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下列文句畫底線的詞語,運用適當的是:
(A)邱老師腹笥甚廣,上課引經據典,學生感佩不已
(B)在民眾熱情擁戴下,他滿懷箕山之志,決定參選市長
(C)臺北的冬天又濕又冷,如果沒有電暖器,肯定席不暇暖
(D)連假時車潮湧入熱門觀光景點,遊客摩頂放踵,寸步難行
(E)企業主管應拿出吐哺握髮的態度,積極攬才,打造國際競爭力
27. 關於博物館的場所特性,符合下文敘述的是:
博物館雖然是向大眾開放的空間,但多數人去參觀時,會認為不能穿著太沒「文化」
的服裝,以符合場所的調性。博物館也會制定一套規則來約制參觀者的行動,如入館前
須經歷像宗教淨化的程序
─
特定物品或過大的背包不能攜入、隨身背包通過安檢、
驗票;入館後更須遵守與文物間的安全距離,不能跨越禁止區域,不能拍照。而展場的
布置與建議參觀路線,也提供了一個有秩序的、不會引起騷亂的世界。
博物館的展示讓參觀者以為身在「現場」,卻也決定了參觀者可以看什麼、看不到
什麼。博物館做為知識集合場,自然成為特定領域的權威,它一方面闡釋作品,對參觀者
進行教育,一方面也讓觀眾意識到自己是知識的主體。(改寫自廖世璋〈博物館的社會
不平等〉、徐夢可〈博物館觀眾身分的雙重屬性〉)
(A)各博物館所呈現的場所調性,往往受參觀者身分與觀展規則影響而有別
(B)入館前的多道程序,主要是為了減少觀展干擾,營造歷史的「現場」感
(C)博物館的文物分類與展廳安排,已預設某種引導參觀者理解世界的途徑
(D)過度講求秩序,拉遠了參觀者與文物的距離,也減低博物館的教育成效
(E)博物館參觀者的視野雖受到知識權威的限制,卻獲得掌握知識的滿足感
28. 依據下文,關於桃花源的文字或圖繪,敘述適當的是:
類似「桃花源」的故事在各地區頗為常見,情節或許各不相同,但大致環繞著一個
不變的主題,即仙境與人間的互通偶然出現。凡人在無意間穿過仙境的「入口」,體驗
到各種人間所無法想像的美好,但這只能是短暫而無可回復的。源起於中國的「桃花源」
則有其特別之處,即具有鮮明的自然山水美景形象,而不僅以美食、遊樂等享受界定其
基本內容。
以陶潛〈桃花源記〉為例,「仙境」始自武陵漁人所「忽逢」之「夾岸數百步」的
「桃花林」,旋即為「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絕美景致所吸引,從而步入
「彷彿若有光」的山洞,這些元素可以說是人間與仙境短暫遇合的引子。「桃花源」傳說
實是以某種「理想化」的山水形象做為其開展的基礎。這點對其傳布過程中之所以與
山水繪畫產生密切的關聯,提供了思考的角度。
自古以來,對於實地景觀的圖繪並非山水畫的主流,絕大多數是以經過「理想化」
的完美山水形象呈現。桃花源的傳說既植基於此,正與山水畫之旨趣相符合,極便於
取為主題,遂使其在文字之外,再得視覺圖像傳播之利。約唐代之後,桃花源傳說便與
「桃源圖」出現了緊密的共出關係。整個「桃花源」意象之形塑,如果說很早便以文字與
圖繪兩種不同形式所共同完成,並持續發展,實在一點也不為過。(改寫自石守謙〈移動
的桃花源
─
桃花源意象的形塑與在東亞的傳布〉)
(A)桃花源故事啟發了中國山水圖畫,重寫意而不重寫實
(B)二者皆描繪完美的山水形象,且圖繪有助文字具象化
(C)以圖繪與文字來形塑,但分別開展出同中有異的桃源意象
(D)〈桃花源記〉開頭的山水意象具理想性,引發仙境的聯想
(E)〈桃花源記〉特殊在於以偶遇為主題,但不含享樂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