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注意: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代號:
頁次:
-
一、1961 年時英國史家卡爾(E. H. Carr)宣稱:「研究歷史就是追究原因」,
這個定義曾得到史家普遍認同。然而 1980 年代之後,歷史研究更多的是
「尋求意義」。從「追究原因」到「尋求意義」,反映了二十世紀後期歷史
學歷經的重要發展。請從歷史學研究取向的轉變說明此一史學之重大發
展。(25 分)
二、近年來坊間出現許多普及性的歷史作品,例如以某些事件或時期為背景
的電影、小說、戲劇、博物館展覽等文化創作,往往大受歡迎,甚至掀
起社會熱議。請問這些文化產業中的通俗歷史與學術性的歷史兩者之間
有何差異?請舉出兩點不同予以說明。(25 分)
三、歷史奠定於解析資料∕證據的基礎上。近年來視資料為「文本」(text),
並將文本置於「脈絡」(context)下來理解與探討,逐漸成為史家解讀資
料的觀念和取徑。請說明環繞「文本」一詞的概念是什麼?什麼是「脈
絡化」解讀文本之方式?(25 分)
四、在歷史研究中,當事者的證言(testimony)是非常特殊的資料,尤其是
發生在晚近的事件或現象,該事件的經歷者若仍然在世,他們的見證往
往被賦予極高的價值。然而,這類資料仍有著與其他資料一樣的限制,
也有其特有的侷限。請從理解某事件或某段過去的角度著眼,說明當事
者的證言有什麼價值、又普遍存在那些侷限?(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