生態園。團隊教師們對於學校將一個強調「自然」的生態區用最一個「不自然」的方式處理(或可稱之為「保護」)雖然不盡然認同,然而為了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與體認,團隊教師深覺必須將生態園裡的資源納入本位課程中,於是便積極建構一個有意義的課程行動。

      一年級上學期,整個學校本位課程圍繞在校園裡的陸生植披的主題上,到了一年級下學期,便將焦點鎖在「生態園」的水生植物上。即便課程主題已確定,團隊教師們卻開始思索:「應該如何從生活經驗切入水生植物中,才不會讓學生覺得突兀……」。於是水生植物的主題發展便從學生當下生活課程裡「泡豆子」的經驗,企圖引導學生對「植物也能生活在水裡」的好奇與提問以導入「認識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課程主題中。

      於是,從「認識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主題概念中發展出五個活動,即1.「我是水中植物大高手」:藉由陸生植物對話的故事引導,讓學生透過闖關遊戲、以及肢體創作、圖畫創作的方式,統整出自己對水生植物的認識;2.「水中生物觀察家」:在教室裡設置水生植物的觀察角落,讓學生真實觀察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主要特徵;3.「拜訪生態園」:讓學生帶著自己蒐集的水生植物照片,再讓學生真實觀察生態園裡的水生植物並和照片作比較。透過討論、分享,以察覺水生植物的四大類型和特徵;4.「水生植物大尋寶」:經由自己對於水生植物的資料和照片的搜集,而能對水生植物有初步的認識;5.「水生植物動動腦」:藉由學生種豆子和生活經驗的連結,讓學生聯想水生植物的外型特徵。

      二、課程實施的部分:

      一年級孩子的生活經驗對於水生植物較為陌生,因此課程的實施內容: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想像水生植物的外型特徵;從日常生活當中尋找水生植物;和家長一起搜尋水生植物的照片、資料;運用詩作、音樂、肢體動作、繪畫、自然觀察角落展開多元智慧的探索。

      記得在實施課程之際,對於「水生植物」的主題如何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苦思良久,因此花了許多時間和孩子一起從他們的生活中、印象中、想像中…討論關於水生植物的一切。一剛開始是透過生活課程~豆子~的單元內容,學生有利用水「泡豆子」發芽的經驗,藉此為討論水生植物的切入點,讓學生開始思考有些植物的生長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中,引導學生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兩者之間在「特徵」和「生長環境」的差異。同時,也透過水生植物設計家的圖畫創作,連結學生對於水生植物的認知經驗和想像、創造力。

      接著,即一步步的進行水生植物的特徵和生活環境的介紹,此時透過教師自編的順口溜(一首水中樂詩作),讓孩子朗朗上口以強化四大家族植物的特徵。孩子瞭解四大家族的特徵之後,即正式進入莒光校園的神秘區域-「生態園」。學生一進入生態園果然是像極了「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興奮與好奇,對於水中的蓮花、水芙蓉……讚嘆不已。其實若能引發孩子對事務的好奇心,它就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慾望與動機。

      肢體動作伸展與創作對低年級孩子而言亦是一個重要活動。本課程在最後一個活動,即讓孩子運用其肢體動作創造出「漂遊型、浮葉型、沈水型、挺水型」等水生植物的姿態,再結合一些創作性的小故事,孩子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亦樂乎,當然,透過肢體的展現亦可趁機評鑑孩子對水生植物的特徵是否有正確的認知。

      三、課程評鑑階段

      就學生能力方面

      水生植物課程內容的安排,主要出現在四年級的學習階段。但是由於學校校園裡,有一個水生生態相當豐富的生態園。而上學期認識校園植物時,並沒有將生態園中的水生植物納入課程內容當中。由於孩子一整個學期來對於校園陸生植物的探索,讓它們對於植物外型、特徵已經有基本認識。因此一剛開始思考課程目標時,主要是希望讓學生知道:校園生態園裡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它們主要可以分為四大種類~飄遊型、漂浮型、沈水型、出水型。

      水生植物四大家族的學習過程,主要是希望透過相互討論的引導方式,讓孩子可以透過自主學習、觀察探索的方式,以累積學習經驗建構自我對於水生植物的認知。低年級的孩子對於國語文能力有限,在表達想法時可能會被文字侷限了,因此在整個活動的實作評量當中,主要是透過課堂問答、肢體展現、繪畫創作、學習回饋單的評鑑,幾乎2/3以上的孩子都能確定已獲得對水生植物四大類型的認識。

      教師的省思與建議:

      從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鑑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孩子的學習潛能很大,很多當初一直擔憂,到底孩子的舊經驗適不適合提早建構對於「水生植物」的認知。不過當自己抱持著和孩子一起學習、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之後,證實了低年級孩子的想像力、好奇心、創造力的探索,超越、克服了當初我的擔憂,那些在我眼裡看起來很難、很艱深的學習的內容,經過適時的轉換以多元的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後,同樣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會對水生植物提問出許多問題,如:為什麼你長得這麼小?為什麼你可以生活在水裡,不會爛掉呢?如果我要扮演沈水型植物,那教室裡的所代表的水面在哪裡呢?飄遊型和漂浮型要怎麼分呢?

      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並不期望它們認識水生植物的名稱,但是有些孩子便開始自行翻閱書本,而開始學習在教室「自然觀察角落」的四種水生植物,叫做什麼名字、有什麼特徵。學習並不只停留在認知的過程,學習可以自主自由、快樂探索,雖然他們每一次教學活動中音量提高了、肢體動作加大了,但是那不是失控,而是他們投入了經過教學設計的一種恣意展現。

      在這一整個學習活動和孩子的互動中,除了水生植物,我看見了更多…我看見了我和孩子一起投入的喜悅、我看見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看見孩子的想像與創意、我也看見自己的擔憂與孩子的潛能、我看見孩子的學習,是需要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透過這一次的試教讓我重新思索關於,師生之間在「教」和「學」之間的關係,它可以是緊繃的壓力、亦可以是彈性的信任,而師生的互動就在教和學的關係裡頭產生微妙的發酵…




      2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