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立 林園高級中學 國中部 111 學年度 第1學期 二年級 第2次段考 (歷史科)-試題卷
班級: 姓名: 座號:
16.( )宋朝蘇軾曾評論當時讀書人:「老儒先輩,自稱他們年輕時,要想求取《史記》、《漢書》而不能得到;僥倖得到了,
都親手抄寫,日夜誦讀,惟恐有所不足。近年書商輾轉互借翻刻,使諸子百的書,一天就能流通萬張以上,書對學習
的人來說,數量多且容易獲取,他們的文章學術成就,理應超過前人好多倍,但年輕的學子們,都把書束之高閣,不
去閱讀,後言談虛浮不實,毫無根據,這是什麼道理呢?」請問: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會與前人不同,和當時哪一項
技術發展有關?
(A)造紙術 (B)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武器 〈習作 P31,第 12 題〉
17.( )歷史課堂課,同學們在討論某一朝代盛世的特色。
甲同學:「此時君主的權力達到極盛,但在盛世的表象下,有一股嚴厲的政風」
乙同學:「朝廷表上支持學術事業,不少讀書人卻因文字獄慘遭迫害。」
丙同學:「這長達一百多年的盛世,在平定地方諸王的叛亂後,內部的統治愈見鞏固;對西北多次用兵,將今日的蒙
古、新疆、西藏納入版圖。」
請問:同學們所討論的是哪一個朝代?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習作 P32,第 1題〉
18.( )鄭和七次下西洋象徵著明代發展朝貢貿易的重要時期,鄭和的船隊雖配備強大的武裝,但並不用武力,而是利用瓷器、
絲綢、金屬貨幣等,交換各國的珍珠寶石、香料及珍禽異獸,藉此贏取各國信任。許國家在鄭和訪問後,派遣使團甚
至是搭乘鄭和的船隻來中國「朝貢」,並與明代建立邦交及貿易往來。在此後一段頗長的時間裡,明代聲威一度可與
唐太宗的天可汗制度媲美。請問:根據上述可知,明代在處理對外關係上,維持著什麼樣的態度?
(A)平等對待 (B)天朝上國 (C)兼容並蓄 (D)有求必應 〈習作 P33,第 3題〉
19.( )以下是中國某朝代首都的簡介:「這是一座依照計畫興建的城市,城中可見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及佛教寺朝。
朝廷聘用色目人擔任財政官員,並推行全國性紙幣政策,加上各地物資的集中,讓這座城市成為金融經濟中心。」上
述城市最可能是指下列何者?
(A)東漢洛陽 (B)唐代長安 (C)北宋汴京 (D)元代大都
20.( )十三紀紀初,蒙古酋長統一各部族,建立蒙古國,被各部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他和繼位者陸續發動三次西征、
建立四大汗國。請問:上文描述的對象,可能是下列何者?
(A)陳之漢 (B)忽必烈 (C)鐵木真 (D)趙匡胤
請閱讀下文後,回答第 21、22 題
21.( )利瑪竇來到中國宣教之際,透過什麼方式取得中國士人的信任,並結交了幾個重要的中國好友?
(A)積極傳入西方科技思想 (B)接受中國傳統多神信仰 (C)禁止中國人民祭祖祭天 (D)傳教過程吸收佛教教義
西元 1582 年,利瑪竇和同伴們到達澳門,開始他在中國漫長的傳教生涯。利瑪竇剛到中國時,稱呼自己是來自天竺
的和尚,甚至穿起僧人的衣服,這一度讓還不了解天主教的中國人誤會以為他們是來宣揚佛教的。
為了引起中國人的注意,利瑪寶不但學習漢語,還研讀儒家經典。他也不再穿著僧服,而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中國
的讀書人,並開始遊走中國各地,從澳門到廣東,到江西和南京,最後落腳北京。一路上,他與中國官員有很多交流機
會,他將自己所知的西方科學,特別是數學、天文學和地圖學,透過書籍翻譯,教給這些中國的知識分子,同時也藉機
傳教。後來與他來往最為密切的幾個中國朋友,如李之藻和徐光啟,都是被這些科學知識所吸引。利瑪竇還曾經描繪中
國第一幅有經緯度的世界地圖,並呈給當時在位的明朝萬曆皇帝。
但新來的天主教,並不能立刻融入中國文化之中。當時的佛教徒與儒生,就常常對天主教教義提出質疑。而且,中
國人重視祭祖,天主教卻認為只有上帝是真神。為了順利推動傳教,利瑪竇只好説,祭天或祭祖與天主教教義沒有本質
上的衝突,轉信天主教的中國信徒仍然可以繼續拜祖先。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利瑪竇的看法。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羅馬
教廷下令禁止教徒祭祖,讓原本頗為支持傳教士的康熙皇帝很不高興。這個衝突愈演愈烈,到了雍正年間,天主教的傳
教行為,在中國遭到全面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