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高爾夫歷史
高爾夫球運動早在十五世紀的英國就已相當盛行,然而它是起源於十二世紀的蘇格蘭,是以一根彎曲的棍子和用羽毛捆成的橡皮球來玩的一種叫“巴卡尼克”的遊戲,在我國古代亦有類似今日高爾夫之「捶丸」遊戲,但實質上仍有多處相異。經歷幾世紀以後隨著科技的進步,不論在球場的設計、建造、規劃、球賽規則制定,及對於球具的開發研究等都做出了無數次的改良與突破,譬如球的規格統一,軟硬材質及動數的革新,而球桿頭材質也區分為鑄造與鍛造,桿身從傳統鋼桿演變成至今的碳纖、硼,甚至鈦金屬所製造的。
至於台灣的高爾夫歷史,則是於一九一四年日本人在台北縣淡水鎮開發了三個球洞的球場,也就是現在「台灣高爾夫俱樂部球場」的前身,距今已有八十餘年了,是台灣最古老的首座高爾夫球場。政府遷台後由於致力於經濟發展,帶動了高爾夫運動人口快速成長,至今國內已完成球場約六十座,高爾夫運動人口約百萬人,而且在各種國際比賽中常有優異表現,運動成績上亦有相當不錯的水準。
在今天高爾夫已經成為一個全民的運動,同時愈來愈多來自各行各業以及不同年齡的男女老少喜愛這項運動。但入門的第一步總是困難的,不管是球桿的選擇、衣服的搭配;以及如何找教練、去那裡練習等,都是一個難題。有打球朋友的初學者容易靠他們一步步進入高爾夫的殿堂,否則要靠自己摸索,在學習的過程則更為漫長。
在此要建議初學者們,在開始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好的教練,因為剛剛開始的基本桿往往會決定您一輩子的高爾夫生涯;同時一定要自我要求,因為認真的練習才會有進步。除此之外,高爾夫更是哲理的運動,玩者須要依循自然的定律,很多球類運動多以單拍、棍或棒及使用單手擊球,但高爾夫卻是兩手結合身體打球,並且配合大自然的變數,所以每次揮桿給予自己無限的挑戰與期許。
貳、球洞規格與名詞解釋
一、球洞規格
一般球場的標準桿是72桿作為"EVEN PAR",但是有些PGA巡迴賽的標準桿是70桿,要看每個球道的設計,通常標準桿72桿的球場,會有4洞 PAR3、10洞 PAR4、4洞 PAR5 。
EVEN PAR → 平標準桿
PAR3、PAR4、PAR5 是指每洞的標準桿,PAR3是屬於"短洞"的,標準桿是 3 桿 ;
PAR4是屬於"中長洞"的,標準桿是4桿 ;PAR5是屬於"長洞"的,標準桿是5桿。打一場通常是18洞(一天打的),在一個正式的比賽時,就像 PGA、各國的公開賽等其他大場的比賽,一場比賽要打 72 洞,分為四天進行比賽。但是因為這種大場的比人數極多,通常會在比賽的第一天和第二天作為淘汰賽,以每次參加比賽的人數定一個標準,過了就可以晉級,繼續打後兩天的比賽。當爭冠軍時,出現桿數相同者,得於當天進行"延長賽",每次延長賽以四洞進行冠軍爭拔,如果成績在次相同,就延長打到分出勝負為止!
4. 根據美國高爾夫協會之規定,每一(洞)球道之標準桿之訂定標準如下:
男子標準
– 250碼以內
3桿
251~445碼
4桿
446~600碼
5桿
601碼以上
6桿
女子標準 –
210碼以內
3桿
211~400碼
4桿
401~575碼
5桿
576碼以上
6桿
二、名詞介紹
1.PAR(帕)→平標準桿→記做
E
(EVEN)
2.BIRDIE(博蒂≠小鳥)→低於標準一桿→記做
-1(1UNDER)
3.EAGLE(老鷹)→低於標準兩桿→記做
-2
(2UNDER)
4.DUBLE
EAGLE(雙老鷹)→低於表準3桿→記做
-3
(3UNDER)
DUBLE EAGLE(雙老鷹)又稱為
ALBATROSS(信天翁)
5.BOGEY(柏忌)→高於標準一桿→記做
+1 ( 1
OVER)
6.DUBLE BOGEY(雙柏忌)→高於標準2桿→記做
+2 ( 2
OVER)
7.TRIPLE BOGEY →高於標準3桿→記做
+3 ( 3OVER)
TRIPLE BOGEY 又等於"PAR3"的
"DUBLE
PAR"
8.DUBLE PAR→DUBLE PAR是指每洞PAR的兩倍
叁、高爾夫比賽方式
美國名人賽
第一屆的名人賽是在1934年開打,迄今已有66年的歷史,其間僅有1943-1945三年未舉辦,其餘的63屆皆有冠軍產生。
整個名人賽(The
Masters)其實是Bob
Jones與Clifford
Roberts的共同想法,為的是提供高球界一場年度盛事。然而,兩人在比賽比稱卻有不同的看法,Robert主張稱它為The
Masters,Jones則認為它太不客氣了,於是稱它為Augusta
National Invitation
Tournament(奧古斯塔國家邀請賽)。也因而,名人賽的前五年名稱均為Jones所提的名號,一直到了1939年Jones才不再堅持,於是比賽名稱正式改為現在的The
Masters
(名人賽)。或許你會問怎麼不叫{大師賽}呢?是的,目前是有些境外頻道如此稱呼它。名人賽是我國行之已久的稱呼,而它也確實更合乎其尊貴地位。
由於Jones本人是當時第一高手,為人謙和且又考慮到主人身分,因而他本人是傾向於不參賽。但最後仍在大家的勸說下參加,在12次的與賽中,僅在1934年拿到最好的第13名。
儘管名人賽自舉辦以來各方面都在做修正,仍有些模式是來自早年的一些決定。其中有,每天18洞的四天比桿賽,而不是曾使用過的第三天打36洞;去除資格賽;反對在決賽採三人一組;及拒絕讓球員與桿弟之外的人下場跟。
第一屆名人賽是在1934年的3月22日舉行,直到1940年起,才改在四月份的第一個完整的禮拜舉行。而在高爾夫比賽仍未那麼普及的年代,它也在意義上代表著每年球季的正式開始,及年度四大賽的登場。
在整個比賽歷史中,Gene
Sarazen在1935年於第15洞以4號木桿打出雙鷹,進而追平Craig
Wood,再又在隔天的36洞延長賽中勝出。在1940年代,由於二次大戰之故,1943-1945年球場關閉,並在其內養火雞與牛隻,以備戰爭物資。1958年阿門轉角的傳統正式出現,緊接著在1960年,正式比賽前的九洞par
3挑戰賽首次登場。1965-1966年,Jack
Nicklaus是首位衛冕成功的球員。1970年代,Jones與Roberts這兩位創辦人分別去世。1986年,Nicklaus以46歲高齡,拿下個人的第六件綠夾克。1997年,Tiger
Woods以負18桿破了名人賽維持了32年的冠軍總桿紀錄
。2005年,Tiger
Woods拿下個人的第四件綠夾克,平了阿諾帕瑪紀錄,但差Nicklaus的六件綠夾克紀錄兩件
。
美國公開賽
1895年10月4日,美國高爾夫協會(United
States Golf Association)在羅德島Newport高爾夫鄉村俱樂部的9洞球場,舉辦第一屆的美國公開賽。
第一屆美國公開賽在當時被視為在同一時間、同一球場所舉辦的美國業餘賽(U.S.
Amateur)之餘興節目。這兩項比賽本來是排定在9月份舉行,但因為與Newport當地最大的運動盛事-美國盃快艇賽的比賽時間衝突,所以只好延至10月才舉行。
共有10位職業選手與1位業餘選手參加這項36洞競賽,在一天內剛好繞Newport球場4次。比賽結果出現一位意外的冠軍:Horace
Rawlins,年僅21歲是一位來自英國的職業選手,剛好是舉辦球場的助理。Rawlins使用古塔膠球打出的成績是91-82,總桿數173。
比賽總獎金為335美元,Rawlins因為奪冠可獲得150美元的獎金。除了獎金外,還附贈一塊金牌,而他所屬的俱樂部可以保留公開賽冠軍獎盃一年
。
在美國公開賽前10年內,它的參賽對象大都為業餘選手,還有自英國移民的多位職業選手。
當美國選手開始稱霸比賽之後,美國公開賽慢慢演變為一項世界級的高爾夫比賽。年輕的John
J. McDermott在1911年贏得美國公開賽後,成為第一位美國本土選手,他在1912年衛冕成功,連贏兩次冠軍。
在1913年,美國公開賽始受到眾人注目。20歲的美國業餘選手Francis
Ouimet在延長賽中擊敗了當時知名的英國選手Harry
Vardon及Ted
Ray,震驚了整個高球界。
比賽在來自喬治亞州的業餘選手Bobby
Jones加入後,受歡迎程度提昇到另一層次。Jones在他驚人的高球生涯中,一共贏得4次美國公開賽冠軍,分別為1923、1926、1929及1930年。1922年時比賽開始採售票方式,而也由於湧進過多的參賽者,1924年開始舉辦賽前區域資格賽。
在1933年,John
Goodman成為第5位,同時也是最後一位贏得美國公開賽的業餘選手。其他4位分別是Ouimet(1913)、Jerome
D. Travers(1915)、Charles
Evans Jr.(1916)和Jones。
在每個不同的時期,要成為偉大不朽球員之條件是必須通過美國公開賽的嚴苛測試。Ben
Hogan鋼鐵般的決心讓他贏得4場美國公開賽冠軍(1948、1950、1951、1953)。Arnold
Palmer在1960年第四回合的絕地大反攻(打出65桿的佳績),奠定了他衝勁十足的形象。Jack
Nicklaus也是在此寫下高球史書上具歷史性的一頁。就在他成為職業選手的第一年-1962年出師得利,後來他一共拿下4個美國公開賽冠軍
。
後來贏得1967、1972及1980年美國公開賽冠軍的Nicklaus,是史上曾拿下4座美國公開賽獎盃的4位選手之一。其他3位選手分別是Willie
Anderson(1901、1903、1904、1905)、Jones和Hogan。
在1954年,美國公開賽第一次在梯台到果嶺之間圍上繩索。這同時也是比賽第一次作全美國電視實況轉播。在1977年,ABC
Sports電台擴大比賽轉播,使觀眾可在電視上看到最後兩回合18洞的實況。在1982年,ESPN有線電台首次轉播美國公開賽前二回合賽況。在1995年,NBC電台開始轉播美國公開賽
。
美國公開賽比賽方式已更改了好幾次。1898年,美國高協將比賽擴大至72洞,在兩天比賽時間內,一天打36洞。在1926年,比賽方式又改成前兩天各打18洞,第三天打36洞的方式。1965年則開始採用現今一天打18洞的方式,自那時起一直沿用至今。
1979年,許勝三成為第一位獲邀參加此賽得華人球員,之後呂西鈞、盧建順都獲邀參賽,但都遭淘汰。直到1985年,陳志忠由會外賽打入美國公開賽,他前三回合都居一路領先姿態,不料在最後一天第五洞果嶺邊切球出現「連擊」,而失去垂手可得的冠軍盃,以第2名作收,但成為華人在此賽的最佳成績者 。
1998年時發生一件著名的法案,Casey Martin被法院判定可在美巡賽及NIKE巡迴賽中使用高爾夫球車。美國高協不得不遵守法院的判決,讓Martin在美國公開賽中使用球車。由於Martin的天生肌肉萎縮症,使得他的右腳發育不全,後來他在該年比賽中並列第23名。
英國公開賽
第一屆英國公開賽於1860年10月17日在Prestwick
的12洞球場舉行,共比了3回合。這項比賽的主意來自於Eglinton伯爵和James
Fairlie上校,在他們的煽動之下,Prestwick俱樂部會員們捐贈資金,購買一條鑲有銀釦的奢華紅皮帶作為獎品。
他們在10月初時,廣寄邀請函給當時頂尖的俱樂部,請他們派出球技最棒的3、4個桿弟(第一批職業選手)前來參加這項比賽。結果參賽選手只有8名,最後是Musselburgh俱樂部的Willie
Park以兩桿之差擊敗Tom
Morris,冠軍的總桿數為174桿。當時的冠軍並沒有任何獎金,直到Park在1873年再次贏得冠軍後,他獲得10塊英鎊的獎金。
雖然在次年這項比賽便對外開放,讓全世界的選手前來參加,但參賽人數還是只有12位,最後是由Morris贏得冠軍。直到1872年之前,Morris和他的兒子Young
Tom兩個人在這個比賽中完全稱霸,各贏了4次冠軍
。
Young
Tom自1868年開始三連霸,冠軍皮帶未曾離開他手上,而他的桿數也是創紀錄的低。在1870年,他的36洞總桿數為149桿,遠比其他歷屆冠軍的總桿數低了13桿之多。在此之前,比賽一直是在Prestwick
球場舉行,但為了籌募基金購買新的獎盃,"Royal
and Ancient俱樂部"和"Honourable
Company of Edinburgh
Golfers"被邀前來共襄盛舉,並輪流舉辦比賽。就在這個時候,後來聞名世界的英國公開賽銀瓶獎盃(silver
claret jug)取代了原先的冠軍皮帶。
1894年之後,位於Kent的Sandwich之Royal
St George球場,成為英國公開賽第一個非蘇格蘭球場,下一個則是1897年在Cheshire的Hoylake之Royal
Liverpool球場。
英國公開賽﹝British Open,2005年後又名 The Open﹞是四大賽中歷史最悠久的大賽,舉辦至今曾因兩次世界大戰而中斷12年。
華人參加此賽:以1971年呂良煥以一桿之差敗給李屈維諾而居第二名為最佳,1973年居第五名。1960~1970年間﹝亞巡賽總冠軍可獲參賽資格﹞曾參加此賽的華人有謝永郁、呂良煥。1975~1988年有郭吉雄、謝敏男、許勝三、許溪山、呂西鈞、盧建順、謝玉樹、陳志明、陳志忠、何明忠,1989年後十年無華人獲得參賽權,直至2000年葉偉志由會外賽打入,但兩輪後未晉級決賽。2001年之後無人獲參賽權,2007年梁文沖獲大會邀請參賽
美國PGA巡迴賽
自從在1916年開打以來,PGA錦標賽已晉升至全世界所推崇的四大賽之一。每一年的八月分,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職業球員,都會聚集在美國一座頂尖的球場,為Rodman Wanamaker獎盃而拼戰,而截至目前為止,僅有58位球員捧過此一大獎盃。
整個PGA錦標賽的構想來自百貨業巨人Rodman Wanamaker,他邀集了當時的主力球員及其他的業界代表,包括Winged Foot的球場設計師A. W. Tillinghast,在紐約市的Taplow俱樂部進午餐。在1916年的1月16日,35位人士包括Walter Hagen在內,召開了美國PGA的起草會議。
會議期間,Wanamaker提出一個建議,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組織來負責一場年度性的純職業球員比賽,並願捐出2,500美元作為獎金的一部分。第一屆的PGA錦標賽在紐約Bronxville的Siwanoy鄉村俱樂部舉行,由英國出生的球員Jim Barnes取得冠軍。
在比賽熱烈的20年代,冠軍球員有Walter Hagen、Gene Sarazen及Leo Digel。Hagen最後總共拿下五場PGA錦標賽頭銜。Byron Nelson在1940年以贏一洞的成績打敗Sam Snead。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比洞賽規模降為32人。Snead一共拿下七次的頭銜,他稱1942年的PGA錦標賽為最刺激的一次,他在第35洞切進一記60呎的博蒂,取得比賽勝利。Ben Hogan在1946年贏得此比賽,他在比洞賽制時期由資格賽打進來七次,27次的出賽贏了22次。
在1957年,PGA錦標賽企圖改為比桿賽與比洞賽的混合比賽,但未完成。電視轉播是使得PGA錦標賽想轉成比桿賽的原因。隔年1958年,整個賽制由比洞賽轉變成比桿賽,由Dow
Finsterwald以276桿取得首屆勝利。
在60年代,南非的Gary
Player在1962年贏得冠軍;Nicklaus在1963年取得自己五座冠軍的第一個;Arnold
Palmer曾創下68-68-69-69的紀錄,卻未曾贏過任何一場比賽。
1971年Nicklaus在PGA National高爾夫俱樂部再次取得冠軍,而成為第一位二度拿下個人大滿貫的職業球員。在後來的13年內,Nicklaus又取得四次的頭銜,包括兩次的第二及九次的前四名。在'80年代,Nicklaus追上Hagen的紀錄,同是PGA錦標賽最多勝者,他的第五場勝利還創下七桿的最大勝差。
華人參賽記錄:陳志忠是第一位打美國PGA錦標賽的華人球員。1982年陳志忠考取美國PGA會員,1983年PGA巡迴賽總獎金排名第68名而獲得參賽,並以第72名作收。1984年廖國智也考取美國PGA會員,但他在PGA巡迴賽成績不佳。1985年陳志忠再次參賽獲得第11名,而他哥哥陳志明獲得第3名成為此賽成績最佳之華人。之後的1986~1988陳志忠都有參賽但成績不理想。1989年之後就再也無華人前去參賽。
萊德盃
人們常提起舉辦一個由美國和英國職業高爾夫選手對抗的固定比賽,特別是Walter
Hagen。在一位主要贊助商Samuel
Ryder出現後,這主意終於付諸實現。
其實在萊德盃真正舉辦前,已有兩場非正式的英美對抗賽。1921年在Gleneagles,由隊長JH
Taylor所率領的英國隊就曾擊敗陣中有Walter
Hagen的美國隊。1926年在Wentworth有另一場比賽進行,這是為了不讓頂尖職業選手在英國公開賽資格賽和下一個巡迴賽間出現空檔而舉辦的比賽。英國隊再次以12分的差距擊敗美國隊。
此時,Samuel
Ryder已成為英國職業巡迴賽內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在19世紀末期在St.
Albans所成立的公司,從販售小包的植物種子這個絕佳的主意中賺了不少錢。Ryder後來加入Verulam高爾夫俱樂部,痴迷在這個運動中,當時他已經50幾歲了。在1923年,他結合他的行銷天分及對高爾夫的狂熱,決定以他公司的名字贊助一項高爾夫巡迴賽。於是所有的頂尖選手都參加"Heath
and Heather比賽",他們每人均可領到5英鎊加上其他支出費用,而第一屆冠軍則是由Arthur
Havers贏得,並獲得50英鎊的獎金。
由於Ryder對高爾夫的狂熱,他甚至決定擁有他自己的職業選手,類似現代高球選手的贊助商。Ryder選擇Abe
Mitchell,給他500英鎊的薪水加上生活開支250英鎊,希望能讓他不用煩惱俱樂部工作之雜事,專心在贏得比賽上,特別是英國公開賽
。
於是當提出美國和英國職業高爾夫選手對抗的固定比賽時,Samuel
Ryder的名字很快被提起。人們相信當1926年決定舉行比賽時,Ryder已同意捐贈一個獎盃。但由於比賽基本規則尚未訂定,因此一年後才在美國麻州的Worcester舉行第一次正式比賽。Golf
Illustrated的編輯George
Philpot是當時英國隊的總管,他為了隊上所需的3000英鎊費用,要求各個高爾夫俱樂部樂捐。但由於雜誌在專欄中強烈抨擊此事,在1750個俱樂部中只有216個捐獻。最後Samuel
Ryder補足差額,在隊長Abe
Mitchell的率領下,英國隊坐Aquitania號航向紐約。
很不幸地,肖像被刻劃在萊德盃獎盃上的Mitchell在船出發前患了盲腸炎。Ted
Ray入替隊長職位,Herbert
Jolly則被臨時拉入成為隊員。
比賽最初雙方所同意4組四人賽和8組個人賽對抗36洞的競賽形式,後來一直延續到1961年。一開始也規定只有"土生土長"的選手才能代表國家出賽,也就是說,只有出生並居住在他們本國的選手才有資格。因此像Tommy
Armour、Jim
Barnes、Macdonald
Smith等人,就因為不在美國出生而被排除於美國隊之外;而稍晚Henry
Cotton、Percy
Alliss及Aubrey
Boomer無法入選英國隊,因為他們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俱樂部有關連。
幾位英國隊隊員的名字對美國高爾夫狂熱份子來說並不陌生,例如曾贏得1920年美國公開賽的Ted
Ray。到了美國後,英國隊受到極熱烈的歡迎。Arthur
Havers陳述這支隊伍被「親切和友善所掩埋了…在豪華和豐碩的世界中。」但這個現象並沒有延續到球場上,英國隊很快地陷入麻煩中
。
英國隊中的資深選手Ted
Ray和Fred
Robson在四人隊中領先Walter
Hagen和Johnny
Golden。比賽進行到第11洞,英國隊還領先3洞,但美國隊在接下來的4洞逆轉局勢反倒領先,自此一直呈現拉鋸戰,最終美國隊這組在第35洞果嶺上贏得比賽。英國隊另一組選手Havers和Jolly在午餐時還落後4洞,後來未見起色輸給了Gene
Sarazen和Al
Watrous這組。被評為英國隊最佳組合的George
Duncan和Archie
Compston在午餐時落後5洞,同樣回天乏術,被Johnny
Farrell和Joe
Turnesa擊敗。只有Aubrey
Boomer和Charles
Whitcombe為英國隊掙回少許顏面,在31洞時擊敗了美國隊的Leo
Diegel和Bill
Mehlhorn。
照理來說不熟悉"蘇格蘭四人賽"形式的美國隊,在第一天比賽後還領先對手2分。而他們在第二天並未鬆懈,當Leo
Diegel以贏7洞剩5洞擊敗Ted
Ray後,美國隊贏得第7分,還有萊德盃。Charles
Whitcombe最後和Sarazen打平,因為後者在最後一洞拿下平標準桿成績。英國隊只有最後一組出發的George
Duncan,在最後一洞果嶺上拿下Birdie擊敗Joe
Turnesa,拿下"完整"的1分。
Golf
Illustrated記者描述「英國隊大敗」的景象,後來觀察者提到美國隊在推桿方面的優勢。時代雜誌(Times)並報導來訪隊伍在高爾夫方面的較差表現,而英國隊隊長Ted
Ray也對這場比賽做出總結:「我們的對手將我們完整地擊敗,這得歸功於他們在果嶺上的優異表現。我想如果我們推桿無法改善的話,我們是不可能打敗美國隊的。」
但Samuel
Ryder的獎盃已為成為一項最精彩的運動賽事踏出了第一步。幾年後,Ryder在一個廣播節目中提到:「我相信這個比賽將會影響到整個文明世界,帶來一種熱誠、友善及和平的感覺…我認為這項運動具有強烈的道德力量,它將帶出人性中最好的一面。」
總統盃
總統盃是提供給全世界的最佳高爾夫選手,歐洲地區除外,一個機會來參加與美國選手對抗的一個比賽。
首屆總統盃的榮譽主席由美國前總統福特(Gerald
Ford)出任。而像福特一樣熱愛高爾夫運動的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
Bush)擔任1996年總統盃的榮譽主席。澳洲首相霍華(John
Howard)則是1998年總統盃的榮譽主席。
要代表美國隊出賽總統盃之成員,其積分計算從前一年賽季開始計算,一直到總統盃比賽年的PGA錦標賽為止。比賽年該年的獎金乘以雙倍計算。
至於國際隊成員的積分計算則以世界積分排行榜為基準,計算期限到比賽年的8月20日截止。國際隊成員不包含夠資格進入萊德盃歐洲隊的隊員。
根據世界排行榜,每一隊可挑出10位成員及2個隊長選擇名額,組成一組12人隊伍。
總統盃一共有10組比賽,分別為5組四人賽及5組個人對抗賽。從早年漸漸演變至今,比賽將在星期四下午進行,首先登場的是四人賽。星期五則是四球賽及四人賽,星期六則繼續最後的四球賽。比賽最後一天的星期日則進行所有選手參與的12場個人對抗賽。每場對抗賽都必須比賽到輸贏結果出現,直到任何一方贏得16又1/2分和贏得總統盃前,個人對抗賽不能出現平手局面。在勝利決定之後,在個人對抗賽打完18洞後才允許有平手局面,也就是雙方各得1/2分。每一組比賽勝利者可得到1分,比賽總共有32分。
如果在最後的個人對抗賽結束,兩邊還是出現平手的局面,雙方隊長將選出2位選手來參加驟死延長賽決定勝負。就像所有美巡賽一切活動的目的,慈善機構是總統盃背後的最大贏家。球員參加總統盃沒有任何獎金。扣除開銷支出的所有收入將依選手及隊長的選擇捐給慈善機構或是高爾夫相關發展計畫。用選手名義所做的捐獻是透過美巡賽慈善機構公司(PGA
TOUR Charities, Inc)來執行
。
海峽盃
參照國際隊際對抗賽萊德盃Ryder Cup比賽模式,而創造的海峽盃Straits Cup,1995年由海峽兩岸熱愛高球人士共同發起組織高球比賽的海峽盃,為首開中國與台灣兩岸高球交流的重要活動。其中中國職業高協主席王軍、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賀平、及台灣職業高協前理事長謝敏男、現任台灣PGA副理事長廖國智,與台灣企業家和信企業集團的辜仲諒等五人的貢獻卓著,是海峽盃成功舉辦的催生者,亦是成功開啟兩岸高球文化交流的重要人士。
比賽方式 | |
參賽選手 | 由主辦單位邀請之選手,兩岸職業選手各12名。 |
比賽辦法 | 參照萊德盃的比賽形式,由海峽兩岸各自編隊直接對抗。比賽高開始為四回合,採比桿賽對抗。前三回合為兩岸編組團體對抗。最後一回合為個人對抗。 |
比賽形式 | |
第一回合 | 史克藍波賽(SCRAMBLE),六場。2005年後取消此賽制 |
第二回合 | 四人兩球賽(FOURSOME),六場。 |
第三回合 | 四人四球賽(FOURBALL),六場。 |
第四回合 | 個人賽(SINGLE MATCH),12場。 |
冠軍 | |
1 | 三回合計24場比賽,每場勝隊一方得1分,平手各得0.5分,負方0分,總分為24分。 |
2 | 得分超過12分的一方為勝隊。 |
3 | 如遇兩隊平手時(各12分),象徵海峽盃榮耀的永久盃保留權,將由前一屆(台灣)的勝隊獲得,且保留直至下屆比賽舉辦時 。 |
高爾夫比賽方式
比桿賽
比桿賽為比賽者在打完規定之回合數時,一般職業比賽均為4天4回合72洞(但也有例外),其總桿數最少者,即為冠軍。
一般非職業球友,如在所參加之球隊月例賽打一天18洞,其桿數即為該月份之總桿成績,成績最佳者為總桿冠軍。
業餘球友因球技不同,差點有高、有低,不像PRO
為零差點,故在比賽時必須有讓桿之情況,比賽總桿成績才會公平。
比洞賽
比洞賽為每一個洞為一單元來決定輸或贏之比賽,每一洞桿數最少之一方,即為該洞之獲勝者,在比賽規定之洞數,一般均為18洞,但也有2回會36洞之比洞賽,如果一方領先之洞數超過未打之洞數,勝負已分故可終止比賽,領先之一方即為優勝者。
四人兩球賽
二人對二人之比賽,而且是每隊各打一個球之比賽,RYDER
cup
就把FOURSOME列為比賽專案之一。各洞打球時,同隊之打者應輪流替換打球,直到將球打進洞為止,而在T台發球也應輪流替換,即同隊之球友一個人負責開奇數洞之球,另一個人則負責開偶數洞之球。各洞如遇有罰球時,不影響其打球順序。
比洞賽時,如同隊之球員沒有照順序打球,則該洞即算輸。而比桿賽如順序打錯,則應罰兩桿,並應從打錯順序之位置重新打。
四球比洞賽
兩隊每隊各派兩人對兩人之比賽,每人各打一個球,但是在接下去之第二桿,各隊可選擇同組中較佳之球位置打第二桿,即同隊之兩人,均可在同組中第一桿最佳球位置,各打一桿算第二桿,假設PAR 4上果嶺後,也是可選擇較靠近洞口之位置,同組兩個人可在該位置推兩次,當然如先推的人,已推進洞,另一人則可不必推了。如果上果嶺後,同組的第一位先推沒推進,而另一人隨後推進,則該洞他們成績算3桿。也就是同組的人雖有二人打球,但只有一份成績,而比每洞成績較少者為贏,如同桿則為平手(HALVED)。
四球比桿賽
兩名比賽者作為同伴打球,各自打自己的球,同伴中的較低成績成為該洞的成績。兩隊每隊各派兩人為一組,共4人,每人各打1個球,同組中同隊兩人的桿數較低者,為該隊之成績,即在某洞同隊中1人打3桿、1人打四桿,則該洞該隊之成績繫以較好之3桿計。由於一組中同隊的球友均有2人,因此如有一人無法完成比賽或放棄某洞之比賽也無所謂,因只要另一人有成績出來即可。
世界排名
世界排名高爾夫世界排名,由高球四大賽和全球五大職業巡迴賽所組成的國際PGA聯盟所主導與承認,固定在每週的星期一公佈,也就 是在前一週全球各地的賽事結束後。這裡的統計數字是過去104星期每場比賽名次積分的平均分數。分數的多寡除與球員在 該場比賽名次相關外,有多少位世界排名球員參與比賽亦包括在內。過去52星期內所累積的分數以雙倍計算。 |
|