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馬祖民居的神祕面紗

格式
doc
大小
41 KB
頁數
6
上傳者
kang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7-07-17,离现在 18 10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馬祖民居 1996.8.Kang

一、前言


  馬祖---一串遙遠的海島,曾經與金門同為兩岸對峙時,保障台澎安全的前線戰地;一處蒙上四十多年戰地色彩濃厚的地方。現已因冷戰結束,砲聲不再隆隆,今天的馬祖再次走到了歷史的轉捩點上。隨著開放觀光,我們才得以揭開馬祖民居神秘的面紗!


二、地理位置


  馬祖為馬祖列島的總稱,位在福建北部北筊半島、閩江口與福州相對,西臨福州灣、東面渤海灣。包括南竿、北竿、東莒、西莒、高登、亮島、東引、西引……等大小十九個島嶼組成,總面積接近三十平方公里,而馬祖一般泛指北竿鄉與南竿鄉兩座主要島嶼,兩島互成「M與W或兩隻相向的螃蟹」之形勢斜對。

  南竿鄉為馬祖第一大島,面積約十平方公里,人口三千餘人,為馬祖列島的政經文化中心,共有山隴、牛角、福澳、清水、鐵板、津沙、珠螺、馬港、四維等村。北竿鄉面積約僅五、六平方公里,人口約二千餘人,這裡是馬祖對外交通的樞紐,重要的港口與唯一的機場所在地。莒光鄉:分為東莒與西莒兩處,面積共計約四、八平方公里,人口約五百餘人,島上有東莒燈塔,建於同治十一年,及大埔石刻,於明萬曆四十五年立。東引鄉:面積四、五平方公里,有東引燈塔,立於光緒五年。


三、地名由來:


  馬祖地名始於宋代,相傳宋時福建興化莆田湄州島東螺村漁民之女名默娘,事親至孝,其父出海捕漁,不幸遇風罹難,乃投海尋父,負父屍漂至南竿島,居民嘉其孝行,立廟祭祀,並以地區為名,後人避諱,將「媽祖」改為「馬祖」。

四、歷史由來:


  1.宋嘉祐年間,東南沿海盜賊叢生,設巡檢官兵駐防。


  2.明萬曆四十五年(西元一六一七年),福建人董應舉在東莒西埔大埔崖上勒石,紀述總兵沈有容俘虜倭寇的經過。


  3.清末國勢衰頹,海權漸失,海盜倭寇便以此為樂園。


  4,民國二十三年,政府設「竿西聯保辦公處」,官民聯合實施民防自衛,海境安定,漁獲甚豐,商業景況盛極一時。


  5.民國三十四年~三十八年漁業景氣達到最高峰,漁村大興土木,華洋百貨絡繹海上。


  6.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撤退,閩北反共游擊隊總部轉進西莒。


  7.民國四十五年馬祖實施戰地政務。


  8.民國八十一年開放觀光。



五、氣候及天然環境:


屬亞熱帶海洋型氣候,春夏多雨霧潮濕,秋冬則乾燥,東北季風強烈。夏秋之際常有颱風和暴雨。島上多山,平緩地少,其地質與沿海諸省相同,以花崗岩為主,所以耕地極少。


六、住民由來:


  居民多來自沿海,長樂縣籍約占百分之七十五以上,連江縣籍約占百分之十五左右。通用方言以福州話為主,屬閩北語系。現有居民共約五仟人,過去多以打漁為生,僅將馬祖作為泊憩、避風、汲水的中途站,秋天來暫住,夏天則返回原鄉耕田。



七、聚落形成的特色:


  1.因地制宜、依山傍海而建


  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及居民以打漁為主的生活型態,所以聚落多位於背山面海的凹地或山坡地上。又為防秋冬的東北季風,故聚落建築以避強風向海為主。並且建築物座落於坡地,更可獲得充沛的陽光和良好的視野。


  2.階梯巷道交錯,無主要軸線


  聚落道路因地勢為坡地且陡峭,所以往來道路均以階梯巷道上下聯絡。居民靠打漁為生,故沒有多餘的商業交易行為產生,以致無法形成商業大街,道路系統均為交錯互通的巷道。小徑曲折多變,充滿了許多令人驚奇的小空間。


  3.比臨而居,密集而無固定座向


  為減少夏季輻射熱,及阻擋烈日,且使建築物的門窗和牆面常處於陰影下,以產生防曬作用,並擁有良好通風,以利風吹入村內,故戶戶均比臨而居。同時利用天井、敞廳和廊道,組成一個縱橫都能通用的自然通風系統,為此民居均無固定座向。


  4.寺廟非聚落形成的重心


  聚落地形陡峭腹地少,居民雖靠天吃飯以打漁為生,虔誠信仰神祗,但經濟來源少,故無能力建大廟宇或祠堂,所以寺廟也因此無法形成聚落的重心。


八、民居的特質


  (一)材料的種類及來源


  主要建材為石、磚、瓦、木、竹等。尤以石材為主,因當地多為花崗岩地質,方便就地取材打造石頭屋,其中珠螺石材最佳,且當地無大樹也無磚廠,故木、竹、磚、瓦均從內地(大陸)運來,同時也僱請原鄉(福清、連江籍)匠師前來建屋。


  (二)形式與構造


  1.平面配置


  長方形平面最為常見,三面或四面砌築厚重石牆,多為三開間式無天井格局,這與陡峭坡地、建地不大有關。偶而可見傳統小三合院、單伸手(曲尺形)或四合院配置,但為數極少。

  室內空間為傳統作法,祖先廳位於中軸,如建物為二層則位於二樓,左右護室均以木屏隔間為房,廚房多位於角落或突出的外室,大門前的空間是居民生活的中心。隨著地形的變化出現高低錯落的有趣畫面!隨意擺設的石椅、高低石階,形成鄰居與家族間閒聊、聯絡情誼的地點,門前、屋後亦是曬衣場或種蔬菜、架瓜棚及工作場所,有時亦設牆門以別內外。


  2.屋頂形式


  近乎長方形的建築平面,屋頂形式多為五脊四坡頂,為中國傳統建築中稱「廡殿頂」型制,此乃北京故宮最高層次所使用的手法,卻用在地處偏遠的馬祖,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自然環境惡劣,此五脊四坡頂較能達到防強風效果之故。亦有出現兩坡人字形斜屋頂及屬「歇山頂」型制的四坡頂,但比例均少於「廡殿頂」型制。為了防風,簷口多不出挑,為硬山式,屋坡緩,並以塊條石壓放在屋瓦上,有時且不用灰泥封瓦。


  3.立面形式


  立面為防風、防雨,尤其是防盜而考量,外面以石砌承重牆為主,或一面為木結構,但內部全為木構架,偶有用竹代替,形成內外之石、木強烈對比。門窗開口狹小,多以磚或石砌,開半圓拱窗且多位於高處,如屋為二層,亦設窗於二樓,一樓不設,可明顯的看出是為了防盜大於採光及通風的功能。


  4.牆體構造


  厚重石牆,分為內、外兩層,中間填縫夯土紮實,因此牆是內外兩面都打磨平滑,地板舖面、楷梯也是依附著墻身而構築砌造。砌築方法多為亂石砌、人字躺、四指寮等,有的為增加穩固牆體,牆體呈上部向內收分,下部向外傾斜的弧線造型,美化了單調的立面線條。山牆型式以馬鞍型為主,也有人字型及蝦姑型,雖也承襲了閩中、北的建築型式,但種類較少,簷口喜加牙子砌及線腳。


  (三)木構架


  室內棟架為穿斗、抬樑混合式屋架,柱身為防潮,多脫離承重牆獨立存在,常見出吊柱承角樑。柱身較細,柱礎較小,樸素無雕飾,一、二樓柱子有時錯開配置,以增加結構穩固性。入口大門均為木屏門,有的亦做腰門,窗戶開口亦有隔板,以避強風。二樓為求良好景觀及吸收陽光,常以吊腳樓型式懸掛在外,並置簡樸的鵝頸椅(亦有稱美人靠椅),充份的將閩北建築趣味帶入。


九、民居特色及細部處理


  1.石頭屋樸拙粗曠


  就地以花崗石為建材,手工打造石頭屋,充份克服建材的不易取得,及發揮石砌承重牆體,產生防風、防雨及防盜的功能。石材所散發出深淺不同的美麗色澤,質地雖粗糙,但相間疊砌後,使得牆面充滿古樸典雅的意趣。


  2高聳似山,曲線誇大的「馬頭牆」


  承襲了原鄉閩中、北的建築樣式,為防止一家失火波及鄰家,在牆體上造高聳似山且誇大的馬頭牆(封火山牆)形式多樣有弓形、馬背型、蝦姑型、火焰型……等,形成豐富多變的天際曲線。


  3.門窗開口狹小多採半圓拱


  為防盜匪侵擾,民居營建成一個較能保護自身及家人安全的封閉性建築,入口門板厚實,窗戶開口狹小,門窗多以石為楣,亦可見以磚或石築砌半圓拱,簷口或窗楣喜用磚砌成「牙子砌」當窗飾或飾以線腳,來美化方正平穩的石頭屋。


  4.浪漫實用的「美人靠」欄杆及陽台


  外觀處理上,巧妙地運用陽台、門窗、吊腳樓等建築要素,創造出另個虛實凹凸的多樣空間,尤其在二樓做吊腳樓或陽台出挑,擴大居室與戶外活動面積,而在欄杆上做椅,有稱「美人靠」、「鵝頸椅」,可乘涼、工作或眺望遠景,豐富了居住生活的趣味。


  5.「蕃仔搭」洋樓,外石砌內木構架


  受開埠通港,而引進南洋殖民式樣建築稱「洋樓」,「蕃仔」為當時對外國人稱呼,「搭」是搭建的意思,「蕃仔搭」多為二層樓。建築外部也以石料為主體,四週都築厚牆,以防禦海盜,當進入石頭屋內卻有不同的趣味,內部全是傳統木構架建築的樑、柱、屋架及天井、出吊腳樓。外觀做女兒牆及柱頭,均帶有巴洛克式樣泥塑圖案。


  6.簡潔樸拙的裝飾圖紋


  大體說來馬祖民居給人一種質樸的感覺,它沒有多餘的裝飾,可是卻在某些小構件上會發現匠師的巧思。如女兒牆砌築鏤空圖案,屋身轉角做短柱,頗有近代建築的風格,出水口做泥塑鯉魚吐水,門內側常做葫蘆形、魚形、及花瓶形插香口或獅頭與門框一體雕成,也有大門上做泥塑門匾上書寫堂號旁配以吉祥圖案。


  7.種類繁多的厭勝物


  馬祖位置偏遠,居民自古以來就和大自然搏鬥,且又因匪患無窮,人們為了安身,反映在家居建築上,幾乎每戶人家均設鎮宅辟邪的東西,如虎頭牌、照壁、八卦牌、倒照鏡、一善牌、鐵剪刀……等。忠實呈現出先民在惡劣環境下精神的寄託。


十、其他建築

  廟宇、燈塔、防砲洞、紀念碑


  1.廟宇:均為近年改修規模不大,新建築多為軍方協助設計建造,並未完全承襲傳統,有些廟宇被修成後現代主義的風貌,真令人有哭笑不得的感覺。廟宇主要供奉的神明多與「水」有關,如媽祖、玄天上帝及地方保護神白馬尊王(王審知)等。


  2.燈塔:閩江口外海的馬祖列島,清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亦在東莒島上建有燈塔,塔身由花崗石建造,高十九、五公尺,為挪威人所建,燈塔旁有洋房數楝及霧炮二尊,皆同一時期所立。另有東引燈塔,建於清光緒五年(西元一九○四年)燈塔及其附屬房舍為十八世紀英國式建築風格。燈塔高聳於懸崖峭壁之上,就形勢而言比東莒燈塔要來得驚險。


  3.防砲洞:因兩岸冷戰的對峙,於五○年代,有美援的中國大陸救災總會捐建的鋼筋水泥防砲洞頗多,洞口兩側書有「群策群力堅固馬祖、軍民一心光復大陸」,而今多已荒廢棄用。


  4.紀念碑:有紀念鑿井造福鄉民而立的碑,上刻「泉源節流、國民黨黨徽、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夏、八四九九部隊六區立」。另有一井、井旁亦有立碑上刻:林義和、民國三十年修整。

十一、結語


  馬祖是一處海疆僻壤,因海峽兩岸對峙有其戰略上的地位,使它得以保留了無數傳統民居的原貌。馬祖民居式樣屬於閩中、北建築,有別於台灣、金門的閩南式紅磚建築。在今兩岸經濟快速發展環境下,傳統民居多已被文明進步而破壞。馬祖那特殊地方性風格的古樸石頭屋,更值得做為學習現代建築的我們研究與參考。


馬祖列島那種恬靜的氣息和優雅的民俗風情,已於不自覺中將心靈的雜質洗滌殆盡,猶如夜空中的朗朗明月!



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