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彰化縣立大同國中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 國文科試卷 九 年 ___班 座號:___ 姓名:__________
一、選擇
1. ( )下列「」中的注音寫成國字後,何組的字形前
後相同?(A)事有「ㄒㄧ」蹺/欲深「ㄒㄧ」壑
(B)策「ㄌ一ˋ」將來/再接再「ㄌ一ˋ」 (C)
「ㄗㄤ」否人物/貪「ㄗㄤ」枉法 (D)半途而
「ㄈㄟˋ」/百「ㄈㄟˋ」俱興。
2. ( )下列選項「」中的字,何者讀音前後不同? (A)
「曾」益其所不能/「曾」是以為孝乎 (B)法
家「拂」士/行「拂」亂其所為(C)「處」變不
驚/給予懲「處」 (D)不可「勝」數/足以「勝」
任。
3. ( )下列「 」的字,何者的字義說明正確? (A)
管夷吾舉於「士」:市集 (B)「隱」心而後動:
潛藏 (C)生「於」憂患:在 (D)知足「勝」
不祥:超越。
4. ( )「行行鄙夫志」中的鄙夫,是指有下列哪一種
缺點的人? (A)剛愎自用 (B)坐井觀天
(C)虛與委蛇 (D)一暴十寒。
5. ( )下列文句「」中的慣用語,何者使用最恰當?
(A)他曾經有「開天窗」的紀錄,你可要時刻盯
緊他的進度 (B)航空公司臨時停止飛航營運,
許多消費者求助無門,成了「牆頭草」 (C)媽
媽為人寬厚,待人親切,是鄰里間有名的「笑面虎」
(D)墳前的「里程碑」,記載了他的豐功偉業。
6. ( )下列文句,何者不是「假設」語氣? (A)入
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B)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C)行之苟有恆,久久自
芬芳 (D)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 ( )「陶」本指製陶器,「冶」本指鎔鑄金屬,「陶
冶」兩字合用,引申有「塑造化育」的意思。下列
詞語,何者不是以相同方式構成? (A)圭臬
(B)矛盾 (C)謙遜 (D)針砭。
8. ( )下列文句「」中的通同字,何者用法錯誤? (A)
「衡」於慮─橫 (B)可愛者甚「蕃」─ 藩 (C)
法家「拂」士─弼(D)「屬」之廷尉─囑。
9. ( )「人恆過,然後能改。」上句說明了什麼道理?
(A)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B)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 (C)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D)人非
聖賢,孰能無過。
10. ( )關於〈座右銘〉文句的含義,何者敘述錯誤?
(A)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施惠勿念,受恩
莫忘 (B)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世濁獨清,
韜光養晦 (C)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俯仰
無愧,心安理得 (D)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貫徹始終,惟吾德馨。
11. (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
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句中缺空處
依序宜填入下列何組詞語? (A)梯子/旗子
(B)窗子/椅子 (C)窗子/鏡子 (D)旗子
/鏡子。
12. ( )下列「」中的成語,何者使用不恰當? (A)
他風流倜儻,博學多聞,與人交往總是「左右逢源」,
無往不利 (B)這是一個講求多元學習的時代,
「一傅眾咻」才能精益求精 (C)當政者應秉
持著民胞物與「己飢己溺」的精神,才能致力改善
人民生活 (D)他「摩頂放踵」多年,為的就是
要籌建一所育幼院,讓孤苦無依的小孩有個溫暖
的家。
13. ( )下列文句「」中的方位詞,何者並非實指方位?
(A)越鳥巢「南」枝(B)微管仲,吾其披髮
「左」衽矣!(C)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
風流人物。「(D)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14. ( )「作為他的父親的我,才敢低聲說道『我已不虛
此生!』」這段文句所表露的情感與下列何者最
相近? (A)孩子是阿爸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
甜蜜的負荷 (B)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 (C)
「歹竹出好筍」,孩子,我要你比我強 (D)養
兒方知父母恩,觀老方知己未來。
15. ( )下列文句,何組沒有運用「映襯」修辭技巧?
(A)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B)施人慎勿
念,受施慎勿忘 (C)聞毀勿戚戚,聞譽勿欣欣
(D)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16. ( )下列做法,何者最具有「從搖籃到搖籃」的環
保概念?(A)使用可重複利用的充電電池(B)
過期藥物送往各地藥局回收(C)寶特瓶回收後
做成毛毯(D)舊衣服放入舊衣回收箱。
17. ( )下列何者是李偉文認為早期社會較少垃圾問題
的原因?(A)當時的人較有道德良知,垃圾鮮少
會隨地亂丟(B)廢棄物並不多,且大多以焚燒方
式處理(C)當時政府大力推動廢棄物的回收再
利用,減少垃圾量(D)物品用完之後,可以回歸
生態體系循環。
18. ( )「真實偉大的樸實無華,真實智慧的虛懷若谷」
一句的語意與座右銘的哪兩句話不謀而合?
(A)守愚聖所臧,曖曖內含光 (B)隱心而
後動,謗議庸何傷 (C)世譽不足慕,惟仁為紀
綱 (D)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19. ( )以下有關孟子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孟子,名軻,春秋時代人,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B)勸導諸侯施行仁政,主張「君權神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