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表中訊息,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報告的主題?
(A)我國利益團體與公共政策制訂
(B)我國弱勢群體要求政府立法的案例
(C)我國立法院的職權與立法程序
(D)我國民間團體與司法制度改革
36. 王老師任教於濱海小鎮,發現常有不肖業者傾倒廢土,破壞生態環境,導致潮間
帶紅樹林逐年萎縮,因而集結在地人士組織社團,宣揚保育理念,避免紅樹林進一
步流失。關於王老師透過結社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
(A)成立社團後,應儘速向立法院立案,否則會成為非法組織
(B)該社團若接受行政機關補助,將無法維持角色的中立性
(C)社團可接受企業捐助擴充資源,但應注意企業環保立場
(D)王老師應拒絕親友加入社團,以避免違背社團之公眾性
37. 利益團體與政黨皆是民眾向政府反映公共意見的重要媒介,下列關於兩者的敘述
何者正確? (A)政黨為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通常會與利益團體進行適度的合作
(B)為了影響政府的政策,推派代表參選是利益團體主要的活動方式 (C)政黨的成
員數目通常比利益團體多,所以對政策的影響力非常大 (D)為防止被民眾認定有
政治立場,利益團體會避免參與選舉的活動。
38. 下列何者不屬於公共政策意見的直接表達方式?
(A)請願 (B)遊行 (C)罷工 (D)選舉
39. 美國大選川普落敗的原因有人認為與美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重有關。有
很多民眾紛紛在選前批評川普,要求川普為防疫破洞負責。根據此一事件判斷,下
列敘述何者最為適當? (A)群眾的批評聲浪屬於公共意見的範疇,彰顯民意 (B)
人民享有言論自由,但不能批評總統 (C)公共意見往往與群眾相關,但疫情屬於天
災與公共事務沒有任何關聯 (D)背離多數民意的政策,不可能出現在民主國家。
40. 政府在推動重大政策時,無論經過多少次的修正,通常還是避免不了會有民眾批
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公共意見的哪兩種特性所致? (A)議題性、變動性
(B)議題性、影響性 (C)複雜性、變動性 (D)影響性、變動性。
41. 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限劃分,按憲法規定採均權制度,依事務的性質分屬中
央或地方政府管轄。下列何者依其性質屬於地方政府管轄的範疇?
(A)金門國家公園補助學者從事水獺棲地研究 (B) 臺北市與新北市整合雙方自行車
租借系統(C) 臺南考區地方公務人員特考的錄取與分發(D)規畫國中免試入學方案
42. 下列何者不屬於公共意見討論的議題:
(A).台中市十公里公車免費的推廣是否適用於外縣市遊客。
(B).某發言人妄言台北市牛肉麵節冠軍使用萊克多巴胺肉品,不當言論引起議論。
(C).小名在 IG 上PO 出某餐廳所賣的超浮誇的手作餡料厚土司。
(D).媒體討論經濟部工業局的第 4季製造業及其技術服務業薪資與營運資金補貼
43. 快樂黨認真經營網路社群,聽取年輕人的心聲,以爭取年輕選民的支持。請問:該
政黨的作法應該是為了達成下列何項目的? (A) 培養訓練政治人才(B) 制定法律
(C)教導民眾政治知識 (D)透過選舉組成政府。
44. 隨著選舉日益逼近,幸福黨決議徵召 35 歲以下青年,代表該黨參選六都直轄市
議員。此外,該政黨為及早布局,早已在各行政區設立服務處,以利民眾陳情並表
達民意。根據上述畫線的部分,判斷幸福黨發揮哪些功能? (甲)影響政府,以爭取
政黨利益 (乙)培育政治人才,提名候選人 (丙)匯集與整合群眾的利益與要求 (丁)組
織利益團體,向政府遊說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45. 下列哪個單位屬於我國現行的地方自治團體?
(A)臺灣省(B)梧棲區大庄里(C)台中市和平區(D)嘉義縣阿里山鄉的中正村。
46. 下列哪幾項是同層級地方自治組織的「行政機關」?(甲)嘉義市政府 (乙) 基隆市
議會 (丙) 新城鄉公所 (丁) 台東縣政府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 (C)甲丙(D)甲丁。
47. 武漢肺炎不能出國玩,小馨和好友只能在國內旅遊,他們上網查詢台灣本島觀光
資訊。請問:下列她所查閱的四個景點中,哪一個地方的層級與其他三者不同?
(A)「雲林縣」的古坑咖啡 (B)「台東市」的史前博物館(C)「花蓮縣」的太魯閣
(D)「基隆市」的和平島
48. 中央與直轄市、縣(市)發生權限爭議時,依我國《憲法》規定,由下列哪個機
關來解決?(A)行政院(B)監察院(C)司法院(D)立法院。
49. 曉華和同學觀看某城市的質詢轉播,看完後,同學們紛紛表達意見。請問:下列
何人的說法最正確?
(A)昇均:民意代表正在編列明年地方的預算 (B)宥綸:地方首長應該監督並修正
地方法規(C)慕恩:民意代表必須接受地方首長的質詢(D)沛芸:這次終於在立法院
看到地方首長被質詢的實況。.
50. 台中捷運已經開始試營運,藍線捷運也在規劃中。請問:捷運的設置屬於地方政府
的哪種自治事項?
(A)安全衛生(B)經濟發展(C)社會服務(D)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