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月亮啟發科學探究: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的實踐教學

格式
doc
大小
1.42 MB
頁數
10
上傳者
施惠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12-10,离现在 22 32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由天文教學活動看分段能力指標的達成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

施惠


摘要:本教學活動設計以觀測月亮啟始,過程裡包括各種師生間的問答與互動情形。本文的目的在於說明如何藉由科學性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實做的活動方式,自然而然就可達到提昇八項「分段能力指標」的教學目標。


說明:本單元可給個如「月亮、太陽與星星」、「星空夜語」、「天空裡傳來的訊息」等的名稱,一共包含三個活動,每個活動的師生互動模式是引致各項目標達成的主要原因,詳細的教學流程可參閱施惠著作「自然科師資培育教材教法研究-天文篇」五南書局出版(民87),或更近作品可直接向新竹師範自然科學教育系本人索取。


活動一讓我們一起來觀測月亮

()看一看、說一說(照片):

1.

2.

3.


(二)思考學習環

本單元的思考學習環,仍然以科學探究的本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為出發點,本單元探究了三個子題:


思考階段

探討過程

情境

中秋節,月亮又大又圓,人們最愛在這一天吃月餅、仰頭欣賞明月,心中編織美麗的幻想……

問題

月亮也像太陽一樣的升落嗎?

推論

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的方位及仰角會隨著時間不斷的改變。

設計驗證

在同一天,每隔一小時觀測、記錄月亮的方位及仰角的變化,一天中連續做三次。

解釋

1.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的方位變化是由東向西移動。

2.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的仰角變化是呈現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曲線。

情境

月亮的形狀,每天都像中秋節一樣又大又圓?

問題

月亮的形狀會改變嗎?是怎樣改變的?

推論

月亮的形狀時圓時缺。

設計驗證

設計驗證&每天觀察、記錄月相的變化,連續一~二個月。

解釋

1.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

2.月相變化的週期大約是30天。

情境

3.月亮的表面有明暗花紋。

問題

月亮表面的明暗花紋,可以告訴我們什麼訊息?

設計驗證

1.在同一天,每隔一小時觀測、記錄月亮表面明暗花紋的變化,一天中連續做三次。

2.每天觀察、記錄月亮表面明暗花紋的變化,連續一~二個月。

解釋

1.月亮表面明暗花紋若以滿月為基準不同天,看到的範圍多少都不同,並且有規律性的變化。

2.同一天,月亮表面明暗花紋會因月亮的傾斜角度變化,而改變方向。

推廣發展

1.探討月相盤的使用方法。

2.看月亮定方位。

3.蒐集關於讚頌月亮的詩詞和文章。

4.蒐集資料,研討古今中外對月亮的幻想及文化特色。


(三)助學教具的設計

本單元提供一立體的半球面天空模型,讓學生將自己的月亮觀測紀錄,轉錄在此一立體模型上。讓學生將它轉換成立體空間,才容易明白,並可以輕易讓學生來做思考和歸納


(四)本單元紀錄資料歸納

從本單元觀測紀錄資料中,學生容易來做歸納思考。學生可以從長期觀測紀錄結果中歸納出:

1.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的方位變化是「由東向西移動」。

2.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的仰角變化是:「呈現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曲線變化」。

3.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4.月相變化的週期大約是30天。

5.看上圖的月亮表面明暗花紋可歸納出:「月亮表面明暗花紋若以滿月為基準,不同天,看到的範圍多少都不同,而且有規律性的變化。」「在同一天,月亮表面明暗花紋會因月亮的傾斜角度變化,而改變方向。」



(五)評量:針對分段能力指標設計評量

1.紙筆測驗評量題

2.實作評量

3.學習態度評量

(六)教學評鑑:本活動可達成的教學目標

1.八大科學素養的觀點:

1-2-2-2能權宜的運用自訂的標準或自設的工具去度量

1-2-5-2能傾聽別人的報告,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2-2-4-2觀察月亮東昇西落的情形,以及長期觀察月相,發現月相盈虧,而它的改變是週期性的

3-2-0-1知道可用驗證或試驗的方法來查核想法

5-2-1-1相信細心的觀察和多一層的詢問,常會有許多的新發現

5-2-1-2能由探討活動獲得發現和新的認知,培養出信心及樂趣

6-2-2-1能常自問「怎麼做?」,遇事先自行思考解決的辦法

6-2-2-2養成運用相關器材、設備來完成自己構想作品的習慣

6-2-3-1養成主動參與工作的習慣

6-2-3-2養成遇到問題時,先試著確定問題性質,再加以實地處理的習慣

7-2-0-2做事時,能運用科學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2.十大基本能力的觀點:

1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學生可藉由在探究問題時,個人提出什麼的思考貢獻,來了解自我及發展潛能。

例如:

在思考特質方面:

     了解在敘述觀測紀錄和結果的過程是否流暢;是否具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

  在思考方式方面:

 是否會積極加入學習活動,主動思索問題、提出意見,進而進行探索活動;是否能大膽的創作,產生突破性的思維……

2欣賞表現與創新

大家的研究和設計,是否有足夠的創意?你欣賞這些創意的研究和設計嗎?

例如:

欣賞自然之美:當學生觀測和記錄月亮時,同時也能引領他們欣賞體會大自然之美。

學生將自己的月亮觀測資料轉錄在半球面天空模型上,大家互相欣賞提出各種不同觀測方法和記錄方式

3生涯規畫與終身學習

本單元讓學生對月亮在天空位置的變化與月相的變化,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及了解,進而養成學生會從看月亮在天空位置的變化與月相的變化,而學習時間和日期的推算;並藉由親子一起觀測月亮,增進親子情感。

4表達、溝通與分享

在本單元各思考學習環的每一學習階段中,大家不斷的動腦思考,同儕互動,共同建構新知,因此充分學習到表達、溝通與分享的能力。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本單元的分組共同合作,能表現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對別組的研究發表,也能尊重與關懷,養成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望

本單元經由中秋節賞月以及日常生活中觀察月亮的經驗切入主題,進而研討中國人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並且在彈性課程的蒐集資料,進一步探討古今中外對月亮的幻想及文化特色。這些都是引導學生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互相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7規劃、組織與實踐

在本單元各學習階段中,從情境的布置,到問題的發現、推論的產生、設計實驗的驗證,以及觀測紀錄結果的解釋……,都給了學生規劃、組織與實踐的學習機會。

8運用科技與資訊

學生利用網路搜尋關於月亮的各項資料,,這是培養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能力的時機。

9主動探索與研究

本單元中,用了觀察、傳達、推理、設計實驗、解釋資料及歸納思考等數種科學方法,活動中並用了好奇、積極、細心、耐心、信心、合作、客觀、求真務實等科學態度,完全是以學生中心來主動探索與研究的學習型態。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本單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思考架構都先想再做,做了再想,或是大膽假設之後再小心求證,這都是由學習者主動思考,進而自行解決問題。


活動二 太陽與四季vs.日晷

  1. 如何利用這些工具來觀測太陽的方位及仰角?

  1. 思考學習環


情境

觀測太陽,上下午物體的影子方向會變,立竿影子隨時間有方向長短的規律變化。

問題

四季太陽在空中的位置相同嗎?

推論

由生活經驗推知會有不同。

設計

查詢得知四季觀日記錄上的太陽方位仰角均不同。

驗證

將實例(北回歸線)之四季觀日數據轉錄到天空模型之上,即可證明。

解釋




1.四季:日出、日落、日中天的位置不同。

2.氣溫:因日照常短和直斜射的影響,夏至氣溫最高,冬至氣溫最低。

3.晝夜:夏至晝長夜短,冬至晝短夜長,春秋晝夜等長。

4.四季竿影不同:冬至、春秋分竿影偏北,夏至竿影偏南。

推廣










太陽鐘的研究

一、台灣校園常見的日晷(地平型日晷):

只要在前列活動中畫好的天空模型(有四季代表日太陽各時刻位置者)中加入竹籤做的晷針,即可藉手電筒當太陽看晷針影子的實驗,了解校園日晷的設計原理。

二、其他各種晷面變化的日晷(晷針不改):

1.晷面為垂直於晷針之弧面。

2.晷面為垂直於晷針之圓盤。

3.晷面和地平面垂直。

4.晷面有地平面,垂直於晷針之弧面和直立牆的三合一式日晷。

三、以人為立竿的日晷,它由四季竿影組合而成。正式活動中學過四季竿影,故此活動僅需將四季竿影延長疊加即成。

(三)評量:針對分段能力指標設計評量

(四)教學評鑑:本活動可達成的教學目標

1.八大科學素養的觀點:

2-3-1-1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4-1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夜晚同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有年度的變化規則

3-3-0-3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4 察覺在「以新觀點看舊資料」或「以新資料檢視舊理論」時,常可發現出新問題

由四季太陽觀測視運動位置的變化推出四季其他自然現象的變化(如3-2-0-3)之說明。

3-2-0-3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4-3-2-1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認識古代之圭表及日晷。

4-3-3-4 認識科技業。

各地(各校)之日晷。

5-3-1-1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

5-3-1-2知道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5-3-1-3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6-3-2-1 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出相同的結果

用天文日曆之觀測數據,也可以整理和學習四季太陽的變化。可以自己做模型來探索日晷的學問。

6-3-2-3 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提出解決方法

用天文日曆之觀測數據,也可以整理和學習四季太陽的變化。可以自己做模型來探索日晷的學問。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用天文日曆之觀測數據,也可以整理和學習四季太陽的變化。可以自己做模型來探索日晷的學問。

7-3-0-1 察覺運用實驗或科學的知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由四季太陽觀測數據轉錄在立體模型上的軌跡,推測四季各種自然現象的不同。

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學習太陽與四季,可以依需求選擇住家房間的使用功能。

7-3-0-4 察覺許多巧妙的工具常是簡單科學原理的應用

日晷的學問正是如此。

8-3-0-2 利用多種思考的方法,思索變化事物的機能和形式。

對四季自然變化提出創造思考的解提策略,例:如何得知四季晝夜長短的變化?

對各種太陽鐘做向後思考的解題策略。

2.十大基本能力的觀點:

可運用「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的關係對照得知。

活動三我們來看星星

(一)思考學習環:

1.情境:天空看起來像一個罩在我們頭上的大圓頂,星座盤畫的天空卻是一個大平頂,它上面的方位和仰角尺標都變形了,所以不容易用它去認星星。

2.問題:如何解決星座盤不是立體的問題?

3.推論:有立體的星座圖嗎?如果有,就可以由小天空(某時刻之星空)去看大天空的星座。

4.設計驗證:

  1. 老師提供立體的星座球(天球儀)

  2. 研究立體星座球上有些什麼構造,每天各時刻的星空如何找得出來。

  3. 找出某月、某日、某時刻地平圈上方的星空。

  4. 設法以此立體星空到現場去學認星。

  5. 報告實驗效果。

5.解釋:自己學習認星星,「由小天空去看大天空」比平面星座盤要容易多了,因為它每個星星的方位和仰角容易和星空核對。

6.推廣發展

  1. 我們來看四季星座。

  2. 星星的升落(看星星辨方位)

  3. 每天天空中太陽位置的變化vs.太陽與四季。

  4. 比較平面星座盤與立體星座球之優缺點。

(二)教具探索與資料歸納

1.星座球的構造

2.星座球的使用方法

3.四季星空的研究

4.看星星辨方位

5.星座球上的太陽與四季

6.平面星座盤與立體星座球優缺點之比較

(三)評量(針對分段能力指標去評量):本活動首重實作評量。

(四)教學評鑑:本活動可達成的教學目標

八大科學素養的觀點:

1-3-1-2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由天空看起來的樣子來觀察平面星座盤,兩者對觀測者而言,立體空間的感受不同,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1-3-2-2 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變化程度

看平面星座盤上方位與仰角的座標,南北方的座標大小差距太大。

1-3-3-1 實驗時確認相關的變因,做操控運作

確認夜晚才能看到星星,故操作星座球上某月、某日、某時刻之星空時須操作……

1-3-3-2 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關係

說明見1-3-3-1

1-3-3-3 .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用星座球看星星,綜合說出它比較容易自學認星的理由是……

1-3-4-3 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一般人不易由平面星座盤自行認星,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是……

一般人容易由立體星座球自行認星,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是……

1-3-5-1 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用星座球描出某月、某日、某時之星空中的主要恆星和星座到實際星空下去「自學

認星」……

1-3-5-2 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例如數線、表格、曲線圖)

用星座球描出某月、某日、某時之星空中的主要恆星和星座到實際星空下去「自學

認星」……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用星座球描出某月、某日、某時之星空中的主要恆星和星座到實際星空下去「自學認星」……

1-3-5-4 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用星座球描出某月、某日、某時之星空中的主要恆星和星座到實際星空下去「自學

認星」……

1-3-5-5 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用星座球描出某月、某日、某時之星空中的主要恆星和星座到實際星空下去「自學

認星」……

2-3-1-1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2-3-4-1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夜晚同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有年度的變化規則

3-3-0-3 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批判平面星座盤之後,找出立體星座球來自認星星。

3-3-0-4 察覺在「以新觀點看舊資料」或「以新資料檢視舊理論」時,常可發現出新問題

由立體星座球(天球儀)來看太陽與四季的舊概念,可得到太陽在空中的位置變化是「每日漸進式」的新知。

由立體星座球(天球儀)來看四季星座,可察覺天體運行的視運動有一定的方向,且有規律的速率(因地球自轉產生群星的相對運動)。

由立體星座球中地球與天體的相對運動察覺恆星繞地軸運行,而非繞北極星運行。

由透明的立體星座球之操作,可以明顯地得知為何不能四季都用北斗七星來找北極星。

4-3-2-4 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新。

認識(竹師星座球)科技發明與創作。

5-3-1-1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

5-3-1-2知道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5-3-1-3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6-3-1-1 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和質疑。

對平面星座盤為何不易「學習認星」作質疑與求證。

6-3-2-1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出相同的結果

6-3-2-3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提出解決方法

6-3-3-1 能規畫、組織探討的活動

實際規劃觀星現場的工作。

6-3-3-2 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實際規劃觀星現場的工作。

7-3-0-2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7-3-0-3能規劃、組織探討的活動

7-3-0-4察覺許多巧妙的工具常是簡單科學原理的應用

10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