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550-TW-1 廿一世紀成主教學法 2019春季課程授課計畫與作業說明

格式
docx
大小
59.19 KB
頁數
5
上傳者
Rachel Li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11-18,离现在 9 34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CES550-TW-1 廿一世紀成主教學法

2019學年度 職場碩士科 春季課程 2學分

課程老師:馬永年 E-mail[email protected]

課程日期: 202046~68(溫書週有上課)

課程時間: 每週一 18:30pm-21:10pm

Google Classroom代碼:0g99d1w

授課計畫

  1. 課程說明:

    1. 本課程旨在幫助傳道者與信徒領袖提升有效教學的能力,除了配合指定閱讀再思教育的意義之外,課程內容將探討學習理論、教學風格、學習風格、主動學習、教案設計等主題,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維,讓教學更有效。

    2. 作為一門實踐類選修課,本課程看重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需要先掌握預備教導的主題與內容,課程中將專注於教案的撰寫,並在教會中實際執行教學。

  2. 課程目標: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後,將能夠:

    1. 知識層面 (Cognitive):說明影響教學過程中的要素、解釋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

    2. 情感層面 (Affective):關心自己和學生生命的成長、看重教會中身為教導者的角色。

    3. 行為層面 (Behavior):按會友需要規劃課程、撰寫出可操作的教案。

三、課程內容與作業進度


日 期

課程內容

作業進度

(閱讀作業或書面作業)

4/6

課程簡介、反向設計


4/13

教導者


4/20

學習者


4/27

學習理論


5/4

學習目標


5/11

教案設計


5/18

主動學習


5/25

講課與討論


6/1

討論教案一、師生關係


6/8

整合、教師成長



  1. 學習任務與評估說明:

本課程將使用Google Classroom作為教學輔助平台,所有通知、作業繳交都將透過此平台。請使用gmail帳號進入https://classroom.google.com/,點選右上角「+」,選「加入課程」,並輸入課程代號「0g99d1w

任務一:課前閱讀與回應 (35 %)

  同學需要於密集課程進行之前,完成指定書籍《未來在等待的教育》之閱讀,並上Google Classroom完成回應。包括對於作者主張的整理,以及回答進深思考問題。

  對於整理作者的主張,(1) 每一章整理出三到五個作者的主要主張(claim)。強烈建議使用自己消化過的文句,但直接引用書中文字亦可(加上頁碼)。(2) 每個主張約30~50字即可,關鍵在於掌握作者在該章的重點。(3) 好的作者,每一章要傳遞的重點應該不超過五個。因此每一章的回應,大約不超過200字,但需要預留足夠的時間閱讀、消化。

每一篇文章、每一本書,作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要推銷給讀者。每一個主張,都需要有證據支持,否則就只是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一章的內容(或一篇文章),大約只能呈現三到五個主張。

強烈建議速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第8-11章的內容。該書自問世以來,一直是高等教育領域中的基本閱讀之一,幫助讀者如何讀懂一本書的關鍵概念。

任務二:教學主題及預備 (20 %)

  本課程焦點為教學法本身,學生要動手實際寫出兩份50~90分鐘詳細的教學計劃(教案),因此在課前需要確實掌握所要教學的主題,並透過Google Classroom與老師討論、確認,以利課程的進行(第一個上課時段即會討論)。

  1. 請自選你在服事上會用到、已經某程度能掌握的主題,舉凡:聖經單卷(e.g. 傳道書、馬太福音)、神學觀點(e.g. 基督的神人二性、路德的婚姻觀)、特定信仰實踐議題(e.g. 基督教倫理學、基督徒的公民參與、從聖經看環保、情感教育)均可。若都沒有概念,請優先考慮聖經,至少有充分的註釋書能夠參考。

  2. 兩次教學計畫的主題,可以各自獨立,是單獨的課程,也可以是相關,甚至是一系列課程中的兩次。

  3. 提供你備課的「素材」。主題決定後,請預備幫助你備課的素材,資料來源可以是你曾經教過的教案、某堂課中的筆記、聖經單卷的注釋書等。

  4. 熟悉你的內容。以聖經為例,如果要教一個耶穌的比喻,你要透過註釋書及其他資料先熟悉該比喻的背景、內容、不同註釋書的觀點,你認為該比喻的重點在哪裡?弟兄姊妹應該要學到甚麼?

  此部分評分會參考最終教案的呈現,是不是準確、豐富地將牛肉端上桌?

任務三:教案設計 (10%, 20%)

  設計兩份各約50~90分鐘的「詳細教案」,第一份教案(10%)61前線上繳交,並在課堂中討論,課後根據同學回饋一週內修改後再繳交。第二份教案(25%)621前於線上繳交。

  詳細教案的定義,是略有相關背景的人拿到,花點時間看過,即可實際使用。因此對於「講授」的部份,需要放入細綱,甚至接近逐字稿的內容;對於「活動」,需要有流程的說明,以及預期達到的目的、活動結束時的結論等;如果是「討論」,需要有預設的方向與答案,作為整個討論過程的引導;若涉及分組,分組的方式需詳細說明。

  對於教案的設計,以學生學習成果為首要目的,必要時鼓勵突破自己的個性特質,在教案中放入多元的教學方式與討論設計。詳細評分方式,請參考「教學計劃評分量尺」。

任務四:我的教學理念 (15%)

  參考本學期閱讀、討論的內容,以及對教學現場的觀察、自己的教學經驗,建議閱讀《像海盜那樣教》14-112頁的內容,615前以不超過1000的篇幅(文體不限)來說明你的教學理念,以及你如何看待教導者這個職分等。

任務五:教學與反思 (10%額外加分)

  若能於630之前完成教學,每次教學後以500左右評估教學過程,對照學生當場反應與你的期待,反思教案本身可以再改善之處,繳交個人的評估與反思,每次可額外每次最多加5%


課程公約

  1. 作業抄襲一律以0分計,抄襲之定義如下:「無論是否蓄意,當使用他人的文字或想法卻沒有註明原作者,導致讀者認為這些文字是你自己的,這便構成抄襲」(韋恩·布思,《研究的藝術》,224)。抄襲的範例和避免抄襲的方式請參:https://goo.gl/tCAUhn

  2. 出席:作為神學生/準傳道者,請務必看重上課出席,因為這關乎你服事的呼召及身為管家的職責(stewardship),也是塑造學習環境以及體驗教育本身的基礎。若因個人健康、服事、其他等任何原因,學生可請假,但缺課達四分之一(四次),無論作業表現如何,學期成績將不及格。

  3. 基本禮儀:對於授課教師、客座講員及同奔天路的同學,應對於基本禮儀維持高標準。在服裝儀容、言談舉止等方面,以不影響、冒犯他人或有辱主耶穌基督及學校為原則。

  4. 尊重、參考他人意見:在高等教育環境下,每個人都帶有不同生活經驗與專業背景,為此,學生應學習對彼此不同意見的尊重,也讓不同觀點拓展個人視野。

  5. 任何電子設備均嚴格限制在教育學習目標之使用:記筆記或相關功能。上課期間學生不應從事收發E-Mail、瀏覽網頁、傳訊息、玩遊戲、查看比數、預備敬拜投影片、打周報等影響自己及他人專注的行為。

  6. 禁止拍照、錄影、錄音:上課期間,請勿拍照、錄影、錄音。

  7. 避免干擾上課:請負責設定隨身電子設備,避免發出噪音、震動、響鈴,以及其他對學習環境造成干擾的情況。



五、指定教科書/課前預備

  1. 巴默爾(2015)。未來在等待的教育:從創造生命的空間開始(宋偉航譯)。新北市:校園。(To Know as We Are Known: Education as a Spiritual Journey)

  2. 其他課前閱讀及預備,於一周前透過google教室公布。


六、其他參考書

  1. 大衛‧柏吉斯(2014)。像海盜那樣教:讓教師脫胎換骨的海盜教學法(丁凡譯)。台北市:張老師。

Burgess, D. (2012). Teach like a pirate. San Diego, CA: Dave Burgess Consulting。一位優秀教師的理念分享,以及使用方法與策略的建議。

  1. 強納森‧柏格曼、艾倫‧山姆(2015)。翻轉學習:10個老師的跨學科翻轉手記,讓學習深化、學生更好奇》(王素蓮譯)。台北市:天下雜誌。

Bergmann, J. & Sams, A. (2014). Flipped learning: Gateway to student engagement. Eugene, Oregon and Washington, DC: ISTE.

  1. 黃慶雲編著(2012)。聖經教學實用手冊。台北市:中國主日學。

探討教學理念,並有具體教案可參考。

  1. John L. Brown2008)。善用理解的課程設計法(賴麗珍譯)。台北市:心理。

Brown, J.L. (2004). Making the most of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 Jay McTighe & Grant Wiggins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專業發展實用手冊(賴麗珍譯)。台北市:心理。
    McTighe J. & Wiggins, G. (2004).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book.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賴麗珍譯)。台北市:心理。

McTighe J. & Wiggins, G. (2005).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 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2015)。設計優質的課程單元:重理解的設計法指南(賴麗珍譯)。台北市:心理。

McTighe J. & Wiggins, G. (2011).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creating high-quality unit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 Stephen Bowkett2007)。創意思考教學的100個點子(賴麗珍譯)。台北市:心理。

Bowkett, S. (2006). 100 ideas for teaching creativity. New York, N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1. Stephen Bowkett2007)。思考技能教學的100個點子(賴麗珍譯)。台北市:心理。

Bowkett, S. (2006). 100 ideas for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New York, N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1. 克里斯‧安德森(2016)。TED TALKS說話的力量(李芳齡譯)。台北市:大塊文化。

Anderson, C. (2016). TED talks: The official TED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 Hodder & Stoughton.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