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共 4頁
22.小華將甲、乙歸為一類,丙、丁歸另一類;小明卻將甲、丙、丁歸為一類,乙歸另一類,兩人依據的特
徵分別為何?
(A)小華:步足是否有毛,小明:背部有無斑點 (B)小華:背部有無斑點,小明:身體的形狀 (C)小
華:身體的形狀,小明:觸角的構造 (D)小華:觸角的構造,小明:步足是否有毛。
23.小華根據圖(二)進行檢索,甲、乙、丙、丁四隻昆蟲的檢索結果依序為何?
(A) (B) (C) (D)。
24.承上題,檢索右方戊昆蟲,結果會與甲相同,請問何者解釋較正確?
(A)甲、戊雖然外觀不同,但可相信檢索結果為同一種 (B)戊一定是甲突變後的新種 (C)圖(二)的檢
索表不夠完整,使檢索結果誤判甲、戊為同一種 (D)可依據身體形狀相同,將甲、戊視為同種。
(二)、小明進行完「蕨類植物的觀察」活動,將觀察紀錄和收集到的資料做成一份報告,請依此報告回答
第25〜29 題。
蕨類植物的實驗報告
※蕨類的外形與構造
圖(三) 圖(四)
※蕨類植物簡介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比較原始的類群,也稱羊齒植物。蕨類植物,沒有花、果實和種子,以孢子繁
殖,成熟的葉多呈羽狀複葉。古生代蕨類植物中的鱗木、蘆木都很高大,死亡後埋在地層中有機會形
成煤炭,而現存的蕨類植物,只有筆筒樹、桫欏等少數蕨類擁有直立且高大的莖,其餘幾乎都缺乏此
特徵。
蕨類的用途很廣,很多種類可供食用,如鳥巢蕨(又稱山蘇花)的嫩芽可作蔬菜,觀音座蓮重達
20〜30
公斤的地下根莖也可供食用,石松可作為藥材,滿江紅、槐葉萍等則為飼料及肥料。
25.圖(三)中的構造丙是蕨類的何種器官?
(A)根 (B)莖 (C)葉 (D)菌絲。
26.欲觀察戊的構造,需取自圖(三)的哪一部分,放在顯微鏡下才可觀察到?
(A)甲 (B)乙 (C)丙 (D)丁。
27.試判斷圖(四)中戊構造為何?
(A)孢子囊 (B)孢子囊堆 (C)種子 (D)毬果。
28.下列何者不屬於蕨類?
(A)槐葉萍 (B)石松 (C)蘇鐵 (D)觀音座蓮。
29.有關蕨類植物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現存的蕨類植物中,大多擁有直立且高大的莖 (B)鳥
巢蕨及觀音座蓮的嫩芽可作蔬菜,以供食用 (C)蕨類大都需要生長在潮溼的地方,是因為缺乏維管束
(D)古代高大的蕨類埋在地層中形成今日的煤炭。
(三)、請閱讀完文章後,根據內容回答第 30〜32 題。
自古以來,物種就不停的演進變化,物種演化的汰選機制來自於大自然的歷練,所謂物競天擇,適者
生存,此為天擇。後來,人類出現並利用智慧讓自己喜歡的物種存活,我們稱之為人擇。
人類最早過著採集果腹生活,直到出現了農耕與畜牧,食物的來源穩定,人口數慢慢增加。當人口數
到達飽和後,除了改善農業的器具及耕作方法外,人擇出產量更高、品質更佳的作物品種,是另外一種增
加食物來源的方法,稱為育種。
育種的概念是在一批作物中,挑選具有良好性狀(如果實大、口感好、產量高等)的植株作為父母本
,讓其交配產生下一代,再從子代中挑選出具有良好性狀的植株進行雜交,經過長時間的選擇後,子代的
性狀會愈來愈好。現今,有些作物已經與其原始的祖先具有巨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