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主題探討系列
粉末
本模組主要以「粉末」為教學主題,以學生嘗試自我解決問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在操作中觀察粉末的特性及變化,再利用小組討論與分享,形成對粉末的概念。
設計者:黃曉婷、簡婉婷 接受日期:2003/11/16
台南縣正新國民小學、台南市南師附屬實驗小學
內容:
一、模組結構即使用說明
(一)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二)活動項目一覽表
(三)主題探討活動
(四)各活動科學智能培養一覽表
(五)學習成就評量
二、模組之系列教學活動
(一)小點心(自製小點心,並觀察粉末變化)
(二)粉末怎麼來的?(討論各種粉末的製作過程,並分組實地操作)
(三)分辨粉末(以不同的方法分辨粉末,並以表格觀察記錄)
三、學習手冊
使用說明:
本模組主要是以粉末的變化為主軸。利用說故事的方式切入課程內容,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及內容,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活動一)。並以自製粉末的方式,了解不同粉末的特性(活動二),再以不同的方式分辨各種粉末,學習利用表格記錄觀察或實驗結果(活動三)。此外,有關「溶解」(活動四)可作為老師之延伸活動,視教學需要決定。
網址:http://www.phy.ntnu.edw.tw/nstsc/或http://www.naer.edu.tw/nstsc
(一)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粉末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以說故事的方式,布置學生學習情境,並由學生嘗試找出故事中小點心的作法。 ‧阿婆的小點心是什麼東西做成的?需要哪些材料? ‧怎麼做?我可以做嗎? ‧好吃嗎?怎麼樣才會好吃?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綜合評鑑 推廣運用 經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後,與學生討論粉末產生的變化,並歸納問題: ‧不同的粉末加入熱水會有有不同的變化嗎? ‧加冷水會怎麼樣? ‧蕃薯粉是地瓜做的,那太白粉是什麼做的? ‧怎麼製成粉末? ‧每一種粉末都長得差不多,有什麼不同嗎? ‧用五官可以分辨出每一種粉末嗎?有沒有其他方法? 安排系列教學活動 ‧「小點心」(自製古老的小點心,並觀察粉末變化)
‧「粉末怎麼來的?」(討論各種粉末的製作過程,並分組實地操作)
‧「分辨粉末」(以不同的方法分辨粉末,並以表格觀察記錄) 發現開拓性的問題: ‧研討「溶解」 ‧研討「粉末與水的比例」 作業、應用推廣 教學成效推廣
(二)活動項目一覽表
項目(活動方式) | 器材與資源 | 活動內容 |
1.小點心 | 太白粉、麵粉、鹽巴、砂糖或地瓜粉等不同可食用的粉末、燒杯數個。 【學生每人一份:太白粉少許、熱水、杯子(或其他小型容器,也可由學生準備)】 |
|
2.粉末怎麼來的? | 幻燈機或影像投射設備、馬鈴薯(也可用蕃薯、蓮藕…等代替)、削皮器、磨泥板(或果菜汁機)、水盆、紗布(可使用嬰兒用的手帕或洗澡巾) |
|
3.分辨粉末 | 裝粉末的小盤子數個、碘酒、滴管 |
|
4.溶解 | ‧四到六種粉末(如:糖、鹽巴、太白粉、麵粉、奶粉、地瓜粉…),燒杯每組四到六個,攪拌棒。 | ‧了解實驗設計時的控制變因、操作變因。 ‧能知道依據小組討論的想法設計「溶解的定義」,並據此操作實驗。 |
(三)主要探討活動
「粉末」教學活動流程 | 說明 |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本模組選擇以廚房中常見的粉末為主軸,藉此了解物質特性與變化。由阿婆的故事為起點,以了解廚房中使用的粉末。在選擇主題時,以學生能自己動手操作,並觀察其中改變為重心。 學生嘗試時可能出現的狀況或問題有:
…… 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不需加以限制,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在討論修正再次實驗時,再和學生共同討論適當的實驗方式。 | (121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所觀察到的現象與問題作為討論的內容。由學生眾多的分享與討論中,找出關鍵的問題,找到教學活動的重心,讓學生實際參與確認問題的過程,或許討論時會有偏離主題的部分出現,教師可以透過適當的引導,將主題突顯;如果學生討論出來的中心問題與原先設定不同,只要不偏離教學目標的問題,亦可依據學生的反應來進行活動。 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為
| |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考慮到學生每個人的先備知識不同,在進行討論前,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自己所思考的方式,不要一開始拘限學生的想法。但是中年級的學生在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可能考慮得比較不周密,可以在利用小組的方式進行相互討論。 教師可鼓勵學生多發表,或針對其他同學的意見作質疑、提問,並透過適當的問句給予提示,經過不斷的修正,再確定全班共同決定的解決方式。 | 6-2-2-1能常自問「怎麼做?」,遇事先自行思考解決的辦法 5-2-1-1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的新發現 |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此模組中三項主要教學活動都是以動手操作為重點,在教學活動可以利用學習單讓小組成員共同討論成果,並與全班分享。 ‧進行活動一 由小組討論並報告形成膠狀物體所需要的材料與方式。 ‧進行活動二 各組發表製作方式,並展示成果,進行觀察,相互比較。 ‧進行活動三 組並實地操作、填寫學習單,再經由全班討論彙集所有分辨粉末方式。 | 5-2-1-2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1222)能權宜的運用自訂的標準或自設的工具去度量 (1251)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進行活動一 改進原來的小點心(加入其他調味),或請學生回家與家長分享,親子共同實驗,提出分享。 ‧進行活動二 找出製作粉末更便利、快速的方式 ‧進行活動三 鼓勵學生不單利用五官進行分辨,可加入其他具有規律變化的實驗操作來進行分辨粉末的方式,以觀察粉末的變化。 | (4211)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231)認識物質除了外表特徵之外,亦有性質的不同,例如溶解性質、磁性、導電性等。並應用這些性質來分離或結合它們。知道物質可因燃燒、氧化、發酵而改變,這些改變和溫度、水、空氣可能都有關 |
(四)科學智能評量細目表
素養要項 | 評 量 指 標 | 學習活動項目 | |
過程技能 | 觀察 | 1-2-1-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 □□□ |
比較與 分類 | 1-2-2-1運用感官或現成工具去度量,做量化的比較 | □□□□ | |
1-2-2-2能權宜的運用自訂的標準或自設的工具去度量 | □□ | ||
1-2-2-3瞭解即使情況一樣,所得的結果未必相同,並察覺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 | □□□□ | ||
1-2-2-4知道依目的(或屬性)不同,可作不同的分類 | □□□□ | ||
組織與 關連 | 1-2-3-1對資料呈現的通則性作描述(例如同質料的物體體積愈大則愈重…) | □□□□ | |
1-2-3-2能形成預測式的假設(例如這球一定跳得高,因…) | □□□□ | ||
1-2-3-3能在試驗時控制變因,做定性的觀察 | □□□ | ||
歸納 研判 與 推斷 | 1-2-4-1由實驗的資料中整理出規則,提出結果 | □□□□ | |
1-2-4-2運用實驗結果去解釋發生的現象或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 □□□□ | ||
傳達 | 1-2-5-1能運用表格、圖表(如解讀資料及登錄資料) | □□□ | |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 □□□□ | ||
1-2-5-3能由電話、報紙、圖書、網路與媒體獲得資訊 | □□□□ | ||
科 學 與 技 術 認 知 科 學 與 技 術 認 知 | 認知層次 | 2-2-1-1對自然現象作有目的的偵測。運用現成的工具如溫度計、放大鏡、鏡子來幫助觀察,進行引發變因改變的探究活動,並學習安排觀測的工作流程 | □□□□ |
認識植物、動物的生態 | 2-2-2-1實地種植一種植物,飼養一種小動物,並彼此交換經驗。藉此栽種知道植物各有其特殊的構造,學習安排日照、提供水份、溶製肥料、選擇土壤等種植的技術 | □□□□ | |
2-2-2-2知道陸生(或水生)動物外型特徵、運動方式,注意到如何去改善生活環境、調節飲食,來維護牠的健康 | □□□□ | ||
認識 物質 | 2-2-3-1認識物質除了外表特徵之外,亦有性質的不同,例如溶解性質、磁性、導電性等。並應用這些性質來分離或結合它們。知道物質可因燃燒、氧化、發酵而改變,這些改變和溫度、水、空氣可能都有關 | □□ | |
2 本表續下頁 | □□□□ | ||
認識 環境 | 2-2-4-1知道可用氣溫、風向、風速、降雨量來描述氣象。發現天氣會有變化。察覺水氣在天氣變化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 □□□□ | |
2-2-4-2觀察月亮東昇西落的情形,以及長期觀察月相,發現月相盈虧,而它的改變是週期性的 | □□□□ | ||
交互作用的認識 | 2-2-5-1利用折射、色散,電池、電線、燈泡、小馬達,空氣或水的流動等來設計各種玩具,在想辦法改良玩具時,研討變化的原因,獲得對物質性質的瞭解,再藉此了解來著手改進 | □□□□ | |
認識常見的科技 | 2-2-6-1認識傳播設備,如錄音、錄影設備等。 | □□□□ | |
2-2-6-2認識運輸能源(如汽油)和運輸工具(如火車頭、車廂、軌道)。 | □□□□ | ||
科學本質 | 3-2-0-1知道可用驗證或試驗的方法來查核想法 | □□□ | |
3-2-0-2察覺只要實驗的情況相同,產生的結果會很相近 | □□□□ | ||
3-2-0-3相信現象的變化,都是由某些變因的改變所促成的 | □□□□ | ||
科技的發展 | 科技的 本質 | 4-2-1-1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 |
4-2-1-2認識科技的特性。 | □□□□ | ||
科技與 社會 | 4-2-2-1體會個人生活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 □□□□ | |
4-2-2-2認識家庭常用的產品。 | □□□□ | ||
4-2-2-3體會科技與家庭生活的互動關係 | □□□□ | ||
科學態度 | 發現樂趣 | 5-2-1-1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的新發現 | □□□ |
5-2-1-2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 □□□ | ||
5-2-1-3對科學及科學學習的價值,持正向態度 | □□□□ | ||
思考智能 | 批判思考 | 6-2-1-1能由「這是什麼?」、「怎麼會這樣?」等角度詢問,提出可探討的問題 | □□□□ |
創造思考 | 6-2-2-1能常自問「怎麼做?」,遇事先自行思考解決的辦法 | □□□ | |
6-2-2-2養成運用相關器材、設備來完成自己構想作品的習慣 | □□□□ | ||
解決問題 | 6-2-3-1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 □□□□ | |
6-2-3-2養成遇到問題時,先試著確定問題性質,再加以實地處理的習慣 | □□□□ | ||
科學應用 | 7-2-0-1利用科學知識處理問題(如由氣溫高低來考慮穿衣) | □□□□ | |
7-2-0-2做事時,能運用科學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 □□□□ | ||
7-2-0-3能安全妥善的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器具 | □□□□ |
(五)學習成就評量
(待開發)
1.教學重點
‧經由故事講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問題,並設法解決問題。
‧以自己的想法動手嘗試製作小點心,並觀察或分享結果。
2.教學資源
‧教師準備:太白粉、麵粉、鹽巴、砂糖或地瓜粉等不同可食用的粉末、燒杯數
個、攪拌棒 數個。
‧學生器材最好可以每人一份:太白粉少許、熱水、杯子或其他小型容器(器具也可事先告知學生準備)
3.使用說明:
本活動可安排四節課。
此活動之教學準備較為繁複,可將部分準備工作事先告知學生準備,並預留課堂時間十分鐘作整理,給學生良好的實驗態度及習慣養成。
學習單一(實驗記錄紙,學習手冊第3頁)
說明:以小組為單位,題目可討論後由學生自訂。第一次實驗後在小組中選擇不同情況的兩位學生做紀錄,次數中的跨號填入學生姓名。可以文字、圖片或圖文並用表達。
‧本活動備有,附錄一(阿婆的故事,27頁),為教學參考用資料,供教學時採用。
4.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流程 | 說明 |
【故事講述】 教師可以說唱的方式,掌握故事的發展,故事進行當中可讓小朋友有機會共同創作故事(例如:共同為主角命名、猜測故事劇情發展…),增加學生興趣,引出教學重點—粉末。 | ‧可參閱附錄一 |
【學生動手嘗試】 ‧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及內容,從其中的問題始蒐集有關粉末的相關經驗,提示已隱藏於故事情節當中,教師提供實驗器具供學生嘗試自己的想法。 | ‧提供燒杯、攪拌工具及四到六種不同粉末(包括太白粉) |
【小組內檢討與紀錄】
實驗結果可能出現的觀察粉末加入有些會快速溶解、有些則不會;有些會變成糊狀、有些則變成一個個的小球狀…;材料、顏色、狀態、味道、觸覺是否相同…
例如:每次加一種粉末,加入固定的水量,一加水馬上攪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控制變因、操作變因) | ‧發給學習單一(實驗記錄紙) |
【再次實驗並進行小組發表】
‧各小組發表實驗成果及作法。其他小組給予回饋或提問。 | |
【改造小點心】
‧下次預備活動:各組討論下次製作小點心應準備的器材,並邀請小朋友從家中帶一種可以吃的粉末。 | |
1.教學重點
‧瞭解各種粉末的特性及的製作過程。
‧體會科技產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教學資源
‧此一部份由學生在課前進行工作分配,需提早約四天到一週的準備時間,則各
組工具由學生帶來。
‧教師可準備可能使用的器材,例如:馬鈴薯(甘薯、米、糖、或其他可製成粉末的物品)、削皮器、磨泥板(或果菜汁機)、水盆、紗布(可使用嬰兒用的手帕或洗澡巾)
3.使用說明:
‧此活動需安排四節課,在製作過程中最好連續兩節,較為適當。
‧學習單(小組討論記錄表,學習手冊第6頁)
說明:請學生針對實驗內容訂出題目,將可能需要的器材及實驗步驟事先規
劃。再進行工作分配,依據每個組員分配工作,例如:是否需要查資料、
帶什麼器材或物品…。
‧本活動備有附錄二(製作太白粉的過程,28頁),為教學參考用資料,供教學時採用。
4.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流程 | 說明 |
【小點心品嚐時間】
| ‧教師課前應準備熱水瓶(剛沸騰的水尤佳)。 |
【討論粉末的來源與製作】 ‧「你們帶來的這些粉末,如果不告訴你名稱,你知道這是什麼粉末嗎?可不可以自己作粉末呢??」討論可能材料。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鹽巴怎麼來的?糖怎麼來的?地瓜粉怎麼來的?」全班共同思考並發表。 | |
【小組討論粉末製作過程】 ‧由全班討論各組所製作粉末為何,並分組討論所需器材、工作分配及實驗步驟。 舉例 ‧填寫小組討論記錄表 ‧可讓學生依據工作分配於下次上課前準備妥當。 | 可參閱附錄二 發給小組討論記錄表 |
【分組進行粉末製作】 ‧小組實作時間 ‧記錄實作所發生的問題(或解決策略)於小白板或黑板,在實驗結束時全班討論。 | |
【小組分享與提問】 ‧展示各組成果,進行解說。 ‧聆聽各組報告結束後,小組討論共同討論最喜歡的一組並邀請學生發表。(教師可以在報告前先和學生如何欣賞小組報告,重點為何。) | |
【歸納整理】 將各組作法作統整,歸納出粉末如何形成。提問「你可以分辨這些製作出來的粉末?有什麼方法?請你想一個最好的方式,下次作實驗!」為下一活動作準備。 |
1.教學重點
‧使用表格方式記錄各種粉末的不同。
‧了解粉末除了外表特徵不同,亦可以經由不同的因素產生固定變化來分辨,例如:加水觀察溶解、用碘酒來檢驗澱粉。
2.教學資源
‧裝粉末的小盤子數個(需準備但不一定會使用的器具:碘酒、滴管)
‧展示學生小組學習單的器材:實物投影機或D8接電視、投影機(以投影片影印學生學習單)…等。
3.使用說明:
本活動需要四節教學時間,觀察的粉末需可以食用,以方便小朋友進行觀察,但須提醒學生進行不知名物體觀察時,盡讓不要使用味覺,較為安全。
學習單(小小觀察家—粉末的觀察,學習手冊第9頁)
‧本活動備有附錄三(利用碘酒檢驗澱粉,29頁),為教學參考用資料,供教學時採用。
4.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流程 | 說明 |
【發表觀察方式】 ‧此一部份為驗證上一個活動中學生所完成的粉末如何分辨,如果未進行上一個活動,可於課前要求學生從家中帶一種可以食用的粉末,做為課堂使用。
‧鼓勵發表自己的觀察方式,並鼓勵學生嘗試新的方式。例如:用五官、加水或碘酒…等。 | 可參閱附錄三 |
【全班共做觀察一種粉末】 ‧如果學生曾進行自然觀察活動,可以直接進入小組討論「設計紀錄表格」,跳過這一部份。 ‧將學生所發表粉末觀察的方式,列舉於黑板。 ‧拿其中一種粉末,全班一同練習觀察。 | |
【共同設計記錄表格】 ‧和學生共同討論如何呈現各種粉末的不同性質,利用前一段經驗的感官分辨,並可提出其他可應用的方式共同設計出一份記錄表格,並依據表格設計實際進行操作,記錄觀察。 (應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提供應具備之分辨項目與方式,教師及其他學生提供回饋或批評、改進之道。記錄時可採共同記錄方式記錄於黑板或白板上。) | 學習單-小小記錄家 (學習手冊第九頁) |
【小組發表及全班提問】 ‧各小組將記錄方式作報告,其他同學聆聽並提問。 | |
【歸納整理】 ‧將粉末的分辨方式作整理,並討論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嘗試?如何可以使觀察更清楚、細膩? |
1.教學重點
‧了解實驗設計時的控制變因、操作變因。
‧能知道依據小組討論的想法設計「溶解的定義」,並據此操作實驗。
2.教學資源
‧四到六種粉末(如:糖、鹽巴、太白粉、麵粉、奶粉、地瓜粉…),燒杯每
組四到六個,攪拌棒。
3.使用說明:
‧本活動主要重點放在溶解的實驗,在前面的教學活動中,若學生對溶解有極高的興趣,或教師有充裕的時間可選擇此一活動進行。
‧學習單(溶解?,學習手冊第10頁)
說明:各組討論出所定義「溶解」,並共同選擇一種粉末加入觀察。在填寫時,可以文字、圖片或圖文並列的方式呈現。若表格太小,可以讓學生將部分記錄於學習單背面。
‧本活動備有附錄四(小淘氣的故事,30頁)
附錄五(有關溶解的參考資料,31頁)
為教學參考用資料,供教學時採用。
4.教學活動示例
活動流程 | 說明 |
【引起動機】 ‧講述『小淘氣的故事』,討論「小淘氣的方糖真的被偷了嗎?」 | 見附錄四 |
【驗證活動】 ‧各組學生一同操作將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水中方糖的變化。「你看到什麼?」、「怎麼判斷是否溶解?只要在水中不見了就是溶解嗎?」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對「溶解」有操作型定義,有所根據的且精確的來判斷粉末在水中是否溶解,例如:固體放入水中以後經過攪拌無法用眼睛看到顆粒、或無法將顆粒與水分離…等。 ‧當學生提出固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的現象時,應將「溶解」清楚找出操作型定義,由全班共同討論出所有人都認同的定義,依據不同班級可以會有不同的定義出現,只要符合學生能理解的道理即可。如果學生定義時,不夠清楚或準確,教師可以依據不同例子提出反思。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如何進行一個標準的實驗--注意控制變項及操作變項。 | |
【溶解實驗】 ‧「利用溶解的定義,一同來作實驗」 ‧各組討論全組認同的溶解定義,填寫於學習單 ‧分組進行不同粉末的「溶解實驗」,並觀察記錄於學習單。
‧在實驗設計方面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要依據學生反應及思考作變更,只要符合控制變項(加入的水量、粉末份量、攪拌時間…等相同)、操作變項(不同粉末)的條件即可。 | 學習單三「溶解?」記錄的方式讓學生判斷「溶解」 |
【小組發表及全班提問】 ‧各小組將記錄方式作報告,其他同學聆聽並提問。 | |
【歸納整理】 ‧將粉末的分辨方式作整理,並討論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嘗試?如何可以使觀察更清楚、細膩? |
三、學習手冊
※中年級的學習手冊應加上注音。此學習手冊尚在發展中,所有圖片為完全呈現,文字美工尚未處理,僅為基本概念呈現。
p1(圖片:左下角為一個老婆婆)
【說明:將阿婆的回想做為故事的開端,並以照片呈現具體的小點心型態】
『粉末』 「記得很久以前,點心都是自己做的,黏的、溫溫的,像醬糊一樣。好吃耶!」 動動腦:你知道小點心是怎麼做的嗎?
p2(圖片:放入學生操作的照片—待拍攝)
【說明:】
【動手做做看】 哈哈!答案就在故事中,我知道怎麼做。 聰明的你,想到辦法了嗎?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把你的方法寫下來,馬上做做看。 我的材料及方法 結果 和阿婆作的小點心一樣嗎?□一樣□有點像□不一樣。 為什麼?
p3學習單一實驗記錄紙
實驗記錄紙
記錄人:年班第組
日期:年月日
實驗題目 | |||||
次數 | 使用材料 | 實驗方法 | 實驗結果 | 可修正方式 | |
第一次( ) | |||||
第一次( ) | |||||
第二次(小組) |
※哪一次最接近神奇的小點心?第次
因為
p4(圖片:各種粉末及製作材料或方式的照片)
【說明:用多種不同的粉末原料及製作過程作為引導】
【這些粉末怎麼來?】 鹽巴是利用海水製成,糖是利用植物中的甜份製成的,蕃薯粉是地瓜製成的。這種小點心的材料哪裡來的?用買的。可以自己作嗎? 海水曝曬與鹽巴 甘蔗與糖粉 地瓜與蕃薯粉 (太白粉的照片加上大問號)
p5(圖片:小組討論的照片)
【說明:】
【粉末製造過程】 作每一項工作,都應該有方法、有順序,把你想到的作法記錄下來。 ※準備器材: 先作… 再做… ※試試看,自己作的粉末可不可以做成小點心? 材料
p6學習單
小組討論記錄表
年 班 第 組 組員姓名: | |
一、討論題目: | |
二、所需要的器材: | |
三、我們設計的實驗方式 | |
第一步驟 | |
第二步驟 | |
三、工作分配 | |
組員姓名 | 準備器材或工作 |
p7(圖片:缺六種不同粉末的照片)
【說明:】
【分辨粉末】 你能分辦出這六種粉末是什麼嗎? (糖) (地瓜粉) (鹽巴) (太白粉) (麵粉) (奶粉) ※怎麼知道呢?
★只有五官觀察可以分辨粉末嗎?還有其他方法嗎? 用嘴巴嚐… 用鼻子聞… 用眼睛看… 用手摸…
P8(圖片:)
【說明:】
【粉末的變化】 粉末就只是粉末嗎?有沒有改變粉末狀態的辦法? 試試看:把粉末加水後,會怎麼樣? 有粉末燒杯 (未加水前) 照片 有粉末燒杯 (加水後) 照片 你看到什麼呢?
P9學習單
___年___班 第____組 組員姓名__________
一、需要分辨的粉末有哪些?把它寫下來。
二、可以用來進行辦試的方法有哪些?把它寫下來。
三、設計調查表格,把項目填上,並記錄最後共同討論的結果。
P10(補充資料)
學習單
___年___班 第____組 組員姓名__________
◎把不同的粉末加入水中觀察一下,畫下來或寫下來。
◎ 粉末 名稱
觀察 項目 | 1.鹽巴 | 2.太白粉 | 3.麵粉 | 4. |
加入水中的情形 | ||||
攪拌後的情形 | ||||
溶解了嗎? | □是□不是 | □是□不是 | □是□不是 | □是□不是 |
我們的 理由 |
附錄一阿婆的故事
作者:小玉 2003/7/28
阿婆小時候,總是赤著腳,右手抱著年幼的弟弟,左手拉著妹妹,像個小媽媽似的,不停的說著故事,哄著弟妹,在磚瓦屋前的階梯來回走著,等著爸媽從田裡工作回來。阿婆的爸媽總是會在太陽下山時,踩著夕陽回家。
晚餐總是一家五口吃著地瓜比飯多的地瓜飯,阿婆的媽媽說:「呷蕃薯,呷飽,好消化」,配菜就是從路邊或田裡摘來的野菜或地瓜葉,阿婆的媽媽又說:「呷菜有營養」,其實就是簡單,可以吃飽就行啦!
一天,阿婆的爸媽不知為什麼太陽下山了卻還沒回到家,年紀小的妹妹因為肚子餓,不耐煩的哭鬧著,「不管啦!我肚子餓了!我要吃東西啦!啊---!」,抱在懷裡的妹妹似乎也跟著起鬨起來不顧一切地哭喊「哇哇--!」,阿婆只好哄著弟妹說:「好啦!你們乖,姊姊去廚房拿東西給你們吃喔!」。弟弟擤著鼻涕,掛著眼淚,露出期待的表情望著姊姊,用力的點點頭,乖巧的坐在餐桌上,一副準備吃大餐的樣子。
可是走進廚房的阿婆卻愁眉苦臉地,因為她知道家中哪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吃啊,每天的晚餐都是爸媽從去別人家借來的米或田裡拔來的青菜呢!阿婆困擾地打量著廚房中的東西:一大堆空的鍋碗瓢盆、剛煮好的熱水、兩顆地瓜、還有媽媽昨天煮菜用剩的糖粉、鹽巴和一種不知道是什麼的白色粉末。
聰明的阿婆靈機一動,「啊!有了!」,只看到阿婆東摸摸、西摸摸,不一會兒,阿婆端著一碗微熱的東西到弟妹面前,「姊,這不是漿糊嗎?可以吃喔?」阿弟一臉懷疑地看著哪一碗莫名其妙的東西,只見阿婆從碗裡舀了一湯匙就往妹妹嘴裡送,原本嚎啕大哭的妹妹居然馬上破涕而笑,手腳還不停擺動著,好像在抗議只有一口怎麼夠呢!
弟弟一看到,雖然想馬上大口吃下,可是還是先把鼻子湊過去嗅嗅看—嗯!聞不出味道耶!,白白的、有點透明,管他的肚子這麼餓,就算吃了會「歹肚子」也認了!阿弟鼓起勇氣,閉上眼睛,吃了一大口「哇!好吃!甜甜的、黏黏的…好像麵茶喔!」阿婆看著狼吞虎嚥的弟妹,終於鬆了一口氣。
聰明的你,知道厲害的阿婆是怎麼做出這碗小點心的嗎?
(製作方式僅供教師參考,非制式方法。)
材料:馬鈴薯(以蕃薯、蓮藕…等亦可以相同方式製作粉末)、削皮器、磨泥板(或果菜汁機)、水盆、紗布(可使用嬰兒用的手帕或洗澡巾)
二、作法
1.馬鈴薯洗淨去皮。 | 2.切成小塊(若直接以磨泥板可省略此步驟) | 3.磨泥-可用果汁機(需加入少許的水)或磨泥板。 | |
4.揉出澱粉—將馬鈴薯泥放置紗布中,再將紗布放到裝有清水的水盆搓揉,直到紗布中只剩下大量的纖維為止(也就是用手摸不到有粉末的感覺)。
5.澱粉沈澱—將水盆中的水溶液靜置數分鐘,等待澱粉沈澱。
6.形成粉末—將澱粉水溶液經由曝曬(或以加熱的方式),水分蒸發後,即獲得澱粉。如果時間有限,可以烘乾或加熱的方式處理。
附錄三利用碘酒檢驗澱粉
利用碘酒滴在澱粉上會呈現顏色上的變化(黃褐→藍紫),利用顏色的改變可檢驗物品是否含有澱粉。
澱粉溶液的遊戲(無字天書):利用澱粉水溶液在紙張上寫字,製作成無字天書,並準備碘酒讓同學看看紙張所顯現出字來。
附錄四小淘氣的故事
◎故事來源
一、書名:小淘氣(206頁)
二、出版社:智茂(美國紐伯瑞兒童成長文學精選),此書為1964年美國紐伯瑞銀牌獎。
三、簡介:一九一八年五月,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砲聲隆隆的同時,一個住在美國農村的小男孩—史特林,在森林中發現了一隻出生不久的小浣熊,並且把牠帶回家當寵物飼養。「小淘氣」的故事就這麼展開了…
◎與「溶解」相關內容摘要:
史特林和父親吃晚餐時,習慣讓浣熊「小淘氣」一起在餐桌上用餐,史特林通常用木頭製成的碗給小淘氣牛奶或水,當作飲料,小淘氣會像小朋友一樣,用牠那雙短短的前肢認真的捧著木碗,舉到嘴邊飲用,可愛極了。
有一次史特林吃飯時,給小淘氣一塊方糖,而小淘氣依照牠的習性—先將食物放到碗中洗一洗再撈起來吃,這次可沒這麼順利了。當小淘氣將方糖放入水中洗一洗,準備從碗中拿起方糖大吃一頓時,用左手在碗中撈了一會—沒有,又換了右手,還是沒有,小淘氣眼中露出困惑的表情,接著左右張望的,好像在說「是誰偷走的我的方糖」,而史特林和父親在一旁則捧腹大笑。
為了安撫小淘氣的憤恨不平,史特林又拿出了一塊方糖給小淘氣,而小淘氣這次則小心翼翼的捧著方糖,當牠還是堅持把方糖放入水中清洗時,一放入水中,馬上撈了起來,雖然方糖有些化了,小淘氣馬上迫不及待的送入嘴中,一副人間美味的滿足表情。
從此以後,小淘氣再也不把方糖放入碗中清洗了!
附錄五有關溶解的參考資料
一、什麼是溶解 (資料來源:http://www.pep.com.cn/200304/ca180971.htm)
一種物質(溶質)均勻地分散在另一種物質(溶劑)中形成溶液的過程叫溶解。溶解是一種物理化學過程,包含物理的機械廣散和化學的溶劑化。一種物質(溶質)溶解於溶劑中,常有熟效應發生(吸熱或放熱)。例如氫氧化鈉溶解於水中時放熱,硝酸銨溶於水中要從環境中吸收熱量。兩種液體互溶時,液體的總體積可能縮小(如酒精跟水互溶),也可能增大(如苯跟醋酸互溶),或可能基本不變(如正己烷和正庚烷互溶)。(自《中學化學概念和原因詞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鹽為甚麼可以溶解在水裡?
(資料來源:科學小芽子http://www.bud.org.tw/search.htm)
你知道「溶解」的定義是什麼嗎?──兩種不同的純物質均勻分布在一個環境內,形成均勻混合物就叫做溶解。
而性質同類的東西可以互溶,例如油和肥皂可以互溶,和水則不互溶。
鹽(氯化鈉)和水恰好都是具有「極性」的分子,也就是說,它們的分子一端傾向帶正電,而另一端傾向帶負電,具有帶電性兩極化的情形。所以鹽和水屬於同類的物質,可以均勻的分布在一起,因此鹽能夠溶於水;像沙子就不是極性分子,所以沙子無法溶解於水中。(選自,科學小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