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高中國文教材銜接:閱讀理解能力強化訓練

格式
doc
大小
181 KB
頁數
11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05-05,离现在 9 17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語文教學的主旨在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閱讀能力是階段能力檢核的重要指標,其中文字理解、語詞辨析、文意理解、大意摘取、統整要點、內容深究都是閱讀理解檢測的向度。無論是國中或高中,這部分的檢測重點相近,差異只在閱讀篇章的難易之別。

  以下揀選國中基測、會考、大學學測、指考的閱讀理解試題,讓同學重新檢視自己在國中階段的學習成效,並了解高中生應具備的閱讀程度為何。


閱讀理解





請閱讀以下詩文,並回答1.~2.題:98第一次基測】

白鶺鴒飛過lalu島的肩胛時

天方才醒轉過來

月潭的水波留給昨夜咀嚼

而茄苳樹則迎著朝陽

日潭為鏡

在晨風中梳理亂髮

彷彿白鹿還奔馳於潭畔小路

翻過山,越過嶺,在山桂花的指點下

眼前奔入一泓明珠

這才睜開了邵族的天空

三百年來,風來過,雨來過

水草搖曳,把日精月華

送到祖靈paclan安居的lalu

這一切,老茄苳以年輪清楚銘刻

潭畔的山櫻或許也依稀記得

蔓草中深烙的人腳印

如何狂奔如何匍匐如何抬起而又跌落

一樁樁心事,且交玉山古月鑑照

明潭本是邵族家鄉

今為臺灣靈魂之窗(向陽  日月潭




  

lalu日月潭中的小島名

白鹿:傳說邵族因追趕白鹿而發現日月潭

paclan邵族的最高祖靈

1.根據本詩,下列詩句的說明,何者最恰當?

(A)「眼前奔入一泓明珠」—湖水清澈的日月潭,似明珠般映入眼簾

(B)「這才睜開了邵族的天空」—日月潭使邵族的文化廣為流傳、影響深遠

(C)「老茄苳以年輪清楚銘刻」—邵族人在茄苳樹上刻木
記事

(D)「一樁樁心事,且交玉山古月鑑照」—表達邵族祖靈對後人的期許

【答  案】(A)

【試題解析】(B)邵族發現日月潭後,生養、繁衍於此。(C)邵族的歷史雖不見於文字記載,卻有老茄苳樹為其作歷史的見證。(D)邵族歷史終將流傳下去。

2.關於本詩的寫作方式,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大量引用日月潭附近的動、植物作為題材

(B)運用許多擬人技巧,使詩的意象更加鮮明

(C)採用順敘筆法以細述日月潭三百年來的變化

(D)結尾運用今昔對比手法,點出日月潭的地位

【答  案】(C)

【試題解析】(C)本文採「跳躍」、「概述」的方式進行,而非「順敘」、「細述」。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3.~4.題:106教育會考】

素娥把母親的拉鍊扣好,氏轉身對她說:﹁你不高興嗎?﹂﹁不,母親。﹂素娥深為難過地說:﹁你昨天才到醫院看醫生,今天就走……﹂氏接著說:﹁我去拿藥是給旅途做準備,我知道自己的身體,你說我不去可以嗎?阿彬娶了那樣的

妻子,什麼也不懂,肚子那麼大了,生產的時候怎麼辦?﹂

有點生氣地說:﹁他們自己不會想辦法?﹂氏又說:﹁

是一個脫線的人,我是去幫淑華,現代的女孩子那裡懂得那

麼多。﹂素娥憤憤地說:﹁淑華有她自己的母親。﹂氏說:

﹁我這個祖母會輸給她那個母親?﹂素娥說:﹁當然輸,你還

不知道?﹂氏倔強地說:﹁不輸。﹂素娥說:﹁到時候就知

道了。﹂氏說:﹁你要想想,你的兩個孩子誕生時,都是我

幫的忙。﹂素娥辯解道:﹁我知道,但不是為這個。﹂素娥

中只是不忍她的老母年老還要去做那些像傭婦的事,但她不能

當面對母親說你年老了,當年是當年,現在是現在。兩個母女

爭論到都眼濕了才罷手。自從素娥結婚以來,十幾年間,

一直寄居在這個宿舍裡,大小事都為這一隻手殘廢的女兒分擔

做。年輕時在鄉村艱苦生活的歲月影像又浮現到氏的心頭來

,她必須在夜間去排隊挑水,以致剛會爬行的素娥無知地向油

燈前進,想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她的淚水奪眶而出,像兩

條白銀珠劃過那兩面蠟黃的臉頰。︵七等生 老婦人

3.根據本文,關於氏下列行為的動機,何者說明正確??

(A)醫院拿藥—以備淑華生產之需   

(B)幫助淑華—因淑華不會照顧阿彬

(C)長年寄居—幫傭身分難以獨力維生  

(D)淚水難忍—思及育女疏失導致的意外

【答  案】(D)

【試題解析】(A)應為身體不好,怕旅途有閃失,預先準備(B)為因淑華年輕,沒有生產經驗(C)應為幫助手有殘疾的女兒素娥。。

4.根據本文,素娥的心態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想和阿彬爭寵     (B) 心疼母親一生操勞

(C)擔心婆媳的爭執難解  (D) 企圖糾正母親的教子觀念

【答  案】(B)

【試題解析】由文中﹁素娥心中只是不忍她的老母年老還要去做那些像傭婦的事﹂可知答案為(B)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5.~7.題:98第二次基測】

  李文靖公(名文靖為諡號)是宋代名相,司馬光訓儉示康一文中對他有段描述:

  李文靖公為相,治居第於封丘門內,廳事前僅容旋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

  李沆身為宰相,權高勢大,但他的廳堂卻很小,和宰相的身分不相稱,因而有人提出了「太隘」的質疑。李沆回答說:「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李沆承認這廳堂小得和宰相的身分不配,但他說:「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為何李沆要提到太祝、奉禮郎這兩個職務低微的官?

  閱讀時,要掌握文章的涵義,必須清楚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制度;要理解李沆話中的意思,須先了解宋代的任官制度。宋代任用官員,除科舉考試之外,另有其他途徑,其中一種叫「補蔭」,即為了酬庸外戚及文武高官對朝廷的貢獻,而讓其子孫或親屬靠著「庇蔭」,免試即「補」低階官員的缺。此一制度,依照官員品階的高低,子孫可以補什麼官,訂有詳細的辦法,以為依循,但歷朝也有小幅度更改。李沆曾拜參知政事(副宰相),後來又拜同平章事(宰相),那麼他的子孫可以「補」什麼官呢?宋史 舉志說:

  補蔭之制:……凡文臣,三公、宰相子,為諸寺丞;……。使相、參知政事、樞密院使、副使、宣徽使子,為太祝、奉禮郎。

  依照前文所引,並對照李沆的身分,李沆的子孫是能「補」太祝或奉禮郎的。在同一制度下生活的人,當話題涉及制度時,往往只需三言兩語,彼此溝通無礙。但時移事易,後人卻不見得能掌握要義,若能懂得宋代補蔭的制度,我們便可以理解李沆的語意了。(改寫自葉國良 沆話中的弦外之音

5.李沆說:「居第當傳子孫,此為宰相廳事誠隘,為太祝、奉禮廳事已寬矣。」這句話的用意,應該是下列何者?

(A)官場無常,若自己被貶為小官,廳堂大小已足夠

(B)太祝、奉禮郎等小官,沒有能力將廳堂建得寬廣

(C)子孫若只當上小官,現在留給他們的廳堂已夠寬

(D)宰相留給子孫的居所宜寬,太祝、奉禮郎則相反

【答  案】(C)

【試題解析】語譯:李沆說:「屋子必然會傳給子孫的,這間屋子當作宰相的廳堂的確窄了點,但當作太祝、奉禮郎這種小官的廳堂已經夠寬廣了。」

6.本文引用宋史 舉志,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

(A)彰顯李沆的說法有所依據  

(B)提升司馬光文章中的氣勢

(C)分析宋代任官制度的得失  

(D)探討歷代宰相制度的演變

【答  案】(A)

【試題解析】文中李沆提到自己的子孫輩日後會當上「太祝」、「奉禮郎」,這是根據當時的任官制度,因此文中引用宋史 舉志是為了(A)「彰顯李沆的說法有所依據」。

7.根據本文,下列何者最可能是作者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主要訊息?

(A)鼓勵人人立志建功業,因為子孫可以獲得庇蔭

(B)了解各代的制度,有助於深入解讀當時的文章

(C)為官當不忘節儉,美德傳家有益後人立身處世

(D)建築私宅應考慮實際的需求,不可只講究排場

【答  案】(B)

【試題解析】解題線索在第四段,作者說:「閱讀時,要掌握文章的涵義,必須清楚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制度」,因此本題的答案為(B)「了解各代的制度,有助於深入解讀當時的文章」。

閱讀下文,回答8.~9.題:101指考】

  那一夜,大雨如注。老人冒雨從外面回來,進入臥房,在燈亮起來的剎那,他發現沙發上坐著一個青年,手執左輪槍,正對準著他。「不許聲張!給我錢和你的汽車鑰匙!」老人一眼認出那把手槍是他自己的。他從容地關上門,傍著茶几坐了下來。「好大的雨,淋得我直打哆嗦,先讓我喝杯咖啡再商量吧!」「你敢耍花招!」「我不敢,我只是想暖暖身,你也來一杯吧。」老人倒了兩杯熱呼呼的咖啡。在喝的同時,他指著對方一身灰色的囚衣說:「哦,你是逃犯呀!好小子,我也在監牢裡待了三十年呢!」「想不到你這傢伙竟然也」接著一陣冷笑。突然,外面一部汽車駛近。兩雙皮靴響上臺階,在門口停住。青年一躍而起,拿槍抵住老人腦袋:「開門你就別想活!」「外面是誰?」「是我們,趙英李金,報告典獄長,109號新來的囚犯越獄逃跑。」「知道了,你們守住通道口,不許隨便離開!」「是,長官。」兩雙皮靴響下臺階。汽車在雨中遠去。「你瞧,我沒騙你吧!我也在監牢裡待了三十年。」老人趁勢奪下青年手中的槍:「孩子,你從來沒玩過手槍吧!我這把手槍已經二十年不上子彈了。」然後他把另一杯咖啡遞給對方。「喝掉它吧,乖乖地回到監獄去,我不會讓他們為難你的。」青年捧起杯子,艱難地嚥盡最後一口咖啡。他朝門走去時,老人塞給他一把雨傘,拍拍他的肩:「孩子,我明天一早去看你。」(改寫自Cabinson Borges作、丁樹南雨夜

8.依據上文,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青年是逃犯,老人是典獄長

(B)青年不知道這把手槍根本未裝子彈

(C)老人不讓趙英李金入內強迫青年就範,是害怕青年開槍

(D)老人從青年手中奪下手槍並勸其自動返獄,展現老人的愛心

【答  案】(C)

【試題解析】(C)那把槍是老人的,老人知道槍裡沒有子彈。之所以不讓趙英李金入內,是因為想要感化青年,給青年自動返回監獄的機會。

9.關於上文主旨的敘述,最適當的選項是:

(A)生活充滿危機  (B)感化勝於強制

(C)犯罪必須預防  (D)妥協代替對立

【答  案】(B)

【試題解析】從老人不讓獄警入內強迫青年就範,反而動之以情(熱咖啡、雨傘),並強調「不會讓他們為難你」,勸逃獄的青年自動回去面對刑責,可知答案為(B)

10.閱讀下文,選出符合作者想法的選項:

  年紀輕的時候,倒是敢說話,可是沒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會上有了地位,說出話來有相當分量,誰都樂意聽他的,可是正在努力的學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語,切忌生冷,總揀那爛熟的,人云亦云。等到年紀大了,退休之後,比較不負責任,可以言論自由了,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的居多,聽得人不耐煩,任是入情入理的話,也當作耳邊風。這是人生一大悲劇。(張愛玲 寫作

(A)年輕人與老年人都較敢表達意見,但也不耐聽他人意見

(B)中年人處世多權衡利害輕重,常不願說出與眾不同之論

(C)說話者地位越高、年齡越長,越能得到聽眾喜愛與信任

(D)「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差距,形成「人生一大悲劇」
103學測】

【答  案】(B)

【試題解析】(A)年輕人和老年人皆敢表達意見,但沒人有耐心聽他們的意見。(C)老年人嘮叨居多,故令人不耐煩。(D)從「不幸老年人總是嘮叨的居多,聽得人不耐煩,任是入情入理的話,也當作耳邊風」可知「說者有心,聽者無意」,這是作者認為的人生悲劇。

閱讀下文,回答11.~12.題。105學測】

羿在垃圾堆邊懶懶地下了馬,家將們便接過繮繩和鞭子去

。他剛要跨進大門,低頭看看掛在腰間的滿壺的簇新的箭和網

裡的三隻烏老鴉和一隻射碎了的小雀,心裡就非常躊躕。但到

底硬著頭皮,大踏步走進去了,箭在壺裡豁朗豁朗地響著。剛

到內院,他便見嫦娥在圓窗裡探了一探頭。他知道她眼睛快,

一定早瞧見那幾隻烏鴉的了,不覺一嚇,腳步登時也一停—

但只得往裡走。使女們都迎出來,給他卸了弓箭,解下網兜。

他彷彿覺得她們都在苦笑。﹁太太……﹂他擦過手臉,走進內

房去,一面叫。嫦娥正在看著圓窗外的暮天,慢慢回過頭來,

似理不理地向他看了一眼,沒有答應。這種情形,羿倒久已習

慣的了,至少已有一年多。他仍舊走近去,坐在對面的鋪著脫

毛的舊豹皮的木榻上,搔著頭皮,支支吾吾地說﹁今天的

運氣仍舊不見佳,還是只有烏鴉……﹂﹁哼!﹂嫦娥將柳眉一

揚,忽然站起來,風似地往外走,嘴裡咕嚕著,﹁又是烏鴉的

炸醬麵!又是烏鴉的炸醬麵!你去問問去,誰家是一年到頭只

吃烏鴉肉的炸醬麵的?﹂︵魯迅奔月

11.文中羿與嫦娥言語失和的原因,最可能的選項是:

(A)羿不務正業,只知狩獵遊樂而不照顧嫦娥  

(B)羿的狩獵成果,無法滿足嫦娥的生活所需

(C)嫦娥不想再過僕傭簇擁的生活,羿卻不然  

(D)嫦娥掌握家中大權,把羿當成僕傭來使喚

【答  案】(B)

【試題解析】從嫦娥抱怨﹁誰家一年到頭只吃烏鴉肉的炸醬麵的?﹂可知,羿的狩獵成果無法滿足嫦娥,故選(B)

12.下列關於文中描寫的敘述,不恰當的選項是:

(A)嫦娥﹁風似地往外走﹂,意在強調嫦娥的輕盈敏捷

(B)羿在垃圾堆邊懶懶地下了馬﹂,暗喻羿的困頓處境

(C)木榻﹁鋪著脫毛的舊豹皮﹂,暗指羿被現實生活不斷消磨

(D)﹁她們︵使女︶都在苦笑﹂,其實是羿個人內心感受的投射

【答  案】(A)

【試題解析】嫦娥尚未聽完羿的話就﹁哼!﹂的一聲突然站起,風似地往外走去,且邊走邊咕嚕抱怨,可見內心十分不滿;故(A)﹁風似地往外走﹂應是用以形容嫦娥因不滿而快速離開,而非在強調她的輕盈敏捷。













請閱讀以下短文,並回答1.~2.題:99第二次基測】

  讀書,最樂之事,而懶人常以為苦;清閑,最樂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樂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閑,莫若與高士盤桓、文人講論。何也?「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既受一夕之樂,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既得半日之閑,又免多時之寂,快樂可勝道乎?(李漁 情偶寄

便宜:ㄅㄧㄢˋ ㄧˊ,此指好處、利益

弭耳:貼垂雙耳

1.根據本文,下列「 」中字詞的意義,何者兩兩相異

(A)常以為「苦」/就樂去「苦」

(B)病其「寂寞」/避「寂寞」而享安閑

(C)「勝」讀十年書/快樂可「勝」道乎

(D)「既」受一夕之樂/「既」得半日之閑

【答  案】(C)

【試題解析】題幹語譯:讀書是最快樂的事,但懶惰的人卻常覺得很苦;清閒是最快樂的事,但有人卻覺得過於孤獨空虛。想要親近快樂去除痛苦,免去寂寞而享受悠閒,不外乎是多與品德高尚而隱居的君子相處、與飽含文氣的人對談。為什麼這麼說呢?「跟你談論一晚,勝過苦讀十年書。」既享受到一晚的快樂,又可免去十年的苦工,好處不是很多嗎?「因為路過一間清幽的竹院,與院裡的僧人對話,讓我意外得到半天的清閒。」既得到半日清閒,又可免去長時間的孤寂,這種快樂豈能說得盡呢?(A)痛苦。(B)孤獨而感到空虛。(C)超過/窮盡。(D)已經。

2.關於如何「就樂去苦」,下列何者最貼近本文作者的看法?

(A)結交權貴之士,以求飛黃騰達

(B)欲與古人神交,莫若遍讀群書

(C)親近賢雅君子,互相切磋啟發

(D)結交方外僧道,探索生命奧祕

【答  案】(C)

【試題解析】從「莫若與高士盤桓、文人講論」可知,若要「就樂去苦」便要與賢雅君子多親近接觸。

3.李師古跋扈,憚杜黃裳為相,未敢失禮,乃寄錢物百萬,並氈車一乘。使者未敢進,乃於宅門伺候。有肩輿自宅出,從婢二人,青衣襤褸。問:何人?曰:相公夫人。使者遽歸以告,師古乃止。」根據本文,「師古乃止」的原因,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肩輿:轎子

(A)夫人行事知府儉樸,不宜致贈厚禮

(B)使者見相威儀可畏,不敢貿然呈上禮物

(C)夫人治家有方,遣女婢婉拒李師古之禮

(D)得知相府當時僅有女眷,不敢隨意過訪103會考】

【答  案】(A)

【試題解析】題幹語譯:唐朝李師古為人傲慢專橫,但卻懼怕宰相杜黃裳,所以行為一直不敢太放肆,(他想拉攏杜黃裳,)於是讓小官帶著為數不少的錢財物品,和一部以毛氈做車篷的車子去行賄。這位小官不敢直接就送去,便在家門口等候。這時,他看見一頂轎子自府裡出來,後面只跟著兩名侍女,她們都穿著破爛的青衣。於是打聽問說:「轎中坐的是誰?」回答說:「是宰相夫人。」小官回去後把所見到的情況報告給李師古李師古於是停止賄賂及奢侈傲慢的行為。(A)由從婢才二人,且青衣襤褸可知府儉樸。(B)使者是見宰相家清廉儉樸,所以不敢貿然呈上禮物。(C)李師古尚未將禮物送出。(D)女眷是自相的宅邸中離開。

4.請閱讀以下短文,並選出最符合主旨的選項

  一老儒訓蒙鄉塾,塾側有積柴,狐所居也。鄉人莫敢犯

,而學徒頑劣,乃時穢污之。一日,老儒往會葬,約明日返

。諸兒因累几為臺,塗朱墨演劇。老儒突返,各撻之流血,

恨恨復去。眾以為諸兒大者十一、二,小者七、八歲耳,皆

怪師太嚴。次日,老儒返,云昨實未歸,乃知狐報怨也。有

欲訟諸土神者,有議除積柴者,有欲往詬詈者。中一人曰:

﹁諸兒實無禮,撻不為過,但太毒耳。吾聞勝妖當以德,以

力相角,終無勝理。冤冤相報,吾慮禍不止此也。﹂眾乃已

。此人可謂平心,亦可謂遠慮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狐化老儒

(A)對於頑劣的學童,適當的處罰仍有其必要性

(B)老儒以巧計教育學童不可頑劣,不愧為良師

(C)人狐相爭恐生禍害,因此以力爭勝並非良方

(D)狐的行為看似報怨,實乃對世人之教育方式105指考】

【答  案】(C)

【試題解析】題幹語譯:一位老儒在鄉下學塾教書,村塾旁有堆柴草,狐妖住在裡面。村中人皆不敢碰那堆柴草,但學生們頑皮,常常在草堆上大小便。有一天,老儒去某處送葬,預定隔天返回。孩子們趁機將桌子擺成戲臺,臉塗上粉墨演起戲來。老儒突然返回,把孩子們打得頭破血流後,才恨恨連聲地走了。孩子大的十一、二歲,小的才七、八歲,眾人都怪老師太嚴厲。第二天,老儒返回,說昨天並沒有回。眾人才知是狐妖為發洩怨氣所做的。有些人提議要向土地神控訴,有些人提議把那堆柴除掉,有些人則要到那裡痛罵。其中有一人說:﹁這些孩子確實無禮,打一頓並不為過,只是下手太狠毒了。我聽說想制服妖魔必須用德行,以力相搏,永遠不可能勝利。假若冤冤相,我擔心災禍不止這些。﹂眾人聽了,才沒有行動。這人可說是有公平之心,也可說是有遠慮啊。(D)由題幹最後一人所說,可知若以力與狐相抗只會冤冤相報,最終仍無法取得勝利。'


5.閱讀下文,選出最適合填入     中的選項:

  齊桓公之時,客至,有司請禮,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優笑曰:「易哉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聞     。吾得仲父已難矣,得仲父之後,何為不易乎哉?」(韓非子 


仲父:指管仲

(A)我無為,而民自化

(B)君人者勞於索人,佚於使人

(C)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D)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制明則民畏刑102學測】

【答  案】(B)

【試題解析】題幹語譯:齊桓公時,有晉國的客人來訪,負責接待的官吏請問用什麼禮儀接待,桓公說了三次「去告知仲父」。優人笑著說:「做君主還真容易!只要一聲仲父,二聲仲父的說就好。」桓公說:「我聽說君主要尋求人才很費力,使用人時就安逸了。我求得仲父時已經費力過了,得到仲父後,為什麼不能容易地做君主呢?」可由前後文意判斷。優人說:「易哉為君!」桓公應會針對這諷語回答。而且桓公回答的後文有「得仲父已難」、「得仲父之後,何為不易」,可推知缺空文句應與「得人」、「難易」有關。四個選項中,只有(B)表達「得人難,使人佚」的概念,故答案為(B)(A)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為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觀。語譯: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C)出自論語 ,是儒家德治的政治觀。語譯:用道德來治理國政,執政者就會像北極星一樣,居於一定的位置,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D)出自商君書 ,是法家尊君法治的政治觀。語譯:只有國君尊嚴,法令才能通行;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規;法度分明,人民才懼怕刑罰。

7.下列符合管仲對自己描述的選項是: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 晏列傳

(A)治國才能不如鮑叔牙

(B)鮑叔牙提拔而顯名

(C)謀大事難免不拘小節

(D)未因功名而不顧小節105學測】

【答  案】(C)

【試題解析】題幹語譯:管仲說:「我起初困頓時,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紅利時,都多分給自己一點,鮑叔牙不認為我貪心,因為知道我貧困。我曾經為鮑叔牙做事,卻使情況更困苦了,鮑叔牙不認為我愚蠢,知道做事會有不利的時候。我曾多次做官都被君王驅逐,鮑叔牙不認為我不能幹,而知道我沒遭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在戰場上逃走,鮑叔牙不認為我怯懦,知道我有老母親(要奉養)。公子失敗了,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幽禁侮辱(卻不自殺),鮑叔牙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以失小節為羞恥,而是以未能顯揚於天下為恥。生養我的人是父母,但了解我的人是鮑叔牙啊!」(C)從「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可知。(A)(B)文中未提及,只藉鮑叔牙的「不以」表現其體諒管仲苦衷的大度。(D)從「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可知管仲不甘為小節小義殉死,而希望一展長才的志向。

7.請閱讀以下兩篇短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功名之士,決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龐大雅之響。故陶潛多素心之語,李白有遺世之句,杜甫興﹁廣廈萬間﹂之願,蘇軾師﹁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類,皆應聲而出。︵葉燮原詩

乙、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百年矣,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摹仿之,以是為詩,可乎?故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之詩所以獨高於人者,以其未嘗不似,而未嘗似也。知此者,可與言詩也已矣。︵顧亭林日知錄

(A)甲文主張詩歌是作者主體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虛矯造作

(B)乙文主張創作既要接續傳統,又要開創出自我獨特的面貌

(C)甲文著重文學與時代的關聯,乙文留意作品與情志的聯結

(D)二文論及李白與杜甫詩作,皆著眼於二人雄渾高遠的詩

(E)二文皆主張詩文本於心性,故當先涵養心性後再專研詩藝

          【106學測】

【答  案】(A)(B)

【試題解析】題幹語譯:甲、詩是內心情感的反映,不可也無法違背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寫。像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絕不可能為了歌詠流泉奇石而寫出平淡飄逸的作品,像那些舉止輕佻的人,必定不能寫出莊重雅正的大作。因此像陶淵明那樣的人就多創作出樸素淡雅的作品,像李白那樣的人就多能創作出曠世奇作,而杜甫就能夠創作出寄託他想﹁保護萬民﹂的心願的作品,蘇軾的創作則多能效仿﹁四海皆兄弟﹂的精神。像是上述這些人,大概都是依照自己真實的情感來寫作的。乙、詩文之所以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產生不同,實在是因為有不得不改變的原因。某一時代的文體,已經流行很久了,便無法再接受每個人都用相同的方式來創作。何況現在距離古代已經過了千百年了,竟然還依循古人的陳腔爛調而一一的去模仿,甚至以為這就是﹁詩﹂,難道這樣的作品就能稱做是﹁詩﹂嗎?若是不摹擬,好像就偏離了﹁傳統﹂,若是模仿,好像就偏離了﹁自我﹂。像李白杜甫的詩作之所以能夠在唐詩中獨樹一格,便是因為他們能在﹁傳統﹂、﹁自我﹂之間取得平衡。若是能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就能夠跟他談論﹁詩﹂了。(C)甲文留意作品與情志的聯結,乙文著重文學與時代的關聯。(D)皆著眼於二人能忠於我的情感而創作的特質。(E)甲文指出作品中應能反映創作者的真實情感,乙文指出作品不能一味仿古,應該要能展現個人獨特性並在兩者中取得平衡,皆未有修養心性之論

95 肆.閱讀理解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