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
頁次:
-
25 「由於家庭成員有共同偏好與目標,因此成員們會依據各自的相對優勢與家庭整體所需,分別投入
適當的勞力或金錢,以共同完成家庭產出」是屬於下列那個理論的觀點?
資源交換論 階級文化論 符號互動論 新家庭經濟論
26 根據社會學家米爾斯(C.WrightMills)的觀點,什麼是「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一種讓人專注於個人心理狀態的能力 一種觀察社會變遷歷史的技術
一種將個人經驗與更大社會脈絡連結的能力 一種用來分析經濟發展趨勢的工具
27 下列關於「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與「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s)的敘述,何者最能體現
高夫曼(Erving Goffman)所描述的全控機構對個體社會自我的重塑機制?
一位出國交換的學生,在寄宿家庭中適應新文化並逐漸改變其原有的生活習慣與人際互動模式
一位失業的中年人因生活壓力轉而參與自我成長課程,並改變其對工作的價值觀與自我認同
一位職場新鮮人在進入公司後接受新人訓練,逐步內化企業文化與職場規範
一名囚犯在監獄中被編號、剃髮及穿上制式囚衣,並被迫遵守嚴格時間表與規訓制度,以取代其原
有身分與行為模式
28 社會學家瑞哲(George Ritzer)提出了「社會的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的說法(1996),
下列那一項最能準確說明其主要特徵之一?
麥當勞化使顧客能自由選擇個人化的用餐體驗
麥當勞化強調員工擁有彈性與創意的工作方式
麥當勞化的影響僅限於速食產業,不涉及其他社會領域
麥當勞化重視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與控制等原則
29 下列那一選項最正確地呈現偏差行為的「相對性」與「情境性」特質?
一個行為若被某文化視為偏差,就會在所有文化中被視為偏差
穿著泳裝在海灘被認為合理,但若在葬禮上穿著相同服裝則可能被視為偏差,顯示偏差的情境性
若某行為未觸法,則無論文化或情境如何,它都不應被視為偏差
偏差行為的定義隨時間改變,但這種改變僅限於正式法律制度中,例如犯罪定義的修正
30 關於「無受害者犯罪」(victimless crimes)的敘述與推論,下列何者最正確?
無受害者犯罪僅限於個人層面的行為,因此不會對家庭或社會造成實質影響
由於當事人不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社會應尊重其自主選擇,不應將其行為入罪
無受害者犯罪通常為自願行為,因此與暴力和財產犯罪並無關聯
雖稱為無受害者犯罪,但這類行為可能對家庭與社會造成連鎖性的負面影響,因此這類行為容易被
誤會為不是真正的犯罪
31 下列關於「正式社會控制」(formal social control)與「非正式社會控制」(informal social control)
的敘述,何者正確?
非正式社會控制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源自童年社會化過程中對規範的內化,使個體自願遵守期待
行為
正式社會控制比非正式社會控制更具持久性,因為它植根於個體的內在良知與情感連結
非正式社會控制的作用來自法律制度與外部強制力,因此常見於警察與司法機構的日常執法
正式社會控制多半存在於家庭與同儕關係中,因此對青少年階段的偏差行為最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