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颱風”主題探究系列教學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595 KB
頁數
51
上傳者
phy119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11-12,离现在 21 35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颱風

九年一貫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研發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主題探討系列






張 志 清 著


自 序

(模組設計說明)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賦予現場教師相當大的專業自主權。其中,教學方式、教材編選、評量方式等,均為教師專業自主的範圍。然而,許多教師仍然過度依賴教科書、坊間書商、紙筆評量,無法創新、活化教學,因而常被批評為「自廢武功」、「沒有專業,不能自主」。

國內專家學者針對這種現象,提出「授權增能」的想法,以培養教師專業自主的能力。教師針對教學情境的特殊性,設計出以學校為本位的課程,乃是教師「授權增能」的實際作為。為此,作者積極參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研發工作,亦即「教學模組」的設計與開發。

作者於九十二年七月,參加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舉辦之「教學模組設計研習」,在師大物理系陳文典教授熱心指導下,選定「颱風」這個主題進行設計。回到教學現場,經過試教、反覆修改、與研習夥伴對話等歷程,逐漸發展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

本教學模組依據「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設計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以解決問題策略為中心。」整個教學架構均環繞在這樣的概念底下來進行。「颱風」這樣的議題,對高年級的學生而言並不陌生,為了與實際生活經驗密切結合,本模組建議颱風來襲的前後為最佳教學時機,學生從「關心颱風」的動機開始,引發一系列關於颱風的問題。此外,教學活動的進行,作者提供了四個教學示例,即「談颱風」、「颱風快報」、「災後調查」、「生命史」等,使用者可以參酌實際情境加以修改、增刪。教學活動的進行,應把握「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由學生主動進行探究、蒐集資料、發表報告等,教師除掌握能力指標與教學目標外,應立於協助引導之地位,並適時進行評量。

本模組架構雖已初步定稿,但仍屬研發階段,尚待更多的實際教學經驗、專業對話或行動研究來進行修改、補充。也請各界教育先進不吝指正。


張志清 謹識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於苗栗縣通霄國民小學


3

5

1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主題探討系列


颱風

颱風是我們共同而深刻的生活經驗,如何經由觀察而認識它,知道如何防範可能災變,也體認到它也是台灣一項很重要的資源。本教學主題設計主要在引導學生「觀察一個颱風的興衰」及「認識天氣圖上的高、低氣壓線」。


設計者:張志清 苗栗縣通霄國民小學 接受日期:2003/11/14



內容:

一、模組結構及使用說明

  1. 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2. 活動項目一覽表

  3. 主題探討活動

  4. 各活動有助於科學智能培養之一覽表

  5. 學習成就評量(待研發)


二、模組之系列教學活動(含附錄)

(一)大家來談「颱風」

(二)颱風快報

(三)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

(四)颱風的生命史


三、學習手冊



使用說明:

本模組適合於颱風季節(颱風來臨前)實施教學,學生因為感覺到生活上的需要而學習。上列之「教學示例」僅供使用者參考,教師可依實際教學情境、學生需要而作增刪、修改。各項活動均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設計。




網址:http://www.phy.ntnu.edu.tw/nstsc

一、模組結構及使用說明

(一)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颱 風

颱風來臨時,新聞媒體大幅報導颱風警報,大人們也跟著緊張起來。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颱風」來臨時的狂風暴雨、停電、放假..等都是非常難忘的。在自然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由提出關於「颱風」的問題,例如:

颱風是什麼?颱風來了會怎樣?

颱風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颱風來臨前有何預兆?

為什麼颱風常常發生在夏天?颱風和季節有關係嗎?為什麼台灣會有颱風?

從哪裡知道颱風的消息?為什麼會有颱風?

颱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颱風是「好的」還是「壞的」?

颱風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風雨?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根據以上問題,歸納出可以探究的主要問題:

1. 怎麼會有颱風?(颱風怎麼形成、怎麼發展、怎麼消失的?)

2. 為什麼台灣會有颱風?(特殊天氣現象、地理位置關係、徵兆、放假、與季節的關係

3. 氣象局的人怎麼知道颱風來了?(氣象報告、看懂天氣圖與衛星雲圖、颱風的樣子)

4. 颱風會造成哪些災害?如何防範?颱風對我們有沒有好處?

4.(生命史)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各組災害調查、分享防颱措施探究結果、討論颱風的正反面影響)【問題3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颱風的生命史(各組探究活動、完整的颱風發展過程、活生生的例子) 【問題4







待答問題的發現。例如:

美國的颶風和龍捲風是什麼?

能不能製作颱風模型?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

颱風的暴風半徑是怎麼計算的?

學習成就評量

評鑑

展望


教學成效評鑑



(二)「颱風」教學模組活動項目一覽表


項目

(活動名稱)

器材與資源

活動內容

1.

大家來談「颱風」


洗手台

颱風影帶


說說生活中的經驗、為什麼放假、颱風來臨之前的徵兆、影響生活的情形,想到哪些有關颱風的問題?並規劃探究的過程與方式。


2.

颱風快報

下載天氣圖、衛星雲圖動畫

電腦與單槍投影機

發表舞台

全班於颱風來臨前成立「颱風預報中心」,分工合作,每天針對颱風動態進行播報。(認識天氣圖、衛星雲圖、天氣預報、天氣可能的現象)

3.

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

相關書面資料

討論提綱

上傳班級網站

於颱風過後,調查某地颱風造成的災害,探討颱風的可怕、防颱措施、颱風的功過、沒有颱風會怎樣?

4.

颱風的生命史

探究活動檔案夾、紀錄簿

討論單、設計單

上傳班級網站

為這個颱風做一個完整的生命史介紹--包含當時的報導、開始到結束的發展過程、動態變化、造成影響。(颱風的樣子、分級、成因、變化、移動、消失、颱風眼)








(三)主題探討活動

「颱風」教學活動流程

說明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 本教學模組適用時機為颱風來臨之前。當颱風造訪台灣之前,師生共同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颱風」經驗,學生紛紛提出心中對於颱風的感覺(恐懼、害怕、期待……)。教師先不要做結論,盡量鼓勵每個孩子都參與討論,營造「百花齊放」的氣氛。


  • 教師亦可營造下列「情境」引導學生討論與發現問題:

  1. 播放影帶:播放颱風紀錄片。

  2. 洗臉盆模擬。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 引導學生思考與「颱風」密切相關的各個子問題。

  • 「大家來談颱風」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思考更多有關颱風的「子問題」,學生經由回憶舊經驗、討論分享、訪問家人(或觀賞影帶、觀察洗臉盆現象)等活動,進一步找出更多關於颱風的問題。

  • 學生提出種種問題之後, 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將問題加以歸類,並繼續思考如何弄清楚?如何解決?如何深入的探究?

  • 於教室後面佈置「颱風來了有獎徵答活動」,引導學生密切注意該颱風的動態與相關新聞。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 「颱風快報」這個活動由老師運用資訊媒體,引導著學生觀察氣象報告的內容,分組蒐集資料、討論、閱讀、發現…….,一步步釐清「颱風」的真相,嘗試設計「颱風快報」,自己播報氣象,進而對「氣象圖」(高低氣壓線)、「衛星雲圖」有初步的認識。


  • 「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這個活動是在颱風過後,各組針對某地的颱風災害進行調查。統整各組探究的結果後,討論出「防颱的方法」並將討論的結果上網(班級網站)分享。期望在下次颱風來臨之前,每個人都能做好準備。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學生經過「颱風快報」與「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兩個活動後,已經了解一個颱風的生成、發展、消失、造成影響等現象。學生進一步思考「我要怎麼幫這個颱風做紀錄?」各組發展紀錄的方式與內容。


  • 「颱風的生命史」這個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從旁協助,共同蒐集這個颱風的完整資訊。各組學生應主動的分析問題,構想怎麼去進行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工作;老師只須適時的引導、提供必要的協助。


  • 各組學生完成「○○颱風生命史」的書面報告(壁報、檔案夾、紀錄簿)之後,利用上課時間進行公開發表,由其他組的同學分析其優缺點並提出建議,或可於學校公開場所分享、觀摩。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 藉由「發表意見」、「討論情形」、「寫報告」、「寫學習單」等活動,評量學生的學習表現,並引導學生對於獲得的新概念做一番整理,解決原來所設定的問題。

  • 學生解決了原來的問題,將會發現還有其他的問題出現,有待進一度的探究與發現,此時因為時間的限制,暫時將這些問題列入「待答問題」中。

  • 教師應針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評鑑、反省思考,並與同儕討論、對話,書寫教學反省札記、建立教學檔案,為整個教學歷程留下紀錄(含省思),也作為下次改進教學的依據。

針對學生的經驗與感受,老師整理出大家關心的主題:「颱風」,這個主題是經由師生聊天中「自然」形成的,是大家心中最關心的議題,由這個「關切」的角度出發,進行以下各種探究活動,都是學生因為「需要」而學習。






本模組將學生問題歸類成四大類「可探究的問題」,由這些問題思考可以進行的探究活動。








學生為了設計一個「颱風快報」,自然須看懂天氣圖、衛星雲圖、高低氣壓、冷鋒等知識,他們將主動蒐集資料,解決這些新問題。







各組學生安排好工作的流程、分工情形之後,在老師的協助、修改、建議之後,便須設定時間、目標,實際加以執行。執行過程中,老師應時時關心各組的工作進度,了解可能的困難,及時提供協助。





















本模組將各教學活動可以採用的評量方式(形成性評量)於各教學示例右邊之「說明欄」中註記,請使用者參考



學生嘗試書寫「學習日誌」,可以對老師的教學產生回饋的作用,並協助教師反思教學。

教師書寫教學反省札記後,應與協同教學夥伴分享,尋求批判性的意見。




(四)各活動有助於科學智能培養之一覽表

科學智能評量細目表

素養要項

評量指標

學習活動項目

 

過程技能

觀察

1-3-1-1能依裝置圖或規畫的實驗步驟來執行操作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1-3-1-3辨別本量與變動量之不同(例如溫度與溫度的變化)

□□□□□□□□□

□□□□□□□

□□□□□□□□□

比較與

分類

11-3-2-1實驗前,估量變量可能的大小及變化範圍……………………

1-3-2-2由改變量與本量之比例,評估變化程度………………………………

1-3-2-3依差異之層次,作二級以上分類………………………………………

□□□□□□□□□

□□□□□□□□□

□□□□□□□□□

組織與

關連

1-3-3-1實驗時確認相關的變因,作操控運作…………………………………

1-3-3-2由主變數與應變數,找出相關關係…………………………………

1-3-3-3由系列的相關活動,綜合說出活動的主要特徵………………………

□□□□□□□□□□□□□□□□□□

□□□□□□□□□

歸納

研判

推斷

1-3-4-1能由各不同來源的資料,構想成一個整體性的胚圖…………………

1-3-4-2辨識出資料的特徵及通性並作詮釋……………………………………

1-3-4-3由資料顯示的相關,推測其背後可能的因果關係……………………

1-3-4-4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

□□□□□□□□□□□□□□□□□

傳達

1-3-5-1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1-3-5-2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例如數線、表格、曲線圖) …………………

1-3-5-3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作適當的回應 …………………………………

□□□□□□□□□□□□□□□□

□□□□□□□□□□□□□

□□□□□□□□

科學與技術認知

認知層次

2-3-1-1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略、「學習」操控變因、觀察事象的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資料整理、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相應的情形,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





□□□□□□□□□

認識植物

、動物的生態

2-3-2-1察覺植物根、莖、葉、花、果、種子各具功能。照光、溫度、溼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地適應下來的植物也各不相同。發現植物繁殖的方法有許多種………………………………………………………………………

2-3-2-2觀察動物形態及運動方式之特殊性及共通性。觀察動物如何保持體溫、覓食、生殖、傳遞訊息、從事社會性的行為及在棲息地調適生活等生態……..

2-3-2-3知道動物卵生、胎生、育幼等繁殖行為,發現動物、植物它們的子代與親代之間有相似性,但也有些不同…………………………………

2-3-2-4藉著對動物及植物的認識,自訂一些標準把動物、植物分類………





□□□□□□□□□



□□□□□□□□□



□□□□□□□□□□□□□□□□□□

認識物質

2-3-3-1認識物質的性質,探討光、溫度、和空氣對物質性質變化的影響

2-3-3-2探討氧及二氧化碳;氧的製造、燃燒之瞭解、氧化(生銹等)二氧化碳的製造、溶於水的特性、空氣污染等現象……………………

2-3-3-3探討物質的溶解性質、水溶液的導電性、酸鹼性、蒸發、擴散、脹縮、軟硬等…………………………………………………………

2-3-3-4認識促進氧化反應的環境………………………………………………

□□□□□□□□□



□□□□□□□□□



□□□□□□□□□□□□□□□□□□

認識環境

2-3-4-1長期觀測,發現太陽升落方位(或最大高度角)在改變,夜晚同一時間四季的星象也不同,但它們有年度的變化規則……………………

2-3-4-2認識天氣圖上的高、低氣壓線、鋒面。觀察(資料搜集)一個颱風的興衰

2-3-4-3知道溫度高低不同,使水的存在形態改變,是形成霜、露、雲、雨、雪的原因………………………………………………………………

2-3-4-4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間的交互作用…………



□□□□□□□□□□□□□□

□□□□□□□□□□□□□□□□□□

交互作用的認識

2-3-5-1知道熱由高溫往低溫傳播,傳播的方式有傳導、對流、輻射。傳播時會因材料、空間形狀而不同。此一知識可應用於保溫或散熱上

2-3-5-2藉製作樂器瞭解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音量大小、音色好壞等,知道樂音和噪音之不同…………………………………………………

2-3-5-3瞭解力的大小可由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的程度來度量………………

2-3-5-4藉簡單機械的運用知道力可由槓桿、皮帶、齒輪、流體(壓力)等方法來傳動

2-3-5-5知道電流可產生磁場,製作電磁鐵,瞭解地磁、指北針。發現有些「力」可不接觸仍能作用,如重力、磁力………………………………



□□□□□□□□□



□□□□□□□□□□□□□□□□□□

□□□□□□□□□



□□□□□□□□□

認識常見的科技

2-3-6-1認識日常用品的製造材料(如木材、金屬、塑膠)

2-3-6-2認識房屋的結構與材料

2-3-6-3認識資訊設備(如電腦主機及周邊設備)和其材料(如半導體……等)

□□□□□□□□□

科學本質


3-3-0-1能由科學性的探究活動中,瞭解科學知識是經過考驗的……………

3-3-0-2知道有些事件(如飛碟)因採證困難,無法做科學性實驗……………

3-3-0-3發現運用科學知識來作推論,可推測一些事並獲得證實……………

3-3-0-4察覺在「以新觀點看舊資料」或「以新資料檢視舊理論」時,常可發現出問題………………………………………………………………

3-3-0-5察覺有時實驗情況雖然相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

□□□□□□□□

□□□□□□□□□□□□□□□□□□□□□□□□□□□□□□□□□□□

         □□□□□□□□□

科學態度

細心切實

5-3-1-1能依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最佳抉擇……………………………

5-3-1-2知道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5-3-1-3相信現象的變化有其原因,要獲得什麼結果,需營造什麼變因………

□□□□□□□□□□□□□□□□□□□□

思考智能

批判思考

6-3-1-1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和質疑………………………

□□□□□□□□

創造思考

6-3-2-1察覺不同的辦法,常也能做出相同的結果…………………………

6-3-2-2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完成一件事……………………………

6-3-2-3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提出解決方法……………………………

□□□□□□□□□□□□□□□□□□□□□

解決問題

6-3-3-1能規畫、組織探討的活動………………………………………………

6-3-3-2體會在執行的環節中,有許多關鍵性的因素需要考量.

□□□□□□□□□□□□□□□□

科學應用


7-3-0-1察覺運用實驗或科學的知識,可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7-3-0-2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7-3-0-3能規劃、組織探討的活動………………………………………………

7-3-0-4察覺許多巧妙的工具常是簡單科學原理的應用.................

□□□□□□□□□□□□□□□□□□□□□□□□□□□□□□□□□□□

科技的發展

科技的

本質

4-3-1-1認識科技的分類………………………………………………………

4-3-1-2了解機具、材料、能源…………………………………………………

□□□□□□□□□□□□□□□□□□


科技的

演進

4-3-2-1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

4-3-2-2認識工業時代的科技……………………………………………………

4-3-2-3認識資訊時代的科技……………………………………………………

4-3-2-4認識國內、外的科技發明與創新……………………………………

□□□□□□□□□

□□□□□□□□□□□□□□□□□□□□□□□□□□□

科技與

社會

4-3-3-1了解社區常見的交通設施、休閒設施等科技…………………………

□□□□□□□□□

設計與製作


8-3-0-1能運用聯想、腦力激盪、概念圖等程序發展創意及表現自己對產品改變的法………………………………………………………………………

8-3-0-2利用多種思考的方法,思索變化事物的機能和形式…………………

8-3-0-3認識並設計基本的造形………………………………………………

8-3-0-4了解製作原型的流程…………………………………………………



□□□□□□□□□

□□□□□□□□□□□□□□□□□□□□□□□□□□□





二、模組內各項活動之教學示例


編號

活動名稱

活動指導內容

附錄內容

頁次

(一)

大家來談「颱風」

教學要點、教學資源

教學示例

1-1颱風問題討論單

1-2颱風相關問題參考資料


(二)

颱風快報

教學要點、教學資源

教學示例

2-1 下載天氣圖

2-2 下載衛星雲圖

2-3 氣象圖書面閱讀資料

2-4 颱風快報設計單


(三)

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

教學要點、教學資源

教學示例

3-1颱風災害調查報告書

3-2 學習札記


(四)

颱風的生命史

教學要點、教學資源

教學示例

4-1颱風生命史書面資料

4-2 ○○颱風的生命史

4-3本模組教學資源參考網站











(一)「大家來談颱風」活動指導

1.教學要點:

本活動教學要點有:


2.教學資源:

*教學器材:訪問單、學習單。

*教學時間:實際教學約二節課(80分鐘)完成。

*教學資料:「颱風」相關圖書、網站(氣象局)。


3.使用說明:

*教師可以參考「教學示例」之活動流程,依實際需求刪減修改後進行教學。

*附錄1-1 颱風問題討論單

*本模組提供附錄1-2「颱風相關問題參考資料」供教師自我充實參考之用,但不可直接用於教學。















(一)「大家來談颱風」的教學示例

說明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1. 颱風是學生生活中共同擁有的經驗,學生除了親身經歷颱風來臨時的狂風暴雨外,也經常從電視、報紙媒體中獲得許多關於颱風的資訊。基於這樣的假設,本活動於颱風來臨前,教師提問:「最近氣象報告說:台灣的東南海域剛剛形成一個○○颱風,大家說說看你印象中的颱風是怎樣的?你認識它嗎?對它有什麼問題或想要了解的地方?」


  1. 學生自由發表想到的「颱風問題」,例如:

風怎麼那麼大?雨怎麼那麼強?風雨是那裡來的?

為什麼有時候可以放假,有時候卻不行?

颱風眼是怎麼形成的?形成的地點在哪裡?

熱帶性低氣壓、暴風半徑是什麼?

颱風會旋轉嗎?什麼是「颱風眼」?

為什麼夏天(秋天)有颱風?為什麼台灣會有颱風?

颱風會帶來什麼災害?為什麼有些地方的人很怕颱風?

颱風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好的or壞的)

怎麼看氣象報告?

颱風的行進路徑為何?颱風為什麼會改變方向?

颱風怎麼結束(消失)的?他的壽命有多長?

颱風為什麼會有名字?

颱風的強度怎麼分?

一年內會有幾個颱風?

  1. 教師或可安排一些教學情境加強學生學習動機,例如:

*播放颱風紀錄片或當時颱風新聞報導(或影帶)。

*洗手台模擬:先將洗手台裝滿水,然後將塞子急速拔開,可以看到漏斗狀的漩渦。

*閱讀「颱風短文」。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1.各組分享颱風經驗,並提出問題,做成初步的紀錄。

2.全班討論:各組將初步的討論結果,提出來與全班分享。教師將各組提出的問題書寫於黑板,並詢問:「還有沒有人要補充?」

3.問題歸類: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有那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去解決的?哪些問題可以馬上解決?哪些問題太難了,可能以後再解決?」同時,將「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進行歸類(哪些問題很類似,我們可以把他們歸為同一類?)。

例如:

颱風的生命」:一個颱風到底是怎麼形成、怎麼發展、怎麼消失的?(生命史)

特殊的颱風天」:颱風來了,天氣會有哪些變化?生活作息會有哪些改變?(特殊天氣現象、徵兆、放假、與季節的關係

氣象報告」:氣象局的人怎麼知道颱風來了?(氣象報告、看懂天氣圖與衛星雲圖、颱風的樣子)

颱風帶來的災害」:颱風會造成哪些災害?如何防範?沒有颱風會怎樣?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1.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進一步提問:「我們可以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從哪裡可以找到相關的資料?」由學生自由提出想法。例如:上網、問大人、上圖書館、看報紙或新聞……等。


2.教師提示:「現在颱風就快要來了,大家趕快分頭去蒐集相關的資料,我們要趁這個機會好好來認識一下『颱風』這個不速之客!」各組分配工作舉例如下:

第一組:颱風的一生(形成、分級、消失、移動路徑)

第二組:特殊的颱風天

第三組:台灣與颱風的關係

第四組:看懂氣象報告

第五組:颱風的災害與好處

第六組:○○颱風的現有資料


3.「我們班上現在開始成立『○○颱風快報中心』,大家分頭去蒐集相關的資料,下次上課時我們要向全校播報『○○颱風快報』。」


本模組假想的最佳時機為颱風剛形成時。若教學時並無颱風生成,則可引導學生探究過去發生過的颱風。

      • 颱風影片、電風扇、洗臉盆



    • 在颱風季節裡,教師協助學生思考「颱風來了會怎樣?」



    【評量方式:觀察、口頭詢問】











    洗手台「漏斗狀的漩渦」即是颱風形成的基本原理。但老師不必要求學生了解颱風形成的原理,只需「發現」這樣的現象即可。




    • 附錄1-1颱風問題討論單

    【評量方式:學習單】








    • 教師暫時不要急著「給答案」,先讓學生心中存疑,設法主動解決疑惑。

    附錄1-2「颱風問題基本資料」(供教師參考)。











    在往後的活動中,學生都會運用到這些蒐集資料的方法。



    各組回家後分頭蒐集相關的資料,於下次上課時(颱風登陸前)帶來。

    此工作分配情形,教師可自由調整。





    【評量方式:歷程檔案評量(紀錄蒐集資料的過程與結果)】





    (二)「颱風快報」活動指導

    1.教學要點:

    本活動教學要點有:

    *運用資訊科技(電腦動畫、網際網路)融入教學,引導認識「氣象報告」、「天氣圖」、「衛星雲圖」等。

    *各組學生模擬氣象主播,針對颱風來臨時的天氣情況練習播報天氣。

    2.教學資源:

    *教學器材: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

    *教學時間:實際教學約兩節課(80分鐘)完成。

    *教學資料:「颱風」相關圖書、網站(氣象局)。


    3.使用說明:

    *教師可以參考「教學示例」之活動流程,依實際需求刪減修改後進行教學。

    *本活動有三個附錄:

    附錄2-1「下載天氣圖」

    附錄2-2「下載衛星雲圖」

    附錄2-3「氣象圖書面閱讀資料」

    附錄2-4「颱風快報設計單」














    (二)「颱風快報」的教學示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教師提示:我們班上已經是一個「○○颱風快報中心」,我們的任務是向全校學生做出「○○颱風快報」,讓大家很快的了解颱風動態。我們和電視上的「颱風快報」不同的是,我們播報時,要用小朋友聽得懂的話來說,讓我們學校的小朋友了解「颱風快報」的內容。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1.觀摩學習:「○○颱風快報」應該包括那些內容呢?電視台的「颱風快報」說了哪些內容?我們先看看氣象局(或其他媒體)對○○颱風做了什麼報導。


    2.我們來設計「○○颱風快報」:

    1. 快報內容(每組先設計出來,選擇最佳的快報內容)。

    2. 誰當快報主播?

    3. 什麼時間播報比較適合?

    4. 需要哪些器材的配合?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1. 為了要用自己的話向全校小朋友們清楚的說明這個颱風的動態,我們必須先了解「颱風快報的內容」。


    1. 根據上次蒐集到的資料,各組對颱風的相關知識,有不同面向的了解。現在老師提出一些問題,由各組來分享知道的答案(各組討論每一題後,向全班分享):

    1)颱風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2)什麼是「高氣壓」、「低氣壓」?

    3)怎麼說明「天氣圖」上的符號(如:高氣壓、低氣壓、冷鋒、暖鋒、颱風……)?

    4)怎麼看懂「衛星雲圖」?(各種雲層所代表的涵義)

    5)「颱風眼」是什麼?颱風強度怎麼分?暴風半徑是什麼?風力怎麼分?放「颱風假」的標準。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1. 各組氣象小主播輪流上台,練習播報「颱風快報」,其他同學提出改進意見。(將當時之「天氣圖」及「衛星雲圖」以單槍投影機顯示於螢幕上)。

    2. 利用適當時機(中午或學生朝會)向全校學生發表「颱風快報」。

    3.每日同一時間播報當日之「颱風快報」(修改部分資料即可),直到颱風消失為止。。




    本活動需運用電腦媒體。

    • 學生可能會質疑:「我們去看電視上的快報就好了,為什麼要自己播報?」教師可以稍加解釋其中的差異。


    學生已於上課前蒐集相關的資料(如活動一)。

    教師須先下載該颱風最新氣象圖、衛星雲圖,並於教室中以單槍投影機投射出來。

    附錄2-1下載天氣圖

    附錄2-2下載衛星雲圖

    • 附錄2-3氣象圖書面資料

    • 附錄2-4颱風快報設計單

    【評量方式:設計單成品展示、觀察】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明白之處,適時介入講解相關知識。

    • 學生為了設計一個「颱風快報」,自然須看懂天氣圖、衛星雲圖、高低氣壓等知識,他們將主動蒐集資料,解決這些新問題。




    【評量方式:口頭詢問、報告發表】







    可運用全校電視廣播系統,於中午時間向全校學生進行「颱風快報」實況轉播。


    • 播報時,只須說出當時的天氣狀況、颱風的位置、可能的移動路徑即可,不須詳細預測颱風未來走向。

    【評量方式:專案報告】



    (三)「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活動指導

    1.教學要點:

    本活動教學要點有:

    *針對本次颱風進行「颱風災後調查」。

    *從調查結果中,歸納出造成颱風災害的天候因素、人為因素。並歸結出「如何防範颱風帶來的災害」。

    2.教學資源:

    *教學器材:。

    *教學時間:實際教學約兩節課(80分鐘)完成。

    *教學資料:報紙、網路資料。


    3.使用說明:

    *教師可以參考「教學示例」之活動流程,依實際需求刪減修改後進行教學。

    *本活動有個附錄:

    附錄3-1「颱風災害調查報告書」

    附錄3-2 學習札記


















    (三)「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的教學示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 教師提問:「小朋友,○○颱風已經遠離台灣了,從新聞中,我們知道哪些地方因為○○颱風來襲造成災害?」「各組能不能選定一個已經造成颱風災害的地方(可能是住家附近或其他地區)進行深入的調查?」

      • 「我們原來的『颱風預報中心』已經因為颱風消失而功成身退了,現在我們另外成立『颱風災害調查小組』,全班同學都是這個小組的成員。

      各組討論想要調查的地點,及該地可能造成的災害。

      集思廣益,研商調查的方法。

      例如:實地觀察、訪問當地人士、閱讀報紙及相關資料、蒐集網路資訊……..等。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進行調查】

      協助學生蒐集該地點的相關資料,並選擇其中重要的資料做成紀錄。

      各組在調查過後完成「○○颱風災害調查報告書」。





      …………………………………………………………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各組公開分享「○○颱風災害調查報告書」的內容。

      鼓勵學生依資料提出結論。

      鼓勵學生依結論詮釋資料:颱風可不可怕?颱風對我們有沒有好處?如何做好防颱措施?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根據大家調查的結果,我們來訂一個「有效的防颱措施」,大家共同討論出一些實際而有效的防災辦法。

      激發學生想出應用的主意。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指導學生如何整理報告或展示成品。

      指導學生書寫學習札記。



      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己的家鄉作為調查的對象。






      【評量方式:觀察、小組發表】






        • 附錄3-1「○○颱風災害調查報告書」

        • 「報告書」中應至少包含:災害成因、該地特色、人類角色、防颱防災辦法。


        【評量方式:報告書成品展示】



        • 附錄3-2 學習札記









        【評量方式:工作報告、成品展示、學習歷程檔案評量】

        (四)「颱風的生命史」活動指導

        1.教學要點:

        本活動教學要點有:

        *各組針對本次來襲的○○颱風,蒐集相關資料,編寫成一個完整的「○○颱風的生命史」。

        *成果分享:各組建立學習檔案,將探究成果(剪報、資料、故事內容)彙整於檔案夾中,並與全班同學分享。

        2.教學資源:

        *教學器材:檔案夾。

        *教學時間:實際教學約兩節課(80分鐘)完成。

        *教學資料:「颱風」相關圖書、網站(氣象局)。


        3.使用說明:

        *教師可以參考「教學示例」之活動流程,依實際需求刪減修改後進行教學。

        *本活動有個附錄:

        附錄4-1「一個颱風(賀伯颱風)的生命史」

        附錄4-2颱風的生命史」學習單

        附錄4-3 本模組教學資源參考網站

        附錄4-4 通霄國小五年級試教札記

        附錄4-5 三峽研習自我評鑑與省思札記











        (四)「颱風的生命史」的教學示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1. 教師提示,「賀伯颱風的生命史」,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該颱風的形成、發展、路徑變化、對台灣造成的影響、消失

        2. 我們能不能為這個○○颱風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史故事?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1. 要描述這個颱風生命史,應包含那些?

        (例如:當時的報導、如何形成、開始到結束的發展過程、動態變化、造成影響等。)

        1. 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蒐集到這些資料?

        (例如:上網、進圖書館、問別人等。)

        1. 將「○○颱風的生命史」整理成一本「檔案夾」,放入所有蒐集到的資料及故事內容。

        2. 開始分配工作,討論進行方式。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各組利用課餘時間從事○○颱風生命史的探究活動,教師隨時了解進行情形,並提供必要之協助。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各組公開發表(書面、口頭報告)探究成果,說○○颱風的故事。


        • 附錄4-1「賀伯颱風的生命史」(教師參考用)







        • 也可以從一個「生命」的「誕生、成長、茁壯、衰弱、消失」的角度來思考。



        準備每組一本資料夾。

        指導學生將蒐集來的資料分類、做成目錄。





        附錄4-2颱風的生命史」

        • 附錄4-3 本模組教學資源參考網站

        【評量方式:學習歷程檔案評量】


        附錄1-1 颱風問題討論單(學生用)

        各位小朋友,颱風來了可能會放假,還會造成狂風暴雨,電視上出現很多可怕的畫面………。這些事情大家都曾經經歷過,那麼,你對「颱風」有什麼問題呢?想不想更進一步的了解「它」呢?請把你們這組所想到的任何問題寫下來?(各組自由的討論)















        大家所想的問題很雜亂,我們全班一起合作來把這些問題歸類,並且給這些類別一個名字(就像我們在家裡整理玩具、雜物一樣)。

        1)第一大類:


        2)第二大類:


        3)第三大類:


        4)第四大類:


        5)第五大類:


        6)第六大類:



        附錄1-2 颱風問題基本資料(教師參考資料)

        颱風是什麼?(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颱風為到前兩三、天,除了氣象局發出的警告外,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中發現一些預兆,顯示颱風已逐漸接近:

            1. 颱風雲系出現。

            2. 午後雷雨停止。

            3. 能見度突然轉好。

            4. 海、陸風明顯。

            5. 出現長浪。

            6. 海鳴。

            7. 風向轉變。

            8. 特殊晚霞。

            9. 氣壓降低。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颱風產生以後,經過發展、成長幾個階段,最後總要走向消亡。颱風從產生到消亡或移到中緯度變為熱帶氣旋為止,其壽命平均約為六天。颱風的消亡條件主要是高溫、高濕空氣不能供給,低空輻合、高空幅散氣流的流暢不能維持,以及風速垂直切變增大等等。颱風消亡的途徑一般有二:

        颱風登陸後,高溫、高濕空氣得不到源源補充,失去了維持強烈對流所需的能源,同時,低層磨擦加大,輻合氣流加強,颱風中心被逐漸填塞、減弱,以至消失。

        颱風移到溫帶後,因中緯度冷空氣侵入,破壞了颱風的暖性結構,變成溫帶鋒面氣旋。


        在前面曾談到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汽,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旋渦等,此均以夏、秋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則極少發生。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現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92個名字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統一命名,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A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為什麼有颱風眼?(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颱風眼之發生,係由於颱風內之風是反時針方向吹動,使中心空氣發生旋轉,而旋轉時所發生之離心力,與向中心旋轉吹入之風力互相平衡抵消而成,因此形成颱風中心數十公里範圍內的無風現象,而且因為有空氣下沉增溫現象,導致雲消雨散而成為颱風眼。


        颱風暴風半徑是什麼?(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在颱風眼的邊緣是颱風風力最強的地方,然後愈向外風愈小,自颱風中心向外一直到平均風速每小時30浬(Kts)的地方(也就是平均風速每秒十五公尺處,亦即相當於七級風處),這一段距離叫作暴 風半徑,在這暴風半徑以內的區域,叫作暴風範圍。颱風的暴風半徑 平均約二、三百公里,大者可達四、五百公里。


        颱風的強度標準如何劃分?(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颱風的強度是以近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速為準,劃分為三級。

         颱 風 強 度

        近 中 心 最 大 風 速

        每秒公尺

        每 時 浬

        相當風級

        輕 度 颱 風

        17.2 32.6

        3463

        811

        中 度 颱 風

        32.7 50.9

        6499

        1215

        強 烈 颱 風

        51.0 以上

        100以上

        16以上

        颱風的進行方向,一般都受大範圍氣流所控制,在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颱風,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環流所導引,因此在太平洋上多以偏西路徑移動,但到達台灣或菲律賓附近時,已在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邊緣,故路徑變化多端,有繼續向西進行者,有轉向東北方向進行者,更有在原地停留或打轉者。一般而言,導引氣流明顯時,颱風的行徑較規則,否則颱風的行徑較富變化。

        颱風為什麼會轉向?(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我們已經談到颱風之移動主要是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環流所 導引,一般受其南方之偏東風而向西進行,到了比較高緯度地方(約 20°N以北),因科氏力之增加使其偏北且偏右進行,漸漸受西風導引轉向東方進行。另外,如颱風前進的時候,前方有高氣壓,颱風就受阻無法繼續前進,正好像水不能向高處一樣,這時颱風必須向氣壓比較低的地方進行以致發生了轉向的情形。


        什麼叫做「颱風登陸」?(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當颱風中心(颱風眼)自海上移至陸地時稱之為颱風登陸。颱風之暴風範圍甚大,半徑雖達數百公里,但風雨最強部分則在颱風眼之四週,故當颱風眼移至陸地時,大都導致登陸之處發生嚴重之災害。

        颱風自發生到消滅歷時多久?(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颱風的生命史以颱風的強度變化約可分為:

        發生期:颱風開始醞釀生成前,僅為一微弱之熱帶性低氣壓。 

        發展期:颱風形成後會繼續發展,威力漸增。

        極盛期:颱風發展至最強階段,中心氣壓最低之時。

        衰弱期:極盛期後颱風之威力減小,並漸趨衰滅。

        以上四個時期,每階段短者一、二日,長者二、三日;每個颱風 之情形均不同,平均每個颱風自發生至消滅,短者四、五日,長者可 達十餘日。

        西太平洋的颱風多半都發生在菲律賓以東的海上,如加羅林群島等地,這些地方都是在北緯十度左右,也就是在東北信風帶內,同時太平洋上在夏季經常有高氣壓,颱風形成後就跟隨高氣壓的環流向西至西北進行,有時也會走西北或更偏北的路線,端視當時颱風周圍氣流方向而定。一般常是指向臺灣的方向,當颱風漸漸進行到北緯二十至三十度間後,已到高氣壓的邊緣,而漸轉向北進入西風帶,受西風帶影響轉向東北。菲律賓、臺灣、琉球、日本等地,因在颱風必經之路附近,常受颱風的侵襲而發生災害。

        以上所說的是颱風大致所走的路徑,和為什麼這樣走的原因。圖六表示颱風最常走的路徑,大部分在北緯二十幾度轉向東北進行,成一拋物線形狀,也有小部分一直向西進行穿過菲律賓向中國南海進行,每一颱風所經過之路線都不完全相同,要看當時氣壓分布的情形而定。

        至於在中國南海所發生的颱風,平均來說勢力較弱,向西行在越南或中國大陸登陸,或向東北行經臺灣海峽一帶地方。

        附錄2-1下載天氣圖(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附錄2-2下載衛星雲圖(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附錄2-3「氣象圖」書面資料(教師用)(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一)低氣壓與高氣壓

        在氣象報告中,經常可以聽到低氣壓及高氣壓這兩個名詞。所謂低氣壓是指一地之氣壓低於其四周者稱之,反之則稱為高氣壓。換言之氣壓之高低是相對的,猶如群山間之山峰與山谷。

        氣象人員每日將來自世界各地氣象站,同一時間所觀測得之氣壓值,填在標有測站位置的地圖上,然後把氣壓數值相同之測站以鉛筆線連接起來即成等壓線,由等壓線所構成的圖稱為天氣圖。從天氣圖上等壓線配置形勢,即可對地球表面上高低氣壓的位置及分布情形一目了然。

        (二)等壓線

         天氣圖上,彎彎曲曲的線條,就是等壓線,天氣圖上繪出等壓線後就可見到鋒面的所在和高低壓等的強度和範圍,顧名思義,氣壓值相等的地方連成一條線就叫等壓線。氣壓是大氣受到地心引力的吸引,產生向下壓的力量,單位是百帕[hpa],過去是用毫巴[mb],都是表示空氣的壓力單位。
        [1mb=102 pa=1 hecto pascal (hPa)]
         不同範圍的天氣圖,等壓線的間隔也不一樣,有2百帕、3百帕、4百帕或其他數值,這要看天氣圖的範圍和比例尺的大小來決定,通常大範圍小比例尺的天氣圖,會採用4百帕為間隔繪製一條等壓線,避免繪製的等壓線顯得太密集,而小區域大比例尺的天氣圖,就會採用2百帕,甚至1百帕間隔來繪製一條等壓線,以免天氣圖上,僅有少數幾條等壓線,顯得太空蕩,目前電視氣象內之天氣圖的等壓線間隔為4百帕。



        (三)低氣壓與高氣壓

          空氣的成分受地心引力作用,有向下的壓力,稱為氣壓,單位是hPa,也就是空氣的重量。
         若一團空氣的氣壓是1020hPa,相鄰的一團空氣的氣壓是1000hPa,那麼,1020hPa的空氣團是高氣壓。
         同樣的一團空氣的氣壓是1020hPa,相鄰的一團空氣的氣壓是1050hPa,那麼,1020hPa的空氣團是低氣壓。
        也就是說,高、低氣壓是比較的,並非在某一數值以上是高氣壓,某一數值以下是低氣壓。
         極地大陸的空氣團,由於冬季陽光弱,近地面的空氣因為冷卻而密度大,形成地面到1.5公里高空的冷高壓。
        太平洋廣大洋面的空氣,則是從赤道垂直上升到10公里高空的空氣,向北流到太平洋上空下沉,形成10公里高空到洋面的暖高壓。因為空氣下沉會增溫,加上海水加熱慢、散熱也慢,所以,太平洋高壓是永久性的暖高壓。
         台灣地區冬天受大陸冷高壓的影響,氣溫低感覺冷。夏天受太平洋高壓的影響,氣溫高感覺熱。




        附錄2-4 颱風快報設計單(學生用)

        班級、組別


        組員姓名


        颱風名稱


        颱風生成日期


        颱風快報發布日期、時間


        颱風播報員


        颱風快報內容

        (一)中心位置:

        (二)颱風強度:

        (三)暴風半徑:

        (四)風力:

        (五)行進速度:

        (六)未來預測走向:

        (七)可能影響台灣的時間:

        (八)其他:

        颱風快報台詞


        播報後檢討



        附錄3-1 ○○颱風災害調查報告書(學生用)

        第 組

        組員姓名:

        • 我們調查的地點:



        • 為什麼選這個地點?

        ( )距離近,容易調查。

        ( )根據新聞報導,得知那個地方有很嚴重的颱風災害。

        ( )其他


        我們這組使用的調查的方式有哪些?

        ( )上網查詢。

        ( )實地訪問、觀察。

        ( )電話訪問。

        ( )電視新聞報導。

        ( )其他


        • 這個地點有哪些颱風造成的災害?

        ( )土石流。 ( )停電、停水。

        ( )房屋倒塌。 ( )海水倒灌。

        ( )水災。 ( )人民死傷。

        ( )財產損失。 ( )樹木傾倒、生態環境遭破壞。

        ( )其他


        • 這些災害可能是怎麼形成的?

          1. 人為因素:





          1. 天然因素:





        • 有沒有辦法避免這些災害?要怎麼做?

        ( )1.檢修房屋。

        ( )2.關閉門窗。

        ( )3.在玻璃上黏貼膠帶或加釘木板。

        ( )4.將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遷至較高的地方。

        ( )5.疏通附近週邊的水溝。

        ( )6.為庭園的花木加上保護支架。

        ( )7.修剪過長的樹枝,避免被強風吹折。

        ( )8.放在陽台上的花盆及雜物應固定或搬到地面。

        ( )9.將屋外的懸掛物取下。

        ( )10.如果住在河邊或地是低窪地區要遷到較高的地方。


        其他的防颱措施:






        我們會把這些調查結果提供給大家參考。




        附錄3-2 學習札記(學生用)

        班級


        姓名


        日期


        學習內容:






        學習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學習後的心得與感想:






        想要跟老師說的話:



        家長的話:

        老師的話:



        附錄4-1「賀伯颱風的生命史」舉例(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該颱風的形成、發展、路徑變化、對台灣造成的影響、消失。)

        (一)生成: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七月二十八日,賀伯颱風在呂宋島東方海面生成。

        (二)颱風警報:當年七月二十九日上午1130我國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同日晚間2320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此時已發展成強烈颱風。

        (三)颱風登陸:當年七月三十一日晚間2044,強烈颱風賀伯正式於基隆與蘇澳間登陸台灣,造成嚴重災情。

        (四)颱風動態:賀伯颱風形成後以西北西方向向台灣前進,於312044分在基隆與蘇澳間登陸,強度開始減弱,繼續偏西進行。8104時在新竹附近出海後,以西北西方向前進,8111時在福建平潭附近登陸大陸。至8121時台灣本島、澎湖、及台灣東部海面始脫離暴風圈之影響。

        (五)解除警報:陸上:812320分,海上:812320分。

        (六)造成災害:賀伯颱風帶來強風豪雨,全國各地災情嚴重,航空、鐵路交通全面停飛、停駛,公路坍方、橋樑斷裂,嚴重受損。中、南部沿海地區海水倒灌,台北市、縣地區多處嚴重淹水。南投縣水里鄉、信義鄉、鹿谷鄉山洪爆發,多人慘遭活埋。全台電力、電信受損嚴重。阿里山測站於七月三十一日單日降水累計雨量達1094.5公厘,創歷史紀錄。花蓮、台東地區於三十一日深夜有焚風發生。有51人死亡,22人失蹤。

        (七)賀伯颱風相關資料:

        1.賀伯颱風衛星雲圖: 2.賀伯颱風移動路徑圖:













        附錄4-2 ○○颱風的生命史

        颱風的生命史 第

        • 形成時間:

        • 形成地點:

        • 颱風警報發布時間:


        • 颱風警報解除時間:


        • 颱風動向與路徑:





        • 颱風造成的災害:







        • 相關的資料:

        附錄4-3本模組教學資源參考網站

        網站(網頁)名稱

        網址

        大自然的力量

        home.kimo.com.tw/tripos.tw/nature/nature.htm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4/index.htm

        南一自然網

        www.nani.com.tw/big5/content/

        2003-01/29/content_17669.htm

        千變萬化的颱風

        http://www.bud.org.tw/Hu/essay32.htm

        颱風匆匆過,台灣慘兮兮

        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typ/

        taiwan_main.htm

        颱風部屋

        http://home.kimo.com.tw/sunny9608/

        颱風漫遊

        http://hktciw.uhome.net/

        關於颱風

        http://www.divingtaiwan.idv.tw/dirve5.htm



















        附錄4-4 通霄國小五年級試教札記

        92.11.3

        今天台灣地區剛好發布米勒颱風海上、陸上警報,把握了這個機會在第三節課選擇了五年五班進行颱風模組的初步試教。我先問:「你喜不喜歡颱風?」全班只有三位說不喜歡,幾乎全班異口同聲的說:「颱風來了可以放假、可以玩水………..」。我說:這跟老師的想法很像,小時後我也是喜歡颱風的!接下來,我說:「既然大家那麼喜歡颱風,如果我們把他當朋友,你想知道這個朋友的哪些事情(或問題)呢?」各組討論想要知道的有關颱風的問題:

        結果如下:

        1.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形成的地點?

        2. 颱風的行經路徑?

        3. 颱風來的時候為什麼會下雨?為什麼會有豐沛的雨量?

        4. 颱風為什麼會改變方向?(米勒颱風突然轉向)

        5. 颱風怎麼結束生命的?

        6. 秋天為什麼有颱風?為什麼大部分的颱風在夏秋兩季來臨?

        7. 颱風為什麼會造成災害?

        8. 颱風為什麼會有名字?

        9. 颱風的風力為什麼這麼強?有多強?

        10. 什麼是「熱帶性低氣壓」?

        11. 為什麼會有「颱風眼」?

        12. 為什麼大部分的颱風都往西北方移動?

        13. 颱風的年齡?

        14. 颱風的強度怎麼分?

        15. 颱風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16. 颱風的脾氣是不是很暴躁?

        17. 颱風是否會跟我們做朋友?

        18. 一年中的颱風有幾個?

        19. 颱風是「男的」還是「女的」?


        討論的過程相當熱烈,我並沒有發現置身事外的同學,各組甚至站了起來、圍在一起,專心的討論著,他們也提防著不要讓別組的同學聽到。

        接下來的全班針對所有的問題進行歸類,這個部份顯然有些困難,也較多爭議。幾次因為無法達成共識,學生們爭的面紅耳赤,只好再「另成一類」。還有好幾次的問題引發學生們哄堂大笑。最後勉強歸為下列幾類問題:

        1. 颱風的形成

        2. 颱風造成的災害

        3. 颱風的樣子、名字

        4. 颱風的路徑

        5. 颱風的消失

        6. 颱風的風和雨


        歸類的目的是在往後資料蒐集的工作上有個明確的方向,也方便各組分工探究。

        今天剛好歸成六大類問題,列為修改模組時的重要參考。

















        附錄4-5 三峽研習自我評鑑與省思札記

        1. 研習階段的切割:

        四個禮拜的研習,於我而言大致可分成:

        1. 主題思索與選定&模組架構建立階段。(孤獨的、苦悶的)

        2. 教學活動設計階段。(空想)

        3. 大幅扭轉設計方向階段。(陳教授的建議)

        4. 嘗試教學階段。(等待颱風)

        5. 分享、修改、充實模組階段。


        1. 切割的理由:

        早在兩年前即開始接觸,並實際與靜馥、靜宜等夥伴設計「蚊子」模組。所以對於模組的精本精神與意涵,已有初步之認識。研習剛開始的第一週,我很訝異這次居然是「每個人要寫一的模組」,這麼一來,小組合作、集思廣益的機制就不容易存在了。即使後來依照縣市分組,討論的情形仍不理想,大家都關心著自己的那一套模組,對他人鮮少提供建議。

        選定「颱風」這樣的主題,其實並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議題,有點像是「被分配」的樣子。隨後,開始構思設計的架構與方向,那時的心情是苦悶而無助的,我只能聽取陳教授或謝校長的建議,夥伴間的協助極為有限。這與當年設計「蚊子模組」那種快樂、有趣的感覺有相當大的差異。【這是我的第一階段】。

        建立的初步的模組架構,便開始想像、書寫架構中的教學活動。這時有像是「無中生有」的過程,陳教授說這是創造力發揮的策略之一。不過我卻佩服那些已經教學過,回過頭再來設計模組的夥伴,他們的模組比較實在、比較有生命力。我的「颱風模組」設計好像空中閣樓,捕捉不到現場的教學會發生什麼事。【這是第二階段】。

        第三週的研習中,我把設計好的模組給陳教授看,我說:「這個模組,如果在颱風不來的情況,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發現學生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陳教授說:「颱風沒有來就不要教啊!這個模組就從颱風在太平洋形成開始進行,颱風消失後就準備結束,前後的教學只要一個禮拜就可以了…….。」陳教授這樣的指導,給我很大的震撼,也扭轉了整個模組的方向(第三度修改)。原來我的模組裡,想要引導學生探究過去發生的颱風,所以提供了許多引起動機的策略。若是針對當時發生的「那一個颱風」來做探究,那事情就簡單多了,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引發動機,學生自然就可以很快進入狀況。所以我對模組做了最大幅度的修改,變成一個「小而有力」、「簡短清楚」、「等待時機」的模組。【第三階段】

        回到自己的學校,我實在很想進行試教,但有兩個原因讓我遲遲未行動:一是,學校統一考試造成的進度壓力,我幾乎抽不出多餘的時間;二是,今年的颱風未曾造訪苗栗地區。好不容易,十一月三日(星期一),米勒颱風侵襲台灣東半部,氣象局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這個突然轉向的颱風,引發學生很大的興趣,我趕緊抓住這個機會進行第一個教學活動(大家來談颱風)的試教。果然如陳教授所料,不需要特別的引起動機,學生就七嘴八舌的談起「颱風」,大部分的人對「颱風突然轉向」這件事很感興趣(其實是颱風預報失準),更多的學生說他們「喜歡颱風」,因為可以放假又可以玩水。接著他們提出許多關於颱風的問題,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全班討論。在「問題歸類」的階段裡,出現了許多爭議和笑聲,但我沒時間慢慢取得全班的共識,只能依據大多數人同意的方式進行初步的歸類。這是颱風模組唯一的一次試教,對模組的修改提供了一些想法。【第四階段】

        最後一個禮拜,我進行著模組細部的修補、充實的工作,謝校長很認真的幫我修改教科書的部分,沒寫過教科書的我,的確有點搞不清楚「教科書」、「學習手冊」、「學習單」、「活動單」有什麼不同,謝校長給我很大的幫助。

        其餘的時間,聽其他夥伴的模組分享,但我從頭到尾未「出聲」,未提供什麼建議或問題。關於這點,我反省可能有幾個原因:

        1. 在場太多高手、前輩,怕自己的觀點不夠成熟。

        2. 自己缺乏科學專業背景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無法提供建議。

        3. 座位的安排,不適合對話,沒有想說話的動機。

        4. 發現其他人也都沒有說話,所以自己也不想說(大部分只有那些「組長」提出意見)。這似乎是一種經由觀察之後所意識到的「團體規範」。

        5. 缺乏發言的勇氣。

        【這就是我的第五階段】


        1. 進入之前-身陷其中-想要離開:

        參加這個研習之前,我想大概就如前年設計「蚊子模組」那樣,有一群夥伴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但來到三峽才發現根本不是這回事,感覺失望、苦悶、有點想逃…………。

        我那時有個想法,既然已經「身陷其中」,那就盡力把這件工作完成吧!在接下來的兩週裡,我很努力的尋求協助、增修颱風模組,至少也做出一點「樣子」出來。遺憾的是,這個模組仍未進行完整的試教活動,一切仍是想像的階段,就定義為「開發中模組」吧!



        三、學生學習手冊

        颱 風

        活動一:颱風來了!

        颱風來了,氣象報告說:「颱風靠近台灣!

        請加強防颱措施。」大人們好像都很緊張。

        風真的很可怕嗎?

        我們對「它」了解多少呢?

        【插圖-師生對話的情形】










        老師:「小朋友,颱風快來了,你對颱風了解多少呢?」

        小明:「老師,為什麼會有颱風?」

        小華:「為什麼台灣會有颱風?」

        小英:「氣象局的人怎麼知道颱風來了?」

        小美:「為什麼颱風來了會有狂風暴雨?好可怕喔!」

        小偉:「颱風來了可以放假,又可以玩水,好棒喔!可以跟颱風做朋友嗎?」

        老師:「你喜歡颱風嗎?如果想跟它做朋友,就要多了解它喔!」

        (配合附錄 1-1

        活動二:颱風問題知多少?

        大家提出了很多很棒的問題,大家再來動動腦筋,把相似的問題歸類在一起,成為六個要探討的小主題。

        五年一班颱風問題探究分工表

        組別

        探究小主題

        組內分工情形

        第一組

        颱風的一生(形成、分級、消失、移動路徑)

        上網:□、□號 剪報:□、□號

        查書:□號 打電話:□號

        第二組

        特殊的颱風天

        上網:□、□號 剪報:□、□號

        查書:□號

        第三組

        台灣與颱風的關係

        上網:□、□號 剪報:□號

        查書:□、□號 打電話:□號

        第四組

        看懂氣象報告

        上網:□、□號 查書:□、□號

        打電話:□號 訪問:□號

        第五組

        颱風的災害與好處

        上網:□、□號 剪報:□號

        查書:□號 打電話:□號

        第六組

        ○○颱風的現有資料

        上網:□、□號 剪報:□號

        打電話:□號 訪問:□號


        【插圖-學生分頭蒐集資料的情形(上網、剪報、查書、打電話)










        颱風就快要來了,我們要趕快分頭去找一找颱風小主題的資料,成立了「颱風快報中心」!

        三、颱風快報


        颱風一步步的逼近台灣,我們要密切注意颱風動向,並且製作「颱風快報」,讓全校的小朋友能清楚的了解這個颱風。我們的「颱風快報」應該要有哪些內容呢?

        【圖片檔:颱風快報實例】

















        你會解釋颱風快報中的內容嗎?

        大家輪流來當「颱風快報小主播」!

        (配合附錄2-4

        四、颱風災害調查

        小朋友,颱風已經遠離台灣了,它為我們帶來了哪些好處或災害呢?讓我們針對這個颱風來進行調查吧!

        【插圖-颱風可能帶來的災害】





        【插圖-颱風可能帶來的好處(水庫進水、空氣變乾淨)】





        【插圖-颱風災害調查報告書實例-重疊方式呈現】





        颱風經常會造成一些災害,我們要怎樣進行防災措施呢?

        【插圖-平時的防颱措施】【插圖-颱風來臨時的防颱措施】




        (配合附錄 3-1


        五、颱風的生命史

        幾年前,有一個「賀伯颱風」,它來得急、去得也快,卻為台灣帶來不小的災害。我們來看看它的故事吧!

        「賀伯颱風的生命史」舉例(引自中央氣象局網站)

        (一)生成: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七月二十八日,賀伯颱風在呂宋島東方海面生成。

        (二)颱風警報:當年七月二十九日上午1130我國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同日晚間2320發布陸上颱風警報。此時已發展成強烈颱風。

        (三)颱風登陸:當年七月三十一日晚間2044,強烈颱風賀伯正式於基隆與蘇澳間登陸台灣,造成嚴重災情。

        (四)颱風動態:賀伯颱風形成後以西北西方向向台灣前進,於312044分在基隆與蘇澳間登陸,強度開始減弱,繼續偏西進行。8104時在新竹附近出海後,以西北西方向前進,8111時在福建平潭附近登陸大陸。至8121時台灣本島、澎湖、及台灣東部海面始脫離暴風圈之影響。

        (五)解除警報:陸上:812320分,海上:812320分。

        (六)造成災害:賀伯颱風帶來強風豪雨,全國各地災情嚴重,航空、鐵路交通全面停飛、停駛,公路坍方、橋樑斷裂,嚴重受損。中、南部沿海地區海水倒灌,台北市、縣地區多處嚴重淹水。南投縣水里鄉、信義鄉、鹿谷鄉山洪爆發,多人慘遭活埋。全台電力、電信受損嚴重。阿里山測站於七月三十一日單日降水累計雨量達1094.5公厘,創歷史紀錄。花蓮、台東地區於三十一日深夜有焚風發生。有51人死亡,22人失蹤。

        (七)賀伯颱風相關資料:

        1 .賀伯颱風衛星雲圖: 2.賀伯颱風移動路徑圖:





        我們也來為颱風完成一個「颱風的生命史」,幫這個颱風做出完整的紀錄。

        (配合附錄4-1

        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