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夜捉人:杜甫筆下的戰亂民生與官吏暴行

格式
doc
大小
153.5 KB
頁數
9
上傳者
JOY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7-12-20,离现在 7 30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教師版

〈石壕吏〉學習單

戰地記者杜甫紀錄不為人知的殘酷現實

杜甫經歷安史之亂,在逃難的路途中,體會民間的離亂疾苦,記錄當時的時代故事,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中,杜甫化身新聞記者為我們提供第一手現場報導。請先閱讀以下資料一〈石壕吏〉的新聞資料,並回答問題。


資料一

〈石壕吏〉 杜甫

第一幕

左大括弧 12 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第二幕

左大括弧 13 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終幕

左大括弧 14 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請根據資料一判斷,杜甫逃途中,所遭遇突發事件的時間、地點:


杜甫投宿的時間地點

時間:早晨中午黃昏半夜

地點:戰場村落旅店荒野


突發事件背景

事件時間:早晨中午黃昏半夜

出場人物:老翁老婦孫子官吏杜甫

事情緣由逮捕犯人收稅金


事件經過空格處請填入詩中人物。參考答案老翁、老婦、官吏、杜甫

因為官吏來到石壕村捉拿男丁→老婦幫助老翁逃走→老婦開門查看並回應官吏

試從資料一第一幕中出現的人物進行分析:



動作

情緒

背後意涵

官吏

敲門叫喊

暴躁

奉行上命而連夜捉兵,使百姓連夜晚都因提心吊膽而不得安眠,然而安定生活僅為人民基本需求,此處表現上位者對人民需求的漠視(朝廷態度)

老翁

爬牆逃走

緊張懼

官吏來得急促,只得爬牆而逃的窘迫,

表現出人民的恐懼與無奈(人民心理)

老婦

幫助爬牆

開門查看

緊張懼

無奈

獨自面對官吏的龐大壓力與被逼迫的痛苦,

表現女性的堅強與無奈(情緒表現)

杜甫

角落旁觀

未知

以旁觀視角敘述情境,表現客觀的場景(視角效果)


吏「夜」捉人:官吏捉人是在夜晚而非白天,試推論其原由並分析這樣的狀況突顯出

什麼樣的社會狀況?

參考答案:

問題一:可見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白天人民易於躲藏或抵抗,而夜晚是休養生息的時

候,也因此容易放鬆警戒,所以利用夜晚突襲,可使捉人的成功率增加。

問題二:可以看出唐代當時情況窘迫,戰場死傷慘重,戰力缺乏,朝廷急需從後方補充人員,

另一方面也以無言的方式顯現官府的蠻橫專斷。


第二幕

婦人如何知道兒子們的狀況?請根據句回答並說明老婦刻意將三個兒子的情況

告知捉人的官吏,其用意是:

答:

問題一:由「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可以得知。消息是一位兒子捎來的家書告訴了老婦,

另外兩位兄弟已經死亡的訊息。

問題二:想強調家中已全無可以被捉走能上戰場之年輕男丁,另一方面也想藉由啼哭訴苦的方

式冀望博取官吏些許的同情。


老婦的話語中,分析老婦人對兒子的反應與看法是:

老婦對兒子

死亡的反應

與看法

外在的情緒反應

啼哭

內在的生死看法

生者

存者且偷生

亡者

死者長已矣

結論:從「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可見亂世中老婦務實的反應,面對兒子過世如此悲戚之

事,只能被迫接受,抱持生者苟且勉強活著,而亡者安然長眠的態度去面對戰亂中的生死。藉由「見微知著」的描寫突顯戰亂下人民「生死由天」的萬般無奈。


詩中呈現出三代人物的困境

老年(老翁老婦)

青壯(兒媳)

幼年()

衰老無助

無子依靠

離鄉背井、朝不保夕

嗷嗷待哺

衣衫襤褸、生活困苦


試從資料一第二幕中,分析老婦話語中所透露家族成員近況,與可能存有的心理狀

態,並填入下面的表格:

詩中人物狀態分析

稱謂

存歿

現況分析

心理狀態

老翁

逃走

因獨自逃走丟下老婦而內疚

老婦

表達投入軍隊後勤的意願

示弱、無奈並盡全力保護家人

三名兒子

一存二歿

投入戰爭

死者已無言,生者對未來茫然無知

兒媳

出入無完裙

心情緊張隨時會被抓走

尚待哺育

對外界發生之事完全不知


由老婦人之語透露出了戰爭下的平民會面對哪些困境?

提示1.表格由左至右為「因果關係」的推論

2.思考方向為「從詩推論」發生「戰爭」為何會對百姓的「經濟生活」產生影響

3.中間答案的數量不一定,可以自由延伸發揮

戰爭

死傷缺兵官吏捉兵男丁被捉經濟來源缺失

百姓家庭經濟困窘


結論:由上述可知,家中的經濟因為戰爭而崩壞,然而卻沒有因此放過這個破碎的家庭,最後連一位老婦人也要帶回去做後勤。徹底展現了戰爭的殘酷,「一戰功成萬骨枯」,無論上位者勝負與否,在百姓的身上都是一場「悲劇」。


婦面對各種狀況的應對方式是:

向官吏陳述兒子死訊的態度

丈夫逃亡

官吏捉兵

保護媳孫

冷靜務實面對

幫忙掩護

獨自挺身維護家人

使用推諉之詞


承上題,詩中所刻劃出的女性特質是:

參考答案:原本依附於夫與子背後的女性,在戰亂下面對夫逃子亡的殘酷現況,被逼迫著展現

無比的堅毅勇敢。



詩中的女性形象多為溫婉憂愁的閨怨情調,表現出女性柔弱受保護的一面,然而〈石

壕吏〉這首詩中的老婦人展現出獨立堅忍的面貌,在唐詩中實屬難得的作品。可以與下列

資料二進行對比:

資料二

〈閨怨〉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翻譯: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春日來時細心打扮後獨自登上翠樓。忽然見到路旁楊

柳的春色,後悔當初不該讓夫君去追求建功封爵。


上題,試著比較兩首詩中婦人的外在形象及內在想法

參考答案:

一、外在形象:〈石壕吏〉的老婦因戰爭而愁苦,但卻表現積極守護家人的勇敢形象;而〈閨

怨〉中的少婦頂著妝容,不知曉民間疾苦,一派優閒地登樓欣賞春色。

二、內在想法:〈石壕吏〉的老婦心中雖悲苦但也必須理智地面對眼前官吏強勢捉人的難題,

為了保住家中血脈,即使萬般無奈也得犧牲自己。〈閨怨〉中的少婦不懂丈夫在外的辛勞,

但卻因忽然瞥見燦然春色而突然興發孤獨之感,隨即後悔當初鼓勵丈夫遠離家鄉求取功名

之舉。歸結而言老婦心中為「苦」;少婦心中為「悔」。



第三幕

據資料一〈石壕吏〉中所提供的訊息,試推論下列問題的答案:

(1)第三幕描寫的感官為何?請先判斷使用哪些感官,再寫出判斷的字詞依據

視覺:夜、天明 □嗅覺■聽覺:語聲絕、泣幽咽


上題,這樣的感官描寫使詩中呈現的效果是:

參考答案:

視覺:從夜晚到天明,由暗到亮,天亮往往象徵希望,但對這家人來說卻是與親人再次分離的

無奈絕望。

聽覺:在歷經半夜紛亂嘈雜的官吏怒呼與老婦啼哭後,突然一切人語停絕安靜下來,可是並非

真正得到心靈的平靜,而是低聲的啜泣哽咽聲,百姓的宣洩訴苦居然只能壓抑式地宣洩。


(2)石壕村「語聲絕」的原因□睡著了 □逃走了 ■官吏將人捉走了

(3)「泣幽咽」的人可能是:□杜甫   ■老翁  □老婦 □官吏   ■媳婦  □孫兒

說明原因:老翁:因為自己身為一家之主卻不能保護妻子而感傷

媳婦:感動婆婆為保全自己而犧牲,以及對未來前途感到茫然而哀傷。

(4)其所展現的夜晚氛圍是:□安詳  □寧靜  ■淒涼  ■悲苦 其他:可由學生自由作答

(5)最後「獨與老翁別」的人是:□官吏   ■杜甫  □老婦


詩文中,「獨與老翁別」的「 獨」字所呈現杜甫的具體情緒感受是:

參考答案:

杜甫為這戶人家所遭遇的事情感到「無能為力」。朝廷徵兵是因應戰爭所需,他只是一名逃難的小官,無法對老婦伸出援手,甚至帶著媳婦和幼孫一同離開,所以他只能「獨自」與老翁告別。


甫以旁觀的視角敘述此一事件,呈現的效果是:

參考答案:

以客觀的視角不摻入感情的敘述,以詩紀史,如同紀錄片般的畫面,詳實客觀的描寫戰爭底下百姓的辛苦慘狀,希冀上位者可以看見,並進而體恤百姓。這份如聖人般體恤憐憫之心,也讓人們尊稱杜甫為「詩聖」。



番外篇:延伸閱讀

章閱讀

請閱讀下列文章並回答問題:

巴黎恐怖攻擊發生後,一張案發現場的照片再度引發爭論,血跡、消防員、碎裂玻璃,罹難者遺體四散倒臥,殺戮景象在社群網路流傳。法國境內媒體集體自制,無一刊登這張照片,少數國外媒體包括台灣新聞網站不告而取,搭配「血洗」等標題刊出此圖,諷刺的是,一角甚至壓上自家報社的浮水印。

這是一張具有新聞價值的照片嗎?當然是,它記錄了暴力、毀滅、無助、哀傷的瞬間、憤怒的追問;然而,這是一張應該出版的新聞照片嗎?

不過兩個月前,土耳其海灘的小男孩照片,同樣舉世轟動。當時,《時代》雜誌訪問幾位媒體同業,討論歐洲主流媒體為何打破成規,刊出一張兒童遺體的圖像,其中,法國《世界報》影像總監吉姆芮茲(Nicolas Jimenez)承認這是個艱難決定,「我們之前有不少文字報導,但是,直到這張照片,我們才能如此具體而直接,呈現這場危機的真面目」。

英國《衛報》同樣寫了一篇長文,由編輯台副主編執筆,說明該報為何刊出這張照片,他們首要考量點為「是否會侵犯當事人隱私及讀者感受」;此外,《衛報》有明確的編輯規範,「必須有強烈公共利益」,才能刊登這類圖像。

當天,該報編輯台經過漫長討論,查證真實性及來源、搭配完整報導,最終,下午在網站刊出照片,並標注警語。該報認為,這張照片的正當性不只影像本身,而在於新聞脈絡,「能否成為公眾意見的轉捩點」,並藉以對照英國首相卡麥隆對難民的冷漠態度;因此,在紙本《衛報》上,編輯部刻意將這張照片與卡麥隆的談話並列。

即使如此,《衛報》事後仍收到超過一打的讀者信件,抗議他們刊出死者照片。

或許有人不解,新聞不是植基於事實嗎?只要是真實現場的照片,為何不應刊出?難道,這不是讀者「知的權利」嗎?

我有個簡單的答案,也有複雜版本的答案。簡單版是,「新聞報導從來都是減法的藝術,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呈現世界的全貌」。編輯更是如此,每一次判斷,心中往往有一條模糊紅線,這條線拉長拉遠,就形塑了媒體的調性、風格、評價,及讀者的信任感。

以犯罪現場的影像為例,「知的權利」絕對有其極限,包括當事人與家屬的感受、讀者的心理衝擊、社會公眾的態度、公共議題的影響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有一「Dart Center」計劃,專門研究新聞報導造成的創傷症候群,尤其在大型災難或死傷報導過後,新聞當事人、採訪記者與讀者的二度傷害,他們甚至與心理學家合作,編寫一本「悲劇新聞報導手冊」,包括如何審慎處理影像。

一如「知的權利」,「新聞自由」當然有其疆界,例如不侵犯個人隱私,不以傷害無辜第三人為牟利手段。若不能承認這些界線,結果就是跨越刑案封鎖線,極端主張有權刊登命案現場鑑識照片,以及法醫解剖照片。

真實人生不是一齣CSI,不,你不會想看那些照片。

(《天下雜誌》黃哲斌〈那些不忍直視的殘酷照片〉)

  1. 根據上面引文,《衛報》選擇刊登土耳其沙灘的小男孩照片,做了許多配套措施,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A)證實來源並完整報導

(B)標注警語

(C)對照首相發言促成公眾意見

(D)設立捐助管道

答案:(D)

解析:文中提到英國《衛報》所做的事:「查證真實性及來源、搭配完整報導,最終,下午

在網站刊出照片,並標注警語。」「並藉以對照英國首相卡麥隆對難民的冷漠態度」。

  1. 請問根據引文中所述「知的權利」有其極限,就犯罪現場的影像而言,下列何者不是編輯須顧慮的理由?

(A)當事人與家屬的感受

(B)讀者的心理衝擊

(C)採訪者的感受

(D)公共議題的影響性

答案:(C)

解析:文中提到編輯需要考量「包括當事人與家屬的感受、讀者的心理衝擊、社會公眾的

態度、公共議題的影響性」。

  1. 你認為「知的權利」與「隱私權」應該如何取捨?並說明選擇的原因

    請自由作答






  2. 如果你是記者,除了文章中所述,你認為還有哪些需要遵守的新聞倫理規範?

請自由作答







光機:〈石壕吏〉擴寫

杜甫藉由旁觀的視角,詳實紀錄戰爭的殘酷,詩文中透過「老婦」的話語,刻劃當時的情境。假如現在你搭乘時光機回到現場,請試從「他人視角」,以「擴寫方式」增添對話、心理獨白與動作完成下面劇本。例如可以化身為捉人官吏或是一直躲在房中的媳婦,以另一個角度描寫事件經過。(教師用分組形式進行創作)

擴寫重點說明:

不違背原文大意的前提下,按照所提供的句子、短文添枝加葉,發揮想像空間,增加必要的文字,合理的擴充內容,使得原文由簡單變成豐富的表達方式。


第一幕

背景設定

故事時間:

故事場景:

氛圍營造:例如天氣,有詭異的風......有淒冷的雨.....


左大括弧 8§ 楔子 §

暮投石壕村





描寫人物的對話、動作和心理獨白:

例如:一直不敢熟睡的王老翁一聽到急促的敲門聲便如驚弓之鳥般跳起,

熟練地輕巧地踱步到後門翻牆逃走......





§ 衝突 §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左大括弧 7第二幕

§ 高潮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描寫人物的對話、動作和心理獨白:

例如:官吏心理的獨白:「我自己家裡也是有妻小的,要不是為了餬口飯吃,看這老婦的眼

淚,我又於心何忍?」









左大括弧 2終幕

§ 餘波 §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 尾聲 §

描寫故事結尾的氛圍、人物的對話動作和心理獨白:

例如:瞬間村子靜了下來,想必官吏今晚大有斬獲,在陰風怒號聲中夾雜著若有似無的啜泣

聲,一聲接著一聲......,就這樣持續到天明......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