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11 學年度第 1學期八年級第 3次定期考試理化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第1頁,共 4頁
ㄧ、選擇題 (1-20 題,每題 3分;21-40 題,每題 2分)
( )01、 架在電線桿上的電線不可以繃得太緊、橋接縫處會預留空間,這是什麼原因?
(A)
節省材料成本
(B)
施工
時長度的限制
(C)
避免脹縮變形
(D)
增加美觀。
( )02、下列哪一種溫標在一大氣壓力下,訂水結冰時的溫度為32度,水沸騰時的溫度為212度?
(A)
伽氏溫標
(B)
凱氏溫標
(C)
攝氏溫標
(D)
華氏溫標。
( )03、 參考右圖,有關此原子的結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質量數為27 (B)原子核內有13個
中子 (C)原子核外有14個電子 (D)元素名稱為金。
( )04、 關於金屬和非金屬通性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常溫下,金屬都以固態存在,非金屬固態、液態
和氣態皆有
(B)
金屬延展性和非金屬相同
(C)
金屬新切面具有光澤,非金屬顏色繁多,如:氯是黃綠色
氣體
(D)
金屬可以導電,非金屬都不能導電。
( )05、 在戶外是-10
℃的冬天裡,湖水表面都結成冰了,湖中生物卻仍能生存,這是因為水的何種特性?
(A)
在4
℃
時溶氧量最大
(B)
在0
℃時體積最大
(C)
在0
℃時質量最大
(D)
在4
℃時密度最大。
( )06、 下列何者為金屬元素,25℃時以液態存在?
(A)
Fe
(B)
Cu
(C)
Hg
(D)
Al。
( )07、 臭氧中的氧原子和氧氣中的氧原子,其原子序大小為何? (A)前者較大 (B)後者較大 (C)兩者相同
(D)
依結
合原子而定
。
( )08、 關於「熱平衡」的敘述,何者正確?
(A)
兩物接觸時,熱量產生流動,最後兩者熱量相等
(B)
兩物接觸時,
熱量從熱量高流向熱量低,最後兩者溫度一致
(C)
兩物接觸時,熱量從溫度高流向溫度低,最後兩者溫度
一致
(D)
溫度不同的兩物接觸,熱量低的吸收熱量,熱量高的放出熱量。
( )09、 關於現行元素週期表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依據原子序由小到大排列而成
(B)
橫列為族;縱行為週
期,共有7個週期、18族
(C)
同一週期元素其化學性質相似
(D)
第1族為鹼土金屬、第2族為鹼金屬。
( )10、 取溫度、材質及體積相同的甲、乙兩金屬球,將甲球漆成白色,乙球漆成黑色,再將兩球以細線並排懸吊於空
中,放置在陽光下曝曬,20分鐘後測量兩者溫度,結果乙球比甲球高3℃,下列何者是此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
(A)白色可增加金屬球的比熱 (B)黑色可增加金屬球的比熱 (C)白色金屬球較易吸收輻射熱 (D)黑色金屬球較
易吸收輻射熱。
( )11、 有甲、乙、丙三杯水,將三杯水混合,當混合後的水達熱平衡時,水溫為 40℃。若混合過程中,水與外界無熱
量的吸收與散失,則下列四組何者最有可能是甲、乙、丙三杯水混合前的溫度? (A)0℃、40℃、40℃
(B)20℃、90℃、95℃ (C)10℃、15℃、25℃ (D)50℃、60℃、70℃。
( )12、 (甲)空氣、(乙)氧氣、(丙)臭氧、(丁)黃金、(戊)不鏽鋼、(己)黃銅,上述物質中,何者具有固定的沸點?
(A)甲乙丁 (B)乙丙丁 (C)乙丁己 (D)甲丁己 。
( )13、 在燒杯中加入 100
g的水,將水由 20℃加熱至 30℃時,水增加的熱量為 H甲,再由 30℃加熱至 50℃,水增加的
熱量為 H乙,若加熱過程中,水的熱量散失及蒸發量忽略不計,且水的比熱固定不變,則下列何者正確?
(A)H 甲=H乙 (B)H 甲=2
H乙 (C)2
H甲=H乙 (D)4
H甲=5
H乙。
( )14、 右表列出氯原子(Cl)的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和質量數(未依照順序),依表中所列的數值判
斷,關於代號甲、乙、丙及丁的說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為中子數 (B)乙為質子
數 (C)丙為電子數 (D)丁為質量數。
( )15、 下列敘述中,何者符合「道耳頓原子說」的內容?
(A)
物質由原子所組成,且原子不可
分割
(B)
相同元素的原子,其質量與大小會不同
(C)
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會伴隨著舊原子的消失與新
原子的生成
(D)
物質發生物理反應時,原子會重新排列。
( )16、 有關熱的傳播方式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蓬鬆的羽絨衣纖維間充滿空氣,讓熱不易輻射而能保暖
(B)沿海地區白天吹海風,夜晚時吹陸風,是因為陸地的比熱小於海水,產生熱對流現象 (C)冰桶、保麗龍箱
適合保冰,保溫效果不好不適用
(D)
保溫瓶瓶身的真空夾層,可減少熱以傳導、對流和輻射方式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