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外交領事人員及
外交行政人員、民航人員及原住民族考試試題
※注意: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請以藍、黑色鋼筆或原子筆在申論試卷上作答。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代號:
頁次:
-
一、某一行政區域內住有 1、2、3三個選民,其對某項公共財的需求分別為
D1、D2、D3,且D1<D2<D3。假若該公共財的生產函數屬於「規模報酬
不變」,且其單位生產成本由這三個選民平均分擔。請依據這些假設,申
述以下與 1943 年波文(Bowen)所提出的「多數決投票(majority voting)
模型」之相關問題:(每小題 5分,共 25 分)
根據文獻上的定義,「波文均衡」(Bowen equilibrium)意旨:根據簡單
多數決之決策規則對該公共財的預算水準進行表決,所達到的表決均
衡。據此,請繪圖推導出達到該表決均衡的必要條件為何?
承第小題,多數決投票的表決結果主要由何種選民的偏好所支配
(dominate)?又,若該行政區域內「中位數所得之選民」的所得增加,
是否會造成波文均衡的預算水準增加?
請根據第小題之繪圖,申述「財政幻覺」(fiscal illusion)的問題。
唯有當所有選民對公共財的偏好呈何種統計分配,波文均衡的預算水
準才能達到「柏瑞圖最適(Pareto-optimal)水準」?
當所有選民對公共財的偏好呈「向右扭曲」(skewedness to the right)
的分配時,會不會造成公共財提供水準過多或不足的問題?
二、有兩條道路:A為窄路,但具有地區性及其他優點;B為寬路,故無「車
容量限制」(capacity limits)問題。如下圖,每增加一輛貨車在 B路上行
駛,其所能獲得的生產報酬不變為MPB=APB。至於 A路,剛開始上路的
車輛數低於其車容量限制時,每增加一輛貨車行駛在 A路上,其所能獲
得的生產報酬也是不變,為MPA=APA,且APA>APB;但當上路的車輛
數超過該路的車容量限制時,該路的使用開始出現「擁擠性」
(congestibility),導致持續每增加一輛貨車行駛其上,貨車的MPA隨著遞減,
致使MPA<APA。請根據此一案例闡述以下問題:(每小題5分,共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