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基礎教學教案:光速有限性與觀測者運動狀態關係探究

格式
docx
大小
842.99 KB
頁數
17
上傳者
Chia-Hung Chang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09-15,离现在 5 3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相對論


  1. 相對論是植基於以下這個事實:自然界存在光,而光傳播的速度是有限的。在真空中光速是一個定值:

  2. 對於有光的存在,當讀者正閱讀這篇文章時,應該是沒有疑義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你很難發覺光的傳播並不是即時的。往山谷裡喊叫,回音會需要時間才能反射回來,但當你對著鏡子揮手時,你不會預期你看的影像會有時間的拖延。所以在歷史上,發現光傳播有限的的速度是一件大事。

這個發現一般都歸功於十七世紀丹麥的天文學家:Ole Rømer (1644–1710),他的年代大概就與牛頓同時,正是科學家開始利用望遠鏡對天體作機密測量的時候。當時,科學家除了行星,已經可以開始觀測如木星的行星的衛星了。因為衛星Io繞木星的公轉面,與木星繞日的公轉面很接近,在Io繞木星的公轉過程中,會週期性地進入木星的影子而被掩蔽,觀測上會定期有蝕的現象出現。

木星衛星Io繞木星公轉的週期,是固定的這也就是Io兩次離開木星影子遮蔽之間的間隔時間。但地球也在運動,所以兩次蝕結束時,光傳到地球所花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地球遠離木星(圖中段)時,此間隔會比週期稍長,此差異,就是光要通過多走的距離(圖)所需的時間。由於週期只有,這段時間地球位置的改變並不夠大,時間差太小。但Rømer累積了個週期由數據,估計光通過地球繞日軌道直徑需要,這樣得到的光速是,只約小。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我們不預期光的反射如回聲需要時間,是因為光速實在很快,在大部分日常生活的距離,光傳播的時間短到很難測量。Rømer所利用的就是地球公轉軌道這樣大的距離,才能測到傳播的時間。現在我們大概知道光從太陽傳到地球大約需要,當然,現在對時間的測量精確度很大,因此光在實驗室尺度傳播的時間也已經可以測量。

  1. 如果確定了光速不是無限大,那麼接下來就可以問這個相對論最核心的問題:光的移動的速度,是否與觀察者的運動狀態有關?例如:地球上量到的太陽光的光速,與火箭上量到的一樣嗎?

  2. 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已經多少習慣了物體運動的速度是與看的人有關係,所以你在高鐵上是有可能看到奮力往前飛,但卻往後移動的飛鳥。這並沒有甚麼神奇的,只是高鐵列車移動的速度大於鳥在空中飛行的速度而已。也就是:在一定時間內,若列車移動的距離大於飛鳥,列車內的你看起來,飛鳥就會往後移動。而光是一種電磁波,以同樣是波的聲波來說,它的速度在定溫下是一個定值,但這是相對於波的介質:空氣。如果在相對於空氣移動的交通工具上,量到的聲速是必須扣掉交通工具的速度的,這樣的感覺很自然,也是正確的。如此很自然地你可以想像,光應該是相對於它的介質,以定速傳播,這事實上是電磁波的發明人馬克斯威爾的看法。他還為這個從未曾被觀察到的介質取了一個很神秘的名字:以太。

如此只要觀察者相對於以太是在運動狀態之中,所測到的光速都不一樣。例如地球相對於以太顯然是在運動之中,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時間,測到的光速應該會有些許的差異。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問題除了學術上的興趣之外,就有實際上的巨大影響。因為全世界都用電磁波來校正遍布於各處的計時器,如果光速不是一個定值,這個差異就必須被考慮進來。

  1. 愛因斯坦自己說他從16歲起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而他的答案與以上當時主流的想法不同。愛因斯坦想,如果一個人以光速移動,他看到的光會變成怎樣?如果馬克斯威爾的想法是對的,當觀察者以光速移動,對他來說,光速就是零。他將看到電磁波靜止不動而不傳播。也就是他將看到不變的、凍結的靜電場與靜磁場。電磁學的馬克斯威爾方程式規定靜電場只能由電荷產生,靜磁場只能由電流產生,當光離開光源已非常遙遠,既沒有電荷也沒有電流,何來電場磁場?這是違反馬克斯威爾自己的方程式的!所以對於這個以光速移動的觀察者,馬克斯威爾方程式卻是錯誤的!這十分奇怪。

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古老的想法。伽利略觀察到:在平穩移動的車上,你會以為自己是靜止的,也就是你觀察不到與靜止時有任何差異。如此你並無法藉由實驗觀察,知道車在移動與否。那麼你在車上測量到的光速必定與你靜止時無異!依照愛因斯坦的想法,光速與測量者的運動狀態無關,永遠是

*伽利略將這個觀察提升為一個原則──相對性原則:沒有任何實驗可以讓你測量到觀察者的絕對運動速度!這樣的論證原來是回答那些反對地動說的質疑:如果地球在動,我們在地球上為何沒有感覺?答案是:本來就應該沒有感覺!

根據相對性原則,你無法分辨一個等速運動的觀察者,及一個靜止的觀察者。一個移動中的實驗者(但他可能覺得自己是靜止的),由實驗結果所歸納出來的物理定律,與靜止的實驗者所歸納的物理定律必須一模一樣!否則他就可以藉由這個實驗來判斷自己的運動狀態。注意:觀察到的物理現象不會相同,但由物理現象所歸納出來的物理定律形式上必須相同!

於是已知對於靜止觀察者,慣性定律是成立的,那麼對於相對等速移動的觀察者,慣性定律也是成立的。舉例來說,若在等速移動的車上向上垂直拋球,離手後球沒有受到水平方向的力(重力是垂直方向),因此根據慣性定律,球就沒有水平方向的移動,落下後就會回到手上,如同靜止時的自由上拋運動一模一樣。

因此這些彼此以等速相對運動的觀察者,就被稱為慣性坐標系,因為他們都觀察到慣性定律,這樣的名稱,也是因為如果不是以等速相對移動的觀察者,例如加速中公車上的乘客,他們會觀察到沒有力的來源,卻有一個額外的加速度,直接違反慣性定律。這些就稱為非慣性坐標系。

因此相對性原則可以這樣表述:在任兩個慣性座標系中,物理定律必定具有相同的形式。

  1. *要證明牛頓力學滿足相對性原則,我們必須用比較抽象的數學語言:伽利略轉換。兩個以等速相對移動的觀察者(慣性座標系)中,觀察到的物理量並不相同,但其間有一定的關係,這個關係可以用一個轉換來表示。

假設觀察者 係以定速 相對於觀察者 移動,座標系 上所測量得一個事件的位置記為 ,時間記為 ,座標系 上所測量的位置為 ,時間為 。為方便討論,假設 時,兩原點,重合。因為 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而線性增加: ,依據經驗及直覺, 。垂直於運動方向的座標則沒有影響 。而日常的經驗顯示,時間與觀察者無關,因此,兩個觀察者量到的時間應該相等: 。因此兩個觀察者所量的時間與空間座標,有如下的關係:

這就稱為:伽利略轉換。這個術語看來很艱澀,但其實就是一個翻譯表,將兩個觀察者對同一事件的測量連繫再一起。利用這個翻譯表,所有由時空測量所導出的力學物理量的轉換都可以完成。速度與加速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將 對時間 作微分,物體的速度在兩個觀察座標系中的測量值,,滿足如下關係:,。這就是前述在日常經驗中,物體的速度是與觀察者的運動狀態有關,兩觀察者所量的速度的差異就是觀察者的相對速度。如果再對時間微分一次,

我們可以以剛提到的車上的自由上拋運動,來說明力學運動的相對性原則:一個平穩移動的車上的觀察者 ,向上拋一物體,對他來說,物體水平速度為零: ,則地面上觀察者 看到該物體的水平速度,就等於車的移動速度 ,而且 ,因此對 看起來是拋體運動。拋體運動的水平與垂直運動是獨立的,水平為等速運動,當拋體回到地面時,其水平的移動,與車子的水平移動完全相同(因為 ),所以車上觀察者會正好接到這個拋體。所以他會正好看到一個靜止時已經熟悉的自由垂直拋體運動,也就是沒有任何跡象讓他感覺自己在移動之中。

我們可以進一步驗證,動量守恆定律也是滿足相對性原則:在觀察者 中假設動量守恆定律是對的: 或是 ,如果以觀察者 上所測量的速度 表示,上式則寫成:

消去相同項,可得 ,所以以觀察者 量到的動量 來說,總動量還是 城市守恆的。所以兩個觀察者測到的粒子的動量值,不同,但他們所滿足的物理定律形式是一樣的。這適用於所有物理定律,因此沒有任何實驗可以分辨出觀察者的運動狀態,畢竟所有的物理定律都一樣。

愛因斯坦大膽地將原本在力學領域適用的相對性原則,推廣到電磁現象以及光。電磁現象滿足的是馬克斯威爾方程式,這組方程式預測電磁波在真空中是直線前進,而且是以一定速 傳播。如果如愛因斯坦所假設,相對性原則也適用於電磁現象,光速應該與測量者的運動狀態無關,永遠是。但這樣的想法是與一般對速度的生活經驗相違背的。那到底是愛因斯坦對,還是日常經驗對呢?只有實驗可以判定誰對誰錯!Michaelson實驗,利用干涉儀測量彼此垂直的兩道光的光速的差異,但實驗結果完全測不到任何差異,證實真空中的光速無論對哪一個觀察者,都是。可見光現象,也就是馬克斯威爾方程式,滿足相對性原則。我們無法透過光學或電磁學實驗,來判斷觀察者是不是在等速移動之中。

這顯示光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而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中,所歸納出物體運動的速度與看的人的關係,只是一個近似,並不適用於光。而且這個結果有非常爆炸性的結論,這只有愛因斯坦一個人看出來。

  1. 只有愛因斯坦一個人看出來,如果光速與測量者的運動狀態無關,時間的概念會需要革命性的變化。

Einstein直接以一個論證證明光速恆定原則顯示同時性是相對的:相隔一定距離的兩個事件,如果一個觀察者測量為同時發生,由另一個相對移動的的觀察者測量,就一定不同時發生(課本的37-2)。類似的邏輯可以得到:一個移動的時鐘,由靜止的觀察者測起來,走得比較慢。

由光速恆定原則可以推得時間延遲:現在考慮有一組實驗,一束光由B發出,在鏡子M反射回到B。將這個過程一直繼續,這個裝置其實就是一個時鐘,以一個個上述周期來計算時間。現在將此實驗置於一個移動中的火箭上,而由地面觀察者 來觀察,則這個週期進行會如右圖:

但由靜止於火箭上的觀察者系 觀察,儀器是靜止的,所以同樣的過程會如左圖。由左圖可知在 座標系,觀察光由B發射再被B接收,所測得的時間差為

注意分母本來應該是 ,但光速恆定,所以: 。在 座標所測得的時間差則是

因為 ,顯然 。因此時間長短也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進一步將 從上式解出:

注意 分別是兩個觀察者對同一事件,用各自的時鐘所測量的結果,而 ,所以一個移動中的時鐘,看起來是比靜止的時鐘來得慢。這稱為時間延遲現象,因此時間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因此伽利略轉換必須修正,特別是絕對時間的觀念 。這並不意外:如上所述,在5所介紹的伽利略轉換隱含 ,但很明顯對光來說: 。所以伽利略轉換必須修正。

  1. 當然,以移動中的時鐘,看起來是比靜止的時鐘來得慢,來描述時間延遲現象並不是非常適當。如果根據相對性原則,移動的觀察者並不會覺得自己在移動當中,對他而言,地面反而在移動,他似乎可以認定地面的鐘反而要較慢。在相對論中討論時空問題,要注意說清楚具體的測量,兩個鐘誰快誰慢,只有在比較具體的測量才有意義。所以一般要說明所測量的是那兩個事件的時間差,在上述的討論中,兩個事件分別是光離開發射器,及光回到探測器。注意這兩個事件,對火箭觀察者而言,是發生在同一位置,也就是 是同一個時鐘量到的,可是對地面觀察者,因為火箭移動,這兩件事就不是發生在同一位置。所以時間延遲現象精準一點說,應該是:一個移動時鐘旁同一點上發生的一段時間,對靜止的觀察者量起來,所得的值較大。

反過來說,如果火箭觀察者,測量地面上同一時鐘走一格的時間(這就不是上文所討論的情況),也會得到大於一單位的值。

從這一個討論你就可以看出來在相對論中,對時間的測量必須同時將測量發生的位置同時標明,也就是時間與空間不再是獨立的量。

  1. 如上述,伽利略變換假設時間是絕對的: ,因此在光速恆定的事實下,必須要修正。由光速恆定原則,可以推得取代伽利略變換的羅倫茲轉換(推導比較數學,故從略),在兩個以等速v相對移動的座標系中,對同一事件測量到的時間與空間,其間的正確關係應該是:

第二組式子可由第一組以代數解出,也可利用觀察者 相對於 是以 移動這個事實由第一組直接寫下來。注意當觀察者相對速度遠小於光速 時,以上的變換式就會趨近於伽利略轉換,因此伽利略轉換其實是羅倫茲轉換在低速時的近似結果,當速度不是很快時,其實伽利略轉換是成立的,只有當速度接近光速時,例如討論光的現象,我們才需要小心。

你還可以注意到當 時,以上的轉換是會出現虛數,這是一個暗示物體運動的速度是不能超過光速,我們可以證明若有物體的速度超過光速,因果律就會被破壞,因此我們相信光速就是所有物體或信息傳遞的速度的極限。這是相對論很重要的一個預測。

  1. 現在我們驗證一下羅倫茲轉換可不可以推得時間延遲現象,這個現象我們已從光速恆定的事實得到了證實。注意在時間延遲實驗中,光回到火箭上同一個位置,因此光的發射與接收這兩個事件的 ,如此在第二組式子的第二式中

代入 ,即可立刻得到對應這兩個事件的時間差:

因此時間延遲現象可以由羅倫茲轉換直接推得。

  1. 孿生子駁論:時間延遲現象是有直接的觀測結果的,最有名的就是孿生子駁論,如果孿生子的一員以等速離開地球進行太空旅行,再以等速返回地球,移動的太空人孿生子的時鐘,對地面的孿生子來說,走得慢,因此當兩人再次見面,地面孿生子應該會比較老。

在這裡,如果由太空人孿生子的觀點來看,他的確也會認定地面是在移動,地面的時鐘較慢,但在兩人還沒有見面之前,兩個結論都沒錯,因為彼此的是測量不一樣的事件時間差。

兩人若要再回到同一空間位置,太空人就得轉向回頭,這一瞬間他就發覺自己並不是靜止的,因為只以等速移動的觀察者會以為自己是靜止的,如此他以為移動的地球上的時鐘會較慢的認定就不正確了。而地球上的孿生子沒有改變運動狀態,所以他認定火箭上時鐘因移動而變慢,依舊是正確的。兩人見面時,太空船孿生子經歷的時間根據火箭時鐘測量: ,就小於地面孿生子經歷的時間根據地面時鐘測量: 。地面孿生子應該會比較老。

這個推論有許多細節可以討論,但是正確的,1977年也得到實驗證實。

  1. *可能還有同學不放棄,想在兩人未見面前就比較彼此的時鐘。這是可以作到的,畢竟羅倫茲變換已經可以讓我們得出同一事件的兩組時間空間測量 ,原則上我們是可以在宇宙任何位置與時間,測量以上兩組值。 比較直接,就是用靜止的尺量;測量 比較麻煩,但原則上,我們可以在宇宙各處安裝相對於地球靜止的時鐘,而且調校到與地球時鐘同步,由這些時鐘測得的時間就是 。因為這些時鐘對地面說是同步的,如果把 設為垂直軸, 設為水平軸,把這一系列時鐘的同時的點收集起來(稱為等 時線),自然就是水平線:

那對於火箭觀察者呢?火箭觀察者會覺得自己是靜止,地球以反向等速移動。仿照地面觀察者,他也可以想像宇宙中布滿了”靜止” 的時鐘,而且在火箭坐標系調校到與火箭上時鐘同步,如此這些時鐘所讀出的數據就是 。只是如果從地球上看,這些時鐘是被火箭帶領著以相同速度飛行,如下圖。根據羅倫茲變換:

如果把這一系列移動時鐘的同一時間 的點收集起來(稱為等 時線),這些線對應的 平面上就會是斜的直線: (見下圖右中的虛線)。也就是這些移動時鐘對地面根本不同步,但對火箭是 同步的。因此時間的同步與否是相對的,這又是相對論重要的一個異於直覺的結果。

有了這些工具,我們就可以來比較孿生子各自所經過的旅程,並彼此比較。首先對地面孿生子,可以以這一系列的地面時鐘來測量當火箭飛過他們時的時間 ,這在 平面上很容易表示:注意等 時線是水平線,因此 就是各個點的垂直座標值。例如以下圖中火箭折返時,測得的地面時間 ,但火箭上時鐘得到的 。這個討論其實就是7的裝置的擴大版,結論也就是一樣,火箭時鐘的數據會小於這一系列的時鐘的數據(走得較慢)。

如果現在倒過來考慮火箭觀點,火箭觀察者覺得自己是靜止的,但會看到地球一個一個飛越火箭時鐘,此時,就可以火箭時鐘來測量一系列 。如果把這些測量放在 平面上看,因等 時線在 平面上是斜的直線(下圖中藍線),所以這些測量,就是下圖中一系列藍線與垂直軸的交點( 平面上地球的位置不變)。從圖上點的縱座標直接就可以讀出 ,而由這些點所在的等 時線與火箭軌跡交點的 ,就可以讀出

現在以火箭觀點來看,這些點的 值(地球(移動)上時鐘的讀數),就會小於對應的 (火箭時鐘(靜止)的讀數),如同相對性原理所要求的。

上述兩個結論似乎剛好相反,但在火箭折反時妙事發生了,火箭折反後,火箭以反方向移動,所以測量火箭時間的時鐘系列,就必須更換全新一批。跟著火箭以相同返航速度往地球前進,新等 時線現在是斜向下的直線(上圖中紅線)。返航全程,地球(移動)上時鐘的讀數,也還是小於火箭時鐘(靜止)的讀數。但如圖所示,兩批時鐘的讀數在中間有一個落差,如果把這一段時間計算出來加進去,火箭時鐘的總數據還是會小於地面時鐘的總數據。這就與上面的地面的觀點所得結論完全一致。

可見因為火箭的折返,果然以地面為靜止,移動的火箭時鐘較慢的說法維持正確。將地面視為移動,而說地面時鐘較慢的說法就不正確。

  1. 現在以羅倫茲轉換可以推得新的速度相加公式:

若此物為光, ,很容易可以得到 。所以光在任一座標系中測得的速度都是一樣的。可是當物體的速度遠小於光速 ,於是我們就得到日常生活所習慣的結果。

  1. 長度縮短現象:考慮一支尺,在靜止時長度為L,當這支尺以等速v+x方向移動,在靜止的O座標系中測量其長度。測量的行動必須在”同時” 測量尺的兩端距離 ,將 的條件代入第10點中第一組的第一式,可以得到 。而在尺的座標系O′,尺是靜止的: 。因此 ,因此所測得長度小於靜止長度。


  1. 羅倫茲轉換式 顯示時間與空間的分別只是相對的、表面的而不是絕對的,這與一個三度空間向量的分量在座標軸旋轉前後的關係有些神似: 。在座標軸旋轉前後向量的長度是不變的,所以

而且對於羅倫茲轉換,如果把時間平方減去空間座標的平方,所得結果竟與座標系的選取無關,也就在羅倫茲轉換下是不變的: ,這與向量的長度在座標軸旋轉前後不變也非常神似: 。四維時空(加上了yz)與三度空間向量的分量(加上z)盡管不完全相同,卻在屬性上類似,因此我們可以將時空組合成包含四個分量的數學量 ,稱為四維向量,簡稱4-vector4-vector的羅倫茲變換就相當於三維向量的座標軸的旋轉,而時間只是此四向量的一個分量,一般稱ct為第0分量,xyz分別為第1,2,3分量。

  1. 不變量 非常重要,所以給它一個新符號

當我們用時空描述一個粒子的運動過程,特別是它所經歷一個小位移: ,這個不變量正好是隨粒子一起運動的座標系所測得的時間差,因此給它一個新名字Proper Time。從上式Proper Time的小變化與任一座標系所測得時間的小變化有如下簡單的關係: ,其中u是在這個座標系所測得的粒子速度。

  1. 牛頓的動量守恆定律在羅倫茲變換下不是不變的,這可以從動量的轉換關係,略看得出: 的關係如此複雜,如果 ,幾乎可確定 。因此動量的定義必須改變。

  2. 在力學之中,一個物理定律(例如牛頓的第二定律 )左方如果是三維向量( ),右方也必須是三維向量( )。如此在座標軸做了旋轉後,新向量分量是舊向量分量的係數組合(例如 ),而且任何向量的組合方式一樣( )。

因此若左右式在舊座標(以舊分量表示) 相等,在新座標系(以新分量表示)也就自然跟著相等了 (例如 )。我們說該定律的形式在座標軸旋轉的變化下是不變的。

如果把這個思考運用於相對論中,而且注意到羅倫茲轉換與座標軸轉換非常類似,那麼如果我們大膽的類比,重新定義動量為一個4-vector,那麼就可以保持動量守恆定律在羅倫茲變換下不變。那為了使這個新定義與舊定義之間能無縫接軌,我們進一步要求,在速度較小時,新定義必須接近牛頓的定義。這並不難,注意舊定義 ,而不變量 ,所以如果用proper time取代時間, ,也就是定義

如此定義有兩個好處:1. 此新動量為時空4-vector對不變量 微分,因此本身成為一4-vector。因為新定義的動量與時空都是4-vector,變換方式正如時空一般,例如 。如果羅倫茲變換前後,動量的關係如此簡單,那麼如果在O座標系中 是守恆的,那麼在O’座標系中 自然也守恆:2. 因為 ,所以 。其後三個分量在速度小時會趨近牛頓的動量(例如 )。這正是理想的定義。因此我們定義相對論中的動量 。依此新定義寫下的動量守恆定律,在羅倫茲轉換下是不變的。

  1. 在我們的設計之中,動量的第零個分量也必須守恆,才能保證整個動量守恆定律符合相對性原則。但這個量有什麼物理意義呢?根據定義 ,我們可以觀察它在低速時的近似來決定其意義,當 ,第一項是常數,第二項正是動能除以c,因此很自然地可以猜到 原來 的守恆定律就是能量守恆。所以新的動量定義 同時包含了能量與三維動量,兩者的分別只是表面的。

  2. 請注意當 ,因此將物體推動接近光速,所需能量將越來越大,以至最後會發散,所以永遠無法將一有質量的物體推到光速。

  1. 當物體靜止時, ,質量本身是對應一個巨大的能量,這個想法引發了質能等價互換的可能,如果一個物理過程前後質量和有變化,則必將伴隨巨大能量的釋放與吸收。這個可能性一般都太過微小,只有在原子核的反應,才得到可見而有用的實現,就是原子能的概念。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