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試題 代號: 30110 
| 
34510 全一張
(背面)
等 別:三等考試 
類 科:各類科 
科 目:國文(作文、公文與測驗)
 
 
 
5 
世界各國時有不肖人士,藉由宗教形式欺騙他人「盲信」而從中獲利,甚至因此造成許多社會案件。
然而過去古人也記錄了類似的歷史事件。下列古人的文章,何者未批評「盲信」的行為?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
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荀子.天論篇第十七》) 
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鱷魚
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韓愈〈祭鱷魚文〉) 
鄭之盜,有入樊侯廟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風雨雹,近鄭之田,麥苗皆死。人咸駭曰:「侯怒而為
之也。」……然當盜之倳刃腹中,獨不能保其心腹腎腸哉?而反貽怒於無罪之民,以騁其恣睢,何
哉?(歐陽修〈樊侯廟災記〉) 
西門豹顧曰:「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欲復使廷掾與豪長者一人入趣之。皆叩頭,叩頭且
破,額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門豹曰:「諾,且留待之須臾。」須臾,豹曰:「廷掾起矣。狀河伯
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鄴吏民大驚恐,從是以後,不敢復言為河伯娶婦(〈西門豹治鄴〉選
自《史記.滑稽列傳》) 
6 
「所謂眼界,或許在歐美人聽來不甚清楚,讓吾們再來解釋一番,即中國的繪畫是假定在很高很高的
山嶺寫作的。你倘使在很高的高度,例如從飛翔於離地面六千呎的飛機上所獲得的印象,他的眼界一
定與處於尋常平面所獲得的眼界不同。當然,測視點的地位越高,則幅合於中心點的線條愈稀。」(林
語堂〈藝術家生活〉) 
引文中所述為繪畫之眼界,其情境與下列何者相近?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 
7 
西元 1982 年在甘肅甘谷毛家坪曾經發掘過一批秦人墓葬,時代自西周早期至戰國初期。這批墓葬的
隨葬陶器形態和組合與周人十分相似,葬式卻完全不同,但其文化面貌也與西戎沒有相近之處。西元
2011 年,考古學家又發掘了甘肅清水李崖遺址,時代自西周早期至晚期,其中包括許多秦人墓葬。
這批墓葬的隨葬陶器、葬式都帶有明顯的殷商風格。從這些發現來看,早期秦人文化「  」。根據上
文,「  」的結論應是: 
是以商文化為基礎,並結合西戎文化 
是以周文化為基礎,少量融合商文化 
與西戎關係不大,與商文化關係密切 
與西戎關係不大,與周文化關係密切 
8 
歷數近代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猶太裔科學家、政治家或經濟學家的背景,不難發現,他們除了在本身
領域中優秀到可以影響世界情勢或是人類未來之餘,多半都還擁有一個與文學、藝術或是歷史相關的人
文愛好,例如愛因斯坦與小提琴、物理頑童費曼和繪畫、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與單簧管、美國聯
準會主席葉倫與集郵等等。而且他們的人文愛好,絕非臺灣流行的父母將孩子送進才藝班,一旦孩子進
了心儀的學校後,才藝就任其荒廢的表面式培養;相反地,猶太菁英們的人文愛好,顯然發自內心,並
且伴隨一生,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我活在音樂的白日夢裡;我以音樂看待我的生命」。原來擁有一
群具備人文情懷且視藝術為生活必需的菁英與領導階層,能夠為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帶來多麼巨大且
正面的影響力。下列敘述,並非作者文中意思的是: 
介紹優秀猶太裔菁英之興趣、成就,連結所發生的影響 
揭示國家優勢,主要來自充滿深厚人文藝術素養的薰陶 
指出臺灣教育模式以進才藝班作為入學手段的功利取向 
憂心臺灣蕞爾小島,無法以科學、科技與世界各國競爭 
9 
許多日子以前的某些時候,我常自以為已無法再感受歡愉的滋味了,……,並認為此生將這樣地在忿懣
裡走著、咳嗽、老去。這時,雷雨聲中的恬靜裡,我卻已曉得,我不應該因為過去通過歪扭的媒介走入
世界就變得落寞。當天地間萬物貫注於生長的時候,似乎其他的什麼都不值得怨恨和記掛了,最該珍視
的是自己的完整。因此,我開始自覺得如此溫柔,如此強健,如此地神。 
依據上文,作者開始感覺到自己溫柔強健,主要是因為: 
雷雨聲的震懾效果   
悔悟過去受到歪曲的媒介影響 
明瞭自己過失,此生不該怨恨記掛別的事物 
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此心因而興起無限生機 
10 
「醫生是一種特殊的行業,它和神職人員一樣,具有很濃厚的獻身意味,神職人員盜取了『天國的奧
秘』,醫生則盜取了『生命的奧秘』,他們享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特權』,他們均是逾越了人生的
某種範圍,而必須為此付出他們的許諾及誓言的人。」本文旨在強調: 
醫師面對生命,醫德需有崇高的要求;面對病人的病痛及死亡,因為不明瞭它的意義,必須更心懷敬謹 
醫師要扮演好見證個體死亡的角色,必須超越自身生命經驗的限制,從哀戚的死亡情境中抽離,才
能克制生命在其手中消失的驚惶 
科技的發達,固然治癒人類許多疑難疾病,使病人脫離痛苦,回到生活的常軌。但醫學並非萬能,
面對死神,仍有必須讓步的時刻 
醫學訓練使醫學生無心盜取了生命的奧秘,開啟醫者了解生命幸福之鑰,但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
卻是以無數生命的犧牲、受苦換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