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非題:14%,每題 1分 
(    )1.現代的家鄉,不識字的人口所占的比例愈來愈少。 
(    )2.明 清時代來臺灣的閩南人,大多居住在沿海或平原
地區。 
(   )3.高屏溪 斜張橋是連絡雲林縣 元長鄉與嘉義縣 新港
鄉的橋梁,屬於滿足居民安全需求的建築。 
(   )4.臺灣面積狹小,因此家鄉的自然環境和居民活
動大同小異,具有相同的特色,形成整齊單一
的家鄉風貌。 
(    )5.家鄉的居民因各種需求而留下的特色建築,現在已
經完全沒有任何功能。 
(    )6.等我們長大後,再來關心家鄉的歷史也不遲。 
(    )7.青壯年人口大量移出的家鄉,人口數減少,居住
空間變大,有利家鄉的發展。 
(    )8.造成人口遷移的因素很多,就學也是其中之一。 
(    )9.現代人生活忙碌,家鄉的生活品質是否良好,並不
是影響人口移出或移入的因素。 
(  )10.近年來,有許多外籍人士因為結婚的關係,遷移到
我們的家鄉居住。 
(   )11.現代人普遍有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所以生育
的孩子也愈來愈多。 
(    )12.現代家鄉人口的死亡率,已經隨著衛生保健觀念
的進步而下降。 
(   )13.過去家鄉居民普遍有性別平等的觀念,目前則逐
漸被重男輕女的觀念所取代。 
(    )14.一個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比例中,如果幼年人口
比例愈高,表示當地的生產力愈高。 
 
二、選擇題:42%,每題 2分 
(    )1.民國三十八年前後來臺灣的移民,主要從事哪些工
作? ①公務員 ②教師 ③軍警人員 ④以上
皆是。 
(    )2.下列何者不是臺灣早期平埔族主要居住的地區? 
①台地 ②高山 ③平原 ④丘陵。 
(    )3.明 清時代來臺灣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哪個地區? 
①平原 ②丘陵 ③高山 ④以上皆是。 
(    ) 4.早期臺灣的原住民族,是依照什麼將其分為平埔
族和高山族? ①衣服顏色 ②語言 ③職業  
④居住地區。 
(   )5.從下列何者可以看出早期平埔族的生活方式和漢
人較接近? ①大多從事茶樹種植 ②主要靠經
商維生 ③穿著漢服 ④居住地區多分布在山地。 
(    )6.早期移民來臺灣的漢人,大多在哪裡開闢梯田,種
植水稻、甘薯或茶樹? ①平原地區 ②海岸地帶 
③山地地區 ④丘陵地區。 
(   )7.打狗港即為現在的哪一個國際貿易港? ①蘇澳
港 ②淡水港 ③高雄港 ④臺北港。 
(   )8.恆春古城的南門,是早期居民為了滿足下列哪
一種需求而建造的? ①安全 ②信仰 ③生產 
④居住。 
(    )9.早期居民為什麼要興建菸樓? ①為了滿足居住
的需求 ②作為抽菸的場所 ③方便種植菸草 
④用來燻製菸草。 
(    )10.家鄉的古蹟或文物,我們應該如何維護? ①拆除
重建 ②將文物拆裝改良成新的物品 ③不須特
別處理 ④珍惜維護。 
(   )11.過去有些金門人前往東南亞經商賺錢後,會回到
家鄉興建下列何者,因而形成當地獨特的景觀? 
①菸樓 ②洋樓 ③洋行 ④城門。 
(   )12.靜靜因為爸爸找到新工作,全家一起搬到高雄居
住,這種人口遷移現象主要是受到下列哪一種因
素的影響? ①公共設施 ②結婚 ③就業機會 
④交通建設。 
(    )13.下列哪些原因,可能會造成家鄉人口移出?         
 ①就業機會少②缺乏公共設施③就學不方便 
 ④以上皆是。 
(   )14.我們可以從下列哪一種人口組成,看出家鄉人口
的素質愈來愈高? ①幼年與老年人口比例 ②
移入和移出比例 ③性別比例差距變大 ④教育
程度的提升。 
(    )15.哪一項是家鄉中實際從事生產活動的主要工作  
 人口? ①青壯年人口 ②幼年人口 ③老年人 
 口 ④以上三種都屬於被扶養的人口。 
( )16.人口大量移入的地區,可能會造成什麼現象? 
①交通愈來愈擁擠 ②公共設施使用充足 ③空
氣品質變好 ④生活品質提升。 
(    )17.人口大量外移的家鄉,可能會產生什麼現象?   
① 發展更快速 ②公共設施增多 ③交通擁擠 
 ④勞動人口不足。 
(    )18.家鄉經濟活動的發展情形,可以透過哪一方面的 
 人口組成來了解? ①年齡分布 ②產業類別   
② 教育程度 ④性別比例。 
(    )19.台中市一位老師調查班上同學家長的產業類別,
大部分的家長應該從事下列哪一種產業? ①從
事漁業 ②從事工業和服務業 ③從事畜牧業 
④從事農業。 
(    )20.因為醫療保健進步,現代人平均壽命提高,哪些 
 相關問題是我們最應該重視的? ①治安惡化    
③ 公共設施過多 ③老人安養、照顧 ④教育資 
 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