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注意: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代號:
頁次:
-
一、面臨氣候變遷之際,種原蒐集與保存,以及探勘種原之有益性狀/基因對
於育種而言,是重要的工作項目。請描述建立核心種原目的與步驟,以及
保存蒐集種原方法,並評估優缺點。若在蒐集水稻300個種原中,發現抗
同一個稻熱病菌株有56個,將以何種方式來探勘此抗性基因?若在蒐集
水稻300個種原中,發現只有1個種原具有抗新的稻熱病菌株,又將以何種
方式來探勘此抗性基因?(30分)
二、為了配合政府大糧倉計畫,推廣雜糧栽種面積。若要育成之玉米、薏苡之
高產新品種,如何進行育種(包括育種方法的用途、目的與主要選種種類
所帶來在育種選拔的效益)?(20分)
三、利用以操作DNA分子生物的工具應用於作物育種,稱之為分子育種。將
下列三種情境以最適當、最有效率的分子育種方法來育成新的品系/品
種,以改良溫帶型稉稻(Oryza sativa ssp. temperate japonica)耐旱為例,
每個方法只能應用一次,並敘述為何使用選定的方法及其優點與缺點。
(每小題10分,共30分)
此耐旱性基因經由研究,發現澳洲野生稻(O. australiensis)的基因和
溫帶型稉稻的基因序列相比後,發現此耐旱性是因為由幾個鹼基對缺
失(few-bp deletion)所造成而產生。
此耐旱性基因經由研究,發現只有存在澳洲野生稻(O. australiensis),
是由5,000鹼基對(5 kb)轉譯成新的蛋白質而產生抗性。
此耐旱性基因經由研究,發現在熱帶型稉稻(O. sativa ssp. tropical
japonica),由10,000鹼基對(10 kb)轉譯成新的蛋白質。
四、面對氣候變遷,需要從近源野生種擴大現有栽培種的基因池,來達到抗生
物逆境、耐非生物逆境特性,以朝向韌性農業。然而,進行種間或屬間雜
交常遇到一些困難。請說明遺傳上造成困難之處,以及常用於克服種間或
屬間困難的方法。(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