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 地方特考 四等 一般行政 公共管理概要 試卷

pdf
1.06 MB
4 頁
mis08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D
C
B
D
B
A
C
C
D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C
D
D
B
D
C
C
B
A
C
A
D
D
B
D
D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electronic democracy是隨著網際網路興起的重要概念,透過資訊科技的高度發展與實施,以達
到民眾直接參與政府治理的目的。綜觀電子民主的出現與發展,主要有下列三項背景因素:
()電子民主的發展背景:
1.為改革代議民主的缺點代議民主政治雖然強調代表性參與性與對談性,但目前的實際運作出現許
缺點,如限制性的民眾參與、政客扭曲公共利益,以及資訊的欠缺與壟斷等。
2.為加強資訊革命下的民眾參與資訊革命的特徵是民眾可以透過資訊科技與電子
系統,以參與政府的政策過程,電子民主正反映這種時勢需要。
3.為提高政府服務民眾的品質與效率事實上,資訊科技的發達,穿透了組織與組織的界限,當然更穿透
公民與政府部門之間的界限,使得公民只要個按鈕,就輕易地透過網際網路,更直接進入政府所提供
,有 push-button
democracy,而電子民主下的公民則稱為是「網路公民」netizens)。
()電子民主的應用限制-訊落差的問題
資訊落差是指資訊服務普及性的議題,政府服務不應只是針對特定族群提供資訊服務,故任何電子與線
上服務皆應詳切考慮「資訊提供及應用的普及性。此方面主要面臨的問題,在於電子民主非常仰賴資訊
科技設備的充分性與廣布性,但這是一項投資浩大的工程,短期間內要讓資訊電腦普及化相當不易,如
果不夠普及,根本無法實現全民政治的理想。故此,未來政府在電子化政府的持續推動及電子民主的強
化與維繫上,可參考下列兩項因應之道:
1.加強政府線上服務之整合
主要在提供民眾線上申辦政府業務之入口網建置共通「創新 e
提供跨機關之「單一窗口」「一站服務」達到個人化服務的最終目的降低社會成本,縮短
民眾往返政府機關的時間也大幅降低民眾使用申請應用相關政府電子服務的各項成本與資訊障礙。
2.消除電子服務數位落差的問題
」的相關
便、不使,創鄉、知識、階的「
由於經濟發展造成區域空間型態及規模的變化,加上近年受到全球化及都市化的影響跨政府區域之公共事
務問題日趨複雜,民眾對政府之服務需求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地方政府面臨日益沉重的壓力。然而,
受限於傳統科層體制的官僚組織之設計與以往行政區劃的管轄權限之配置,法因應現今的巨變使得區域
治理問題難以解決,因而需要透過「跨域治理」來提跨區域不同政府間共同合作以解決問題之途徑。
()跨域治理的意涵與目的
跨域治理最簡要之意涵指跨越轄區跨越機關組織藩籬的整合性治理作為能夠以全局的視野進行思考
非侷限於單一機構的狹隘眼光,可有效整合跨政府、跨領域的資源,並消除彼此間本位主義
()推動跨域治理所遭遇的問題*-921 地震救災及重建為例
跨域包含有多元行動者與互賴性之意義,加上跨域問題充滿複雜性、動態性與多元性,並非能
由傳統公共行政層級節制所解決,而需藉由治理的多元行動者創造彈性、創新與彼此分享之機制,進而
解決跨域所遭遇之難題,以及滿足公民之需求。然而,我國學者陳宏杰研究
業務一直僅以行政區域作為劃分,然而台灣地震災害的發生及蔓延並不僅限於一地,而是同時牽涉數個
縣市乃至全台各地,因此地方政府間如何在日常透過水平合作進行預防及減災之工作,且於震災發生時
於最短的時間將減緩災害的蔓延,將損失降到最低,並提供有效的援助,就成為現今地方政府間所亟需
課題。據此,本文提出下列因應之道,供政府及社會各界參考、指教: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1.-
我國傳統上由中央政府透過權力集中化的方式尤其在經濟發總體資源分配之事務上扮演執行者的角色處
理區域性發展事項。而,在面對大型震災的救災及重建議題時,這種傳統的模式總會面臨溝通不良、資源
分配不均及執行效率不彰等問題;因此本文建議於防救災的跨域治理模式應改「由下而上」的地方跨域政
策夥伴的治理方式,將主導權交由第一線面臨問題的縣市政府,尤其組成跨域政策聯盟以共同研究規劃並
整合執行各項工作。
2.跨域治理角色的擴大-廣納各公民團體參與的「整合性治理
為求有效的規劃與執行各項救災及重建政策,政府應捨棄過往「政府統籌、政府執行」的政府中心主義,轉
而積極與社會各與私部門、公民團體及社區居民等合作,本著領導權共同分擔之精神,以催化型的領導促成
各相關團體組織相互聯結形成網絡。公部門不僅是政策網絡的參與者,亦是公民團體間對話商議、協調彼此
色。因此,政職,遂
並與私部門、公民團體相互合作結盟,以達成「整合性」的跨域治理。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