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課 《爸爸的花兒落了》 補充講義
一、林海音城南舊事中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的小說在女性議題方面有特殊表現,反映出女性問題、婚姻生活的關注,在其所披露的女性經驗,我們見到了在性別壓迫中掙扎,且無法翻身的女性,也看透了女性所面對的桎梏與困境。
(一)性別身分的自覺
惠安館裡的秀貞和從外到到北京來讀書的大學生思康相戀了。她跳脫禮教的束縛,和思康發生關係。思康決定回家秉告雙親來提親。送走思康後,秀貞發現自己懷孕了,可是思康卻一去不回,音訊全無。秀貞在親友鄰居的道德指責、批判諷刺下產下她的小孩,可是秀貞那覺得丟人現眼的父母,卻趁著天未亮,便把剛落地的小嬰兒包裹起來丟到城門底下,秀貞在受不了這樣的雙重打擊下,終於發瘋了。
被指責的不是薄倖的男子,怎麼反而是受到離棄的女子遭遇如此的傷害?傳統觀念對男人的絕對寬容,對女人的相對嚴苛,已經讓很多女人受到嚴重的傷害。作者最後設計秀貞精神崩潰,為的是要引起讀者高度重視兩性長久以來的不公平對待。
蘭姨娘裡的小英的母親,是一個恪守三從四德的中國傳統婦女,她忍氣吞聲地承受她所視為天的丈夫和蘭姨娘之間的曖昧關係,因為她在封建禮教的長久洗滌下,咬認定自己扮演的便是「無聲」的角色。至於蘭姨娘,在她三歲時便被賣到北京,為的是要醫治重病的哥哥。二十歲時,遇上一位六十八歲的有錢男人,為她贖了身,成了他的姨太太。
這兩個女人都有屬於她們自己的悲哀。愛情豈容他人分享,但她們因為傳統封建觀念浸染已久,且在經濟上是全然受惠者的立場,她們只能認命地聽任男人的安排。
驢打滾兒裡貧窮的村婦宋媽,嫁了一個好賭的丈夫,只好忍痛捨下自己的小孩,到城裡工作。她在城裡照顧的小女孩問她,為什麼放著自己的兒女不照顧,卻跑來照料他們,她只能含糊地說,是丈夫沒出息,動不動就打她,所以一氣之下就跑出來當奶媽自己賺錢。她辛苦賺錢養家,但丈夫卻因賭錢,導致兒子意外溺斃,甚至把剛出生的女兒隨手送給路人。
在經濟的壓迫下,女性堅強地發揮中國傳統女性的特質,無怨無悔認命地擔負起一切環境的磨難。我們見到命運被大環境所操控的悲劇女性,他們被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長期迫害,作者透過這樣的「反面」書寫,在彰顯其悲劇之餘,也同時讓我們對女性的「性別」問題有所自覺。
(二)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間拓展
在蘭姨娘中的敘述者英子,覺得蘭姨娘夾在爸爸和媽媽中間,是對媽媽的傷害,所以在有意無意之間,促成了德先叔和蘭姨娘的好事。伶人出身的蘭姨娘戀愛了,她放下離家後所閱讀的二度梅(此書象徵她不向環境屈服,有著為自己打算的計畫),改讀德先叔推薦的傀儡家庭(此書象徵她不要繼續受舊社會的壓迫,準備接受新思維);打扮得和在女高師唸書的張家三姨一樣;她變得很有志氣,敢向惡劣環境反抗。最後,她結束自己非正常婚姻關係的第三者角色,而找到真愛。
當然,蘭姨娘的幸運在於她有幸遇上一位時代的新青年,引領她擺脫身分的牢籠,鼓勵她走向新人生。雖說不乏被動成分,且自主意識也不甚明確,但無庸置疑地,卻是為中國婦女勇敢反抗命運展現了一線曙光。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見到女性懂得主動爭取自己的幸福,作自己的主人,她們要將桎梏掙脫,那些來自性別,還有性別之上的封建、社會與經濟因素,當然在此過程中,披荊斬棘的她們不免遍體鱗傷。
(三)不帶批判、控訴的女性性別關懷
在城南舊事的女性故事中,我們見到林海音對於小說人物的命運,不參與任何批判,而是留給讀者更多思考與反省的空間──對封建、對禮教──這樣的思維是超然而深切的。
中國女性處於漫長的封建傳統重壓中,其權利受到直接侵犯,她們辛苦地生存者,經由她們在尋找女性自我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危機與坎坷歷程,我們見到了傳統婚姻的弊病,以及父權體系下女性所遭受的扭曲,呈現了顛覆父權傳統的意義。就此一層面而言,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中為中國女性文學繳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林海音不但繼承了「五四」的精神,將女性特質極致展現,且在其作品中還保留了古典抒情的傳統,傳達了獨特的女性情懷,尤其重要的是透過傳統女性性別、地位的覺醒,給予其成長轉變的空間,也為那些未覺醒的女性,提示了不可抹煞的性別關懷。林海音以其女性之筆秀出了精彩的女性書寫,在五○年代的臺灣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期,被稱為是重要的女性作家,實至名歸。(節錄自陳碧月(2002.11)。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論文發表於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的「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臺北。)
二、林海音城南舊事與三○年代作家作品的比較
林海音雖然不能算是三○年代的作家,但卻生長在三、四○年代,對那一個時代非常熟悉,而城南舊事正是寫的那一個時代的人與事,因此若拿她與三、四○年代的作家相比,並非不適宜。
(一)與老舍小說的比較
在那一個時代寫過北平的作家,小說有老舍,戲劇有丁西林和曹禺。對北平的風俗人情最熟悉的,當然首推老舍。他的老張的哲學、趙子曰、離婚、駱駝祥子和四世同堂當是以北平為背景的。他後來的有些劇作也是如此,可以說老舍把北平的大街小巷、春夏秋冬、達官貴人、地痞流氓、教員學生、販夫走卒差不多都寫遍了。老舍對北平所知之深、所見之廣,恐怕沒有一個別的作家可以與他相比了。但是他偏偏沒有看到林海音所看到的、沒有寫到林海音所寫的。林海音是從一個小女孩的眼光來看北平,她的視野、見地和情感,就與成年的老舍大為不同。如果說老舍有關北平的小說是社會性的、批評性的和分析性的,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則是個人的、感情的、綜合的。有時在忙於批評的老舍的小說中,我們容易找到破綻,但是在純以表現為主的城南舊事中挑出破綻就非常不容易了。我們只能說城南舊事的佳境是作為使我們沒有虛構之感的一些更基本的東西,那就是作者真摯的感情。因為出之於真摯的情感,就是作者虛構的,我們也會信以為真的了。這正是文學之真與生活之真的差別處。
(二)與蕭紅呼蘭河傳的比較
把幼年的記憶以小說的體裁寫出來,而又寫得頗為成功的,在林海音之前,還有一位蕭紅。蕭紅也是以小女孩的眼光來觀察,來描述她的故鄉──呼蘭河城。蕭紅與林海音在這兩本書中所表現的共同點很多:兩人都對自己生長的地方,和那一段童年的時光充滿真摯的懷念;兩人都描寫了那個時代婦女的命運;兩人都看到了當時社會的許多缺陷,但都不加以直接抨擊;兩人都在寬厚的心情中懷著對生活的無奈感。稍有不同的是,林海音的筆調開朗而委婉,接近散文;蕭紅的文筆較為強勁濃烈,接近戲劇。她們兩位都為我們記錄了一個失去的時代。
如果沒有歷史和文學,我們的生活就只好水也似地、風也似地流逝了,不過留下一點痕跡。歷史只不過保留了生活的骨架,保留生活的血肉則要靠文學。因為文學是從感覺中滋生的,通過了那時候人的感覺,我們才可以呼吸到那一時代的空氣。我們這個時代也要過去的,這個時代的空氣則需要有這個時代感覺的作者去傳遞。每一個時代遲早都是失去的時代,但有了敏感的作家,失去的時代的點點滴滴就有幸可以保存下來。(馬森,一個失去的時代──讀城南舊事。載於李瑞騰、夏祖麗主編(2002)。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P.91-94)
三、林海音城南舊事以外的作品評介
(一)中、長篇小說
篇名 | 簡 介 | 備註 |
婚姻的故 事 | 這是一篇紀實性小說,以林海音婆家為主線,穿插林海音周圍的同事、同學、朋友,以及母親的朋友等的家庭故事,寫了一樁又一樁婚姻的真實狀況。這篇小說寫的雖是婚姻家庭,但展示的生活蘊涵卻非常豐富。 | 中篇 |
孟珠的旅 程 | 這是描寫一個歌女的幸運人生。周孟珠自幼失去雙親,必須靠歌唱來養活自己和供養在南部上大學的妹妹。後來認識具備自持與毅力特質的許午田,幾經波折,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是一部言情小說,相較當時坊間言情作品(如瓊瑤小說),更多了人生與人性的思考,具備了更多的文學性與高雅的特質。 | 中篇 |
晚 晴 | 這是林海音為數不多的以男性為主角的小說,寫一個老年的單身公務員,對一個年幼的女孩以及她年輕的媽媽所產生的愛戀。主角姚亞德的妻女留在大陸,而他所愛戀的安晴與心心母女則有一個長年在外的海員丈夫。後來他得知妻子已在大陸過世,母女的海員丈夫也失蹤,兩人的感情有發展的空間,故事卻在這樣無限的可能性中結束,留給讀者想像空間。這篇小說展現許多大陸來臺人士的情感困惑,反映的是兩岸隔絕的特有社會現象。 | 中篇 |
曉 雲 | 這是以一個未婚少女的戀愛經驗為主題的小說。主角夏曉雲是一個插足別人婚姻的第三者。她由同情家教學生的父親梁思敬,逐漸轉為不可遏止的愛情,甚至為他懷孕生子。而故事的結局,由於梁太太的強烈干涉、社會價值觀的不容,以及曉雲自己對於這段婚外情的覺悟,最終決定獨立撫養小孩,徹底結束這段愛情。作者沒有站在傳統立場把曉雲描寫成害人的妖精,也沒有以現代的意識,張揚愛情獨尊的精神,林海音在婚外情的老套故事中,一反常態地歌頌母愛的光輝。 | 長篇 |
春 風 | 這是一部描寫兩個女人共有一個丈夫的小說。呂靜文是個積極辦學、精明堅強的女性,她的丈夫到南部發展,卻有了外室安立美,並生下一個女兒幼幼。後來安立美癌症病逝,想把女兒託付給呂靜文,希望能夠唸她經營的學校。小說結尾,以呂靜文帶著幼幼向家裡走去而結束。故事中兩個主要女性有著極大的性格反差:呂靜文進取精幹、不善生活,是個典型事業型女性;安立美安於家庭生活,不善打拼事業,是個稱職的家庭主婦。這部小說其實是作者女性主義立場的闡釋,小說中的兩個女性都是理性自知、努力奮進或心地善良,她們各自闡釋女性的一個方面,最後一個死亡,也預示另一個新生,而幼幼年輕的生命更暗示著兩個女性性格的整合。這種女性均衡發展的觀點,相當前衛。 | 長篇 |
四、林海音VS潘希珍
姓名 | 林海音 | 潘希珍 |
字號 與 籍貫 | 1.原名林含英 2.小名英子 3.臺灣苗栗人 | 1.字希真 2.筆名琦君 3.浙江永嘉人 |
生平經歷 | 1.出生於日本大阪,三歲時,隨父母返臺,五歲時又從臺灣遷至北京城南。 2.民國二十八年,與作家夏承楹(筆名何凡)結婚。三十七年來臺,其後數十年兩人攜手創作、編輯,為文壇佳話。 3.曾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鼓勵、提拔臺灣青年作家不遺餘力。 4.擔任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科編審委員。對臺灣基礎語文教育,貢獻良多。 | 1.杭州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來臺後曾任職於司法行政部。 2.後轉任教職,勤於寫作。 |
文學風格與 地位 | 1.創作頗豐,出版小說、散文及兒童文學等三十餘種,風格自然平實,真誠動人。 2.作品以城南舊事吹為著名,曾被翻譯成英、日、德等多國語言。 | 1.其創作兼跨小說、散文二體類,而以散文成就最大。其散文多憶舊抒情之作,典雅雋永、晶瑩醇厚,四十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 2.堪稱臺灣現代「回憶文學」之典範。 |
著作 | 林海音作品集 | 煙愁、桂花雨、三更有夢書當枕 |
五、修辭
(一)文法
類 別 | 例 句 | 說 明 |
衍聲複詞 | 1.每天早晨醒來,看到陽光照到「玻璃」窗上。 2.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髮上。 | 非雙聲疊韻 |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 疊韻 | |
狀 聲 詞 | 就發出「咻咻」聲音,我挨打了。 | 籐鞭揮動的聲音。 |
一邊「抽抽答答」的哭著。 | 形容一吸一頓、低聲哭泣。 | |
「噹噹噹」,鐘響了。 | 鐘響聲音。 |
(二)修辭
修辭格 | 例 句 |
譬喻 | 1.我是一隻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了洋車。(隱喻) 2.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髮上。(略喻) 3.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略喻) |
象徵 | 1.「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一個樣。(「夾竹桃」象徵爸爸) 2.「爸爸的花兒落了。」(象徵父親的死亡) |
轉化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物性化) |
映襯 |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
示現 | 1.每天他下班回來,我們在門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頭後面抱起弟弟,經過自來水龍頭,拿起灌滿了水的噴水壺,唱著歌兒走到後院來。(追述示現) 2.爸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聲混合著我的哭聲。我哭號,躲避,最近還是冒著大雨上學去了。(追述示現) |
摹寫 |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著露出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了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著。(觸覺) |
類疊 |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著剛發下來的小學畢業文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