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試以 Freud 之性心理理論、Kohlberg 的性別認同發展認知理論、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
以及 Piaget 性別基模理論解釋幼兒如何習得性別認同?(25 分)
【參考解答】
(一) Freud 性心理理論
性心理分析論中,有關人的發展包含下面五個階段
其中 3~6歲的性器期中,孩子會產生戀父或戀母的情節,並藉由認知到男性性器官的這件事,
來而解決戀父或戀母的衝突,並進而產生向同性別父母表現認同的行為。其強調的孩子的早期
經驗和主要照顧者對其影響,會進入到孩子的潛意識中產生所謂的性別認同,因此,性別認同
是潛意識和部分生物基礎的發展。
(二) 社會學習理論
強調性別認同的發展是透過環境習得,是由環境直接接受到不同的對待、增強和處罰,以
及間接透過觀察學習和模仿而形成的。
孩子會注意到不同性別所產生的行為表徵,並了解其中意義
孩子透過觀察學習與模仿,做出不同性別可能產生的觀念和行動
(三) Kohlberg 性別認同發展認知理論
強調性別認同的發展是配合認知發展階段而自發性學習到的。性別認同是孩子透過社會文化

環境來建構自己的性別認同。
1.性別認同期
1.5-3 歲間,對於男女性別的區分,主要以外表來分,對性別角色的服從,取決於行為
賞罰而來。
2.性別穩定期
約在 3到6歲之間,隨著語言與認知能力的進步,孩子開始了解與自身性別有關的訊息。
4歲左右,大部分的孩子就開始有性別穩定的理解,知道性別是穩定的。
3.性別恆定期
約在 6、7歲左右以後,孩子對性別的認同開始恆定。這時的孩童就已經具有「性別保留
概念」的能力,即使男生穿裙子,也不會變成女生。
(四) Piaget 性別基模理論
整合了社會學習理論及認知發展理論,並強調當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其認為性別認同發
展是在性別基模的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而所謂性別基模是指藉由觀察文化中所呈現的兩性
差異,進而產生認知結構,而在性別基模產生的過程中,孩子會學習去評估何謂適當的行
為,進而產生性別認同。

二、人類功能架構是採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ICF)模
武。依據此模式人類功能的架構共有五個面向:智力能力、適應行為,健康、參與度,以及環境背
景,請試述智能障礙顯現在這五個面向的概念 (25 分)
【參考解答】
傳統上,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是延續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損傷、障礙、及殘障分類
系統(ICIDH)精神,而兩者最大的差異是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加入「環境因素」與互助
概念,目前使用該系統在臨床應用上最為廣泛的是復建領域。
(一)智力能力
個體如因為他/她的智力能力與同年齡者的常態分佈狀態相比,產生異常,且時間持續超過六
個月,以致於限制他/她的社會生活參與,他/她被視為智能障礙,其孩子因智能障礙而受限制。
(二)適應行為
使智能障礙者能「盡量像一般人一樣能正常」的過生活及參與社會,並不單只是國家的責任,
而是全體人民的責任。僅靠社會給付及其他救助只能減輕困難及促進智能障礙者享有社會生
活,並無法提供絕對的保障;因此需要針對智能障礙者及社會的努力才能達成。以復健師為例,
他需觀察障礙者的適應行為,這些資料都可以用來確定適應行為和能力將可以如何被改善。例
如:教導智能障礙兒童了解各種情緒,將有助於智能障礙成員間有效互動,並增加障礙者未來
與家人或社會間的參與。
(三)健康
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評估身體結構與功能的損傷狀況之後即由復健或護理等相關
專業人員,評估個體可以參與社會之程度以及環境對個人的支持因素。因此健康面向是協助智
能障礙孩子,在未來的處遇機制中,重要的一環。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模式,認為
必須從健康(身體功能及結構)、行動能力和參與能力、環境因素都進行評估方能得至正確的結
果,而且不同向度之間會彼此影響該向度嚴重之程度。

(四)參與度
參與是指存在有兩人以上的生活情境之參與。所謂的參與度即”支持”的一項,包含家庭、機
構及社區的支持,特別提供這群智能障礙的孩子,能參與在學校、工作場所、運輸等場域,協
助他們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當然在推行 ICF 系統時,仍須評估讓障礙者及其家人的溝通,以
利障礙者有更好的社會參與度。
(五)環境背景
環境是指與日常生活和居住相關之自然、社會和態度的環境。孩子因為損傷後的限制及與環境
的互動,都須在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中評估。因為必須考慮到環境因素造成的可能
阻礙。因為環境所造成的限定,也需要納入未來處遇介入後的改善成效中一同評估。

三,心理困擾症狀可區分為兩類,一類為外在精神衝突者,另一類為內在精神衝突者,請分別敘
述這兩類的行為表徵。兒童的發展為困擾之聯結反映了那兩種危險信號?為了減少危險信號的發
生,幼保人員或教師有何因應方武?(25 分)
【參考解答】
(一) 心理困擾症狀
所謂心理困擾症,就是指致造兒童在生活、學業、人際關係和工作等方面,產生顯著困難的
症狀,輕者影響孩子身心發展,重者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安危,而心理困擾症狀可分為以下兩
者。
1.外在精神衝突者:持續性的表現外向性的攻擊、反抗、衝動、過動、自殘等行為。
2.內在精神衝突者:內向性的退縮、畏懼、焦慮、憂鬱等行為,或其他精神疾病等問題。
(二) 兩種危險信號
※內在信號
(1) 當孩子有自殺傾向的高風險性格時:包括容易鑽牛角尖、內向、沉默寡言、遇到困難
或挫折時較少將心事與人分享、思想執著、負面且悲觀,以及不能接受失敗等性格問
題時,就是可能在發展上出現困擾。
(2) 要留意孩子是否對喜歡的東西失去興趣、表示失眠或睡得不好、沒有食慾、將自己喜
歡的東西送給別人、與人談論生與死的話題、或變得越來越退縮和不想跟人接觸,這
些都是精神困擾產生的信號。
※外在信號
(1) 留心孩子近期與家人及朋友的相處問題、在學業和重要關係上所面對的挫折。
(2) 一般來說,自殺很少是一時衝動的行為,在事發前,往往可以察覺孩子在情緒上的變
化,例如抑鬱、心情低落,鬱鬱寡歡、沒精打采,以及激動和易哭等等。
(三)因應策略
1. 對孩子的「情緒反應」要更為敏銳。

2. 可以利用相關的界定指標和評定量表等工具,發現孩子在內外向情緒與行為困難上的頻
率和嚴重性。
3. 發現孩子有困擾時,應同時實施處置和輔導,提供學生適切的輔導措施。
4. 團隊跨領域合作,由教師、輔導人員及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生、社會工作人員、父母
或監護人等其他相關的專業人員,廣泛蒐集學生資料,包括生理及心理檢查、智力測驗、
人格測驗、行為檢核表、直接觀察、父母晤談、學生晤談、軼事記錄和訓輔記錄等多項
資料,再加以彙總,並參照情緒與行為障礙的內涵、定義與指標,綜合研判及鑑定學生
的困擾和需求,再進一步提供教育或治療服務。

四、美國加州大學發展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 執行了縱貫性研究,其將父母教養風格區分為兩
個向度(溫暖與控制) ,試問依上述兩個向度又可加以區分為那四種類型?並請敘述此四種類型的
特徵,分別對兒童之影響為何?(25 分)
【參考解答】
一、Diana Baumrind 教養類型
心理學家 Diana Baumrind 檢視不同的教養方式,依據溫暖與控制等向度,將教養方式歸
為四種類型如下。
二、教養類型特徵與對兒童的影響
(一)開明權威型:
1.特徵
此型是最有利子女成長的教養型態,當父母親在實施教養行為與責任時,會關心孩子
的需要、適時調整與溝通,並站在孩子立場同理他的感受;再者制定合理具彈性的規
範、引導子女有良好的行為,在溫暖與控制兩向度間達到平衡。
2.對孩子的影響
(1)孩子較容易自動自發、有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2)較具正向的自我概念,對自己有自信。
(3)較有創造力,願意嚐試新的經驗。
(4)能對自己負責,有計劃性和自制力。
(5)願意尊重他人,與人溝通互動能力較佳。

(二)專制威權型:
1.特徵
此型父母因本身人格特質、不良觀念及文化制約等因素,常用控制、威權、要求、嚴
格、過度期望的教養態度對待孩子,容易為符合社會期望來限制孩子的發展與行為。
2.對孩子的影響
(1)受控型:孩子容易缺乏自信、自卑、退縮、害羞。對於自我抱持懷疑與貶抑的想法,
容易出現依賴與認命的表現。
(2)反控型:孩子容易出現叛逆、負向情緒與行為、控制慾、高堅持、不輕易放棄等人
格。
(三)寬鬆放任型:
1.特徵
此型父母對於孩子容易出現,過度屈從、保護、寵溺,以及期望較低的教養態度,並
且沒有堅定的教養原則。對於孩子所有的要求和不當行為,都願意滿足與接受。
2.對孩子的影響
(1)孩子容易衝動、自我控制不良,對於情緒和規範的控制有困難。
(2)凡事容易以自我的需求為中心,不去考慮他人。
(3)對於行事原則不明確,判斷力與責任感不足。
(4)缺乏對他人的尊重,易霸道,不合群,且不易與他人合作。
(四)忽視冷漠型:
1.特徵
父母可能缺乏教養知能,對於孩子的基本照顧與保護未能盡責,甚至連養育的功能都
可能出現問題。此類型父母對孩子冷淡、冷漠、忽視需求,或是父母本身也有嚴重生
活適應、人格適應、社會適應的問題。
2.對孩子的影響
(1)可能對父母及社會產生怨恨、想報復的想法,造成情緒發展不良。
(2)孩子容易產生負向的自我概念和人格。
(3)容易與人疏離,無法和他人發展出良好的親密關係。
(4)可能出現身心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強迫行為等。
(5)無法穩定發展自我規範能力和社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