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縣立埔心國民中學109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段考歷史科試卷 ____年____班____號 姓名:
1. 該地區氣候乾燥,當地居民早在西元前
6000
年就開始運
用渠道灌溉技術,這為當地帶來了農業豐產和人口聚集
,並讓當地成為蘇美、巴比倫等古文明的發源地。上述
地區是指下列何地?
(A)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B)安納托力亞高原
(C)阿拉伯高原 (D)伊朗高原。
2. 阿大對星座研究與個人運勢之間的關係相當有興趣,老
師告訴他早在二千多年前,西亞某一民族就將黃道十二
宮星座訂定出來,並確定了一週七天的制度。若小敏想
對此民族有較深入的了解,可參考下列哪一本書?
(A)《腓尼基人的航海貿易》 (B)《蘇美人的文明》
(C)《加爾底亞人的文化成就》 (D)《亞述史話》。
3. 阿大: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阿大大
:對啊,靠著鐵器的優勢,他們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稱霸小亞細亞地區呢。請問:這兩位同學在談論哪一
個民族?
(A)蘇美人 (B)亞述人 (C)波斯人 (D)西臺人
4. 阿大翻閱一本有名的法典中看見這樣一句話:「若一個
貴族打瞎一個平民的眼睛,或折斷其骨頭,他必須賠償
一米納銀子。」請問:有關這部法典的敘述何者正確?
(A)出自於《漢摩拉比法典》
(B)是羅馬帝國時期編訂
(C)可以看出當時對於階級並不重視
(D)法典內容大多是訂定傷害罪的懲罰
5. 中國商代為了滿足農業需求,發展出今日的農曆,請問
:上古時期,哪些民族也曾發展出自己的曆法?(甲)蘇
美人 (乙)腓尼基人 (丙)希伯來人 (丁)埃及 (戊)印度
(A)乙丁 (B)甲丁 (C)甲戊 (D)丙戊。
6. 耶穌受難後,門徒將他生前的言行記錄成《新約聖經》
。由此可知,基督教教義受到哪個宗教影響?
(A)印度教 (B)猶太教 (C)婆羅門教 (D)伊斯蘭教。
7. 波斯帝國是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波
斯帝國征服的區域來判斷,其建築形式不會融入以下哪
一地區的藝術特色?
(A)希臘 (B)西亞 (C)印度 (D)埃及
8. 「阿胡拉‧馬自達,你是神聖的,當善念進入我的腦中
,提醒我必須將心中的惡念掃除,戰勝惡神阿里曼。」
請問:這是哪一宗教的信仰?
(A)婆羅門教 (B)猶太教 (C)基督教 (D)祆教
9. 尼羅河河水定期氾濫,帶來肥沃的淤泥有助於農作物種
植,因此希臘史家曾說:「是尼羅河的贈禮」。請問
:應填入下列何者最適當?
(A)印度 (B)中國 (C)西亞 (D)埃及。
10. 埃及某則神話故事:「奧塞利斯被他的弟弟害死,屍體
遭支解丟入尼羅河中。奧塞利斯的妻子尋回丈夫的屍塊
後,縫合起來並用繃帶固定,在神的幫助下,奧塞利斯
死而復生。」這則神話反映古埃及文明的哪項特色?
(A)陽曆 (B)金字塔 (C)木乃伊 (D)農業文明
11. 某演講會時,主講人展示附圖的圖片。這是埃及死後審
判的繪畫。請問:善人最後會被帶到哪位神明面前,獲
得重生的機會?
(A)太陽神 (B)耶和華 (C)宙斯 (D)尼羅河神
12. 現代西方所使用的文字系統,是源於古埃及人所發明的
哪一種字母?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字
(C)象形文字 (D)希伯來文。
13. 古代阿利安人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並且永保其社會地
位上的優勢,因此在印度推行了哪種制度,使得不同階
級的族群不能相互通婚,這種制度至今仍深刻影響印度
社會?
(A)種姓制度 (B)奴隸制度
(C)君主制度 (D)民主制度。
14. 下列有關婆羅門教的敘述,何者正確?
(A)強調因果報應與輪迴轉世
(B)屬於一神信仰的宗教
(C)為印度本土宗教,最早出現在尼羅河流域
(D)教義強調眾生平等,因此主張社會應無階級之分。
15. 阿大將演出一部話劇,他的角色是歷史上著名的「阿育
王」。請問:為了符合史實,下列何者最有可能是阿大
在劇中的臺詞?
(A)征服波斯後,我要把偉大的西亞文化推廣到各地
(B)我下令動員人力,在巴比倫興建新的都城
(C)我派遣使者,到各地宣揚釋迦牟尼的教義
(D)每個埃及人在死後都必須接受我的審判。
16. 現今通用的阿拉伯數字,許多人以為是阿拉伯人所發明
,其實「零」的觀念與數字系統最早應是由哪一個地區
的人民所創造,後來才輾轉傳到西方?
(A)埃及 (B)中國 (C)印度 (D)西亞。
17. 下列各宗教皆為印度半島所信仰,其出現的順序應為何
?(甲)婆羅門教、(乙)佛教、(丙)印度教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乙、甲。
18. 西洋歷史多次出現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下
列何者屬之?(甲)波斯帝國(乙)埃及帝國(丙)亞歷山大
帝國(丁)羅馬帝國。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丁。
19. 阿大到印度旅遊,看到不少圍牆高築的私人別墅,但一
牆之隔的路邊卻多是塑膠搭成的簡易住家。印度社會貧
富差距之大,令生活在臺灣的阿大感到不可思議。請問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印度嚴明的階級劃分與種姓制度有關
(B)向行人乞討者應是屬於印度的祭司階級
(C)佛教的盛行擴大了階級間的差距
(D)現今印度不再受到階級制度的影響。
20. 摩亨約達羅遺址建於西元前2300年,文明雖以農業為主
,卻有神殿、住宅、大浴場、穀倉、下水道等設施,都
市規畫相當完善,令挖掘此處的考古學家十分吃驚。請
問:此遺址位於附圖中哪一條河流下游?
(A)甲 (B)乙 (C)丙 (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