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3. 試簡要說明《莊子‧秋水篇》莊子與惠施的對話,以及《莊子‧山木篇》有關「大樹」和
「雁鵝」的故事,分別傳達了哪種人生道理?頁125-127。 
14. 莊子與惠施共遊濠梁,兩人有「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
樂」(惠施)的對話。其對話帶給我們什麼啟發?有助於內心達到逍遙之境。參教科書頁
125-126,10分。 
15. 《莊子‧逍遙遊》裡,許由說:「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字面的解釋為
何?許由的言外之意為何?參教科書頁119,各5分。 
16. 《莊子‧齊物論》藉由述寫人我論辯的勝負,在表達什麼主張?參教科書頁125。 
17. 請依據《莊子‧逍遙遊》許由提出不肯接受堯讓帝位給他的說法摘錄如下,說明內心如何
能逍遙自在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
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
天下為。」參教科書頁118-121,解釋文句14分;如何能逍遙自在6分。 
18. 蘇軾〈超然臺記〉寫道: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
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福。請說明其文意,並書
寫你認為如何才能「求福而辭禍」?參教科書頁144-145,各占14、6分。 
19. 堯想將帝位讓給許由,說道:「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
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
下。」請解釋文句的含意,並書寫你對堯說的看法。教科書頁117-118。 
20. 蘇軾〈超然臺記〉說:「餔糟啜醴,皆可以醉。」請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和作者說此話的
用意。教科書頁142-143。 
21. 試分析、比較《孟子‧梁惠王篇》裡,孟子與梁惠王的回應,以及蘇軾〈超然臺記〉所
記,說明孟子與蘇軾在待人處世原則上的同與異。(教科書第132-139頁、第142-145頁;媒
體教材第10、11講) 
22. 試述《莊子‧齊物論》及《莊子‧秋水篇》有關莊子闡釋兩人之辯及莊子與惠施的辯論,
均在探討人生的哪項主題?分別寄寓何種人生困境?又分別暗示了何種人生智慧? (教科
書頁115-116、頁121-126) 
23. 試就《孟子‧梁惠王篇》孟子對梁惠王言樂、言田獵,以及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說明作為領導者應有哪些處世的哲學?(教科書頁133-134、頁168-169;媒體教材第10、第
14講) 
24. 就《莊子》思想而言,越俎代庖的人,其個人的身心安頓,會出現什麼問題?對整體社會
而言,又會產生什麼問題?(教科書頁114-115、頁120-121;媒體教材第9講)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