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空中大學國文文選考古題庫第一章

pdf
450.15 KB
18 頁
NOU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國立空中大學國文文選考古題庫
■第一章
1. 就教材所選錄《史記・高祖本紀》《隋書・高祖本紀》《宋史・太祖本紀》內容,依序舉出劉
邦、楊堅、趙匡胤能夠成為成就偉大功業英雄的一項特質。教科書頁4-925-33媒體
材第23講,4分、3分、3分。
2. 解釋引號內文意:呂公曰:「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史記‧高祖本紀》參教科書頁
10,各5分。須寫出臣、季人名。
3. 試就教材所選《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有關曹操是否出兵攻打劉備、袁紹的三段文章分析
曹操具備了什麼條件,何以能成為歷史上重要的英雄人物?教科13-222
講。
4. 解釋引號內文意:紹之為人,……「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三國志‧魏書‧武帝
紀》參教科書頁18-19,各5分。
5.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趙匡胤在黃袍加身時,向軍士提出哪三項要求,表現了領導者
應有的仁心?教科書頁26,影音教材第3講。
6. 試依所讀《史記高祖本紀》及《宋史.太祖本紀》分別舉列劉邦性格特色及宋太祖趙匡
胤仁心表現各一項。頁4-5或頁626或頁32
7. 曹操原未接受程昱的建議,未殺劉備;後來卻不顧袁紹正面威脅,先東征劉備,是為什
麼?(《三國志‧魏書》)參教科書頁21,兩個原因各5分。
8. 宋朝一代,雖然國勢衰弱,外患不斷,但少發生宮廷鬥爭,此與宋太祖的哪三項作法有
關?參教科書頁32-33,各776(未寫出後周恭帝及其母后者扣3)
9. 請解釋句意:「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史記‧高祖本紀》參教
科書頁8-9,前25分,後15分。
10. 請解釋句意:「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參教科書頁10,各5分。
11. 請舉一事例,說明隋祖楊堅,能忍人之所能忍;並分「忍」與「仁」的區別。參教
科書頁 28-3025 10分。
12. 趙匡胤被擁立為皇帝,向將士提出三項要求,此三項要求和作法,在我國歷史上的意義
為何?教科書頁33
13. 命左右曰:若色動,即殺之。隋書‧高祖本紀》 請解釋引號內文字的意思。教科書頁
30
14. 劉邦雖出身卑微,卻克服困難、化解紛歧建立漢朝,為帝王。試就教材節錄《史記
‧高祖本紀》所記,舉出促成劉邦成就帝業的兩項人格特質(兩項特質不得重複)(教科書
4-5;媒體教材第26)
2
■第二章
1. 依《呂氏春秋・仲春紀》所記,王子搜並不是「惡為君」,他實際上排斥的是什麼?教科書
60、影音教材第5講。
2. 《莊子・山水》以「方舟濟河」為喻,目的在闡釋什麼處世之道?試由生活經驗反思提出可
保身養生且能避免淪為「失心」,進而達到和諧處世效能的作法?科書頁44-47,媒體教材
48分、12分。
3. 《莊子・人間世》《莊子・應帝王》分別藉「螳臂擋車」及「養虎之道」故事,儵、忽本欲
報恩,卻反而害死渾的寓言,闡釋了何種生思想?依豐子愷〈筆十則〉的描述,扁
豆秧、羊、鴨具有什不良的習性?試就以思想對應自己的生活驗提出可以避免發生
類似後者的習性,確實達到前者的養生效能的作法?教科書頁38-4451-54,媒體教材第
45講,8分、6分、6分。
4. 《呂氏春秋‧仲春紀》寫道:「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託天下」,其意為何?參教科
書頁 63,各5分。
5. 莊子曾以兩船相碰為,說明虛實的情境如文供參,請寫其大意,與為何人能虛己游
世即能免害?方舟而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一人在其上,則呼張
歙之;一呼而不聞,呼而不聞,於是三呼,則必以惡聲隨之。也不怒而今也怒,向
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莊子‧山木》參教科書頁 44-45
14分,釋疑6分。
6. 豐子愷筆下形容扁豆秧「盲目地向上發展」,後來其中一支總幹的枝葉全部枯萎,「狀態非
常悽慘」。這段敘述給你什麼啟發?參教科書頁5310分。符合題意作答者,亦斟酌給分。
7. 試語譯下列劃有底線之文句並說明該文所蘊涵的養生之術。「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
情,情有節,聖人修以止欲,故不過行其也。…人之所以者,得其情也;由貴
生動,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 《呂氏春秋・仲
春紀》教科書頁66,影音教材第5講。
8. 試語譯《呂氏春秋.仲春紀》「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託天下」並說明其中蘊含之道
理。頁63語譯6分,道理4分。
9. 《呂氏春秋 仲春紀 「聖人之所以異者 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
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試解說本段內容大意並闡釋其言之成理的理由。
61
10. 王子搜不肯擔任越國國君,為什麼越國人卻非要他回國擔任國君呢?(呂氏春秋)參教
科書頁6410分。
11. 請寫出《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故事的內容大意,並以日常生活為例,書寫讀後感
想。參教科書頁44-45,內容大意12分,讀後感想8分。
3
12. 豐子愷說:「他們(兒童)為欲避免『没心相』不絶地活動」,何謂「没心相」?我們要如何
避免成為「没心相」的人?參教科書頁56-57,各5分。
13. 堯欲退讓天下給子州友父,子州友父拒絶了他,《呂氏春秋》評論此事如下文,其意為何?
天下,重物也,而不害其生,又況於他物!惟不以天下害其生也,可以託天下。參
教科書頁63,切合文題作答者給分。
14. 豐子愷寫〈閒〉一文,為何說「兒童見了『閒』都害怕。他們稱這心情為『没心相』」?
作者要表達的主旨為何?參教科書頁 55-57,各占146分。
15. 《豐子愷文選‧漫畫十則》描述三枝扁豆秧的成長過程,如何發人深省?參教科書頁52-
53
16. 《呂氏春秋仲春紀》說:「由貴生動,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請解釋其文
意。教科書頁 6-7
17. 敘述《莊子‧山木》描寫有關兩船碰撞事件的內容,並說明莊子寫本文的意旨。教科書頁
44-45
18. 豐子愷說:「我想這孩子在『餓』死以前一定先已『没心相』死了。《豐子愷文選》豐子愷
話的意思為何?教科書頁57
19. 據《莊子‧應帝王》的敘述,儵、忽、渾沌之間發生了什麼事?這篇寓言的寫作目的為
何?教科書頁43-44
20. 試以教科書節錄的《莊子‧人間世》《莊子‧山木》為據,闡釋莊子「虛己以遊世能免於
害」的主張。(教科書第38-42頁、第44-45頁;媒體教材第4)
21. 我們在應世處事時,因不適因應之道,致使自己或對方遭受傷害,身心失所。試以
《莊子‧人間世》螳螂擋車、《莊子‧應帝王》儵、忽相遇於渾沌之地、莊子‧山木》方
舟濟河三則寓言故事說明莊子分別暗示了容易有哪些迷失?他分別提出了哪些適當
的養生之道?(教科書頁40-45;媒體教材第4)
■第三章
1. 平日的處世智慧,可曾國藩《曾文正公家》為參考。國藩認為,天地間載福之道是
什麼?他又認為,自古以來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志事雖不同,但就哪一項,則是大略相
同,也是我們該有的處世之道?教科書頁90、頁101,影音教材第78講。
2. 試解釋《莊子・列禦寇》「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之意,並說明就去間,何以有如此
的差別?教科書頁78,影音教材第7講。
3.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書裡,提及在外有權勢的人,在,其家人容易有哪兩項導致敗
家的不良習性?教科書頁90,媒體教材第7講。
4
4. 《呂氏春秋・季春紀》的〈論人〉提到各種觀人之術,又說到「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
觀六驗」的運用原則,此處的「內」「外」,依序代表何意?教科76、頁86媒體教材
6講。
5. 「九徵」觀人法曰:近使之而觀其敬」「雜之以處而觀其色」,請說明其含意。參教科書
7981,各5分。
6. 曾國藩《家書》寫道:「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人之覆,皆驕
也。均非好氣象。」說明其含意,並寫下對此言的看法。參教97,含14,看
6分。
7. 《莊子‧列禦寇》「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
知」,試說明為何要在「遠、近、煩、卒然問焉」的情境下,才能考驗出人是否真的「忠、
敬、能、知」?頁78-79
8. 「九徵」的觀人法,其中三項是:「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
其色」,請說明其含意(包括理由)。參教科書頁80-81,各776分。
9. 《莊子》提到「九徵」觀人法,其中三項是:「近使之而觀其敬,……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請說明其含意(包括理由)。參教科書頁79-80,各776分。
10. 《呂氏春秋‧季春紀為何說論人者又必以六戚 」參教科書 86-87,解釋「六戚」
6分,說明句意4分。
11. 請由唐代宗對郭子儀說:「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 ,說明唐代宗如何表現他的
智慧?參教科書頁93-94
12. 曾國藩說:「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其意為何?並舉一例說明。教科書頁104-106
13.
《曾文正公家書》請解釋句意,並說明「斷不能久」的原因。教科書頁101106
14. 《呂氏春秋》提到觀人之術:「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
人」,請解釋其含意。教科書頁84-85
15. 《莊子‧列禦寇》提到「九徵」觀人法,並言「九徵至,不肖人得矣,其中的「徵」字是
什麼意思?曾國藩寫給弟弟的家書裡,告訴弟弟什麼是「天地間的載福之道」?(教科書頁
75、頁90;媒體教材第6、第7)
16. 曾國藩深信:一面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內圖厚實,斷不能久。他還認
為:必先有豁達光明識,後有恬淡沖融之。這兩段陳述的共通慧為何?前者何以不
可能長久?後者為何有此先後關係?(6分、7分、7分。) (99-102頁、第106-
108頁;媒體教材第8)
17. 《呂氏春秋‧季春紀》「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此處的「內」「外」依序
別指觀人行為表現的什麼時機?(教科書頁86;媒體教材第6)
5
■第四章
1. 《莊子・逍遙遊》所記,許由婉拒成為天下人之帝王其原因何在教科書頁114-115
音教材第9講。
2. 試說明《莊子・山水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物物而不物於物」所蘊含的逍遙自在之
道。教科書頁128-129,影音教材第9講。
3. 《孟子》記載君王好樂、好田獵,百姓卻有疾首蹙頞及欣然有喜色的不同反應,原因何
在?孟子藉此想傳達什麼旨意給君王?教科書頁132-133或頁135-139,媒體教材第10講。
4. 試語譯《論語 衛靈公篇》孔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並闡釋其中蘊涵何種排解
橫逆的智慧?教科書頁139-140,媒體教材第10講,語譯10分,智慧10分。
5. 解釋引號內文意:莊子笑曰:「浮游乎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莊子‧山木》參教科書
128,各5分。
6. 堯欲讓天下給許由,許由拒絶了,試述明其理由下文供參),並書寫讀後感想。許由曰:
「子治天下,天下既治也,而我猶代子,將為名乎?名者,實賓也,吾將為賓乎?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參教科書
118-119,理由14分,讀後感想6分。
7. 解釋引號內文意: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篇》參教科書頁
140,各433分。
8. 蘇軾〈超然臺記〉以文字,請述明大意,書寫讀後感。凡物皆有可觀,……,皆有
可樂,非必怪奇瑋麗也;餔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
往而不樂?參教科書頁142-143,大意14分,讀後感想6分。
9. 所謂「逍遙」,是做自己的主人。《莊子・齊物論》「我與若辯」的論證,以及《莊子・秋水
篇》莊子與惠施有關之樂的辯論,分別表了人該摒除哪些拘絆請依序作答教科書
121、頁125,影音教材第9講。
10. 試就蘇軾〈超然臺記〉「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小大也,
自其內而觀之,未有高且大者也,……是美惡橫生,而憂樂出,可不大哀乎?」說
明蘇軾認為如何才能讓自己逍遙自在?如果做到,除了身心逍遙自在外,還會有什麼收穫?
教科書頁144-145,影音教材第11講。
11. 《孟子‧告子篇》「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文,以及蘇軾〈超然臺記〉分別闡釋何種待人處
事的態度?頁141、頁143
12. 《莊子‧逍遙遊》所堯想要讓天下給許由許由以哪三說法,用哪三個理由拒絕這個
提議?試說明之。頁114-115或頁118-119
6
13. 試簡要說明《莊子‧水篇》莊子與惠施的話,以及《子‧山木篇》有關「大樹」和
「雁鵝」的故事,分別傳達了哪種人生道理?頁125-127
14. 莊子與惠施共遊濠梁,兩人有「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
樂」(惠施)的對話。其對話帶給我們什麼啟發?有助於內心達到逍遙之境。參教科書頁
125-12610分。
15. 《莊子‧逍遙遊》裡,許由說「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字面的解釋為
何?許由的言外之意為何?參教科書頁119,各5分。
16. 《莊子‧齊物論》藉由述寫人我論辯的勝負,在表達什麼主張?參教科書頁125
17. 請依據《莊子‧逍遙》許由提出不肯接受讓帝位給他說法摘錄如下,說明內心如何
能逍遙自在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
也,吾將為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
天下為。」參教科書頁118-121,解釋文句14分;如何能逍遙自在6分。
18. 蘇軾〈超然臺記〉寫:人之所欲無窮,而之可以足吾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
去取之擇交乎前,則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多,是謂求禍而辭福請說明其文意,並書
寫你認為如何才能「求福而辭禍」?參教科書頁144-145,各占146分。
19. 堯想將帝位讓給許由,說道:「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
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
下。」請解釋文句的含意,並書寫你對堯說的看法。教科書頁117-118
20. 蘇軾〈超然臺記〉說:「餔糟啜醴,皆可以醉。」請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和作者說此話的
用意。教科書頁142-143
21. 試分析、比較《孟子‧梁惠王篇》裡,孟子與梁惠王的回應,以及蘇軾〈超然臺記〉所
記,說明孟子與蘇軾在待人處世原則上的同與異。(教科書第132-139頁、第142-145頁;媒
體教材第1011)
22. 試述《莊子‧齊物論及《莊子‧秋水篇》關莊子闡釋人之辯及莊子與惠施的辯論,
均在探討人生的哪項主題?分別寄寓何種人生困境?又分別暗示了何種人生智慧 (教科
書頁115-116、頁121-126)
23. 試就《孟子‧梁惠王篇》孟子對梁惠王言樂、言田獵,以及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說明作為領導者應有哪些處世的哲學?(教科書頁133-134、頁168-169;媒體教材第10、第
14)
24. 就《莊子》思想而言越俎代庖的人,其個的身心安頓會出現什麼問題?對整體社會
而言,又會產生什麼問題?(教科書頁114-115、頁120-121;媒體教材第9)
■第五章
7
1. 司馬光舉《春秋》及《左傳》所記,說明孔子重視「禮制」與「名器,並藉以闡釋顧全大
局的重要。在《資治鑑》裡,他稱許微子、季札寧願亡國也不擔任國君的作為是顧
全大局。然而,湯敗亡夏,建立商朝;武伐紂滅商,建立了周卻也得到肯定。試就
教材所述,說明 何以 這兩組 子啟、季 商湯、周武王都能獲得司馬光的認同?教
科書頁159-160,媒體教材第13講。
2. 衛國以城邑酬謝仲叔奚救了衛國孫桓子,奚希望改以纓致意,卻遭孔子反對。衛國
想請孔子留下參與政事,孔子要求先「正名」。試就上述兩事,說明孔子的用意及兩件事所
共同彰顯的意義為何?教科書頁161-162,媒體教材第13講。
3. 黃宗羲〈原君〉曾比古今人君之不同,試述他對後代君之批評,及對領導人本分的
看法。參教科書頁170,各5分。
4. 為何說「分莫大於名也」《資治通鑑‧卷一》))?試由古代、現代生活各舉一例,說明正確
使用名器的重要。參教科書頁161-163,各776分。
5. 試就《明夷待訪錄》說明黃宗羲認為古今君王在主客觀念上有何差?此之差異所導致
的結果,又有什麼不同?教科書頁169,影音教材第14講。
6. 黃宗羲〈原君〉所要傳達的概念,是根源於儒家何種思想?亦發揮了孟子哪項學說?頁
175
7. 司馬光認為戰國時代開啟,導因?原何在?試依所讀《資通鑑》卷一析論之。
152-154 或頁155-164
8. 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孰與仲多?」說的什麼?〈原〉引述這段話的觀點為何?參
教科書頁173,各5分。
9. 要述黃宗羲〈原君〉認為古代(堯舜時代)與後代帝王的不同。參教科書頁170,各5分。
10. 仲叔于奚因有功於衛,要求賜予繁纓,但孔子卻認為不如多送他采邑俸祿。孔子為何反對
賜予繁纓參教科書頁161-162,解釋「繁纓」4分;孔子反對原因6分。
11. 《資治通鑑》說道: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燦然有倫,此
禮之大經也」請解釋其文意。並以日常生活的兩個實例,說明司馬光為何說:「名器既亡,
則禮安得獨在哉」?參教科書頁160-162,解釋文意14分;舉述兩個生活實例6分。
12. 針對周威烈王二十三,賜晉大夫魏斯、趙、韓虔三家諸侯,請要述司馬光論點的總
綱。教科書頁156
13. 黃宗羲〈原君〉以堯、劉邦為例,認為古與後代的帝有何不同?本篇的結論為何?
教科書頁170-173176
14. 《資治通鑑》說:「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
命之,器以別之,然上下燦然有倫,此禮大經也。名器既亡,禮安得獨在哉?」請
解釋文句的含意,並自古今各舉一例,說明名器的重要。教科書頁160-162
8
15. 《資治通鑑》卷一記孔子不贊同仲叔于奚邑而請纓的為,另外也提到孔子接受衛國
君王邀請參與國事時,請求先「正名」。就上述兩個事件,請說明為何孔子的反應是「識大
體」的表現?孔子識大體的同時,是否也遵循了「守本分」的原則?理由為何?(教科書第
153-154頁、第160-162頁;媒體教材第1213)
16. 《資治通鑑》裡,司光以周威烈王為鑑,為縱使君王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能做到
自己無須勞累奔波,民都願意為他效步,主要憑藉的是什?周威烈王命魏斯等
人為諸侯,為何失當? (教科書頁152、頁153;媒體教材第13)
■第六章
1. 《孫子兵法》用兵的戰術,主要是運用老子那兩項思想?目的何在?教科書頁203,影音教
材第17講。
2. 依《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說明諸葛亮如何分析情勢,以致鼓舞
了劉備,使他對未來燃起希望?教科書頁191-193,影音教材第16講。
3. 《孫子兵法》裡提到與國之間不得不用兵戰時,應先量「道、天、地、將、法」五
件事,並稱「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陰
陽、寒暑、時制也;者,遠近、險易、廣、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試分就「國家作戰政略」「應用此理於日常人際關係」
方面,說明為何要度量這五事。教科書頁200-201,媒體教材第17講。
4. 諸葛亮認為曹操聲名兵力雖不如袁紹,卻以「人謀」弱為強。因此,針對劉備的條
件,諸葛亮提出哪四項策略,建議他依此奠定未來發展之基礎?教科書頁193,媒體教材第
16 講。
5. 《孫子兵法》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民不畏危。」其意
為何?請解釋。參教科書頁2005句各2分。
6. 請解釋《孫子兵法‧篇》以下文意:兵者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
而示之遠,……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參教科書頁203-204206。每句4分。
7.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述韓信平齊,欲漢王封其為假王,漢王由大怒到說出:「大丈夫定
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請要述何以如此?參教科書頁188-189
8. 從《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看來,劉邦與韓信的關係,是基於哪一個字?依《三國志・諸
葛亮傳》所記,諸葛亮以何取得劉備的信任?劉備又以何取得諸葛亮的忠誠?教科書頁
189,影音教材第16講。
9. 試就所讀《史記》與三國志》選文分析韓與劉邦的關、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分別
奠基於何?依《三國》的記載,諸葛亮以取得劉備的信任?劉又以什麼獲得諸葛亮
的忠誠?頁189
9
10. 試依《三國志‧諸葛傳》所記,說明劉備顧茅廬向諸亮請益時,諸葛亮如何分析曹
魏、孫吳的條件?針對曹魏、孫吳兩大陣營,諸葛亮建議蜀漢各採什麼戰略對應?頁
186、頁191-193
11. 請就歷史上有名的「隆中對」,回答以下問題:1.是誰與誰的對話?此一對話在歷史上的重
要影響為何? 2.被請教的一方,提出四項策略,請要述三項。參教科書頁1901931.
5;2.334分。
12. 試就史上韓信向漢王求封為齊王一事,比韓信與漢王「情」字上的表現。參教科書
189,說明史事、兩人情字表現,各776分。
13.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故用而示之不用」其意為何?並舉一例說明。參教科
書頁203-204,各5分。
14. 《孫子兵法》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何謂「廟算」?並舉一生活實例說明
「廟算」的應用。參教科書頁207,各5分。
15. 請說明韓信要求漢王劉邦封他為假齊王,結果為何?並分析韓信在人際關係上的處理如
何?參教科書頁187-189,各占812分。
16. 《三國志》裡,徐庶對劉備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所說「此
人」是誰?何謂「枉駕顧之」?參教科書頁190,各5分。
17. 請解釋以下文意:「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孫子兵法》參教科書頁203207,占
73分。
18. 請解釋說明以下文章的意涵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
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孫子兵法》參教科書頁199-
201,五事各3分,餘5分。
19. 《孫子兵法》首篇提臨場的奇襲策略應用旨在達到哪個目的?(教科書頁199媒體
教材第17)
20. 試就教科書節錄的《史記‧淮陰侯列傳》及《三國志‧諸葛亮傳》,用自己的話分析韓信與
諸葛亮在待人應事上,對於情理掌握的高下。(教科書第185-194頁;媒體教材第1516)
■第七章
1. 試就《世說新語》有關華歆、王朗乘船的故事,說明兩人性格及處世態度的差異。教科書
224-225,影音教材第19講。
2. 《世說新語》常藉由話顯現人物的深刻個,試就〈小了了〉一文,說明該文展現出
孔融、陳煒何種個性特質?教科書頁234-236,媒體教材第20講。
10
3. 試就《世說新語‧言語二》「寒雪日內集」故事,簡述何以謝道韞的比喻勝過謝朗?教科書
244,媒體教材第20講。
4. 東漢陳蕃何以被《世新語》譽為「言為士,行為世範?請就其到職豫章太守時之言
行說明。參教科書頁217-218,各5分。
5.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難,遇到一陌生人欲便船,華歆王朗因不同反應與做法,而獲
優劣不同之評價。試就事件始末,陳述對二人看法世說新語》參教書頁224-22510
分。
6. 由《 世說新語 》裡〈小時了了〉及〈覆巢無完卵〉兩則故事的對話與反應,分別可看出
孔融、孔融之子何種才性特質?請依序作答。教科書頁236、頁238,影音教材第20講。
7. 《世說新語‧言語二》〈小時了了〉故事裡的對話深刻顯現了人物的個性,試問該則故事
展現出李膺(元禮)、孔融、陳煒何種人物個性?頁236
8. 就《世說新語德行第》所記,庾公處理的馬的作法,效法哪位古人?他們同樣表現
出何種德行?頁216或頁228
9. 試就所讀《世說新語舉兩個例子並依此二,說明古人何以譬喻表達情意,傳神地呈
現優異言語才能。頁231-233
10. 試說解以下《世新語》中有關「新亭對泣」的描述,並寫讀後感想。過江諸人,每至暇
日,輒相要出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
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參教科
書頁 239-241,各146分。
11. 試說解以下《世說新》中有關陳蕃的描述並寫讀後感。陳蕃為豫章太守,至,便問
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
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參教科書頁218,各146分。
12. 「覆巢之下無完卵」,據《世說新》所載出於誰口?發生何事?參教科書頁232。孔融之
3分、發生何事7分。
13. 何謂「割蓆分坐」?指的故事為何?《世說新語‧德行》參教科書頁215223-224,前4
分後6分。
14. 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是形容什麼?此語為何深得讚賞?《世說新語》參教科書頁
244,各5分。
15. 請說明華歆、王朗一乘船逃難,遇到一陌人想投靠的件,並分析華、王兩位人品的
高下。 世說新語 》參教科書頁224-225,說明12分,比較高下8分。
16. 請解釋以下文意:「陳仲舉…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說新語》參教科書頁217
5分。
11
17. 試各以一字(或一詞),簡要描述《世說新語‧德行第一》「郭仲舉行為世範」「郗公含飯吐
兒」兩則故事裡,郭仲舉、郗公表現的德行典範。(教科書頁214、頁216)
■第八章
1. 張潮《幽夢影》談讀書之層次:「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
書,如臺上玩月。」試分析其義。教科書頁266-267;影音教材第22講。
2. 依張潮《幽夢影》所述,「凡事不宜刻」「凡事不宜痴」,但什麼事「不可不刻」什麼事
「不可不痴」?各5分;頁263、頁264,媒體教材第2223講。
3. 依張潮《幽夢影》所述,「美人之勝於花者」為何?可以讀書、可以遊名勝、可以交益友、
可以飲酒、可以著書,進而享受天下最大樂趣的關鍵為何?各5分頁265、頁283,媒體教材
2223講。
4. 以凡夫俗子的眼光來看,〈半半歌〉值得深思的,可包含哪兩點?各5分,頁260,媒體教材
21 講。
5. 試述張潮《幽夢影》書名命名緣由,並簡述該書內容大要與作品形式。命名8分、內容大要
與形式各6分,頁284,媒體教材第23講。
6. 〈半半歌〉寫道:「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儘幽閒,半裡乾坤寬展」,請
解釋其句意,並書寫你的讀後感想。參教科書頁252-254,解釋14分,讀後感想6分。
7. 張潮說道:「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請據以說明其修辭之美。《幽夢影
參教科書頁 269,各 433分。
8. 《幽夢影》云:「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
月。」作者寫出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讀書感受;也請你以「我對讀書的體會」為題,寫下
200 字含標點為原則的短文。參教科書頁263
9. 試述〈半半歌〉所代表的文人理想生活,在哪兩方面值得深思?教科書頁259-260,影音教
材第21講各5分。
10. 試述李密菴〈半半歌〉「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兩句,傳達了什麼人生智慧?另就
個人生活經驗,列舉足以印證該智慧之實例一則。頁258
11. 張潮於《幽夢影》曰:「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又說「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
能忙世人之所閒」,試闡釋張潮所謂的「閒」,有何意涵?另請說明為何這是人生最大的快
樂?頁 283-284
12. 張潮以隨筆方式,在《幽夢影》裡,寫下他的人生體驗。其中說到「凡事宜刻」刻」
字在此,如何解釋?他又說到,哪一件事則不可不刻?267-268
13. 試比較李密菴〈半半歌〉及《紅樓夢》之〈好了歌〉的異與同。頁253-254
12
14. 《幽夢影》說:「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請說解其意。參教科書頁268,各5
分。
15. 為什麼說〈半半歌〉並非消極的退隱,而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調和?參教科書頁250
16. 試以「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幽夢影》,說明其中兩種修辭之美。參教
科書頁 269,各 5 分。
17. 你如何詮釋張潮所說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參教書頁283言之成理即
給分。
18. 〈半半歌〉的精神世界,有何值得深思之處?參教科書頁 259-261,各10分。
19. 請說明何謂「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半
歌〉)?並寫下讀後感。參教科書頁254256,各占875分。
20. 論書與讀書
《幽夢影》「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遊山水
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試闡釋作者所謂「善讀書」的義涵為何?為什麼「山水、棋酒、花月」也是書?試
說明之。(12%)
()試闡釋作者所謂「善遊山水」的義涵為何?為何「書史、詩酒、花月」也是山水?
試說明之。(12%)
()試簡要說明這段話所表達的旨意。(6%)(教科書頁269-270)
■第九章
1. 林語堂認為,莊子以「議論縱橫的幽默」,沒能繼續的原因哪些?教科297,影
音教材第24講。
2. 試就林語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傳達有關「兩全之美」「閒適之情」之快事,依序各舉
一例。各5分;頁348、頁349,媒體教材第26講。
3. 林語堂〈論幽默〉所言「幽默」產生的因素哪兩種情況?試說明之。頁292-293或頁
314,媒體教材第2425講。
4. 試依林語堂〈論幽默所言,說明何以老、為代表的超派,很容易流為「厭世的憤世
嫉俗」?而陶潛為何屬於「真正純熟的幽默」?本題非問「陽性幽默」與「陰性幽默」之
別,答題切勿偏離。各10分頁294-295、頁296-297;頁320、頁323媒體教材第24-25
講。
5. 試就所知,要述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
然而涕下。」一詩,何以能表現出感性的悸動?參教科書頁363-364
6. 林語堂〈論幽默〉謂淵明的幽默是純熟的迥異於屈原莊子,試闡述其意。參教科書
323。各776分。
13
7. 有關「不亦快哉」一節,請回答下列問題:1.〈不亦快哉〉一文,者為誰?屬於哪個朝
代?2.林語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其內容可分六類,試舉述三類。1.參教科書頁334。各
2分。2.參教科書頁344-349,各2分。
8. 林語堂認為,幽默因人的氣質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表現。中國古代人物裡,「議論縱橫之
幽默」可以誰為代表?「淡然自適之幽默」,又有誰可作為代表?請依序作答,教科書頁
297,影音教材第24講各5分。
9. 試就林語堂〈論幽默〉,說明「幽默」與「嘲諷」「揶揄」有何不同?教科書頁326,影音
教材第25/8分、6分、6 分。
10. 在林語堂的觀念裡,中國幽默的始祖是誰?中國式的滑稽始祖又有誰舉一人?296、頁
316
11. 依林語堂〈論幽默〉中所傳達的觀點,幽默與鬱剔機警嘲諷有何不同?試說明之。頁
303、頁326-327
12. 林語堂〈論幽默〉裡舉孔子也有幽默的一。他指的是種情況下的孔子?孔子表現出
哪樣的幽默態度?頁295
13. 試依林語堂〈論幽默〉所記,說明陶潛與莊子幽默的差別。頁296-297、頁320-323
14. 林語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寫道:「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
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在表達上運用哪三種方式?參教科書頁350層遞、頂針、排比,
334分。
15. 舉述兩項,說明孔子、陶潛的幽默林語堂〈論幽默教科書頁295-297子、陶潛
幽默各10 分。
16. 試舉述陶淵明的幽默四項 陶淵明〈責子〉詩如下文供參。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
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
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參教科書頁322-
323,各 5 分。
17. 林語堂為什麼喜愛在《論語》書中所呈現的孔子如下文,並認為是孔子的幽默《論語‧先
進》「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
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參
科書頁295-296321,各146分。
18. 以下有關林語堂對「幽默」之論述,何者為「非」?請於答案卷寫下其序號和答案複選
(1)幽默意味溫厚、超脫,及悲天憫人之念。(2)莊子是陰性幽默,陶潛是陽性幽默,氣質
不同。(3)幽默基於明理,是道理的滲透。(4) 幽默是主觀、沖淡、輕快的。參教科書頁
295297301303,答案:24,各 5 分。
14
19. 試要述兩項說明什麼「幽默」?林語堂以三項貢獻贏「幽默大師」的美名?參教科
書頁290-291289,前8分,後12分每項4分。
20. 林語堂如何看陶淵明的幽默?請要述三項。〈論幽默〉參教科書頁322-323,占334
分。
21.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意為何?參教科書頁363 5
分。
■第十章
1. 韓愈在〈論佛骨表〉中認為皇帝「迷信事佛」將導致舉國上行下效,最後會鬧到「 傷風敗
俗,傳笑四方」。你覺得韓愈的勸誡有沒有道理,為什麼?教科書頁370
2. 請語譯以下〈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文句:「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教科
書頁402-404,影音教材第29講。
3. 試依序簡述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全詩、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雪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知遠來應有意,好收吾瘴江邊」四句,分別寫什麼樣的情志?非
語譯題,切勿以語譯回答。各5分;頁363、頁373-374
4.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曌檄文〉藉說之以理動之以情、之以利、威之以刑,愷切陳述
討伐武曌的大義凜然、出兵有理。試述文中所陳述之理、情、利、刑為何?400-404,媒
體教材第27-29講。
5. 試就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文〉所記,提舉武曌四項罪狀。2.5377-378或頁
384-395,媒體教材第27-29講。
6.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詩,作者是誰?詩體裁為何?要述詩題所指為何?參教科書
368-369,各334分。
7. 請解釋『』內辭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為徐敬業以
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參教科書頁 402-403,各442分。
8.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作者是誰?(註:此處的湘是指韓湘?該作品表達了哪些感性喟
?教科書頁3735分。
9. 〈討武曌檄〉「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駱賓王用微子啟
箕子、袁安的典故,分別比喻何意?頁397
10. 後世讀〈登幽州台歌〉,即便不完全了解陳子昂的創作本事,仍能理解作者當下孤單寂寞的
悲傷,這正源於作品有感發性與概括性。以兩句話概括作者在詩所表達出之時間、
空間上的迷失感。頁363
11. 試由〈討武曌檄〉解釋以下辭語:「聚麀」 勤王」。參教科書頁384401
403,各334分。
15
12. 試析韓愈所寫:「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又「朝」
「夕」對舉,表達了哪些意旨?參教科書頁371-372。各 3 上句、 3 下句、4 時間短促,
變化無常分。
13. 〈討武曌檄〉作者是誰?為何而寫?參教科書頁379。各37分。
14. 讀了韓愈〈左遷至藍示侄孫湘〉所寫如下,這首詩的意為何?你感受到作者怎樣地
情感的悸動?一封朝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
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參教科書頁371-
374,各146分。
15.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為何寫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參教科書頁363,各 5
分。
16. 請由〈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詩題,要述韓愈為何寫此詩?參教科書頁358
17. 韓愈為何寫說:「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參教科書頁
371-372,各5分。
18. 請解釋以下文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參教科
書頁403,各5分。
19. 駱賓王〈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
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是從哪三方面描寫義軍的狀況?各方面的狀況又是如
何?(教科書頁398)
20. 韓愈「忠犯人主之怒」而遭到嚴懲,路途中有感而發寫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試說明
韓愈「忠犯人主之怒」的事因為何?請賞析詩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兩句。(教科書頁368371-374)
21. 檄文的聲討與徵召
()試就駱賓王〈為徐敬業以武后臨朝移諸郡縣檄〉舉出武后的不良心性三項、惡劣罪行
三件。(18%)
()試說明駱賓王在文章裡使用哪些立論手法,支援徐敬業的出師(指出師有正當性,並且
號召更多人參與) (22%)(教科書頁377-404;媒體教材第27-29)
■第十一章
1. 試說明王世貞基於什麼理由認為藺相如不是以本身的實力、智慧完璧歸趙?(教科書頁415-
416)
2. 試就歐陽修〈縱囚論〉,分析其如何發揮思辨力,對於唐太宗「縱囚」提出哪些批判?頁
417-419)
16
3. 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評論魏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請解釋這兩
句話,並說明唐順之為何如此評論?參教科書頁451454-455,解釋6分,說明14分。
4. 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歷史推崇有加,但明代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卻評論:「余所誅
者,信陵君之心也」。請解釋這兩句話,並說明唐氏為何如此評論?參教科書頁437-440
解釋6分,評論14分。
5. 歐陽修〈縱囚論〉評論的對象為誰?歐陽修提出什麼新的看法?你是否贊成歐陽修之評論,
試申論之。教科書頁417-4183分、7分、10分。
6. 試闡釋唐順之〈信陵君救趙論〉所謂「魏僅有一孤王耳」的旨意?就國內及他國而論、就他
自己而言。頁447-449
7. 不同於世人極力稱道相如於「完璧歸趙」展現的實力智慧,王世貞在〈藺相如完璧
歸趙論〉裡以哪兩個理由推論藺相如的計畫及行徑是僥倖行險。頁415-416
8. 王世貞認為藺相如所以能使完璧歸趙,是「天固曲全之」,請說明其理由。參教科書頁
415-416,各10分。
9. 讀書除了累積知識,還能增益思辨力。如明代唐順之針對歷史所記戰國時期「信陵君救
趙」之事,提出反駁在〈信陵君救趙中唐順之認為最該被伐的是什麼?他對信
陵君提出哪些罪狀?試說明之。第一小題8,第二小題12分,頁424-426,媒體教材第30-
32 講。
10. 「魏信陵君救趙」的過程中,請由侯嬴、如姬的作為,分析「魏君若贅旒久矣!」唐順之
〈信陵君救趙論〉。參教科書頁 446-447,各10分。
11. 信陵君救趙的過程中,侯嬴獻策是成功的關鍵,請舉一例說明。參教科書頁429-430
12. 明代王世貞〈藺相如璧歸趙論〉認為藺相所以能圓滿成任務,是出於僥倖,試闡釋
其理由,並以此例說明讀我國古籍必須具有懷疑精神。參教科書頁414-416411,各146
分。
13. 唐太宗時的縱囚案,多引為千古美談,但陽修〈縱囚〉卻懷疑它是一個政治騙局,
所持理由為何?參教科書頁418-419,各10分。
14. 〈信陵君救趙論〉結語為何寫道:「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
戒」?參教科書頁 449-452454-455,各10分。
15. 簡述唐順之對信陵君救趙的議論的兩個重點。〈信陵君救趙論〉參教科書頁436,各5分。
16. 千古美談的「縱囚案」,歐陽修為何懷疑它是一個政治騙局?為何說歐陽修的觀點是慧眼獨
具?參教科書頁418-419,各占884 分。
17. 為何唐順之〈信陵君趙論〉認為「信陵君以為人臣植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
戒」?參教科書頁452-455,各占10分。
17
18. 唐順之在〈信陵君救論〉裡,提到「故信君可以為□□□之戒,魏王可以為□□□
□之戒」。句中空格依序為何(可填入空格的原字詞或語義足以表達原字詞意義之敘)
(教科書頁426)
19. 唐太宗於貞觀六年下釋放死刑犯回家安頓事,約定隔秋天自動回來受刑。後來,宋
朝的歐陽修對唐太宗的行徑提出不同於前人的看法與批評。 另外,周成王即太子之位後,
曾以桐葉為符信,戲要以封地贈弟,周公道後,成王履行言。柳宗元對於周公
的作法也提出了不同於前人的意見。試以教科書節選之作品內容為據,陳述自己對歐陽
修、柳完元觀點的看與評價。另說明藉由今觀點的比對、思辨,自己認為君王之言
應有哪些準則?(教科書頁421)
20. 理智辨析
()有關「信陵君竊符救趙」一事,大多數人是如何評價的?(6%)
()唐順之以其獨立思辨,批評前人論點,進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試以〈信陵君救趙
論〉為據,舉證說明唐順之如何批評前人之說?(8%)他又如何舉證論成自己的觀點?
(16%)(教科書頁422-456;媒體教材第30-32)
■第十二章
1. 試述〈文丞相傳序〉「可死矣而又不死,非有他也,等一死爾」之含義。教科書506,影
音教材第35講。
2. 試就《後漢書・逸民傳》有關「嚴光」的記載,舉出光武帝、侯霸雖欲求才,卻仍放不下身
段的例子各一,另請舉嚴光蓄意表現自己不隨俗套起舞、絕意仕進之例子兩例。教科書頁
469-481;影音教材第33講。
3. 試語譯〈文丞相傳序〉「可死矣而又不死,非有他也,等一死爾」,並說明如此之書寫,凸
顯了文天祥何種用心?各5分;頁506,媒體教材第3435講。
4. 范仲淹曾言「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文中之「先生」
指的是誰?另請闡釋范仲淹本段文字所傳達的旨意。各5分,頁483,媒體教材第33講。
5. 《後漢書・逸民列傳》記載東漢太史向光武帝禀告,星象有何異象?太史稱此是什麼預兆?
實情為何?教科書頁470或頁482,影音教材第33/4分、3分、3分。
6. 試述〈文丞相傳序〉「可死矣而又不死,非有他也,等一死爾」之含義。教科書506,影
音教材第35講。
7. 試就〈嚴光傳〉所記,列舉足證嚴光人品高潔、不卑不亢的實際作為兩例。頁469-470
8. 〈文丞相傳序〉盛讚天祥是亂世中入世孤孽子的忠義表。該文敘述天祥在南宋被
滅後,一心求死但「可死矣而又不死」。試依該文說明文天祥連續自殺兩次後來,可死卻不
再自殺的原因。頁506
18
9. 范仲淹曾以「雲山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山高水長讚頌哪位風骨俊爽的古人?哪
一個人最能作為宋養士三百年之成效的代表?(教科書頁483、頁488-489)
10.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誰的作品?這兩句話的旨意為何?(科書
510)
(以上為"國文文選"歷年來的考古題庫,新增至110上學期期末考。非常感謝~)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