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立 林園高級中學 國中部 112 學年度 第2學期 1 年級 第1次段考公民科-試題卷
範圍:L1-L2 班級: 姓名: 座號:
36.( ) 下列關於主流文化與次文化的比較,何者正確?(習作)
37.( ) 日常生活中,個人行為經常受到內在良心與外在環境影響,其中有些規範具有強制力,下列何者符合這樣的特性?
(A)在選舉投票時返鄉投票 (B)基督教徒到教堂做禮拜 (C)在速食店內將手機關靜音 (D)登革熱疫情熱區住戶配合
噴藥作業 (習作)
38.( ) 華人向來認為「4」是不吉利的數字,車牌及手機號碼都會避開「4」。上述觀念是受到下列哪種社會規範的影響?
(A)風俗習慣 (B)法律規定 (C)宗教信仰 (D)倫理道德 (習作)
39.( ) 資訊社會時代,要拒絕與國際文化接觸幾乎已不可能。要發揮文化交流的正面影響,有哪些先決條件?
(甲)肯定與認同本土文化 (乙)模仿與複製外國文化 (丙)拒絕與排斥外國文化 (丁)尊重不同文化的特色
(A)甲乙 (B)甲丙 (C)甲丁 (D)乙丙
40.( ) 公民老師正在介紹文化的「制約性」,請同學們舉出實際例子,下列何者的描述較為貼切?
(A)小多: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中,女性外出必頇戴頭巾 (B)小禾:東方人吃飯用碗筷,西方人用餐多用刀叉
(C)小華:許多年輕人喜歡用「隱眼」代稱隱形眼鏡 (D)小君:華人社會大多以大圓桌共食的方式進行
41.( ) 下列有關「法律」和「風俗習慣」的比較,何者錯誤?
42.( ) 近期有網紅到知名連鎖商店,未結帳就打開店內商品食用,以違法行為博取流量,更戲稱是「客家精神」,強加客家
族群小器、吝嗇等負面刻板印象,客委會趕緊呼籲勿消費客家,而國外就有透過法律、教育做法,避免大眾以「言論
自由」,當作可隨意謾罵歧視話語的擋箭牌。而這樣的刻板印象常在不自覺中,成為不同族群之間交流與理解的障礙,
甚至出現「微歧視」現象。請問上述主要在突顯何者的重要性? (A)覺察文化位階 (B)促進文化交流 (C)批判主流文
化 (D)保障文化資產
43.( ) 原住民族傳統的經濟活動是以漁獵、游耕為主,日前報導有一原住民男子為了孝順高齡母親,獵捕長鬃山羊和山羌給
母親吃,而遭到法院依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和《野生動物保育法》判刑確立,引發各界對於「傳統」與「守
法」的爭議。根據上述報導內容判斷,本案「傳統」與「守法」的爭議,主要涉及下列哪兩者間的衝突?
(A)宗教信仰與倫理道德 (B)原住民族習俗與法律規範 (C)原住民族習俗與倫理道德 (D)法律規範與宗教信仰
44.( ) 小美針對臺灣青少年喜好的戲劇類型進行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若她想為此研究訂一個主題,下列何者最為適合?
(A)從娛樂文化探討臺灣文化資產的傳承 (B)文化位階與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探討 (C)從青少年流行文化談次文化的變
遷 (D)文化交流造就「哈日」與「哈韓」現象
45.( ) 老師在課堂說明文化的特性,並請四位同學各自舉例說明,下列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有誤?
世界各地的舞蹈各具特色,例如:義大利的鈴鼓舞、 墨西哥的帽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