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有沉澱物生成;m1=m2
(B)有沉澱物生成;m1>m2
(C)有氣體產生;m1=m2
(D)有氣體產生;m1<m2。
17.( )已知活性大小:鎂>碳>鐵>鉛>銅,下列物質混
合加熱,何者最不易發生反應? (A)二氧化碳+鎂
(B)氧化銅+鎂 (C)氧化鉛+鐵 (D)氧化鎂+銅。
18.( )鋼鐵工業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而冶煉鐵礦更是
其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附圖為工業上煉鐵的裝置,
則關於高爐煉鐵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高爐煉鐵加入灰石(CaCO3),而灰石受熱後分
解出來的鈣(Ca)會和鐵礦中的泥沙形成熔渣
(B)高爐所煉出來的鐵再冶煉,減少含碳量及雜質後
,便可成為熟鐵,適合鍛造 (C)從高爐煉出來的鐵
,含碳量高,稱為生鐵 (D)熔渣密度小,會浮在高
爐底部的液態鐵表面,阻止剛煉出來的鐵再氧化。
19.( )已知氧化鈣中鈣與氧原子數比為
1:1,則鈣和氧反
應產生氧化鈣的反應式,下列何者正確?
(A)2Ca+O
→
Ca2O (B)2Ca+O2
→
2CaO
(C)Ca2+O2
→
2CaO
(D)
Ca+O
→
CaO。
20.( )鈉、鎂、鋅、銅、硫,五種物質,其氧化物溶於水
會使紅色石蕊試紙變色的有幾種? (A)2 (B)3
(C)4 (D)5。
21.( )已知
1
莫耳的個數為
6×1023
個,求
90 公克
C6H12O6所
含氧原子之莫耳數目為何?(原子量:H=1、C=12
、O=16) (A)
1 (B)
2 (C)
3 (D)
4。
22.( ) 1
莫耳氫氣和
1
莫耳氧氣,哪一個分子數較多?
(原子量:H=1,O=16) (A)氫氣 (B)氧氣
(C)一樣多 (D)不同的氣體,無法比較。
23.( )小強拿蠟燭在空氣中燃燒,並發揮實驗精神,檢測
了蠟燭燃燒的產物,發現蠟燭在燃燒會產生 CO2和
H2O,蠟燭的組成中一定含有哪些物質? (A) CO2
和H2O (B) O2和H2 (C)C 原子、H原子及 O原子
(D) C 原子、H原子。
24.( )工業上氯化鋁經常用來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它可
以由鋁金屬和氯化氫製備而來;其反應式為:
2Al(s)+6HCl(g)
→
2AlCl3(s)+3H2(g)
假設在反應器中有
0.4
莫耳的鋁及 1.5 莫耳的氯化氫
,試問能產生氫氣多少公克? (A)
0.3 (B)
0.6
(C)
0.9 (D)
1.2。
25.( )下列何者反應不是放熱的化學反應? (A)乾冰昇
華為二氧化碳氣體 (B)雙氧水分解產生氧氣 (C)
金屬鈉投入水中 (D)酒精燃燒產生二氧化碳與水。
26.( )煉鐵採用黃鐵礦為原料的反應式為
aFeS+bO2→cFe2O3+dSO2
若將反應式中的係數相加,則總和應為多少?
(A)16 (B)17 (C)18 (D)19。
27.( )有關氧化還原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氧化物失
去氧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 (B)先發生氧化反應才能
進行還原反應 (C)活性大的物質可使氧化物還原
(D)活性大的物質氧化物較安定。
28.( )今有甲、乙、丙三種物質,已知分子量分別為 20、
10、25。若甲和乙反應生成丙,則下列何者可能為其
平衡反應式? (A)甲+乙→丙 (B)2 甲+乙→2 丙
(C)甲+2乙→2 丙 (D)3 甲+2乙→2 丙。
29.( )有關分子量與原子量的敘述中,下列何者錯誤?(A)
現行原子量是以碳 12 為標準 (B)分子量是分子式中
所有的元素原子量的總和 (C)一莫耳的 CO2重量是
44 公克重 (D)原子量的單位是公克重。
30.( )阿奇分別取質量不等的銅粉在空氣中加熱,全部銅
粉均變成黑色後,稱其總質量,結果如附圖所示,
則4公克的銅應可與多少公克的氧化合?
(A)0.5 公克 (B)0.75 公克 (C)1 公克 (D)2 公克。
31.( )大部分的非金屬氧化物溶於水中,其水溶液的特性
是什麼? (A)呈酸性,可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色
(B)可以助燃 (C)呈鹼性,可使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
(D)呈中性,不使石蕊試紙變色。
32.( )金被打造成各種飾物,長期暴露在空氣中也不會鏽
蝕,其理由為何? (A)金對氧活性小,不易氧化
(B)金容易氧化,但其氧化物可保護內部不被鏽蝕
(C)金與氧完全不會作用 (D)金和其氧化物的性質完
全相同。
33.( )試計算丙酸 C2H5COOH 的分子量為何?(A)30
(B)58 (C)74
(D)108
。
二、題組
(一) 已知:A、B、C、D
為四種金屬,AO、BO、CO、
DO
為該金屬氧化物,現以各種金屬氧化物互相作
用,結果如表(表中“+”號表示有反應,“-”
號表示不反應),試回答 34~35 題:
34.( )
A、B、C、D
為四種金屬活性由大至小依序為何?
(A)D>C>A>B (B)C>B>A>D
(C)B>C>D>A (D)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