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氣味、顏色、聲音等易於消失之原始狀態
(A) (B) (C) (D)
7. 採取手部之射擊殘跡,應於案發後幾小時內儘速採集未經清洗、擦拭、救護之手部殘跡?
(A) 8 小時 (B) 12 小時 (C) 16 小時 (D) 20 小時
8. 下列何者不是犯罪情報研判及濾除的基本原則?
(A) 是否吻合經驗法則(B) 是否吻合主觀情境
(C) 掌握複式查證 (D) 掌握實地驗證
9. 主要偵查重點在於找出發生特定犯罪行為的物證、以物證去連結(Link)犯下該案的特定人、取
得被害人及證人的證詞、取得犯嫌接受偵訊時的口供,此一偵查模式稱為?
(A) 犯嫌為主(Suspect Centred) (B) 證物為主(Evidence Base)
(C) 被動反應(Reactive) (D) 主動先發(Proactive)
10. 在案情研判中,研判犯罪工具的主要偵查價值為何?
研判作案人情緒
連結特定犯罪者
推定可能犯罪者
歸納犯罪手法
(A) (B) (C) (D)
11. 在重大治安事故中,下列何者不是新聞聯絡官的主要職責?
(A) 安排新聞發言人與相關人士訪談或接受採訪
(B) 設置特定媒體採訪區,以保護記者安全,並利於記者拍攝及觀察
(C) 管制新聞記者的進出,以確保記者不致干擾警方的行動
(D) 準備照片及錄影畫面,定時發佈訊息
12. 在緊鄰偵訊室的地方設置一間觀察室,具有何種功能?
在長時間偵訊時,可作為主訊、陪訊、戒護等人員輪流休息之用
在不影響隱私下,能觀察到犯嫌的表情與聽到所說的話
彙整犯嫌的行為態樣,以提供之後的偵訊人員參考
在適度防止脫逃、自殺的措施下,能觀察犯嫌單獨留在偵訊室裡的種種反應
(A) (B) (C) (D)
13. 關於犯嫌的情緒反應或行為徵候,下列何者較不可能在偵訊過程中顯露?
(A) 沉默現象或焦慮徵候 (B) 氣定神閑或語調清晰而確切
(C) 絕望或自我放棄 (D) 無禮態度或憤怒激動
14. 犯罪者會移動到住處以外地區犯案,此處距離他日常生活作息地區有一段距離;亦即犯罪的
居住區域與犯罪區域兩者並不重疊,此種犯罪者稱為?
(A) 劫掠型(Marauder) (B) 通勤型(Commuter)
(C) 有組織型(Organized) (D) 無組織型(Disorganized)
15. 下列關於犯罪者作案的空間行為模式(Spatial Behavioral Pattern)之描述,何者不正確?
(A) 犯罪常發生在犯罪者居住地附近,符合最省力原則(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B) 作案路程(Journey to Crime)符合距離遞減效應,越遠離犯罪者居住地,犯案次數越少
(C) 青少年犯案大多在居住地區附近,作案路程距離通常較成年犯短
(D) 作案路程隨犯罪類型不同而有差異,暴力犯罪者的作案路程通常較財產犯罪者長
16. 在命案偵查中,犯案兇嫌將屍體移到床上,再以枕頭墊在頭部下,並以毛毯覆蓋身體,就好
像一切都沒發生似的;其目的是想從難過、懊悔(Regret)的情緒中獲得恢復,以抒解內心的壓
力,此一特殊行為稱為:
(A) 解離(Dissociation) (B) 還原(Undoing)
犯罪偵查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