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立溪湖國中 九年級 110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505.42 KB
頁數
2
作者
Kang Hsua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4-28,离现在 3 18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溪湖國中 110 學年第二學期第二次段考國三歷史試卷範圍:第四冊 L1~L4 三年 班座號: 姓名:
1
一、 基礎選擇題:1-20 (每題 3 )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英國及法國建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是二戰後西方陣營軍事上實施戰
略同盟的標誌,請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主要目的
為何? (A)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 (B)對抗資本主義
(C)促進經濟貿易交流 (D)殖民第三世界國家。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建
立常設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間的穩定。然而卻因
為孤立主義的影響,美國國會並未同意美國加入,因此
這個組織無法有效處理各國家間的紛爭。請問這個國際
組織名稱為何? (A)聯合國 (B)國際聯盟 (C)世界貿
易組織 (D)歐洲聯盟。
3. )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戰間期中,有些國家逐漸演變
為極權統治,義大利便是一例。請問義大利在戰間期中
的國內局勢,下列何者正確? (A)因為戰敗,導致經濟
瀕臨破產 (B)共產黨於此時成功上位,直至二戰結束
(C)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黨,並成功當上國王 (D)墨索
里尼掌政期間鎮壓反對分子,進行高度控制。
4. )冷戰以來美蘇兩大國對抗很少正面衝突,多半都
以代理人的方式表現衝突,如臺海兩岸、南北韓、南北
越等。請問在所有的衝突中,最直接促成冷戰緩和(或稱
「低盪」),與下列哪個敘述關係最密切? (A)美國在
珍珠港事變後便對軸心國宣戰 (B)蘇聯在古巴部屬飛彈
引來美國反制 (C)蘇聯在德國扶植共產黨成立共產政府
(D)蘇聯扶植了中共取代國民黨政府。
5. )希特勒被稱為是「大毀約家」,他的一生中曾經
撕毀過眾多重要的條約內容,最終樹立了他與眾人的敵
對局面。試問下列關於希特勒撕毀條約的敘述,何者說
法正確? (A)希特勒違反無限制潛艇政策,引起美國的
反感 (B)希特勒最初興起的口號即是撕毀《凡爾賽條
約》 (C)《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未遭到希特勒毀約
(D)撕毀《慕尼黑協議》後,德國侵占蘇臺德區。
6. )一則新聞標題「誰的應許之地?」顯示此地區糾
纏超過一甲子兩代人的衝突。西元 1947 年聯合國通過
決議,將「應許之地」地區分為兩個國家,卻激化了民
族的對立。教宗主張「以正義、承認個人與相互安全為
基礎和平」。請問新聞中「兩代人的衝突」是指何者?
(A)美國與蘇聯 (B)以色列與蘇聯 (C)阿拉伯國家與美
(D)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7. )英國首相張伯倫說道:「藉由慕尼黑會議的召
開,為我們這一代贏得了和平,阻止了德國的侵略行動
與侵略野心。」上述顯示英國對於國際局勢抱持什麼樣
的立場? (A)孤立主義 (B)姑息主義 (C)民族自決思
(D)法西斯主義。
8.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
大的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讓美國民眾
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上文中提
及的軍事攻擊應是下列何者? (A)諾曼第登陸 (B)
一八事變 (C)盧溝橋事變 (D)珍珠港事件。
9. )冷戰結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蘇聯的解體,蘇
聯最後一任的領導人嘗試進行一連串政治、經濟、外交
的改革行動,並改善與外國之間的關係。最終導致在西
1991 年蘇聯正式解體,原本附屬於蘇聯的加盟國則
陸續宣布獨立。請問這位蘇聯的最後一任領導人是誰?
(A)史達林 (B)列寧 (C)戈巴契夫 (D)羅斯福。
1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一學者觀察局勢,並預言第
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他的預言果然實現。請問他應以
下列何者作為立論依據,較為合理? (A)日本將由幕府
重回執政,且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B)美國將強烈干預
歐洲事務,導致歐洲國家向美國宣戰 (C)《凡爾賽條
約》對德國極為不公,有引發大戰的危機 (D)英國未能
澈底解決德國戰債問題,因而發動戰爭。
11.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西元 1962 10 27
是個『黑色星期六』――因為這一天,蘇聯的核彈頭被
部署到□□,一個距離美國海軍基地僅 15 英里的地
方;而美國軍方則通過了全面入侵□□的計畫。兩大強
國隨時都有可能動用核武器,地球一度距離毀滅如此接
近。」請問□□當中應填上什麼? (A)珍珠港 (B)
(C)古巴 (D)巴拿馬。
12. )「由於鄰近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地位因此顯得特
別重要,若他們決定依附蘇聯,那蘇聯就能以阿富汗為
跳板進占巴基斯坦,進一步進攻印度等『自由世界』,
於是美國決定更加積極資助阿富汗的各式建設,務使阿
富汗成為阻止蘇聯擴張的平台。」請問這段文字所描述
背景的應該是何時的阿富汗? (A)一戰前 (B)一戰時
(C)戰間期 (D)冷戰時期。
13. )「這個圍牆擋住了原本統一的國家,硬生生的區
分成了共產與民主兩個壁壘分明的區域。直到西元 1989
年雙方始開放邊界並且拆除圍牆,更在之後重新進入統
一階段。以上敘述的是哪一個國家? (A)奧地利 (B)
東德 (C)越南 (D)韓國。
14. )「許多美國士兵的殘骸從法國的公墓運回美國本
土重新下葬,隨其屍身挾帶而來的法國泥土也因此被容
納進美國的土地當中,顯示這場戰爭雖非刻意、但以最
悲劇的方式強化了舊世界與新世界之間的聯繫。」請問
「這場戰爭」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 (A)美國獨立戰爭
(B)反法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越戰。
15. )「一戰期間,由於德國採取了□□,協約國陣營
平均每個月損失總噸位達 61000 噸的商船。一直到西元
1915 5月,美國客輪『盧西塔尼亞號』被擊沉,導致
128 名美國人喪生,德國才在一番爭論後暫停這項政
策。」請問□□當中應填入什麼最為合適? (A)壕溝戰
(B)閃電戰 (C)無限制潛艇戰 (D)氣象戰。
16. )筱棋繪製第一次世界大戰結盟和形勢發展圖,右
圖中的甲、乙應指下列何國?
(A)荷蘭、俄國 (B)美國、俄國 (C)美國、荷蘭 (D)西
班牙、俄國。
17. )西元 1918 11 月,德國爆發革命,各地的軍人
和士兵接管了當地政府,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根據
史實,德國新成立的政府,對戰爭採取了何種作法?
(A)轉向東線的俄國進攻 (B)決定加入協約國對同盟國
作戰 (C)自行宣布退出歐洲戰場 (D)與協約國簽署停
戰協議。
18. )小明翻閱了一本詞典,對於「束棒」的解釋是這
樣:「其原本是古代羅馬行刑的工具,後被引申為權力
的象徵。二次大戰期間,義大利法西斯黨將其作為黨
徽,使束棒被汙名化。」請問束棒被「汙名化」最可能
是因為下列何種原因? (A)自由主義經濟 (B)社會主
義理想 (C)共產主義政府 (D)極權統治政府。
2
19. )這場自一九二〇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大恐慌摧殘了
美國社會,當時的失業率不斷升高。請問下列哪個政策
與美國解決前述經濟危機的內涵相似? (A)放任股匯市
自由發展 (B)中華民國行政院推行十大建設 (C)共產
主義下控制生產 (D)侵略他國以補償損失。
20. )對於希特勒事蹟的相關敘述,下列何者與你所知
的歷史事實是一致的? (A)嚴格捍衛《凡爾賽條約》,
並與共產黨合作打擊異己 (B)崛起於國家在經濟困頓、
社會動盪的局勢之下 (C)所屬政黨透過軍事力量取得政
治權力 (D)政治上推行一黨專政,經濟上減少大型公共
建設以節省政府資金。
二、簡易選擇題:21-40 (每題 2)
21. )由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許多歐洲國家
的貸款難以回收,加上國內民族情緒的影響,因而不再
參與歐洲事務,並且建立嚴格的關稅制度,這是指哪項
政策? (A)民族自決 (B)自由主義 (C)帝國主義 (D)
孤立主義。
2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確切日期,學界一直沒有
達成一致的意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紀念日的日期
各國也多有差異,但亞洲戰區的民眾普遍認為二戰結束
應是 1945 815 日,請問那天發生了什麼事情?
(A)日本投降 (B)希特勒自殺 (C)墨索里尼投降 (D)
聯解體。
23. 1955 年亞洲與非洲國家於印尼召開會議,主張促
進彼此的友好合作。1960 年代印度、埃及等國發起「不
結盟運動」,強調獨立自主且不與美國或蘇聯強權結
盟。上述不結盟運動可能反應下列現象? (A)聯合國的
成立 (B)第三世界興起 (C)共產世界的瓦解 (D)911
事件的衝擊。
24. )俄國參與一次大戰之後,除了戰事失利,國內經
濟亦遭受嚴重傷害,使得原本落後的經濟環境更趨惡
劣,因而於西元 1917 年爆發「二月革命」,推翻君主
專制體制。請問遭到推翻的俄國沙皇為何? (A)尼古拉
二世 (B)斐迪南大公 (C)威廉一世 (D)路易十六。
25. )「此人在列寧死後接手統治蘇聯,並即刻推行計
畫經濟,由政府決定產品、價格與工資,並且以國防與
工業為發展重心;雖促使蘇聯成為工業強國,但人民的
生活水準未見改善。」請問以上敘述的人物為何?
(A)墨索里尼 (B)威爾遜 (C)俾斯麥 (D)史達林。
26. )電影《搶救雷恩大兵》影片中描述了西元 1944
6月,同盟國的聯軍在奧瑪哈海灘進行搶灘行動,企
圖拯救歐洲數以萬計身陷戰火塗炭的生靈,以及一位美
國大兵雷恩。請問這部電影是以哪場戰役為其背景?
(A)珍珠港事變 (B)諾曼第登陸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盧溝橋事變。
27. )西元 1991 年,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在國會說
道:「世界曾被分成兩個對抗的軍事陣營,現在剩下唯
一一個卓越無比的強國,那就是美利堅合眾國!」請問
他這麼說的背景為何? (A)蘇聯瓦解 (B)中美建交
(C)軸心國投降 (D)聯合國成立。
28. )「他是俄國共產黨領袖,曾在海外流亡十多年。
在俄國爆發革命、臨時政府成立後,他與同志們急於返
國,而德國考量他反政府的立場對戰局有利,也樂於協
助他回國。後來他果然率眾推翻臨時政府,並簽下對德
的停戰協議。」請問這應該是在描寫何人的事蹟?
(A)馬克思 (B)加富爾 (C)列寧 (D)史達林。
29. )「聯合國」設立至今已超過 70 年了,其對國際
間許多事務都有極大的貢獻。關於這個國際組織的敘
述,下列何者正確? (A)聯合國的設立是在第一次世界
大戰後所決議 (B)此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C)
聯合國僅有處理各國軍事衝突的功能 (D)安理會之下的
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
30. )義大利和德國都在一次大戰後展開極權統治,除
此之外,當時兩國還有下列哪個共同點? (A)都是一次
大戰的戰勝國 (B)都以反共為主張 (C)兩國領袖都是
以發動政變,取得政權 (D)皆推行計畫經濟來促進國防
發展。
31. )十八世紀中葉,美洲大多數地區為英國的殖民
地,但因為英國所實施政策的因素,讓美洲殖民地的人
民非常不滿,進而宣布脫離英國獨立。請上文中提及的
「政策」所指為何? (A)徵稅問題 (B)蓄奴問題 (C)
專制統治 (D)階級問題。
32. )在《獨立宣言》發表後的一百年,法國贈送自由
女神像為禮物來慶祝美國獨立。以此研判,自由女神像
最有可能在何時送抵美國? (A)西元 1876 (B)西元
1889 (C)西元 1912 (D)西元 1961 年。
33. )他在法國大革命後取得政權,曾頒布〈懲治嫌疑
犯條例〉,採取恐怖統治,以公安委員會為其機構,剷
除異己,數萬人被暗殺或處死。請問他應是下列何人?
(A)梅特涅 (B)路易十六 (C)拿破崙 (D)羅伯斯比。
34. )工業革命帶來許多影響,其中馬克思所提倡的共
產主義,是為了解決工業革命帶來的哪個問題?
(A)社會人民迷戀各種娛樂活動 (B)都市中各種環境汙
(C)貧富懸殊、勞資對立 (D)資本家閒錢過多。
35. )維也納會議的原則是「正統」。請問其意為何?
(A)由政府控制一切經濟生產活動 (B)國家元首應由選
舉產生 (C)建立三權分立的政府 (D)恢復被拿破崙推
翻的王室統治。
36. )民族主義通常是指一群人基於血緣、語言、文化
或居住地而產生的認同感,認為大家屬於同一個民族。
請問下列哪個國家不是在十九世紀因為民族主義興起而
誕生的? (A)德意志帝國 (B)義大利王國 (C)墨西哥
(D)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
37. )在義大利統一的過程中,某位政治領袖相信要趕
走義大利半島的外國勢力,必須依靠外來的援助,因此
極力爭取英國的支持和法國的軍事支援。請問這個人最
有可能是下列哪一位? (A)加富爾 (B)加里波底
(C)馬志尼 (D)俾斯麥。
38. )隨著社會變遷,最後會由強者生存,並主導世
界。這種主張助長了白人的優越感,成為維護帝國主義
政策的說詞。請問這是什麼主義? (A)共產主義
(B)人文主義 (C)自由主義 (D)社會達爾文主義。
39. )小新在網路上找到一張法國總督府的照片,此建
築物位於東南亞地區,始建於西元 1868 年,是十九世
紀法國侵略亞洲的大本營。如果小新想要參觀這座建築
物,他應該前往下列哪個國家? (A)緬甸 (B)越南
(C)印尼 (D)菲律賓。
40. )十九世紀中葉,有個人對英國政治家迪斯雷利說
道:「我即將在普魯士政府中任職,此後只要我國軍隊
士氣高漲,我就會馬上抓住機會向奧地利宣戰,並解散
德意志邦聯,吞併其他小國,完成德意志的統一。」這
個人最有可能為以下何者? (A)俾斯麥 (B)加富爾
(C)馬志尼 (D)玻利瓦。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