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領域五上第貳單元第四課教案
領域/科目 | 國語 | 設計者 | 周耿賢 | |||||||
實施年級 | 五上 | 教學時間 | 40分鐘 | |||||||
名稱 | 第四課〈特別的海〉 | |||||||||
設計依據 | ||||||||||
學習重點 | 學習表現 | 1-Ⅲ-1能夠聆聽他人的發言,並簡要記錄。 1-Ⅲ-3判斷聆聽內容的合理性,並分辨事實或意見。 2-Ⅲ-3靈活運用詞句和說話技巧,豐富表達內容。 2-Ⅲ-5把握說話內容的主題、重要細節與結構邏輯。 4-Ⅲ-1認識常用國字至少2,700字,使用2,200字。 5-Ⅲ-1流暢朗讀各類文本,並表現抑揚頓挫的變化。 5-Ⅲ-2理解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與表達效果。 5-Ⅲ-3讀懂與學習階段相符的文本。 5-Ⅲ-6熟習適合學習階段的摘要策略,擷取大意。 5-Ⅲ-10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主動尋找閱讀材料。 6-Ⅲ-1根據表達需要,使用適切的標點符號。 6-Ⅲ-3掌握寫作步驟,寫出表達清楚、段落分明、符合主題的作品。 6-Ⅲ-5書寫說明事理、議論的作品。 6-Ⅲ-6練習各種寫作技巧。 | 總綱與領綱之核心素養 |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國-E-A2透過國語文學習,掌握文本要旨、發展學習及解決問題策略、初探邏輯思維,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國-E-C1閱讀各類文本,從中培養是非判斷的能力,以了解自己與所處社會的關係,培養同理心與責任感,關懷自然生態與增進公民意識。 | ||||||
學習內容 | Ab-Ⅲ-12,700個常用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 Ab-Ⅲ-22,200個常用字的使用。 Ab-Ⅲ-3常用字部首及部件的表音及表義功能。 Ab-Ⅲ-4多音字及多義字。 Ab-Ⅲ-54,500個常用語詞的認念。 Ab-Ⅲ-63,700個常用語詞的使用。 Ac-Ⅲ-3各種複句的意義。 Ad-Ⅲ-1意義段與篇章結構。 Ad-Ⅲ-2篇章的大意、主旨、結構與寓意。 Bc-Ⅲ-1具邏輯、客觀、理性的說明,如科學知識、產品、環境等。 Bc-Ⅲ-2描述、列舉、因果、問題解決、比較等寫作手法。 Bc-Ⅲ-4說明文本的結構。 Ca-Ⅲ-2各類文本中表現科技演進、環境發展的文化內涵。 | |||||||||
融入議題與其實質內涵 | ●環境教育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海洋教育 海E4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與產業。 海E10認識水與海洋的特性及其與生活的應用。 ●閱讀素養教育 閱E10中、高年級:能從報章雜誌及其他閱讀媒材中汲取與學科相關的知識。 | |||||||||
與其他領域/科目的連結 | 社會 | |||||||||
教材 | ●南一版國語五上(第九冊)第貳單元第四課 | |||||||||
教學設備/資源 | ●課本、習作 ●電子書 | |||||||||
學習目標 | ||||||||||
認知: 1.能認識臺灣特殊海域現象背後的成因。 2.能理解透過具體描述景物,能讓說明更加清晰明確。 技能: 1.能有重點的觀察,具體描述與說明景觀與成因。 2.能運用選擇句,並了解使用時機及常用連詞。 情意: 1.能欣賞家鄉海洋環境之獨特與珍貴。 2.能培養對於現象具主動探究的態度。 | ||||||||||
教學活動設計 |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 | 評量方式 | ||||||||
參、課文內容深究(40分鐘) 內容深究 ●閱讀理解:教師提問,讓學生共同討論,並用完整語句回答。 第一段 提1.為什麼海在臺灣是輕易可見的風景?(因為臺灣是島嶼,被海洋圍繞。) 詮2.作者為什麼提到臺灣其實還有一些特別的海,等著人們去探索?(作者在此處是為了揭露接下來的文章,即將介紹不同型態的「特別的海」,讓讀者有所期待,也藉此點出主旨。) 比3.在臺灣,你還想到什麼特別的海呢?(宜蘭龜山島龜首處、新北金山磺港、瑞芳水湳洞的陰陽海。 第二段 提1.「烏龜喝牛奶」的奇趣景象發生在哪裡?(這種景象發生在宜蘭外海的龜山島。) 推2.為什麼作者會以「烏龜喝牛奶」描述這片海域?(因為龜山島前端流動的海水不是藍色的,而是像牛奶一樣的乳白色,從外觀上好似烏龜喝牛奶。) 推3.作者說明牛奶海的成因及所造就的美景,但為什麼又在本段末敘寫美景的可惜之處?(作者想要表達牛奶海雖美,但有其美中不足之處,並預告下一段即將提及的「臭美」。) 第三段 提1.「龜山島」是一座什麼樣的島嶼?(它是座火山島,底下有不曾間斷的火山活動。) 提2.為什麼作者會說海底煙囪是「酸牛奶製造機」?(因為岩漿不斷向上噴入海水,形成冒泡的熱泉,產生白色的物質﹐在噴發口越堆越高,形成小型煙囪﹐就像「酸牛奶製造機」。) 推3.為什麼作者要用「臭美」形容牛奶海的味道?(「臭美」原本的意思是譏笑人自誇,在這裡指的是牛奶海非常美麗,卻又散發像壞掉雞蛋的惡臭。) 第四段 提1.「海水畫表格」的景象出現在哪裡?(馬祖西莒島淺灘上。) 提2.依文中所述,在這片方格海上會有哪些特殊景象?(春夏期間,這片方格海會有成群的燕鷗在格子裡覓食,入夜之後,會有星羅棋布的藍眼淚,使整片方格海閃耀著亮藍色。) 推3.「海水畫表格」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海水在淺灘上自動排列成整齊的格子,格子忽大忽小,有方形也有菱形,所以作者用海水會畫表格來形容這樣的特殊景觀。) 第五段 提1.方格海是如何形成的?(由於沙灘與小島的地形,漲潮時海流從不同的方向交會,形成特殊的方格海。) 提2.依文中所述,臺灣還有哪個海域有方格海的現象?(金門貴山海灘。) 第六段 提❖根據文章敘述,為什麼大海是千變萬化的?(因為不同成因會呈現不同面貌。) ❏全文提問 詮1.作者寫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什麼?(臺灣是四面環海的島嶼,希望讀者能親近海洋,探索了解現象奇觀,進而欣賞海洋之美。現象背後有許多成因,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比2.課文的開頭與結尾都使用問句,這樣的安排有什麼用意?(希望引發讀者思考。開頭的問句引人聯想海洋的景觀,進入主題。結尾的問句引導讀者思考其他現象,主動探索。首段與末段相互呼應──希望人們了解現象背後的成因,更深入認識臺灣的海洋。) 比3.作者用「烏龜喝牛奶」形容龜山島海域;「海水畫表格」形容馬祖西莒島淺灘,兩者觀察的重點是什麼?(用「烏龜喝牛奶」形容龜山島海域,描寫視覺觀察到海的顏色變化,再透過嗅覺聞到的氣味,進一步說明成因。用「海水畫表格」形容馬祖西莒島淺灘視覺看到整齊方格景象,使用「畫」字形容,將海流方向、忽大忽小做動態描寫,讓敘述生動活潑,讀起來更富畫面。) | 10 10 20 20 20 | ●專心聆聽 ●口語發表 ●口語發表 ●口語發表 ●實際操作 ●口語表達 | ||||||||
參考資料 | 一、書面教材:南一版國小國語課本第九冊、習作第九冊。 二、多媒體教材:南一電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