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歐 (D)南歐。
21. ( )北歐在極圈內仍擁有不凍港,主要受哪個因素影
響? (A)日照長短 (B)距海遠近 (C)洋流性質
(D)海水深淺。
【題組】附圖為北歐國家分布圖。請回答 22-25 題:
22. ( )北歐國家中,哪個國家緯度最低、氣候涼溼,適合
種植牧草,可發展酪農業,產品就近輸往歐洲各
國,因而有「歐洲牧場」之稱? (A)B 國 (B)C
國 (C)D 國 (D)E 國。
23. ( )BCD 三國的首都與主要人口分布都鄰近南邊海岸,
這與下列何者有關? (A)緯度 (B)經度 (C)風
向 (D)洋流。
24. ( )豆豆前往 D國旅遊,發現因當地湖泊眾多,使這個
國家有「千湖國」之稱。請問:造成當地湖泊眾多
的原因為下列何者? (A)斷層陷落 (B)冰河侵
蝕 (C)盆地地形 (D)火山運動。
25. ( )○○的電力幾乎完全來自綠色再生能源,由於境內
自產的再生能源可提供 99.9%的電力需求,充足的
電力成為該國最吸引產業界的優勢,吸引了許多耗
能產業的大量投資。請問:○○最可能為哪個國
家? (A)A 國 (B)B 國 (C)C 國 (D)D 國。
26. ( )多瑙河早期的航運價值遠不如萊因河重要,其主要
原因為何? (A)沿岸地形崎嶇 (B)流經國家較
少 (C)出口流向不佳 (D)河流長度較短
27. ( )東歐早期的糧食不足,工業發展以軍火工業為大
宗,經濟體質不佳、缺乏民生工業,這和哪項原因
關係最大? (A)地勢崎嶇 (B)礦產資源缺乏
(C)實行計畫經濟 (D)人口分布不均。
28. ( )東歐的地形以哪座山脈為界,以北地勢平坦,以南
山地、平原交錯分布? (A)阿爾卑斯山 (B)庇里
牛斯山 (C)喀爾巴阡山 (D)本寧山。
29. ( )海格想探究石灰岩地形地表與地下的表現形態,探
究的區域除了中國雲貴高原外,還可以選擇下列哪
一地區? (A)歐俄平原 (B)巴爾幹半島 (C)印
度大平原 (D)兩河流域
30. ( )水運曾是深入陸地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河岸林立的
城堡是水運發達時的重要地標。若將東歐的城堡分
布畫在地圖上,應與下列哪條河流的分布最有關
係? (A)萊因河 (B)多瑙河 (C)塞納河 (D)泰
晤士河。
31. ( )「該國位於東歐,全境地勢平坦,大片肥沃的黑土
平原,農業發達,有『歐洲糧倉』之稱。」文中所
指的國家為何? (A)烏克蘭 (B)奧地利 (C)捷克
(D)俄羅斯。
32. ( )「臺灣企業鴻海於西元 2002 年率先前往捷克投資
設廠,2015 年更與捷克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在
捷克設置研發、設計與資料中心……,臺灣其他科
技大廠也紛紛計畫或進行在捷克布局。」請問:臺
商前進捷克的主要原因為何? (甲)便宜的勞力成
本 (乙)原料資源豐富 (丙)歐洲市場廣大 (丁)語言
溝通方便 (A)甲乙 (B)乙丙 (C)甲丙 (D)乙
丁。
33. ( )俄羅斯與 OO 國原本相當友好,早期除低價提供天
然氣予該國使用外,也借道該國將天然氣輸往西
歐,但兩國關係在 2014 年出現變化,因 OO 國欲
靠攏歐盟使得俄羅斯強行管控了該國所屬的克里
米亞地區。請問文中的 OO 國應該是哪一國家?
(A)捷克 (B)波蘭 (C)烏克蘭 (D)芬蘭。
34. ( )北極海接連發現不少礦產資源,下列哪一國最可能
獲取該區資源? (A)丹麥 (B)俄羅斯 (C)法國
(D)捷克。
35. ( )附圖為俄羅斯年降水量分布圖。觀察圖中俄羅斯國
土西半部的年降水量分布情況可以得知,俄羅斯降
水的水氣最主要來自於哪個海域? (A)太平洋 (B)
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極海。
36. ( )俄羅斯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分布於附圖中的哪
一地形區?
(A)甲 (B)丙 (C)丁 (D)戊。
37. ( )承上題,影響此種人口分布不均現象的原因為何?
(A)時區差異 (B)氣候條件 (C)海岸性質 (D)鄰
國多寡。
38. ( )小傑剛旅行回來,附圖為
他所繪製的東正教教堂
圖片,教堂外部是洋蔥式
屋頂、色彩繽紛與華麗的
拜占庭式建築風格。請根
據建築物的特色加以判
斷,小傑應是去了下列哪
個國家旅行? (A)英國
(B)法國 (C)義大利 (D)
俄羅斯。
39. ( )從烏拉山到太平洋之間的地區通稱西伯利亞,請
問:西伯利亞地區的人口分布,最可能與下列何者
相符? (A)鐵路路線 (B)天然氣分布 (C)森林
分布 (D)金礦礦區。
40. ( )俄羅斯自 2014 年起,受歐美制裁及全球能源價格
低落雙重衝擊,開始反思經濟結構問題,祭出進口
替代政策,強化製造業及扶植農業發展,2017 年
俄羅斯糧食出口量達 4,450 萬噸,成長 32%,並成
為全球小麥出口國之一,農業部門的成長 及農產
品出口已成為俄國經濟新亮點。下列選項何者與前
文的敘述最相關? (A)重工業發達汙染嚴重
(B)避免過度依賴出口天然資源 (C)全球暖化不利
西伯利亞開發 (D)人口集中西伯利亞鐵路沿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