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獻琴:良琴蒙塵與價值重估

格式
docx
大小
32.86 KB
頁數
7
上傳者
命題光碟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05-05,离现在 9 17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郁離子選—工之橋為琴、垢食



號 姓名

壹、訊息檢索


一、工之僑為琴

1.請依課文檢索出故事中的訊息---

人:工之僑、太常、國工(樂官)、漆工、篆工、貴人

時:事件發展前後持續一年多

地:朝廷、民間(市集)、宕冥之山

物:良桐、琴

事:(請以工之僑為主角,找出事件發展的四個階段)

開始

發展

轉點

結果

工之僑得良桐,製為良琴

以琴獻太常,但太常以”琴弗古”為由退還


工之僑將琴身仿古,以高價賣出,樂官再次見琴,奉為珍寶

工之僑感嘆世道虛妄,入深山隱居


2.工之僑與國工判斷琴之優劣的標準分別為何?

人 物

判 斷 標 準

工之僑

音色是否優美

國工

琴身是否古雅

3.工之僑在獻琴遭拒後,對琴施做了哪些工序?

1.謀諸漆工,作斷紋。

2.謀諸篆工,作古窾。

3.匣而埋諸土,為期一年。


4.在得知仿古琴得到重視後,工之僑做出何種抉擇?

入宕冥之山隱居


二、詬食

1.文中齊人、館人分別有哪些行為?

人物

行 為

齊人

詬食、壞器、投匕器

館人

見齊人種種惡行,但是忍著不說,之後以狗贈齊人。

2.齊人到什麼時候才發現館人贈狗是別有用心?

某日齊人用餐時,在旁伺候的僕人因為看到齊人與狗都且詬()且食而忍不住失笑,此時齊人才赫然發覺館人贈狗是別有用心。



貳、發展解釋與省思評鑑


一、工之僑為琴

1. 工之僑與國工判斷琴之優劣的標準你比較認同何者(抑或何者較客觀)?為什麼?

我認為工之僑的評斷標準較客觀,因為我們應該看重的是琴的本質──音色,而非外貌。


2.工之僑將琴改造的目的是什麼?你認為他達到目的了嗎?

1改造目的(可複選):

刻意營造琴身名貴之感,以求高價售出。

澈底改善琴的音色,以求名實相符。

仿造琴身古舊之感,企圖將之偽造為古物。

藉此測試世人是否真有鑑賞古董的能力

2我認為達到了。因為後來良琴果真因為外表古雅而獲得樂官青睞,但也因此進一步證明世人沒有鑑賞能力,工之僑先前的預設得到印證。


3.工之僑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劉基欲藉良琴的遭遇反映何種社會風氣?對應於《郁離子》的寫作背景,你覺得作者想藉此寓言點出執政者何種弊病?

1.良琴的遭遇反映出世人凡事只重外表,不重實質,甚而有根深柢固的貴古賤今觀念。

2.《郁離子》寫作於元末明初。元朝實行種族制度,以此任用官吏,造成真正的人才難以見用。

3.劉基子此則寓言諷諭執政者昏庸愚昧,不識人才。


4. 工之僑最後「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就你所知,中國歷史上有哪些人的選擇與工之僑相同?你認同嗎?為甚麼?

1.:長沮、桀溺

伯夷、叔齊

竹林七賢

2.(由學生自行回答)


5.請將文章中運用「對比」技巧的部份整理出來,並分析作者如何運用此技巧以凸顯主題?

1


音色

外形

遭遇

良琴改造前

優美和諧

嶄新

遭樂工以「弗古」為由,退還。

良琴改造後

優美和諧

古雅

貴人以高價購買,且樂工視為希世珍寶。

2)良琴的本質(音色)未變,然而琴的遭遇(世人的評價)卻前後迥異,世人「不究實質,只重外表」的現況被凸顯出來。作者藉此諷刺執政者用人不論真才實學。


二、詬食

1.請就齊人、館人的行為推知他們的性格特質:

人 物

行 為

性格特質

齊人

詬食、壞器、投匕器

性情暴躁,欠缺涵養。

館人

1.見齊人種種惡行,但是忍著不說。2.之後以狗贈齊人。

1.館人見齊人種種惡行,卻能”忍弗言”,可見其個性深藏內斂。

2.之後以狗贈齊人,用迂迴的方式讓齊人照見自己的醜陋行徑,可見館人之委婉機智。


2.請將段落寓意與前段故事中的人物情節結合起來。

寓意一

自侮

而後侮之

人物、情節

齊人詬食的行徑粗魯無禮,給人觀感極差,其實就是自侮的行

館人贈狗,讓齊人照見自己的醜陋行徑,這是間接羞侮齊人的手段


寓意二

飲食之人

賤之

人物、情節

齊人且垢且食、壞器,可見他不重修養,欠缺內涵,即是「飲食之人」

齊人的行逕,會招來旁人的輕視


3. 〈垢食〉點明寓意的方式與〈工之僑為琴〉有何不同?你喜歡哪一種(抑或都不喜歡)?為甚麼?

篇目

點明寓意方式

優點

工之僑為琴

由作者直接道出寓意

藉故事人物之口說出寓意

僅呈現故事,不點破

由故事人物道出寓意的方式,較能引導讀者進入故事情境對其遭遇感同身受,進而接受其說法。

詬食

由作者直接道出寓意

藉故事人物之口說出寓意

僅呈現故事,不點破

由作者直接道出寓意,較有作者主觀評論的意味。

另外不點破寓意,留待讀者體會領悟的方式,因其不設限制框架,所以給予讀者較多的思考空間。



參、延伸閱讀

一、文章解讀與思辨

  請於閱讀框線內的文章後,回答問題:

()請找出文章中兩位主角(工之僑、卞和)遭遇與應對之道的相同、相異之處。

()請就二人(工之僑、卞和)的行為分析其處世態度,你比較認同誰的做法?為什麼?

  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一)、(二)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


《郁離子.工之僑為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朞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韓非子.和氏之璧》

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為誑,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翻譯
春秋時,楚國有一個名叫卞和的人,在荊山東麓的一個山洞內得到一塊玉璞,也就是內部包含著玉的石頭。他便將這塊玉璞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心存疑慮,便叫來玉匠進行鑒別。豈知那玉匠是個平庸之輩,看了之後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欺君,砍斷了卞和的左腳。
厲王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又捧著這塊玉璞去獻給武王。武王又叫來玉匠鑒別,玉匠看了看還是說卞和所獻的只不過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而已。武王同厲王一樣認為卞和欺君,讓人砍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想去獻玉,可是他雙足俱廢,再也無法行走了,只好把玉璞抱在懷裡,爬到荊山腳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眼淚流完了,從眼角溢出來的竟是一滴滴鮮血。文王聽到有關卞和哭玉的消息後,派人詢問他痛哭的原因,對他說:「天下人因犯罪被砍斷腳的人很多,你為何哭得這麼悲傷啊!」
卞和回答說:「我並非因為砍斷了雙腳而悲傷,我所痛心的是珍貴的玉石被看成是普通的石頭,忠貞的人卻被當成了騙子!」文王得知後,將卞和與那塊玉璞請進了宮裡,令玉匠鑿開玉璞,果不其然,裡面是一塊美輪美奐的玉石,玉匠經過精心製作,將這塊玉石製成了一塊圓形玉璧。卞和的冤案被平反昭雪,文王將玉璧命名為「和氏璧」,以紀念卞和的忠貞。



  1. 相同處

1.工之僑因良琴音色優美而獻琴,卞和因知璞石中有美玉而獻玉。兩人都以美物進獻,但都因世

人欠缺鑑賞眼光而遭拒。

2.良琴之於工之僑,璞玉之於卞和,都相當程度的寄託了他們個人的價值(工之僑的才能、卞和

的忠貞),所以當他們進獻遭拒時,仿彿也如同自身價值遭到否定,所以內心的失落與悲痛,甚

於一般人。

相異處:

二人遭拒之後的因應之道不同:工之僑將琴仿古,卞和在被刖足後再度獻璞,未有任何變通之

舉。

(二)處世態度

工之僑在遭受挫折後能權衡應變,在不影響原則的前提下,稍作變通。而之後他悲嘆世道虛妄,選擇獨善其身。

卞和自首至尾不改其初衷,亦不曾有變通之舉,表現出擇善固執的態度。

(欣賞何者由學生自由發揮)


二、寓意判斷練習

寓言故事的特色在於藉虛構故事以間接呈顯寓意。而寓意有時隱身於故事情節中,留待讀者自行領悟;有時藉故事中人物或作者親口道出,以明白傳達寓意。以下有三則寓言故事,請你於閱讀後,化身為作者(亦可如劉基化身為郁離子,為自己取封號,然後將它填入【】中),為故事寫上寓意。


(一)東食西宿

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曰:「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藝文類聚》卷四十引《風俗通》

語譯:

有一個齊國人,他有一個女兒,當時有兩家的男子都取她為妻。東家的男子相貌醜陋,但家境富有;西家的男子容貌俊秀,但家境貧窮。女方的父母一時也難以為女兒決定,於是就和女兒商量,便告訴她:「女兒啊!如果你不好意思開口說,就用露手臂的方式讓我們知道。」結果女兒露出兩邊的手臂。父母覺得奇怪,問她原因,她說:「我到富有的東家吃飯;而去相貌英俊的西家住宿。」

【 】曰:


(二)山雉與鳳凰

楚人有擔山雉者,路人問何鳥也。擔雉者欺之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今直見之,汝販之乎?」曰:「然。」則十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將欲獻楚王,經宿而鳥死。路人不遑惜金,唯恨不得以獻楚王。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凰,貴,欲以獻之,遂聞楚王。王感其欲獻於己,召而厚賜之,過於買鳥之金十倍。《尹文子‧大道上》

【 】曰:

語譯:

楚國有一挑著山雞叫賣的人,路人問他這是什麼鳥啊?賣山雞的人騙路人說:「這是鳳凰。」路人說:「我聽說這世上有鳳凰,現在總算真正看見牠了。你願意賣這隻鳳凰嗎?」賣山雞的人回答說:「好啊!」路人出價十金。賣山雞的人不同意,要求出價加倍,才把山雞賣給路人。路人想把這隻鳳凰獻給楚王,但是經過了一夜,牠就死了,路人並不憂慮白白花掉那些錢,只恨不能把鳳凰獻給楚王。全國上下紛紛傳說這件事情,都認為那隻是真正的鳳凰,十分珍貴,所以路人想要把牠獻給楚王。這件事最後終於傳到楚王耳裡。楚王被路人想把鳳凰獻給自己的行為感動,於是召見路人,並給他非常優沃的賞賜,價值甚至超過他買山雞的十倍。


(三)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

積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外,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 】曰:

翻譯

有個臨江人打獵時捉到一隻小麋鹿,便帶回家畜養。剛進門時,家裡養的一群狗都流出口水,翹起尾巴朝小麋鹿跑來。那獵人很生氣,大聲驚嚇狗。從此他每天把小麋鹿抱著接近狗。讓狗習慣小麋鹿,命令狗不准動,逐漸讓狗與它戲耍。

日子久了,狗都能順從主人的意願。小麋鹿漸漸長大,忘記了自己是麋鹿,以為狗真是自己的朋友,一起玩撞翻滾,更加親熱。狗害怕主人,表面與麋鹿週旋得很好,但是時時舔著它的舌頭,心裡總想把牠吃掉。

     過了三年,有一天,麋鹿走出門外,看見外面的狗在路上成群結隊,跑去想與它們戲耍。外面的狗見了又高興又發怒,便一同把它咬死吃掉了,皮毛骨頭散落在路上,麋鹿到死也沒明白過來!




肆、寫作練習

短文寫作--弦外三兩聲:聽聽良桐怎麼說

〈工之僑為琴〉寓言中,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敘述一段良桐的遭遇,藉此譏刺當時社會「貴古賤今」的風氣,進而諷諭執政者不識人才的現象。

現在,請你化身為文章中的良桐,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說說你對自己身世的所思所感,並且針對工之僑、樂官及貴人的作為提出評論。文長約500字。


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