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3 −
第44 屆國際數㈻奧林匹亞競賽試題與參考解答
傅承德* 洪文良**
*㆗央研究院 統計科㈻研究所
**國立新竹師範㈻院 數㈻教育系
2003 年第 44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IMO)是在日本的東京舉行;本屆共有 82 個
國家與會,合計 457 位學生代表參賽。競賽
活動是由各國領隊組成的評審會議 (Jury
Meeting)揭開序幕,除了確認各項議題外,
評審會議的一個主要工作是挑選本屆的競賽
試題。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試題是先由各
參賽國(主辦國除外)於規定時間期限內提交
0~6 道試題,再由主辦國的試題委員會
(Problem Selection Committee)研究選出大約
30 道預選試題,分屬代數、分析、數論、幾
何及組合數學等不同領域和不同難度的試
題;最後再經由評審會議票選暨修訂出最後
6道IMO 試題,再依主題內容及難易層次分
配成兩份試題,分別在連續的兩天舉行競
試,每天三道試題,考試時間都是 4.5 小時。
本屆試題經由主辦國的試題委員會選出他們
認為較適當的 27 道試題,再由各國領隊組成
的評審會議經過三天的討論票選出一道代數
題、二道數論題、二道幾何題及一道組合題,
其中第一題為組合題、第二題為數論題、第
三題為幾何題、第四題為幾何題、第五題為
代數題、第六題為數論題。
今年我國六位學生:林金毅(建國中
學)、趙心宇(建國中學)、黃紹倫(建國中
學)、黃道生(建國中學)、廖紹棠(高雄中
學)、葉仲恆(鳳西國中),總成績 114 分,
榮獲一面金牌、二面銀牌、二面銅牌,在 82
隊中名列第十六名。總分前二十名的國家依
次為:保加利亞、中國大陸、美國、越南、
俄羅斯、韓國、羅馬尼亞、土耳其、日本、
匈牙利、英國、加拿大、哈薩克、烏克蘭、
印度、台灣、德國、伊朗、泰國、白俄羅斯。
本文針對此次我國代表團所翻譯成中文版的
六道 IMO 試題提供參考解答,以供國內相關
學者、數學教師等輔導數學資優生之研究、
應用與參考。
㆒、第 44 屆國際數㈻奧林匹亞競賽試
題
第一天
東京,2003 年 7 月 13 日
考試時間:4.5 小時
第㆒題:
令
S=L,而
是一個恰有
101 個元素的
的子集合。試證,在
中存
在著 12 10
L使得下面的這些集合
{}
jj
AxtxAj
=+ ∈ = L
任何相異的兩個都不相交。

科學教育月刊 第 258 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 34 −
第㆓題:
求所有能使
2
23
a
ab b
−+
成為正整數的正
整數對
()
,
a
。
第㆔題:
凸六邊行的任何兩個對邊都有下面的性質:
兩對邊中點間的距離恰等於這兩個對邊長的
和的
倍。試證這六邊形的所有內角都
相等。
(一個凸六邊形
有三組對邊:
和
;
和
以及
和
)
第二天
東京,2003 年 7 月 14 日
考試時間:4.5 小時
第㆕題:
設
為一個圓內接四邊形,自點
向
直線
,
和
做垂線,設垂足分別
為
,
和
。試證
=的充分必要
條件是:
∠的分角線,
∠的分角
線和
這三線交於一點。
第㈤題:
設
為一個正整數且 12
≤≤≤L均為
實數。試證
()
()
22
11 11
21
3
nn nn
ij ij
ij ij
n
xx xx
== ==
−
⎛⎞
−≤ −
⎜⎟
⎝⎠
∑∑ ∑∑
證明上式中等號成立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12
L為一個等差序列。
第㈥題:
設
為一個質數。試證:存在一個質數
,
使得對所有的整數 ,p
−都不能被
整
除。
㆓、第 44 屆國際數㈻奧林匹亞競賽成
績統計
表1. 2003 年第 44 屆IMO 前20 名國家各國
成績統計表
名
次 國名 總分 金
牌 銀
牌 銅
牌 參賽
人數
1 保加
利亞 227 6 0 0 6
2 中國
大陸 211 5 1 0 6
3 美國 188 4 2 0 6
4 越南 172 2 3 1 6
5 俄羅斯 167 3 2 1 6
6 韓國 157 2 4 0 6
7 羅馬
尼亞 143 1 4 1 6
8 土耳其 133 1 3 1 6
9 日本 131 1 3 2 6
10 匈牙利 128 1 3 1 6
10 英國 128 1 2 3 6
12 加拿大 119 2 0 3 6
12 哈薩克 119 1 2 2 6
14 烏克蘭 118 1 2 3 6
15 印度 115 0 4 1 6
16 台灣 114 1 2 2 6
17 德國 112 1 2 1 6
17 伊朗 112 0 3 2 6
19 泰國 111 1 1 3 6
19 白俄
羅斯 111 1 2 2 6
表2. 2003 年第44 屆IMO 中華民國學生代表
得分及成績統計表
姓名 第l
題 第2
題 第3
題 第4
題 第5
題 第6
題 總分 獎牌
黃紹倫 7 7 0 7 7 1 29 金牌
葉仲恆 7 3 0 7 4 0 21 銀牌
黃道生 2 3 0 7 7 1 20 銀牌
趙心宇 7 3 0 7 1 0 18 銅牌
林金毅 7 3 0 7 0 0 17 銅牌
廖紹棠 2 0 0 0 7 0 9 榮譽
獎

數學學習模組的開發與設計-「e百元商店」
− 35 −
㆔、第 44 屆國際數㈻奧林匹亞競賽試
題詳解
第㆒題:
令
S=L,而
是一個恰有
101 個元素的
的子集合。試證,在
中存
在著 12 10
L使得下面的這些集合
{}
jj
AxtxAj
=+ ∈ = L
任何相異的兩個都不相交。
試題委員會公布的參考答案:
參考解答:考慮集合
{}
|,
xyxyA=− ∈,
則集合
的元素個數至多有
×+= 個。因為兩個集合
+與
+具有非空交集的充分必要條
件為 ij
−∈ 。所以我們僅需要依照此想
法選取 100 個元素即可。
我們以數學歸納法選取這些元素。由
中任
取一個元素。假設我們已選取
個元素,此
處
k≤。(此
個元素選取的方式為:任一
元素
已被選取,則我們不能從集合
+
選取另外一個元素。)
在
個元素被選取之後,則
中至多有
999999(因為
k≤)個元素不能
被選取。因此,我們可以再選取下一個元素。
推廣結果:令
=L,且
是一個
正整數使得
()
()
2
k
nm ⎛⎞
⎜⎟
⎜⎟
⎝⎠
>− +
,而
是一
個恰有
個元素的
的子集合。試證,在
中
存在著 12
m
L使得下面的這些集合
{}
jj
=+ ∈ = L
任何相異的兩個都不相交。
參考解答:考慮集合
{}
|,
xyxyA
=− ∈,
則集合
的元素個數至多有 2
k
⎛⎞
⎜⎟
⎜⎟
⎝⎠
+個。
我們僅需要證明:在
中存在著 12
m
L
使得 ,
ij
−∉ ≠
。
底下我們以數學歸納法選取 12
m
L。
在
中選取一個元素 1
t=且考慮集合
()
11
=+
。則
()
()
()
122
kk
Cn m
⎛⎞ ⎛⎞
⎜⎟ ⎜⎟
⎜⎟ ⎜⎟
⎝⎠ ⎝⎠
≥− + > − +。
對於1
≤< ,假設 12
L已被選取且
已被定義,
()
()
2
k
i
Cmi ⎛⎞
⎜⎟
⎜⎟
⎝⎠
>−− +≥
。
因此,我們可由集合
選取一個最小元素
i
+而且考慮集合
()
11
ii i
CBt
++
=+
。則
()
()
()
122
121
kk
ii
CC mi
⎛⎞ ⎛⎞
⎜⎟ ⎜⎟
⎜⎟ ⎜⎟
+⎝⎠ ⎝⎠
≥−+>−− +≥
依照上述的方式,我們可選取符合題意的
12
m
L。
林金毅同學的解法:
由題意設
1 2 101 1 2 3 101
Aaa a aaa a=≤<<<<≤
LL
。定義 1000000 個集合:
{}
() |Ap x px A
=+ ∈,
其中
屬於
,則在
中選出滿足題設條件
的12 10
L即是從以上定義出的
1000000 個集合中選出 100 個集合使得兩兩
沒有交集。

科學教育月刊 第 258 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 36 −
而對每一個
,
()
Ap至多有 101
2
⎛⎞
⎜⎟
⎜⎟
⎝⎠
=個
'
>使得
()
Ap和
()
Ap 的交集是非
空。此因而這必然是存在一對
>屬於
L使得
()
Ap的第
個元素和
()
Ap 的第
個元素相同而對於每一對
>屬於
L恰有一 '
>使得
'
uv
+=+
或
uv
+= + 成立。
(事實上,若
<則
uv
+= + 不可
能成立)由於這樣
共有 5050 組,所以這
樣的
也至多有 5050 個。
把
() ( ) ( )
1 , 2 , , 1000000AA A
L排列起來
選,現逐次選取 1210
:11
1, n
tt
+
==
選完
後可以選的最小數。其中
不可以選的就
是
()
n
At 會和之前選出的某
()
k
At 的交集非
空。於是只在每次選完
時把那些會和他有
交集的集合
()
'n
At (至多有 5050 個)和
()
n
At (合起來至多有 50501 個)從可以選
的範圍去掉再選就沒有問題了。底下證明:
對所有
n≤,可以選出
.
我們利用反證法,假設不然。則由以上選法
知:選完了
n
−以後,從
L共
1000000 都不可以選了。但是選了
−次最
多排除了
()
051 1 5051 99 100000
n−≤ × < 可
以選。矛盾。
所以 12 10
L都選出來了,這些
12 10
L根據選法確實滿足題意。
第㆓題:
求所有能使
2
23
a
ab b−+
成為正整數的正
整數對
()
,
a
。
試題委員會公布的參考答案:
參考解答:令
是滿足題意的一個序
對。因
2
23
23 2
0
21
210,
a
kab b b
ab b a
b
a
=>
−+
⇒−+>>−
⇒≥
根據上式,可得
≥或
22 22
abab abab
≥−+⇒>−≥
.
因此Equation Section (Next)
or 2
>=
(1)
對於固定正整數
和
,考慮方程式
()
22 3
akbakb
−+−=
(2)
的兩根 1
(假設 1
≥)。由根與係數關
係知:
()
23
12 12
aa kbaa kb+= = −
。
根據上述,我們可得:
()()
33
2
12 2
1
11
0, 0
kb kb
kb a
akb
−−
≥>≤= ≤ <
結合(1)式可得: 2
a=或2
a=(此處
必
為偶數)。
(i)若2
a=則31
b−=。因此 12,
akb
==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258 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 38 −
引理:令
b≥。若一正整數
()
2
1mod
≡
能被
()
3
b−整除,則
=或
()
3
xb=−
或
()( )
,4,49
bx =或
()
4,8
。
證明:令
是正整數具有
pq
>>且滿
足
()( )( )
2
322
bpbqb−= + +
。則
()
()
()
()
()
()
42
24 2
2
4
2
21
31.
b b p q pqb
qpq b b p q b qb
pqbqb
=+++
⇒−+=−+−
−+ −
⇒−< <
根據上述,可得證。
趙心宇同學的解法:設
2
23
21
a
ab b =
−+ ,
223
akbabkk
−+−=
,視為
的二次方
程式,因為
是整數,所以判別式必須是一
個完全平方數。由 ,
而4是一個完全平方數,故
24 3
−+=
,其中
是自然數。但是
當
為偶數時易得不等式:
22
2
22432 2
2242
bbbb
kb k b b k k kb k kb
−+ > − += − +− > −−
⎜⎟ ⎜⎟ ⎜⎟
故必有
22
22
24 3 2 2
kb bk k kb k kb k
⎛⎞ ⎛⎞
−+=−+−=−⇒=
⎜⎟ ⎜⎟
⎝⎠ ⎝⎠
若
是奇數,
22
2
22432 2
11
22 2 4 22
bbbb
kb k b b k k kb k kb
−+ > − += − +− > −−
⎜⎟ ⎜⎟⎜⎟
上述不等式成立的條件是
=,故
不可能
是大於 1的奇數。
(i)
=時,必有
=。所以
()
2,
k是其
中一組解。
(ii)
偶數時,將
2
k=代入,得出:
帶入驗證皆合乎條件。
故滿足題意的所有解為:
()
4
22
bbb
−
⎛⎞
⎜⎟
⎜⎟
⎝⎠
.
第㆔題:
凸六邊行的任何兩個對邊都有下面的性質:
兩對邊中點間的距離恰等於這兩個對邊長的
和的
倍。試證這六邊形的所有內角都
相等。
(一個凸六邊形
有三組對邊:
和
;
和
以及
和
)
試題委員會公布的參考答案:
參考解答(一):首先我們先證底下的一個引
理:
引理:考慮一個三角形
其中
QRP
∠≥
o。令
是
的中點。則
3
2
≤,此處等號成立的充分必要條
件是三角形
為正三角形。

科學教育月刊 第 258 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五月
− 40 −
根據題意,可得
()
33
22
=+≥−
uuuur (2)
令,,
=− =− =−。由(1)與
(2),可得
−≥ (3)
同理可得
−≥ (4)
−≥ (5)
觀察得
222
222
222
⇔−+≥
⇔−+ ≥
⇔−+≥
由上式可得
222
xyz yzzxxy
−−−− − − ≥
或2
xyz
−++ ≥
因此,我們可得
xyz
++=
假設
是一個三角形使得
,,
===
uuur uuuruuur
。不失其一般性,
我們可假設
QPR
∠≥
o。令
為
的中
點,則 33
222
zx y
−
=== 。根
據解法(一),可知:
是一個正三角形。
所以 12
ABC BCD FAB
∠=∠==∠=
o
L。
黃道生同學的解法:如圖(一),考慮三角形
及
的中點
。考慮
的長度與
角
的關係,此處以
代表角
的大小。下
證:
Equation Section (Next)
引理一:當 3
60 , 2
><
o。
由餘弦定律知:
222 2
22
2
2cos 2cos60
AC BC AB AC BC C AB AC BC
AC BC
AB
+=+⋅ <+⋅
+
≤+
o
(1)
所以 22
2
+< 。再由中線定理
知: 22 2 2
4224
CM AB AC BC AB
+= + < 。所
以22 3
43 2
<⇒< 。
如圖(二):設凸六邊形
,
分別為
之中點,
為對角線
之交點。若
APB
∠>
o,則由引
理一及三角不等式可得:
()
3
2
≤+< +,此與題
設不合,所以,
APB
∠≤
o(引理二)。
主證明:如圖(三),由引理(二):
,,
∠∠∠ 全都小於或等於
o。但,顯然這三個角的和為
o(不論
有沒有退化)。所以,
APB FQE CRD
∠=∠=∠ =
o。由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