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甲」之間的貿易狀況,從圖中的內容加以判斷,圖中的「甲」應指哪個中國王
朝?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7.日本自西化改革後,國力漸強,向外侵略的眼光,瞄準中國東北。其意圖雖一度
因某國聯合他國干涉還遼而受挫,但數年後終於戰勝某國,讓自身勢力逐漸侵入東
北。請問:某國應為下列何者? (A)英國 (B)德國 (C)俄國 (D)法國。
28.維垣看到一份清末的報紙寫道:「慈禧太后臨朝垂簾聽政,軟禁皇帝,並宣布逮
捕主張新政的人士,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因此被逮捕,最後在菜市口斬首示
眾。」請問:上述的報紙報導的應該是何事? (A)自強新政 (B)戊戌變法 (C)戊戌
政變 (D)百日維新。
29.明黛看到黑板上老師將以下的活動歸類在一起,如:「戊戌變法」、「庚子後新
政」、「立憲運動」。請問:老師將這三項活動歸類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屬於哪個
層次的運動? (A)器物 (B)制度 (C)物質 (D)文化。
30.清末以來,雜誌報紙成為中國境內流通廣泛且具有極重要意義的資訊來源。其所
涉及的議題涵括中外,也針對不同族群不同主張建立彼此共享發聲的平臺。關於報紙
在清末的發展,下列何者有誤? (A)傳教士曾透過報紙傳教和傳遞西方知識 (B)知
識分子透過報紙抒發立場,策動輿論 (C)官方透過《新民叢報》宣揚立憲運動,影響
民意 (D)報章流通海內外,戊戌政變後仍協助中國維新觀念傳播。
31.史書記載:「《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某個地方,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
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以上所述的情景,最有可
能發生在下列哪個地區? (A)北京 (B)廣州 (C)臺灣 (D)天津。
32.一位英國官員說道:「我們跟中國的貿易量十分龐大,如果能取得□□的權利,
就可以減少貨物進口到中國時所需繳納的費用。」請問:這位英國官員提到的是什麼
權利? (A)領事裁判權 (B)協定關稅 (C)五口通商 (D)割讓香港。
公民:33-50 題(每題 2分,共 34 分)
33. 下列有關我國公民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敘述,何者正確? (A)年滿18歲即有選舉
權 (B)年滿20歲,即有擔任民意代表的權利 (C)被宣告褫奪公權者,不得擔任
公職候選人 (D)受到監護宣告者,可由親屬代為投票。
34. 家住桃園市的阿魯剛滿23歲,決定參加立法委員選舉來為年輕一代發聲。他家中
有擔任公務員的爸爸、在幼稚園教書的媽媽、小他6歲的妹妹、剛考完大學學測
的弟弟、因擄人勒贖而被褫奪公權的叔叔,被叔叔氣到心臟病發的奶奶。請問:
阿魯家有幾個人有投票權?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35. 同學在課堂上扮演不同的公職候選人,請參考他們的說法,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小蔡:我明年就可以參與公民投票了耶 !
阿昌:我要繼承父親的衣缽,為高雄市民監督市政府!今年我一定要參選。
老中:在政壇這麼多年,為的就是選上中央的行政權!服務人民!
阿哲:我想要當上全台灣最年輕的里長!
(A) 阿昌的年紀最長(B)阿昌可能參選立法委員(C)小蔡的年紀比阿哲大(D)阿昌可能
和阿哲一樣大。
36. 文中提到記者偏好下聳動式的標題,可能是因為哪一個原因?(A)迎合流行風氣
(B)官方主導的決定 (C)媒體主管及記者的偏好 (D)商業利益與收視率考量。
37. 根據上文劃線處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網路的功能無法取代傳統電視媒體
(B)閱聽人的評論與回饋無法督促媒體改革 (C)媒體工作者可能面臨收視率和媒
體自律之間的兩難 (D)國際新聞沒有收視率便不具新聞價值。
38. 身為閱聽人,下列哪一項做法不能讓台灣的媒體環境更好?(A)拒看假新聞及相關
報導 (B)成為公民記者報導主流媒體忽略的訊息 (C)大量購買置入性行銷的商品
(D)培養媒體識讀能力。
題組二:一位評論家如此寫著:「……這麼小的台灣,總收視人口就算把小嬰兒也
算進去,不過就 2 千 3 百多萬人而已,每人每天也只有 24 小時能利用,這麼
多的新聞媒體要搶食這麼一丁點兒的收視,於是乎各家新聞只好無所不用其極的
搶收視,其中最常見的手法就是內容農場常用的聳動式標題。……有趣的是,當
台灣的新聞品質越來越差,版面充斥著行車紀錄器及業配新聞時,閱聽人嘴上總
是罵著,說記者不長進、說電視不好看,然而當電視媒體開始改革時,卻發現原
來閱聽人根本口嫌體正直、愛罵又愛看,否則當華視新聞去年開始選擇改版,少
了行車紀錄器,多了社會議題及國際新聞,但卻也反映在收視率上,收視率反而
下降了,又或是看到公視新聞,一向被稱為台灣新聞清流,但縱使公視有在
YouTube 上直播,收視狀況依然遠遠比不上特定幾家新聞台。」請回答 36-38
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