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 2學期歷史科九年級第一次段考試題卷
年 班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1-30共30題,每題3分)
1. ( )19
世紀前期,拉丁美洲人民因受到自由思潮與民族主義的影響,而引發脫離哪兩國的統治,建立獨立政權的運動
? (A)西班牙、美國 (B)英國、荷蘭 (C)西班牙、葡萄牙 (D)葡萄牙、美國。
2. ( )附圖為
19
世紀初的一則諷刺漫畫,是指有個地方戰亂衝突不斷,像沸騰的熱鍋,一不小心就
波及介入的列強。請問:漫畫中的熱鍋是指下列何地?(A)阿拉伯半島 (B)巴爾幹半島
(C)義大利半島 (D)伊比利半島。
3. ( )他是歐洲史上少數真正明瞭戰爭是政治延伸的人,他總是朝著其能夠達成的目標而努力,並
善用各種軍事外交政策促成國家統一,而他也被稱為「鐵血宰相」。請問:上述的「他」可能
是下列哪一位歷史人物? (A)查理曼 (B)梅特涅 (C)俾斯麥 (D)拿破崙。
4. ( )歷史課時,老師請同學說出
19
世紀德國與義大利統一的過程,下列何人的敘述錯誤? (A)湘婷:「兩者統一
皆受民族主義的影響。」 (B)儒雅:「兩者皆透過戰爭而完成統一。」 (C)惠玲:「兩者皆成立關稅同盟號
召統一。」 (D)易軒:「法國為兩者共同的統一障礙。」
5. ( )16
世紀末,已有日本人到臺灣本島活動。然而
17
世紀中期,荷蘭、西班牙等海權國家相繼在臺灣競逐時,何以
不見日本蹤跡? (A)清廷驅逐日本勢力 (B)鄭氏時期實施海禁政策 (C)日本實施鎖國政策 (D)荷蘭、西
班牙聯合抵制日本。
6. ( )寫實主義是
19
世紀文藝發展主要派別之一,其興起背景為何? (A)科學革命 (B)工業革命 (C)美國獨立
(D)啟蒙運動。
7. ( )「帝國主義」通常是指一種政治主張與實踐,在歷史上曾出現新、舊帝國主義的說法,下列有關這兩者的比較,
何者有誤?(A)甲 (B)乙 (C)丙 (D)丁。
8. ( )西元
1914
年發生於歐洲的「塞拉耶佛事件」,原為奧、塞之間的區域衝突,結果卻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
火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為何? (A)不同國家結盟對立 (B)國際姑息主義高漲 (C)美國實行孤立主義
(D)民族解放運動興盛。
9.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成立維持永久和平的國際組織是下列何者? (A)國際聯盟 (B)聯合國 (C)
歐洲聯盟 (D)美洲聯盟。
10. (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也帶來了哪一方面的正面影響?(甲)確保永久和平(乙)婦
女地位的提升(丙)文學藝術的反思(丁)新帝國主義的興起 (A)乙丙 (B)甲丁 (C)丙丁 (D)乙丁。
11. ( )清領時期,臺灣社會常常發生械鬥的情事或官逼民反的事件,因此常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請問:引起上述情況的
主要因素應為何? (A)漢人的本性勇武好鬥,引起社會動盪 (B)移墾社會的生存競爭激烈,利益衝突嚴重
(C)與原住民的文化衝突,引起社會不安 (D)海洋性格的島嶼,影響人們爭強好勝。
12. ( )資料顯示:「臺灣有史以來第一次選舉,包括州、市會議員與街庄協議會員。這是臺灣住民初次擁有選舉權,投
票率高達 96%。」其上述的時間背景為何? (A) 1870 年代 (B) 1900 年代 (C) 1930 年代 (D)
1950 年代。
13. ( )中國史上某一時期的史料提及當時的社會概況:有一種身分的人,他們的父祖輩從未擔任過政府中大小官吏,他
們靠軍功、改朝換代、君王恩倖而居朝廷顯貴地位,但仍為世族所輕貶。請問:這段史料應該是在記錄下列哪一
朝代的社會現象? (A)西周 (B)春秋戰國 (C)漢朝 (D)魏晉南北朝。
14. ( )小芬到國外旅行,參觀了:(甲)金字塔(乙)帕德嫩神廟(丙)聖索菲亞大教堂。以上古蹟如依建造時間排列,其順
序應為何者?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