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店家 時薪 機會成本
60 嵐飲料 甲
95。C咖啡 乙
8-12 便利超商
120 丙
單位:元/小時
( )28.因為過半數的人都在陶片上刻寫了索爾的名字,認為他可能會危害城邦,於是索爾只能自己摸摸鼻子,
黯然離開……。依據史實,索爾最可能生活在哪個時代?
(A)愛琴文明時代 (B)希臘城邦時代 (C)希臘化時代 (D)羅馬共和時代。
( )29.對於西方世界而言,一般認為兩本書影響最大,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則是世界上使用最久的教科
書,從希臘化時代一直使用到現在。這本書也顯示出歐洲與中國科學成就的不同。請問:這本書為何?
(A)《歷史》 (B)《幾何原本》 (C)《漢摩拉比法典》 (D)《伊里亞德》。
( )30.某部電影內容介紹:「他是軍事天才,征服了世界,並從未打輸過一場仗;他是理想家,要征服的不
單是土地,而是人類的軟弱與恐懼,甚至乎死亡。在他不到 33 年的生命裡,其帝國坐擁了今天的希臘、
埃及,甚至到印度河流域。」從內容判斷,這部電影的名稱最可能為何?
(A)波希戰爭之謎 (B)奧古斯都-羅馬盛世 (C)亞歷山大東征 (D)凱撒復仇記。
( )31.《伊斯坦堡
—
一座城市的記憶》為奧罕.帕慕克獲得西元 2005 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名著,帕慕克以細
膩的筆觸描寫這座曾經輝煌而今澹然,走過悠悠一千多年歲月的土耳其城市。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伊斯坦堡的歷史可追溯至希臘時代,當時名為尼尼微
(B)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將之擴建,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C)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伊斯坦堡為西羅馬帝國首都
(D)伊斯坦堡位於義大利半島上,位置易守難攻。
( )32.西元前八世紀,羅馬人在臺伯河南岸建城,自此逐步發展,經歷了王政、共和、帝制三個時期,並建
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政權。請問:下列有關羅馬的發展事蹟何者為非?
(A)帝制時期將地中海納為其內海 (B)王政時期的政治領導中心為國王 (C)共和晚期凱撒實行獨裁而
遭暗殺 (D)屋大維集權於一身,被元老院尊為「奧古斯都」,羅馬進入帝制時期。
( )33.羅馬文化的榮光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而「圓形競技場」更為羅馬建築的代表。它建於西元 72 年,
眾多的拱門、柱子與寬廣的面積為其特色,可容納五萬名觀眾觀賞競技比賽或戲劇表演;自 1994 年起,
競技場的維修工作就開始進行,十年共計 1300 萬歐元的整理之後,這棟雄偉的建築終能繼續在世人面
前展現其不凡風華。請問:若想參觀圓形競技場所在城市,此城亦可見到關於羅馬建城傳說的母狼雕像,
則應到下列何地? (A)巴爾幹半島 (B)義大利半島 (C)伊比利半島 (D)阿拉伯半島。
( )34.他三十歲開始傳播福音,並改革猶太教,將其教義傳播至各地。他得到人們支持後,卻遭人忌恨,竟
被某位門徒出賣,被統治者處以釘十字架的死刑。他死後三天復活,最後升天,證明他的確是神的兒子,
人的救主。他的門徒四處傳揚他為救主的福音,在各城市建立教會。有一位受到感召的年輕猶太人保羅
加入此教,並整理出他所傳的教義,與其他使徒共同完成該教經典。請問:將他處以釘十字架死刑的人,
應是下列哪個政權的統治者? (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東羅馬帝國 (D)羅馬帝國。
( )35.「資源有限,欲望無窮」是一切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當資源無法滿足每個人的欲望,人們就必須做
取捨,才能使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率。請問「取捨」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什麼問題?
(A)選擇 (B)消費 (C)投資 (D)生產。
( )36.「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話是指不論從事哪一種消費行為,都必須支付代價。上述「代價」是指
消費者從事消費行為時,必須支付下列何種成本?
(A)生產成本 (B)社會成本 (C)交易成本 (D)機會成本。
( )37.大家通常在進行選擇行為時,會選擇機會成本最低者。可是如果機會成本一樣時,我們通常會做哪一
個選擇? (A)排除滿足感較高者 (B)選擇代價較高者 (C)個人偏好度較高者 (D)選擇最不易達成者。
( )38.大學生打算趁著暑假去打工,在面試過後得到三個薪資不同的工作機會,他將薪資情況整理成如表列。
根據表中資料判斷,若僅依薪資多寡做選擇,最後決定去 8-12 便利超商打工,則表中甲、乙、丙三處
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甲:110、乙:120、丙:110 (B)甲:110、乙:110、丙:110
(C)甲:100、乙:120、丙:120 (D)甲:100、乙:110、丙:120。
( )39.氣象預報颱風即將來襲,許多家庭主婦們擔心風災使得菜價飆漲更高,而提前搶購大量的蔬菜。上述
消費行為主要是受哪項因素的影響? (A)所得高低 (B)商品價格 (C)預期心理 (D)個人偏好。
( )40.冰果店為促銷芒果冰,推出「買一送一」活動,因而造成大賣。上述顯示消費行為受到下列何種因素
影響? (A)商品價格 (B)所得增加 (C)偏好改變 (D)商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