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年歷史科指定科目考試試卷

格式
doc
大小
337.5 KB
頁數
15
上傳者
康熹文化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07-07,离现在 9 10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05年度歷史指定科目考試試卷

______年 ______班 學號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80分)

一、單選題(占68分)

說明: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 ) 1. 1920年代,美國南方非裔族群發展一種新的音樂形式,頗受大眾喜愛,逐漸傳播美國各地,百老匯的表演中,也採用這種音樂元素。1950年代以後,這種音樂形式漸漸成為美國文化的代表,也風行全球。這種音樂是:
(A)搖滾樂 (B)爵士樂 (C)重金屬音樂 (D)鄉村音樂

( ) 2. 某位官員巡臺時,在一埤圳處留下碑文:得俗吏百,不如得才吏一;得才吏百,不如得賢吏一也。……其區被旱百有餘里,閭閻待哺,……予為勸興水利,教以鑿陂開塘之法……鳳之士民,從大令之教而合力成之,所謂民情大可見者……眾復請予名其圳,以刊諸石。此埤圳應是:
(A)瑠公圳 (B)八堡圳 (C)貓霧捒圳 (D)曹公圳

( ) 3. 某一朝代,立國初期由於結合黃河流域的軍政力量與長江流域的雄厚財富,國力昌盛;到了晚期則因長江流域的動亂與割據,中央無法得到長江流域經濟上的支持,以致衰微而終告滅亡。這個朝代應是:
(A) (B) (C) (D)

( ) 4. 日本統治時期,一位士紳在日記中記下支廳長的指示:每月例會一次、要迎送官府人員、協助官府了解民俗風情、指揮民眾服勞役等;並強調此職務乃「名譽之人」。從上文推斷,這位士紳的身分最可能是:
(A)警察 (B)保正 (C)街庄長 (D)壯丁團

( ) 5. 抗日戰爭期間,上海、天津、青島等重要港口均為日人占據,政府昔日稅收的重要來源如關稅、鹽稅等,均大為減少,財政赤字十分嚴重。為應付浩繁的開支以及不斷增加的軍費,政府採取怎樣的措施?
(A)促成國共合作 (B)擴大公共投資 (C)變賣國有資產 (D)大量發行紙幣

( ) 6. 英國首相訪問非洲後,發表談話:「改變的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這股民族自覺的風氣是個政治事實,因此我們國家的政策必須將它考慮進來。」不久,獨立運動果然紛紛出現。這位英國首相最可能在何時訪問非洲?
(A)1880年代 (B)1920年代 (C)1960年代 (D)2000年代




( ) 7. 啟蒙時期,某法國作家描述美洲世界:「顯赫的印第安統治者曾在此建立帝國,並依循合理的法律和宗教施政。人們寬宏、誠實又自由自在。然而,人性在這裡卻得不到□□和□□的光照。」這位作家認為美洲人有其優點,但仍缺乏歐洲人深以為傲的兩項發展(文中空格處)。這兩項發展最可能是:
(A)寬容和虔誠 (B)博愛和自由 (C)民主和平等 (D)科學和真理

( ) 8. 一座古城,遺址中有綾羅綢緞、漆器、藤器、圍棋、香料、葡萄乾、杏乾等。這座城市曾有佛寺、道觀、景教教堂、火祅祠、摩尼寺等,彼此共存。明朝一位使臣記錄該地景象時,寫到:「城郭蕭條市肆稀」、「遺跡尚存唐制度」。這座古城最可能在今日哪一地區?
(A)阿富汗 (B)印尼 (C)西藏 (D)新疆

( ) 9. 學者分析:清代漢人在臺的移墾時間和區域先後大致依著以下歷程發展,即從臺灣府城→府城南北→中部→北部(含宜蘭)。下列哪一發展最適合以此歷程加以解釋?
(A)鐵路興建的順序 (B)士紳階層的出現 (C)茶葉栽種的移植 (D)原住民遷徙路線

( )10. 一位政治人物取得權力後,即採取與前任領袖不同的政治路線。他批評前任領袖搞「個人崇拜」,指責其「狹隘偏執、兇殘無道、濫用武力」。他把數百萬名政治犯從集中營釋放。此外,為緩和外交局勢,他主張與意識型態不同的陣營「和平共存」,強調「戰爭不是必然的宿命」。這位政治人物是:
(A)赫魯雪夫 (B)戈巴契夫 (C)林彪 (D)鄧小平

( )11. 西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機:「雅典公民們,你們曾經拿起武器反對斯巴達,保衛希臘的權利。但現在,你們不情願作戰,拖延繳納要保衛你們自己財產的戰爭稅。你們過去常拯救希臘人,現在失去了自己的財產,卻仍坐以待斃。」此一危機最可能是:
(A)公民精神淪喪 (B)軍事裝備落後 (C)社會秩序敗壞 (D)經濟發展停滯

( )12. 下列二段文字,最可能屬於研究明代農業發展哪一方面的資料?
資料一:移居到湖北、湖南的農人,多年之後有了產業,也要交稅了。

資料二:湖田從來不收稅,數十里的湖田,收租有限,客民就來此地耕種,築堤防水患,富裕之後,又增修了些。

(A)朝廷政策 (B)農具改進 (C)品種革新 (D)人口移動

( )13. 面對1895年割臺的鉅變,臺灣的傳統文人如何自處?有幾種表現形態。鹿港秀才洪攀桂,割臺後仿劉向「更生」之例,取《漢書.終軍傳》「棄繻生」之說,改名繻,字棄生,從此絕意仕進,不再赴科考,潛心於詩文,日本官府仰其聲名,屢次徵聘,皆不就,以遺民之身終其生。綜觀洪棄生的表現,應屬下列哪種形態?
(A)變亂臨頭無奈何 (B)棄筆從戎執干戈 (C)進退維谷轉順應 (D)憤時遯世不帝日

( )14. 一位君主表示:即位前,我曾奉先王之命南征,中國主動派人議和。我即位後,為了人民生命著想,於是派使者到中國。不料中國竟扣住使者,斷絕兩國外交,我才決定發兵,水陸並進。這位君主是:
(A)匈奴冒頓單于 (B)吐蕃棄宗弄贊 (C)蒙古忽必烈 (D)滿洲努爾哈赤




( )15. 19世紀後期以來,伊斯蘭世界興起一股改革潮流,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有一個穆斯林國家,在改革過程中,正式把「世俗主義」納為立國原則,不但立法將伊斯蘭教從憲法中移除,甚至廢除以伊斯蘭教義為準則的律法,改採俗世的法律。這個國家是:
(A)凱末爾時代的土耳其 (B)英國託管時期的伊拉克
(C)何梅尼革命後的伊朗 (D)神學士控制下的阿富汗

( )16. 史家討論「人文學者」的學風,指出:「他們的治學工具若用於研究古代異教徒的作品,可以使歐洲人復興久已遺忘的藝術和科學;若用於研究聖經和古代基督徒作品,則可幫助基督徒對真理的信仰更純正更有根據。」人文學者最重要的治學工具是:
(A)文字考據 (B)邏輯辯證 (C)科學實驗 (D)神學爭論

( )17. 甲、乙兩國發生衝突,甲國要求國際組織調查。乙國外交官認為:這個國際組織代表西方列強的利益,甲國將亞洲人的事務公諸於西方列強之前,西方列强也利用此次事件,意圖干涉亞洲事務,我們不承認該組織的調查結果。這場衝突是:
(A)牡丹社事件 (B)中法越南戰爭 (C)義和團事件 (D)九一八事件

( )18. 史書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歐洲左翼勢力的處境:「1904年,歐洲社會黨計畫一旦爆發帝國主義大戰,就號召一次總罷工。此後,第二國際一直把防止戰爭列為主要議題。但19148月的戰爭,歐洲社會黨均確信自己國家是被侵略者。德國社會民主黨通過支持政府,德國和法國的工會也都決定撤銷罷工。……歐洲廣大勞工群眾,一如其社會黨領袖,確信有責任與侵略者戰鬥。」歐洲左翼勢力對戰局的反應顯示:
(A)社會主義的號召不敵資本主義的誘惑 (B)自由主義的精神不敵專制主義的威脅
(C)國際主義的理想不敵愛國主義的熱情 (D)民主政治的原則不敵群眾運動的壓力

( )19. 史家指出:「這場革命展示社會契約實踐的歷程,證實了自然法學說之可行性。(人民)在掙脫舊政府、回歸『自然狀態』後,重新建立政府,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創造,權力由人民授與。有人視這為一個人們可自行設計——以避免過去錯誤的國度,有人讚揚這是一個自然平等的樂園。」這場革命應是:
(A)英國光榮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日本明治維新 (D)俄國共產革命

( )20. 藝術史課時,老師介紹某一畫派的特色:「如果一幅畫必須站得遠遠的欣賞,大概就是這派畫家的傑作了,因為畫家採用的也是從遠處看來的眼光,把許多描飾都簡化了。」「對色彩的強調,對整個畫面色、光效果的重視,是他們的最終目標,隨之而來的是空間及事物具體結構的消逝。」「他們對事物的處理,就只管風格不風格,而不管是什麼東西。」這個畫派應是:
(A)寫實主義 (B)印象主義 (C)超現實主義 (D)達達主義

年份

產量

(石)

輸出

(石)

輸出百分比

(輸出/產量)

1900

286

44

15%

1920

500

100

20%

1934

900

430

48%

1938

980

520

53%

( )21. 右表是20世紀上半葉,臺灣某項物產的生產與輸出統計。這項物產是:
(A)茶葉
(B)稻米
(C)樟腦
(D)香蕉




( )22. 某學者如此描述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並不是短時間就造成重大傷亡的恐怖殺伐,而是一場持續將近一個世紀,無法澈底解決又不斷消耗力量的毀滅性舞會。與其把它想成一場大火,不如想成是一連串的樹叢小火,……不斷悶燒,製造出來的毒煙……將宜人居住的土地潛在價值全都摧毀。……讓鄉村飽受苦難的,並非一場場偉大的戰役,而是不打仗時四處閒蕩掠奪的軍人。」根據上文,英法百年戰爭的特點是:
(A)士兵流竄燒殺 (B)戰爭傷亡慘重 (C)戰術日益精良 (D)雙方築壕對峙

( )23. 18世紀初,甲國派遣一位使節前往乙國。這位使節晉謁乙國君主後,在報告中記下他的見聞:「根據這裡人的風俗,君主會把自己的肖像鑲上鑽石,贈送給大使們。可是,我解釋說我的宗教信仰是不可以有圖像的,於是他們就改授我一條鑽石腰帶。」從這位使節的陳述判斷,他最可能是:
(A)羅馬教廷派往北京的使節 (B)鄂圖曼帝國駐巴黎的使節
(C)西班牙派駐維也納的使節 (D)法國派駐聖彼得堡的使節

( )24. 19197月胡適發表一篇文章,指出:任何理論或主義只是解決某一項實際問題的工具,理論的形成應該以個別實際問題的研究作基礎和出發點。他說:「紙上談兵的各種抽象的主義還有可能被政客們利用作他們空虛的口號,來滿足自己的野心,根本不用於解決問題。」胡適還說:「治所有病痛的萬靈藥是絕不存在的。」這篇文章的題旨最可能是:
(A)多研究理論,少發表議論 (B)多研究科學,少談些哲學
(C)多研究實事,少發表高調 (D)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

( )25. 19世紀中葉以前,非洲曾被稱為「白人的墳墓」。甚至到19世紀初,由於自然環境、疾病、非洲人的抵抗,歐洲士兵進入非洲後的死傷率高達98%。直到19世紀中期之後,歐洲人克服了前述三個阻礙,始能深入非洲內陸、大舉殖民。歐洲人得以深入非洲最主要倚靠下列哪三項發展?
(A)汽船、奎寧、來福槍 (B)火車、天花疫苗、大砲
(C)直昇機、奎寧、來福槍 (D)火車、天花疫苗、手榴彈

( )26. 某甲取笑某乙:「過去,憑著遊說,可得卿相之位,澤及後世;今日,你卻只能官至侍郎。」某乙回答:「過去,諸侯相爭,得士者強,所以重用士人;今日天子在上,諸侯賓服。過去位至卿相者,要是換到今日,也不可能比我好。」從上述對話可以推測他們口中的「過去」與「今日」分別是指什麼時代?
(A)春秋戰國;漢朝 (B)南北朝;隋唐 (C)五代十國;宋朝 (D)元朝;明朝

( )27. 此一時期,北方生產的棉花,水運賣至南方;南方織成的布,水運賣至北方。江蘇松江的織造很有名,所需棉花多賴北方供給;安徽蕪湖的漿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則來自福建。這種情況的特點是什麼?應該是哪個時期的現象?
(A)運河貫通南北,應是唐代 (B)經濟甚為繁榮,應是宋代
(C)商品區域分工,應是明代 (D)商業城市初興,應是清代








( )28. 歷史老師問:「16世紀前期的『宗教改革』,使歐洲從宗教大一統走向教派分立,但16世紀後半至17世紀上半卻也是歐洲歷史上『宗教戰爭』最激烈頻繁的時期,原因是什麼?」四位同學分別提出看法。哪些同學的回答可以合理解釋?
甲: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戰爭可帶來財富、刺激工商業
乙:與王權興起有關,轄區內若存在不同教派,不利統治
丙:與天主教和新教對立有關,雙方為不同宗派信念而戰
丁:與自由主義思潮有關,個人藉此解脫宗教帶來的束縛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 )29.右圖為歐洲某個時期一個族群向外擴張的路線圖,此圖標示的擴張者和時代最可能是:
(A)哥德人,45世紀
(B)穆斯林,67世紀
(C)維京人,910世紀
(D)土耳其人,1415世紀

( )30. 科技史學者說,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出一個具革命性的曆法制度,沈括認為最好用「十二氣」為一年,不要用「十二月」為一年,他說:「直以立春之日為孟春之一日,驚蟄為仲春之一日,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歲歲齊盡,永無餘閏(永遠不再有閏月)。」又認為,月亮的圓缺和寒暑的季節無關,只要在曆書上注明「朔」、「望」以備參考。他在最後說:「今此曆論尤當取(人們的)怪怒攻罵,然異時(將來)必有用予之說者。」今天看來,沈括意見的重點是什麼?他最後的話說對了嗎?
(A)改陽曆為陰曆,他沒說對 (B)改陽曆為陰曆,他說對了
(C)改陰曆為陽曆,他沒說對 (D)改陰曆為陽曆,他說對了

( )31. 以下為有關前後兩任臺灣巡撫劉銘傳(簡稱劉)、邵友濂(簡稱邵)的評論:

甲:詩人評論劉:自古眾志方成城,不聞鐵車(火車)與敵戰。又況勞民復傷財,民窮財盡滋內患。

乙:邵接替劉擔任臺灣巡撫,他以節省經費,與民休息為由,一反劉所為,將其新政幾乎全部終止,使最有意義的西學堂亦被他所撤廢,尤可痛的為鐵路工程的停止。

我們如何理解這兩段資料?
(A)兩段資料都肯定劉銘傳 (B)兩段資料都肯定邵友濂
(C)資料乙批評邵友濂,肯定劉銘傳 (D)資料乙肯定邵友濂,批評劉銘傳

( )32. 閱讀下列兩段記載,選出正確的敘述。

資料一:周公幫助武王,殺紂滅殷。他又討伐助紂為虐的奄,用了三年的時間,把紂的幸臣飛廉驅趕到海邊,也殺了。還滅了依附於紂的五十國。(《孟子.滕文公下》)

資料二:飛廉生惡來,惡來力氣很大,飛廉善於奔跑,父子都以才能力氣事奉殷紂,周武王伐紂,同時殺了惡來。(《史記.秦本紀》)

(A)武王伐紂,殺飛廉與惡來兩勇士,得以滅商

(B)周公伐奄,得到飛廉大力相助,方得以滅奄

(C)奄原臣屬於殷,周公伐之,戰況激烈,滅之

(D)武王滅商,封周公於齊,地富饒,得以滅奄

年份

甲國

乙國

丙國

1581-1590

8.6



1591-1600



1601-1610

5.9

5.7

1.3

1611-1620

4.7

10.9

4.7

1621-1630

4.4

12.7

7.7

1631-1640


8.7

5.5

1641-1650


9.5

1651-1660


8.6

1661-1670


11.8

9.9

( )33. 近代早期,歐洲遠洋貿易商須攜帶大批白銀到亞洲地區,以交換當地的珍貴商品,如香料、絲綢、瓷器等。右表是1581年到1670年間,歐洲某三國流入亞洲白銀數量(單位:噸)的統計表。根據表中資料內容判斷,乙國最可能是指哪一國?
(A)荷蘭
(B)葡萄牙
(C)英格蘭
(D)義大利

( )34. 顧炎武在《日知錄》批評趙凡夫的《說文長箴》:「萬曆間人看書,不看首尾,只看中間兩三行。凡夫著書之人,乃猶如此。」現代學者解釋:「顧炎武對趙凡夫的《說文長箴》是不滿意的,然而,明代後期談《說文》,總是學問上努力的表現,清初研究《說文》成績卓越的人漸多,自然看不慣明朝學者的粗疏,惟我們覺得開風氣之先的,都是粗枝大葉的。」現代學者所說「開風氣之先」應指何種風氣的轉變?
(A)從注釋經典到文字翻譯 (B)從陸王心學到程朱理學
(C)從談論心性到精研經史 (D)從固守舊學到輸入西學

二、多選題(占12分)

說明:35題至第38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3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6分;答錯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 )35. 《巴達維亞城日記》中關於贌社稅制的記載:為增加公司收入,及實現地方議會對各村落頭人之承諾,決定在主要各村落、笨港河及南部一帶,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之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其中大武壟140里耳(Real)、哆囉嘓140里耳、諸羅山285里耳……以上合計2,140里耳。以上金額先收半數,其餘半數於期滿時繳納。就此記載來看,贌社稅制的設計有哪些特點?
(A)分區課稅 (B)承包稅制 (C)直接課稅 (D)公開招標
(E)限繳實物

( )36. 閱讀下列有關荀子的三段資料,並依據你/妳的歷史知識,選出適當的敍述。

甲:西漢經學,多傳自荀子,西漢人著作,如大小戴《禮記》、《史記》等多荀子之言。

乙: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信雩祭(求雨)之事。董仲舒曰:「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求雨,把陽封閉,把陰放開,如果求不要下雨,就用相反的方法。)」

丙:北宋程明道說:「荀子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

(A)西漢經學,多傳自荀子,荀子學說受到重視
(B)孔子以後,孟、荀並稱,影響後世無分軒輊
(C)西漢稱孟子為亞聖,故荀子地位在孟子之下
(D)西漢時荀子備受尊崇,董仲舒繼承荀子之說
(E)西漢時荀學頗受重視;北宋時荀學遭到批判


( )37. 羅馬共和時代不斷擴張而帶來許多問題。當時有位作家描述:「羅馬人將征服來的土地部分劃為公地,分配給沒有土地和貧苦的公民,收取少量租金。但有錢人以較高租金承租,剝奪較窮者的機會……又以假名等手法將土地化為己有。最後大部分的公地都落入富人之手。窮人失去農地,也不再登記服兵役、不再照顧自己的子女……。不久,義大利的自由勞動力減少,來自外地的奴隸充斥,富人利用奴隸墾殖從自由公民處剝奪來的土地。」根據引述,羅馬共和後期有哪些社會現象?
(A)土地兼併嚴重 (B)奴隸耕種土地 (C)兵源逐漸流失 (D)奴隸充斥軍中
(E)貧富差距增大

( )38. 「財閥」是近代日本新興資本主義的特色,三井財閥的形成是其典型。1670年代,三井家族在江戶及京都建立乾貨零售點,漸成為江戶幕府金主。1860年代,他們同時也親近倒幕勢力。1876年時,創辦銀行,承辦政府稅收,並成立物產公司開拓貿易業務。1888年,三井物產收購官營三池煤礦,賣煤給英國蒸汽船公司,換取到上海、香港、倫敦設立分公司之權。在1880年代,三井已是一個集銀行、礦產、貿易三者的大集團。根據上文,三井財閥的形成是靠哪些因素?
(A)投資科技研發 (B)經營政商關係 (C)進行企業併購 (D)跨足多種產業
(E)依賴政府投資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20分)

說明:共有四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大題號(一、二、……)與子題號(12、……),違者將酌予扣分。作答務必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下列是三則與中華民國外交有關的文件內容,閱讀後回答問題。

甲:提供防禦性武器給臺灣人民;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高壓手段,而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乙: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丙:以光榮之同感,追溯上次大戰期間,兩國人民為對抗帝國主義侵略,而在相互同情與共同理想之結合下,團結一致併肩作戰之關係;……願加強兩國為維護和平與安全而建立集體防禦之現有努力,以待西太平洋區域安全制度之發展。

1. 「丙」是指哪一文件?(2分)

2. 甲、乙、丙三項文件依制定/簽署時間的先後順序為何?(2分)

3. 依據甲、乙兩項文件,簡述中華民國與美國外交關係的變化?(2分)








二、閱讀下列四則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學者說:「西漢儒學,自武帝推尊而驟盛,經生可以封侯,則士人爭誦六藝。利祿所歸,動機不純。寖至朝廷以儒術為文飾,士人藉詩書以干利祿。東漢晚期以後,時君不復措意,則並此名存實亡之狀況亦不能維持。」

資料二、《晉書》謂「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

資料三、王弼說:「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

資料四、嵇康說:「至人不存,大道陵遲,造立仁義以嬰(環繞、羈絆)其心,勸學講文以神其教(使其內容神化)。故仁義務於理偽(儘量造假),廉讓生於爭奪,非自然之所出也。」

依據上述資料及你/妳的歷史知識,請問:

1. 西漢儒學興盛的主要原因為何?(2分)

2. 王弼與嵇康的話,在政治思想上,主要反對哪些觀念?(2分)

3. 王弼與嵇康是從哪個觀點提出批評?(2分)


三、閱讀以下兩則與「馬歇爾計畫」有關的資料,回答問題。

資料一、 1947年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提到:美國應協助擬訂並實際支援歐洲復興計畫,這項計畫是為了解決飢餓、貧窮、絕望與混亂,而非為對付哪個國家或意識型態而設。學者評論:事實恰恰相反,馬歇爾計畫是針對特定對象而提出的。

資料二、蘇聯官方文件:此計畫目的是「建立一個國家集團——這些國家一起被綁在對美國的義務下,並促使美國以借款換取歐洲國家先是放棄他們的經濟獨立、後來放棄政治獨立。」學者評論:此計畫讓史達林更進一步控制東歐,以護衛俄國利益。

1. 資料一的學者評論馬歇爾計畫是針對「特定對象」而提出,所謂「特定對象」所指為何?(2分)

2. 請根據資料二的兩段敍述,說明馬歇爾計畫為什麼會導致史達林進一步控制東歐?(2分)


四、以下是兩則有關法國大革命之初,從「三級會議」演變到「國民會議」的資料。

資料一、一位史家評論「三級會議」的選舉:「整體而論,第三階級為擺脫貴族對選舉的操控而團結起來。另一方面,教士階級因基層教士的離心而陷入分裂。貴族階級也不見得比較安寧,地方貴族拒絕投票給任何廷臣或軍官。」

資料二、「617日,第三階級自我宣告為『國民會議』,並邀第一階級與第二階級加入。兩天後,半數教士代表進入議場。625日,更增加至170名教士與50名貴族加入,其餘教士與貴族仍堅持分別開會。627日,國王迫於形勢,只好改變態度,下令特權階級加入國民會議。630日,保守派貴族與教士才遵從指示,不情願地進入會議廳。第三階級打贏了第一仗。」

綜合以上兩則資料,請問:

1. 「第一階級」、「第二階級」所指各為何?請分別作答。(2分)

2. 第三階級能「打贏第一仗」,主因為何?(2分)



試題大剖析

蘭陽女中/汪栢年老師

一、單選題

1.

B

2.

D

3.

C

4.

B

5.

D

6.

C

7.

D

8.

D

9.

B

10.

A

11.

A

12.

D

13.

D

14.

C

15.

A

16.

A

17.

D

18.

C

19.

B

20.

B

21.

B

22.

A

23.

B

24.

D

25.

A

26.

A

27.

C

28.

B

29.

C

30.

D

31.

C

32.

C

33.

A

34.

C













二、多選題

35.

ABD

36.

AE

37.

ABCE

38.

BCD









三、非選擇題

一、1.《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2.丙乙甲
3.斷交後建立實質關係

二、1.獨尊儒術下,經學成為利祿之途
2.反名教治國
3.道家思想

三、1.蘇聯
2.反美國的圍堵政策

四、1.第一階級指教士、第二階級指貴族
2.教士與貴族內部的分裂

第壹部分:選擇題

一、單選題

1. 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上)》9-1

解析:爵士樂與藍調之間有密切關係,而「藍調」則與美國黑人生活密切相關。黑人勞動者用憂鬱傷感的曲調唱出不幸的遭遇和艱辛,傾訴苦悶與哀怨,表達對外來的期盼,形成「藍調」。1920年代,爵士樂吸收了「藍調」的音階、感情、聲樂演唱、樂器,在城市中開始風行。

2. 出處:龍騰版《歷史14-2、康熹版《歷史13-2

解析:此官員在埤圳留下之碑文有「鳳之士民,從大令之教而合力成之」,故可知此官員為「鳳山縣」的居民興修水圳,使百餘里的旱田得以灌溉,故可知此官員為曹瑾,他所興修的是清朝唯一以官方力量協助民間開鑿的曹公圳。




3. 出處:康熹版《歷史25-2

解析:南方長江流域的經濟物產在隋朝興建運河之後,才開始可供黃河流域的政經都市利用,並在西晉永嘉之亂以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故(A)周代 (B)漢代中央政權尚未與長江流域的雄厚財富結合 (D)北宋晚期,對王朝最大的威脅是外患,長江流域並未被地方勢力割據。南宋建都江南,立國初期並未結合黃河流域的軍政力量。

4. 出處:龍騰版《歷史17-1、康熹版《歷史16-2

解析:日治時期,屬於「名譽之人」的是保正、甲長。保甲的主要工作是維持地方治安,人民互相監視,並採連坐責任。保正、甲長皆由警察指派,為無給的榮譽職(即為「榮譽之人」)。保正輔助警察,任務繁多,包含調查戶口、監視可疑分子、推廣政令等。(C)日治初期街庄長不具官吏資格,但可領事務費,其工作內容為協助行政事務,後期則具有官員資格 (D)壯丁團亦屬無給職,但其任務是協助地方抵禦入侵的匪賊、強盜。

5. 出處:康熹版《歷史32-3

解析:抗日戰爭的時間為19371945年。(A)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時間是1936年西安事變後,且國共合作後,中共主要目的在坐大自己的實力,無法解決軍費浩繁的現況 (B)抗日戰爭期間,因軍費開銷大,故公共投資大為減少 (C)戰爭期間,政府的資產很容易被敵方占領,故使拍賣國有資產變換現金的難度增高 (D)抗日戰爭期間,因政府財政大量支出,故印製法幣向民間取得戰略物資,導致戰後法幣的面值比戰前增加了約400倍之多。

6. 出處:康熹版《歷史48-2、《選修歷史(下)》6-1

解析:二次大戰結束後,非洲民族運動才如火如荼地展開。1958年,八個非洲獨立國家的代表及許多尚未取得獨立地位的國家代表,於迦納首都阿克拉舉行第一屆非洲獨立國家會議。在短短的時間裡,促成許多非洲國家脫離殖民帝國獲得獨立。

7. 出處:康熹版《歷史41-1、《選修歷史(上)》8-2

解析: (A)題幹中有「寬宏」、「誠實」,故不可選「寬容和虔誠」 (B)題幹中有「自由自在」,故不可選「博愛和自由」 (C)在印第安帝國的神權治理下,尚未有西方的民主制度產生,且在王權及貴族統治下,一般平民無法獲得平等的待遇。但在題幹中,歐洲人深以為傲的發展,並非民主與平等,因為受啟蒙運動的影響,歐洲人才開始追求民主與平等 (D)就題幹內容可知,應選歐洲人深以為傲的兩項發展,從17世紀以來,受科學革命的影響,歐洲已產生追求「科學和真理」的風氣,故在啟蒙時期,歐洲人會認為印第安人缺乏「科學與真理」。

8. 出處:康熹版《歷史26-3

解析: (A)阿富汗地區在漢朝時為貴霜帝國統治,被稱為犍陀羅,佛教經此地傳入漢朝。但此地並未被漢人統治,故並未興建道觀 (B)印尼並未被唐朝治理,且未在東亞文化圈的範圍內,故不可能存有「唐制度」 (C)西藏信仰的是喇嘛教(藏傳佛教),且西藏在唐朝歸吐蕃治理,吐蕃不屬於東亞文化圈,並未接受唐朝的制度 (D)唐朝時新疆屬於安西都護府治理之地,其治所通常設於龜茲(今新疆庫車),故新疆在明朝時仍保有唐朝制度的遺跡。

9. 出處:龍騰版《歷史16-3、康熹版《歷史15-1

解析: (A)鐵路興建,由基隆到臺北,再興建至新竹 (B)由於漢人移墾地區的北移,文風也逐漸北移。另外,移墾居民或商賈豪紳在中北部逐漸開發,取得經濟地位後利用勢力取得官職,士紳階級遂隨之出現 (C)茶葉種植區由北部山區開始往桃竹苗等地區擴展 (D)原住民遷徙,由平原向內山地區,或由西部經中央山脈往東部遷徙。

10. 出處:康熹版《歷史48-1

解析: (A)1953年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逐漸掌權,他在〈關於個人崇拜及其結果〉的演講中譴責史達林在位期間的嚴重錯誤,包括:個人崇拜、敗壞法治、戰爭指揮錯誤等進行全面批判。赫魯雪夫釋放及平反政治犯,對史達林的罪行進行調查 (B)戈巴契夫採取不同的政治路線,進行和平的民主化政治改革,卻導致蘇聯的瓦解 (C)林彪尚未獲得接班機會,即因叛逃而墜機身故,且林彪並未批判毛澤東 (D)鄧小平在主政後仍秉持「四個堅持」,並未對毛澤東進行批判。

11. 出處:康熹版《歷史39-1

解析:從西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崛起,對希臘半島上的城邦造成威脅。希臘地區以雅典為首,建立了反馬其頓聯盟。(A)雅典公民原有參戰義務,且富有的公民必須履行捐納的義務;因此題幹所述不願意作戰、拖延繳納戰爭稅等,是公民精神淪喪的表現 (B)(C)(D)等內容,皆未在題幹中述及。

12. 出處:康熹版《歷史28-1

解析:從資料一可知,農人遷徙至湖北、湖南,在耕種多年後,要將農田裡的收穫向政府繳納稅收;從資料二可知,因為湖田不收稅,因此客民遷往該地耕種,並修築提防以防止水患。兩段資料共同的內容為(D)人口移動。

13. 出處:龍騰版《歷史17-1、康熹版《歷史16-1

解析:從洪攀桂「絕意仕進」,可知他不想在日本帝國統治下當官,不再追求功名,退居鄉里以詩文度日。(A)洪攀桂可以選擇接受日本官府的徵聘,故他不是「無奈何」才不當官的 (B)洪攀桂「潛心於詩文」,故不是「棄筆從戎執干戈」 (C)洪攀桂「以遺民之身終其生」,故不符合「轉順應」(轉變成順應時代潮流)的敘述。

14. 出處:康熹版《歷史27-2

解析: (A)匈奴冒頓殺父自立,與漢朝的關係是先戰後和。漢高祖在白登之圍後採取和親政策,漢匈雙方關係開始緩和 (B)吐蕃位於中國的西側,與「奉先王之命南征」不符 (C)1233年,蒙古與南宋達成和議,並於次年聯合進攻金國。1234年,金國滅亡後,南宋趁機北伐收復失土,蒙宋戰爭開始。1260年,忽必烈登基稱帝,派使者議和,南宋扣押蒙古使者,忽必烈派兵進攻南宋 (D)努爾哈赤因父祖被明朝官員所殺,故決定起兵復仇,與「曾奉先王之命南征」不符。

15. 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下)》4-1

解析: (A)凱末爾的世俗主義即為政教分離,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不受宗教力量影響的政治環境,反對宗教政治,提倡反教權主義 (B)1920年,伊拉克成為英國的託管地,但仍保留伊拉克當地的政教制度 (C)在何梅尼統治下的伊朗,憲法規定由伊斯蘭教法學家擔任國家最高領袖及憲法監督者,故教權高於政權 (D)神學士又稱塔利班,是一個屬於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的組織,在阿富汗實施政教合一的獨裁政治,聲稱要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其領導人都是伊斯蘭教的學者。

16. 出處:康熹版《歷史311-2

解析:文藝復興起源於1415世紀的義大利半島北部地區,人文主義學者到各修道院去尋找古籍,使許多在中古時代因戰亂而被遺忘的典籍得以重見天日,許多希臘時代的手抄本也從拜占庭帝國輾轉傳入。研究古典學問已經成為當時的一股社會風氣,人文主義學者遂進行考訂文字、校訂版本、編輯辭典等工作,故其方法較接近(A)文字考據。

17. 出處:康熹版《歷史32-2

解析:從題幹可知,乙國外交官認為:該國際組織代表的西方列強的利益,故不願意承認該組織的調查結果,故可推知乙國為東方國家,而「甲國將亞洲人的事務公諸於西方列強之前」,由此字句亦可推知甲國也是東方國家。(A)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朝並未求諸國際組織調查,而是與日本簽定《北京專約》結束此一事件 (B)中法越南戰爭,為清帝國與法國間的戰爭,並非兩個東方國家間的糾紛 (C)義和團事件,為清帝國與其他西方列強間的衝突 (D)九一八事件發生後,中國求諸國際聯盟的仲裁,認定日本為侵略行動,但日本不服仲裁結果,甚至退出國際聯盟。

18. 出處:康熹版《歷史45-1

解析:第二國際是一個由世界各國工人政黨組成的跨國聯合組織,成立於1889年的巴黎,決定以聯合罷工作為與資本家抗爭的武器。(A)德國與法國的公會決定取消罷工,是因被敵對國家侵略,故工人上戰場成為仇敵,並非因為資本主義的誘惑 (B)工人們的罷工是爭取福利,而非自由主義 (C)國際主義是考量全世界或全人類狀況的政治主張,但最後被愛國主義衝垮,終至紛紛投入戰爭。從題幹中的「確信自己國家是被侵略者」、「支持政府」等內容可知當時歐洲各國愛國主義思想盛行 (D)工會運動屬於社會主義的運動,不能與一般的民主主義劃上等號。

19. 出處:康熹版《歷史42-1

解析: (A)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制定《權利法案》,國會取得英國政治的主導權,貴族與地主士紳仍掌有政治的主導權。並非「掙脫舊政府,回歸自然狀態後,重新建立政府」 (B)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依據啟蒙運動的原則,宣布《獨立宣言》,強調人們為了保障生命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才成立政府,人們有權改變或廢除此政府,實現社會契約的概念。在1789年生效的《美國憲法》中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權,避免政權為一方所掌控 (C)明治維新後,政權回歸明治天皇,與「政府是人民所創造,權力由人民授與」不符 (D)俄國共產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是根據馬克思及列寧的社會主義所建立,並非「展示社會契約的實踐歷程」。

20. 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上)》9-1

解析: (A)寫實主義的繪畫主要是盡可能如實地描繪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物體,與「把許多描飾都簡化」不符 (B)印象主義注重光影的改變,將光與色的觀念引入繪畫之中,革新傳統的美術概念 (C)超現實主義以精神分析或直覺主義為理論背景,強調潛意識與直覺,並非強調「色、光效果的重現」 (D)達達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產生的文藝思潮,強調對傳統價值觀的顛覆,追求無意義的境界,成為一種反藝術。

21. 出處:龍騰版《歷史17-3、康熹版《歷史16-2

解析:19001938年,臺灣為日本統治時期。由表格數據可知,19201934年間是該物產外銷激增的時期,增加的幅度為28%1918年,日本發生搶米風潮,一戰結束後,日本人口大增,再加上1922年磯永吉與末永仁在臺灣研發新品種蓬萊米,符合日本的口味,再加上總督府的推廣種植,造成稻米大量銷往日本。(A)茶葉(C)樟腦(D)香蕉的單位應是公斤或斤,石為容積單位,通常用來計算稻米的產量。



22. 出處:康熹版《歷史312-1

解析: (A)從「讓鄉村飽受苦難」、「不打仗時四處閒蕩掠奪的軍人」可推知是「士兵流竄燒殺」,由於英法百年戰爭歷時近一世紀,故戰爭期間軍人對地方造成的傷害較為嚴重 (B)文章內容認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嚴重影響為:「將宜人居住的土地潛在價值全部摧毀」,並未提到「戰爭傷亡慘重」 (C)文章內容提到「造成重大傷亡的恐怖殺伐」,而未提到「戰術日益精良」 (D)內容提到「無法徹底解決又不斷消耗力量的毀滅性舞會」,並未提到「雙方築壕對峙」。

23. 出處:康熹版《歷史311-2

解析:甲國的使節信仰的宗教是不可以有圖像,故甲國使節應是信仰伊斯蘭教。(A)羅馬教廷信仰的是天主教,天主教於89世紀間發生聖像破壞運動,此運動結束後,天主教解除對聖像的迫害。題幹是18世紀初,且聖像破壞運動發生在拜占廷,而非羅馬,故不可選 (B)鄂圖曼帝國信仰伊斯蘭教 (C)西班牙信仰天主教 (D)法國信仰天主教。

24. 出處:康熹版《歷史34-1、《選修歷史(上)》5-1

解析: (A)胡適認為抽象的理論有可能被利用,且無法解決問題,故並未主張「多研究理論」 (B)內容指的是「理論」或「主義」,主要是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並非特指「科學」,且文章內容並未主張「多研究科學」 (C)文章內容強調少談理論與主義,並非「少發表高調」 (D)胡適認為:「應該以個別實際問題的研究作基礎和出發點」,才能形成真確有用的理論。不能紙上談兵,應該著眼於「解決問題」,反對各種「抽象的主義」。

25. 出處:康熹版《歷史44-1、《選修歷史(下)》6-1

解析:由題幹可知,阻止白人進入非洲的三個阻礙是:自然環境、疾病、非洲人的抵抗。非洲遍布沙漠、雨林,帝國主義殖民者最初沿著大河(如剛果河)進行內河航運,勢力逐漸進入非洲內陸地區;瘧疾為非洲普遍流行的疾病,奎寧則為19世紀初期從規那樹皮中提煉出來的抗瘧疾藥品。在崎嶇的山地或雨林,輕便的來福槍會比大砲、手榴彈發揮更大的殺傷力。故答案應選(A)汽船、奎寧、來福槍。

26. 出處:康熹版《歷史22-2、《歷史33-1

解析:憑著遊說就可以得到「卿相」的官位,是春秋戰國時期游士盛行、布衣卿相的景象,「天子在上,諸侯賓服(歸順)」是漢初皇帝制度及郡國並行制時期的景象。故答案應選(A)春秋戰國;漢朝。

27. 出處:康熹版《歷史28-18-2

解析:北方生產的棉花運至南方,南方織成的布運至北方,可知全國市場已經形成。松江的織造、蕪湖的漿染,可以得知專業市鎮、「商品區域分工」的現象已經出現。宋代雖已出現專業市鎮,但在明中葉以後特別繁盛,再加上農產品商品化的趨勢,帶動明中葉以後全國市場網絡的形成,故此現象應出現於明中葉之後,答案應選(C)

28. 出處:康熹版《歷史311-2

解析:宗教改革之後,新教教派出現,與天主教產生對立。世俗王權為了個人的政治利益,想藉機消滅境內的敵對貴族勢力,或削弱教會的影響力。因此,世俗王權會視狀況選擇站在支持或反對新教的立場。故宗教戰爭的起因,不單純是因為新教與舊教的對立,還蘊含了王權勢力的擴張。故答案應選乙、丙。甲:雖然部分新教國家主張資本主義,但資本主義不是宗教戰爭發生的主因。丁:自由主義屬於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並不是宗教戰爭發生的原因。

29. 出處:康熹版《歷史39-210-211-1

解析:從地圖可知,該民族開始擴散的地區為斯坎地那維亞半島,該地區袁氏維京人的居住地區,他們於811世紀期間侵擾英國及歐洲沿海地區。(A)哥德人為日耳曼人的一支,生活於今日德國境內 (B)穆斯林源自阿拉伯半島 (D)土耳其人源自小亞細亞。

30. 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上)》2-1

解析:以十二月為一年,指的是陰曆,沈括主張「不要用十二月為一年」,表示他反對陰曆。節氣(氣)反映了地球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標誌了每年的季節變化,根據的是陽曆。可知沈括贊成陽曆。今日臺灣使用的是陽曆,農人則觀節氣以施行農作,但在農民曆上標明朔、望日,故答案應選(D)

31. 出處:龍騰版《歷史16-2、康熹版《歷史15-2

解析:甲為批評劉銘傳的言論,認為劉銘傳建鐵路勞民傷財,是導致內亂的主因;乙言論批評邵友濂,贊成劉銘傳的新政。認為邵友濂將鐵路工程停止是件令人痛恨的事。(A)甲資料反對劉銘傳,乙資料贊成劉銘傳 (B)(D)乙資料批評邵友濂。

32. 出處:康熹版《歷史31-3

解析: (A)周公殺紂滅商後,才又討伐奄,殺了飛廉 (B)飛廉是紂的幸臣,被周公所殺,並非「得到飛廉大力相助」 (C)從「用了三年的時間」、「父子都以才能力氣事奉殷紂」,可見周公伐奄之役戰況激烈,但最終還是滅了奄 (D)從資料一「周公幫助武王,殺紂滅殷」可知武王得周公的幫助才滅紂,並非滅紂之後才得到周公。

33. 出處:康熹版《歷史312-2

解析:1617世紀,因地理大發現進入大航海時代,最早從美洲將大批白銀經太平洋帶來亞洲貿易的是西班牙人,但經歷西英海戰及三十年戰爭的失利,逐漸喪失海權霸主的地位。接著,在17世紀成為海上的馬車伕,掌控海上貿易經濟的是荷蘭人。在16011610年的白銀流入亞洲數據中,乙國為5.7噸,丙國為1.3噸。且乙國白銀流入亞洲的數量在17世紀初期已超越甲國,故可知乙國是荷蘭。繼荷蘭之後,逐漸在海權國家中崛起的是英國,從表格數據中可以看出,丙國在17世紀短短60年中,與亞洲的貿易成長約7倍之多(1.39.9),丙國已有逐漸取代乙國的趨勢。在大航海時代中,161718世紀的海上霸主,分別是西班牙、荷蘭、英國。故甲是西班牙,乙是荷蘭,丙是英國。

34. 出處:康熹版《歷史29-1、《選修歷史(上)》4-1

解析:粗枝大葉指的是趙凡夫的《說文長箴》,因為顧炎武說趙凡夫「不看首尾,只看中間兩三行」。其原因為:明中葉以後,因受到陽明心學盛行的影響,學問逐漸流為空疏,而明末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強調經世致用,主張從經典中找出治世的良策,是考據學的先驅。故從明末到清初,學問的流變應是從談論心性到精研經史。


二、多選題

35. 出處:龍騰版《歷史12-2、康熹版《歷史12-1

解析: (A)從「大武壟140里耳、哆囉嘓140里耳、諸羅山285里耳」可以看出是分區收稅 (B)從「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之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可以看出是「承包稅制」 (C)從「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可知是「間接課稅」 (D)從「在一定條件之下給中國人或荷蘭人之最高標價者包攬商業」可知是「公開招標」 (E)從收取里耳,可知是現繳貨幣。


36. 出處:康熹版《歷史22-34-1、《選修歷史(上)》1-32-1

解析: (A)從甲資料可知西漢荀子之學說受到重視 (B)應為孔、孟並稱,從丙資料程顥(明道)所說:「荀子偏駁」,可知在宋朝學者的心中,荀子地位不如孟子 (C)從甲資料,可知荀子在西漢的地位甚高,但三段資料並未對荀子、孟子地位進行比較 (D)從乙資料可知,荀子不相信求雨之事,但董仲舒卻從《春秋》導出求雨的方法,觀念不同可知非繼承關係 (E)從甲資料可知,西漢時荀子受到重視,但在北宋時,荀子的學術受到批判。

37. 出處:康熹版《歷史39-2

解析: (A)從「最後大部分的公地都落入富人之手」可知「土地兼併嚴重」 (B)從「富人利用奴隸墾殖從自由公民處剝奪來的土地」可知「奴隸耕種土地」 (C)從「窮人失去農地,也不再登記服兵役」可知「兵源逐漸流失」 (D)從「富人利用奴隸墾殖從自由公民處剝奪來的土地」可知奴隸從事農耕,但未提及是否利用奴隸從事作戰 (E)從「有錢人以較高租金承租,剝奪較窮者的機會」可知羅馬社會貧富差異擴大的問題逐漸嚴重。

38. 出處:康熹版《選修歷史(上)》5-2

解析: (A)三井財閥形成的原因有「建立乾貨零售點」、「創辦銀行,承辦政府稅收,並成立物產公司」、「收購官營三池煤礦」,並未包括「投資科技研發」 (B)從「成為江戶幕府金主」、「親近倒幕勢力」、「承辦政府稅收」等可以看出三井財閥努力「經營政商關係」 (C)從「三井物產收購官營三池煤礦」可知三井財閥「進行企業併購」 (D)從「建立乾貨零售點」、「創辦銀行」、「成立物產公司」、「收購官營三池煤礦」可知三井財閥「跨足多種產業」 (E)三井財閥「成為江戶幕府金主」,故它不需要靠政府投資。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出處:龍騰版《歷史110-3、康熹版《歷史19-3

解析:1. 由丙資料中的「追溯上次大戰期間,兩國人民為對抗帝國主義侵略」、「西太平洋區域安全」,可推知為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與美國於1954年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二次大戰後期(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兩國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再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以軍事為基礎,條約中規定:「各締約國認為在西太平洋地區對任何一方締約國領域的武力攻擊,即危害自國的和平及安全」,可知中、美兩國為了應付1950年代韓戰爆發後,中共帶來的威脅,故簽訂條約,兩國可以採取武力行動。

2. 甲「提供防禦性武器給臺灣人民」,故為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後,美國國會通過的《臺灣關係法》。乙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故為197911日生效的《中美建交公報》,故答案應為:丙→乙→甲。

3. 甲為《臺灣關係法》,乙為《中美建交公報》,先有乙,才有甲,表示美國雖然與中共建交,但仍以《臺灣關係法》與中華民國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等實質關係。







二、出處:康熹版《歷史24-15-1、《選修歷史(上)》2-1

解析:1. 從資料一可知,「經生可以封侯,則士人爭誦六藝」、「朝廷以儒術為文飾,士人藉詩書以干利祿」,故可知西漢經學獨盛的原因為儒生利用經學以求取利祿。

2. 從資料三可知,「法網」眾多、「刑罰」繁重,則會導致自然失序,人民失去行動的自由,故反對重用名教以治理國家;從資料四可知,「仁義」、「勸學講文」都是因「造假」、「登奪」而產生,並非自然而有的,可知嵇康贊成自然,反對名教。

3. 王弼反對「法網、「刑罰」,主張順應自然,另從資料二可知,王弼的思想「祖述老莊」;嵇康對「仁義」、「勸學講文」,講求大道與自然,皆為道家思想的展現。

三、出處:康熹版《歷史48-1

解析:1. 原本歐洲復興計畫也提供蘇聯及其附庸國家相同的援助,但美國擔心蘇聯等國會利用經濟援助以發展自身的實力,故美國提出讓蘇聯等國更難接受的條款,使蘇聯等國被排除在援助的範圍外,故歐洲復興計畫是針對蘇聯,阻止共產勢力擴大而提出的。

2. 從資料二可知,蘇聯認為美國提出歐洲復興計畫的目的,是想要掌握歐洲國家的經濟、政治,藉此防止蘇聯共產勢力的滲透,並可聯合歐洲國家作為圍堵蘇聯的重要手段。史達林為了反制美國的圍堵政策,1949年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想要進一步控制東歐,作為對抗西歐國家的重要工具。

四、出處:康熹版《歷史41-2

解析:1. 三級會議由教士、貴族、平民三個階級組成,第一階級為教士,第二階級為貴族,第三階級為平民。

2. 從資料一可知,第三階級能夠團結,而教士階級、貴族階級皆陷入分裂;由資料二可知,第三階級已凝聚共識,號召成立「國民會議」,但教士階級、貴族階級的成員無法堅持原有的立場,步調不一,無法採行集體的行動,導致分裂,被迫面對第三階級的挑戰,導致最後失敗的結果。


1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