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是非題:每題 2分,共 20 分
1. ( )從過去的農業社會,到現代的工商業社會,家鄉居民的生活
有很大的變遷。
2. ( )報紙上所刊登的藝文廣告訊息僅供民眾參考,因為實際上並
不一定會有這類的展演活動。
3. ( )在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努力下,家鄉部分河川已被整治,另有
設立自然保護區、建綠建築等措施,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家鄉
的環境。
4. ( )近年來各地常可見到融合搖滾樂,並具有臺灣特色的電音三
太子表演。
5. ( )漁村居民都會趁著颱風來臨時出海捕魚。
6. ( )現代的服飾樣式因為受外來文化影響,變得非常多樣化。
7. ( )伊媽媽每天都會在全家人吃完晚餐時,進行回收廚餘的工
作,這樣做不但可以減少垃圾量,還能讓資源再利用。
8. ( )家鄉舉辦啤酒節的活動,為了和居民一同慶祝,我們小學生
應該也要積極參與。
9. ( )如果想要認識海洋生物,假日的時候可以到海生館參觀。
10. ( )未經處理的工廠廢水,如果排放到河川、海洋,就會對水資
源造成汙染,影響到水中生物的生存。
二、 選擇題:每題 2分,共 20 分
1. ( )下圖是過去農業社會常見的建築形式,請問這種建築的名稱
是什麼?
○1日式房屋 ○2三合院 ○3洋樓 ○4公寓。
2. ( )小伊要寫一篇關於「地層下陷」的報告,他可以藉由網路搜
尋資料,請問輸入下列哪一個關鍵字可能找到資料? ○1地
下水 ○2南化水庫 ○3芒果節 ○4烏山獼猴。
3. ( )在推動重大工程前,都需要先進行下面哪一項步驟呢? ○
1
環境影響評估 ○
2規畫工程願景 ○
3找明星拍廣告 ○
4請
高級長官蒞臨剪綵。

4. ( )
*小美家:「我們家煮飯都是用瓦斯爐,但是當瓦斯桶沒有瓦斯
的時候,就要趕快叫瓦斯,不然就不能煮飯了。」
*小花家:「我們家吃飯時都要用爐灶烹煮東西,才有辦法吃到
熱騰騰的米飯。」
*小威家:「我們家都是用電磁爐煮飯,有些家庭也有天然氣可
以使用,很方便。」
*小霖家:「我們家都是用手機
APP
下單後,請外送人員外送
餐點到家裡吃,不太會開伙。」
以上四個家庭,分別來自不同的時代,請依年代先後排序:
○
1小花家→小美家→小威家→小霖家 ○
2小美家→小花家
→小威家→小霖家 ○
3小花家→小美家→小霖家→小威家
○
4小花家→小威家→小霖家→小美家。
5. ( )阿文的班上要進行分組討論,請問他們第一步驟要先做什
麼? ○
1進行任務分配 ○
2蒐集資料 ○
3參與共同討論
○
4確定討論主題。
6. ( )下列哪一個是過去農業社會的飲食習慣?
○
1時常到夜市購買食物 ○2打電話叫外賣 ○3自製香噴噴
的披薩 ○4平日吃得很簡單,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魚和肉。
7. ( )張大嬸想要運動健身,請問她應該選擇下列哪一個休閒活
動? ○1動漫活動 ○2特產試吃 ○3鐵馬旅行 ○4傳統焢
窯。

8. ( )小草要和同學到美術館欣賞畫展。出門前,爸爸提醒小草到
美術館時,要先看館內是否有防火標章,請問下面哪一個是
防火標章?
○1 ○2 ○3 ○4
9. ( )某篇文章報導:「以前的人多用○縫製衣服,現代的人則是
利用□生產服飾。」請問上面○和□分別應該填入什麼?
○1機械,機械 ○2手工,手工 ○3機械,手工 ○4手工,機械。
10. ( )現代的交通工具速度快、載運量也較大,請問下面哪一種交
通工具的載運量是最大的? ○
1汽車 ○
2火車 ○
3貨櫃船
○
4直升機。
三、 填代號:每題 1分,共 10 分
1. 請根據以下六人的敘述,判斷他們居住的地方是屬於哪一種型
態,並填入正確代號。
( )(1)小霖:我家附近到處都是高樓大廈。
( )(2)阿源:我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去逛夜市。
( )(3)成恩:我們家前面的空地很大,附近都是農田,鄰居天
天都會來和我們聊天。
( )(4)小柔:我們班上同學的住家,幾乎是公寓或大樓。
( )(5)阿偉:我的爸爸、媽媽是休閒農場的主人,假日時,我
都會在家幫忙招待客人。
( )(6)森森:我們家附近有許多禽畜養殖場,所以每天都可以
聽到那些動物們的叫聲。
2. 閱讀下文,把正確的答案代號填入( )中。
小亮是房仲公司的新進員工,主管要他蒐集各式房屋建築的相
關資料,他先上網查詢,發現鄉村地區早期有許多住屋形式是以
( )為主的三合院建築,房舍比較( );後來他在市區勘查,
看到街道兩旁大多是樓層較( )的公寓、大樓,而建造材質除了
( )之外,也有許多其他不同的建材。

四、 以下敘述對的畫○,錯的打×:每題 1分,共 10 分
1. 阿弟研究交通的演變,請把對的打 O,錯的打 X 。
( ) (1)交通工具不斷演變,速度愈來愈快,載運量也愈來愈大。
( )(2)牛車是以前常見的運輸工具。
( )(3)隨著交通建設,現在的道路網路非常密集。
( )(4)現在交通工具多使用石油為燃料,對環境汙染少。
2. 伊爺爺已經
70
歲了,他最近常夢到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事情,下
面哪些景象可能是他小時候的回憶呢?請把對的打 O,錯的打 X。
( )(1)陪媽媽到大賣場買東西。
( )(2)跟哥哥、姐姐一起打赤腳走路上學。
( )(3)去雜貨店買一隻五毛錢的冰棒吃。
( )(4)和鄰居小朋友一起在路上騎電動腳踏車。
( )(5)每天晚餐都是吃地瓜粥或清粥。
( )(6)與隔壁鄰居間交流頻繁,彼此相當熟識。

五、 圖表題:每題 2分,共 16 分
1. 以下是家鄉居民利用週休二日進行休閒活動的圖片,請問這些居
民在進行什麼休閒活動呢?請把代號填入□中。
A
騎鐵馬健身 B
到田裡焢窯
C
參觀海生館 D
玩遊樂園設施
2. 以下是小霖到家鄉各地進行的休閒活動時所畫的圖片,請問它們
分別是哪些類型呢?請把代號填入□中。
A
結合當地產業與自然環境特色的休閒活動
B
結合當地宗教與民俗文化的休閒活動
C
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休閒活動

六、 改錯題:每題 2分,共 6分
1. 閱讀下面短文,找出一個錯誤。
金太郎掉入時空隧道,來到一百年前的農業社會,他看到市集上
有人在賣熱 騰騰的包子,肚子咕嚕咕嚕叫的他立即衝向前要買包
子,他使用信用卡買了五個包子,感到好滿足!
答:
2. 下列敘述中有兩個錯誤,請圈出錯誤並更正。
開發家鄉時,人們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水資源遭受汙染,也影
響建築物的安全;不當開墾山坡地,破壞自然生態,更使得豪雨
過後引發海嘯,造成居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答:
七、 題組:每題 2分,共 18 分
1. 請仔細閱讀以下文章,並回答問題。
西元
2017
年,齊柏林導演因為執行空拍任務時不幸發生墜機
意外,令人不禁想起西元
2013
年上映、由他所執導的空拍紀錄片
「看見臺灣」。透過這部影片,讓許多人讚嘆寶島的美麗,卻也驚
覺早已受傷的臺灣土地。然而,追溯過去,臺灣這塊土地其實已經
受傷超過四十年。
臺灣過去曾經發生的環境公害與生態浩劫次數多得數不清。西
元
1979
年的夏天,彰化縣發生米糠油汙染事件,導致臺灣約有兩
千多人受害,不僅發生皮膚病變也導致免疫系統失調。而西元
1983
年發生在臺南
灣裡地區的戴奧辛汙染事件,也讓許多人至今仍餘悸
猶存。
除了環境公害對臺灣土地造成的傷害,生態環境與水土保持的
破壞,也是對土地與自然界最主要的傷害之一。西元
1990
年,歐
菲莉颱風帶來的大雨肆虐花蓮縣
秀林鄉,土石流淹沒了銅門村,導
致
36
名村人遭到活埋。西元
1996
年賀伯颱風侵襲臺灣,山洪暴發
引起的土石流活埋多人,造成
51
人死亡、22
人失蹤的慘劇。西元
1997
年,溫妮颱風侵襲北臺灣,因為當時臺北縣
汐止市(今新北
市
汐止區)住宅社區林肯大郡旁的山坡被違法開發,導致社區大樓
的房屋倒塌,釀成
28
人死亡的災情。12
年後的西元
2009
年,莫拉
克颱風造成
681
人死亡,其中包括高雄縣
甲仙鄉
小林村(今高雄
市
甲仙區
小林里)474
人遭活埋,促使環境破壞與水土保持議題再
度衝擊臺灣社會。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旱災與水災同時襲擊全球的現象,促使臺
灣人更注意生態環境與水土保持的議題。

( )(1)透過「看見臺灣」紀錄片,我們可以得知有關臺灣的什
麼問題? ○
1臺灣的犯罪現場 ○2臺灣的土地開發問
題 ○
3臺灣的飢餓人口過多 ○
4近年移入臺灣的外籍
移工適應問題。
( )(2) 「米糠油汙染事件」屬於家鄉發展問題中的哪一項?○
1
土地過度開發 ○2環境遭受汙染 ○
3傳統文化流失
○
4缺乏整體規畫。
( )(3)西元
1997
年,溫妮颱風侵襲北臺灣,導致林肯大郡房屋
倒塌,屬於家鄉發展問題中的哪一項? ○
1土地過度開
發 ○2環境遭受汙染 ○
3傳統文化流失 ○
4缺乏整體
規畫。
( )(4)土地過度開發,加上大雨肆虐,容易引發土石流侵襲,
以下哪一個選項是可能造成土石流的原因。 ○1減少
山坡地開發 ○2實施水土保持計畫 ○3政府嚴格執行土
地利用管制 ○4為了經濟利益,大量種植不利於水土保
持的檳榔樹。
2. 熱愛傳統文化的阿珠最近和家人參與了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活動
,請依題意回答問題。
( )(1)阿珠今天品嘗到朋友參與家鄉習俗活動帶來的「豬籠
粄」,請問它是哪一種特色美食的別名? ○
1客家菜包
○2客家粄條 ○
3客家麻糬 ○
4客家小炒。
( )(2) 如果阿珠想要自己
DIY「豬籠粄」,請問應該要準備什
麼? ○
1大腸 ○2糖果 ○
3布丁 ○
4糯米。
( )(3)下週日,阿發要參加「搶孤」活動,推測這幾天應該是
什麼節日? ○
1中秋節 ○2中元節 ○
3元宵節 ○
4清
明節。
( )(4)其實「搶孤」活動是讓民眾搶奪什麼東西? ○
1平安符
咒 ○2金銀珠寶 ○
3普渡供品 ○
4神明金身。
( )(5)阿珠發現參與搶孤的人逐年減少,這和下面什麼因素無
關? ○
1外來文化影響 ○2傳統技藝人才凋零 ○
3沒
有傳承觀念 ○
4家鄉土地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