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09學年度校訂課程
六年級第一學期科學專題課程教學活動設計109版
主題名稱 | ||||||||
跨域合作 | ■語文 ■自然與科技 □社會 ■數學 □健康與體育 □本土語 □英語 □藝術與人文 □生活 □綜合活動 | 節數安排 | 校本20 節 | |||||
潘蓮菁 | 修訂者 | 劉美君 | ||||||
教學者 | 適用 年級 | 六年級 | ||||||
課程設計理念 | 本課程設計鼓勵及引導學生嘗試提出有興趣、有意義的問題,從而親身經歷如同科學家一般,針對問題規劃科學活動和思考的過程。 教學採用IBSE(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教學模式 | |||||||
領綱 核心素養 | 自-E-A2 能運用好奇心及想像能力,從觀察、閱讀、思考所得的資訊或數據中,提出適合科學探究的問題或解釋資料,並能依據已知的科學知識、科學概念及探索科學的方法去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理解科學事實會有不同的論點、證據或解釋方式。 自-E-A3 具備透過實地操作探究活動探索科學問題的能力,並能初步根據問題特性、資源的有無等因素,規劃簡單步驟,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進行自然科學實驗。 自-E-B1 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自然科學資訊或數據,並利用較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自-E-B2 能了解科技及媒體的運用方式,並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或獲得有助於探究的資訊。 自-E-C2 透過探索科學的合作學習,培養與同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 |||||||
學習表現 |
| 學 習 內 容 | INc-Ⅲ-1 生活及探究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INc-Ⅲ-2 自然界或生活中有趣的最大或最小的事物(量),事物大小宜用適當的單位來表示。 INc-Ⅲ-3 本量與改變量不同,由兩者的比例可評估變化的程度。 INc-Ⅲ-4 對相同事物做多次測量,其結果間可能有差異,差異越大表示測量越不精確。 | |||||
學習目標 |
| |||||||
融入議題 |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 |||||||
議題內涵 | 環E14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學習在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海E11認識海洋生物與生態。 科E5繪製簡單草圖以呈現設計構想。 科E7依據設計構想以規劃物品的製作步驟。 | |||||||
教材資源 | 林煒翔(2019)。你真的知道凹陷乒乓球是怎麼復原的嗎?。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許可等(2019)。換”屋”方程式—綠色細螯寄居蟹Clibanarius virescens之生態與殼戰研究。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邱宇豪等(2019)。會呼吸的複合式環保蛋殼植栽容器。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李宇洋等(2019)。開根號—氣霧發根箱之研究。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吳宜芸等(2019)。紫螺借東風!—探討海氣變化對海岸環境的影響。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顏睿靚等(2019)。物「糙」所「植」~探討糙米植酸的作用及自製糙植凝膠。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 |||||||
活動名稱 | 學習目標 | 學習活動歷程 (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與融入議題說明) | 教學時間 | 評量方法/工具 | ||||
認識科學探究架構 | 能知道科學探究架構 | 教師引導:教師介紹第59屆國小組各科第一名作品(如教材資源),引導學生思考科學探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過程中可能要有哪些準備。 學習任務:能和同學一起討論,學會如何看科展說明書 學習策略:先了解架構,在說明每個項目的內涵 | 3節 | 分組報告 | ||||
發現問題 | 能從生活中發現問題 | 教學活動: 教師以「會呼吸的複合式環保蛋殼植栽容器」為例,介紹因看到市面上的植栽常用的黑速塑膠軟盆覺得不環保,而做出可以在環境中分解的蛋殼植栽容器。 環E14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學習在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學習任務:
| 2節 | 實作評量 | ||||
蒐集參考資料 | 能收集與分析與問題相關的資料 | 教師以「紫螺借東風!—探討海氣變化對海岸環境的影響」為例,若是生物科的資料蒐集究必須有長時間的觀測。 海E11認識海洋生物與生態。 學習任務:
| 2節 | 實作評量 | ||||
擬定探究計畫 | 能擬定探究計畫 | 教師以「你真的知道凹陷乒乓球是怎麼復原的嗎?」為例,介紹探究計畫的擬定,過程中可能還必須自製測量的的工具。 科E5繪製簡單草圖以呈現設計構想。 科E7依據設計構想以規劃物品的製作步驟。 學習任務
| 4節 | 實作評量 | ||||
實驗 | 能以正確的實驗方法執行探究計畫 | 學習任務
| 6節 | 實作評量 | ||||
實驗結果討論 | 能針對實驗結果做說明,並能以圖表呈現結果 | 學習任務
| 3節 | 實作評量 |
撰寫參考資料https://pse.is/PXRVR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08學年度校訂課程
六年級第二學期科學專題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主題名稱 | |||||||
跨域合作 | ■語文 ■自然與科技 □社會 ■數學 □健康與體育 □本土語 □英語 □藝術與人文 □生活 □綜合活動 | 節數安排 | 校本課程20 節 | ||||
原設計者 | 潘蓮菁 | 修訂者 | 劉美君 | ||||
教學者 | 適用 年級 | 六年級 | |||||
課程設計理念 | 本課程設計鼓勵及引導學生嘗試提出有興趣、有意義的問題,從而親身經歷如同科學家一般,針對問題規劃科學活動和思考的過程。 教學採用IBSE(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教學模式 | ||||||
領綱 核心素養 | 自-E-A2 能運用好奇心及想像能力,從觀察、閱讀、思考所得的資訊或數據中,提出適合科學探究的問題或解釋資料,並能依據已知的科學知識、科學概念及探索科學的方法去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理解科學事實會有不同的論點、證據或解釋方式。 自-E-A3 具備透過實地操作探究活動探索科學問題的能力,並能初步根據問題特性、資源的有無等因素,規劃簡單步驟,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進行自然科學實驗。 自-E-B1 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自然科學資訊或數據,並利用較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自-E-B2 能了解科技及媒體的運用方式,並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或獲得有助於探究的資訊。 自-E-C2 透過探索科學的合作學習,培養與同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 ||||||
學習表現 | pa-Ⅲ-1 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資訊或數據。 pa-Ⅲ-2 能從(所得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他人的結果(例如:來自同學)比較對照,檢查相近探究是否有相近的結果。 Pc-Ⅲ-1 能理解同學報告,提出合理的疑問或意見。並能對「所訂定的問題」、「探究方法」、「獲得之證據」及「探究之發現」等之間的符應情形,進行檢核並提出優點和弱點。 Pc-Ⅲ-2 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例如:攝影、錄影)、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 學 習 內 容 | INc-Ⅲ-1 生活及探究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和方法。 INc-Ⅲ-2 自然界或生活中有趣的最大或最小的事物(量),事物大小宜用適當的單位來表示。 INc-Ⅲ-3 本量與改變量不同,由兩者的比例可評估變化的程度。 INc-Ⅲ-4 對相同事物做多次測量,其結果間可能有差異,差異越大表示測量越不精確。 | ||||
學習目標 |
| ||||||
融入議題 |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 ||||||
議題內涵 | 資E6認識與使用資訊科技以表達想法。 | ||||||
教材資源 | 林煒翔(2019)。你真的知道凹陷乒乓球是怎麼復原的嗎?。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許可等(2019)。換”屋”方程式—綠色細螯寄居蟹Clibanarius virescens之生態與殼戰研究。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邱宇豪等(2019)。會呼吸的複合式環保蛋殼植栽容器。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李宇洋等(2019)。開根號—氣霧發根箱之研究。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吳宜芸等(2019)。紫螺借東風!—探討海氣變化對海岸環境的影響。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顏睿靚等(2019)。物「糙」所「植」~探討糙米植酸的作用及自製糙植凝膠。中華民國第59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 ||||||
活動名稱 | 學習目標 | 學習活動歷程 (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與融入議題說明) | 教學時間 | 評量方法/工具 | |||
實驗結論 | 能將實驗結果做綜合比較,並對實驗下結論。 | 教師以「開根號—氣霧發根箱之研究」說明結論的敘寫多為條列式,並要能夠與探究目的相呼應。 學習任務:能夠以條列式呈現實驗的結論。 | 1節 | 實作評量 | |||
說明書撰寫 | 能將整個實驗過程紀錄與結果做成說明書。 | 學習任務:
| 4節 | 實作評量 | |||
報告簡報製作 | 能夠摘取實驗重點做成簡報 | 學習任務:
| 4節 | 實作評量 | |||
分組報告 | 能與同學分享實驗結果 對於同學的實驗報告給予適當的回饋分享 | 學習任務: 報告者:能以適當的音量語速進行報告 聆聽者:專心聆聽同儕的報告,並做簡要紀錄,並於同學報告後提問、回饋並完成評分紀錄表 | 7節 | 分組報告 同儕互評 | |||
展覽海報製作 | 能製作展覽海報 | 學習任務:
資E6認識與使用資訊科技以表達想法。 | 3節 | 實作評量 | |||
海報展覽 | 能閱讀科學實驗海報 | 學習任務:
| 1節 | 實作評量 |
撰寫參考資料https://pse.is/PXR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