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學常識
(一)近體詩(今體詩)略說
排律 | |||
起源 | 源自南北朝樂府小詩(明王夫之提出五言絕句起於五言古詩,七言絕句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的說法) | 1.五律之格律完成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二人(合稱沈宋) 2.七律之格律完成於初唐杜審言 | |
句數 | 每首四句 | 每首八句 | 八句以上,句數須為雙數 |
字數 | 均限於五言、七言 | ||
押韻 | 1.凡偶數句須押韻。多押平聲韻(五絕有押仄聲韻者) 2.首句可□□、可不□□ 3.一韻到底,不能□□ | 1.凡偶數句須押韻,以押平聲韻為主 2.首句可□□、可不□□ 3.一韻到底,不能□□ | 同律詩 |
對仗 | 可對仗、可不對仗 | 起結兩聯不必對仗, 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 除起結兩聯不必對仗, 中間每聯必須對仗 |
平仄 | 有固定平仄格律,分平起、仄起兩種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個字為準,若為平聲,則為平起;若為仄聲,則為仄起 |
(二)唐詩簡介: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
世稱或詩人 | (代表)詩人與詩歌特色 | |
( )、( )、( )、( ) 初唐詩多應制、豔情之作。 初唐四傑抒寫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悲歡離合的人生感慨。 | ||
提倡繼承「漢魏風骨」——建安時期詩歌的現實內容和雄健風格。 | ||
( )、( )、( )(詩夫子)、李頎、( )、 王翰、( )。 描繪壯闊蒼涼的邊塞風光,抒寫請纓報國的豪情壯志,洋溢著激昂慷慨的時代精神。但也有批評、譴責戰爭的。多採用七言詩。 | ||
( )(詩佛)、( )、儲光羲。 反映閒適、退隱的情思,詩中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採用五言詩。 | ||
( )( 、 )。 想像驚人,運用神話傳說及大膽的誇飾,詩風清新俊逸、豪放縱恣,展現濃厚的自我色彩。 | ||
( )( 、 )。以詩歌反映現實。 | ||
韋應物、( )。二人之山水田園詩,風格繼承陶淵明。 劉長卿(五言長城)。 | ||
( )、( )、張籍、王建。 創作政治諷諭詩,揭露現實、批評時政。 | ||
( )、( )、( ) (孟、賈並稱「詩囚」,詩風孤峭,後人稱郊寒島瘦)、 ( )(詩鬼)。意境奇詭,色彩穠麗。 韓愈詩有散文化的傾向,用奇字、造拗句、押險韻,影響宋詩。 | ||
劉禹錫。作有竹枝詞(民間流傳的一種詩歌形式,以記詠風土為主)。 | ||
( )、( )。李商隱詩風精麗、杜牧詩風清麗。 【 】為晚唐唯美詩風代表。 | ||
韓偓(香奩體)、溫庭筠(多寫豔情,藻飾華麗)。 |
(三)樂府詩、古體詩、近體詩比較
【 】 | 【 】 | 【【 】 | |
作 者 | 包括民間作品和士人仿作,民間作者大都不知名 | 除年代久遠外,大多為具名文人(士大夫)之作 | 具名文人(士大夫) |
音樂性 | 可被管絃歌唱 | 徒誦不歌 | 徒誦不歌 |
句 式 | 多長短句 | 多五言、七言 | 五言、七言 |
句 數 | 不限 | □□:四句/□□:八句 | |
平 仄 | 不注重 | 注重平仄,尤其是律詩 | |
對 仗 | 不要求 | □□:可對仗、可不對仗 □□:□聯、□聯必須對仗 | |
用 韻 | 一韻到底,多押平聲韻 | ||
風 格 | 主敘事,貴遒勁,多熱情之詞 | 主言情,尚溫雅,多含蓄之言 | 風格多樣 |
流 變 | 失去音樂性後,功能為詞、曲取代 | 後世持續創作 | 後世持續創作 |
補充:樂府詩與古詩為漢代詩歌的雙葩 |
(四)文士並稱
並 稱 | 姓 名 | 並 稱 | 姓 名 | |
春秋 戰國 | 屈宋 | 孟荀 | ||
老莊 | 楊墨 | |||
漢朝 | 馬班 | 大小戴 | ||
唐朝 | 李杜 | 韓柳 | ||
元白 | 劉白 | |||
沈宋 | 王孟 | |||
郊寒島瘦 | 小李杜 | |||
高岑 | 溫李 | |||
宋朝 | 歐曾 | 程朱 | ||
蘇辛 | 朱陸 | |||
明、清 | 三袁 | 桐城三祖 |
(五)李白和杜甫的比較
李白 | 杜甫 | |
稱號 | ||
詩風 | ||
思想 | 受道教、道家影響,豪放不羈。 人稱【 】 | 受儒家影響,傷時憂國,忠君愛民。 人稱【 】 |
地位 | 【 】代表,善於運用誇飾和譬喻,想像豐富,感情熱烈奔放 | 【 】代表,詩歌描繪離亂、反映現實,又稱【 】 |
擅長 | 最擅七言歌行(樂府)、古詩 | 集古今詩學大成,各體精美,尤擅【 】 |
嚴羽滄浪詩話:「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
(六)近體詩和新詩的比較
詩體 | 盛行時代 | 形式 | 格律 |
唐朝 | 1. 首句第二字平聲為平起式,若為仄聲,則為仄起式。 2. 偶數句末字必須押韻,奇數句末字不可押韻,但首句末字例外,可押可不押。 | ||
民國 | 除了少數格律詩外,平仄、押韻都不限。 |
(七)安史之亂
唐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以其兄楊國忠為相,朝政敗壞,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為名,於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率兵南下,隔年直驅長安,玄宗匆忙南逃。
史思明是安祿山的部將,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曾降唐復叛變,由於安、史二人先後發動叛亂,史稱為安史之亂。歷經八年的內亂,國勢由盛而衰,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的局面,並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深遠且巨大的影響。
(八)詩歌的演變
中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楚辭以後作品繁多,古典詩歌發展出古詩、樂府詩和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近代則發展出形式自由的現代詩(又名「新詩」、「白話詩」)。
古詩─句式較嚴整,多五、七言,亦有四言、六言、雜言等。
樂府詩─句式自由,多長短句。
古典詩 五言(每首四句,共二十字)
七言(每首四句,共二十八字)
五言(每首八句,共四十字)
七言(每首八句,共五十六字)
現代詩─形式自由,不拘格律。
三、三首詩的重點整理
1. 體裁: 2. 文章出處:李太白詩集。 3. 內容大要:李白遊歷桃花潭,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李白寫詩( )別,表達彼此間的深厚( )。 4. 作法分析: (1)前兩句( ):敘述自己即將遠行,而友人前來送行。 (2)後兩句( ):藉具體的深潭之水與抽象的深厚之情相比,抒發自身感受。 | |
1. 文體: 2. 文章出處:杜工部集。 3. 內容大要:作者飽經戰亂之苦,聽到官軍收復失地,驚喜萬分,急欲返鄉的( )心情。 4. 作法分析: (1) ( )聯:點題,寫初聞捷報的驚喜之情。 (2) ( )聯:承「忽傳」而來寫「狂喜」。 (3) ( )聯:上句承頷聯寫「狂喜」之態,下句則寫返鄉的「想像」,以啟下文。 (4) ( )聯:承前句「還鄉」而來,寫出「歸心似箭」的愉快心情。 | |
1. 體裁: 2.文章出處:賴和全集漢詩卷。 3. 內容大要:作者敘述自己出獄時的所見與所感,藉此表達抵抗( )的決心。 4. 作法分析:全詩以出獄「所見」為敘事軸線,並融合自身的「感悟」。 (1) 一、三句:出獄所見景象( ) (2) 二、四句:表達自己與臺灣人民抵抗強權的決心( ) |
四、考卷上補充的成語
涇渭分明 | 比喻是非分明,界限清楚。 | |
雞犬不寧 | 連雞與狗都不得安寧。比喻被嚴重的騷擾。 | |
繼往開來 | 承續先人的事業,並為後人開拓道路。 | |
不速之客 | 不曾邀請而自己前來的客人。 | |
盛情難卻 | 難以辭謝的濃厚情意。 | |
肝膽相照 | 比喻赤誠相處。 | |
共襄盛舉 | 大家共同贊助,合力完成某事。 | |
語無倫次 | 說話雜亂而沒有條理。 | |
無與倫比 | 沒有可以相比的。 | |
穎悟絕倫 | 聰明才智超過同輩。 | |
精美絕倫 | 非常精緻美好,別的都比不上。 | |
天倫之樂 | 家人團聚時的歡樂。 | |
不倫不類 | 形容不像樣或不合格式。 | |
臥虎藏龍 | 比喻潛藏人才。 | |
千頭萬緒 | 形容事情頭緒繁多、複雜。 | |
山明水秀 | 形容山水秀麗,風景優美。 | |
興風作浪 | 掀起風浪。比喻挑起事端,引發爭吵。 | |
撥雲見日 | 比喻除去障礙,重見光明。 | |
百感交集 | 形容各種思緒、感情交互錯雜在一起。 |
六、牛刀小試
( )1.余光中大江東去:「大江東去,浪濤騰躍成千古/太陽昇火,月亮沉珠/那一波是捉月人?/
那一波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弔髯蘇猶似髯蘇在弔古」這首新詩中提到的人物有哪些?
(A)嫦娥、屈原、曹操 (B)嫦娥、杜甫、蘇軾
(C)李白、杜甫、曹操 (D)李白、屈原、蘇軾。
( )2. | 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乙、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
( )(1)關於以上兩首詩的情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詩以「孤獨」為重點,乙詩以「離愁」為重點
(B)甲詩寫出了年輕人的奔放,乙詩寫出了中年人的蕭瑟
(C)甲詩寫出了離情依依的惆悵,乙詩寫出了思念故鄉的情懷
(D)甲詩寫出了負笈他鄉的落寞,乙詩寫出了科舉失意的潦倒。
( )(2)關於以上兩首詩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乙兩詩的寫作季節相同 (B)甲乙兩詩皆藉植物暗寓作者的境遇
(C)甲詩空間發展是由遠到近,乙詩則由近到遠 (D)甲詩以視覺描寫收尾,乙詩以聽覺描寫收尾。
( )(3)根據甲詩的敘述,如果李白對孟浩然說了一段話,下列何者最有可能?
(A)江南暮春,鶯啼柳長,願君遍遊名園,盡賞美景
(B)時值盛夏,蜀中燠熱,請君避暑調息,善自珍重
(C)蒙君不棄,東來相見,弟當避席倒屣,候君長亭
(D)君將西行,塞外苦寒,容弟敬奉薄酒,以盡前歡。
( )3.彬彬以平聲韻習作七言絕句一首,詩題臨別:「暮雨初晴月上軒,丹楓蕭瑟滿山院。憑欄無語癡相牽,百感中來不忍言。」關於這首詩的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A)前兩句詩著重景物的描寫,呈現出黃昏入夜的秋景
(B)後兩句詩著重情感的抒發,表達出久別重逢的心情
(C)因本詩為平聲韻,第二句末字改為「園」字才合律
(D)本詩第三句末字不須押韻,改為「對」字即可合律。
( )4.請閱讀以下詩文,並回答問題。
甲、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乙、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煞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
注釋:扶桑:相傳東海外有神木名為扶桑,是日出之地。亦為日本別名。
( )(1)關於這兩首詩的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詩描寫時間為晚上,乙詩描寫時間是清晨 (B)甲詩送別地點在扶桑,乙詩分別地點在揚子江 (C)甲詩作者將與友人同行,乙詩作者送友人獨往 (D)甲詩友人以船為交通工具,乙詩友人亦是如此。
( )(2)關於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乙兩詩皆遲至末句才點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甲乙兩詩各自重複某些字詞,增添詩的節奏感 (C)甲詩由眼前景寫到想像景,乙詩從想像景寫到眼前景 (D)甲詩只有二、四句用韻,乙詩是一、二、四句皆用韻。
5.李白在創作詩歌時善用「誇飾」手法,使得詩境具有想像空間。
請判斷下列的李白名句,使用誇飾手法請打○,未使用誇飾手法請打╳。
(╳)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
(○)3.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4. 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
(╳)5. 浮雲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6.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7.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8.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秋浦歌)
(╳)9.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10.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
6.從以下的文句判斷為何者派別? (A)浪漫派 (B)寫實派 (C)田園派 (D)邊塞派
( )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 )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3.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 )4.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5.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6.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7.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8.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七
、會考出現的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