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關「溫室效應」,回答下列問題 (每題2分,共8分)
⑴形成地球溫室效應的物質為何? ( )
⑵地球溫室效應原本正常的功能為何? ( )
⑶地球溫室效應增強的原因為何? ( )
⑷減少地球溫室效應,你會怎麼做? ( )
六、科學閱讀 (每題2分,共10分)
一種訴求「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讓消費者體驗食物如何從農場上到餐桌的低碳新食尚運動,最近在
台灣各地發酵。農夫用最直接、短距離的食物旅程,讓消費者直接購買在地生產季節的食品,不但建立農民
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也是用消費保護環境的具體展現。
其實早在北美,這種「地產地消」 的運動,早如火如荼地進行著。2005 年3月,兩名住在溫哥華的加
拿大人史密絲和麥金諾即發起「百哩飲食」( 100 Mile Diet)運動,下定決心要讓自己日常生活的飲食材料,
來自溫哥華周圍 100 哩(相當 160 公里)所生產。他們引用《世界觀察》的數據,發現今日北美每個人吃的
食物,都可能來自 2400 公里以外所生產的。和 1980 年相比,餐桌上本地食物的比例,減少了 1/4,取而代
之,是經過長途運輸的進口食物,這意味著每頓飯多產生 17 倍的二氧化碳。他們推估,若消耗每公升汽油
會排放 2.2 公斤的二氧化碳計算,食用由大西洋國家進口的蘋果,每公斤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 400 公克,但
食用 1公斤的產地蘋果卻只會產生 20 公克。同樣地,若食用進口 250 公克的歐洲奶油,會消耗 500 克的二
氧化碳,但食用在地生產同樣重量的奶油,只會消耗 10 公克的二氧化碳。
在地生產與在地消費不但有助於減少食物在運輸途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若是農業生產可以採取有機方
式栽種,不但有助減少大量施用化學肥料所產生的甲烷,如果連施用的有機肥料也在地生產,更大幅減少農
業生產對於溫室效應帶來的衝擊。遠在花蓮縣玉里鎮的東豐里,就有一群生產有機米的農民,用低碳環保的
方式生產有機稻米。東豐里農民不但有專屬的堆肥場生產有機肥料,同時結合種植有機米與文旦,這樣的循
環型農業低碳生產模式,合計一年竟可創造上億元的產值,有機米價格也比一般稻米多 1.5 倍,在沒落的農
村經濟中,顯得獨特。(文章摘錄自 2008 環境資訊中心,作者:汪文豪)
( ) 1.「在地生產、在地消費」運動的發源地為何?① 歐洲 ② 亞洲 ③ 北美洲 ④ 南美洲
( ) 2.「地產地消」的描述,何者正確?①在地生產季節的食品 ②最短距離的食物旅程
② 建立農民與生產者之間的信任 ④以上皆是
( ) 3. 2005 年與 1980 年相比較,每頓飯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差多少?
① 2.2 公斤 ② 17 倍 ③ 500 克 ④ 1.5 倍
( ) 4. 史密絲和麥金諾發起「百哩飲食」運動,讓日常生活的飲食材料,來自溫哥華多少距離所生產?
① 2400 公里 ② 160 公里 ③ 16 公里 ④ 240 公里
( ) 5. 下列何者不是花蓮縣玉里鎮的農民實施「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好處?
① 最少的碳足跡 ②大量施用化學肥料 ③ 減少溫室效應帶來的衝擊 ④農產品的經濟價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